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医毕业论文(通用7篇)

个人学习 5 2024-07-19 10:44:58

学医毕业论文 第1篇

1.缓冲溶液及缓冲作用

纯水在25℃时pH为,但只要与空气接触一段时间后,因为一部分水与CO2反应生成了碳酸,而使PH值降到左右。或者在纯水中加入少量的强酸或强碱,pH值也会发生显著的变化。但是也有些溶液加入少量强酸强碱,pH值基本保持不变。如在1L含和溶液中,加入强酸(HCl)或强碱(NaOH)溶液后,pH值基本保持不变。这种能够抵抗外加少量强酸或强碱,而保持其pH值基本不变的溶液称为缓冲溶液。缓冲溶液对强酸或强碱的抵抗作用称为缓冲作用。

2.缓冲溶液的组成

缓冲溶液一般由两种物质组成,一种是物质是抵抗外加强酸,一种物质是抵抗外加强碱,这两种物质组成我们常说的缓冲对。

3.缓冲溶液的作用原理

(1)弱酸及其盐的作用机制:现在以HAc(酸)—NaAc(碱)为例加以说明。醋酸在缓冲溶液中为弱电解质,在溶液中仅有小部分醋酸分子电离成离子,大部分是以分子的形式存在,HAc溶于水后,一部分电离成H+和Ac-,另一部分H+和Ac-又重新结合成HAc分子,所以HAc的电离是一个可逆反应。但是NaAc属于强电解质,在溶液中完全电离成Na+和Ac-,这样在溶液中就含有HAc分子、H+、Ac-、Na+,其中HAc分子、Ac-、Na+含量较多。当此溶液加入少量强酸(HCl)时,HCl溶液完全电离出H+和Cl—,溶液中的[H+]浓度增加,增加的H+会和Ac-结合生成HAc分子,破坏了HAc原有的电离平衡,重新达到了一个新的平衡,避免溶液中的PH值突然降低,而保持了基本不变;当此溶液加入少量强碱(NaOH)时,溶液中的[OH—]浓度增加,增加的OH—会和H+结合生成H2O分子,破坏了HAc原有的电离平衡,重新达到了一个新的平衡,避免溶液中的PH值突然增加,而保持了基本不变;由此可见,缓冲溶液能够抵御外加少量的强酸强碱。

(2)多元弱酸的两种盐的缓冲作用:现以NaH2PO4(酸式盐)—Na2HPO4(酸式盐)为例加以说明。NaH2PO4、Na2HPO4都是强电解质,在溶液中能电离出Na+、HPO42—、H+和H2PO4—,(H2PO4—还可以电离出HPO42—、H+,但电离度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当有外加少量强酸(HCl)时,HCl电离出的H+就会和溶液中的HPO42—结合,破坏了H2PO4—原来的平衡,使平衡向生成H2PO4—方向移动,只到HCl消耗完,重新建立新的平衡。当有外加少量强碱(NaOH)时,NaOH电离出的中的OH—就会和溶液的H+结合生成难电离的H2O分子,就破坏了H2PO4—原来的电离平衡,使平衡向着生成的H+和HPO42—方向进行,直到强碱中的OH—消耗完,建立起新的平衡,故PH值基本保持不变。

4.缓冲溶液在医学检验中的作用

生物体内的多数化学反应都是酶促反应,每一种酶都要在特定的酸碱条件下才具有活性。如胃蛋白酶只有在pH=~的范围内才具有最佳活性,超出这一范围活性大大降低,甚至失去活性。在化验肝功能时,要在pH为的缓冲溶液环境下才能准确测定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含量。如果测定过程中溶液的pH不稳定,就会引起测定误差,造成误诊。正常人体血液的pH一般维持在~之间,为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提供保障。若pH高于会发生碱中毒,低于会发生酸中毒,引发各种疾病甚至危及生命。血液能保持如此狭窄的pH范围,主要原因是其中的多种缓冲对协调发挥缓冲作用,维持机体酸碱平衡。

5.小结

缓冲溶液对维持着人体正常的血液pH范围。其中H2CO3-NaHCO3是血浆中最主要的缓冲对,H2CO3-NaHCO3缓冲机制与肺的呼吸功能及肾的排泄和重吸收功能密切相关。正常人体代谢产生的CO2进入血液后与水结合成H2CO3,H2CO3与血浆中的HCO3—组成共轭酸碱对,所以缓冲溶液在医学检验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学医毕业论文 第2篇

摘要: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产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效果。

方法:通过对2013年9月~2015年9月在我院产科应用品管圈活动,观察比较品管圈活动实施前后产妇满意度、知识掌握情况、护理缺陷发生率、护理病历合格率差异。结果实施品管圈后产妇满意度、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和护理病历合格率同实施前比较均明显提高,护理缺陷率显著低于实施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针对产科护理风险管理采用品管圈活动可提高护理质量、产妇满意度及护理病历合格率,降低护理缺陷发生率,降低护理风险,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品管圈活动;产科;护理风险管理

产科为繁衍下一代的重要科室,同时也是涉及人文和伦理的重要科室,产科护理工作具有重要临床意义。产科具有高风险,急诊多,产妇病情复杂且变化快等特点,同时产妇及家属期望值高,易导致护理纠纷,甚至医疗事故[1][2][3]。加强风险管理,可降低护理风险发生率,保证护理安全及母婴安全。品管圈活动为全新护理模式,全员参与品管圈活动,推进管理工作顺利进行,在轻松的管理模式,护理人员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4][5]。本文通过对我院实施品管圈前后产科护理风险管理效果进行分析,讨论品管圈活动在产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意义,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

2013年9月~2015年9月我院产科实施品管圈活动,护理人员28名,全部为女性,年龄为20岁~38岁,平均年龄为(±)岁,按照职称划分,护士12名,护师6名,主管护师9名,副主任护师1名,按照学历划分,中专2名,大专13名,本科及以上13名,按照工作年限划分,5年内护理人员7名,5年~10年护理人员10名,10年以上护理人员11名。实施前后均选取400例产妇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产科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品管圈活动原则、方法、特点,鼓励护理人员自愿报名,组成品管圈小组。对产妇品管圈展开护理工作[6]:严格执行巡查制度,对可能出现的问题给予积极的指导,耐心解答产妇提出的疑问。护理人员将产妇情况及时同医生沟通,防止出现护患纠纷。同产妇及家属沟通,保护产妇隐私,尊重产妇。新生儿易出现手圈和胸牌丢失情况,针对上述情况采取应对措施:与采购科沟通,提高手圈和胸牌质量,加强培训,保证新生儿佩戴手圈、胸牌规范化。向产妇及家属讲解手圈和胸牌的重要性,防止脱落。加强对产妇及家属的健康教育: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制定产妇健康路径表,尤其是初产妇,缺乏哺乳期和妊娠期相关知识,对产妇进行健康教育,结合产妇实际情况给予一对一指导,提高产妇知识知晓率。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了解最新的产科知识,提高护理人员知识知晓率,可对产妇进行良好沟通。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品管圈活动实施前后产妇满意度、知识掌握情况、护理缺陷发生率、护理病历合格率差异。产妇出院时应用护理满意度量表评价患者满意度;相关知识掌握率80%以上表示掌握;护理缺陷考察手圈丢失和胸牌丢失;护理病历合格率判断:护理记录单满分7分,体温单满分2分,医嘱单满分1分,得分7分以上表示合格[7]。

统计学处理

数据资料利用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与计量资料分别利用X2检验与t检验表示,P<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施前后产妇满意度和知识掌握情况差异实施后产妇满意度为、知识掌握率为,较实施前均明显提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说明其具有统计学意义。

实施前后护理缺陷发生率对比实施后胸牌丢失率和手圈丢失率分别为和,均明显低于实施前,具有显著差异(P<)说明其具有统计学意义。

实施前后护理病历合格率对比实施后护理病历合格率为,同实施前比较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产科为医院重要科室,因其特殊性,增加了护理难度。如何提高护理质量,为产妇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为临床研究的重点。品管圈小组是指具共同目标的护理人员自愿组成的小组,可及时发现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学习沟通,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8]。品管圈小组同队对护理缺陷原因进行分析,寻找解决方法,提高护理质量。品管圈活动充分发挥自主性特点,护理人员自觉参加培训学习,提高健康教育效果。品管圈活动是以产妇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完善工作流程,保证工作标准化,提高护理质量和产妇满意度。针对病历书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改进病历书写时缺项、错项等问题,制定产科护理病历书写标准。本研究显示,实施品管圈后产妇满意度、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和护理病历合格率同实施前比较均明显提高,护理缺陷率显著低于实施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综上所述产科护理风险管理中采用品管圈活动可提高产妇满意度及知识知晓率,降低差错发生率,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艳琴,何然,张伟,等.品管圈活动在降低昏迷患儿院内压疮发生率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25):79~81

2.万梅,孙冬慧.品管圈活动在提高电动止血带使用安全性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5,21(16):112~113

3.李功基,苏雪琴,刘燕华,等.护理风险管理在产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J].黑龙江医药,2014,27(5):1231~1233

4.熊丽,何娅娟,蒋明珉.品质管理圈活动在降低新生儿沐浴风险中的应用[J].西部医学,2015,27(7):1094~1097

5.潘继红,叶宁,周立平,等.追踪管理法和品管圈活动在产科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作用[J].护理学杂志,2013,28(19):50~53

6.刘静.品管圈联合护理风险管理在妇产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当代医学,2015,21(25):109~110

7.江淀淀,王自秀,刘剑梅,等.品管圈活动在提高住院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中的应用[J].蛇志,2013,25(2):124~126

8.潘燕.品管圈活动在降低ICU中心静脉置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5):11~14

学医毕业论文 第3篇

【关键词】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对策

临床医学检验是一门综合了分子生物学、免疫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统计学等多种学科交叉渗透的科学技术。临床检验与临床医学日益紧密连接,为临床筛检疾病提供重要依据,其检验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临床诊断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因此临床医学检验的质量控制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1-2]。本文通过临床医学检验前、中、后三个方面对质量控制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了对应的措施。

1临床医学检验过程存在的若干问题

1.1临床医学检验人员质量管理意识的淡薄。在临床检验工作中,检验人员由于质量管理意识的淡薄,认为质量控制只是为了应付检查,从而在临床检验中容易出现一些潜在的质量隐患。一些检验技术人员在工作中未严格执行检验操作规程,并抱有应付的态度,对检验质量控制方面的工作更加不负责任。另外一些上层领导者主要负责安排工作任务,重视经济效益,忽略医学检验质量,导致检验工作出现严重问题。

1.2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机制缺乏有效的执行力。大部分医院的检验科都建立了相应的质量管理机制,这些管理机制也对检验科工作人员的工作流程和岗位职责做出了明确规定。但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并未将这些制度真正落实,从而影响到检验工作的质量。20xx年1月发生在浙江省中医院的一起重大医疗事故—检验科技术人员工作中严重违反操作规程,造成部分治疗者感染艾滋病毒。这个事故证明了做好监督管理工作,确保把质量管理工作落实到实处的重要性。

2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问题的应对策略分析

2.3促进临床医生与检验技术人员积极沟通。检验医学在现代医学事业上的作用越发明显,不仅与患者息息相关,而且与医院的整体医疗水平密切相关,其自身特点决定了必须与临床科室保持紧密的联系,才能更好地服务患者[5]。检验人员应与临床医生定期交流,交换意见,可将医生的建议和专业问题深入阐述。除了合格的标本、准确的操作外,临床用药等治疗措施也会影响检验结果。检验人员应对所发出报告给予恰当的解释,收集患者和临床医生的反馈意见,接受合理的建议,改进检验工作和开展新业务,满足临床要求。

3结语

质量是行业发展及赖以生存永恒的话题,当前的医疗环境下,临床医生和患者对我们的期望值是很高的,我们质量控制的目的应当是满足你(临床医生)、我(实验室自身发展)、他(患者)的需求和期望。临床医学检验质量直接关系到医院的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通过加强对临床医学检验过程中各个重点环节的质量控制和医护人员的责任意识,为医院临床诊治和就诊患者了解病情提供精确的检验数据,不断实现医学检验的自动化、网络化管理,这样才能提高医学检验的准确性和医院的诊疗水平。

参考文献

[1]孟娟.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影响因素及应对措施[J].当代医药论丛:下半月,20xx,19(3):175-176.

[2]何在虎.浅谈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的对策[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xx,2(9):1760,1763.

[3]何克钢.质量控制在临床医学检验环节中的有效策略分析[J].医学信息,20xx,28(40):13.

[4]匡萃峰.浅谈临床医学检验重要环节的质量控制[J].医学信息,20xx,28(20):124-125.

[5]季建芳.浅谈医学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J].中国中医药咨讯,20xx,3(18):263-264.

学医毕业论文 第4篇

摘要:目的了解二级医院护理人员对岗位需求的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并制定对策,为建立岗位管理激励机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制护理人员岗位需求调查表对193名二级医院护理人员进行现场调查。结果不同学历、年龄、护龄、职称、科室护理人员的需求不同。结论护理管理者要应用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满足护理人员的需求,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关键词:护理人员;岗位需求;调查分析;对策

需求是激发动机的原始驱动力,一个人只有各方面需求得到满足,才能更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1]。不同岗位护理人员的需求充满差异性,而且经常变化,因此,管理者应经常采用各种方式进行调研,了解护理人员的需求并制定相应对策,针对性地应用激励机制来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为此,笔者于20xx年12月对本院护理人员的需求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对我院193名护理人员进行调查,调查对象中男2名、女191名;年龄22~54岁,平均31岁。所在手术科室85人,非手术科室81人,非临床科室27人。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包括6个方面的内容:第1部分为护理人员现在所工作的科室,分为手术科室(包括产科、妇科、五官科、普外科、骨科、手术室、产房)、非手术科室(包括儿科、新生儿室、内科)及非临床科室(包括体检中心、注射室、妇科门诊、口腔科、供应室、放射科、胃镜室、新生儿游泳室、女性康复室);第2部分为护理人员对目前所在科室的满意度,采用3个定量的等级即满意、比较满意、不满意;第3部分为护理人员对目前所在科室不满意的原因,内容包括工资待遇低、风险高、压力大、科室环境差、护理人力资源不足及其他;第4部分为护理人员的意愿需求,即有机会最希望前往轮转工作的科室;第5部分为最不愿意轮转工作的科室;第6部分为护理人员不愿意到该科室工作的原因,包括工资待遇低、危重患者多、工作劳动强度大、科室管理混乱、风险高、压力大、护理人力资源少、不热爱本专业及其他。此次调查采取不记名方式,被调查者在相应的栏内画“√”,可多选,问卷由笔者发放,填写完毕后即收回,调查共发放193份,全部收回,填写有效率为100%。

2结果

护理人员工作科室满意率情况,见表1。从表1结果可知,非手术科室护理人员对目前工作科室满意率低于手术科室及非临床科室。

3讨论

护理人员工作科室满意度现状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非手术科室满意率为,手术科室满意率为,非临床科室满意率为,非手术科室满意率明显低于手术科室及非临床科室的原因分析:

①危重患者多,护理难度大,工作压力大。由于非临床科室危重患者多,病情危重,护理难度大,自20xx年本院开展“以病人为中心”的责任制整体护理以来,使护士的工作从简单的执行医嘱转变到为患者提供生理、心理、社会和文化的全面照顾。这种全面照顾是复杂而具有创造性的工作,需要护士付出更多的劳动和精力[2]。在无家属陪护的情况下,护士还要承担大量的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导致护士的工作量大、工作负担重及工作压力增加。

②护患关系紧张,心理压力大。由于疾病的复杂性和不可预见性及医疗技术的局限性,使得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特别是《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实施后,护士面临着工作和举证的双重压力[3],加之患者及家属缺乏医学知识,对医学技术的认识局限和对医疗护理期望值过高,如果病情未见好转或治疗效果不佳,患者及其家属便会指责和谩骂,甚至殴打护士,如果处理不及时,会引发医疗纠纷,给护士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

护理人员对目前工作的科室不满意的相关原因分析

①工资待遇低护理人员工资系数发放根据医院的系数分配方案进行分配,内容包括学历、职称、院龄、岗位、进修、无负性事件发生及特殊岗位组成,根据科室效益进行分配效益工资,因本院部分科室属于医疗费用包干性科室,故科室整体收入不及部分非手术科室和非临床科室。

②护理人力资源不足近年来,医院临床科室床位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扩展,医院为提高经济效益,减少开支,最先考虑的是尽可能的少用护理人员[4]。我院采用APN制模式进行排班,院日平均人数达到450人左右,病房一线护士为193人次,除去进修、产假、病假、事假等临床一线护士为175人,床护比为1:,未能达到床护比标准,从而造成护理人员休息时间少。

③工作压力大临床护理工作是有压力的职业,长期处于工作压力源会使护理人员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和心理症状,例如头痛、睡眠障碍、易激惹、易疲劳、焦虑、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5]。

护理人员最希望前往工作的科室的相关原因分析

①压力小非临床科室无住院患者,不需与患者长时间接触,无护理文件书写环节。

②工作劳动强度小非临床科室无危重症患者,科室业务单一。

③工资待遇高。

实施绩效考评机制

根据科室实际工作量(包括入院人数、危重患者数、一级护理患者数、床位使用率、床位周转率、床位周转次数及民主测评)统计收集近3年的相关数据,对统计结果进行评分,根据评分结果将所有科室划分为Ⅰ类A级、Ⅰ类B级、Ⅱ类A级、Ⅱ类B级、Ⅲ类A级、Ⅲ类B级,Ⅰ类为高风险科室,Ⅱ类为中风险科室、Ⅲ类为低风险科室,对于高风险科室(如产房、神经内科等)的护理人员效益系数上调10%,对于低风险科室(如新生儿游泳室、体检中心等)护理人员按职称给予定岗工资。

科学设置岗位

通过认真调研、收集数据、综合分析,确定了各级各类护理单元编制人数和各层级护士岗位数目[6]。根据科室工作量、风险系数等确定护理人员编制。

提高福利待遇

对节假日工作人员的待遇实行补助[7],对长期工作于产房、神经内科、心内科等高风险科室的护理人员提高补贴薪酬,对于非临床科室护理人员工资待遇采取定岗工资,从而改变护理人员不愿意到高风险科室工作的现状。

增加护理人力资源

院领导会议通过增加一线科室护理人员配备,护理部宏观调控,根据科室的患者人数和工作强度在全院合理调配护理人员。本院根据《湖北省医院护理岗位设置名录》,结合医院的总体发展目标和发展要求,制定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方案,实施按需配置,合理分配护理人力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护理人力资源。护理单元加床数超过核定床位的30%,科室提前向护理部申请增援护士1人。各类重大抢救,需要临时安排特护的,根据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标准,护士长在科内进行调配,科内无法自行调配时,科室提前向护理部申请,护理部核实后根据实际情况增援护士1~2人。护理单元(非监护病房)危重病人(告病危和病重人数≥5人),根据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标准,由护士长在科内自行调配,科内无法自行调配时,科室提前向护理部申请,护理部核实后根据实际情况增援护士1人。护理单元有长期病假、事假(病假、事假≥3个月)、产假≥2人(注明:指两人同时休假),科室提前向护理部申请增援护士1人。

加强护理人员心理素质的培养

护士的社会角色和职业特点决定了护士不仅要有良好的业务素质,而且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8],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要自觉遵守各项护理工作制度,严格按照规程操作。学习有关心理学理论知识,只有掌握心理学基础知识,才能更快更好地培养起良好的心理素质。当护士在护理工作中感到有压力时,就懂得运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来减压,以达到自我调节的目的。

沟通交流,尊重理解信任

针对部分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管理人员认真分析相关原因,护理部领导或科室护士长,耐心倾听护理人员的心声,与其进行沟通交流,肯定工作成绩,接纳建议;尊重护理人员的人格和权利,护士长熟悉科室每位护理人员的优点和长处,充分挖掘潜能,发挥护理人员的聪明才智,使其潜能和才智得到发展和巩固,从而提高工作积极性。

4小结

调查结果显示,护理人员对目前科室的不满意主要原因是工资待遇低,其次是休息时间少及工作压力大;最希望前往工作的科室是非临床科室,最主要原因是压力小,其次是工作劳动强度小。调查结果表明,在护理管理过程中,对待不同科室的护理人员在引导启发、充分发挥民主集中的原则上,对不同的薄弱环节应采用相应的管理手段[9],从而进一步提高医院的护理服务质量,提升护理人员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温晓燕,郭纪英.护理人员需求状况的调查研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xx,1(20):2205-2207.

[2]金一.心血管内科护士工作压力原因分析与对策[J].当代护士(下旬刊),20xx,6:103-105.

[3]陈媛,孙燕.神经内科护士心理压力原因分析及对策[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xx,1(12):2277.

[4]谢仙萍,李敏.690名护理人员工作倦怠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全科护理,20xx,12(8):3367-3369.

[5]王萍丽.临床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来源分析与对策[J].全科护理,20xx,5(7):1277-1278.

[6]肖光秀,张卫萍.护士岗位管理的实践与体会[J].全科护理,20xx,11(12):3331-3332.

[7]庞海玲.护理人员流失的原因及对策[J].全科护理,20xx,10(51):2690.

[8]武丽华,曹鲜娟.临时护士心理健康调查分析及应对措施[J].全科护理,20xx,7B(60):1864-1865.

[9]吴星,魏辉.护理人员对护理服务环境认知的调查与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xx,10(3):191-193.

学医毕业论文 第5篇

摘要:医学伦理学是高等医学教育中的必修科目,其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医德素质教育。但是现如今医学伦理学课程在实际操作中存在许多问题,亟需改革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因此需要在改革中促进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与发展。这不仅是伦理学改革的出路,也是医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培养的必要途径。医学伦理教学改革与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培养的结合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方法、模式的改革以及优化教学资源上。

关键词:医学伦理职业道德素质教学改革

现代医学治疗范畴不再局限于单纯的治疗疾病,而是转向以人为中心的治疗,促进医学与人的关系的进一步和谐,这也正是医学伦理学的宗旨之一。医学伦理学历来是医学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课程,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医德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处理医患关系的能力,进而使之成为合格的现代化医学人才。

一、医学伦理学亟待改革

(一)教学上强调理论忽视实践。

医学伦理学虽然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但是其本身肩负了培养学生职业价值、态度行为等全球医学教育提出的基本要求的任务,需要加强实践性和针对性。

(二)方法上缺少学科间整合学习。

医学院校通常将医学伦理学单独作为一门社会学科进行安排,忽视了其与临床医学、其他学科间的联系与协作。

(三)资源上医学伦理教师匮乏。

虽然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也来越高,跨专业人才也加入到医学伦理教学队伍中来,但是兼具哲学素养和医学实践背景的复合型人才仍然匮乏。

二、把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培养作为医学伦理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一)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培养。

古往今来,对于人才来说,德才统一是最有价值的。而医学作为一门特殊的.科学,其主要面对的是人,因而培养医德高尚的医学人才也是至关重要的。高等教育者应当积极倡导高尚医德医风教育,不仅要对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培养进行重新定位,更要有效整合教学资源,在医德教育上加大投入。

1.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教育要与实践相结合。

医德教育要摆脱纯理论教育的观念,要在实践中发展医德理论。如果忽视了医德教育的实践性,采用说教式教育,不仅会使医德教育变得乏味、无趣,更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达不到教育的目标。

2.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的客观认识。

在医德教育的过程中,有理论认为医德教育是无能的,因为社会不正之风会完全颠覆学生在校习得的医德观念,因而是无能的。也有理论是认为医德教育是万能的,只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就可以培养出医德高尚的好医生。我们应当客观认识医德教育的作用。

(二)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培养与医学伦理教学改革相结合。

将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培养作为医学伦理学改革的基本思路,不仅是培养学生高尚医德的必然要求,也是医学伦理教学改革的出路。_十报告中提出要“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既是对广大医务工作人员提出的要求,也是针对目前医疗行业出现的医生收受红包、医患关系紧张等不良现象做出的反应。对于医学生来说,培养高尚医德是迫在眉睫的,这就要求高等教育者改革医学伦理教学,深化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以培养现代化的医学人才。

1.改革教学内容。

医学伦理学应当摒弃过时的理念,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贴近学生生活现实而不是超脱于现实生活之外,构建合理可行的医德评价体系。体现在伦理学教材中,应当针对热点问题进行分析,如过度医疗、医患关系等,从而增强医学伦理学的现实指导性,也为医学生医德培养提供真切实际的指引作用,消除学生的疑惑,提高其对医学伦理学的信服程度,从而培养高水平的职业道德素质的准医生。

2.改革教学方法。

改革医学伦理教学的重要方法就是摒弃原有的、单一的说教式的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式教学,通过分析新近发生的事例,讨论医学伦理学的理论和原则的具体应用,使学生在感性上和理性上体会医学伦理学教学的内容。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更好的把握医学伦理学的宗旨。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兴趣,还可以使学生自觉的进行医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

3.改革教学模式。

医学伦理学是基础学科,因此应当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实现学科间的整合学习,这样才能使职业道德教育由碎片化向体系化转变。在医学伦理教学过程中,应积极与专业课、临床实践科目沟通与协调,在理论教学中加入实践操作,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的融会贯通,实现医学伦理教学的实效性。此外,学校也应将强医德文化的塑造吸收到校园文化中来,加深学生的医德意识。

4.优化教学资源。

学医毕业论文 第6篇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选取30例20xx年10月~20xx年8月期间在我科成功接受治疗的pilon骨折患者,其中男25例,女5例,年龄19~52岁,按常用Ruedi-Allgower分型:Ⅰ型为关节面无明显移位劈裂骨折者3例,Ⅱ型为关节面劈裂、骨折明显移位中度粉碎性骨折者25例;Ⅲ型为胫骨远端关节面及干骺端严重粉碎压缩骨折者2例。闭合伤21例,开放伤9例。

治疗方法

9例开放性骨折患者急诊清创并一期复位内固定,闭合困难的患者,术中腓侧伤口二期植皮闭合性骨折待肿胀减轻后手术。闭合骨折患者21例,入院行手法复位或跟骨牵引7~10d,待软组织损伤情况好转后手术,术后石膏托固定保护。

2护理

心理疏导

Pilon骨折较复杂,其临床特点常导致预后不良,直接影响患者的情绪,对此,患者早期的心理护理非常重要,可以通过专业的病情讲解,让患者对医治充满信心,排解患者的焦虑烦躁情绪,使患者主动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尽快早日康复。

手术期护理

完善各项实验室检查,做好皮肤准备。定时了解观察患肢远端血液循环、肤色、患肢感觉、运动情况、足背动脉及胫后动脉搏动情况,并注意肢端有无剧烈疼痛、肿胀、麻木感,皮肤有无温度降低、苍白或青紫,发现并发症及时医治。定时观察患者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术后石膏固定后,嘱患肢抬高20-30°以利静脉回流,踝关节背伸90°,足尖向上,保持外展中立位。定时观察患位渗液、渗血情况,如出现患肢肿胀可通过按摩大腿、足、足趾,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

皮肤护理

Pilon骨折常伴有软组织损伤,造成肢体肿胀,局部张力大,引流不充分,常容易发生局部皮肤坏死及深部感染,所以,要密切观察皮肤色泽、有无渗出液体,在局部表皮破损皮肤处用碘伏做无菌处理,创面涂抹喜辽妥软膏预防干裂、感染,及时更换敷料。

骨折并发症的预防

预防骨筋膜间室综合征

Pilon骨折因软组织的损伤,局部肿胀明显,骨筋膜室综合征是最严重的并发症,故预防其发生,尤为重要,及时降低骨筋膜间室内压力是防治该并发症发生的关键措施[1]。治疗期间医护人员要及时观察患者症状,如患肢部位出现血液循环障碍、肿胀、明显压痛等症状需要立即处理。

预防腓总神经损伤Pilon骨折局部组织损伤重,肿胀严重,且术后需石膏固定,极易损伤腓总神经。在护理期间: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在治疗期间注意躺卧姿势如出现任何损伤现象需要及时告知医护人员并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饮食指导

患者治疗常需要较长时间卧床,情绪和疼痛的影响,胃纳减少,吸收减少,导致营养缺乏,同时钙质摄入和吸收缺乏,骨形成受到抑制,因此应规律饮食,除只注意优质蛋白质的摄入,更应均衡进食富含铜、VitK、锌、锰等微量元素的食物,补充钙、磷和维生素D,让患者从负钙平衡转为正钙平衡,患者在卧床期间特别要多食用水果和粗纤维蔬菜,多喝水,按照肠蠕动的方向对腹部进行按摩,预防便秘。

功能锻炼骨折

早期伤肢表现肿胀、疼痛,骨折端也不稳定,容易发生再移位,软组织处于修复期,此期功能锻炼的主要形式是患肢肌肉舒缩运动,做股四头肌舒缩运动,下肢肌肉用力后放松;抬高患肢,指导患者做足趾背屈活动,促进患肢血液循环,带到消肿和稳定骨折的效果。骨痂形成期主要是在骨折中期,这期间伤肢疼痛减轻、肿胀消退,在早期活动的基础上,增强患肢肌肉舒缩活动,骨折端纤维连接,并逐渐形成骨痂,骨折部趋于稳定,可在医护人员的帮助下结合适当的健肢运动活动骨折部上、下关节,不断使其恢复。骨折后期为骨痂成熟期,患肢的软组织基本恢复,可进一步加大患肢的活动量和活动范围,为避免患者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在治疗接近治愈期间,功能锻炼的目的主要是加强患肢关节的主动活动和与负重锻炼,达到各关节迅速恢复的效果。

学医毕业论文 第7篇

一、实施方法和手段

1.教学内容多样化

2.完善考核机制,激发学习动力

不定期进行随机课堂小练习,进行同学间自评与互评,强化学习动力,每次测验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纳入总评。另外,针对实用需要,结合专业特色,将操作说明书、试剂说明书、项目检测原理等与专业相关的应用文翻译作为考查重点,突出实用性。鼓励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多看原版教材,浏览英文网站,阅读英文报摘,看原声电影,培养学生用英语收集信息的能力,通过自我学习提高语言技能和专业知识技能,从而达到专业英语教学更高层次的目的和要求。

3.到医院检验中心实验室现场教学

医学检验专业是一门动手能力要求很高的专业,所以作为检验专业的专业英语必须和检验专业的教学特色结合起来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我们安排开展实验室现场教学,将课堂搬到医院检验科,带领学生到附属医院的检验医学中心,由检验科从国外留学回来的老师现场讲解检验仪器,重点介绍常用检验仪器的英文操作界面及检验仪器中常见的生词,如检验项目、参数设置、系统维护和质量控制等。课堂教学中注意师生互动,同时邀请国外留学生在必修实验诊断学的实验课时和中国学生一起上课,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口语交流。可以围绕课堂内容,让学生表达他们熟悉的专业知识,活跃课堂氛围,增强学生在英语学习、口语表达中的自信。

二、结语

上一篇:毕业论文 摘要 英文(合集9篇)
下一篇:漏洞挖掘毕业论文(实用7篇)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
滇ICP备20230059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