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毕业论文(9篇)

个人学习 8 2023-12-19 06:29:13

脑出血毕业论文 第1篇

风险管理的实施是对潜在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措施进行处理,有效规避风险事件发生的一种管理方式。在护理管理中,可直接或间接造成患者伤残或死亡等严重后果的因素均为风险因素。加强对内科中这些风险因素的管理,有助于提升内科护理管理质量。基于此,本文探讨风险管理在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一般资料

我院20xx年和20xx年两年内科护理人员均一致,均为女性,共23名,年龄:23~45岁,平均年龄:(±)岁,工作年限:2~10年,平均工作年限:(±年),学历:专科8人、本科10人、研究生5人。于20xx年和20xx年分别随机抽取内科患者各100例,20xx年100例,男女各一半,中位年龄(±岁),包括呼吸内科、消化内科、肾内科、心内科、神经内科各38例、25例、12例、18例和7例。20xx年100例,男51例,女49例,中位年龄(±岁),包括呼吸内科、消化内科、肾内科、心内科、神经内科各36例、27例、12例、18例和7例。

我院内科于20xx年1月对常规护理管理下的风险事件进行总结,于20xx年1月起在护理管理中添加风险管理措施。①强化护理人员安全意识和风险意识,通过自觉学法,提高法律意识,减少护患纠纷。②耐心倾听患者心声,改善护患关系,尊重患者权益,自动对有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患者实施心理疏导,提高患者配合度。③完善、执行查对制度,确保用药正确,并设置相应的警示牌和标志,避免药物配伍错误、注射用药错误等,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④加强对病房环境的安全管理。如远离充电源等易燃易爆物品,加用床档避免坠床,加用防滑垫避免跌倒。⑤加强营养提供。内科患者营养状况低下,需加强营养补充,提高其抵抗力,避免出现感染等风险。

观察指标

护理管理质量评分包括护理文件书写、基础护理质量、病房管理质量三项和总分,分数均为0~100分,分数越高,质量越高。

统计学处理

数据用软件处理,护理质量评分属于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记录,进行t检验。风险事件发生率为计数资料,进行c2检验,统计学结果中P<表示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2结果

护理管理质量总分对比

实施风险管理后,护理管理质量总分显著提高,组间数据差异显著(P<)。

风险事件发生率比较

20xx年1月—12月风险事件发生率为(10/100),20xx年1月—12月风险事件发生率为(1/100),实施风险管理后,风险事件显著降低,组间数据差异显著(P<)。

3讨论

内科患者病情复杂,护理工作稍有不当容易引发纠纷,因此,实施风险管理十分重要。风险管理可通过细节措施的实施避免风险事件的发生,如病房内防跌倒、防坠床和烫伤等的干预;护理上注重与患者沟通,避免出现纠纷风险;制度上严格执行三查七对,避免出现用错药加重患者病情甚至导致患者死亡的风险;通过营养干预加强患者机体抵抗力,减少感染风险;意识上注重风险意识,从源头上保证护理工作的安全性。本研究表明,风险管理在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确切,可显著提高护理管理质量,减少风险事件发生,值得推广。

脑出血毕业论文 第2篇

一、入院时的SWI检查结果

入院时,28例患者的SWI序列扫描可见脑血肿形成后因局部占位效应、血液顺压力差向周围组织扩散,在血肿周围可见散在放射状及点状分布的低信号影;2例患者在血肿远隔部位血管周围间隙可见少量低信号改变。30例患者所获得的图像均可见血肿周围组织有明显的水肿带,血肿周围可见不同程度的“管涌现象”病灶。上述病灶主要分布在血管周围间隙或神经纤维周围间隙内,在神经纤维间呈指状分布(图1A)共12例;分布在血管周围间隙内的“管涌现象”病灶主要围绕在小血管周围,呈环状分布(图1B),见于全部患者。在2例难以用原发病灶解释的临床症状以及体征的患者影像图片中,发现血肿部位以外远处脑组织存在不同程度的水肿、微量出血灶(图1C)。血肿量超过40 ml的4例患者早期血肿周围组织水肿程度更加明显,且“管涌现象”病灶分布范围更为广泛。环状分布的“管涌现象”病灶广泛存在于各个部位的出血灶周边,而呈指状分布的“管涌”灶主要发现于基底节区,共6例,脑叶4例,丘脑2例。不规则血肿2例见于基底节区,2例见于脑叶。

二、发病90 d后的SWI检查结果

发病90 d后复查,30例患者的水肿带消退,相应部位的病灶均已消失(图1D~F),提示患者出现了远隔部位脑组织损害。对比同一例患者入院时与发病90 d后复查图像的相对应解剖部位(图1A与D、B与E、C与F),发现大部分病灶已消失或仅有少许较分散的残留现象。

本研究的对象均为临床脑出血患者,并且进行了随访研究,所获得的临床影像学资料较为客观,对于患者SWI扫描图像中所发现的“管涌现象”病灶,经对比同一患者发病90 d后复查结果的'相应部位,亦未发现相同现象存在,因此可以间接区分上述所发现的“管涌现象”病灶并非静脉,较好解决了SWI无法直接区分静脉和出血灶的缺点,能较准确地区分早期包绕在静脉周围的微小出血灶。对于出血所导致的“管涌现象”病灶,经对比同一患者发病90 d后复查的图像相对应解剖部位,发现大部分病灶已消失或仅有少部分残留现象,这主要是局部仍有部分含铁血黄素沉积所导致。

血液溢出脑动脉形成血肿后,脑实质内各种血液成分和血肿毒性产物扩散、吸收过程中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多种多样,除脑水肿等占位效应对应“管涌现象”主要发生在围绕动脉的血管周围间隙内,血肿毒性产物还能够直接刺激动脉造成血管痉挛并导致相应供血区域的低灌注情况发生。早期病情变化除脑水肿压迫外,“管涌现象”在其临床表现加重过程中也起到一定的作用。有报道指,血肿扩大与血肿部位、形态等因素有关,不规则形血肿的扩大发生率较高,继续出血部位以丘脑、壳核最多见[8].本研究显示,临床脑出血患者脑内血肿向周围扩散过程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管涌现象”.结果与以往动物实验、临床病理学研究发现的“管涌现象”特点基本一致[4,6].对此我们可以进一步确认“管涌现象”病灶参与脑出血急性期血肿吸收的病理过程。“管涌现象”与脑出血的发展、预后可能有密切的关系,对明确脑出血的扩散、吸收的病理机制及指导临床脑出血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呈指状分布的“管涌现象”病灶,本研究患者的病灶部位主要集中在基底节区、丘脑,尤其是在血肿形态不规则的患者中均能找到。因此,临床早期行SWI检查发现较多呈指状分布的“管涌现象”病灶时,应警惕血肿再扩大可能。对于出血量大的患者,出血周围水肿程度更明显,“管涌现象”病灶更多,临床上应及时清除血肿,缓解血肿占位效应、改善血肿周围组织微循环、减轻血肿周围组织毒性损害,从而减轻过多的“管涌现象”病灶所造成的一系列临床症状[9-10].

由于临床实际情况所限,本研究未能在急性期内反复多次对患者进行头颅MRI检查以动态观察血肿变化情况,尤其是难以对重症患者进行检查对比,日后进一步的研究将增加观察时点,重点分析研究脑出血吸收的病理过程,以指导临床诊治。

参考文献

[1]Nandigam RN, Viswanathan A, Delgado P, Skehan ME, Smith EE, Rosand J, Greenberg SM, Dickerson BC. MR imaging detection of cerebral microbleeds: effect of susceptibility-weighted imaging, section thickness, and field strength. Am J Neuroradiol, 2009, 30(2): 338-343.

[2]Greer DM, Koroshetz WJ, Cullen S, Gonzalez RG, Lev MH.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improves detection of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over computed tomography after intra-arterial thrombolysis. Stroke, 2004, 35(2): 491-495.

[3]Sehgal V, Delproposto Z, Haddar D, Haacke EM, Sloan AE, Zamorano LJ, Barger G, Hu J, Xu Y, Prabhakaran KP, Elangovan IR, Neelavalli J, Reichenbach JR. 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 to visualize blood products and improve tumor contrast in the study of brain masses. J Magn Reson Imag, 2006, 24(1): 41-51.

[4]呂田明,陆兵勋,尹恝,罗一峰. 脑出血血肿形成过程中的管涌现象.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9(7):489-491.

[5]Yin J, Lü TM, Qiu G, Huang RY, Fang M, Wang YY, Xiao D, Liu XJ. Intracerebral hematoma extends via perviascular spaces and perineurium. Tohoku J Exp Med, 2013, 230(3),133-139.

[6]吕田明,陆兵勋,李中秋.大鼠脑出血血肿周围组织内的环状出血现象及其病理机制探讨.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5,7(6):417-418.

[7]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4).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6):435-444.

[8]贝玉章,陈本阳,齐浩波,周正平,李宇波.自发性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首诊CT分析.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2,12(3):360-362.

[9]殷小平,张苏明.脑出血治疗的新进展.新医学,2005,36(39):499-501.

[10]吕田明.脑出血的血肿远隔效应.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7(9):3707-3709.

脑出血毕业论文 第3篇

1.教育模式下的问题

在这样的学习模式下学生很难形成主动认知,并且医学本来就是一门实践学科,更多的科研都是在对患者的临床诊断中,根据对实际患者的情况进行数据统计与整理再发展出新的教育方式,在现代的教育模式下,很容易忽视了对学生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与临场的判断能力的提高,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了更多的依赖心理,与学习的主动性。随着灌输式教学转向探索式学习教学,应启发学生去探索、去创新。

2.护理专业创作能力的重要性

护理人员是医疗行业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生在进行患者诊断后,由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康复期的全心照料。根据临床的实际情况统计,护理人员在与病人的接触时间上,要远远超过其患者的主治医生,因此患者的康复周期的长短除了主治医生的治疗以外,更多的依靠护理人员的心细照顾。对护理学生的的培养不应该只满足与简单的护理知识的传达,更重要的是培养其创新思维和临床的判断能力,与总结能力,并且思维水平和创意能力的提高对前者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并可使其终生受益。因此对于护理人员的培养中心不仅仅停留于会专业的护理方法,更应该重点要求创造知识、开拓文化,要专门训练和不断开发其创造潜能,让其在岗位上能有更多的创新,对我国的医疗事业的发展尽一份身为白衣天使应尽的责任。

3.创作能力培养的方法

当学生在大脑中逐步形成想法和见解时,老师应该用事实来验证是否正确与可行。美国的教育学家杜威创作了一种名为“从做中学”的学习方法,其重要的内容是要求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学习,在实际中实现自己大脑中形成的想法,即在做的过程中学习,通过实际操作达到学习的目的,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新实际情况发生,所以学生在做的过程中也是学生自我形成反思的一个过程,在这个时候教师以现有的专业知识,结合实践中出现的情况,对学生的方法做出改进,改变学生原有的思维方式,或思维中出现的错误。灵活机动地解决,力争达到殊途同归的效果,护理专业属于临床性较强的一门科学,很多知识都靠“从做中学”的,因此教师应该更多的开展试验课程,利用实验课大胆要求学生进行创新,鼓励与提倡学生说出自己思维中的新奇想法,从而发现护生的创新行为,给以认同、鼓励。比如,铺床法中,被盖与床头的距离,不同版本教材中说法不一,教师鼓励学生自己睡到病床上试一下,要求保证两肩部不外露,保暖,脚不跖屈,病人感觉舒适,而外观平整,少皱折。又如,臀大肌肌肉注射,有的同学习惯于右手进针,右手推药,与书本上的左手推药有差别,但只要对病人安全,没有违反无菌操作原则,教师都应该给以肯定。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并且可以根据以前的经典护理案例进行提问,让学生自主的进行“头脑风暴”互相的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且加以总结,最后得出准确的答案,当有出入时要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因为一个思想在一个人的大脑中形成初期是很容易在学生的大脑中生根的,因此在这时不及时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纠正,学生很容易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在以后的真正工作中很难纠正。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到目前为止,目前我国的医疗教育还处在改革的初期,在现代医学教育中有更多的学者与教师,也意识到了对护理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但是,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情、有自己的民族和文化背景问题等,因此,在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下,以及国家_的导引下,较快制定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与国际接轨的医学教育评价标准是很重要的发展方向,这一标准的建立,对于促进我国的医学教育有序化、全球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并且在新的教育体制下能有效地提高我国护理事业的发展。

脑出血毕业论文 第4篇

【摘要】 为了《内科护理学》的教学能够适应卫生事业的发展,采用以工作过程导向的思路对教学进行改革探讨,教学时注重实际工作的完整程序,在工作过程中,学生既能理解和掌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又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等,提高学生的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专业能力,使专业训练更接近社会需求,最终能实现学生的零距离上岗.

【关键词】 工作过程;内科护理学;教学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专业教学改革是以具体的工作过程对专业的教学进行整体改革,这种职业教育是以专业劳动为中心地位,教学内容指向于职业的工作任务、工作的内在联系和工作过程知识.工作过程为其切入点,在教学中,教师将需要解决的问题或需要完成的任务交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工作方式,由学生自己按照实际工作的完整程序,共同制订计划、共同或分工完成.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整个工作过程.内科护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实施以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能充分体现课程教学的实用性,对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技能,完成内科护理学学习目标尤为重要.以下是笔者对内科护理学的教学进行的初步探讨.

1 我国高职内科护理学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内科护理学是关于认识疾病及其预防和治疗、护理患者、促进康复、增进健康的科学.课程内容繁多,发病机制复杂,涉及面广,并且较难理解,导致学生学习强度大、对知识均是一知半解,甚至部分内容陈旧,不能适应21世纪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传统的教学以“满堂灌”的课堂教学为主,重理论、轻实践,过于强调“为什么”、“是什么”而忽视 “如何做”,不能把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过程紧密相连,使学生感觉所学知识过于抽象、难以致用、与将来就业无关,只为应付考试而学习,导致部分学生高分低能,从而难以满足医疗卫生单位对人才质量的需求和学生自身职业能力的提高.

2 内科护理学教学改革与探索

教学改革的思路

(1)课程设计目的是围绕内科护理学的应用这一目标任务;

(2)课程展开的顺序是从具体疾病案例到一般、从临床应用到基础、从实践到理论;

(3)过程:疾病案例演示——师生共同分析——启发——设置问题、提出目标任务——应用已知的知识和技能——知识拓展——难点讲解——自学或协作学习+完成任务、交流或归纳.

教学改革的难度 为实现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内科护理学的教学改革,必须打破原来的教学模式,考评不再是课堂+实验+作业的方式,是要指导学生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同时要求教师必须是双师型,每一任务的完成要能让学生学到应该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必须全方位的调查行业情况,与行业专家共同才能确定,因此实践教学投入比较大,对于资金短缺的我校难度大.

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安排 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主要以任务驱动法为主,辅以讲授式.大体可分为如下4个步骤.

第一步:设计任务.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的关键是设计和制定工作任务.这个工作任务涉及的内容应包括之前已学过的相关知识及由此延伸而获得的新知识,达到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着这个原则,教师必须首先将教材吃透,准确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重点和难点,对学生提出有针对性的任务.如在讲授“急性胰腺炎患者的护理”时,教师可先用美味佳肴吸引学生的眼球,从而提出急性胰腺炎是一种常见的节日病,并举出生活中看到的 “急性胰腺炎”的典型案例,讲述或演示患者发作时的情景,在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时,教师不失时机的加以启发和引导学生,下达目标任务:

(1)急性胰腺炎患者有哪些临床表现,其诱因、病因是什么;

(2)面对急性胰腺炎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如何护理此类患者,为什么;(3)如何对急性胰腺炎的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4~6人为一组),每组一名小组长,任务分配落实到小组后,小组长组织本组成员围绕目标任务共同去研究和探讨,设法将任务完成.

第二步:分析任务.给学生下达任务后,教师需随时为学生提供各种正确的引导,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和分析,寻找满意答案.如要能正确护理此类患者,必须先弄清楚患者目前主要存在哪些护理问题(即护理诊断),才能实施有效护理措施.因此,确定护理诊断是解决问题的一个突破口,而要制定护理诊断,首先要清楚患者的身心状况.沿着这一思路一环扣一环进行推理和分析,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第三步:完成任务.对任务进行透彻分析后,教师引导学生查阅各种相关资料,用自己的话总结归纳出答案并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推选小组代表上台发言.教师再进行点评、归纳得出结论.

第四步:总结评价.总结评价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总结评价主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参与程度、所起的作用、合作能力及成果等内容进行.总结评价时可先由学生相互评价,之后再由教师对学生所表现的态度、知识、技能三方面进行评价.最后师生共同讨论、评判在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学生的学习行为特征.通过对比师生的评价结果,找出造成评价结果差异的原因,促使学生真正掌握专业知识.

3 讨论

激发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内容,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将积极寻求知识看成一种愉快经历[1].

培养了善于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围绕完成一个具体任务进行的.这个具体任务将教学内容融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既是学习教学内容的过程,也是综合应用教学内容的过程[2].无形中提高了学生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强了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下达了具体任务后,学习小组成员就任务进行分工合作,积极寻找答案,并在组内交流、汇总,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沟通交流和团队合作能力.

促进教师不断自我完善 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精湛的技术能力,课前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提出具有代表性、综合性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具有代表性、灵活性的任务,掌握课堂的节奏及主题、注意时间的分配.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时也不能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教学中须注意的问题 护生在独立完成工作任务前,教师要适当进行引导,主要包括对新知识的讲解和对任务具体实施的解释.教师的指导要恰到好处,针对不同层次的护生,教师指导的深度有所不同.该教学法的根本宗旨是让护生自己发现知识,提高技能,因此,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指导的尺度.在进行小组划分时,必须充分了解护生各自的特点和特长,才能保证任务的顺利进行.在情境的创设、组织讨论评价时,易造成时间的浪费,因此教师必须把握每次授课的学习目标,最大限度地利用教学资源,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创设的情境要有真实感,才能使学生更加贴近临床实际,可缩短知识与解决问题之间的差距,完成真实业务背景下的各个独立任务.

【参考文献】

1 陈荣芝.项目教学法在高职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护理研究,20xx,8:20xx—20xx.

2 李海华.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软件工程教学中的应用.电脑知识与技术,20xx,17:1474—1476.

脑出血毕业论文 第5篇

【摘要】

中医护理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 以护理程序为结构,运用整体观念,对疾病进行辨证护理,结合预防、保健、康复等措施,并运用独特的传统护理技术, 对患者给予照顾和帮助, ,以保护人民健康的一门应用学科。而作为内科的一个分支的内科护理,在医院对内科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发挥着中重要作用。

【关键词】

中医护理性质与效果 ,手段,辩证施护

中医护理学是中医药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的整体观念理论、辨证施护以预防为主,注重养生康复,运用独特的中医护理技能并汲取了代护理学的长处而形成的一门实用性学科。中医护理是遵循中医药理论体系,体现中医辨证施护特点的护理理论和护理技术,弥补了现代中西医学及护理学的不足。随着社区医疗的开展和中医走向世界,中医护理学愈发显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 中医护理的性质及医学中效果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是中医护理的核心,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用广泛。例如采用针灸、点穴、穴位注射、脐疗、按摩、中药热敷等多种技术操作解除尿潴留;中医更注重预防、保健、调养、康复,历来强调疾病三分治、七分养,主要包含调理和护理两个方面。调是指指导人们调摄、养慎、避忌,如适寒温、适劳逸、调七情、节房事、饮食宜忌、病后调养等,护理是指对病人的照料、服侍,观察病情,协助医生治疗等。采用耳穴压豆法、推拿按摩、梅花针、中药离子透入及气功等多种方法调整人体内外环境,治疗失眠症;通过针、炙、耳穴压豆、拔罐、外敷中药等处理疼痛、便秘、褥疮、肌注后硬结等。中医护理人员已将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适应证、使用范围不断扩展、不断挖掘、整理、完善、创新。如用自制益胃散穴位外敷治疗胃脘痛;用艾条熏蒸爱婴病房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而且对乙肝病毒的抗原性也有一定的破坏作用。中医护理是通过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在临床实践中来实现的,也是检验中医护理理论的途径。但是醉着临床实践,还有许多不到位的地方,因此我们传统统中医护理操作的基础上吸收现代护理操作中先进的、实用的内容来满足需求,中医护理与现代护理相结合,使中医护理规范化、科学化已成为中医护理发展的趋势。

2 各种情形下科学内科护理的具体手段

特需内科的护理:随着社会发展和大环境的变化,对部分特殊需求的患者在进入特需病房时进行的护理。这些患者很多在各事业单位担任职务、有一定经济能力、在总体上,、较强的经济支付能力,较高的文化层次。在遵循“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的前提下,进行多元化服务护理。目前特需病房建设尚处初创阶段,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去探索对特需病房及其护理特色的研究,是加强特需病房建设的一个十分重要方面。具体可采取如下措施:(1)因为区域的差异性,应该使患者适应新环境, 病房应有较好的适合病人的生活环境和条件,尽快进入患者的角色,有利于管理和恢复;(2)多元化护理中的沟通:语言沟通和文化沟通。因此,对于内科护理的护士需要努力满足病人和家属随时会提出的一些特殊要求,及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健康指导。 (3)特需病房的护士应该能够养成灵活应变的好习惯,特别是加强理论和技术的学习,熟练基本功,如静脉穿刺一针见血、无痛注射、导尿、灌肠等操作应轻捷、利落。

心内科患者安全风险与护理:心内科患者是指那些身患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的病人。例如跌倒、猝死、出血等,具体的护理手段及方法: 对于不同类型的患者各自采取的护理对策:对于跌倒患者:遵守三个“半分钟”的原则,即坐起半分钟、平卧半分钟、下肢垂下坐床边半分钟。在此过程中,要加强防止行走时、洗澡时跌倒,而且还要指导患者正确用药,在病人的病床前插各类标识,如“防跌倒”等标记。加强心理上的安抚,对于患者的家属应该避免和预防脑出血及高血压。

辩证施护:

根据护理基本法则,再按照“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原则制定出理、法、护一致的具体措施和方案。 “辨证论治”是中医精神实质,“辨证施护”则是中医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护理方法。辨证是决定护理的前提和依据,施护是护理疾病的手段和方法。通过施护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的正确与否。基本特点有:1.整体观念 中医护理的整体观念包括两个方面,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2.同病异护 相同症状由于引起疾病原因(机体自身、地区、季节)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护理同样以“实则攻之、虚则补之,寒则热之、热则寒之,气滞者理气、血瘀者活血”确定护理措施。3.异病同护 不同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可采用同一护理方法。4.中医护理不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着眼于病机和症状不同 相同的病机或证可采用基本相同的护理方法。

灵活多样和丰富多彩的治疗手段是中医护理的特色除药物、针灸疗法外,还有推拿、拔罐、敷贴、刮痧、熏洗等中医护理技法,以及贴药法、敷药法、坐药法、中药保留灌肠法、中药离子导入法、超声雾化法、穴位注射疗法等给药方法,适用范围非常广泛,而且具有使用器具简单、操作方便、见效快的特点。这些方法在临床上广泛运用,且都是西医护理技能所不能代替的。在中医护理教育过程中应在不断吸取现代护理学理论精华的基础上,结合中医护理学整体观念,发扬辨证施护的特色。

脑出血毕业论文 第6篇

摘 要:由于近年来我国在教育体制、医疗卫生制度以及产业结构等方面的调整与改革,高职高专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也需要做出相应的改革与创新。通过深入学习高职高专课程设置的理论,掌握目前康复课程设置的现状,并在广泛调查市场需求和岗位能力需求的基础上,明确康复专科毕业生的就业需求,才能够探索出适用于高职高专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

关键词:康复医学论文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我院于2010年在原有的临床医学专业、护理专业基础上,申请增设康复治疗技术专业,顺利通过省教育厅、卫生厅专家组的评审,成功申办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我们将以此为契机,努力探索本专业建设思路。

我们拟通过3~5年的努力,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形成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完善康复治疗技术实训中心的基本条件,提高专业教学团队教学水平,达到同类院校先进水平。

一是制定科学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深入行业开展社会调研,并与行业一线专业深入交流,明确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三年教学,培养具备必需的医学理论基础及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知识,具有必要的社会人文知识,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团队意识,熟练掌握康复治疗技术技能,能用任临床PT师、OT师、言语治疗师、传统康复治疗师等岗位工作的高技能康复治疗技术人才。

二是实施“校院一体,双证并举”的人才培养模式。

与学院附属医院、康复治疗机构合作开发课程,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形成“校内教、学、做一体化――临床见习――顶岗实习”前后贯通的技能培养模式。通过双证书制度的制定与落实,实现技能考核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接轨。要求学生毕业时除获得毕业证外,还要取得保健按摩师(二级)证。将课程标准与职业技能鉴定、职业资格考试有机结合,将职业技能鉴定及职业资格考试内容融入教学过程中。

三是建立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围绕康复功能评定、制订康复训练计划及实施康复训练三大专业核心能力开设康复疗法评定学、运动疗法技术学、临床作业学、言语治疗学、传统康复治疗学、理疗学等专业核心课程,确保康复治疗技术技能的培养。

四是推行以康复治疗技术岗位工作任务为引领的项目导向教学法。

秉承高职教育以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宗旨的办学理念,突出早期接触临床,实现课堂教学与临床见习相结合,校内仿真训练与真实岗位学习交替,教学做一体化,切实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五是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根据培养实践型、技能操作型康复治疗人才的目标要求,本专业配置了设施先进齐备的康复治疗实训中心,内设PT实验室、OT实验室、ST实验室、康复评定室、针灸实验室、推拿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主要实验设备有平行杠、站立训练器、电动站立床、多功能升降床、牵引床、训练阶梯、各种上下肢关节训练器、肌力训练器、磨砂板、轮椅、助行器、PT床等。充分满足康复治疗专业的实践教学需要。在原有中医一个实训室和一个老年康复中心的基础上,投入资金100万元扩建康复治疗技术实训中心,并与学院附属医院资源共享,使其满足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需要的同时还具备社会培训、技能鉴定及康复治疗服务功能。现与襄阳周边多家二级甲等以上综合医院和康复治疗中心有长期协作联系,充分满足了本专业学生的临床见习和毕业实习的要求。

六是加强“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

通过引进有丰富教学及临床经验的人才、选派现有教师外出进修、每年从专业对口的本科以上毕业生中招聘人才等方法,增加专业教师的数量,提高专业教师的素质。通过学历学习、导师制度、集体备课、学术活动、讲课比赛、技能操作比赛、临床实践、社区卫生服务、实验实习管理及编写教材和讲义等途径,帮助教师及时获得康复专业的新技术、新信息,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教学水平提高青年教师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我们打算培养1名专业带头人,主持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建设,培养4名骨干教师,负责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所有专业教师均要求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和康复治疗相关执业资格证,聘请校外康复治疗技术专家为专业建设委员会成员和兼职教师,指导专业建设,传授专业前沿知识与技能,提高教学质量。

七是加强专业思想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让学生认清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就业前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我们的学生知道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生产安全事故、交通事故不断增多,加之人口老龄化、环境污染、自然灾害等社会及自然因素的影响,广大民众致残的机率和风险不同程度升高,我国因功能障碍需要康复医学介入的患者越来越多。相信这样的专业思想的灌输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使命感,让学生爱上学习,爱上康复治疗专业,推动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生动活泼发展。

一个专业从无到有,要办出自己的特色任重道远,我们将从以上几个方面着手,不断加强学习,积极探索,以提高师资力量为核心,锐意进取,努力开创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建设新局面。

脑出血毕业论文 第7篇

[摘要]中医是中国文化的一种形式。它不仅与健康和健康密切相关,而且涉及哲学领域,如成功的道路和人类的道路。然而.大多数时候,中医学的思想主要是医疗的范畴,而忽略了中医的广泛辐射及其与法律、文化、生活的关系。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类型的大学教育教学水平和教学内容的要求,高等院校也逐步提高,对大学生的要求已不局限于某一学科和理论本身,还提高了质量和同等重要的精神。如果中医的大学教育理念,不仅能使学生获得对中医理论带来的健康知识,使身体更加健康,也包括在人类知识的内涵的理解,实践中医理论,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论述了中医学的概念、大学生的重要性以及中医药融入大学教育的可行性。

[关键词]中医学;大学教育;教育教学;可行性

1中医的概念

若想对中医的概念做较为透彻的了解,首先要避免对中医概念不合理或片面的理解误区。很多人可能认为中医就是用中国传统手法医病救人,只属于医术的范畴。其实,医病仅仅是中医领域中一个非常微小的部分,中医的理念远超过治病养生的范畴,囊括了为人、修身、成功等哲学文化范畴。中医即中和之道,行事为人符合规律。其本质是顺应自然发展的规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中医是唯一将理论与实践联系得如此完美的中华文化,其余如哲学、文学、音乐、绘画等,对人的生存皆无实用价值,即使是里面真有实用价值的部分也被中医所吸纳。中华文化的精髓即是包容,中医则是包容体现之大成者。说到中医,就必须要提及“中医人”这个概念。中医人是将中医的理论与实践展示给人们的群体,是中医之践行者,是中医之守护人。中医作为自然调控的手段,中医人已不再是单独的治病救人,其承担的更多的是天地对生命的宏观调控职责。中医治病讲究“平治于权衡”,而圣人治世讲究“平天下”,二者极其相似,都是体现天地间宏观调控的能力,故古人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之说。中医人是真正的智者,能人所不能,把握病人生命状态,解病人之危,;中医人又是真正的明者,他们不断超越自我极限,用生命阐释着对中医理解。真正的中医人其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可以达到人的最高体现,而且其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可以高度的完美协调。当代大学生若掌握一定的中医知识,必然对其窥视生命之真谛有巨大的带动力。

2中医理念对大学生的重要性

中医的重要性可以概括为三点:中医是为人之道、中医是成功之道、中医是健康之道。身体和心灵都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身体和心灵二者的关系是互为影响,互相效力,通过一种合宜方式,二者将会共同促使一个人的身心达到一种平衡健康的状态。中医就是这个促进身心达到平衡健康的合宜方式。掌握了中医之道并真正活出来,融汇在每日的生活中,将会从本质上扭转一个人原本可能混乱迷茫的生活状态,朝向积极正能量的方向去奔跑。

中医是健康之道

对身体中医养生是指通过未病先治的理念,通过一些保养、调养、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以达到延年益寿、尽终其天年的目的。中医养生其实很简单,它不是要你特意去做一件与日常生活无关的事,养生恰恰就是日常生活,就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探讨的是饮食方面。因为我们常说民以食为天。饮食的原则:早上要吃好,中午要吃饱,下午要吃少。三是用食物之偏纠人体之偏。中医治病是用药性之偏来纠正人体之偏,所以中医养生主张用食物之偏来纠正人体之偏。第二要顺应四时。按照《黄帝内经》说,顺四时,就是按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来调整自己的生活。第三要调畅情志。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其两面性,既能利于人,又能害与人,同样人的情绪变化有利有弊。情志养生即指通过有目的地激发某种情志变化,可选择性地矫正太过情志所造成的气机紊乱,使即将破坏的身体机能恢复正常,以防患于未然。比方说怒伤肝,喜伤心,恐伤肾,思伤脾,要是像林黛玉一样的个性,就是过悲,悲伤肺,以至于她也是死于肺痨的。第四要起居有常。这是养生的基本要求,也告诉我们要依照正确的生活方式来生活才能延年益寿。向学生普及中医学与健康养生有关的知识,有利于促进学生在当下时代各种不良环境、生活习惯及社会潮流的影响下,树立中医养生观念,落实到自身的点滴生活中,从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带动学生从身体到心灵的健康素养的提升。

中医是为人之道何谓“养心”?

中医中的《黄帝内经》认为是“恬淡虚无”,即保持平淡宁静、乐观豁达、凝神自娱的心境。“养心”就是拥有心理平衡的重要方法,也是健康长寿之道。德者养心“积善成德”,德的核心是做善事。中医认为德高者五脏淳厚,气血匀和,阴平阳秘,所以能健康长寿。可见,道德修养不仅是品质的要求,而且也是养生的手段。仁者养心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其基本思想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具体可以概括为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等。一个人如果能达到如此之境界,其心境必定是欣慰和宽松,而不是懊恼、愤恨和作奸犯科后的恐惧,因此,“仁者寿”。善良者能获得内心的温暖,缓解内心的焦虑,故而少疾,恶意者终日在算计与被算计之中,气机逆乱,阴阳失衡,故而多病而短寿。老子认为“上善若水”,最高的境界像水那样,保持高贵的天性,却甘愿将姿态放低,滋润万物却不与万物争。哲理养心哲理养生,主要是要掌握对立统一和一分为二的观点。哲理养生是高层次的保健养生,与德、仁相辅相成,异曲同工,只有在实践中反复磨炼才能做到,是道德品质、气质修养、文化水平、经验阅历的集中表现。大学生掌握一定的中医理念,能够促使他们正确地待人待己,热爱学习,讲究生活质量,这不仅是做人做事的基础,也是养生防病的前提。

3将中医学理念纳入大学教育教学中的可行性

大学可以从专业设置和教师培养方面将中医学纳入大学教育教学中。在专业设置方面,可先将有关中医的精华及基础知识有关的书籍作为选修课程纳入大学教学专业设置当中。给予中医知识一定的学时要求,可按考查或考试的方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和班级老师进行培训和教育,使其充分认识到中医这门学科不是一门可有可无的选修课程,而是一门和必修课几乎等同的重要课程。在教师培养方面,教师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因此,如果想让学生通过中医知识上获得学术、身心甚至生命层的改变,首先应从教师入手,对教师队伍进行中医学术知识的培训。这个培训不应是短期的形象工程,乃是与教学相结合,贯穿于每一个教师的整个教学生涯中。这样一方面有利于使教师对中医知识有一个不断积累和融会贯通的过程,从而为教学质量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学习中医,对教师本身的身心灵也带来了福音,使教师能够将所学的做人之道行出来,起到良好的榜样作用。此外,由于中医作为一门课程,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同样新颖。这大大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都懂、学生都不懂而只能跟着班级老师走的节奏,拉近了学生和班级老师之间的距离。

不断学习的过程也是培养教师谦卑受教、和学生共同学习的心态,在学生面前真正做到学以致用,随时和学生交流学习的心得。

4结论

中医人是真正的智者,不能把握病人的生活状态,解决病人的危险。中医人是真正的明人,他不断超越自己的极限,用生命诠释中医的认识。真正的中国医生可以达到最高的社会和个人价值,他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可以高度协调。当代大学生如果对中医有一定的了解,必然会窥视人生的真谛,有着巨大的动力。

脑出血毕业论文 第8篇

现代医学模式由近代的生物医学模式转换成“生物一心 理一社会”模式。在现代这种医学模式观念的影响下,美国护 理理论家Watson于1979年提出“人文关怀是护理学的本质” 的观点,并将护理学拓展到以“关怀整体人的生命健康”为本 的人性关怀的发展阶段[1]。将哲学以“人自身的生命价值”为本 的人文关怀理念引入到护理学“关怀弱势人群的生命健康”的 内涵之中,揭示了护理学人文关怀的精神内核,以“关怀整体 人的生命价值”为本的人文关怀理念,包含着对自身生命价值 的关怀。这种医学模式和护理观念的转变对临床护理人员的 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势必使传统护理的教育方式 产生很大冲击。加强护理人文教育,促使医学、护理学知识与 人文知识有机的融合,促进护士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全面 发展,已逐渐成为现代医学模式下护理教育的主要特点之一。

1现代医学模式下护理人文教育的含义

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2],一般包括文学、艺 术、法律、哲学、历史等多种相关学科在内的知识群[3]。人文 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教育思想,是以传授人文知识、培养人文 精神及提高人文素养为主的教育,是一种以人格完善为最终 目的的教育气不同教育阶段人文素质教育的侧重点不同,常常有着各 自不同的特点,那么,什么是护理人文教育呢?简言之,护理 人文教育就是针对护理人员教育过程中的特点开展针对性的 人文教育。在现代医学模式下,护理人文教育的内涵和外延 更为丰富,它应牢牢把握人性自然性、精神性和社会性这三位 一体的蕴涵。“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是“生物一心理一社会” 医学模式的精髓,因此护理人文教育应建立在对“人性”充分 认识与理解的基础之上,培养护理人员对“人”的人文情感关 怀、与“人”的沟通技巧以及完善自我心理素质和管理素质的 能力等,目的是使护理人员通过人文学科知识的学习、积累和 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护士相对稳定的 内在品格,加强她们自身理性、情感和意志等方面的修养,从 而提高其人文素养[6]。通过护理人文教育,培养护士强烈的 社会责任意识与神圣的职业使命感,使之在掌握扎实专业知 识的同时,还具有较深厚的人文底蕴,从而能胜任现代医学 模式下的护理工作。

2现代医学模式对护理人员人文素质的要求

由于医学高新技术发展迅速,诊治手段不断进步,必然 促进现代护理技术和手段的发展,新兴先进的护理技术呈现 出专业性越来越强、技术含量越来越高、操作越来越复杂的趋 势,护理人员对各种高新技术的掌握程度和护理技术操作的 掌握水平将直接影响临床护理质量,因此,目前临床护理管理 者非常重视护理人员的操作技能水平。然而,技术层面的进 步并未带来病人对医疗护理工作更多的认可,反思我们的工 作,可以发现临床护理确实也存在着技术服务和人文关爱相 互脱节的现象,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互相排斥的两个方面。 护理人员容易将其提供的护理服务的技术实体与病人客体无 意识的分离,从而在实践中出现了对“病”与“人”的主观分离, 造成与病人的交流仅仅停留在技术服务实体的物质层面上, 而忽视了病人作为有思维的人的精神层面上的需求,背离了 现代医学模式的服务理念。

现代医学模式下护理工作的精髓,就是实践护理科学服 务和人文关怀服务的有机统一。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要重新认 识人的价值,理解生命的意义,充分冶炼人文关怀的内涵。而 如何尊重病人的权利、情感、人格和隐私,满足病人的个性化 需求,关心和爱护病人,实现对病人的整体关怀,这一系列问 题都是现代医学模式下对护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因此,在临床护理和护理科研活动中,不仅要关注疾病及其治疗,更要 深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营造关心病人、爱护病人、 尊重病人的氛围,为病人提供体贴入微、技术娴熟的人性化服 务,发自内心地关爱和尊重病人。护理人文关怀的实质应体 现在对病人生命和健康、权利和需求、人格和尊严的关心与关 注,展示护理人员的素养和品格以及对护理工作真、善、美的 追求和人性化护理服务的实践。现代医学模式对护理人员人 文素质的要求不仅体现在护理人文关怀实践的主体实践层面 上,还应体现在以人类的身心健康生存,与这种健康生存的可 持续发展为职业价值理想的观念意识层面上。有了这两个层 面的统一,现实护理实践活动中的人文关怀才能在自然、自觉 中真正体现现代“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内在要求, 也是护理人员人文素质的完美体现。

3当前护理人文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

长期以来护理专业一直被视为医学的附属专业,深受传 统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直至今天,在各级护理教学过程中, 只重视护理专业基础理论和操作技能教育,忽视人文素质教 育的问题始终存在。即使开展了相关的护理人文教育课程, 依然存在将护理专业知识教育课程和护理人文教育课程人为 割裂开来的现象,其直接不良后果是临床护理人员实际护理 操作时,存在护理服务理念不清、服务意识淡薄等问题,操作 过程中以自己为中心,让病人为护士提供的服务创造便利条 件,操作目的不是满足患者的需要,而是满足护士完成工作 的需要,因此难以满足社会对护理服务的需求和对护理服务 质量的期望。优质的护理服务应有机地将护理技能操作和护 理人文关怀结合起来,护理技能操作是护理服务直观可见的 形式,也是护理人文关怀的载体,而护理人文关怀则更好地体 现护理服务的精神实质,是护理技能操作应用价值的体现形 式。因此,机械地割裂护理专业教育和护理人文教育与护理 工作和护理教育精髓不相符,也与现代医学模式下的护理服 务精神相违背。

4 现代医学模式下护理人文教育方法的探讨

创建良好的护理人文教育平台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平台,必须要适合接受教育的主体 的自身特点,试图简单通过增加一些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或者 多开几次人文知识讲座,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是难以取得 理想效果的。学生置身于校园求学,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学校 作为学习环境应当发挥主导平台的作用。通过培育校园文化 精神、熏陶学生道德情操、优化教育环境、激励学生情感诉求、 组织各种活动、丰富学生文化生活等方式,全面地提升学生的 人文境界,在潜移默化和寓教于乐中构建护理专业人文素质 的教育氛围。

由于教育资源和时空的限制,学校教育已远远不能满足 社会对高等护理人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求[6气尤其是难以真 正满足提高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目标。护理服务的 对象在社区和医院,因此,护理人文教育应当综合应用学校、 社区和医院3种不同的平台,建立“学校实训+社区实践+医院 实习”的护理联合教育模式,充分利用社会教育环境和资源, 通过多样化的培养方式和途径,培养学生的专业思想、学习同 情与关爱别人、掌握人际沟通交往技巧等各种人文素质。

在护理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内涵专业教育是现代护理教育的前提,同时必须以人文素质 教育的理念为指导,正如在护理工作中通过护理技术操作的 具体细节传递护理人文关怀一样,护理人文教育与护理专业 教育的相互渗透是以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内容 来实现的。通过专业课教学,将人文素质教育内容渗透其中, 使学生自觉形成良好的专业人文素质。在学习专业知识时, 不再单纯学习疾病和护理操作技能,而是努力将对疾病的主 体,即对病人的关爱融入其中,例如学习疾病的临床表现时, 要转化成感受病人真切的痛苦;在与老师和同学的互动学习 中,学会建立平等友爱、互帮互助、开放宽容、诚实守信的良好 人际关系,学会与病人沟通的技巧,陶冶职业情操。这种突破 学科的界线使人文教育以渗透方式融入专业课的教育之中, 使学生能较深入地理解和掌握人文知识,达到人文知识与护 理学实践“一体化”的目的[1°_12],以提高人文教育的实效性。 加强护理人文教育研究,构建高素质的护理人文教 育师资队伍护理人文关怀的观念源于西方,我国在此方面的理论研 究尚处于初始阶段,大部分概念是引自国外或其他学科,有 些概念抽象程度极高,而有些概念与护理专业关系不够密切, 不仅不能体现本土文化的护理特征,也很难护理人员理解和 应用气因此,为了促进我国护理学科本质的回归,更好地开 展护理人文教育,目前亟待探索如何建立现代医学模式下与 我国社会现实相适应的、适合我国文化背景的护理人文关怀 和人文教育系统的研究体系。

由于我国在护理人文教育领域起步较晚,护理人文师资 队伍极为匮乏。而护理人文教育水平的高低和质量的好坏, 师资队伍的素质恰恰是关键。教师的道德品质、修养水平、 治学态度、人际交往、举止言行等都可对学生产生言传身教的 影响,因此,不仅要培养专业化的护理人文教育的教师队伍, 同时还必须加强所有教师队伍的人文素质;学校不仅要重视 和关心教师人文素质的培养,教师自身也要重视自身人文素 质的提高。教师队伍人文素质的提高将直接提升整个校园文 化水平,从而使学生置身于人文环境优异的教育氛围中,在潜 移默化中接受护理人文教育。

脑出血毕业论文 第9篇

康复医学被称为“第三药”(临床医学是第一药,预防医学是第二药)。在现代医疗体系中,预防、医疗和康复已联系在一起形成统一的身体。康复医学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残疾人为主要服务对象。近百年来,现代康复医学蓬勃发展。它的发展是人类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

关键词:康复医学、脑卒中、小儿脑瘫、康复治疗、器械训练

1、学科起源和认识:

起源:康复医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20世纪中期出现的一个新的概念。它是一门以消除和减轻人的功能障碍,弥补和重建人的功能缺失,设法改善和提高人的各方面功能的医学学科,也就是功能障碍的预防、诊断、评估、治疗、训练和处理的医学学科。体育疗法是现代康复医学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认识:康复医学是医学一个新分支的学科,主要涉及到利用物理因子和方法(包括电、光、热、声、机械设备和主动活动)以诊断、治疗和预防残疾和疾病(包括疼痛),研究使病、伤、残者

在体格上、精神上、社会上、职业上得到康复,消除或减轻功能障碍,帮助他们发挥残留功能,恢复其生活能力,工作能力以重新回归社会。康复医学是由理疗学,物理医学逐渐发展形成一门新学科。

康复医学主要面向慢性病人及伤残者,强调功能上的康复,而且是强调体功能康复,使病人不但在身体上,而且在心理上和精神上得到康复。它的着眼点不仅在于保存伤残者的生命,而且还要尽量恢复其功能,提高生活素质,重返社会,过有意义的生活。

2、康复案例:

、脑卒中病人的康复治疗:随着医学水平的迅速提高,中风抢救成功率也随之提高,从而降低了病死率,但脑卒中的残疾率却有所增加,因此,早期进行康复治疗有利于训练病人达到最大限度的功能独立、心理应对,有利于对社会的再适应,防止继续残疾,并利用残留的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1、肢体被动运动:主要是为了预防关节活动受限,另外可能有促进肢体血液循环和增强感觉输入的作用。先从健侧开始,然后参照健侧关节活动范围活动患侧。一般按从肢体近端到远端的顺序进行,动作要轻柔缓慢。重点进行肩关节外旋、外展和屈曲,肘关节伸展,腕和手指伸展,髋关节外展和伸展,膝关节伸展,足背屈和外翻。在急性期每天做两次,以后每天做3遍。病人意识清醒后尽早开始做自助被动运动。

2、体位变换:主要时预防褥疮和肺部感染。另外,由于仰卧位强化伸肌优势,健侧卧位强化患侧屈肌优势,患侧卧位强化患侧伸肌优势,不断变换体位可使肢体的伸屈肌张力达到平衡,预防痉挛模式出现。一般1—2h变换体位一次。体位变换包括被动、主动向健侧和患侧反射,主动、被动向健侧和患侧横向移动。

3、神经促进技术:可酌情选用Bobath技术、Brunnstrom的技术、Rood技术和PNF技术中的一些方法以诱发粗大运动、抑制异常运动。

4、功能性电刺激与生物反馈疗法:对防止肌肉萎缩、维持关节活动度、促进正常运动模式形成都有一定的康复治疗效果,可酌情应用。

5、床到轮椅(或椅)转移和站立训练均可酌情进行。

6、言语治疗:有言语障碍者应进行评估和治疗。

7、心理治疗:由于发病后时间较短,一般一时不能接受现实,所以常有否认、拒绝、恐惧、焦虑、抑郁等多种心理障碍。首先评定病人现在的心理障碍,再根据病员心理障碍进行心理治疗,必要时,可加用适当药物配合治疗等。

、小儿脑瘫病人的康复治疗:小儿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简称脑瘫,是一种严重危害小儿健康的疾患。其主要危险因素先后以胎儿发育迟缓、早产、低出生体重、出生窒息等为主。由于小儿的大脑在不断地成熟和分化,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因此,如能对脑性瘫痪的儿童进行早期康复,即争取在出生后6—9个月的阶段内采取康复治疗措施,不仅能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改善异常姿势和运动,抑制异常反射,并且可以防止肌腱挛缩和骨关节畸形等合并症,从而降低致残率。

1、药物治疗 目的是改变患儿的生理异常,促进脑发育,减轻残疾程度,改善功能或预防残疾发生,一般以学龄前儿童为主。

2、物理疗法 可配合采用水疗(水中运动疗法)、电疗、生物反馈疗法等。

3、中医疗法 中医、针灸对脑瘫的康复具有一定的疗效,应充分发掘并利用。

4、手术疗法 通过改善患儿的解剖异常来消除其功能障碍。

5、康复护理 为巩固患儿的治疗和训练效果、提高患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如脱穿衣裤鞋袜、刷牙洗漱、独自进食、大小便处理)、防止并发症等。

6、运动疗法 小儿脑瘫的康复治疗是神经发育学的治疗,常用英国Bobath方法以改善患儿的运动功能,纠正异常姿势,提高其身体移动的能力。

7、作业疗法 常使用功能性作业疗法和儿童作业疗法,目的是改善患儿上肢的活动能力和手部运动的灵巧性等,提高患儿的日常生活能力。

8、语言治疗 对语言发育迟滞和有运动性构音障碍的患儿进行语言训练,提高患儿的语言能力和交往能力。

9、矫形器等辅助器具的应用 采用特殊装置或人工方法帮助患儿改善肢体功能或替代已受损的功能。

10、文体疗法 根据小儿活泼好嬉戏的特性,通过游戏、体育比赛等形式调动患儿的情绪和主动性来提高其身体的协调性、灵活性,以促进患儿全身心的功能改善。

11、音乐疗法 利用音乐对患儿心理和生理功能的影响来训练和矫正患儿的生理缺陷,缓解和调节患儿的情绪,改善患儿的精神生活

3、感受和建议:

经过上半年的短暂研究,我意识到,疾病的康复不仅需要良好的临床治疗,康复训练后的治疗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对疾病的后遗症更是如此。临床医生在掌握临床治疗方法的同时,也应熟悉康复医学知识,为病人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上半年的学习一直很开心,但因为时间少了一点,学不完相关内容的系统,只是略读了一下内容,带着一些遗憾,就这些感觉的基础上。

建议我们以后可以多补充一点时间,我们可以以具体操作的形式进行教学,模仿康复治疗的相关方法,说明注意事项。那会更形象更容易记住。

上一篇:项目风险管理毕业论文(合集6篇)
下一篇:行政管理学毕业论文导师(合集8篇)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
滇ICP备20230059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