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p网站毕业论文(推荐7篇)
137
2024 / 07 / 23
一、选题依据
软粘土是软弱性粘土的简称,又称软土,其特点是天然含水量高、天然孔隙比大、抗剪强度低、压缩性高、渗透性差。在荷载作用下,软粘土的承载能力低,地基沉降变形大,且存在较严重的沉降差异问题。为保证工程质量,在实际工程中软粘土地基应采取合理有效的方法处理。我国的软土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及各大江大河的入海三角洲冲积平原地区,从北至南有天津塘沽、连云港、上海、宁波、温州、福州、珠海、深圳等地。内陆主要是湖沼或者山谷冲积而成,分布范围较小,不成片分布。因此,软基处理一直是人们十分关注的课题。
明达工业(太仓)有限公司软基处理工程为江苏省重点项目。明达工业(太仓)有限公司新建厂区位于太仓市浮桥镇,为通港路以北,滨江路以西的地块,拟建的一期工程,占地面积为447亩,平面为长方形。本工程为工业工厂,设施包括厂房、仓库、办公楼、宿舍楼、辅助建筑物等。
该拟建场地位于长江三角洲前缘,其地貌属于冲击平原类型。场地地势平坦,场地内分布有河网密布;场区地面标高在~之间。地表浅层为软弱的淤泥质土,含水量大,孔隙比大,承载力低,变形量大。如果不对其进行处理,地基承载力达不到设计要求,而且会产生较大的不均匀沉降,影响将来场区的正常运营,必须采取合理有效的地基处理方法对其进行处理。
对于本工程,采用预处理动力固结法进行加固处理,预处理工艺采用真空降水,强夯法又称为动力固结法,故本次预处理动力固结法即为真空降水联合低能级强夯,可简称为降水强夯法。场区软土在真空降水下,一方面使地下水位下降,造成对土体的预压加固,使软土中的部分空隙水排出,空隙减小;另一方面又降低了软土的含水量,为后续的低能量强夯创造不发生橡皮土的条件。强夯法是一种经济高效的地基处理方法,利用夯锤自由落下的动能在土体中转化成很大的冲击波和高应力,从而提高地基承载力,降低压缩性,提高均匀性,改善起抵抗震动液化的能力等。
本项目为国家_科研攻关基金资助项目高能级强夯地基加固机理工法研究与专用机械研制(编号:04-2-016);现代建筑设计集团基金项目高能级强夯与预处理动力固结法研究(编号:2004-结-地-03)的一部分。
二、文献综述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强夯法
强力夯实法(简称强夯法)亦名动力固结法,是一种快速加固地基的方法。这种方法是60年代末法国梅那技术公司(Louis Menard Technique)首先开创的。它是将很重的锤一般为100~400kN)提起从高处自由落下(落距一般为6~40m),以冲击荷载夯实软弱土层,使地基受冲击力和振动,土层被强制压密,从而提高地基土强度,降低土层的压缩性,改善土的振动液化条件,以达到地基加固的目的。
强夯法自70年代开始工程应用以来,以其机械设备简单、施工组织管理方便、加固效果显著、工程投资少等优点,很快引起世界各国工程界的注意。如今强夯法加固地基的应用范围已由最初的砂性土和碎石土发展到处理各种杂填土、湿陷性黄土、一般粘性土、软土以及工业生活垃圾等各种地基,成为常用的经济简便的地基加固方法之一。
我国于1978年首次由_一航局科研所进行了强夯法试验研究;1979年8月又在秦皇岛码头堆煤场细砂地基进行了试验和强夯加固施工,效果显著;同年,中国建筑科学院在河北廊坊机械化研究所宿舍工程中也进行强夯法处理可液化砂土和轻亚粘土地基的野外试验研究,也取得了较好的加固效果。通过上述试验研究及实际工程应用,初步总结出一套适合我国情况的强夯工艺,在我国地基加固领域里填补了一项空白,促使了强夯法在我国的广泛应用。
强夯法的基本特征表现为:①强夯法处理后的地基可使土的压缩性明显降低,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地基土承载力;②强夯处理能使地基强度趋向均匀,有效消除不均匀沉降;③与其他夯击法相比,强夯法夯击能量大,可根据地基处理要求来确定夯点间距、夯击能量及夯击方法,特别使地基深处土体性能得到改善;④施工中必要的夯击能量可以分几遍完成强夯法施工设备简单,无需加固材料,费用低,周期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值得注意的是强夯法的适用范围与其土质及地质构造均有关,条件适当时可以有效加固软基。由于对强夯加固软基的机理、效果、设计计算方法与工艺措施的研究仍不全面和透彻,故强夯工程实验与观测分析是必要的。
2、真空降水
真空堆载预压法是一种新型的地基处理方法,最早是瑞典皇家地质学院Kjellmen于1952年提出的。国内1958年天津大学就开始进行真空排水固结的室内试验研究。在早期,由于工艺上存在问题,导致真空预压未能在工程中应用。直到80年代,_一航局、天津大学和南京水利科学院等单位对这项技术进行室内和现场试验研究,取得了成功经验,膜下真空度可以达到85~92kPa,并成功地将这项技术应用于天津新港软基加固工程中。此后,真空预压法在工程中得到了推广应用。
目前,我国在抽真空设备的研制、真空预压施工工艺的改进、真空度和预压时间的控制、设计计算理论的发展等方面均取得了进步,解决了很多技术难题。真空预压已作为较成熟的技术在港口、公路、铁路、能源、房屋建筑工程中得到了成功应用。
3、真空降水联合低能级强夯法
真空降水联合低能级强夯法是采用由真空降水和低能级强夯两道工序组成的施工工艺,其中:真空降水是由改进后的真空井点对加固范围内的地基进行强排水,这种设备功率比常用轻型井点大得多,可产生较大排气量和较高的真空度,即使在渗透系数较低的粘土中,也能通过形成的新水头梯度来加快地下水的渗流;低能级强夯主要采用锤击,即通常的强夯法。通过对上述两道工序的多遍循环,可达到加固地基的目的。真空降水联合低能级强夯法的特点:一是夯击前采用真空降水,可降低地下水位、减小被处理土体的含水量和饱和度等,使地基受击后,地下水位以上土体可产生较大的压缩变形,地下水位以下土体可减小土体中的超孔隙水压力;二是夯击后采用真空排水,以加快超孔隙水压力消散,此外,结合每遍夯击的间隔时间,可尽量避免弹簧土的形成;三是通过调整夯击力等参数,使浅层地基达到较高的密实度;四是大面积加固,对地基有一定的降水预压作用。
真空降水联合低能级强夯法的加固机理是以不完全破坏土体结构强度为前提,根据土体强度提高情况,逐步增加能量的动力固结。通过设置竖向排水和表面水层排水等主动排水法,使之在土体中形成微裂缝排水。因此,强夯能量的控制应掌握以下原则:激发土体孔压,并使土体产生微裂缝,但又不完全破坏土体结构强度,不形成橡皮土先轻后重,少击多遍,从上至下,逐步增大加固深度与范围。
4、强夯处理地基的检测
静力触探试验
静力触探(cone penetration test)自1917年雅典正式以来,至今已有80年的历史。静力触探是通过一定的机械装备,将一定规格的金属探头用静力压入土层中,同时用传感器或直接量测仪表测试土层对触探头的贯入阻力,以此来判断、分析、确定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
静力触探的主要优点是连续、快速、精确;可以在现场直接测得各土层的贯入阻力指标;掌握各土层原始状态(相对于土层被扰动和应力状态改变而言)下有关物理力学的性质,这对于地基在竖向变化比较复杂,而用其他常规勘探手段不可能,能大密度取土或测试来查明土的变化;对于饱和砂土、砂质粉土以及高灵敏度软粘土层中钻探取样往往不易达到技术要求,或者无法取样的情况;用静力触探连续压入测试,则显出其独特的优越性。但是,静力触探也有不足之处:不能对土层进行直接的观测、鉴别;由于稳固的反力问题没有解决,测试深度不能超过80m;对于含碎石、砾石的土层和很密实的沙层一般不适合应用等。
瑞雷波检测技术
瑞雷波(面波)检测是一种新型的无损检测方法,通过在地表进行地层波速测试,瑞雷波在地面表层传播,频率不同,影响的地层深度也不同。因此,在同一地段测出一系列不同频率的波,就可得到一条频散曲线,通过频散曲线的分析、反演优化,可对地下构造进行解释。利用瑞雷波检测是基于瑞雷波的两个特性:一是在分层介质中传播时的频散特性;二是传播速度与介质物理性质的密切关联性。
平板载荷试验
载荷试验是一种最古老的地基土原位测试技术,它实际上是模拟建筑物基础受荷条件的现场模拟试验。该方法是在刚性承压板上加荷,测定天然埋藏条件下地基土的变形,可测定地基土的`变形模量、评定地基土的承载力及预估实体基础的沉降。对于不能用小试样试验的各种填土、含碎石的土等,最适宜于用载荷试验确定压力与沉降的关系。但载荷试验一般受荷面积较小,加荷影响深度不超过承压板边长(或直径)的2倍。试验点的数量≮3点,当其极差不超过平均值的30%时,可取平均值作为地基承载力标准值。平板载荷试验(PLT)只反映承压板下~倍承压板直径或宽度范围内地基土强度、变形的综合性状,但它是最直接、最可靠的试验方法,其他试验手段的结果均以载荷试验的结果为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王铁宏.全国重大工程项目地基处理工程实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梅国雄,徐锴,宰金珉,殷宗泽.真空预压加固软土地基变形机理的探讨.岩土工程学报.2006,28(9):1168~1172
[3]胡瑞林.软粘土动力排水固结机理研究综述.工程地质学报.2005,14(1):45~49
[4]张新天,罗晓辉,高金岐,刘增田.强夯法加固软基的理论与工程应用分析.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3,19(1):55~59
[5]施建勇,雷国辉,艾英钵,卫丹,宋雄伟.关于真空预压沉降计算的研究.岩土力学.2006,27(3):365~368
[6]薛翊国,王清,涂齐亮.软弱地基处理方法选择与展望.山西建筑.2006,32(7):94~95
[7]王芝定,万建华.浅谈强夯法进行沉降量控制.西部探矿工程.2006,(10):65~66
[8]石蹈波.强夯法加固地基机理分析.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6,(9):98~102
[9]孟庆山,王吉利,汪稔.采用不同加固方案处理软土地基的对比研究.岩土力学.2002,23(3):375~381
[10]孔位学,陆新.强夯法加固软土地基有效加固深度研究.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1,27(4):45~48
[11]陆新,朱松林.强夯处理地基的检测技术研究.施工技术.2005,34(5):43~45
[12]徐培红.强夯地基处理检测方法浅析.建材技术与应用.2006,(5):40~42
[13]耿光旭,赵刚.强夯地基检测的有效方法瑞雷波法.勘察科学技术.2001,(5):57~60
[14]ROLLINS K M,JORGENSEN S J,ROSS T moisture content for dynamic compaction of collapsible soils[J].Journal of Geotechnical and Geo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1998,124(8):699~708
[15]Buddhima Indraratna,Chamari Bamunawita,Hadi modeling of vacuum preloading and field .,2004,(41):1198~1110
三、设计(论文)内容
1、软基处理技术的比选
软弱地基的加固处理,按其原理和作法的不同,可分为以下九类:换(填)垫层法、预压法、强夯法、振冲法、挤密桩法、砂石桩法、深层搅拌法、高压喷射注浆法、托换法。适合本工程地基处理的方法有预压法、强夯法、碎(砂)石桩法、深层搅拌法等。
在同样满足地基设计要求的情况下,真空降水联合低能级强夯在造价上比其它常规软基处理方法要来的经济的多。并且真空降水联合低能级强夯具有工期短、加固效果好、工艺简单等优点。
2、方案设计
拟通过本次地基加固处理达到的目标是:
(1)地基承载力不小于120KPa,6m以内软弱层地基承载力提高30%以上,有效加固深度6m,影响深度8m。
(2)在50KPa均布荷载作用下,长期总沉降量小于30cm,不均匀沉降控制在1以内。
(3)处理过程消除沉降量不小于70cm。
在以上加固要求下,根据规范规定进行强夯工艺参数的设计。
3、施工过程的监测数据分析
地面沉降观测
布置15m15m的地面沉降测点方格网,测量强夯前、第一遍强夯后、第二遍强夯后和满夯后的地面平均沉降情况。以动态了解土体加固效果,及时调整施工工艺和参数。
孔隙水压力监测
强夯时地基土体受到冲击荷载发生瞬时的压缩和挤密,孔隙减少,孔压升高,随着孔压消散,土的有效应力增加。若土体的渗透性较差时,冲击产生的超孔隙水压力不易消散,就会在饱和细粒土中产生较大的超孔隙水压力,对地基构成潜在的不稳定因素,也降低了夯击的效率。通过孔隙水压力观测,以便及时了解强夯加固效果,调整确定最大夯击能,两个夯击点之间的间距以及前后两夯击遍数之间的间隔时间,确定最佳夯击击数等施工参数。
地下水位监测
对降水及强夯过程中的地下水位变化进行动态观测,了解降水效果,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最优降水方案。
4、夯后地基的检测
强夯处理的地基,其强度是随着时间增长而逐步恢复和提高的,因此在强夯施工结束后,应间隔一定时间方能对地基质量进行检测。其间隔时间可根据土的性质而定,时间越长,强度增长越高,对于碎石土和砂土地基,其间隔时间可取1~2周;对低饱和度的粉土和粘性土地基,可取2~4周。
在对强夯法加固后地基的检测,要求一般性工程场地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手段检测,对大型工程应进行大压板载荷试验。在检测数量方面,对于简单场地上的一般建筑物,每个建筑物地基的检测点不少于3处;对于复杂场地或重要建筑物,应增加检测点数。检测深度应不小于设计处理深度。
钻孔取样及室内土工试验
试验目的
取得土的含水量、孔隙比、压缩系数、压缩模量、渗透系数等指标。
静力触探试验
试验目的
通过贯入阻力的变化,达到了解土层工程性质的目的。
试验方法
试验时,用静力将探头以一定的速率压入土中,利用探头的传感器,通过仪器将探头的贯入阻力记录下来。
瑞雷波(Rayleigh)测试
试验目的
通过夯前、夯后瑞雷波测试,对比前后频散曲线变化,判定强夯有效加固深度和影响深度。
试验方法
根据检测方案和测试内容布置激震器,在震源同一侧以一定间距布置检波器以接收波,在整个场区布置多条测线,根据DZ/T01701997《浅层地震勘查技术规范》的规定进行检测。瑞雷波现场测试工作于夯前、夯后分别进场1次,采集数据进行前后对比,比较夯前、夯后的不同。
平板载荷板试验
试验目的
通过试验确定地基承载力、压缩模量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试验方法
试验时,用一定面积的承载板向地基施加竖向荷载,观察地基变形和破坏现象。本次夯后共进行3组平板载荷试验,分夯间、夯点进行,试点编号分别为(夯间)、(一遍夯点)、(二遍夯点),测点布置见附录。载荷板面积为,最大加载量按设计要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2倍加载,即为240kN。
载荷试验要求如下:
a.试验在夯后地面以下20~30cm处进行,保持试验土层的原状结构和天然湿度,在拟试压表面用超过10mm厚的中粗砂找平。
b.加荷等级为10级,最大加荷量为2倍设计荷载。每级加荷后按间隔5min、5min、10min、10min、15min、15min,以后为每隔半小时读一次沉降,连续两小时内,每小时的沉降量小于时,可加下一级荷载。
c.在试验时出现承压板周围的土明显的侧向挤出或出现裂缝和隆起,沉降急剧增大,荷载~沉降曲线出现陡降段;或在某一荷载下,24h内沉降速率不能达到稳定标准;或s/b大于等于(b为承压板宽度或直径),可以终止加载。满足其中一条时,其对应的前一级荷载定为极限荷载。卸载时按三倍加载分级进行,并测读残余沉降量。
d.承载力确定可按p~s曲线上有明确的比例界线所对应的荷载值,或取s=、、所对应的荷载值。
检测结果分析
根据上述检测得出强夯后的各项指标,在加固深度、地基承载力等方面验算本次地基加固处理是否达到预期效果。
5、施工工艺与技术参数的优化
根据夯后的检测数据以及施工期间的检测数据,进行施工工艺以及技术参数的优化。
四、工作计划
至参考资料清单
至文献综述,英文参考文献翻译
至开题报告
至数据图表及结果分析
至论文初稿
至论文修改稿
至论文答辩
题目:不同类型器对维持性血液透析炎症介质的影响
一、研究目的、意义(理论或实践意义):
尿毒症患者存在着微炎症,主要表现为急性时相反应蛋白的变化和细胞因子的活化,其与透析远期并发症有着直接的。研究表明血液透析(HD)患者的微炎症状态与IL-6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增高有关,但IL-10对微炎症有改善作用。本研究探讨尿毒症维持性HD患者透析前、后血中与微炎症反应相关的细胞因子IL-6、hsCRP及IL-10的水平的变化以及不同类型透析器对上述因子的影响,分析透析膜材料和通透性与HD患者微炎症状态的关系,并对透析膜的生物相容性进行评价,指导临床选择生物相容性好的透析膜,改善血透患者的微炎症状态,提高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存质量。
二、目前国内外对该课题的研究简况:
血液透析(HD)被公认为是治疗尿毒症的主要方法,近期许多研究表明尿毒症患者存在着微炎症状态,微炎症可以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营养不良、血脂紊乱、加重贫血、免疫功能低下等,其与透析远期并发症有着直接的关系。尿毒症患者存在着微炎症状态,其与透析远期并发症有着直接的关系,微炎症状态的主要表现为急性时相反应蛋白的变化和细胞因子的活化,国内外已有研究表明血液透析(HD)患者的微炎症状态与IL-6和hsCRP的增高有关,但IL-10对微炎症有改善作用。
三、研究内容:
选择长期在我院进行维持性HD的非糖尿病患者,病因主要为慢性肾小球肾炎、高血压肾病、慢性间质性肾炎和多囊肾。所有患者均采用碳酸氢盐透析,透析时间不少于半年,每周透析3次,每次4小时。治疗中血压控制稳定,无活动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未使用免疫调节剂,近3个月未合并严重感染、心衰,未输血。患者随机分成4组,分别为低通量醋酸纤维素膜组(CA-LF),高通量醋酸纤维素膜组(CA-HF),低通量聚砜膜组(PS-LF),高通量聚砜膜组(PS-HF),患者分别于透析前及透析后30分钟于肘正中静脉采血;采用ELISA法检测IL-6、IL-10及hsCRP水平,并加以比较。
四、研究方法:
选择长期在我院进行维持性HD的非糖尿病患者,病因主要为慢性肾小球肾炎、高血压肾病、慢性间质性肾炎和多囊肾。所有患者均采用碳酸氢盐透析,透析时间不少于半年,每周透析3次,每次4小时。治疗中血压控制稳定,无活动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未使用免疫调节剂,近3个月未合并严重感染、心衰,未输血。患者随机分成4组,分别为低通量醋酸纤维素膜组(CA-LF),高通量醋酸纤维素膜组(CA-HF),低通量聚砜膜组(PS-LF),高通量聚砜膜组(PS-HF),患者分别于透析前及透析后30分钟于肘正中静脉采血;采用ELISA法检测IL-6、IL-10及hsCRP水平,并加以比较。组间结果比较采用ANOVA检验,各指标之间的关系采用相关分析。采用SPSS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
五、研究进度及具体安排:
1、20xx年12月-20xx年3月:根据病史收集符合研究要求的病例。分别于透析前及透析后30分钟于肘正中静脉采集每个患者的血标本,保管在-70℃冰箱,待测定血hsCRP、IL-6和IL-10水平。
2、收集病例的同时,进行以下工作:
①20xx年12月-20xx年9月:实验前期准备工作、购买实验材料及实验仪器;
②20xx年9月-20xx年12月:测定血hsCRP、IL-6和IL-10水平。
③20xx年1月-20xx年3月:结果分析、实验结果分析总结、论文撰写、上报成果。
六、关键问题与难点:
1、明确HD患者存在微炎症状态,其评价指标为hsCRP、IL-6及IL-10。
2、明确血液透析可引起上述指标的变化,其变化程度与透析膜材料和通透性有直接关系。使用生物相容性好的透析膜可降低微炎症相关因子IL-6及hsCRP释放,提高抗微炎症的IL-10的水平,从而改善血透患者的微炎症状态。
七、预期结果:
本研究首次阐述了透析膜材料和通透性与HD患者的微炎症状态的关系,为如何选择与人类血管内皮极接近的透析膜,减少透析并发症,提高终末期肾病患者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提供可靠的临床依据。
毕业设计题目:年产4200吨环氧氯丙烷车间氯丙烯合成工段工艺设计
指导教师 :
院 系: 科亚学院
专业班级 : 科化工0401班
学 号:
姓 名:
日 期: XX年 3月 7日
1、环氧氯丙烷的物理、化学性质
环氧氯丙烷(ec)英文名:3—chloro—1,2—epoxypropane;epichlorohydrin。 分子式:c3h5clo ,分子量:92。52 , 熔点—25。6℃,沸点117。9℃,相对密度(水=1):1。18(20℃),相对密度(空气=1): 3。29 ,饱和蒸汽压 (kpa):1。8(20℃) ,自燃点415 ℃,折射率(nd20)1。438。 微溶于水,可混溶于醇、醚、4氯化碳、苯。无色油状液体,有氯仿样刺激气味。用于制环氧树脂,也是1种含氧物质的稳定剂和化学中间体 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温能引起分解爆炸和燃烧。若遇高热可发生剧烈分解,引起容器破裂或爆炸事故。
2、环氧氯丙烷的生产原料及主要产品
环氧氯丙烷是1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和精细化工产品,用途10分广泛。以它为原料制得的环氧树脂具有粘结性强,耐化学介质腐蚀、收缩率低、化学稳定性好、抗冲击强度高以及介电性能优异等特点,在涂料、胶粘剂、增强材料、浇铸材料和电子层压制品等行业具有广泛的应用。此外,环氧氯丙烷还可用于合成甘油、玻璃钢、电绝缘品、表面活性剂、医药、农药、涂料、胶料、离子交换树脂、增塑剂、(缩)水甘油衍生物、氯醇橡胶等多种产品,用作纤维素酯、树脂、纤维素醚的溶剂,用于生产化学稳定剂、化工染料和水处理剂等。
1原料:丙烯
丙烯的化学结构式:ch2=chch2oh 。物理性质::无色透明液体,熔点:—129,沸点:97。1,闪点:28,密度(20):0。854,折光率:1。4135。。
用途::丙烯醇是医药,农药和香料的中间体。主要的衍生物及其用途为:用于合成环氧氯丙烷、甘油、1,4—丁2醇以及烯丙基酮,生产增塑剂和工程塑料等重要有机合成原料。此外,其碳酸盐可以做光学树脂、安全玻璃和显示屏,其醚可以做聚合物的增黏剂等。
2主要产品:环氧树脂
目前我国的环氧氯丙烷主要用于生产环氧树脂,其消费比例为环氧树脂占85%,合成甘油占7%,氯醇橡胶占2%,其他如溶剂、稳定剂、表面活性剂、阻燃剂、油田化学品、水处理剂等占6%
3、环氧氯丙烷工艺生产方法及选择
目前,工业上环氧氯丙烷的生产方法主要有丙烯高温氯化法和乙酸丙烯酯法两种。
丙烯高温氯化法是工业上生产环氧氯丙烷的经典方法,由美国shell公司于1948年首次开发成功并应用于工业化生产。目前,世界上90%以上的环氧氯丙烷采用此法进行生产。其工艺过程主要包括丙烯高温氯化制氯丙烯,氯丙烯与次氯酸化合成2氯丙醇,2氯丙醇皂化合成环氧氯丙烷3个反应单元。
4、 工艺流程叙述
(1)丙烯高温氯化法:
(1)丙烯高温氯化制氯丙烯
丙烯与氯气经干燥、预热后以摩尔比4~5:1混合进入高温氯化反应器,短时间(约3 s)内进行反应,生成氯丙烯和_气体。精制后得氯丙烯产品,同时副产d—d混剂(1,2—2氯丙烷和1,3—2氯丙烯),_气体经水吸收后得到工业盐酸。
ch2=chch2 + cl2 →ch2=chch2cl +hcl
(2)氯丙烯次氯酸化合成2氯丙醇
氯气在水中生成次氯酸(或采用介质叔丁醇和氯气在naoh溶液中反应生成叔丁基次氯酸盐,该盐水解生成次氯酸,叔丁醇循环使用),次氯酸与氯丙烯反应生成2氯丙醇(过程中2氯丙醇浓度1般控制在4%左右)。
2ch2=chch2cl +2hocl→ clch2chclch2oh + clch2chohch2cl
2,3—2氯丙醇,70%) (1,3—2氯丙醇,30%)
(3)2氯丙醇皂化合成环氧氯丙烷
2氯丙醇水溶液与ca(oh)2或naoh反应生成环氧氯丙烷。
(3)2氯丙醇皂化合成环氧氯丙烷
2氯丙醇水溶液与ca(oh)2或naoh反应生成环氧氯丙烷。
clch2chclch2oh + clch2chohch2cl + 1/2 ca(oh)2→
clch2chclch2oh + clch2chohch2cl + 1/2 ca(oh)2→
丙烯高温氯化法的特点是生产过程灵活,工艺成熟,操作稳定,除了生产环氧氯丙烷外,还可生产甘油、氯丙烯等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副产d—d混剂(1,3—2氯丙烯和1,2—2氯丙烷)也是合成农药的重要中间体。缺点是原料氯气引起的设备腐蚀严重,对丙烯纯度和反应器的材质要求高,能耗大,氯耗量高,副产物多,产品收率低。生产过程产生的含氯化钙和有机氯化物污水量大,处理费用高,清焦周期短。
(2)乙酸丙烯酯法
前苏联科学院与日本昭和电工均开发了利用乙酸丙烯酯为原料生产环氧氯丙烷的生产工艺。前苏联是采用先氯化后水解工艺,昭和电工则采用先水解后氯化工艺。其工艺过程主要包括合成乙酸丙烯酯,乙酸丙烯酯水解制烯丙醇,合成2氯丙醇以及2氯丙醇皂化生成环氧氯丙烷4个反应单元。
(1)在钯和助催化剂作用下,丙烯与氧在温度160~180 ℃、压力0。5~1。0 mpa,乙酸存在下反应生成乙酸丙烯酯。
ch2=chch2+ 1/2o2 + ch3cooh→ ch2=chch2ococh3 +h2o
(2)在温度60~80 ℃、压力0。1~1。0 mpa下,以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为催化剂,乙酸丙烯酯经水解反应生成烯丙醇。
ch2=chch2ococh3 +h2o→ ch2=chch2oh +ch3cooh
(3)在温度0~10 ℃,压力0。1~0。3 mpa条件下,烯丙醇与氯通过加成反应生成2氯丙醇。
ch2=chch2oh + cl2→ ch2clchclch2oh
(4)2氯丙醇与氢氧化钙发生皂化反应生成环氧氯丙烷。
ch2clchclch2oh+ 1/2ca(oh)2→ ch2— chch2cl + 1/2cacl2 +h2o
与传统的丙烯高温氯化法相比较,乙酸丙烯酯法具有以下优点:(1)避免了高温氯化反应,反应条件温和,易于控制,不结焦、操作稳定,丙烯、氢氧化钙和氯气的用量大大减少,反应副产物和含氯化钙废水的排放量也大大减少。(2)开发了丙烯醇的氯化加成反应系统,成功地将氧引入环氧化物中,首次实现了由氧氧化代替氯氧化的技术,减少了醚化副反应,提高了系统的收率。(3)工艺过程无副产盐酸产生。(4)可以较容易获得目前技术还不能得到的高纯度烯丙醇。主要缺点是工艺流程长,催化剂寿命短,投资费用相对较高。
5、安全环保措施
(1)燃烧爆炸危险性:
危险特性:其蒸气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温能引起分解爆炸和燃烧。若遇高热可发生剧烈分解,引起容器破裂或爆炸事故。易燃性(红色):3 反应活性(黄色):2
灭火方法:泡沫、2氧化碳、干粉、砂土。消防器具(包括scba)不能提供足够有效的防护。若不小心接触,立即撤离现场,隔离器具,对人员彻底清污。高温下能发生自反应,阻塞安全阀,导致罐体爆炸。蒸气能扩散到远处,遇点火源着火,并引起回燃。封闭区域内的蒸气遇火能爆炸。如果该物质或被污染的流体进入水路,通知有潜在水体污染的下游用户。
(2)包装与储运
储存于阴凉、通风仓间内。远离火种、热源。仓温不宜超过 30℃。防止阳光直射。包装要求密封,不可与空气接触。应与氧化剂、酸类、碱类分开存放。储存间内的照明、通风等设施应采用防爆型。罐储时要有防火防爆技术措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 erg指南:131 erg指南分类:易燃液体—有毒的
(3)毒性危害
接触限值:中国mac:1mg/m3[皮] 前苏联mac:1mg/m3 美国tlv—twa:acgih 2ppm,7。6mg/m3 美国tlv—stel:未制订标准。
蒸气对呼吸道有强烈刺激性。反复和长时间吸入能引起肺、肝和肾损害。高浓度吸入致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可致死。蒸气对眼有强烈刺激性,液体可致眼灼伤。皮肤直接接触液体可致灼伤。口服引起肝、肾损害,可致死。慢性中毒:长期少量吸入可出现神经衰弱综合征和周围神经病变。 iarc评价:2a组,可疑人类致癌物;动物证据充分 ntp:可疑人类致癌物 idlh:75ppm,潜在致癌物嗅阈:0。934ppm osha:表z—1空气污染物 niosh标准文件:niosh 76—206 健康危害(蓝色):
(4)防护措施
密闭操作,全面排风。空气中浓度超标时,戴面具式呼吸器。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戴自给式呼吸器。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紧袖工作服,长筒胶鞋。戴防化学品手套。工作后,淋浴更衣。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防止皮肤和粘膜的损害。
(5)泄漏处置:
疏散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污染区,切断火源。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式呼吸器,穿防护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在确保安全情况下堵漏。喷水雾可减少蒸发。用砂土或其它不燃性吸附剂混合吸收,然后收集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如大量泄漏,利用围堤收容,然后收集、转移、回收或无害处理后废弃。
6、当前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 积极发展环氧氯丙烷下游产品,带动环氧氯丙烷的生产与发展今后几年,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环氧氯丙烷下游各消费领域依然会发展较快,各地区的环氧氯丙烷的生产主要是自用,估计会有少量出口。今后几年我国的汽车工业,住宅建设,电子工业等领域将有1个高速发展的阶段,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将有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入建设,因此,今后几年,我国的环氧氯丙烷的下游产品,如:环氧树脂、合成甘油等的市场需求量将会很大,美国、西欧及日本主要
姓名:
XXX
班级:
文学院02级乙班
指导教师:
XXX
专业:
汉语言文学
论文题目:
变老的新奇试论情节型小小说的结局设置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
情节型小小说的结局往往与前面的情节发展单元形成一种转变关系,给人以出人意料的感觉。这种结局布置法是实现小小说构思奇特,以及因小寓大功能的一种重要的结构方式。本文就小小说研究中常被忽略的结局设置问题予以探讨,借鉴当代文学理论,并结合具体的文本分析的方法,试图揭橥情节型小小说创作中结局设置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向,以引起人们对小小说结局问题的注意和重视,也将对情节型小小说的创作有所裨益,使之永葆艺术的新鲜性。
二、研究现状
小小说因篇幅短小、容量有限,故其在丰富完满地塑造人物形象,以及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展现社会生活图景的宏大叙事等方面,都难与中长篇小说相媲美。篇幅的限制促使小小说必须在有限的叙事空间里,尽可能地容纳更多的社会内容。这种叙事策略也对小小说的结局之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到目前为止,关于小小说的结局设置的理论探讨尚属少见。笔者目前所见到的涉及这一问题的相关专著和单篇论文主要有:
1、刘海涛《微型小说的理论技巧》一书指出了情节型小小说的多种艺术技法,具体地分析了小小说情节的构成。其中谈到结局问题时说,小小说的结局存在出人意料、合乎情理之特征,并指出这一特征是它出奇制胜的法宝。
题目:
平面广告的设计
一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选题的目的:平面广告设计对于平面广告传播以及其效果具有重要影响特点在于围绕视觉形式动力进行设计,强调平面广告设计吸引受众注意,是遵循受众接受心理规律及视觉原理,充分传达广告信息,实现广告效果最大化。
选题的意义:本文把众多的方法表现形式置于平面广告设计中,着重对平面广告设计这些新的视觉表现形式及方法进行研究与探讨,为平面广告设计注入新的活力,丰富平面广告形态的表情。
二、主要内容及提纲
主要内容:阐述平面广告设计中的概念及相关软件的运用,并举例说明。
提纲:
1、平面广告的基本概念
2、软件的功能及应用
软件环境
的工具应用
3、点、线、面在平面广告中的应用
造型要素——点
造型要素——线
造型要素——面
4、平面广告“立体化”表现形式
“立体化”表现形式产生的'原因
“立体化”表现形式在平面广告中的应用
三、主要方法和措施
主要方法:
1、社会考察(根据事例进行研究)
2、文献参考(国内外研究资料的分析)
3、网络信息研究(网络资料研究分析)
主要措施:
1、老师的专业指导
2、网络资源的利用
3、图书馆查阅书籍资料
四、主要参考文献
1、《平面设计艺术》李砚祖、芦影编著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xx年
2、《中国艺术设计史》赵农编著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20xx年
3、《设计学概论》尹定邦编著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xx年出版
4、《Photoshop CS教程》21世纪工作室编著—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5、《平面广告设计》何洁编著—北京:中南大学出版社,1999.
6、《设计平面设计》林华编著—中南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7、《世界现代设计史》王受之编著 —广州:美术出版社
8、《视觉传达设计与传统图形》靳埭强编著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xx
9、《界现代设计史》朱和平编著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xx年
(1)之课题名称
钢筋混凝土多层、多跨框架软件开发
(2)之项目研究背景
所要编写的结构程序是混凝土的框架结构的设计,建筑指各种房屋及其附属的构筑物。建筑结构是在建筑中,由若干构件,即组成结构的单元如梁、板、柱等,连接而构成的能承受作用(或称荷载)的平面或空间体系。
编写算例使用_最新出台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xx,该规范与原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j10-89相比,新增内容约占15%,有重大修订的内容约占35%,保持和基本保持原规范内容的部分约占50%,规范全面总结了原规范发布实施以来的实践经验,借鉴了国外先进标准技术。
(3)之项目研究意义
建筑中,结构是为建筑物提供安全可靠、经久耐用、节能节材、满足建筑功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建筑材料、制品、施工的工业化水平密切相关,对发展新技术。新材料,提高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由于结构计算牵扯的数学公式较多,并且所涉及的规范和标准很零碎。并且计算量非常之大,近年来,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城市人口集中、用地紧张以及商业竞争的激烈化,更加剧了房屋设计的复杂性,许多多高层建筑不断的被建造。这些建筑无论从时间上还是从劳动量上,都客观的需要计算机程序的辅助设计。这样,结构软件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栋建筑的结构设计是否合理,主要取决于结构体系、结构布置、构件的截面尺寸、材料强度等级以及主要机构构造是否合理。这些问题已经正确解决,结构计算、施工图的绘制、则是另令人辛苦的具体程序设计工作了,因此原来在学校使用的手算方法,将被运用到具体的程序代码中去,精力就不仅集中在怎样利用所学的结构知识来设计出做法,还要想到如何把这些做法用代码来实现。
(4)文献研究概况
在不同类型的结构设计中有些内容是一样的,做框架结构设计时关键是要减少漏项、减少差错,计算机也是如此的。
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gbj68-84)该标准是为了合理地统一各类材料的建筑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制定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荷载规范、钢结构、薄壁型钢结构、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木结构等设计规范以及地基基础和建筑抗震等设计规范应遵守的准则,这些规范均应按本标准的要求制定相应的具体规定。制定其它土木工程结构设计规范时,可参照此标准规定的原则。本标准适用于建筑物(包括一般构筑物)的整个结构,以及组成结构的构件和基础;适用于结构的使用阶段,以及结构构件的制作、运输与安装等施工阶段。本标准引进了现代结构可靠性设计理论,采用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分析确定,即将各种影响结构可靠性的因素都视为随机变量,使设计的概念和方法都建立在统计数学的基础上,并以主要根据统计分析确定的失效概率来度量结构的可靠性,属于_概率设计法_,这是设计思想上的重要演进。这也是当代国际上工程结构设计方法发展的总趋势,而我国在设计规范(或标准)中采用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法是迄今为止采用最广泛的国家。
一、课题界定与研究依据
课题界定:
课题中的_信息技术_是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种教育媒体以及在这种条件下的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教学方法。_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革课堂教学_是指学校提供充分的物质条件(如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课件制作中心等),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即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种教育媒体及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的应用,克服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以多媒体的强大功能来丰富完善教师的教法,培养学生的学法,以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发展学生创新素质的目的。
研究依据:
1、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这为我校推进信息技术在课堂的应用提供了行动指南。
2、赤瑞特拉著名信息来源心理实验,指明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课堂,让学生既能看得
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是现代教学模式必须使用多媒体手段的理论依据之一。
3、巴班斯基说:教学最优化的第一步,也就是第一个方法就是用综合的观点选择和决定任务。最优化教学的基本标准是尽可能大的成效和师生耗费合理的时间以获取这些成效。本课题在实践过程中,注重发挥师生双方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性作用和主体性作用,传统手段与现代手段的结合,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结合,选取单位时间效率最高的途径。
二、理论假设与研究目标(研究目标分解与具体化)
⑴探索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规律。
⑵提高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⑶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进行课程改革,更好的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⑷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的全面优化,从而最终为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奠定基础。
三、研究内容(研究内容的分解与具体化,含子课题的设计)
⑴ 现代教育技术如何辅助课堂教学。
⑵从建构主义的观念出发重新审视课件制作、逐步建立相关教学内容的课件库。
⑶学生的学习现状研究(学习意识、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等)。
⑷ 探索适合不同学科以及各个学科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课堂教学
模式。
⑸研究适合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四、研究过程设计(阶段时间划分、阶段达成目标、阶段研究内容、阶段成果形式、阶段负责人)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xx年10月--20xx年12月。
参加上级培训,进行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和使用方法的学习及培训准备。进一步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方法,积累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经验,完成课题设计与申报,实施方案的落实、启动。举办开题会。
阶段成果形式:研讨培训材料 调研报告
阶段负责人:朱明昌 李秀芳 周金莲张维元
第二阶段(研究阶段):20xx年1月--20xx年8月。
对实验班进行实验前的检测,了解底码,建立实验班组档案。 开始研究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条件下,教师进行优化的课堂教学设计,改进自身的教法,促进学生学法的转变,通过选取不同类型的课,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并进行课后调查、测试。构建不同的课型,科学和实用地开发、编制多媒体课件,按实施方案分子课题进行操作、实践、研究,中期论证。完成阶段性研究成果报告。
阶段成果形式:论文课件 音像资料阶段性研究成果报告
阶段负责人:高娜 张军张娈 张桂花 韩金奎
第三阶段(研究总结阶段):20xx年9月――12月
对实验班、组检测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对研究中的各项数据、报告、结果等进行分析,完成主体报告和总结,编制课件。完成《应用现代教育促进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的研究》实验报告;《应用现代教育促进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的研究》论文集。
阶段成果形式:实验报告 论文集 音像资料 电化教学活动案例
阶段负责人:牟江涛 赵会丽 魏银玲 赵胜杰
五、研究方法设计(对应研究目标、内容、过程进行某一方法的具体设计)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有:
1、资料文献法DD查阅国内外有关综合素质培养与现代教育技术在相关方面应用的文献资料,为总课题和子课题的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及方法指导。
2、行动研究法。这是主要研究方法。即行动者用科学的方法为解决自己实践中的问题而进行研究。其主要环节包括计划、行动、考察和反思,同时进行课件制作、积累和配套工作。
3、个案研究法。选取具有典型性的课例、课堂教学设计等为研究对象,研究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实效性和规律性。
六、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1、成立以郭洪亮校长为组长,教务主任,教科研主任,各科教研组长为成员的子课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健全课题研究的实施网络,全面调控课题研究的运作。与市教研室教研专家保持联系,请他们给予帮助、指导。
2、成立以教务主任为组长,各教研组长及学校骨干教师为成员的子课题研究工作小组。
3、为使课题研究真正落到实处,取得成效,学校规定每周五为科研组活动日,每月召开一次全体研究人员交流会,汇报本月活动情况,每学期举行一次课题研讨会。
4、经费保证以_科研兴教_为指导,尽力压缩其它开支,确保本课题研究的一切需要。
七、预期研究成果(成果形式及预期完成时间)
教师制作的课件,音像资料 20xx年1月-20xx年2月 电化教学活动案例集 20xx年7月-20xx年8月 研究论文,报告集20xx年11月-20xx年12月
学院:xx
专业:xx
班级:xx
学生姓名:xx
学号:xx
指导教师:xx
毕业设计题目:xx造企业erp系统建设与管理
类型:方案设计
1、课题研究
erp代表了当代的先进企业管理模式与技术,并能够解决企业提高整体管理效率和市场竞争力问题,近年来erp系统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推广应用。erp是由美国gartnergroupinc公司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是信息时代的现代企业向国际化发展的更高层管理模式。
2、课题研究意义
erp系统实际应用中更重要的是应该体现其“管理工具”的本质。erp系统主要宗旨是对企业所拥有的人、财、物、信息、时间和空间等综合资源进行综合平衡和优化管理,erp软件协调企业各管理部门,erp系统围绕市场导向开展业务活动,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erp软件从而取得的经济效益。所以,erp系统首先是一个软件,同时是一个管理工具。erp软件是it技术与管理思想的融合体,erp系统也就是先进的`管理思想借助电脑,来达成企业的管理目标。
3、课题研究目标
制造业的进销存一直是其应用erp系统的核心目的,不过随着制造业信息化的进展,传统的erp系统已不能满足其需求,新型的可定制的、支持二次开发的,并可对接企业内部其它信息系统的erp解决方案才是现代制造业所需要的。越来越多的企业倾向于选择navision作为其erp解决方案,尤其是跨国的全球型企业,navision的本地财务化功能极大的方便了全球数据的整合。通过将产品研发与制造、核算、采购和供应商集成在一起,缩短了开发周期,极大地降低了制造业的营运成本,通过从“按单设计”向“按单配置”的转型,能够快速响应不断变化的客户设计要求,同时将服务、质保、维护和备件控制等交付后,能够与您的财务和制造系统集成在一起。
4.课题研究方法
调查法:
(1)通过网络进行调查,收集出中小型制造企业对erp系统的使用程度
(2)通过对相关知识的学习,研究出一套管理方案
(3)收集相关的信息资料,进行整理、总结,并完善该构思
5.课题研究的难题及如何实现
本课题的难题主要在于如何收集国内中小型企业对于erp系统的使用程度以及企业对于erp系统的偏好程度,只有收集了足够的信息资料,我们才能对此分析、总结并完善出一套erp系统的管理方案。为此我将主要通过采取网络调查和实地访问的方式来收集信息。
论文摘要:随着英语课的逐步推广,随着新课程的推进,作为英语教学的实施者,英语教师应该切实加强教学素质的提高。那么,在新形式下该如何提高英语教师的创造素质呢?我们需要从创新教育理念的树立、知识通识性的具备、教师教学思维的诗意化以及做研究型教师四个方面入手。
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更是竞争的时代。在这些竞争中,人是最活跃也是最关键的因素。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阵地,开展创造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已成为新形势下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创造教育的实施、创造教育体系的建立最直接的要素是建立一支创造型的教师队伍。那么,新形式下,如何塑造自己的创造素质,做一名创造型的教师呢?
树立创新的教育理念
教育观念是教育者从理性上认识教育的切入口,我们说,创造教育的实施依赖于教师,但并非所有的教师都能胜任这项教育,必须是具有创造意识、能够进行教育教学创新的教师方可。因为实现创造教育的目标必然要依赖教师的创造性素质和教育创新的实施,教育教学创新意识已成为塑造具有现代教师风采的核心要素。
创新的教学观
传统的教育观以知识传授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以培养能熟练掌握已有知识的人才作为教育的主要目的,而创新的教育观则针对传统教育观实现了三个转变。
第一,将知识传授为主的教育目标转变为增长经验、发展能力为主的教育目的 使学生通过以教材为基础而展开的学习活动,获得认识和理解,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在知识的应用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第二,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转变为注重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教学方法。创造性的教学鼓励学生对学习的主动参与,使教学成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知识主动探索的过程。
第三,将严格遵守常规的课堂转变为生动活泼、主动探索的课堂氛围。对于活泼好动的学生,要是过分强调对课堂纪律的遵守,便容易束缚学生的天性,使学生丧失了自由表现的机会和激情。所以英语尤其强调课堂氛围的轻松与活跃,因为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心理得到放松,思维处于积极状态,创造潜能才能达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具有知识的通识性
创造性的学习和教育教学创新都离不开知识作为载体。以往,人们常常将 博古通今,学富五车 等形容学者或教师等拥有的知识量,教师往往成了知识的化身。然而在以信息化为特征的今天,人们拥有知识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因而可以这样认为,对于现代人来说,缺乏的并非主要是知识,而是形成知识的知识能力,即知识的创新能力。那么,这种 知识的知识 怎样获得、如何形成呢?
首先,作为教师,要具有广博的学科知识基础和合理的知识逻辑结构。所谓学科知识基础是指教师掌握的知识面不能局限于自己的专业之中,在知识分类越来越细的今天,如果教师只重视 专业知识 ,将自己陷于狭窄的专业领域,思维很难有开阔性、发散性。如果一名教师,要教学 red,yellow,blue,green,purple,orange等颜色单词,他该采用什么方法?仅仅是照本宣科,将单词悉数教给学生,还是巧妙运用学科知识基础,渗透美术教学。引导学生做三原色的加法实验(what sredandblue/redandyellow/blueandyellow?),寻找实验结果,从而引出purple,orange,green三个单词。从这儿可以看出,知识的广博性是形成创造思维、创造性教学的广阔原野。
其次,在教师获得的知识中,还要形成知识的逻辑结构灵魂 知识的融会贯通,即通识性。通识的要义在于强调 识 与 通 ,即见识与智慧的通性,强调智慧及其对人类文化的 统摄 。在施教过程中,通识不能理解为单一的知识教学,它的核心问题,是要解决文化在人格中的整合,这种文化精神是具有创造精神的教师应具有的内在素质。
追求思维境界的诗意化
所谓思维境界的诗意化,是指审美性和情感性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心理氛围。创造是一种美。美与创造从来都是密不可分的。人的创造活动与终身的创造激情和创造冲动是分不开的,教师要善于营造一种创造思维的心理氛围,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创设一个和谐的英语氛围,无疑会激发学生在课堂里运用自己的情感开展多种活动,从而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和创造动机。
做一名研究型的教师
一位学者说过:成功的教师就是:经验+反思。每个教师都有这样的体验,一堂课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使学生学有所得,会感到莫大的快慰;反之,一堂不成功的课也会使有反思意识的教师作总结分析,寻找原因和对策。而经常性、有针对性的反思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教育研究。通过教育研究可以对教育教学实践做出总结、概括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评价自己教育教学活动的得失,提出新的想法,发展和创造丰富的教育教学观点。总之,随着创造教育实践的不断深入,作为英语教师,必须树立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提高知识的通识性,注重思维的情感性和审美性,勤于动笔,勤于反思,积极投入教育实践,做一名新形势下的创造型教师,为培养创造型人才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 1] 《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xx 年.
[ 2]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主办20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