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毕业论文引用公式(实用8篇)

个人学习 7 2024-04-16 06:38:27

硕士毕业论文引用公式 第1篇

一、开题报告的目的

从学生的角度来讲,进行开题报告的`实质是向汇报自己学位论文工作的准备情况,目的是请专家帮助判断:自己选择的问题有没有研究价值、选用的研究方法可不可行、自己的论证逻辑有没有明显缺陷,然后由专家给出具体的建议。从而达到进一步明确研究目标、理清研究思路的目的,同时在文献和研究方法方面获得更多的帮助。

因此“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的角度、方法与拟实现的目标”是开题报告的重点,如果对自己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不进行深入论述,一带而过,评审专家将无法判断你的研究前景,也就无法对你的研究给予切实的指导和建议。

二、研究水平的定位

国家对授予硕士学位和学士学位人员所具有的能力要求是不同的,硕士学位人员应“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三、基本内容和要求

因为开题报告的实质是向老师汇报论文工作的准备情况,因此研究生应该就选题、文献综述、研究内容、方法及拟达到的目标等进行全面、深入地介绍、说明,并接受专家的批评和建议。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主要应包括以下内容:

1、论文题目的确定。包括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可以从理论和实际应用方面进行论述)。

2、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3、研究的角度、方法与拟实现的目标。

4、主要研究内容与写作大纲。

5、完成课题已具备和所需的条件和经费。

6、预计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解决的措施。

7、主要参考文献(着重查阅的近年内发表的中、外文期刊文章)。

开题报告公开论证后,研究生一般应根据专家小组的评议意见,对选题方案进行修正、补充和提高,修改方案通过后可正式进入论文研究工作。

开题报告的内容

1、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3、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4、研究方案及进度安排,预期达到的目标;

5、为完成课题已具备和所需的条件和经费;

6、预计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有及解决的措施;

7、主要参考文献.

硕士毕业论文引用公式 第2篇

论文题目:

姓 名:

学科、专业:

研究方向:

指导教师:

填表日期 20xx 年 4 月 30 日

填 表 说 明

一、开题报告是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后对自己的论文题目是否可行作出的论证;

二、开题报告用A4纸打印,于左侧装订成册;

三、此表一式三份,交研究生部一份,导师和研究生各一份。

一、论文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创新和特色,理论和实践意义。附主要参考文献)

二、研究内容、重点和难点问题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基础

四、论文工作计划

起止时间 自 20xx年4月至20xx年 11月

序号 论文阶段及工作内容 时间安排 阶段性成果

五、审核意见

(一)导师意见(就研究生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了解情况、研究方法、研究手段等及论文工作计划的评价):

导师签名:

年 月 日

(二)审定小组意见

专家审定小组成员 成员 姓名 职称 工作单位 签名

考核意见 参加开题报告总数: 人 同意: 人 不同意: 人

审定小组组长签名:

年 月 日

(三)研究生部意见

主任签名:

公 章

年 月 日

硕士毕业论文引用公式 第3篇

一、立题依据(科学意义及国内外现状分析及参考文献)

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高度恶性且侵袭性的癌之一,多发生于皮肤,早期发生血行转移。对放、化疗不敏感,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增高,人们一直在期待着可以征服恶性黑素瘤的新的疗法的出现!

最近大量的数据表明恶性肿瘤的发展与T—钙粘蛋白的表达变化相关、T—钙粘蛋白已在乳腺癌、前列腺癌、肝癌、肺癌[1—3] 、胃癌、胰腺癌、卵巢癌[4—9]等多种恶性肿瘤中被检测到表达减少、最近的研究表明T/H—钙粘蛋白在乳腺癌中的重新表达能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降低体外培养的肿瘤细胞的侵袭潜能[1]、T/H—钙粘蛋白这个新型钙粘蛋白分子在人类许多癌细胞中表达都降低表明它或许在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10]及维持正常细胞的表型中起重要作用[11]、T/H—钙粘蛋白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也许它会为肿瘤的诊断和治疗带来新的契机、T—钙粘蛋白是否对恶性黑色素瘤也有作用,目前还没有相关研究的报道,所以本实验将进行相关方面的探讨性研究!

二、研究内容及预期成果(说明具体研究内容、创新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预期成果及提供形式)

研究内容:

第一部分:正常表皮组织、痣细胞及黑色素瘤细胞中T—cadherin表达情况

第二部分T—cadherin基因克隆和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第三部分:T—cadherin基因的真核表达及生物活性分析

创新点:首次将T—cadherin基因转染黑素瘤细胞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通过RT—PCR反应扩增出T—cadherin的基因全长。

预期成果及提供形式:

观察T—钙粘蛋白在正常皮肤组织细胞、痣细胞及黑色素瘤细胞中的表达情况!

进一步阐明T—钙粘蛋白作用机制

T—钙粘蛋白基因转染入黑色素瘤细胞后观察对其增殖和转移活性的抑制情况,探索临床诊断和治疗黑色素瘤及其它肿瘤的方法!

三、研究方案(包括研究方法、技术路线、研究进度安排)

研究方法:

第一部分:正常表皮组织、痣细胞及黑色素瘤细胞中T—cadherin表达情况

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细胞化学

1、材料:从正常人皮肤切取的痣组织,人黑色素瘤细胞株

2、主要试剂和溶液

(1)第一抗体:兔抗人T—cadherin抗体

(2)第二抗体:生物素标记羊抗兔IgG

(3)“三抗”:链亲和霉素标记HRP

3、设备

4、方法

(1)冷冻切片的免疫染色程序

(2)活细胞的免疫染色程序

5、荧光显微镜检

注意:为保证结果的可靠性应该同时设有对照

阳性对照(正常组织);

阴性对照(PBS代替一抗)以证明抗体的特异性。

第二部分T—cadherin基因克隆和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1、材料:

(1)组织和细胞

(2)菌株与质粒

(3)工具酶

(4)试剂

(5)仪器

2、方法

(1)引物的设计

(2)总RNA的提取:异硫氰酸胍—酚—氯仿抽提一步法

(3)甲醛变性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其质量,观察所提RNA有无明显降解;

(4)逆转录RT反应:为了证实RT反应的成功设管家基因GAPDH为内对照

(5)PCR扩增:利用上下游引物,在DNA聚合酶下对目的片段进行扩增,PCR过程设β—actin为内对照

(6)PCR产物的回收、纯化

(7)PCR产物的克隆

(8)DNA序列测定

(9)真核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

(10)阳性重组质粒的鉴定和筛选

(11)质粒的大量提取

(12)转染黑色素瘤细胞

第三部分:T—钙粘蛋白基因的真核表达及生物活性分析

1、材料

2、方法

(1)转染细胞的培养

(2)Western印迹法检测转染后蛋白的表达

(3)流式细胞周期分析

(4)凋亡的检测

技术路线图:

研究进度安排:

20xx、9——20xx、7学习学位课程,查阅文献,完成课题设计

20xx、9——20xx、9基本完成实验研究工作

20xx、10——20xx、3完成实验补遗工作并进行统计分析,撰写论文

20xx、4——20xx、6论文答辩

四、经费预算

试剂费用:15000元组织及细胞:1000元

文献资料费:500元

论文打印费:1000元

答辩费:1500元

总计:19000元

五、课题可行性分析

实验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导师段昕所教授、主任医师对黑色素瘤的诊断治疗、检测方法和研究进展有深入的了解,对本课题的研究设计及实验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已完成黑色素瘤及T—钙粘蛋白研究最新进展的文献检索和综述报告工作。

所有实验均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皮肤病研究室和中心实验室完成。实验室的老师实验技术熟练,在细胞培养、免疫组化及分子生物学等方面都可给予指导;实验所需的科研仪器设备实验室均具备。

参考文献:

1、 Toyooka,KO,Toyooka S,Virmani AK,Sathyanarayana UG et al Cancer Res 20xx Jun 1;61(11):4556—60

2、 Lee,S、W,1996 Nat、Med,2:776—782

3、 Zhong,Y,Y、Delgado,J、Gomez,S、W、Lee et al 20xx Clin Cancer Res、

4、 Takeuchi,M,Misaki,A,Chen,B、K,et al(1999)Histopathology,35,87—8

5、 Kawakami,M,Staub,J,Cliby,W,et al 1999Int、J、Oncol,15,715—720

6、 Sato,M,Mori,Y,Sakurada,A,et al(1998)Hum、Genet,43,285—286

7、 Sato,M,Mori,Y,Sakurada,A,et al(1998)Hum、Genet,103,96—101

8、 Mori,Y,Matsunaga,M,Abe,T,et al(1999)Br J、Cancer,80,556—562

9、 Lee、S、W(1996)Nat、Med,2,776—782

10、 Hung、Z、Y,Wu,Y、Hedric,N&Gutmann,D、H(20xx)Mol Cell、Biol 23,566—578

11、 Lee SW、Reimercl、Campbell DB、et al 1998Jun;19(6):1157—9

硕士毕业论文引用公式 第4篇

选题名称汉英方位认知异同及其对汉语国际教育的影响与应用

培 养 单 位: 河南大学

学 科 专 业: 汉语国际教育

研 究 方 向: 对外汉语教学

学 号: 104754110145

开 题 人 姓 名: 程文芳

导师姓名、职称:

填 表 日 期: 20xx 年 06 月 20日

河南大学研究生院 制表

填 表 说 明

1.开题报告为A4大小,封面及Ⅰ至Ⅶ项必须用计算机输入,不得随意改变表结构。开题人应逐项认真填写,完毕,将本表全部打印输出,于左侧装订成册。

2.文字输入部分,一律五号字、仿宋体、单倍行间距编排。

硕士毕业论文引用公式 第5篇

一、选题依据(选题的目的与意义,与选题有关的国内外研究综述,附主要参考文献。)

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对珠海特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土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是推进土地资源信息化的一项重要举措。本人在参与“周口市土地资源管理地理信息系统”项目开发小组工作的基础上,对系统设计和实现作了进一步分析和研究。

当前,我国城镇已进入快速建设阶段,城镇建设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其中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土地有效开发与集约利用问题。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城镇土地利用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之一,极其宝贵,土地合理利用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土地资源尤为紧缺,因此要大力提倡小城镇在建设过程中坚持土地的合理利用。但我国城镇的土地开发建设的现状不容乐观。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导致了城镇土地开发建设在规模和结构上的迅速变化,产生了许多普遍问题,如土地利用无序、利用粗放、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偏低,建设用地与耕地的矛盾日益显著,土地破坏、污染、浪费严重等等,造成“半城市化”、生态恶化等严峻的问题。这是小城镇土地开发建设中的两难困境,它表现出一种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么地方政府、开发商与当地住民的矛盾。在目前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加剧的情况下,土地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对它的开发建设进行科学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土地资源信息种类繁多、数量巨大、涉及面广、管理利用相当复杂。需要依靠科技进步,实施信息化发展战略,实现土地资源工作的现代化,在土地资源调查评价、政务管理和社会服务等各个层面广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信息化带动土地资源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以信息化带动信息采集技术与分析技术的飞跃,以信息化促进政府工作方式由管理型向管理服务型的转变。建立土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顺应资源、环境的全球性持续利用需求。土地资源数据标准化、信息共享、科学监督以及将这些信息快速反映到经济建设中去需要建立统一协调的土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用以管理海量数据,迅速处理文档、图件,提供准确可靠信息,从而将资料的大量积累、更新与经济快速增长联结起来,为综合利用土地资源信息进行宏观决策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土地信息产业的建立和地理数字化产品的发展,社会对土地资源管理的认识普通提高,对农村土地的认识逐渐加强,对其需求也大幅度提高。农村土地资源信息管理系统成为包括政府部门在内的必备的重要系统,各国都大力开发自己的农村土地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并将先进的技术、方法应用到其中,如空间信息分析的新模型和方法,空间信息应用的新模型和方法:三维、四维数据结构和数据模型,人工智能和专家系统,网络地理信息系统,虚拟现实技术等,来提高土地资源信息管理的技术含量,以更好的为土地管理服务。

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很早就意识到了土地资源的使用价值和稀缺性,对土地资源配置调控的研究较早,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土地地租理论、土地资源市场配置机制、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等多个方面。

无论是市场经济国家,还是转轨经济国家,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每个国家都有一定数量的国有土地资源。在认识到拥有一定数量的国有土地资源有调控土地市场,维护公共福利,储备能源,调节生态平衡等功能后,一些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国有土地资源数量还有扩大的趋势。国有土地资源管理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在多种影响因素共同作用下,虽然世界各国的国有土地资源管理体制多种多样,但国有土地资源管理体制的现状和发展存在共性,是有规律可循的。

土地资源配置调控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其调控结果是各种因素、各种手段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且各种因素和手段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最终共同影响调控结果。要达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发挥土地资源的最大综合效益,需要调动市场、政府、社会等各种力量,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税收等多种手段,并且各种手段相互协调,互相促进。土地资源调控就是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和措施,达到土地资源合理配置,既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能同时兼顾社会和环境效益。

土地市场是生产要素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计划经济转型以来,土地资源实行了由无偿无限期无流动,向有偿有限期有流动的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十余年的改革,成效和缺陷并存。一方面,国有土地“以地生财”,为地方政府积累了大量的建设资金,从而加快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变了城市落后的面貌。另一方面,由于历史的原因,有偿使用的改革仍然采用的是政府审批模式,即要用地找市长的模式,从而影响了资配置的公平与效率,并成为长期 以来困绕改革深化的重大问题。经济发展史证明,实现土地资源和资产利益最大化的最佳途径,是市场配置资源13%建立土地交易市场,是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的必然选择。当前,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市场,并进行 土地市场运作机制的观念创新。

贸规则强调行政主体一致原则、公平原则、透明原则、非歧视原则。在中国人世的大背景下思考建立土地市场新机制,首要的问题是要认清当前土地市场政府与市场的现状,找准和WTO规则存在的差距。土地市场新机制必须围绕政府与市场、监管与竞争、平台与服务等市场机制,开展全面而有针对性的深刻的行政革命,实现计划经济观念向市场经济观念的转变,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确保政府行政管理体系必须和 世贸规则所任。

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活动对土地的使用展开竞争,以土地需求的市场价格变化和自身能从土地上获得的经济利益来决定各自活动的最佳区位,从而使商业、工业、住宅等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布局与地价之间得到祸合,推动了城市用地结构的调整,使城市空间结构发展变化,形成合理的土地资源空间布局(曹建海,20xx)[22],使得城市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呈同心圈层分布。

参考文献:

2.毕_,1991,土地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毕_,1994,中国地产市场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柴强,1993,各国(地区)土地制度和政策〔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5.柴强,20xx,房地产制度[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6.曹建海,20xx,中国城市土地高效利用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

7.陈顺清,20xx,城市增长与土地增值M],科学出版社;

8.董俊祥等,1994,土地管理理论与实践〔M],中国经济出版社;

9.何银虎,1999,中国土地管理与开发经营全书〔M],中国社会出版社;

10.浦东新区经济发展报告[Ml,1998,上海三联书店;

11.万曾炜等,1997,土地经济论[M],上海远东出版社;

13.许学强等,城市地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14.邹兆平,1990,外国与港台土地管理制度[M』,中国国际广播电视出版社;

16.周树志,1999(4),论公共政策范畴[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7.刘溶沧,1999(l),中国经济体制转型与公共政策的重新定位[J],财贸经济;

硕士毕业论文引用公式 第6篇

一、开题报告——毕业论文题目

题目是毕业论文中心思想的高度概括,要求:

①准确、规范。

要将研究的问题准确地概括出来,反映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反映出研究的性质,反映出实验研究的基本要求——处理因素、受试对象及实验效应等。

用词造句要科学、规范。

②简洁。

要用尽可能少的文字表达,一般不得超过20个汉字。

二、开题报告——毕业设计立论依据

开题报告中要考虑:

①毕业论文的选题目的与意义,即回答为什么要研究,交代研究的价值及需要背景。

一般先谈现实需要——由存在的问题导出研究的实际意义,然后再谈理论及学术价值,要求具体、客观,且具有针对性,注重资料分析基础,注重时代、地区或单位发展的需要,切忌空洞无物的口号。

②国内外研究现状,即文献综述,要以查阅文献为前提,所查阅的文献应与研究问题相关,但又不能过于局限。

与问题无关则流散无穷;过于局限又违背了学科交叉、渗透原则,使视野狭隘,思维窒息。

硕士毕业论文引用公式 第7篇

1 什么是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2 绿色建筑的内涵

绿色建筑的基本内涵可归纳为:减轻建筑对环境的负荷,即节约能源及资源;提供安全、健康、舒适性良好的生活空间;与自然环境亲和,做到人及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处、永续发展.

3 开发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意义

建立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是建筑学领域的一次革命和启蒙运动,其意义远远超过能源的节约.它从多个方面进行创新和有机综合,从而使建筑与自然和谐,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创造健康、舒适和优美的生活空间.它对于建筑领域的革命意义可以从技术、社会、经济等角度来审视.

技术意义

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对绿色建筑认识的逐步深化和成熟,人们索更具有可操作性的环境理念,环境与资本的结合成为未来世界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新方向,绿色建筑由此也进入一个从生态伦理提倡向生态实践研究深化的新阶段.绿色建筑技术策略的深化与发展在材料、设备、形态学等不同的领域展开,在技术发展的同时,技术与其它设计元素的整合也开始从过去的简单叠加、更多关注外围护结构本身的设计向技术与建筑整体系统的有机结合转变,逐渐成为了绿色建筑系统.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建立是绿色建筑技术逐步完善和系统化的必然结果,它为绿色建筑技术的有机整合搭建了一个平台,使绿色建筑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等诸多学科能够在一个统一的平台上发挥各自的作用,建立一个综合评价系统,为设计师、规划师、工程师和管理人员提供了一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简便易行、规章明确的绿色建筑评价工具和设计指南.

社会意义.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社会意义主要体现在新的生活方式的提倡、公众参与意识的增强和地方文化的延续两个个方面.

健康生活方式的提倡.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首要社会意义是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是基于将绿色建筑的设计与建造看作是一个社会教育的过程.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原则是在有效利用资源和遵循生态规律的基础上,创造健康的建筑空间并保持可持续发展.

公众参与意识的增强.绿色建筑评估体系不是为设计人员所垄断的专业工具,而是为规划师、设计师、工程师、管理者、开发商、业主、市民等所共同拥有的'评价工具.它的开发打破了以往专业人员的垄断局面,积极鼓励市民等公众人员的参与.

经济意义.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经济意义可以分为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在宏观层面,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从系统全寿命

关于绿色建筑方面论文范文集 340;角度出发,将绿色建筑设计所涉及的经济问题整合到从建材生产、设计、施工、运行、资源利用、垃圾处理、拆除直至自然资源再循环的整个过程.绿色建筑目标的实现不完全是政府机构的责任,作为从事设计工作的建筑师同样对于制度的健全负有提出建议的义务,将相关的政策问题纳入绿色建筑设计策略中,成为系统解决建筑所面临的经济问题的重要方面.在微观的层面,目前从经济角度出发的设计策略都更充分考虑项目的经济运作方式,并据此对具体的技术策略进行调整.

伦理意义.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理论基础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因此无论各个国家的评价体系在结构上有多大差异,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减小生态环境负荷,提高建筑环境质量,为后代发展留有余地.这就从根本上扭转了长期以来人类一味向自然索取的态度,体现出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由对立向统一的转变.

4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节能能源:充分利用太阳能,采用节能的建筑围护结构以及采暖和空调,减少采暖和空调的使用.根据自然通风的原理设置风冷系统,使建筑能够有效地利用夏季的主导风向.建筑采用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平面形式及总体布局.

节约资源:在建筑设计、建造和建筑材料的选择中,均考虑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处置.要减少资源的使用,力求使资源可再生利用.节约水资源,包括绿化的节约用水.

回归自然:绿色建筑外部要强调与周边环境相融合,和谐一致、动静互补,做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5 绿色建筑的效果分析

绿色建筑的效果分析组成

绿色建筑的效果分析包括内部效果和外部效果,直接效益和直接费用称为内部效果,间接效益和间接费用称为外部效果,按照工程经济学的观点:内部效果可进行财务评价,外部效果应进行国民经济评价,所谓国民经济评价是按合理配置稀缺资源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从国民经济全局的角度出发,考察项目所耗费的社会资源和对社会的贡献来评价工程项目的经济合理性,外部效果一般包括产业关联效果、环境和生态效果,技术扩散效果,外部效果会造成私人成本(内部成本或间接成本)和社会成本不一致,导致实际价格不同于最优价格.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分析,评价绿色建筑效果主要是外部效果指标.

由于绿色建筑刚刚开始发展,统一性的量化指标体系还没有确立,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严格控制建筑产业规模,限制从业人员数量.粗放型增长模式的集中表现为各地争上建筑项目、建设过程中采用人海战术,一旦国家限制建设规模,将形成“僧多粥少”的局面,导致机械化程度降低,劳动力水平低下.(2)加大科技投入,更新技术水平,建立和完善科技装备投入机制.着力建筑科技开发和应用研究,结合工程项目,针对未来建筑业特点,有计划地组织科技攻关,研究开发新机具、新工艺、新材料,积极引进、吸收和消化国际先进科学技术科技成果,提高机械化水平.(3)在城市规划、勘察设计中贯穿“绿色建筑”的思路.家庭住宅和城镇建设必须保留在建或改建的余地,从采光、通风、排水等方面控制对环境的破坏.(4)精心施工,降低资源消耗,在建筑生产过程中,应采用节能降耗措施,防止过多地消耗土地资源、水资源、电力资源等.

外部效果给建筑经济带来的挑战

在政府的干预调控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加强建筑工程执行节能强制性标准的监管工作.要进一步完善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强化以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贯彻执行为主要内容的工程全过程监管,特别要加强对大型公共建筑的建筑节能监管,在项目成本上体现为将部分外部成本转化为内部成本,使得“非绿色建筑”项目的内部成本提高,内部效益降低,绿色建筑的外部成本降低,外部效益提高,使有效资源向绿色建筑经济领域合理流动.

6提高绿色建筑外部效果的措施

企业建筑经济要想在新一轮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只有不断挖掘提高外部效果的方式方法,提高外部效益,降低外部成本,其基本思路和原则为:(1)建筑在寿命周期内自然资源和能源的消耗最小化,(2)减少建筑寿命周期内污染排放,(3)保护生态(自然)环境,(4)形成一个健康、舒适和无害的室内空间,(5)建筑的质量、功能、性能与环保相统一.

总结:上文中介绍了绿色建筑的内涵设计理念以及它的效果分析和提高绿色建筑外部效果的措施.但是在未来的设计中如何掌握绿色建筑的一个度还需要大家在实践中揣摩,相信绿色建筑必将成为未来建筑的一种趋势.

硕士毕业论文引用公式 第8篇

一、关于论文选题

1.从总体布局上看,学院的硕士论文应该有一定比例(建议不少于1/3或1/4)是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的,以此保证学院的学术风气、学术水平以及在学术界的影响,也借此发现学术人才。换言之,在每位教师所指导的研究生中,应该至少有1/3的学生要写作纯理论文章。

2.所有论文都应该是立足于解决问题(problem-resolving),包括纯理论问题、应用问题或对策问题。因此,学生选题的思路应该先从问题入手,而不是先从研究范畴入手。没有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的开题报告和论文,是不合格的。

3.选题应该具有一定的前沿性(创新),表现在纯理论模型的构建、某种理论的全新应用或进一步的证实或证伪,或者提出一套完全独特而系统的对策。达到以上标准的,自然是优秀的论文。不过,现实一点看,学生也可以在以下方面谋求局部的创新,包括方法的创新、观点的创新、资料的创新、视角的创新和应用领域的创新。其中,对于硕士研究生而言,切实可行的是后四者,尤其是视角的创新,将能培养学生认识问题的独特素养。需要注意的是,一些所谓的_引入_、_应用_或_借入_型的文章,往往囫囵吞枣,没有深入发掘_引入_之条件,从而也就没有新发现,甚至出笑话。这样的文章,应勿鼓励。

4.选题在文字表达上要清晰、确切,不要玩文字游戏,更不能以不知为知之,显示出投机的学风。那种习惯于堆砌名词(更可怕的是堆砌连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意思的名词)的做法,不应该谬种流传到学生那里。

5.选题要和专业相关,要符合自己所选择的研究方向,要和指导教师的研究背景相协调。本专业不鼓励语言类的选题,除此之外,选题没有领域限制(只要视角独特,可以在同一领域进行研究,从而丰富研究成果,构成学院特色。但不能深刻理解此点的学生,建议选题在领域上或视角上先求新);不鼓励教师指导超出自己专业范围之外的选题;应避免完全雷同的研究题目。

二、研究文献评述

1.研究文献评述的目的:知道前人曾做过什么、没做过什么;前人做的怎么样,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完善。这些都借助于文献评述来形成结论:我可以做什么。

2.历来的文献评述都是张冠李戴、不着边际、不得要领、东拉西扯。风格上总是_提出了;提出了…_,有述无评。更有甚者,选题(例如)是_形象测量_,却没有一篇相关文献,全是_形象_的文献,显然偷梁换柱、移花接木。此风不可长。

3.当你的选题没有相关文献可评述时意味着什么?

(1)_毫无价值_:全世界的聪明人都对这个问题不感兴趣。这时,你就不要研究了;

(2)_价值很大但没人研究_:这对你(硕士研究生)来说,这基本是_不可能_的研究:以你的硕士研究生涯,自然不能完成别人都完成不了的题目。因此,当发现这样的开题报告时,我们会怀疑其可行性。

4.研究评述的文献,不应以教材为基准,更不应该以培训教材为基准。这些文献的重要程度依次为:期刊论文、学术专著、会议论文、工作论文、网络论文。教材几乎不应该算。--当知识已经被纳入到教科书中的时候,那已经是被普遍知晓或接受的知识了(新学科领域的教科书当属例外)。

上一篇:嘉兴学院毕业论文(必备11篇)
下一篇:毕业论文目录要写吗(5篇)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
滇ICP备20230059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