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p网站毕业论文(推荐7篇)
136
2024 / 07 / 23
经过以上努力,我们取得了以下效果:
1、实现了课程培养目标
2、学生的护士资格考试过关率高(2014年过关率提高到2015年的,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3、得到了实习医院的认可(据调查,在各实习医院大多数由我系学生担任实习组长,2015年有3名同学获得延安市人民医院“优秀实习生”称号)
4.参加省级比赛成绩理想
反思:目前我系外科护理教学团队的集体努力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学生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医学教育的发展脚步也越来越快,外科护理教学仍需努力,需要大力借鉴、学习、应用更多最新医学教育成果,并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变化,将课程的组织形式,授课的方式方法不断改革、创新,以培养更多优秀的护理人员。谢谢!
1 骨科急症概述
致伤原因
引起骨科急症的原因均为外伤性暴力,常见:交通事故伤,挤压伤,撕脱伤,绞榨伤,坠落伤,压砸伤,刀刺伤等。
分类
颅脑损伤;创伤性血胸;肢体离断;多发骨折,外伤合并血管损伤;开放性骨折;挤压综合征;颈椎损伤合并高位截瘫等。
特点
急性出血;合并休克;或伴有昏迷的颅脑损伤;有内脏损伤;呼吸功能障碍;或合并急性肾功能不全;丧失肢体功能;伴有严重脱水或代谢性酸中毒。
临床表现
骨与关节损伤:局部胀痛,疼痛,畸形,有骨擦音,患处功能障碍;神志与精神:轻型病人精神高度紧张,面色苍白,呻吟喊叫;病情危重者或烦躁不安或表情淡漠,甚至昏迷;创口或伤口:形状大小深浅不一的伤口,有出血或血块,皮肤肌肉也可以受损;BP,P,R,SPO2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其他:口渴尿少,或四肢冰凉灰暗,末梢血循环差。
2 护士的准备素质要求
仪表端庄,沉着冷静,工作有条不紊,与医生默契配合。
尊重、关心患者,保护患者的隐私,具有较强的责任心,敏锐的观察力,能及时发现病人的病情变化,得以及时解决。
急救器材及药品准备完善。
具有娴熟的护理技能,为抢救病人的生命赢得宝贵的时间。
具有安全防护意识,严格无菌技术操作,防止交叉感染。
严格医嘱执行制度。
护理记录单记录准确、及时、字迹清晰、记录内容客观,不涂改。
注重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及心理护理,得到更好的理解和配合。
3 急救流程
急诊病人进入科室,立即通知值班医生。沉着冷静的进行急救,保护病人隐私,做好自我防护。呼吸心跳停止者,立即心肺复苏
首先测量BP,P,R,SPO2观察神志,大概了解受伤的情况,既往病史,及时反馈给医生。
立即建立2条以上的静脉通路,并保持通畅,保证给药途径。并给心电监护及吸氧。
开放性伤口给予简单包扎,骨折给予简单固定,颈椎及脊柱骨折的禁止随意搬动,口内异物及时清除。
急诊采血:血常规,凝血像,输血前四项,急诊检验,抽血备血等。配合急诊心电图检查及各科的会诊。
视病情给予留置导尿,并观察尿色、尿量。
评估病人的情况,根据具体情况配合医生快速施救:抢救中稳定病人情绪,配合抢救
①创伤性休克:平卧、吸氧、保暖、适当阵痛;迅速扩充血容量,改善微循环;尽快控制活动性出血;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激素的应用;密切观察生命体征,观察神志,颅脑损伤的瞳孔,观察皮肤、口唇、甲床色泽、肢端温度,观察尿量<20ml>30ml/h,说明休克有好转的趋势,需急诊手术者,抽血备血,急诊检验。
②颈椎骨折颈髓损伤的患者,注意保护颈部,颈托固定,观察呼吸四肢感觉及运动。
③胸腰椎骨折的患者,观察下肢感觉及运动情况,评估小便是否能解出,排尿障碍者给予留置尿管,并注意搬动。
④骨盆骨折患者出血量可达1000ml以上,注意观察生命体征,尿道损伤者观察排尿情况及尿色,腹膜后血肿有腹膜刺激征。
⑤高处坠落伤复合伤,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生命体征情况,观察胸部头部腹部情况。
⑥挤压伤,观察腹部情况,肾脏及尿道损伤,观察尿色尿量即生命体征情况。
⑦开放性损伤撕脱伤,包扎出血,快速输液。
⑧合并颅脑损伤,观察神志瞳孔对光反射四肢活动。烦躁者,必要时给以适当的约束。
⑨四肢工作:高度肿胀,谨防骨筋膜室综合征,观察血液循环,皮温,颜色,动脉搏动情况,抬高患肢,对症治疗,必要时行切开减压术。
通过急救,患者病情平稳。进行下一步治疗或急诊手术及护理。继续观察病情及生命体征情况,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给予及时治疗。
课程的设置取决于课程的性质,课程的性质又由课程定位、课程任务和专业培养目标组成,那我们就具体看一下课程的定位。
1、课程定位
我们选用的教材是由岑晓勇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外科护理学》,此课程属于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护理专业必修的专业理论课程,更是护理岗位必备的一项专业技能。本课程是在护理基础理论、护理心理学以及系统基础医学知识做铺垫的基础上,通过《外科护理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熟悉并掌握常见外科疾病护理的基本理论,规范的进行基本技能操作。《外科护理学》属于临床专业课,它在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的位置,它不但具有理论性强、实践性强和应用性强的特色,同时本课程在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中占25%以上的内容,所以学好《外科护理学》不但是学生将来能够胜任临床护理工作的前提,更是他们考取护士资格证所必须掌握的重要学科内容。
2、课程任务
本课程安排三学期学习,第一学期36课时,第二、三学期分别为72学时,共计180课时。
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如下表所示。根据课程的内容与结构,再结合学生自身情况,重、难点也已标识。
3、专业培养目标
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外科护理素养,即:具备发现问题和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然后运用评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日后走上临床护理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
根据课程的结构和内容,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外科护理学中基本理论知识,各类外科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及护理措施。
熟悉:各类外科常见疾病发生的病因及治疗原则;了解:各类外科常见疾病的辅助检查及健康教育。
能力目标:以人为本,运用整体护理模式,做到人性化护理。规范进行无菌操作和外科常见专科护理操作,运用整体护理模式对患者进行护理。
素质目标:培养具有开拓创新和对工作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业务品质,同时具有爱岗敬业、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满足以上目标,才能提升就业能力,全面发展智力,完善人格修养。
1、学情分析
(1)本次课的授课对象是高职护理专业二年级学生,他们虽已完成了部分基础医学知识的学习,但内、外、妇、儿等临床学科也刚刚涉及,其临床护理思维模式还未成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他们已学的基础知识,再联系到临床
疾病,进而引导他们按照正确合理的医学、护理学知识体系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21世纪最缺什么?创新!再结合学院“授人以渔”的.办学宗旨,所以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为日后走上临床护理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和技能基础。
2、师资分析
我们的教学团队不但要有一定的知识能力,同时还要具备职业资格,即护士资格和教师资格,俗称“双师”。我们系部大多数教师具有多年的临床护理实践经验,教学能够理论联系实践,能够做到教书育人,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
3、教学资源
课程教学除常规的教材、课程标准、课件及相关习题集,还有网络课程、教学案例和教学视频等。
4、教学环境
由于《外科护理学》属临床护理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所以,我们的教学环境大多数在教室进行。此外,我系还有设施齐全的校内实训室及以延大附院、市人民医院为首的十几家医教联盟校外实习基地,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外科护理学》课程是一门临床专业课程。因此我们采用工学结合、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及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设计和手段上,主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护理程序为导向,贯穿整体护理思想,充分体现教、学、做的有机结合,从而实现教师做中教,学生做中学。再应用讲授、案例分析、情景教学、观看视频、教师指导、实训练习、临床见习等多种教法相结合,达到“工学结合”的目的。
1、教法与学法
(1)讲授法:主要运用语言讲授,清晰、直观、明了、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化难为简、化多为少,层次分明、重难点显著,易学习、易理解、易记忆的优点。
学法与手段:多媒体病例图片、病例讲解视频等多种媒介结合讲解,应用于外科疾病病因及临床表现的讲授。
(2)角色扮演法:选取护理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情况作为情境教学的背景,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运用所学的知识按照操作规程尝试完成各种操作。
学法与手段:组织学生分组,模拟工作情景,进行仿真操作,应用于外科疾病护理措施的实施。
(3)病例讨论法: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帮助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学法与手段:多展示真实病例,讨论分析,应用于外科疾病患者的护理。
2、教学过程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所以我们的教学过程如下图所示,同时,在授课时我们的课堂教学安排如下:
3、教学考核
课程考核办法:平时成绩10%(案例分析、课堂回答)、实践成绩30%(实训操作)、笔试成绩60%(期中考试、期末考试)
4、教学评价
主要采用学生测评、同行互评、督导评课及专家检查等多种方式综合评价。
5、特色与创新
具有理实一体化教学、开展“第二课堂”学习、师生共同学习以及搭建网络平台学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