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 毕业论文(必备5篇)

个人学习 6 2024-02-18 18:58:55

美的 毕业论文 第1篇

摘要: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改善人们生活质量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一定的污染和破坏。中央空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具有一般的空调的功能,能为人们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还能实现美观与功能共存,给人以美感。为了走持续发展道路,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必须加强中央空调的环保功能,降低能耗,加强环境友好型建筑建设,为此,必须将电气自动化技术合理的应用到中央空调中。本文将提出电气自动化技术在中央空调中的实际应用。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毕业论文

空调的使用是影响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会增强温室效应,从而增加了极端天气出现的频率,在国家大力发展经济节能型国家的建设的背景下,必须对央空调进行合理的改造,降低中央空调能耗。由于中央空调的系统较为复杂,传统的控制系统很难达到安全、节能、环保的控制目的,但是将自动化技术适当的应用到中央空调中,将会实现较好的效果。下面将会对电气自动化技术进行分析,为加强其在中央空调中的应用、促进环境友好型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目前中央空调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控制模式不够灵活。中央空调的控制模式目前以简单的远程控制模式为主,在操作过程中,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操作。中央空调在刚打开时,由于空调的制冷量较大,也会带来一定的能源损失,在专业人员的操作下,工作人员必须等到所有的用户使用完毕,并且在用户停止使用后的三四十分钟内,才能完全的关闭中央空调,这样不仅给加大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浪费了不必要的时间,还会对中央空调的使用产生负面影响。

2.中央空调检测效率不高。对于中央空调的检测通常是通过人工检测的,工作人员通过主供同水管路的水温和水泵的检查,对中央空调的安全问题和性能问题有一定的了解,从而推测出中央空调是否出现问题,这种方式不仅存在很多的漏洞,还存在检查效率低下的问题,造成空调的损耗提高,带来一系列的恶性影响[1]。

二、中央空调中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的重要性分析

1.电气自动化解决了中央空调电能浪费严重的问题。中央空调在运行过程中,由于控制模式较复杂,人工效率低下、检测效果差等问题,会引发中央空调的电能浪费严重的现象。但是电气自动化技术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加强了中央空调的自动控制体系建设、降低了能耗。

2.电气自动化具有极高的控制模式。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将自身的优点与中央空调结合在一起,改善了重要空调使用中配置较低的手动控制的简单远程控制现状,开启了智能化控制的先河,自动化的控制为能源控制节省了很大的空间,并在冷气的控制上发挥了自动化开启关闭的作用,大大提高了中央空调的运行效率和使用效果。

3.电气自动化发挥了极高的监测效率功能。电气自动化技术通过对外界参数及空调设备参数进行综合自动化控制,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将不合理的部位进行相应的合理控制,能够及时有效地掌握中央空调的运作,加强了对其的安全和性能的检测,大大节约了人力物力和财力,降低了空调出现故障而不能及时解决的概率,具有极大的优越性[2]。

三、电气自动化技术在中央空调中的应用分析

控制系统在中央空调中的应用。PLC技术是电气自动化在中央空调中应用最广泛的技术之一,具有很好的智能性、自我调节功能、和系统的编程任务等,因此,与中央空调能够很好的适应。1PLC技术具有很好的智能性,在应用过程中,PCL的指令集非常广泛、具有较强的包容性,能够对中央空调的开关机、顺序控制等进行人性化的管理,大大提高了运行效率,同时,在强大的人机互动的模式下,能够呈现出极为理想的反馈速度。2PLC控制系统很好的自我调节功能。在运行过程中,PLC技术通过微积分等控制技术,在反馈控制模式的帮助下,能够发挥强大的PID调节功能,从而实现两者之间的互动交流,该技术使得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的十分广泛[3]。3PLC简单的系统编程任务。该技术的先进性是相对于编程人员来说的,该项技术对编程人员的要求不是十分高,只需要工作人员对其中的符号进行简单的处理便可实现编程的目标,具有快捷、稳定的特点,且受到的外界干扰较小,该项特点受到了极大的青睐。

2.电气自动化的管理技术在中央空调中的应用。基于中央空调使用的长期性,在对中央空调进行安装调试后,必须对其进行较长时间的运行维护和保养,在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帮助下,可以将此项任务与网络监测系统结合起来,通过各种协议的设置,能够有效避免对墙体及棚顶的电路进行人工检修,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该功能的实现依赖于远程控制系统的形成,因此,远程控制在中央空调的应用中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远程监控技术在中央空调中的应用。远程监控主要是通过远程计算机对现场的设备调节进行控制,节约解决问题的时间,提高解决效率。为了实现远程控制,必须做到网络、操作站和现场设备三者之间的合理运行。在操作站板块中,必须建立完善的硬件、软件基础设施;在网络传输中,主要是进行协议间的数据交换,通过通信对现场进行控制;在现场设备上,需要配置参数设置合适的中央调控器,与之进行配套组合,从而实现三者的有机统一。该技术的使用,能够大大降低工人的工作量,节约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率。

结语

电气自动化技术在中央空调中的应用,不仅解决了中央空调难以监测控制的问题,还具有明显的节能效果,能够有效的进行环境保护,是一种经济节约的办法,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意义,在实现中央空调智能化、人性化、精密化的基础上,还能有效响应国家节能减排的号召,是一种极为正确的选择。

参考文献:

[1]骆良茂.自动化技术在中央空调冷源系统改造中的应用[J].机电工程技术.2011(03)

[2]王行宇.企业人才需求视阈下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现代妇女(下旬).2014(12)

[3]周俊彦,初春玲,朱莹.净化空调系统调试中常见问题和改进建议[J].建筑热能通风空调.2000(01)

美的 毕业论文 第2篇

摘要:本文简要地介绍了智能建筑中的空调自控系统,介绍了近年来发展起来的VAV-TRAV空调系统的做法。

关键词:智能建筑变风量空调系统末端调节

一、引言

空调自控系统是智能建筑集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空调自控设备是智能建筑物中重要的自控设备,而空调设备本身是建筑的耗能耗电大户,而且由于智能建筑中大量电子设备的应用使得智能建筑的空调负荷远远大于传统建筑物,变风量空调系统用改变送风量的方法,维持室温恒定,以适应不同的室内负荷,VAV系统(变风量空调)有突出的优点:节能潜力大,控制灵活,可避免冷冻水、冷凝水上顶棚的麻烦等;近几年特别是计算机工业的发展,使变风量空调设备具有智能能力,因此,应用范围不断扩展,在国内外特别是美国、日本、香港等地的实际工程中得到了普遍广泛的应用。

二、空调自控功能介绍

智能建筑空调自控主要包括建筑物内的空调机组控制、新风机组控制、变风量末端(VAV)控制等。它们在楼宇自动化系统的监控和管理下,使建筑物内的温、湿度达到预期的目标,同时以最低的能源和电力消耗来维持系统和设备的正常工作,以求取得最低的运行成本和最高的经济效益:

空调机组控制空调机组系统包括新/回风阀门驱动器、风管式温/湿度传感器、过滤网压差报警开关、防冻报警开关、恒速风机、电动调节阀、配电装置和空调机组控制等硬件,该系统包括新风、回风和送风三部分:

(1)机组启/停:机组可控制定时启/停,也可强制启/停;

(2)风机控制:风机随机组启/停而自动启/停,也可强制启/停或机旁手动启/停,运行时间和启/停次数累计,有风机故障报警输出网络变量;

(3)温度控制:夏季送冷风,冬季送热风,过渡季节送新风以节能,根据回风温度与设定值的偏差,控制电动水阀,调节冷/热水阀门的开度,使回风温度维持在设定的范围内,可进行冷/热水阀门的强制开度控制和机旁手动开度控制(0~100%);

(4)湿度控制:在冬季模式下才进行湿度的控制。当回风湿度下降到下限时,控制加湿阀开启,增加空气中的湿度含量;当回风湿度上升到上限时,停止加湿阀的工作。可进行加湿阀的强制启/停控制和机旁手动启/停控制;

(5)新/回风阀门控制:在冬/夏季新风阀门开至最小开度,回风阀门开至最大开度;在过渡季调节新/回风阀门的开度来调节温度,亦可进行新/回风阀门的强制开度控制和机旁手动开度控制(0~100%);

(6)联锁控制:防冻报警开关和风机、水阀、新/回风阀门联锁控制;

(7)报警:过滤网堵塞报警、风机故障报警及防冻开关报警。

新风机组控制新风机组系统主要由新风阀门驱动器、风管式温/湿度传感器、过滤网压差报警开关、防冻报警开关、电动调节阀、恒速风机、配电装置和新风机组控制等硬件组成,该系统包括新风、送风两部分:

(1)机组启/停:机组可控制定时启/停;

(2)风机控制:风机随机组启/停而自动启/停,也可强制启/停或机旁手动启/停,运行时间和启/停次数累计,有风机故障报警输出网络变量;

(3)温度控制:夏季送冷风,冬季送热风,过渡季节送新风以节能,根据送风温度与设定值的偏差,控制电动水阀,调节冷/热水阀门的开度,使送风温度维持在设定的范围内,可进行冷/热水阀门的强制开度控制和机旁手动开度控制(0~100%);(4)湿度控制:在冬季模式下才进行湿度的控制,当回风湿度下降到下限时,控制加湿阀开启,增加空气中的湿度含量;当回风湿度上升到上限时,停止加湿阀的工作,亦可进行加湿阀的强制启/停控制和机旁手动启/停控制;

(5)新风阀门控制:在机组运行时,新风阀门全开,可进行新风阀门的强制开/关控制和机旁手动开/关控制;

(6)联锁控制:防冻报警开关和风机、水阀、新风阀门联锁控制;

(7)报警:过滤网堵塞报警、风机故障报警和防冻开关报警。

变风量(VAV)末端控制功能

(1)风机控制:由手动开关控制风机的启/停,有风机状态的输出网络变量;

(2)温度控制:根据室内温度测量值,调节风阀的开度值勤,使室内温度保持恒定;

(3)湿度控制:根据室内湿度测量值,控制水阀的开/关,使室内湿度保持恒定。

三、VAV-TRAV空调系统

VAV空调系统的原理:变风量空调系统(VRV)用改变送风量的方法,维持室温恒定,以适应不同的室内负荷,关键需要实现变风量原理的末端送风装置,特别地有关末端装置以及整个VAV系统的自动控制设备,在最近二十年左右的时间里,不仅VAV末端装置,而且相应的控制系统,甚至变风量空调系统的型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有关的新产品和新技术不断涌现,由于VAV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有关的DDC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美国学者提出了TRAV的新概念,TRAV(TerminalRegulatedAirVolume,末端调节的变风量系统)和VAV一样,也是一种变风量系统,通过调节风量来创造舒适环境,但TRAV不采用VAV中的静压调节,而由末端装置直接控制送风机,TRAV基于末端装置实时的风量需求,采用先进的控制软件,实施对送风机的控制,在传统的VAV系统里,当负荷下降并导致流量减少时,末端风阀关小以节流,管道内静压保持不变;而在TRAV系统中,在相同的情况下,末端风阀保持打开,而管道静压降低,于是在相同的流量下,TRAV系统所要求的风机功率要低得多,TRAV是建筑在_集成控制_、和_动态控制_等概念的基础上的:

(1)所谓_动态控制_,是指有预测的、随时间而变化的控制,就房间的热状态来说,它不要求时时热平衡从而保持房间状态于某一_点_,而是充分考虑各种热因素的相互作用从而保持房间在某一个舒适范围;

(2)所谓_集成控制_,是指:设定点的计算和控制决定被安排在控制级以上进行,控制器只是简单地用于保持当前的设定值,在高性能控制中不使用控制器的重新设定(controllerresets)和串级控制器,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集中、统一地考虑与HVAC系统有关的各种因素,避免传统方法中各分立模块独立运行可能导致的相互冲突,而且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由冷源(热源)和建筑物本身的蓄热放热作用,因此,集成控制将使系统更稳定,而且更舒适、更节能。

四、总结

智能建筑是信息技术与建筑技术结合的产物,概括地说,它是以建筑为平面,具有通信自动化、建筑设备自动化和办公自动化三者的智能化集成系统,它为人们提供舒适、安全、高效、方便的环境,空调自控系统是组成智能建筑很重要的一部分,特别是近年来控制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空调仪表走向智能化,功能大量增加,为变风量空调技术的发展和实际应用提供了可靠的保证,从而为智能建筑提供高舒适低能耗的系统。

参考文献

1.陆伟良,智能化建筑导论。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

2.施鉴诺,智能建筑中VAV空调系统的控制和运行,“信息与控制”,;

3.电子工业部第十设计研究主编《空气调节设计手册》(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年。

美的 毕业论文 第3篇

摘要:文字艺术承担着信息传递视觉化作用,是视觉沟通的主要媒介物。文字的表现方式具有多样性,既有审美形式规律又有极大的自由表现空间,在平面设计中可以变化丰富。文字自身结构具有视觉型、图形性,字体的造型变化构成了各种形状和特征,使“读的符号”变为“看的形态”。文字的形态变化和组合方式的变化,使文字以点、线、面的形式构成了设计的最基本元素,是其它任何元素无法取代的。利用文字的视觉传递与审美规律,寻求和创造更加丰富多彩的个性化、风格化的视觉语言形式。

关键词:文字艺术;平面设计

设计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与行为,具有十分明显的个性风格与时尚特征,每个时期总有新的设计风格引导着设计潮流,当进入信息化时代后,具有个性风格的设计也要把握时代的气息。文字,作为一种抽象的符号、静态的语言、传递信息的重要载体,在平面设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广义上说,文字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它通过特殊的具有独特意味的“形”的方式传递着信息,人们凭借对文字“形”的理解转化为“音”与“义”,然后产生交流与沟通,使文字艺术在平面设计中传达着深刻的内涵。

现代设计中,文字已不仅仅单纯地传递信息,而是更多地追求个性化、风格化的形式语言,以求脱颖而出获得最大的关注。如果说传统的文字以“叙述”为主,那么,现代文字的表达形式则带有强大的表现性,文字作为设计中存在的点和线的元素,它的功能亦应从“叙述”向“表现”提升,设计者便力图以形式来强调对文字进行夸张,有意识的引导人们进入形式所表现出的视觉心理可接受的状态中,给予人们造成强烈的、难以忘却的视觉印象和心理印记,这也是现今信息化时代,文字设计上的倾向。设计师们在力求准确传达信息的同时,极力寻求文字艺术设计形式上的标新立异,字体的设计编排越来越灵活自由,文字艺术在平面设计领域的每一种变化都以“创意性表达范围的扩大”的形式出现。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也随处可见文字的艺术展现出的不同格调的美。现代字体设计的“潮流”大致可以概括为:视觉图形的多元化、艺术化、个性化、意象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应用,使世界各个不同地域国家的人们接受信息已无时空上的差异,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进一步加快,促使设计师必须创造独树一帜的风格、独特的理念想象与创造性地思考。

设计正以社会受众群体需求形式及审美品位的变化,逐渐从有序走向“无序”,并在“无序”中寻求有序。文字己不再是单纯可供识别、阅读的符号,而是成为视觉传达中的情感载体。如果说平面设计中的汉字设计是借鉴了许多现代艺术及国外现代设计手法,可越来越多的“汉字艺术设计”,也愈加不依附于实用字而独立存在,将文字作为一种特殊的图形语言,这也正是设计家的独创之想。

我们以前强调文字的表达、内容的传达,这里不仅是字体的变化,还有文字组合排列的疏密、空间、诱导的作用。任何艺术风格存在和形成不是孤立的,科学技术的进步,艺术思潮的变革,也会影响设计风格,在创作时,将文字视为所有生命力元素,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利用一切设计要素——文字、图像、色彩、纸张、工艺手工融于作品中,促进了文字艺术设计在很短的时间里发生了许多的变化。

世界各国的设计师都把文字作为设计元素,用于视觉传达的主要设计手法。瑞士设计家阿明·霍夫曼讲究构成的基本元素,如点、线的安排和布局,在保证文字的识别性的同时,更为讲究形式的价值。不仅丰富了文字的阅读性,而且富有人情味、生活化与大众化,因此,我们在尊重文字的信息传递功能、阅读功能时,更应该看到文字作为一种视觉信息的文化载体,文字具有着独特的图形魅力与传播作用。

文字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视觉媒体中,文字和图片是其两大构成要素,在计算机普及的现代设计领域中,文字的应用是为了增强视觉传达效果,提高作品的感染力。设计创造过程中,我们要从文字与图形是否符合主题,巧妙的文字与字体的造型是否使人感到愉悦,同时文字的外部形态和设计格调是否都能唤起人们的审美感受。

在创意一幅作品时,我们要考虑到文字的艺术价值运用不仅在字体上,颜色与文字的排列都会影响视觉效果,我们可以从文字的风格、大小、方向、明暗度等方面进行综合的比较,才能使作品具有感染力、文字与画面的融合与统一。在现代设计领域中,国际化设计风格和多元化设计风格共同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主流设计,文字已成为备受瞩目的元素,形式上也上升到新的层面,不完全与功能相符合,而是作为某种说明的元素或全新的元素面貌被设计师们所应用。因此,文字已不仅是表达概念的符号,而且表现生命的要素,正如德国著名设计家冯德里奇所理解的那样“文字与人类文化同样古老”。

参考文献

[1]戚跃青.《平面设计中文字的图形特征》.(装饰).

[2]胡国瑞,《关于“图形文化”》.(美术研究).

[3]谭冰玉,《谈文字的装饰性》.(中国美术教育).

[4]郑曙阳.《传统艺术理论的概要》.(今日设计).

[5]于麟,《书籍封面步入艺术之林杂感》.(美术研究)

美的 毕业论文 第4篇

1园林绿化养护中存在的问题

环保绿化意识问题

不少人缺少必要的环保意识,参与园林绿化建设与保护的意识也很薄弱,对园林绿化地带的环境管理规定往往视而不见,经常会见到随意践踏草坪、折花掰枝等现象。这些行为都会影响到园林的建设。

管理科学性问题

许多城市在园林的建设上,只注重形势,看重的是园林绿化工程的实施,却忽略了园林建设后的管理工作,导致园林绿化无人看管,养护也不到位,因而造成植物的枯黄和死亡。在养护方面,养护人员的养护技术含量很低,对新品种养护也不科学。使部分园林绿化不能充分地发挥出自身的特点,达不到应有的绿化效果。

设计创意问题

园林绿化除了简单的种树植草以外,还体现的是当地城市的文化特色,也是当地城市景观的一处象征。目前我国部分城市的园林绿化设计缺乏新意,许多园林设计大都是广场草坪一片,喷泉泛滥;花园中远处一座亭;住宅小区楼前绿树一片等等。设计者们往往按部就班不见新意。虽达到了绿化环境的作用,但千篇一律,难以体现园林绿化的艺术性,使人感觉单调乏味。

种植合理性问题

土壤条件的良好是栽培好植物的主要关键,但理想的天然土壤很少,因此在种植时应对土壤的养分和成分进行改良。部分园林绿化设计的工作人员对植物学的知识了解甚少,知识注重设计规划,忽略了植物的生长特点。落叶树种和常绿树种种植不合理。树木的种植密度高,导致植物成长中根连根,枝交枝,影响了植物的生长空间;植物搭配不科学,春夏翠绿一片,秋冬便是满园枯败。季节性植物搭配种植也不明显,绿化形式过于简单。

2园林绿化养护的对策

加强养护工作的认识

在园林的绿化建设中,如果养护不到位,园林规划设计者的设计意图就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园林绿化建设的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就不能得到体现,园林建设必将失去其本来意义。也就是说只有实施良好的养护工作,才能取得预期的绿化效果。其生态、减灾等功能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尤其是很好的养护可以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激发参与支持园林绿化事业的热情,从而促进园林绿化建设的发展。

园林规划设计与绿化施工

在园林建设中,园林规划设计要充分了解当地的季候情况、植物生长条件,不可盲目照抄其它园林设计实例,绿化改造中尽量保留原有的植物群落,合理利用自然条件,实现绿化形式多样化,营造符合植物生态的园林景观。为了达到设计者的预想效果,实现园林规划设计意图,园林设计者要在绿化施工过程中和施工人员充分交沟通。同时施工人员也应积极思考,领会设计者的设计意图,并严格按施工图进行绿化施工,使其转化为现实的园林。

促进养护管理

要使得园林绿化工程的理想达到效果,重视园林养护和管理工作。因为体现园林绿化的主体是有生命的植物,而有生命的植物则需要浇水、施肥和养护管理。只有在全程中注重养护和管理工作,园林植物造景效果才能得以实现。这也使园林绿化工程的建造成本能够降低,有限的植物材料资源也能充分得到利用。所以园林绿化养护显得更加重要,只有精心养护,才能保持绿化成果,绿化的生态价值和景观价值的意义才能得以体现。

提高管理养护水平

在植被的养护工作中,采用合适的灌溉方式,最好要有滴灌系统;植物生长以软水为宜,雨水最佳,其次是河水、井水,最差的是常见的自来水,因此可以用蓄雨水或自来水先晾再浇的方式来提高植物对水的良好利用。在雨季可采用开沟、打孔、埋管等排水措施及时对绿地和树池排涝,防止植物因涝至死。合理施肥,以基肥为主,配以追肥;及时进行病虫害防治;科学地进行整形修剪,以休眠期修剪为主,综合运用各种修剪方法疏(疏剪)、放(甩放)、截(短截)、伤(包括扭梢、环剥、折枝和拿枝等)、变(包括曲枝、拉枝、弯枝、压平等)。对管理养护人员要进行专业培训,只有持“园林绿化工”证才能上岗,真正做到按《园林绿化养护等级质量标准》进行园林养护。

园林绿化生产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具有长效性。施工时间短而管理时间是长期的。所以各项养护质量管理必须有长期的、全方位的督促和检查。在实际养护管理中,管理的中心是各类植物,一段时间放松其养护管理,就会影响整年的生长量,严重的则会死亡。为此苗木栽植后的养护管理,是发挥三个效益的重要保障。

养护资金的合理利用

市区所有绿地养护管理资金希望都可以被纳入财政预算当中。在实施工程中,可参考周边城市的绿化养护费的使用情况,并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按绿化养护费的主要部分,如水肥费,人工费、机械费、病虫害防治费等,统一计算绿化养护费用,由当地财政统一划拨。有了定额保障的养护资金后,园林管理处可以将管辖的绿地养护权推向市场化,由园林养护专业资质的单位公开投标,养护经费由园林管理处按照每月的考核质量等级来划拨绿化养护经费,使养护经费能够得到更加合理的应用。

3结束语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城市的规模逐渐扩大,基础设施的投入也随之增加,而其中的园林绿化建设是一个标志着城市文明进程发展的关键。然而在园林绿化建设中,养护的工作是至关重要的一项内容,它的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着生态园林的绿化实施,其中也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对园林事业的发展来说也很重要。在园林的绿化工作中,做好植被的精心养护和管理,才能够使得它们健康的成长,城市的绿化水平也就有所提高。现实社会中,园林绿化的养护工作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所以注重园林绿化的养护工作,研究改进管理的科学策略,是城市建设的必要课题。园林的建设不仅能够起到缓解人们生活环境的作用,还能使人们更加接近自然、感受自然。然而能否充分发挥园林绿化的作用,关键在于对绿化的养护工作。只有做好园林绿化的养护工作,才能构建一个良好的园林环境,使其植被得到健康的成长。本文通过对园林绿化养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解决园林在养护中遇到的困难。

参考文献:

王梅.浅析城市园林绿化养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园林,2008(1).

吴利文.浅析我国园林绿化养护的基本技术措施[J].现代园艺,2008(10).

[3]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园艺学会.陈俊愉教授文选[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4]胡长龙.园林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5]张忠民.园林绿化及其施工技术管理研究.黑龙江科技,2011.

美的 毕业论文 第5篇

关键词生态园林;植物配置;设计原则;配置方式;植物选择

传统的园林植物造景是“应用乔木、灌木、藤本及草本植物来创造景观,充分发挥植物本身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配置成一幅美丽动人的画面,供人们欣赏”。生态园林是继承和发展传统园林的经验,遵循生态学的原理(如互惠共生、生态位、物种多样性、竞争、化学互感作用等),建设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科学的植物群落,建立人类、动物、植物相联系的新秩序,达到生态美、科学美、文化美和艺术美。

园林植物配置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园林工程的质量及园林功能的发挥。园林植物配置不仅要遵循科学性,而且要讲究艺术性,力求科学合理的配置,创造出优美的景观效果,从而使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并举。随着生态园林的深入和发展,以及景观生态学等多学科的引入,植物景观的内涵也随着景观的概念而不断扩展,传统的植物造景概念、内涵等已不再适应生态时代的需求,植物配置不再是仅仅利用植物营造视觉艺术效果的景观,还应包括各植物之间的艺术配置,与其他园林要素相互之间的结合。充分发挥它们与功能相结合的观赏特性,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求得植物与植物之间、植物与环境之间的最大协调。

1生态园林的科学内涵

生态园林至少应包含3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具有观赏性和艺术美,能够美化环境,创造宜人自然景观,为城市人们提供游览、休憩的娱乐场所;二是具有改善环境的生态作用,通过植物的光合、蒸腾、吸收,调节小气候,防风降尘,减轻噪音,吸收并转化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净化空气和水体,维护生态环境;三是依靠科学的配置,建立具备合理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的人工植物群落,为人们提供一个赖以生存的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活环境。

2生态园林的设计原则

统一原则

统一原则也称变化与统一或多样与统一的原则。植物景观设计时,树形、色彩、线条、质地及比例都要体现一定的差异和变化,显示多样性,但又要使它们之间保持一定相似性,引起统一感,这样才能既生动活泼,又和谐统一。变化太多,整体就会显得杂乱无章,甚至会让人觉得支离破碎,失去美感。过于繁杂的色彩也会使人心烦意乱、无所适从,但太平铺直叙、没有变化,就会显得单调呆板。因此,要掌握在统一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的原则[1]。

调和原则

调和原则即协调和对比的原则。植物景观设计时都要注意相互联系与配合,体现调和的原则,给人柔和、平静、舒适和愉悦的美感。具有近似性和一致性的植物配植在一起才能产生协调感。相反,用差异和变化可产生对比的效果,具有强烈的刺激感,使人形成兴奋、热烈和奔放的感受。因此,在植物景观设计中常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主题或引人注目。

均衡原则

这是植物配置时的一种布局方法。将体量、质地各异的植物种类按均衡的原则配置,景观就显得比较稳定、和谐一点。如色彩太浓重、体量太庞大、数量繁多、质地粗厚、枝叶茂密的植物种类,就会给人厚重的感觉;相反,色彩素淡、体量小巧、数量减少、质地细柔、枝叶疏朗的植物种类,则给人以轻盈的感觉;根据周围环境,在配置时有规则式均衡(对称式)和自然式均衡(不对称式)。规则式均衡常用于规则式建筑及庄严的陵园或雄伟的皇家园林中。自然式均衡常用于花园、公园、植物园、风景区等较自然的环境中。

3植物种类的选择

植物具有生命,不同的园林植物具有不同的生态和形态特征。进行植物配置时,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使植物正常生长,充分发挥其观赏特性。一是对不同的立地光照条件应分别选择喜阴、半耐阴、喜阳等植物种类。喜阳植物宜种植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如果是群体种植,应将喜阳的植物安排在上层,耐阴的植物宜种植在林内、林缘或树荫下、墙的北面。二是多风的地区应选择深根性、生长快速的植物种类,并且在栽植后应立即加桩拉绳固定,风大的地方还可设立临时挡风墙。三是根据当地的土壤环境条件配置树种。例如,杜鹃、茶花、红花继木等喜酸性土树种,适于pH值、含铁铝成分较多的土质。而黄杨、棕榈、桃叶珊瑚、夹竹桃、枸杞等喜碱性土树种,适于pH值、含钙质较多的土质。四是根据环保的要求进行配置树种。在众多的树木之中,有许多不仅具有一般绿化、美化环境的作用,而且还具有防风、固沙、防火、杀菌、隔音、吸滞粉尘、阻截有害气体和抗污染等保护和改善环境的作用。因此,在城市园林、绿地、工矿区、居民区配置林木时,应该根据各个地区环境保护的实际需要,配置适宜的树木。例如,在粉尘较多的工厂附近、道路两旁和人口稠密的居民区,应该多配置一些侧柏、桧柏、龙柏、悬铃木等易于吸带粉尘的树木;在排放有害气体的工业区特别是化工区,应该尽量多栽植一些能够吸收或抵抗有害气体能力较强的树木,如广玉兰、海桐、棕榈等树木。五是根据绿地性质进行配置。各街道绿地、庭园绿化中,根据绿地性质,规划设计时选择适当树种。如设计烈士陵园绿化,树木选择常绿树和柏类树,体现烈士英雄坚强不屈的高尚品德。在幼儿园绿化设计,选择低矮和色彩丰富的树木,如红花继木、金叶女贞、十大功劳由红、黄、绿3色组成,带来活泼气氛。还要考虑不能选择有刺、有毒的树木,如夹竹桃、构骨等树木。

4植物配置方式

自然式

该配置手法多选树形或树体部分美观或奇特的品种,以不规则的株行距配置成各种形式。一是孤植。孤植树在园林中既可作为独立的庇荫树,也可作观赏用,或者满足构图艺术需要。主要显示树木的个体美,常作为园林空间的主景,用于大片草坪上、花坛中心、小庭院的一角与山石相互成景之处。二是丛植。1丛由3~5株同种或异种树木或8~9株树木不等距离的种植在一起成一整体,是园林中普遍应用的方式,可用作主景或配景用作背景或隔离措施。配置宜自然,符合艺术构图规律,既能表现植物的群体美,也能表现树种的个体美。三是群植。以1~2种乔木为主体,与数种乔木和灌木搭配,组成较大面积的树木群体。树木的数量较多,以表现群体为主,具有成林的效果。四是带植。林带组合原则与树群一样,以带状形式栽种数量很多的各种乔木、灌木。多应用于街道、公路的两旁。如用作园林景物的背景或隔离措施,一般宜密植,形成树屏。

规则式

一是行植。在规则式道路、广场上或围墙边沿,呈单行或多行的,株距与行距相等的种植方法,叫作行植。二是正方形栽植。即按方格网在交叉点种植树木,株行距相等。三是三角形种植。株行距按等边或等腰三角形排列。四是长方形栽植。正方形栽植的一种变型,其特点为行距大于株距。五是环植。按一定株距把树木栽为圆环的一种方式,可有1个圆环、半个圆环或多重圆环。六是带状种植。用多行树木种植或带状,构成防护林带。一般采用大乔木与中、小乔木和灌木作带状配置。

5植物配置的艺术手法

一是对比和衬托。利用植物不同的形态特征,运用高低、姿态、叶形叶色、花形花色的对比手法,表现一定的艺术构思,衬托出美的植物景观。在树丛组合时,要特别注意相互间的协调,不宜将形态姿色差异很大的树种组合在一起。运用水平与垂直对比法、体形大小对比法和色彩与明暗对比法3种方法比较适合。二是动势和均衡。各种植物姿态不同,有的比较规整,如杜英,有的有一种动势,如松树;配置时,要讲求植物相互之间或植物与环境中其他要素之间的和谐协调;同时还要考虑植物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和季节的变化。三是起伏和韵律。韵律有2种,一种是“严格韵律”;另一种是“自由韵律”。道路两旁和狭长形地带的植物配置最易体现韵律感,但要注意纵向的立体轮廓线和空间变换,做到高低搭配,有起有伏,这样才能产生节奏韵律感,尽量避免布局呆板。四是层次和背景。为克服景观的单调,宜以乔木、灌木、花卉、地被植物进行多层的配置。不同花色花期的植物相间分层配置,可以使植物景观丰富多彩。背景树一般宜高于前景树,栽植密度宜大,最好形成绿色屏障,色调加深,或与前景有较大的色调和色度上的差异,以加强衬托。

6植物配置应掌握的要点

不同地点的植物配置

植物配置应注意植物高矮顺序与游人视线的关系;植物色彩美与季节的关系和颜色相配的协调性。经过笔者几年工作实践,植物配置在不同地方应注意掌握以下要点。一是交通岛周边的植物配置宜增强导向作用,在行车视距范围内应采用通透式配置。绿岛上自然式配置树丛、孤植树,在开敞的绿化空间中,更能显示出树形自然形态,与道路绿化带形成不同的景观。导向岛绿地应配置地被植物[2]。二是广场绿化应配合广场的主要功能,使广场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广场绿地布置和植物配置要考虑广场规模、空间尺度,使绿化更好地装饰、衬托广场,改善环境,利于游人活动与游憩。三是道路绿化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体现一个城市的绿化风貌与景观特色。园林景观路的绿化用地较多,具有较好的绿化条件,应选择观赏价值高的植物,合理配置,以反映城市的绿化特点与绿化水平。园林景观路是道路绿化的重点,主干路是城市道路网的主体,贯穿于整个城市。主干路植物配置要考虑空间层次,色彩搭配,体现城市道路绿化特色。同一条路段上分布有多条绿带,各绿带的植物配置相互配合,使道路绿化有层次、有变化、景观丰富,也能较好地发挥绿化的隔离防护作用。分车绿带的植物配置应形式简洁,树形整齐,排列一致。四是花坛布置应选用花期、花色、株型、株高整齐一致的花卉,配置协调。花坛、花境的设计应配置合理、主题突出、具有独创性。

植物群落的配置

每一种植物群落应有一定的规模和面积、并具有一定的层次,来表现群落的种类组成,规范群落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保证群落的发育和稳定状态,群落中组合不是简单的乔、灌、藤本、地被的组合,应从自然界或城市原有的、较稳定的植物群落中去寻找生长健康、稳定的组合,在此基础上结合生态学和园林美学原理建立适合城市生态系统的人工植物群落[3-4]。应遵从互惠共生原理,协调植物之间的关系。利用2个物种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依存、双方获利的特性进行配置。如:兰科植物、云杉、桦木、雪松、核桃、桑等植物与菌根具有共生关系;一些植物种的分泌物对另一些植物的生长发育是有利的,如黑接骨木对云杉根的分布有利,皂荚、白蜡等在一起生长时,互相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另一些植物的分泌物则对其他植物的生长不利,如苹果、松树与云杉、白桦与松树等都不宜种在一起;可见在配置植物种类时,也必须考虑到这一因素。

植物配置应突出地方特色

由于各个城市规模都不一样,经济发展也不平衡,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历史文脉、地域文化差异很大,城市绿化应因地制宜,实事求是,要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融合地方文化特色。只有把握历史文脉,体现地域文化特色,体现地方风格才能提高园林绿化的品位。城市中空气污染、土壤理化性能差等因素不利于园林植物的生长,因此在选择植物时应以适应性较强的乡土树种为主,大量的乡土树种不仅能较快地产生生态效益,而且能体现地方特色。

7生态园林效益分析

景观效益

多层次的植物群落,扩大了绿量,提高了透视率,创造了优美的林冠线和自然的林缘线,比零星点缀的植物个体具有更高的观赏价值。在不同的环境条件、地理位置,营造多姿多彩的植物群落,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城市居民对绿色的渴求,调和过多的建筑、道路、广场、桥梁等生硬的人工景观对人产生的心理压抑。园林中的植物群落与山坡、建筑、水体、草坪等搭配及易形成主景,山坡上的植物群落可以衬托地形的变化,使山坡变的郁郁葱葱,创作出优美的森林景观;建筑物旁的植物群落对建筑物起到很好的遮挡和装饰作用,城市建筑也因掩映于充满生机的植物群落而充满活力;以草坪为背景和基调营造的植物群落能够丰富草坪的层次和色彩,提高草坪和植物群落的观赏价值。

生态效益

城市绿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作用是通过园林植物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所产生的生态效益来实现的。生态效益的大小取决于绿量,而绿量的大小则取决于园林植物总叶面积的大小。植物群落增加了单位面积上的植物层次与数量,所以单位面积上的叶面积指数高,光合能力增强,对生态系统的作用比单层树木大,例如乔灌草结合的群落产生的生态效益比草坪高4倍。植物群落结构复杂,稳定性强,防风、防尘、降低噪音、吸收有害气体也明显增强,因此在有限的城市绿地中建立尽可能多地配置植物群落,是改善城市环境、发展生态园林的必由之路。

社会效益

生态园林的社会效益,不仅仅是开展各项有益的社会文体活动,以吸引游客为主,更重要的是按照生态园林绿地的观点,把园林办成人们走向自然的第一课堂,以其独特的教育方式,启示人们应与自然和谐共处,尊重自然的客观规律。创建知识型植物群落,激发人们探索自然的奥秘;组建保健型植物群落,则让人们同植物和睦相处;生产型植物群落告诉人们绿色植物是生存之本;观赏植物群落将激发人们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住宅附近成片的植物群落,有助于消除人们的身心疲劳和精神压抑,及培养儿童、青少年的公益观念。通过日常对自然界的荣枯(生长、开花、凋谢、季节变换)和生命活动(鸟类、小动物等动物)的接触,还可以促进儿童的自觉性、创造力、想象力以及热爱生活和积极进取精神的培养。人类的生活、生产离不开绿色植物,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也就是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因此,生态园林应是人类模拟大自然的缩影,园林不单是游憩场所,而应是人类得诸自然、还诸自然的一块人工植物群落。

经济效益

现在植物的养护管理手段,浪费财务、时间和人力,又会污染环境。稳定的植物群落具有自我维护和调节能力,可以将树叶转变为植物营养的原料,变废为宝,减少不必要的养护管理工作。建立阳性与中、阴性,深根与浅根,落叶与常绿,针叶与阔叶等混交类型的植物群落,使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能各得其所,能够充分利用各种生态因子,既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又可防止病虫害,从根本上降低养管费用。另外,园林植物具有多种经济价值,园林经济效益应从目前第三产业收入向着开发园林植物自身资源转化。

8结语

总之,生态园林的植物配置离不开生态学和美学,园林本身就是一门交叉的学科,涉及许多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因此,做园林设计时要与农业、林业、水产养殖等行业结合,互相依存、共同发展。生态园林不能是绿色植物的堆积,不能是简单地返璞归真,而是各生态群落在审美基础上的艺术配置,是园林艺术的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因此,还要继续认真学习研究中国园林的精髓,继承和发扬中国园林的艺术手法,把生态学理论与园林景观艺术相结合在一起,创造一个生态协调稳定、景观优美的游憩地,极大地改善、丰富、调节人们的精神生活。

9参考文献

[1]苏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2]元炯.园林艺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3]刁俊明.园林绿地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4]卢圣,芳梅.植物造景[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4.

上一篇:企业战略管理毕业论文(共10篇)
下一篇:毕业论文答辩参考(优选7篇)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
滇ICP备20230059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