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p网站毕业论文(推荐7篇)
137
2024 / 07 / 23
(1) 广泛涉猎群书, 扩宽自身视野。在学好各科专业知识的同时, 还要涉猎群书, 养成积极思考和独立思考的习惯。爱因斯坦曾言:“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 应当始终放在首位, 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只有通过对不同学科的了解, 才能培养自己多学科的融合程度, 提高全局观, 更好地形成多视角多学科的创新能力, 进而提高机械设计创新能力。
(2) 善于观察生活, 突破思维定势。要积极主动、有计划、有目的的去观察社会、观察生活, 从中发现创新点, 为机械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 还要善于打破自己的定式思维, 开辟创新点;另外还要善于使用各种思维方法, 如系统与具体化、归纳与演绎、比较与归类、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等, 并掌握各种创新思维法, 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
(3) 结合相关课程, 提高创新意识。提高机械创新设计水平, 必须不断培养创新意识, 特别是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 在老师传授知识的过程中, 培养自身知识的联系意识以及对创新知识的.敏感度, 结合相关专业知识或者是此领域中最前沿的创新成果进行记录, 课余时间认真查阅, 在小组讨论中积极说出自己的新方法、新思想, 还要积极与同学进行交流, 在不同的思维中, 激发自己的创新灵感。另外, 针对老师所举出的各项设计案例, 必须要具有求异存疑的逆向思维。对于书本上的知识, 要将其应用到实际之处, 时刻保持着自己的创新意识, 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4) 善用科技手段, 加快创新步伐。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 各类现代化仪器也不断发展, 机械设计和制造方法的更新速度也越来越快。因此不能局限于课堂学习中所接触到创新设计知识, 要紧随机械科技不断发展步伐, 通过各种途径, 如相关机械科技设计创新杂志、相关设计网站以及各种讲座等, 进一步了解到最为先进的机械设计手段和方法。
(5) 加强设计实践, 锻炼创新能力。在校生学习任务繁重, 进行机械创新设计的实践机会少, 但学校和少年宫等组织会经常举办较多的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积极参与这些活动和比赛, 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 锻炼自己创新技法, 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在参加活动过程中, 不仅可以了解创新点在整个设计方案中的重要性, 同时还能了解每一项任务的完成步骤。因此不仅要学习好相关的专业知识, 还要积极参加各类科研竞赛活动, 在实践中不断锻炼自己的创新思维, 提高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华一.大学生机械设计创新能力的培养思路[J].黑龙江科学, 2013 (9) :35-36.
[2]王新华, 陈彩凤, 钱炜.浅谈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和方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2 (5) :78-79.
[3]李自胜, 肖晓萍.机械创新设计实践教学与实验室管理探讨[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 2011 (3) :71-73.
[4]陈杰.机械机构构型的创新设计方法的探究[J].装备制造技术, 2014 (15) :104-106.
两种结构防撞梁分别使用高强钢和铝合金材料进行质量对比,轻量化程度存在明显差异。由表2可以看出,优化方案一的质量要明显高于方案二。同种方案之间不同材料质量对比可以看出,方案一使用铝合金材料时的质量比使用高强钢时降低63%,方案二使用铝合金材料时的质量比使用高强钢时降低65%,两种优化方案的防撞梁使用铝合金时的质量相比原模型分别降低14%和65%,因此,使用铝合金材料比使用高强钢材料轻量化效果明显,满足保险杠轻量化设计要求。
分别由CATIA和Hypermesh建立的保险杠碰撞系统的CAD模型和CAE模型。在保险杠前端有一刚性墙,在低速工况与高速工况时,保险杠系统分别以一定的速度撞击刚性墙,试分析保险杠与刚性墙碰撞后的变形过程及最大侵入量。本文采用分级式优化方法,先对原结构防撞梁进行普通钢、高强度钢、铝合金三种材料的替换研究,基于此优化基础再对原钢制防撞梁进行结构优化和材料优化,最后得出最优的防撞梁参数组合。
本文是在我的导师刘震涛老师的悉心指导以及课题组许多人的帮助下完成的,在此,对他们的指导和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
首先,衷心感谢我的导师刘震涛老师,他在学术上一丝不苟的态度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自研一以来的这两年多时间里,在刘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逐渐培养了自己的学术思维,提高了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篇论文中,从选题到技术路线的制定再到论文的撰写,刘老师都给予了我很多指导,在这过程中,我取得的每一点进步都凝聚着刘老师大量的心血。在生活中,刘老师是一个非常平易近人的人,他不仅关心我在学习上的成长,也时常关心我在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在生活上也给予了我很多指导和帮助。
感谢俞小莉教授,她严谨的治学态度教会我如何将求是学风践行到学术中去,教导我如何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求是学子。在我毕业论文课题的选定过程中,她也给我提了很多宝贵的意见。
感谢课题组的黄钰期老师、黄瑞老师和陈俊玄老师,在我的科研项目工作中,他们给予了我非常多的帮助,在我毕业课题的研究过程中,他们也给予了我很多指导,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
感谢热管理组的张宇师兄、尹旭师兄、傅佳宏师兄、孙正师兄、奕冬博士、孙朝晖硕士、_伟硕士、陈晓强博士,与你们的密切合作保证了我研究课题的顺利进行,与你们的交流讨论也使我收获颇丰。
感谢104实验室所有已经毕业和还在努力科研的同门,感谢12级车辆硕士班的所有同学,两年多的研究生生活有了你们的陪伴才显得如此丰富多彩。
感谢南京大学的李能泉博士一遍遍,不厌其烦地帮我修改英文摘要;感谢中南大学的秦伟业硕士在我生活、学术和工作上遇到困难时给予我的鼓励。
感谢爸妈对我无条件的信任和支持;感谢姐姐对我学习、生活无微不至的关心和鼓励,你们永远是我努力奋斗的源动力!
最后,向所有给予这篇论文帮助的导师,表示感谢,还要感谢我的室友、同学、朋友们,愿我们都走在自己的路上,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