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井通风与安全毕业论文(精选5篇)

个人学习 7 2024-07-06 18:20:18

矿井通风与安全毕业论文 第1篇

摘要:为了提高煤矿机电设备管理资源配置效率,降低机电事故损失,本文进行了优化模型的构建,构建时约束为资源投入,目标为机电事故损失最低,构建后利用逆优化方法,转化原模型,变为逆优化模型,再求出解,获得最优解,同时,利用实例验证本文逆优化模型及方法构建的有效性,旨在为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煤矿;机电设备;管理;资源投入;逆优化方法

现阶段,机电设备投入已经超过生产成本的50%,使机电设备投入成为重要的生产投资组成部分。但与此同时,机电事故仍旧占据全部煤矿事故的较大比重,所以,煤矿生产企业必须要积极优化机电设备管理资源配置,不断提高设备使用性能,并增强设备使用的安全性。逆优化方法是目前较为适合的优化煤矿机电设备管理资源投入的方法,可使优化需求得到充分满足。

1煤矿机电设备管理资源配置优化中逆优化

方法应用的可行性目前,机电设备管理资源配置方法多数属于线性规划方法,而在优化资源配置算法方面,主要采用动态规划、遗传算法、启发式算法等。从实际应用结果来看,煤炭企业在进行机电设备资源配置及优化工作时,呈现出明显动态化特点,由此,上述资源配置及优化方法并不能使其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另外,现有资源配置及优化方法的目标为成本最低或效益最大,配置资源在子系统间进行,并不能对已有资源做出合理调整,无法最大化满足整体需求,因而优化效果并不理想。1992年,Burton等人提出逆优化问题,该问题提出的基础为网络中逆向优化最短路问题。随后,国内外众多学者开始研究逆优化问题,并尝试构建逆优化模型,在构建逆优化模型时,采用的方法主要为逆数据包络分析、多目标规划、双层优化。近年来,资源配置问题解决过程中开始采用逆优化算法,解决效果相对较为理想。已有研究及实践表明,利用逆优化方法进行资源配置及优化时,通过对模型参数做出调整,可以有效满足动态需求。由此看来,逆优化方法应用到煤矿机电设备管理资源配置优化中的可行性非常强。

2煤矿机电设备管理资源投入的逆优化方法

2.1构建模型。

2.1.1构建机电设备管理资源投入模型。

机电设备是煤矿开采期间使用的设备之一,其类型包含两种,一种为机械设备,另一种为电气设备。煤矿机电设备通常成本较高,会严格要求安全和作业环境,基于此种特点,研究管理资源配置问题时,为能合理构建指标,划分投入指标过程中,可以功能差异作为标准。经划分后,共有4个投入指标[1]:①安全运行投入x1,该项投入指标的具体内容包含人员培训投入、人员管理投入、水电资源投入等,用于保障设备的安全运行;②维护保养投入x2,该项投入指标具体内容包含建立并落实机电设备维修保养制度、机电设备定期检查、保养耗材等;③设备维修投入x3,该项投入指标的具体内容包含培训维修人员、定期检修机电设备、购买设备备件等;④改造更新投入x4,机电设备与经济、技术要求不满足时,局部改造或替换、购买及安全新型设备的投入均是该项投入的主要内容。根据煤矿生产的特点,本文构建目标函数时,目标确定为机电事故损失最小化。同时,生产过程中,表述投入-产出关系的常用函数为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所以本文近似_电设备管理资源投入与机电事故损失最小化的关系时,即采用该函数模型,并将管理资源配置模型建立起来,求出最优的配置管理资源的方案,最大化的降低机电事故损失[2]。在一定范围内,各投入指标需要发挥出其最佳效果,如果投入过低,效应将不能充分发挥,而投入过高,不仅浪费资源,且其他指标会出现投入不足问题,因此,此一定范围即为需求满足基础上的指标投入上下限,用s.t.bi≤mi(i=1,2,3,4)表示。煤炭企业管理机电设备过程中,各个指标之间会产生影响、调节作用,几项指标可能会同时影响某一项指标,同时,几项指标总投入也会对整体管理资源投入效果产生影响,为使系统整体需求得到满足,需在相互关系基础上,设置某几项指标投入的下限,表示为bh≤(x1+x2+…xh)。此外,为保证企业整体利益,还要进行总上限的设置,即x1+x2+x3+x4≤C。

2.1.2构建逆优化模型。

实际生产过程中,各种资源投入时均会存在一定弹性,与运算最优解相比,模型可行解或非可行解更为适合情况下,反映出模型原有的约束条件与实际需求不相符的问题,需调整各项资源的投入。实际作业时,最优解为xi*(i=1,2,3…n),因约束条件需要做出适当的条件,所以改变b和m,变为b*、m*,令bi*=bi+σi-βi、mi*=mi+ηi-γi,其中,bi、mi的增量、减量分别为σi≥0、βi≥0、ηi≥0、γi≥0,目标函数选择总体变化最小,据此即可将逆优化模型建立起来。

2.2应用实例。

以某煤业集团下属煤矿为例,分析上述逆优化模型构建的有效性。该煤矿生产能力为0.22Mt/a,预计有324万t的开采储量,以18年作为该煤矿的服务年限。从资产价值看,该煤矿机电设备共值114.6亿元,每年最多要投入980万元的管理费用。

2.2.1构建模型。

按照上述条件,利用Minitab软件,回顾性分析该煤矿20xx年至20xx年的机电设备管理投入费用、机电事故损失费用,同时,与其投入计划相结合,完成优化模型的构建。在构建的模型中,主要包含:①求解各项指标(x1,x2,x3,x4)投入最优的管理资源配置方案,并最大化降低机电事故损失;②x1,x2,x3,x4的投入上限、下限分别为285-335万元、130-166万元、245-300万元、229-256万元;③x1+x2、x2+x3、x3+x4、x1+x2+x3、x2+x3+x4的总投入至少要达到482万元、380万元、458万元、745万元、630万元;④这4项指标的总投入要控制在980万元以内。随后,转化该模型,使其变为标准形式,同时,求解在Matlab遗传算法工具箱辅助下进行,迭代94次后,模型获得最优解的条件为4项治疗分别投入323.308万元、165.327万元、261.563万元、229.802万元,此时模型解为120.99万元。由生产实践可知,这四项指标分别投入180万元、220万元、411万元、179万元时,与模型最优解相比,进一步降低了机电事故损失,降低幅度达9.85%。这说明,原模型与实际需求并不相符,需对约束条件利用逆优化方法调整,以使优化效果最佳。按照本文理论方法建立逆优化模型,并将上述指标投入值输入Matlab中,获得新的模型。

2.2.2结果分析。

(1)安全运行方面。原模型时,该指标投入下限为285万元,利用逆优化方法优化后,投入下限降低到176.815万元。经调查,该煤矿十分重视操作人员的培训教育工作,但实际开展过程中,由于未能明确分工,导致冗余大量人员,同时,能源浪费问题也明显存在。基于此种现状,分工要科学开展,以使操作人员数量适当减少,并以节能减排等方法降低能源消耗,促进运行投入减少。

(2)维护保养方面。原模型时,机电设备用于维护保养的投入上限为166万元,经优化后,提高到221.1317万元。该指标投入上限的升高,说明该煤矿在使用机电设备过程中并未彻底落实定期检查与润滑保养制度,导致疲劳运行的机电设备数量众多。为避免机电事故的发生,维护保养力度必须要加大,定期开展润滑保养工作,以减少安全隐患,保证机电设备运行状态良好。

(3)设备维修方面。原模型时,维修机电设备的投入上限为300万元,优化后,提高了114.1437万元,达到414.1317万元。因优化后该指标投入上限升高,因此,对该煤矿的机电设备维修工作展开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尽管该煤矿频繁的进行机电设备维修工作,但存在未能彻底维修、未全面落实维修计划的问题,而且为降低成本,较少更换损坏部件,造成机电设备频繁发生故障。为了解决此问题,逆优化后,提高了机电设备的维修投入,并建立完善的维修监督机制、定期考核机制,促进维修质量的提高,同时还规定该煤矿要及时更换损坏部件,避免故障的发生。

(4)更新改造方面。原模型时,更新改造投入下限为229万元,优化后,投入下限变为177.1437万元。该煤矿管理机电设备过程中,十分注重更新改造工作,但由于仅采取了更换废旧设备的措施,导致出现高投入、低效益的问题。对此,应纠正该煤矿的认识,让其正确认识何为更新改造,从而减少该项工作的投入。

(5)安全运行及维护保养方面。煤矿机电设备的安全运行紧密联系着维护保养工作,因此,还需要对二者的总投入做出严格的控制。原模型时,这两项指标的总投入下限高达482万元,经优化后,投入下限重新设定为399.62万元。该煤矿为了保证机电设备运行的安全性,投资相应管理资源时力度较大,但却并未重视与此息息相关的维护保养投入,不仅导致存在资源浪费问题,也无法获得资源投入后的预取目标。因此,该煤矿应在将维护保养重视程度显著提升的基础上,通过合理协调二者投入比例,使总投入适当减少。

3结论

本文优化配置煤矿机电设备管理资源时,应用了逆优化方法,通过逆优化模型的建立,合理设置各项资源投入的上下限,实现总的资源投入不增加基础上对各项管理资源进一步的优化配置,促进管理效率及管理质量有效提高,保障机电设备的平稳运行,且能最大化的减少机电事故损失,提高煤炭生产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于杰.加强煤矿机电管理的探讨[J].机械管理开发,20xx,32(5):153-154.

矿井通风与安全毕业论文 第2篇

1煤矿机电设备管理系统的基本架构

煤矿机电设备健康管理的定义

煤矿机电设备的健康管理系统有助于减少材料能源浪费,减少多余的人力财力的输出和机电设备的维修消费;使企业的效益有所提高,产量的效率提升,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

煤矿机电设备健康管理的影响

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煤矿机电设备的安全保障是企业生产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对于整个生产过程而言,确保煤矿设备的安全生产是企业管理者所需着重强调的。煤矿企业的生产以安全二字为原则标准,所以煤矿机电设备的安全管理和健康管理就更为重要。而煤矿机电设备在煤矿生产中放入的较多,投入生产的比例较大,可见煤矿机电设备的健康管理是多么的迫在眉睫,系统地将煤矿机电设备进行有效的健康管理是多么必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企业进行生产,才能使企业赢得效益和口碑。当今社会,工作人员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情况已越来越受企业管理者重视,一些由于设备问题而出现的健康问题,使工作人员的身体处在不良状况中,同时也对该工作的正常运转起到了不良的影响,归根结底,仍是管理系统上的缺失和纰漏。在煤矿企业工作的人员,尤其是以煤矿机电设备为主要工作的人员,其身体素质能够保持良好的状态便更为重要。因为在企业生产中,从事煤矿机电设备的工作人员对于煤矿的生产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煤矿机电设备的健康管理同时就是企业对相关工作人员的健康进行着管理,是企业工作人员的一把“保护伞”。煤矿机电设备的健康管理系统对企业有着有效的、积极的意义。首先,煤矿设备的健康管理是进行一切生产的前提,设备的健康管理能使生产的效率提高,安全系数加大;其次,企业在进行生产时,一改以往的传统生产维修模式,采取更有效、更具规模的煤矿设备健康管理系统中的关键技术,来完成对设备的监督和设施的完善,使企业的规模和效益得到明显提高,同时又起到了对能源的节约,对企业的负责。

2煤矿机电设备健康管理系统中的关键技术

煤矿设备健康管理系统中的关键技术是有多个部分组合而成的,其中基本的管理制度、管理水平,设备的完善更新,人员的系统培训都对设备的健康管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煤矿机电设备的基本管理制度

煤矿机电设备的基本管理是由多个方面所组成的;在企业生产的初期阶段,关于设备的购买、采用等就需要一个系统化的管理过程;由此可见,建立煤矿机电设备的健康管理制度是十分必要的。为建立设备的基本管理制度,还需要将以往的生产经验通过结合创新来实现。首先,要先对煤矿的基础设备了解透彻,要全面地纪录每一个设备的更新,每一个故障的排查,作到全面系统的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对煤矿设备的基本性能和维护做到了如指掌的程度,才能做到对煤矿设备的基本管理,才能更好地为企业取得更大的效益而做准备。其次,基本管理制度可以采用登记管理法,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对煤矿设备进行档案登记,将设备信息规范化、具体化。在进行基本制度建设的同时,也要注意生产部门和管理部门的协调与发展。在煤矿机电设备进行生产的过程中,面对设备的生产环节时,企业应将设备管理制度深化,对设备进行基本结构的保养和维护,达到在源头处的质量把关;在设备生产途中遇到了障碍或问题,则需要设备基本制度对出现的问题做到解决和调护,为今后煤矿设备生产积累新的经验和具体的实践。

煤矿机电设备管理系统中的技术关键

先进的生产设备是进行生产的基本条件,通过煤矿机电设备的基本制度的实施,使所选购的煤矿设备能够达到先进的生产标准。在设备投入使用后,及时的维修保养也是必要的,但如何能够做到及时发现,及时预防,则需要先进的技术来实行:首先,对设备使用要做到综合化管理。例如:要求工作人员进行每日的班签到,对设备的具体使用进行详细的纪录,并在纪录的基础上做出对设备使用性能的综合评价和预估,使之达到对设备故障的提早预防。其次,运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做到对设备内在性能的监督监控;先进的信息技术能够对煤矿生产设备的基本信息进行统计,对不同的设备有着不同的信息化管理模式,使设备在生产过程中有了一位“电子医生”,降低生产过程中的隐患。在人员的管理方面,企业领导班子可以对生产环节的工作人员进行分组合作的工作模式,每日组织工作例会对设备生产进行开会讨论;对于生产设备的操作人员的基本素质要进行严格的考核,定期的加强工作人员在生产工作中的培养和训练,以集体的力量确保对煤矿生产的每一环节的安全质量把关,达到健康管理系统实行的本质意义。

3结语

将煤矿机电设备健康管理系统运作在企业生产中,对于煤矿生产的顺利进行有着极大地作用和意义,只有真正的运用好管理系统,将先进技术掌握发挥,才能做到对企业有益,对社会有益。

矿井通风与安全毕业论文 第3篇

1煤矿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煤矿企业作为我国传统行业的支柱之一,对我国人民的生活与国家经济的发展都有很大影响。而煤矿安全管理,作为煤矿企业生产的重要因素,日渐受到更大重视。众所周知,煤矿的开采一般没有地理界限,煤矿所在地就是生产所在地,一般具有人力庞大和工作任务繁重的特点,其工作环境的恶劣必然决定其安全隐患的存在,只有煤矿企业保证安全管理,才能真正达到生产的目的。而在利益面前,职工的生命安全才是更加值得珍惜的,这种思想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因素,更是维护劳动人民权益,推行民主的重要体现。所以,煤矿安全管理意义重大,必须得到足够重视。

2当今煤矿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管理体制过于粗放

尽管我国的各种政策已经深入到各种施工现场,但是在如今我国的煤矿安全管理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这其中最根本的也最严重的一点就是安全管理体制的粗放。对于煤矿企业来说,矿井采矿与加工生产和最后的贸易往来都是在规则下运行的,这一系列繁杂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与机械配合,所以严格细密的制度就相当重要,但是如今我国的煤矿企业对于安全管理的制度很不完善,不能达到完美的标准,粗放的特点导致很多安全事故的发生。对事故的预防措施不完善在煤矿开采以及加工运输的过程中,其工作量之大与繁杂决定了其安全管理的重要目标。而大多数煤矿企业不能做好事故的预防措施,例如在采煤过程中,很多严重威胁生产的事故并不能得到全力预防。这也就导致了很多煤矿安全管理不够完善,预防体系的不完备是其安全管理发展的最大阻碍。

缺乏独立的监管部门

在世界经济文化交融的今天,很多管理模式都是相辅相成的,对于煤矿企业而言,安全管理不够完善,很大程度上的因素是缺乏独立的监管部门。管理者对于安全防护工作不能做到细致完美,从而导致整个煤矿置于危险之中,这种松散的管理如果能有专门的监管部门,就会得到很大改善。

3加强煤矿安全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

健全制度,加大整治力度

煤矿企业作为我国传统行业的代表,也是与民生息息相关的能源企业,其庞大系统的安全管理是极其重要的,为了加强煤矿安全管理,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健全制度,加大整治力度。古人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这就说明了规则与制度的重要性,只有煤矿生产中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才能让管理者有制可依,加大对职工工作程序与环境的整治力度,所以,健全制度是非常必要的选择。

强化干部思想,提高安全认识

在大型企业里,有很多正确思想需要普及和深化,我们都知道上行下效的效果,所以,如果强化干部思想,就可以起到为职工做榜样的目的。只有提高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才能在根本上对整个煤矿企业的运作产生良性影响。为了更好的落实这项措施,煤矿管理者应该对干部进行定期教育,让相关领导干部在培训与考核中领悟安全管理的重要性,从而将安全意识传递给工作人员。所以,强化干部思想,提高煤矿安全生产意识,是加强其安全管理的重要举措,如果得到落实,将会得到很好的效果。

加大预防投入,做好防降尘工作

安全管理,就是对煤矿安全工作举行系统的强效整顿。为了让煤矿安全进一步得到提升,很重要的步骤就是加大预防投入,这也就是说在煤矿开采生产过程中,企业要学会在表面安全的情况下学会预防事故的发生。例如,在矿井里投入相关设备做好防尘、降尘工作,从而增强煤矿开采的安全系数,把事故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加强监督,严格追究责任

在制度和预防工作都做完善的情况下,为了让安全管理得到更进一步的突破发展,还应该在煤矿生产中建立监督部门,让安全管理的工作受到监管控制,从而让安全工作更加细密谨慎。在一定情况下,企业可以把责任落实到个人,强化部门职能,对于安全事故的发生后果给予更大的处罚,从而增强煤矿安全管理人员的严格意识,达到更好的效果。

4结语

在几千年来的文化传承过程中,中华民族铸造了一个王朝的气度,在精神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很多观念是渗透到民族气节里的,就像今天,我国企业仍然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传统行业的经营都在世界潮流中涌现很多问题,其安全管理的庞大繁杂特别需要改善。上文在浅析煤矿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后,分析了如今煤矿安全管理中的问题,思考后得出了几点合理措施,强化干部思想,提高安全认识,加强监管,严格追究责任,相信在未来的科学管理下,我国煤矿安全管理会得到更大的突破。

矿井通风与安全毕业论文 第4篇

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专业性强、技术设备复杂、客流量大,造成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输管理的难度较大。因而建立城市轨道交通运输安全管理模式,预防事故发生,提高事故应急处理能力,降低运输中安全事故的社会危害性,己成为当前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管理的重中之重。

城市轨道交通运输安全的影响因素

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系统是一个在时间、空间上分布很广的开放的动态系统,城市轨道交通运输安全影响因素错综复杂,涉及面很广。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运输安全直接有关的因素可以划分为三类:人为因素、道路因素、环境因素。

人为因素

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交通因素,对防止交通事故发生、提高城市道路交通安全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道路交通安全评价也不能脱离人的因素。人对于安全的主导作用,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输安全方面也不例外。城市轨道交通运输安全与许多活动有关,所有各项活动都依赖于高效、安全和可靠的个人的操作。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输工作中,不管是哪个环节、哪项作业,都需要由人来控制与主导,是一个个的人在操纵、控制、监督着各项机器设备,完成规定作业,与不断变化的客观环境交流互换信息,协调其他作业进程。正是由于运输工作中有人的参与,才使个体因素在运输安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道路因素

道路在交通系统中的基础性地位不言而喻,道路上良好的交通条件对于确保城市道路交通安全也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因此,城市道路交通安全评价应考虑道路基础设施和交通管理现状:道路交通基础设施投资、道路交通管理设施投资、标线施划率、标志设置数量、指路标志设置情况、让行标志标线设置率、限速标志设置率、行人过街设施设置率、路口渠化率、路口灯控率、路口人行横道灯控率、路段人行横道灯控率以及学校周边安全设施设置率等。

环境因素

环境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因素可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环境通常是指人为的环境条件下产生的工作环境和场所,包括周围的空间和人工环境的所有生产设施。然而,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大系统,它是一个硬件系统(运输基础设施和运输安全技术设备),人员(交通系统工人与各级管理人员),组织机构(理事机构,运行组织,维护组织等),以及社会经济因素(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再加上社会的互动影响综合形成的。安全运输过程中不仅要经营内部环境,还包括通过运输系统管理建设的社会环境,其中包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广泛环境。

城市交通运输安全管理模式的总体方针

城市轨道交通运输安全管理模式的总体方针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对其在安全管理方面的意向和原则的声明,实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体系的全过程是在这个方针的指导下进行的。安全管理的指导方针,在安全方面需要指定总体方向,规范企业行为和发展提供了具体目标和框架。

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管理模式的制定和管理的总体思路应符合下列要求:它应遵循的法律、法规、政策的有关规定,在没有法规的情况下,可以选用城市轨道交通行业标准作为参考,管理模式的指导方针应该包含对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输安全水平改进的内容,并制定改进时间表;安全管理规范要体现出运输全过程中的综合管理思想;安全管理规范应当与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的其它管理的方针一致,并且同等重要;安全管理规范形成文件,例如写在安全管理手册的开头部分;传达到每一个员工,动员全员参与,使其意识到自己在安全运输方面的义务,保证方针的实现;并积极地接受上级及广大乘客的监督;作为安全管理模式的核心内容,方针也应当定期评审,确保其适用性。

城市交通运输安全管理模式的建立

对危害进行识别

危害是指可能导致人身伤害,财产损失,经营环境的破坏或根源,也就是事故发生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人员,设备,环境和管理四个方面,即不安全行为,不安全的设备条件,对环境的不利因素和管理缺陷等原因。伤害可能造成损失的风险。对危害防范的范围如下:(1)日常业务活动应的危险识别;(2)定期维护活动;(3)所有的工作人员和乘客的活动;(4)紧急情况下可以预期;(5)设施和设备。

对所有确定的危害,评估风险程度,制定控制方案,以降低他们的风险是允许的风险。控制计划应该是预防,而不是在事故发生之后。实施的评价和控制方法的结果,应当记录,并保持实时更新信息。

目标和管理方案的建立

合理构建安全管理目标,既要考虑到运输过程中各职能部门的共性安全问题,也要根据各个部门的特殊情况规划。对于目标的要求有以下几点:(l)目标要确定所有不被允许的风险,将风险降低到最低程度;(2)通过科学手段,将风险目标指标量化;(3)要考虑应急安全管理方案的可操作性;(4)目标要与各部门的实际相符合,不能天马行空不切实际;(5)有完成的时间限制与考核规定。

将安全管理目标细分,并制定相应的目标管理方案,其中应该包括:(l)确定担任各项任务的工作人员,以及他们的职责和权限;(2)适当分配人力、财力、设备、技术等资源;(3)拟定任务完成的方法及进度。

组织结构和职责

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输安全活动中,工作人员起着重要的影响,须认真明确其职责与权限,便于实施安全管理细则。要对其职责、作用和权限进行规定的人员如下:(l)最高管理者,最高管理者应当承担安全管理责任,负责审查与批准安全管理方针,安排安全管理职责,并为安全管理提供充足资源与保障;(2)部门业务经理;(3)安全训练人员;(4)特种装备负责人;(5)设备技术操作人员等。

通过职责的划分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是:对于所有的交通运输安全管理事务,必须面面俱到,充分考虑细节,明确职责。而不能存在疏漏,或者职责不清,互相推诿的现象。

对运行进行控制

运行控制的目的是对所有需要控制的风险的运行和活动实施有效控制,使与这些运行和活动有关风险都处于受控的状态。对于经过评价需要进行控制的风险(主要是不可容许的风险),应建立文件化得程序。运行标准应当清楚到现场操作人员可以看懂并知道怎么去做的程度。这些运行标准可以来自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惯例等规定。当然为了保证本质安全,应当从设施设备设计时抓起。

交通运输安全应急系统的准备

交通运输安全应急系统,是用来确定发生事故或紧急情况的可能性,并对已经发生的事故或紧急情况做出快速响应,以预防事故,减少事故造成的影响。应急管理应当从预防、预备、响应和恢复四个方面着手,做好应急准备与响应工作,不仅可以减轻后果,还可以预防更大规模的事故发生。

交通运输应急计划制定时,需要包括以下这些内容:(l)应急单位;(2)应急期间的责任人与全体人员的职责,特别是担负重要作用的关键岗位职责(如消防人员);(3)内部报警与通报、紧急联络通信;(4)人员应急疏散预案;(5)关键设备的保护及危险物处理;(6)应急期间必要的信息:装置布置图、危险物质数据、程序、作业指导书、联络电话号码等。主要必备应急设备有:消防设备、报警系统、重要的隔离阀、应急照明和动力、开关和切断阀、逃生工具、安全避难场所、急救设备和通讯设备等。

事故发生后的处理和预防

事件发生后,立即采取措施,以减轻其后果。应包括: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以控制事态的发展,限制事故的规模和范围,启动应急程序;抢救伤员,急救然后发送医院,迅速按照规定的项目向有关部门报告事故;必要时保护现场。此外,紧急事件发生后,应进行相关调查。纠正和预防措施的选择,首先考虑消除危害,然后再考虑降低风险,最终考虑保护措施的原则;进行风险评估之前,避免产生新的风险;前线员工参与评估措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有关文件若果发生变化,应遵循实施做好记录;核查纠正预防措施。

矿井通风与安全毕业论文 第5篇

摘 要:本文对机电一体化技术进行了概述, 简要介绍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历程和趋势, 论述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研究在煤矿生产中的重要意义, 重点介绍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生产中的应用。

关键词:煤矿企业 机电一体化 科技管理

1.机电一体化技术概述

“机电一体化”(mechatronics)是集机械、电子、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等多种技术有机结合的一门交叉综合技术。机电一体化是在机械的主功能、动力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计算机和电子技术,将机械装置和电子设备以及软件等紧密结合起来,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技术。它的本质不仅是单纯地利用电子技术来简化或替代机械,更重要的是将机械系统、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组成了最佳系统。

机电一体化技术具有增强生产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具有自动监视、报警、诊断等功能,大大简化了操作步骤并且简单、方便;适用面广、生产、应变能力强、工作质量高;它的自动化检验和自动监视功能可对工作过程中出现的故障自动采取措施,使工作恢复正常。

2.我国的机电一体化技术

我国制造的机电一体化产品都具有智能化、程序化、信息化的特点,以及设备体积小、操作、维护方便、保护齐全、性能可靠等优点,它的广泛应用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力水平。然而,我国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不多,今后应加强研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装置,同时增加产品的通信功能,以适应综合自动化的需要;开发以微处理器和微机为基础的矿井设备工况和健康监测以及微处理器、计算机和专家系统的应用等;机器人仍然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今后研究的重点之一。

3.机电一体化技术研究在煤矿生产中的重要意义

提高劳动效率,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应用使过去落后的生产方式得到极大的改变,大量新型自动化电子设备的使用彻底转变了煤矿的作业模式,明显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大幅提升了劳动生产率,极大地提高了劳动效率。

提高了劳动安全保障,传统的煤矿工作环境非常恶劣,高负荷地工作会严重影响到矿工的身体健康和生产安全。采用机电一体化设备进行煤炭的采掘、运输、提升等,不仅可以使矿工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而且还能降低发生事故和危险的几率,提高安全生产效率。

增加了经济效益和矿工的劳动收入,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运用使得煤炭的产量大幅提高,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样使矿工的劳动收入有所提高,改善矿工的生活质量。煤矿企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其它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对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4.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中的应用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采煤机中的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采煤机的一个典型应用就是电牵引采煤机。它具有许多液压牵引采煤机不具备的优势和特点:良好的牵引特性。在采煤机前进时它可以提供牵引力,在采煤机下滑时它还可以进行发电制动;可用于大倾角煤层。牵引电动机轴端装有停机时防止机器下滑的制动器,可用在40°~50°倾角的煤层,而不需要其它防滑装置;运行可靠,使用寿命长。与液压牵引不同的是电牵引采煤机除电动机的电刷和整流子有磨损外,其它元件没有磨损,因此运行可靠,使用寿命长,维修量小;反应灵敏,动态特性好,结构简单,效率高。电牵引采煤机机械传动结构轻便简单,只做一次转换,电能转换为机械能,转换效率可高达99%,而液压采煤机的电能转换机械能的转换效率只有65%~70%左右。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提升机中的应用。目前煤矿机电一体化、自动化水平最高的设备是矿井提升机,为全数字化交直流提升机。尤其是内装式提升机,在结构上将滚筒和驱动合二为一,大大简化了机械结构,充分体现了机械-电力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的综合体。而全数字化提升机高度可靠,采用总线方式,使电器安装大大简化,此外,硬件配置简单,互相兼容。我国研制成功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数字化提升机,其核心部分ascs是由双cpu构成的计算机系统,其性能先进、操作简便、准确可靠。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带式输送机中的应用。近几年来带式输送机已成为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研究重点。目前主要采用机、电、液一体化的cst可控软启动装置。它是一种专门为煤炭或金属矿石的长距离皮带运输机而设计的软驱动装置。一条皮带运输机可以由一台或几台cst驱动。由于尚未解决动态分析和在线监控技术以及启动延迟技术,我国带式输送机一般为3点驱动,对输送机的单机长度和运量存在一定的限制。而且,输送机的监控设备的功能、可靠性、灵敏度和寿命都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显着的差距。

其他煤矿机电一体化设备液压支架则向电液控制方向发展,将计算机技术与液压控制有机结合,实现定压双向邻架或成组自动移架,避免对顶板和支架产生冲击载荷。煤矿供电要求是供电要可靠,质量要高,能满足大功率设备。因此应该推广节能型产品。高压开关柜采用维护量小,使用寿命长的真空开关。目前高、低开关柜普遍采用了“微机保护”,具备网络功能,可以实现远程遥控、遥测、遥信和遥调。

5.结语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支撑技术,目前已经成为矿山综合自动化的基础。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采、掘、运装备的应用和推广,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煤矿生产的综合实力,为实现高效、安全、洁净、结构优化的煤炭工业生产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静.浅析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同煤科技.20xx.(4)

2.石美峰.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与思考[j].山西焦煤科技.20xx.(3)

上一篇:毕业论文指导记录怎么写(共8篇)
下一篇:法学专科毕业论文目录(实用11篇)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
滇ICP备20230059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