肺炎的护理毕业论文(推荐6篇)

个人学习 7 2024-04-14 09:28:13

肺炎的护理毕业论文 第1篇

【摘要】 目的 分析神经内科护理在脑血栓患者恢复健康过程中的临床作用效果。方法 60例脑血栓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30例。对照组患者主要接受常规护理, 观察组患者则采用神经内科护理疗法, 并观察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有效率, 对照组患者有效率, 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 明显高于对照组(P<)。结论 在脑血栓患者恢复过程中, 神经内科护理能够增强患者心理抵抗力, 通过运动疗法促进血液循环, 从而提升患者的恢复速度, 对提高患者满意度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 神经内科护理;脑血栓;康复运动;作用分析

脑血栓的发病率较高, 是常见的老年疾病。脑血栓是由于血液循环不畅引发的, 导致患者丧失生活自理能力, 严重的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1]。鉴于脑血栓病种接诊率较高、治疗周期长的特点, 本院于20xx年1月引进了神经内科护理治疗方法, 对脑血栓患者实施了神经内科护理程序的救治, 取得了显著效果。现将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收集20xx年1月~20xx年1月本院接收的60例脑血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临床根据两组患者护理方式不同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30例。对照组中女 16例, 男 14例;年龄 42~86岁, 平均年龄(±)岁;重型脑血栓患者 10例, 中度12例, 轻型8例。观察组中男14例, 女16例;年龄41~89岁, 平均年龄(±)岁;重型患者9例, 中度14例, 轻型7例。两组患者性别、平均年龄、患病程度比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具有可比性。

1. 2 护理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干预:按照医生嘱托, 按时给患者服用药物, 进行恢复情况检查, 提示患者注意生活作息习惯, 观察病情发展状况, 及时将恢复情况汇报给医生。

观察组采取在对照组常规干预的基础上添加神经内科护理疗法, 具体如下:①心理康复治疗。脑血栓发病突然, 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 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众多不便,患者易产生恐惧心理。在对其进行康复治疗的过程中, 医护人员要引导患者正确认识脑血栓发病机理, 增加与患者的交流, 减缓患者的精神压力, 使其积极配合医生治疗。②康复训练。由于血管阻塞、破裂导致血块压迫脑神经, 以至于血栓患者产生肢体行动障碍。手术治疗后, 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适当地对患者进行有效的运动功能恢复训练, 比如, 发病4 d后, 要增强关节和肢体活动, 通过帮助患者进行简单的坐立行走练习, 促进他们身体内的血液流通, 提高康复速度。③观察和护理并发症。患者在脑血栓发病期间, 易出现应激性溃疡问题, 医护人员要按时对患者的口腔和导尿管进行检查, 保证患者呼吸道和导尿管的通畅。

1. 3 疗效判定标准 按照脑血栓患者的恢复情况可分为:痊愈(生活完全能够自理、思路清晰)、基本痊愈(能够借助辅助物自行走动, 具有语言功能)、未痊愈(无生活自理能力、口齿不清晰、思维不受控制)。有效率=(痊愈+基本痊愈)/总例数×100%。由医护人员和患者进行沟通和治疗, 判定患者的运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做好记录。或者, 采用问卷调查形式, 在患者出院当天发放满意度调查表并100%收回, 对患者满意度进行调查。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康复等级比较 通过神经内科护理治疗, 两组脑血栓患者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观察组患者的痊愈和基本痊愈的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 而未痊愈的人数少于对照组, 见表1。

2. 2 患者满意度调查 观察组患者对恢复运动缺陷的护理方法的评价高于对照组的常规护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见表2。

3 讨论

3. 1 神经内科护理可以帮助患者建立信心、提高恢复速度 患者受病痛的折磨, 情绪低落, 配合医务人员治疗的积极性不高, 不利于病情恢复。神经内科护理方法强调心理疗法。护理人员在给患者治疗的过程中注意给患者讲解关于脑血栓病的基本知识, 包括发病原因、康复疗法、康复阶段以及积极的治疗态度对病情恢复的帮助作用等内容, 鼓励患者调整心态, 保持好心情, 建立战胜病痛的信心。叮嘱患者及其家属注意患者饮食, 减少食物对病情的刺激, 配合家属对患者进行精心地照顾, 及时给予他们专业的指导和帮助。

3. 2 神经内科护理降低了引起脑血栓及其诱发疾病的发病概率 引起脑血栓发病的因素很多, 病发种类也相当繁多, 做好防治工作显得至关重要。临床证明, 严重粥样硬化、血栓扩张、高血压、糖尿病等病症可直接诱发脑血栓。糖尿病或急性糖升高易引起脑血管患者改变弥散方向, 降低动脉血管弹性, 同时引起高血糖, 从而产生大量乳酸, 导致酸中毒和脑水肿, 扩大脑梗死范围。脑血栓易引起肢体瘫痪和语言障碍等症状, 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学者发现, 神经内科护理能有效缓解患者的高血糖等症状, 维持患者良好的康复状态, 遏制肌肉萎缩等并发症的出现。

参考文献

[1] 李娟.神经内科护理对脑卒中康复护理的临床应用分析.健康之路, 20xx(1):88-93.

[2] 阮爱梅.神经内科护理中对脑卒中康复护理的临床分析.按摩与康复医学(下旬刊), 20xx,3(11):78-82.

[3] 王玉红, 刘冰之.神经内科护理中对脑卒中康复护理的临床观察.吉林医学, 20xx,32(9):45-55.

[4] 杨俊.神经内科护理中对脑卒中康复护理的临床研究.中外健康文摘, 20xx,9(6):57-63.

肺炎的护理毕业论文 第2篇

【摘 要】 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病,是最多见的急腹症之一,多发生于青壮年,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临床上以转移性右下腹痛、右下腹有固定的压痛点为主要特征,以手术为主。按其炎症反应可分为急性阑尾炎和慢性阑尾炎。这里仅论述急性阑尾炎的护理。

【关键词】 阑尾炎;手术;护理

阑尾位于右髂窝部,为一条细长的盲管,外形呈蚯蚓状,长约5~10厘米,直径~厘米。阑尾起自盲肠根部、三条结肠带的会合点,远端游离于右下腹腔,其体表投影约在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称为麦氏点,是阑尾手术切口的标点。

1 非手术治疗的护理

禁食,减少对阑尾的刺激。

休息,给予半卧位,以减轻疼痛。

静脉补液,正确使用抗生素,注意配伍禁忌。

降温、止吐、镇静等对症处理,尽量避免使用止痛剂,禁止热敷、灌肠[1]。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注意病人的精神状态、生命体征、腹部、全身及血白细胞的变化。尤其是老年、小儿,妊娠期的阑尾炎更应重视。一旦腹痛加剧,体温升高、白细胞计数增高,尤其中性粒细胞增高,应及时改为手术治疗。

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积极配合治疗。

2 手术治疗的护理

术前护理

病情观察

加强巡视、观察病人全身情况及精神状态。定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如出现寒战、高热、黄疸等症状,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观察腹部症状和体征的变化,剧痛多提示阑尾腔压力高,如腹痛突然减轻,并有明显腹膜刺激征、高热等则提示阑尾穿孔,应尽快手术治疗[2]。

对症处理

禁食、按医嘱静脉输液,应用有效的抗生素控制感染;诊断未明确之前禁用镇痛剂,以免掩盖病情;禁服泻药及灌肠,以免肠蠕动加快,肠内压升高,导致阑尾穿孔或炎症扩散;为了减轻疼痛,病人可取右侧屈曲体位,可使腹肌松弛。

术前准备

协助病人完善相关检查;做好药物过敏试验并记录;了解病人最后一次进食的时间和食物的种类并通知医生,嘱病人禁食、禁水;行手术区备皮,排空膀胱等,做好术前准备。

心理护理

做好解释安慰工作,稳定病人情绪,减轻病人焦虑,使之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接受手术治疗;向病人和家属介绍急性阑尾炎的相关知识,讲解手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消除不必要的紧张和担忧,使之积极配合治疗[3]

术后护理

体位

病人回病房后,根据患者的麻醉方法采用适当卧位休息。一般常采取低枕平卧位。6小时后,神志清楚,血压平稳后可改半卧位,利于呼吸和引流,可减轻切口疼痛。

饮食

术后可给予少量清流质饮食,若进食后出现不适,可等肠蠕动功能逐渐恢复后给予正常饮食,应避免食用热牛奶、豆浆等胀气食物。一般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后肠蠕动恢复快,进食较早。术前麻痹性肠梗阻患者进食较晚。

活动

鼓励病人早下床活动。可促进肠蠕动恢复,防止肠粘连,增进血液循环,促进伤口愈合。老年病人术后注意保暖,经常拍背帮助咳嗽,预防坠积性肺炎。开腹阑尾切除术术后24h可起床活动,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患者如无下床活动禁忌,下床活动时间可提前。

病情观察

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加强巡视,及时倾听病人主诉,观察病人腹部体征变化,尤其注意观察有无粘连性肠梗阻、腹腔感染或脓肿等术后并发症的表现,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并积极配合治疗。

用药护理

遵医嘱术后应用有效抗生素,控制感染,防止并发症发生。术后3~5天禁止使用强泻剂和刺激性强的肥皂水灌肠,以免增加肠蠕动,而使阑尾残端结扎线脱落或缝合伤口裂开[4]。

3 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切口感染:是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阑尾穿孔者,切口感染发生率要高于未穿孔者。多因手术时污染切口、存留血肿和异物所致。表现为术后2~3天体温升高,切口局部胀痛或跳痛,局部有红、肿、热、痛或波动感,可局部热敷、理疗;形成脓肿者,应剪去缝线,充分引流。

出血:因阑尾系膜结扎线脱落所致,常发生在术后24小时内。表现为腹痛、腹胀、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细数,放置引流管者,可有血性液体自引流管流出,应立即平卧、吸氧,抽血做血型交叉,补液,并及时报告主治医师,必要时手术止血。

腹腔残余脓肿:常见部位有盆腔、膈下、肠间隙等处,常发生于术后5~7天。临床表现为体温升高或下降后再度升高,伴有腹痛、腹胀、腹部包块及直肠膀胱刺激等症状。以化脓性或坏疽性阑尾炎术后患者多见。应给予半卧位、补液、并使用抗生素,未见好转者行穿刺或切开引流术治疗。

肠瘘、粪瘘:原因较多,如结扎线脱落,术中误伤盲肠等。一般经非手术治疗后瘘可闭合自愈。经久不愈时,可考虑手术。

粘连性肠梗阻:因手术损伤、阑尾浆膜炎症影响等因素。多数病人经非手术治疗可以治愈。

[家庭护理]

①慢性阑尾炎术后应加强活动,防止肠粘连发生。

②术后近期内避免重体力劳动,特别是避免增加腹压的活动,防止形成切口疝。

③拆线一般在术后7日,如未拆线而出院,注意保护切口,防止感染及撞伤。10日后才能沐浴。

④如有切口溶液、红肿、疼痛等,应及时去医院门诊或急诊。

总结

阑尾炎手术在普外科最为常见,由于手术时间短,操作简单,往往在术后不太容易引起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但是,通过近年来对阑尾炎患者的观察及护理,我们体会到,做好急性阑尾炎患者的临床护理,不仅能够减轻患者的疼痛和不适,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而且能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参考文献

[1] 许勤.外科护理学(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 莫新少.外科护理学(第四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3] 刘玲玲.阑尾炎手术病人的护理《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8年第14卷第12期

[4] 赵秀丽,金百红.浅谈急性阑尾炎的术后护理[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6

肺炎的护理毕业论文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介绍连续护理的具体方法。

在医院中应用连续护理方法可以有效的建立护士和患者之间紧密、周到的一种新型的护理形式。护理人员可以利用电子邮件、电话等现代信息技术工具与本院的患者和家属保持联系,随时沟通患者的病情,实现互动式的沟通渠道,随时掌握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康复指标,使医院的护理工作延伸的更加有意义。在连续护理实际工作中,我们需要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护理医学知识的培训、宣传和教育的工作,反复讲解普外科住院患者的日常护理常识和需要注意的细节,对患者采取无微不至的关怀,从医学的护理到心理的疏导,尽可能对患者所提出不懂的医学常识进行全面的讲解,从而提升患者的认知程度和生活的质量,最终提高患者康复的比例。

分析连续护理的具体实施情况。

(1)在医院中全方面的为病患提供贴心的个性化康复指导。

在本院普外科住院部,专业的护理人员为了达到个性化的康复指导,可以给患者发放一些健康问卷调查资料,让患者根据自身病情的实际情况填写详细的资料。那么医院就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所反馈的信息了解患者的个人信息以及自身对病情的了解情况,做到准确评估和了解患者、家属对健康知识的了解程度和真正的需求,然后进行改进和补充。

(2)建立全新的医疗教育指导指南。

在本院普外科住院部,专业的护理人员可以针对不同病情的患者、不同要求的家属制定出更加有针对性、更加有效的康复指导目标和训练指导计划,护理人员就可以根据患者的反馈信息整理出效果评估方案,方便为出院的患者提供药物指导、康复咨询、跟踪服务与解答等方面的教育指导指南,有利于医院和患者之间建立互相信任和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2 提升连续护理人员的素质的意义。

可以为患者出院后的连续护理做好基础准备。

由于专业护理人员的主要职责就是肩负对所有的患者、家属进行健康教育的工作,因此,无需做常规的护理工作内容,这从根本上让护理人员能够专心进行健康教育的工作,而且能够高度的重视健康教育指导工作的实践,使患者在出院后仍然能够继续保持健康、规范的生活习惯,保障患者能够按照要求服药,进而降低患者再次犯病的几率,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和延长生命,节约了医院的各方面资源。

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

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程度是评价护理服务到位与否的重要标志,而连续护理是从院内服务延伸到家庭的服务,可以让患者出院后在家庭中仍然遵照医院的习惯。因此,对住院期间的患者进行针对性的连续护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弥补患者出院后护理的缺陷,进而提升连续护理的实际效果,提升患者对健康教育知识的了解程度,进而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程度。

3 结 论。

在普外科住院部,连续护理对患者来说有巨大的意义,是医院实行人性化服务的代表,因此,我们一定要大力发展和推广连续护理工作,以提升患者的对医院和护理人员的信任程度,进而提高普外科住院患者的康复率,提高医院知名度。

参考文献:

[1] 刘风丽。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对普外科护理质量的影响[J].中国保健营养,20xx(23):79-81.

[2] 王金梅。优质护理服务对普外科基础护理质量的影响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xx(20):109.

[3] 季梦婷 , 周 嫣 . 连续护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 J ] . 护理研究,20xx(12):121-123.

[4] 杨甜甜,周 艳,赵梦媛。社区老年慢性病连续护理的研究进展[J].医学与社会,20xx(1):67.

[5] 姜乾金。医学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18-119.

[6] 曹 虹。应用连续护理模式对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患者综合干预效果的研究[J].天津医科大学,20xx(5):127.

肺炎的护理毕业论文 第4篇

摘要: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产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效果。

方法:通过对2013年9月~2015年9月在我院产科应用品管圈活动,观察比较品管圈活动实施前后产妇满意度、知识掌握情况、护理缺陷发生率、护理病历合格率差异。结果实施品管圈后产妇满意度、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和护理病历合格率同实施前比较均明显提高,护理缺陷率显著低于实施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针对产科护理风险管理采用品管圈活动可提高护理质量、产妇满意度及护理病历合格率,降低护理缺陷发生率,降低护理风险,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品管圈活动;产科;护理风险管理

产科为繁衍下一代的重要科室,同时也是涉及人文和伦理的重要科室,产科护理工作具有重要临床意义。产科具有高风险,急诊多,产妇病情复杂且变化快等特点,同时产妇及家属期望值高,易导致护理纠纷,甚至医疗事故[1][2][3]。加强风险管理,可降低护理风险发生率,保证护理安全及母婴安全。品管圈活动为全新护理模式,全员参与品管圈活动,推进管理工作顺利进行,在轻松的管理模式,护理人员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4][5]。本文通过对我院实施品管圈前后产科护理风险管理效果进行分析,讨论品管圈活动在产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意义,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

2013年9月~2015年9月我院产科实施品管圈活动,护理人员28名,全部为女性,年龄为20岁~38岁,平均年龄为(±)岁,按照职称划分,护士12名,护师6名,主管护师9名,副主任护师1名,按照学历划分,中专2名,大专13名,本科及以上13名,按照工作年限划分,5年内护理人员7名,5年~10年护理人员10名,10年以上护理人员11名。实施前后均选取400例产妇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产科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品管圈活动原则、方法、特点,鼓励护理人员自愿报名,组成品管圈小组。对产妇品管圈展开护理工作[6]:严格执行巡查制度,对可能出现的问题给予积极的指导,耐心解答产妇提出的疑问。护理人员将产妇情况及时同医生沟通,防止出现护患纠纷。同产妇及家属沟通,保护产妇隐私,尊重产妇。新生儿易出现手圈和胸牌丢失情况,针对上述情况采取应对措施:与采购科沟通,提高手圈和胸牌质量,加强培训,保证新生儿佩戴手圈、胸牌规范化。向产妇及家属讲解手圈和胸牌的重要性,防止脱落。加强对产妇及家属的健康教育: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制定产妇健康路径表,尤其是初产妇,缺乏哺乳期和妊娠期相关知识,对产妇进行健康教育,结合产妇实际情况给予一对一指导,提高产妇知识知晓率。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了解最新的产科知识,提高护理人员知识知晓率,可对产妇进行良好沟通。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品管圈活动实施前后产妇满意度、知识掌握情况、护理缺陷发生率、护理病历合格率差异。产妇出院时应用护理满意度量表评价患者满意度;相关知识掌握率80%以上表示掌握;护理缺陷考察手圈丢失和胸牌丢失;护理病历合格率判断:护理记录单满分7分,体温单满分2分,医嘱单满分1分,得分7分以上表示合格[7]。

统计学处理

数据资料利用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与计量资料分别利用X2检验与t检验表示,P<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施前后产妇满意度和知识掌握情况差异实施后产妇满意度为、知识掌握率为,较实施前均明显提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说明其具有统计学意义。

实施前后护理缺陷发生率对比实施后胸牌丢失率和手圈丢失率分别为和,均明显低于实施前,具有显著差异(P<)说明其具有统计学意义。

实施前后护理病历合格率对比实施后护理病历合格率为,同实施前比较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产科为医院重要科室,因其特殊性,增加了护理难度。如何提高护理质量,为产妇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为临床研究的重点。品管圈小组是指具共同目标的护理人员自愿组成的小组,可及时发现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学习沟通,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8]。品管圈小组同队对护理缺陷原因进行分析,寻找解决方法,提高护理质量。品管圈活动充分发挥自主性特点,护理人员自觉参加培训学习,提高健康教育效果。品管圈活动是以产妇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完善工作流程,保证工作标准化,提高护理质量和产妇满意度。针对病历书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改进病历书写时缺项、错项等问题,制定产科护理病历书写标准。本研究显示,实施品管圈后产妇满意度、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和护理病历合格率同实施前比较均明显提高,护理缺陷率显著低于实施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综上所述产科护理风险管理中采用品管圈活动可提高产妇满意度及知识知晓率,降低差错发生率,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艳琴,何然,张伟,等.品管圈活动在降低昏迷患儿院内压疮发生率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25):79~81

2.万梅,孙冬慧.品管圈活动在提高电动止血带使用安全性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5,21(16):112~113

3.李功基,苏雪琴,刘燕华,等.护理风险管理在产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J].黑龙江医药,2014,27(5):1231~1233

4.熊丽,何娅娟,蒋明珉.品质管理圈活动在降低新生儿沐浴风险中的应用[J].西部医学,2015,27(7):1094~1097

5.潘继红,叶宁,周立平,等.追踪管理法和品管圈活动在产科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作用[J].护理学杂志,2013,28(19):50~53

6.刘静.品管圈联合护理风险管理在妇产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当代医学,2015,21(25):109~110

7.江淀淀,王自秀,刘剑梅,等.品管圈活动在提高住院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中的应用[J].蛇志,2013,25(2):124~126

8.潘燕.品管圈活动在降低ICU中心静脉置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5):11~14

肺炎的护理毕业论文 第5篇

摘要:文章探讨了老年护理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效果,抽取云南昭通市卫生学校100例护理系学生,运用案例教学法开展老年护理教学,分析该教学方法的效果。分析结果发现:84%的学生表示能够接受且喜欢该教学方法;96%的学生的考核结果达到合格;98%的学生能够通过数据库资料等多种渠道完成合格的作业,更多医学护理论文范文尽在top期刊论文网。

关键词:医学护理论文

《老年护理》是护理学的一个分支,也是老年医学中的一个学科,同时又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相互渗透。本课程属于护理学专业中临床阶段中的课程,是护理专业主干课程之一,也是护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在学生掌握人体各系统基本疾病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快速发现与判断问题并能够以娴熟的技能迅速解决问题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

笔者所教的班级为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人数通常为50-60人。高职学生优点在于动手能力强、思路灵活;缺点在于求知欲、耐性、自制力较普通大专学生差。因此,在班级人数如此多的情况下,课堂纪律是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如果教学课堂氛围宽松,有些学生便会溜号、搞小动作或扰乱课堂纪律,影响教学质量;反之,如果教师板着脸让学生规规矩矩的,又会使课堂牢笼一般沉闷,同样对教学质量造成负面影响。

著名的数学家托兰斯曾说过:“要使教学成功,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各种渠道来培养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老年护理教学中以方案设计为基础的教学法是指,学生每6~10人为一小组,由教师提出需设计的内容及要求,学生根据内容及要求分组讨论。讨论中学生可通过各种途径(书本、网络等)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将讨论结果由小组代表上台进行讲述。其他小组代表和教师对其表述内容进行评分(评分标准以正确、全面、创新为标准),取平均分为该小组本次课堂得分,计入平时成绩中。

笔者应用方案设计教学方法每次2学时,第一学时提出内容和要求,学生讨论;第二学时学生代表对其小组设计方案进行讲解,相关人员评分统分,教师进行总结评价。

1.预习中的方案设计,应用在教学中总论部分,该部分内容广泛,但不深入。通过方案设计,可让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下主动探索、学习、创新,同时对所学内容进行掌握,对后续分论内容进行预习,使学生心理上喜欢本门课程。

例如,针对老年人特殊心理需求与护理这一教学内容,教师列出预习方案:设计一个养老机构,并合理安排该机构中老年人日常生活,以满足他们身、心等各方面特殊的需求。要求设计内容含养老机构环境、规模、作息时间、饮食安排、工作人员种类和数量、老年人每天活动内容及方式等。

2.复习中的方案设计,可在分论内容即将结束时根据课程内容进行应用,可促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下自主进行提前复习,对各章知识点进行掌握,避免出现考前临时抱佛脚的现象。

例如,分论中针对老年期其他常见问题的护理中跌倒这一内容,教师列出方案设计:以安全保障为主,请设计一位居家老人的居家环境及其健康指导。要求:设计内容含简述老年人目前基本情况;居室设置含房间功能、家具功能及位置特点、安全设备、照明等内容;健康指导含疾病健康指导、饮食和活动安全等内容。

三、应用方案设计教学法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适用范围。适合小班学习,班级人数不超过60人。分组时根据教室实际座位安排,以方便学生讨论为宜。由学生自行挑选小组代表。一旦小组成员确定,可一学期中固定小组成员,避免每次分组浪费时间,以及小组成员之间缺乏默契和归宿感从而影响教学质量。

2.适用原则。在学期中应用次数不可太多,否则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感,影响教学效果和质量。用于教学的案例一定要具有代表性,且不宜太过复杂,否则课堂时间难以把握。

3.及时小结评价。教师应给予准确评价,要表扬先进,指出不足,提出改正意见措施,这些工作也可由学生整体评议。但不管如何,应做到准确、公正、客观、全面,工作做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和课堂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孙建萍.老年护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xx.

[2]化前珍.老年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xx.

[3]孙建萍.老年护理学习指导[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xx.

[4]高贵宾.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J].新校园理论,20xx,(11).

肺炎的护理毕业论文 第6篇

摘要:

目的讨和分析小儿内科护理沟通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从而实现护患之间良好的沟通,提升小儿内科护理质量。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我院近2年以来在儿科就诊的168例患儿在护理方面的投诉情况,进行调查和统计分析,针对问卷中显示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结果通过问卷调查可以得到小儿内科护理沟通中存在的问题,如护理人员频发护理错误、护理人员擅离职守、护理人员技术欠缺、医疗费用较高、护理态度厌烦等,针对这些问题对应提出解决策略,使得护理沟通问题得到有效缓解。结论小儿内科护理沟通是实现医疗服务高效性的主要实施者,应树立以患儿为中心的护理理念,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水平,以科学适宜的方法安抚患儿情绪,做好院内患儿护理工作,同时注意家长的情绪安抚,规范化护理操作,提高小儿内科护理沟通的有效性。

关键词:

小儿内科护理;沟通;护理质量;有效性

0引言

对内科患者身体健康状况的恢复来说,护理质量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良好的护理不仅对患者的恢复作用较大,还对科室乃至医院的名誉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内科护理质量的提升与护患之间的沟通有着直接关系,特别是在小儿内科,患儿在就诊时往往会产生哭闹、焦虑,甚至是抵触行为,导致护患之间的沟通出现严重的障碍,再加上患儿家属出于对孩子的担心和爱护,常常也会与护理人员产生冲突,难以与护理人员进行良好的沟通[1]。所以,促进小儿内科良好护理沟通的实现,是构建优质护患关系的重要前提。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以我院近2年来发生的168例小儿内科护理投诉情况为例,投诉的方式以患儿家属的口头投诉、满意度调查以及院长热线为主,投诉人员均为患儿家属,被投诉者为小儿内科护理人员共计42人次。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的形式,针对小儿内科患儿家属投诉的主要内容进行统计和整理,调查的内容包括小儿内科护理人员的态度、技术、是否擅离职守、医疗费用、护理差错等。

2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68份,问卷回收168份,有效问卷168份,问卷回收有效率为100%。调查问卷的结果如表1所示,调查结果表明,小儿内科护理沟通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在于护理人员频发护理错误,共28例,所占比例为;护理人员擅离职守,共42例,所占比例为;护理人员技术欠缺,共28例,所占比例为;医疗费用较高,共25例,所占比例为;护理人员态度厌烦,共45例,所占比例为。

3讨论

小儿内科护理沟通中存在的问题。从本次调查中可以看出,在小儿内科护理沟通过程中,最为常见的问题就是护理人员态度厌烦。这是因为在小儿内科就诊的患儿年龄较小,患儿哭闹现象非常频繁,护理人员对患儿态度容易产生厌烦,再加上护理人员工作责任感欠缺,并没有做到工作中以人本为的护理理念,由此产生了护患之间的沟通问题[2]。护理人员擅离职守、护理人员频发护理错误、护理人员技术欠缺也是造成小儿内科护理沟通问题的常见原因,这源自护理人员自身专业素养水平不高,当患儿发生突发状况时,护理人员没有及时进行护理,或者是采用了无效的护理方式,还有的护理人员甚至擅离职守,这些都引起了患儿家属强烈的不满,从而产生家属的投诉行为。还有的患者因为医疗费用较高而投诉,这是因为护理人员并没有提前将费用信息告知患儿家属,导致护患矛盾增加[3]。

小儿内科护理的问题解决对策。

提高护理人员专业素养: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对护患之间的沟通来说至关重要,因此应要求护理人员树立以患儿为中心的护理理念,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以科学适宜的方法安抚患儿情绪,做好患儿护理工作。具体来说,首先护理人员应具有高度的责任感,改变护理态度,避免擅离职守和出现护理过失;其次护理人员应加强护理技术方面的培训,平时可以自主学习,也可以积极参加各类护理知识培训和护理再教育,提高自身的护理技术,从而为患儿提供专业护理服务;最后护理人员应有足够的耐心,并能够进行换位思考,时时为患儿着想,一旦患儿出现突发状况,护理人员能够以过硬的专业技能实现护理的规范化操作[4]。

加强护理人员和患儿家属之间的沟通、交流:小儿内科患儿一般自主性较差,更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他们往往表现为哭闹、焦虑、抵制等行为,这种情况下应学会与患儿沟通和交流。除此之外还应多与患儿家属沟通与交流,多以家属和患儿的角度考虑问题,尽可能做到理解和体谅[5]。尤其是在进行一些重要的护理治疗之前,要与家长进行沟通,并且告知家长治疗效果以及治疗费用等信息,征求得到家长的同意或认可。

公开收费标准:由于医疗费用问题导致护患沟通的现象很多,因此在患儿入院之初,护理人员就应该将医疗费用的相关收费标准告知患儿家属,在使用过重药品之前要得到家长的认可。如果患儿家属出现质疑,护理人员应予以耐心讲解,从而得到家属的理解。

参考文献

[1]王蓓.小儿内科护理沟通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xx(11):88-90.

[2]叶晖.内科护理沟通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求医问药:学术版,20xx,10(3):296-297.

[3]李凤香.内科护理沟通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xx(5):138-138.

[4]杜燕华.浅谈护理干预在小儿内科中的应用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xx,(58):271+200.

[5]刘海霞.人性化服务在小儿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xx,(13):117+122.

上一篇:铁岭临床毕业论文(必备6篇)
下一篇:刑事诉讼法毕业论文(合集4篇)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
滇ICP备20230059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