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p网站毕业论文(推荐7篇)
135
2024 / 07 / 23
时光荏苒,2. 5年的研究生生活已经接近尾声,在这2. 5年里,我浅尝了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回忆起这段时光,记忆犹新,往事历历在目,真的感慨万千。而每一步走来,都离不开同学和老师的支持与帮助,尤其是在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中,我的导师裘丽娅,给予了我莫大的帮助,可以说,没有导师的细心指导与耐心帮助,我的论文不会进展的如此顺利。论文从定题目开始,到开题,再到资料的收集与文章的写作,以及论文经过多次的修改,导师都给予了我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在这里,再次由衷的感谢我的导师,您辛苦了!
同时,我也要感谢会计学院的所有老师们,感谢他们在我的研究生学习中给予的教导、关心和帮助。感谢我的同班同学,感谢他们在生活中、学习上给予的帮助,尤其是我的室友,她们总是对我包容、礼让与关心,在我困难时,给予心理上的安慰,谢谢!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家人,是他们支持我考研究生,使我学习无忧;是他们给予了我无限的爱与理解,使我身心健康。
本篇论文的写作运用了大量文献数据资料,所以,也要向那些参考资料引用文献中提及的未提及的所有原创者表示感谢。
在经过10多年的工作实践后,能够重新踏入学校的大门,较为系统的学习安全工程知识,对我来说,实在是难得的机会。在两年多的学习过程中,既得到了良师的教诲,又得到了同学和益友的启发,使我受益良多。
在这篇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的导师xxx教授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本论文能够顺利完成,离不开导师的悉心指导和严格要求,导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崇高风范,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对我影响深远,不仅使我树立了自己的学术目标、掌握了基本的研究方法,还使我明白了许多待人接物与为人处世的道理。本论文从选题到完成,每一步都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倾注了导师大量的心血。在此,谨向导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此外,本文研究工作还得到了安徽省消防总队xx高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xxx博士、xx博士、xxx硕士的热情帮助,他们在专业领域的通晓给了我极大的帮助,在此向他们表示真诚的谢意!
我还也要感谢学校所有辛苦工作、为我们精心安排每次学习与活动的老师们,感谢他们给予我学业上无私的教诲和生活上亲切的关怀!
同时,尤其感谢多年来一直给予我鼎力支持和无私奉献的父母以及默默支持和照顾我学业和生活的妻子,没有他们的付出与牺牲,我的课题研究就谈不上顺利完成,再次真心地感谢和祝福他们!
最后,谨向所有在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曾经关心和帮助过本人的老师和同学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虽然大四的生活多半时间还是呆在学校里,但是论文致谢语写就的那一刻也真正标志着我与这所学校就此别离了,没有伤感,更多的是遗憾,但是总归不如意事十有八九,过去的不能挽回,人应该大胆向前看,所以这段文字应该像它的标题一样充满感恩和致谢,感谢四年来在我的成长道路上扶持过我,指点过我的人。
这篇论文所涉及的议题是和我的指导老师交流后定下的,在前期的实习积累经验,到中期的修改和讨论,及最后的反复斟酌,我希望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写出一篇具有现实意义的论文。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我还是遇到了相当多当初没有预料的困难,也曾经令我迷茫和彷徨,论文最终的定稿,也没有我当初设想的那么完美,但是总归是自己尽力完成的著作,和我的每一篇球评一样都是我心血的累积。
论文得以顺利完成,要感谢的人实在太多了。首先要衷心地感谢我的指导老师胡老师,您严谨的治学态度,开阔的思维,循循善诱的指导一直给我很大的帮助。当我对论文的思路感到迷茫时,您为我理清思路,指导我往一条比较清晰的思路上进行修改。
在论文的不断修改中,我也努力做到及时积极地跟胡老师交流,因为我觉得这样可以使得我的论文更加完善。在这里还要深深的对您说上一句抱歉,因为我的懒散和懈怠,令您费尽苦心并且几近失望。论文的最终完成,也是一波三折。在不断完善和修改的过程中,也让我更加懂得_一分耕耘才有一分收获_的道理。再次对您表示感谢,师恩伟大,无以回报。
由于开题报告是用文字体现的论文总构想,因而篇幅不必过大,但要把计划研究的课题、如何研究、理论适用等主要问题说清楚,应包含两个部分:总述、提纲。
1总述
开题报告的总述部分应首先提出选题,并简明扼要地说明该选题的目的、目前相关课题研究情况、理论适用、研究方法、必要的数据等等。
2提纲
开题报告包含的论文提纲可以是粗线条的,是一个研究构想的基本框架。可采用整句式或整段式提纲形式。在开题阶段,提纲的目的是让人清楚论文的基本框架,没有必要像论文目录那样详细。
3参考文献
开题报告中应包括相关参考文献的目录
4要求
开题报告应有封面页,总页数应不少于4页。版面格式应符合以下规定。
开 题 报 告 学 生:
一、 选题意义
1、 理论意义
2、 现实意义
二、 论文综述
1、 理论的渊源及演进过程
2、 国外有关研究的综述
3、 国内研究的综述
4、 本人对以上综述的评价
三、 论文提纲 前言、
一、1、2、3、 ··· ···
二、1、2、3、 ··· ···
三、1、2、3、 结论
四、论文写作进度安排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提纲
一、开题报告封面:论文题目、系别、专业、年级、姓名、导师
二、目的意义和国内外研究概况
三、论文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
四、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五、预期的结果
六、进度安排
毕业论文的完成意味着自己的_________生涯即将画上句号,回首过去的_______生活,感慨颇多,也认识到社会工作专业带给自己的影响和改变,当然,在这中间也要感谢那些曾帮助过我的人,因为有他们,我的今天才如此丰富多彩。
首先,要衷心感谢我的导师_________老师,作为一位管理学出身的本科学生,我要在_______半的时间内认识社会工作、接受社会工作、投入社会工作,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在这一探索过程中,_________老师的专业素养、执着精神和人格魅力,深深影响着自己,从社会工作价值观念的探求和建立,到项目化管理的学习和应用,从专业实习的困惑与释疑,到对自身的重新认知与审视,_________老师给予我诸多的关注和鼓励,尽自己的可能提供平台与机会,回望这一过程,对导师给予自己的帮助深深感谢。
其次,我要感谢我的同门_________,灵慧以其自身的信仰力量、对待专业与生活的积极乐观和优秀的为人,成为我在专业探索过程中的另一重要榜样。对_________在日常工作学习中的真诚态度和品质,以及提供给我的必要协助,表示感谢。同样要感谢的还有我的三位室友,他们在我最低落、消极的低谷中,始终站在自己身边,无论是斥责还是鼓励,我深知,这都是他们的关心,一步步向上的路程中,他们是最好的朋友。
最后,我要感谢的是我的母亲和兄弟,她和他的存在,成为我不断追求的动力与坚持,尽管路程坎柯,但是一路走来,终有所获,感恩两位亲人在自己的生命中出现,成为我一生的骄傲。
日光荏苒、岁月如梭,硕士阶段的学习既短暂而又充实。在即将离开母校之时,我为能从浙江大学智能农业装备研究所毕业而感到骄傲。在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过程中,老师、同学、家人都给与了我莫大的关怀和帮助。至此,我向大家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衷心的感谢。
首先,特别感谢我敬佩的导师张京平副教授。感谢张老师三年来在学习科研以及毕业论文选题、研究、撰写过程中给予我的悉心指导。张老师平易近人、言传身教,总是能为学生着想,每次与张老师讨论学习生活上的困惑总能让我受益匪浅。张老师求真务实的科研精神、实事求是的人生准则、淡泊名利的工作作风为我树立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榜样。张老师这些优秀的品德时刻在鞭策着我,在今后的人生路上,我将不忘张老师对我的教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其次,十分感谢王俊教授。王老师对每个学生真诚而负责,尽心尽力帮助学生。
王老师在学习上给了我极大的帮助,让我学会了能够有计划地安排学习,十分感谢您为学生的付出。
同时,还要感谢团队王永维副教授、程绍明老师和韦真博老师,在各位老师的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也感谢各位老师在硕士期间给予我的关心与帮助。
感谢实验室的全体同学,感谢你们平日里对我生活与学习上的帮助。
特别感谢我的父母和女朋友钟姗,感谢父母对我的养育之恩,感谢你们一直以来在我学习路上对我的支持和理解。
最后,向曾经给我帮助而未提及姓名的所有亲人、朋友、老师和同学们表示感谢!
一、立论依据
(一)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得到不断的改善。20xx年我国开始实行新的休假制度,我国的法定休假日达到了115天,意味着我国居民一年当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的闲暇时间。但是随着竞争的加剧,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为了缓解压力各种各样的休闲活动不断涌现,但普通的休闲活动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国内旅行社组织的一些旅游活动,越来越像麦当劳快餐一样来去匆匆,让旅行者错过隐藏在自然风光后的惊喜和乐趣。人们需要的是一种能够回归自然,与自然亲密接触,感受自然的清新又不失惊险刺激,在惊险刺激中释放压力的休闲活动。为此,在一些大都市中形成了一种“有钱有时间又喜欢亲近自然”的“驴友”。这些“驴友”从普通的休闲活动中分离出来,热衷于在大自然中畅游,尤其是一些探险活动,在这种趋势的带动下户外活动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户外运动俱乐部是户外运动适应市场需要的产物,是推动户外运动发展的重要载体。伴随着户外运动的兴起,户外运动俱乐部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至20xx年,我国正式登记注册的户外运动俱乐部有700多家,自发性组织户外群体则不计其数,有5000万人经常参加户外运动。
上海作为中国经济水平最发达的城市之一,也是户外运动最早兴起的城市之一。在上海,户外早已成为一种时尚的代名词。在百度工具栏中输入“上海户外运动”会发现大量的户外运动俱乐部以及户外运动用品商店,民间自发的还没有组建网站的户外运动团体更是大量的存在。1999年上海成立了第一家户外运动俱乐部——白浪户外,20xx年开始,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和户外商店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到20xx年底,上海登记备案的户外运动俱乐部已有50家,而没有登记的俱乐部有200多家。但纵观已有文献,发展仅有寥寥数篇关于上海户外运动的文章,专门对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的研究还是空白,发展如此迅速却没有引起相关研究领域的重视。本为试对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以期抛砖引玉使得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的研究得到更多的重视,获得更多的研究成果。
1、理论意义
相对于比较成熟的旅行社及旅行社产品而言,户外运动与户外俱乐部的研究确实非常少的。目前关于户外运动仅有的文献主要围绕着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发展、户外运动救援、户外运动网站管理等,专门以户外运动俱乐部的产品——户外运动服务为研究对象的文章比较少,所以存在着一定的理论空白。本文选取上海市的户外运动服务产品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观察、访谈以及问卷调查等方法,一方面理清上海户户外运动俱乐部及户外运动产品发展的现实状况以及特征,发现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它们的发展需求;另一方面, 对上海的户外运动俱乐部市场进行调查,发现消费者的需求偏好、影响因素、期望等,希望能够丰富我国户外运动俱乐部的理论基础与理论结构,同时也进一步补充和完善有关消费者行为,尤其是户外运动消费者行为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
2、实践意义
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较为清晰的了解到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户外运动产品发展的实际状况以及市场需求状况和消费者行为特征。本文的实践意义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宏观层面,二是微观层面。宏观层面的意义在于透过户外运动服务产品所折射出来的问题为上海市在制定和规范户外运动俱乐部发展的政策方面,提供一些有用依据,能够更好的引导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不断的发展。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发展迅速,足以引起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政府应当加强引导工作,为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的发展提供一个健康的发展环境。微观层面的意义在于,一方面深入了解上海户外运动服务产品的市场需求状况,了解上海户外运动服务产品市场发展规律,并发现户外运动俱乐部在产品组合、组织管理、制度设计、人力资源构成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调查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的客源市场,了解消费者行为特征和消费偏好等为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的发展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建议与对策。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国外相关研究回顾
西方的休闲思想不同的东方的休闲思想,西方人更强调借助于休闲活动,寻求浓烈和刺激的感官享受并通过具有极大发展张力的活动形式,充实和完善以自我为主题的人格意识。因此,相对于中国语言的“户外运动”,国外更多的是用“特种旅游”或“探险旅游”来表达。特种旅游在西方国家由来已久。在这里并不赘述特种旅游的发展史,在 中输入“adventure tourism”对国外探险旅游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国外对户外探险旅游的研究从最初的概念分析,逐渐发展到对探险旅游的安全、产品、市场、影响乃至专题探险旅游等深层次的研究。研究的地域也从发达国家的传统探险旅游目的地逐渐扩大到全球视野的新兴探险旅游目的地。
1.户外游憩理论研究
关于户外运动的研究,国外主要集中在外游憩理论的研究中。Clayne R. Jensen在其《美国户外游憩》一书中,研究了户外游憩的基本理论,户外游憩的管理机构、服务组织以及户外运动产于和环境资源保护等方面。Robert E. Manning在《户期外游憩研究:满意度的探索和研究》中专门对户外游憩参与过程以及满意度进行了详细的阐述。Nick Hanley等在《户外游憩的新经济学》中,从经济的角度讨论了山脉(攀岩和攀登运动)、森林、河流海洋等集中户外运动的需求评价模式和方法。Sung(20xx)对探险旅游、探险旅行与生态旅游、商业化的远征探险、户外游憩等相关概念进行了分析。
2.户外探险旅游安全研究
国外的户外探险旅游研究是从关注基本概念开始展开的,随着探险旅游的不断发展,研究的内容逐渐向探险旅游的安全问题、产品、市场、影响乃至专题探险旅游研究等深层次深入。Fluker(20xx)研究认为虽然人们在生活中会努力降低风险,但是在探险旅游中确实在追逐风险,或至少是接受风险的,这也正是探险旅游的特殊吸引力。但是Cater(20xx)认为探险旅游不是需要真是的风险,参与商业化的探险旅游活动的游客实际上是在追寻一种恐惧和挑战。本特利等(Bentley, Mayer,Page,Chalmers,20xx)对新西兰户外探险伤亡活动,克里夫特等人(Clift al.,1997)、维克斯和佩奇(Wilks & Page,20xx)及佩奇(Page et al.,20xx)对苏格兰的探险旅游活动进行专题研究,穆萨等(Musa et al.,20xx)得出到珠穆朗玛峰国家公园89%的游客会受到高原反应、呼吸疾病以及肠道感染的影响。艾特肯(Aitkens,1990)、普劳尔等(Prall et al.,1995)、古莱特等(Goulet et ,20001)、哈格尔(Hagel,20xx)等学者不仅分析了雪上项目的基础数据,而且比较了滑雪与滑雪板运动对身体不同部位的伤害度,头盔和护腕的影响,以及技术及经验的作用。卡伦和佩奇(Callander & Page,20xx)倡导安全经营和规范立法,并从经济学角度来讲,保险制度是旅游赔偿中最符合帕累托效用最大化的一种方式。
3.户外探险旅游产品及市场研究
目前,以户外探险旅游产品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文献比较稀少,正如More&Averill(20xx)中所说的“游憩研究中最受忽视的部分是一个活动中的真是作品”。Buckley(20xx)从价格、持续时间、团队规模、技术和遥远性等方面研究了探险旅游产品,发现产品可以被整理为从小规模、高难度、高价格到大规模、低难度、低价格。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早期,在西方国家与探险旅游相关的杂志、期刊、设备制造、旅行用商品、零售商和运营商数量得到了迅速发展,由此折射出旅游探险市场出现了迅速的规模化发展。Loverseed(1997)认为探险旅游是北美地区增长最快的旅游产业部门。根据加拿大的全国旅游数据显示,超过7300万北美成年人参与过探险休假,近5500万人过去12个月内进行了探险休假(Tourism )美国一份报告显示,9800万美国成年人(近半数成年人口)过去五年内进行过探险休假。
面对发展势头迅猛的户外探险旅游,不少学者的研究方向也聚焦于此。Walle(1997)认为冒险探险和追求知识和见闻的探险分属于不同的目标市场,旅游学者和旅游业者应该能够分辨这一区别。Sung(20xx)也从探险旅游多样的市场环境因子的概念唯独深入到了探险旅游市场系统的研究,并将探险旅游市场细分为六个类别:普通狂热型、预算青年型、软温和型、高端自然主义者型、家庭休假型、成熟独行者型。
4.户外探险旅游影响
随着户外探险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一系列关联影响也呈现出来,学者对影响的主要研究点在于对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Shackley(1996)对印度北部沙漠Jaisalmar进行了研究,发现虽然户外探险旅游产业是当地经济的支柱,但是缺乏又显得管理使得就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Hendee&Dawson(20xx)在对北美的荒野管理中发现,向土地管理者控告的多是马匹和背包徒步,骑马者在减少影响方面比其他旅游者少,马匹实际上产生了生态影响。Silori(20xx)研究了喜马拉雅山脉西部的Nanda Devi 生物保护圈保护区探险旅游活动的社会经济与生态效应。但研究不仅仅局限在生态学方面,社会学方面的影响研究也是存在的。Noy(20xx)研究了背包旅游者相互交流和讲述自己的旅行故事对叙述者和听众的意义、与社会文化的联系以及背包旅游在实现旅游者自我转变方面的影响等问题。
国内相关研究回顾
随着户外运动的不断发展壮大,户外运动俱乐部的不断增多,我国户外运动研究开始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通过中国知网的搜索发现我国户外运动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户外运动概念的研究与界定
目前已经有不少国内的学者研究并阐述了户外运动的概念。刘凤香(20xx)通过比较户外运动和体育旅游两个概念,辨析了它们之间的关系,认为二者虽都具有异地性、暂时性和非就业性等旅游活动的特点,但能研究重点不同,户外运动着重于“运动”,而体育旅游测侧重于“旅游”。总体来说,户外运动快速发展时期是在中国进入休闲时代后得益于我国休闲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有学者将户外运动与休闲相结合,如李红艳(20xx)将户外运动放在休闲的概念下进行探讨,将户外运动视为一种休闲生存状态,认为户外运动是人们在闲暇时间,为了满足自身身体健康、放松和休息、人际交往以及刺激和冒险等多方面的需要,采用体育运动的方式(步行、登山、滑雪、骑自行车等)在山地、水域、荒漠、高原等各种特定自然环境下进行的各种户外体验活动。齐 震(20xx)认为休闲与户外运动相辅相成,休闲是户外运动的前提,户外运动是休闲的方式。
2.户外运动俱乐部的研究
互联网在户外运动俱乐部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内对户外运动俱乐部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网络虚拟的户外运动俱乐部,研究大致可分为两个视角。一是户外运动俱乐部的导向引领作用。大多数人接触户外运动都是通过网站引导,以网络为平台进行活动发布、经验交流、信息反馈等。韩冰,路紫(20xx)运用评估框架对户外运动俱乐部网站论坛进行了分析,认为网站论坛的互动作用对个人出行行为具有很强的导引作用。王杨等(20xx)以石家庄乐游户外运动俱乐部为例,分析了信息流对人流的导引机制,认为户外运动俱乐部网站在信息沟通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信息的产生、扩散、共享、交换衍生出信息流并对人员流动产生作用。路紫、樊莉莉(20xx)以乐游户外运动俱乐部为例,在访问和调查的基础上评估了该网站的服务功能,提出中小型旅游网站进一步发展的新型商业模式,论证了一个地理学所关注的重要问题——电子商务时代地理区位的重要作用。二是户外运动俱乐部在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李久全,高捷(20xx)分析指出我国户外运动市场迅速扩大、俱乐部数量快速增加,但也存在着户外活动或赛事数量及盈利能力不足、俱乐部缺乏竞争力等问题,提出举办有影响力的活动或比赛吸引电视转播和赞助、整合户外俱乐部资源提高自身盈利能力等对策。张传统(20xx)探讨了探险旅游俱乐部的未来发展模式,认为它是体验经济模式的最好实践舞台,其发展要实现与体验经济对接,并提出了探险旅游俱乐部发展若干思路。
3.户外运动产业研究
在文献搜索过程当中统计显示,户外运动研究成果最多的集中在户外运动产业层面,这也揭示了一个问题,户外运动产业的巨大经济潜力已经引起社会的重视,户外运动产业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朝阳产业。从20xx年至20xx年底,根据著名的戈尔公司调查以及中国纺织协会户外分会数据,中国户外产品零售总额从亿元增加至近50亿元,户外用品专业店的数量从20xx年的1316家增加到20xx年的1400家,销售额从20xx年的亿元增长到20xx年的18亿元。现有的文献对户外运动产业的研究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
(1)宏观层面的研究视角主要在于户外运动产业发展的现状。梁强等(20xx)认为“户外”定义狭窄,商家经营思想局限、商家营运策略病态发展是我国户外运动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基于户外运动市场需求特征提出了价值创新策略:重新定义需求内涵;推崇“泛户外”概念;自主创新,提升国产户外品牌的整体竞争力;注重市场服务互动与消费者价值体验。郭进辉(20xx)提出了户外运动旅游的概念,分析了我国户外运动的资源开发、组织与运营机构、参与者、户外用品市场发展现状,并提认为加大理论研究力度。扩大户外运动内涵、提高户外运动旅游产业开发意识、完善户外运动旅游管理,建立保障体系才能确保户外运动旅游的健康发展。梁强,王欣(20xx)通过对我国户外运动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的剖析,认为中国户外运动产业有两大难题有待攻克:一是行业整体的市场发育程度与规模有待提升,散、小、弱的状况亟待改变,研发投入不足,自主创新乏力;二是停留在制造加工的阶段,缺乏自由品牌的支撑。孙班军,陈永斌(20xx)梳理了河北省户外运动产业发展的现状,认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民众思想保守、法律法规制度缺失是影响河北省户外运动产业发展的因素,为此要制定户外运动长远发展规划、培育民众对户外运动的正确理念,制定优惠政策,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梁强等(20xx)借助产业经济学SCP范式对我国户外运动产业的市场结构、产业运行和产业绩效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认为我国户外运动产业市场集中度低,市场进入壁垒低,产品差别化不大,运营粗放,研发不足。
(2)对户外运动微观层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营销、市场特征、消费等方面。户外运动产营销策略影响最主要的五种因素依次为:市场因素、组织与管理因素、企业选址因素、专业与营销环境因素、资本因素(李香君等,20xx)。吴清国等(20xx)分析影响中国户外与需求消费因素,认为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人均GDP不断增长,对户外运动的需求不断增加,户外运动发展前景良好。梁强,罗永泰(20xx)分析我国户外运动市场消费者需求的特点与产品特征,提出面向体验经济的户外运动产品营销变革:重新定义需求内涵、推崇“泛户外”理念;注重户外市场服务互动与消费者价值体验;营销规划需结合科技、人文和艺术。高建磊等(20xx)选取京、沪、穗三个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户外运动发展较快的地区,对三地户外运动群体的消费行为进行分析研究。
4.以个体城市为例,研究户外运动发展
张雅伟(20xx)简述户外运动在上海的发展,归纳阐述了户外运动在上海发展过程中的优势和劣势,呼吁社会客观对待户外运动的发展,既不要过高估计它的效益,也不要用偶然事件来以偏概全。王莉等(20xx),李红艳、肖光来(20xx)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北京市户外运动产业发展现状进行调查,认为北京市户外运动产业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规模小,产品种类少且质量不高,缺乏专业人才,俱乐部管理不规范。黄河、朱斌(20xx),胡俊、吴敏才(20xx),吴宝升等(20xx),张西林、王曼娜(20xx)分别对桂林市、温州市和湖北省的户外运动发展状况进行了研究。研究了桂林发展户外运动的优劣条件。
5.户外运动风险保障及风险管理研究
在各种户外环境中进行户外运动时存在一些可能引发人体伤害的危险因素,自我国开展户外运动项目以来,风险事故也伴随而来。据20xx年中国登山协会登山户外运动事故调查事故小组发布的《20xx中国登山户外运动事故报告》中显示至20xx年为止在中国境内进行的官方户外登山活动_有81人遇难,而且近三年来,遇难人数还在不断的上升。除此之外,大量民间自发组织的户外运动活动中遇难事故的报道也频频出现,引起了社会和舆论的重视,风险问题成为是户外运动发展的一个瓶颈。邹本旭(20xx)调查表明由于户外运动本身特点及在我国开展较晚,安全措施方面发展不完善等导致损伤率较高。焦玲玲,章锦河(20xx)认为露营旅游相比与传统旅游来说自主性随意性强、内容与形式更为复杂、风险系数高。
户外运动活动存在风险,建立与之相配套的风险保障机制是必不可少的,张进福(20xx)认为一个高效完善的旅游安全救援系统应该由核心机构、救援机构、直接外围机构、间接外围机构四部分共同组成。王小利,张树夫(20xx)认为构建我国探险旅游安全保障体系要加强对探险旅游危险因素的安全感知,对探险资源进行风险评定,建立安全救援系统。李俊,凌浩(20xx)认为盈利性户外运动在组织过程中面临三种风险:人的风险、伍的风险、环境风险,推断出盈利性户外运动组织过程的风险管理实际上是风险管理目标的确定、风险管理计划的制定与实施、风险管理效果评估的动态循环过程。邹统钎等(20xx)通过探险旅游风险评估及保障机制两个方面对国内外文献进行了梳理分析,认为还未出现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探险旅游安全管理模型和全面保障模型。齐震(20xx)认为建立一个以户外运动法规政策为理论指导、以户外运动装备为物质基础、以户外保险和户外救援为两翼保护措施的户外运动安全保障体系,使户外运动俱乐部摆脱民间的组织状态。龚良军,陈然(20xx)针对俱乐部日益凸显的管理问题,指出应加强对俱乐部的管理规范化,把经验变成制度,建立科学完备的体系、制度。
6.户外运动法律法规及政策研究
建立健全户外运动的法律法规是保障户外运动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对此学者们已达成共识。龚良军(20xx)认为户外运动法学研究十分薄弱,管理体制与运营机制相对于户外运动发展缓慢;法律效力层次低且缺乏适应性;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立法研究少;操作层面上的立法滞后,呼吁加强户外运动立法。李萍等(20xx)从地理环境、经济环境、网络环境三方面,对中国户外运动公共政策进行分析,认为中国亟需建立安全救援体系的相关政策,健全户外运动品的质量认证标准。
(三)研究评价
由以上回顾可以发现,国外户外运动研究从最初的主要关注基本概念,逐渐向探险旅游的安全问题、产品、市场、应先个乃至专题探险旅游研究等深层次深入;研究地域从发达国家的传统探险旅游目的地逐渐扩展到全球视野的新兴探险旅游目的地;研究方法中描述性定性分析逐渐减少,实证研究、定量分析方法乃至跨学科研究方法的应用逐渐增多。国内学者对的研究重点在与户外运动产业及户外运动风险保障及安全管理方面,多数是一些描述性的定性分析,多数是从宏观层面的研究,微观问题研究成果欠缺,也没有形成系统化、模式化的研究体系,可以看出,国内外的研究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首先,在研究对象选取上,从目前相关研究的集中度和选题的倾向性来看,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户外运动及其相关行业;二是户外运动风险管理问题。对户外活动的真是存在部分,户外运动服务产品及户外俱乐部的研究却非常少。户外运动的发展能否得到规范,安全问题能否降低都与户外运动俱乐部息息相关,存在一定理论空白。
其次,从研究内容上看,现有的探讨多集中在宏观层面,户外运动俱乐部到底是如何产生的,现阶段的户外运动俱乐部是怎样运营的,它与其他类型的俱乐部有何区别于联系,还没有进行深入探讨。上海作为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城市之一,拥有庞大的客源市场,其户外运动俱乐部有哪些类型,有多少注册的,多少团体性质的,多少实体店面还都是模糊的。户外俱乐部的户外运动服务产品是怎样设计的,是否真正的对接了市场需求,还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
最后,在研究方法运用上,采用概念性方法进行理性探讨的文献较多,户外运动产业的研究方法一般包括描述性、推理性、数理统计3种类型;户外运动俱乐部的研究方法大多是数理统计方法,定量有余而定性不足,两者结合度不够高。有鉴于此,本研究选取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服务性产品及其客源市场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研究,从休闲学、旅游学的角度来深入研究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力求对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深入了解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客源市场的为上海户外俱乐部的发展做出理论上的贡献。
(四)主要参考文献
[1] 李香君.户外运动产业经营现状与特征分析[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xx(3):124-127.
[2] 王莉,何世权,张慧峰,高侠.对北京市户外运动产业发展状况的调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xx(9):1159-1161.
[3] 黄河,朱斌.旅游城市休闲户外运动产业发展研究——以桂林为例[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xx(4):25-27.
[4] 郭进辉.我国会外运的旅游产业发展评述[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xx(5):54-57.
[5] 梁强,李芃松. 基于隐性需求挖掘的户外运动产业价值创新[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xx(3):214-217.
[6] 张鹏飞,陆晶晶.我国户外运动研究现状[J].体育承认教育学刊,20xx(5):47-49.
[7] 李久全,高捷.我国户外运动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xx(12):1625-1627.
[8] 梁强,罗永泰,赵伟.户外运动产业的需求挖掘与价值创新策略[J].体育社会科学,20xx(3)34-36.
[9] 孙班军,陈永斌.河北省户外运动产业发展制约因素及其对策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xx(1):1-2,17.
[10] 梁强,王欣.微笑曲线视野下我国户外运动产业战略升级思考[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xx(1)4-7.
[11] 韩冰,路紫.户外运动网站论坛功能评估及其互动作用对个人出行行为的导引[J].人文地理,20xx(1):58-62.
[12] 王杨,孙中伟,樊莉莉.中国户外运动网站的现状及其对人流的导引——以石家庄乐游户外运动俱乐部网站为例[J].石家庄学院学报,20xx(3):84-89.
[13] 李红艳,肖光来.北京市民参与户外运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体育学刊,20xx(4):41-43.
[14] 胡俊,吴敏才.桂林市户外运动现状调查与发展空间分析[J].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xx(2):123-126.
[15] 张雅伟.对上海户外运动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1):71-73.
[16] 李萍,李骅,李艳翎.湖南省户外运动产品消费的实证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xx(6):690-693.
[17] 吴宝升,龚益静,何立.温州户外运动俱乐部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贵州体育科技,20xx(3):70-73.
[18] 张西林,王曼娜.户外运动俱乐部规范发展探究——以湖南省为例[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xx(6):95-97.
[19] 李香君,王爱丰.南京户外运动产业营销策略因素分析[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xx(1):45-50.
[20] 吴清国,王涛,王先亮.中国户外运动消费需求趋势分析[C].第22届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体育产业与体育用品业发展论坛论文集,北京,20xx:164-167.
[21] 高建磊,张朝晖,辛洪涛.京、沪、穗城市户外运动群体的消费行为研究[J].体育世界,20xx(2):35-36.
[22] 梁强,罗永泰.需求导向的我国户外运动产品体验营销创新[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xx(1):17-19.
[23] 袁小飞,阚如良.户外俱乐部提升户外运动着环保素质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xx(2):15-18.
[24] 李萍,李艳翎,李骅.中国户外运动公共政策现状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xx(6):13-15.
[25] 龚君良.中国户外运动立法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xx(3):141.
[26] 刘凤香.户外运动与体育旅游的概念与关系辨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xx(2):74-78.
[27] 吴耿安,郑向敏.户外运动安全防范管理初步研究[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3):107-109.
[28] 邹本旭.对山地户外运动的损伤及预防措施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xx(5):108-110.
[29] 李俊,凌浩,陈接华,王会娟.营利性户外运动组织过程风险管理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xx(2):46-49.
[30] 李俊,凌浩.户外运动俱乐部活动组织的风险管理操作程序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xx(3):13-16.
[31] 邹统钎,陈芸,胡晓晨.探险旅游安全管理研究进展[J].旅游学刊,20xx(1):86-92.
[32] 路紫,樊莉莉.中小型旅游网站服务功能与商业模式的区位问题——以乐游户外运动俱乐部旅游网站为例[J].人文地理,20xx(1):103-106.
[33] 邓宇.中国户外行业的产业链建设[N].中国体育报,20xx-10-21(6):12-27(3).
[34] 董范,刘华荣,国伟.户外运动组织与管理[M].北京:中国地质出版社,20xx.
[35] 龚良军,陈然. 关于户外运动俱乐部管理机制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20xx(6):251-252.
[36] 梁强,杨晓晨,李宗浩. 基于SCP范式的我国户外运动产业发展对策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xx(9):60-63.
[37] 齐震. 论我国户外运动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J].管理观察,20xx(2):109-191.
[38] 焦玲玲,章锦河. 我国露营旅游发展与安全问题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xx(4):92-95.
三、研究方案
1.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研究目标
通过选取上海市户外运动俱乐部户外运动产品及市场作为研究对象,尝试从理论和实践、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角度对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进行探讨,分析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产生背景、发展现状、客源市场状况以及存在问题。
(2)研究内容
论文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绪论。本章在系统地概括本文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的同时,对国内外相关学术界研究状况进行了梳理,以求为全文提供理论上和研究思路上的铺垫。
第二章,户外运动俱乐部的发展概述。本章简要的概述国内外户外运动及户外俱乐部发展历程,了解户外运动及户外运动俱乐部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深入分析上海户外运动的起源、户外运动俱乐部的产生、发展以及各阶段的特征以及户外运动俱乐部对上海市民休闲旅游活动产生的影响。
第三章,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现状分析。对上海现有的户外运动俱乐部类型、发展模式、基本业务、性质职能、人力资源构成等进行研究;对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现有的户外运动产品即户外运动线路进行细致分类整理,并总结出其现阶段特点。
第四章,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的客源市场状况。了解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消费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参与行为、参与动机。分析各种现状背后的原因,并为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更好的发展提供现实参考依据。
第五章,建议与展望。根据前五章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分析所得出的结论,本章针对性地提出为更好的发展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政府,企业、社会等各方应该做出的努力。指出本文研究存在的不足以及后续应当跟进的研究。
(3)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1.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实际发展情况
2.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客源市场状况
3.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存在的主要问题
4.为更好促进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发展,政府、企业与社会应采取的措施。
2.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第一、文献分析法。论文通过多种途径产业了大量与户外运动俱乐部相关的多方面的文献资料:
(1)INTERNET户外运动俱乐部基本信息检索。户外运动俱乐部网络化发展的特性,本文采用了大量的网络检索。主要是通过百度和GOOGLE两大检索服务商,以“户外运动俱乐部”和“outdoor sports”为检索词,搜集和了解与户外运动相关的中英文网站和各种相关资料。
(2)学术文献研究:由于户外运动是新兴的研究,关于户外运动俱乐部的研究更是比较稀缺,所以对户外运动俱乐部的研究采用相关主题词检索的方法搜集相关学术研究成果。论文阅了大量国内外有关休闲、旅游、休闲体育、俱乐部、户外运动、发展问题、服务与营销等方面的学术期刊、图书和电子文献。通过对国内外关于户外运动俱乐部相关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了解前人研究的情况,为论文的写作提供构思素材,并奠定论文的理论基础。
第二、问卷调查法。对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进行实地调研;用问卷调查法对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的客源市场状况进行深入了解,以获得更为详实、准确的资料。通过对问卷结果的分析,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第三,比较分析法。通过自身问卷调查得出的相关结论与前人类似研究目的的调查数据相比较,期望从分析中发现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发展特点,发展优势与存在问题。
第四,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方法。本文基于文献理论分析和专业人士访谈所得资料,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进行了定性分析,与此同时,更多地借助定量研究的方法,以问卷调查所得的客观数据为依据,对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发展状况进行量化,以便更清晰直观地反映问题所在和更好地对症下药。
3.本论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一,上海户外运动客源市场庞大,户外运动俱乐部数量也相对较多,但是对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的研究却非常欠缺,本文欲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第二,以一般性理论分析为基石,通过对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的实地调研,将现实情况与理论分析上的结果进行比较,更一目了然得得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从而使得相应的对策建议具有更现实的意义。
第三,将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的研究与休闲理论相结合,从休闲的角度阐述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产生、发展的原因与动力。
4.预期的论文进展和成果
时间跨度 论文进展
20xx年1月——5月 1、查阅相关文献,完善理论基础
2、完成实证调查
20xx年6月上旬 论文开题
20xx年6月——20xx年12月 进行论文写作
20xx年12月 完成论文初稿,给导师审阅
20xx年1月——20xx年3月 根据指导意见对论文进行修改和完善
20xx年4月——20xx年5月 最终定稿
本文链接:
本文是在我的导师于xx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在此,我首先要向恩师于xx教授表示衷心的感谢和深深的敬意。
在两年半的研究生生活中,于老师无论是在学习上、工作上还是生活上都给了我极大的帮助,在为人处事上给予了我很大的启发。尤其是在本论文的创作过程中,从论文的选题、材料的准备、开题、一直到论文撰写的整个过程,于老师都给予了我认真的检查和悉心的指导,于老师的这种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对我论文创作的整个过程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她严谨的治学精神、勤奋的工作态度和谦虚的处事风格无不时刻激励着我、启发着我,在今后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中我要更加勤奋努力、锐意进取。
其次,我要由衷的感谢许骏老师对我论文前期准备工作的指导以及在深入企业调研和实施过程中,我的校外导师及中国建筑工程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的领导和同事们给我的帮助以及给我提供的宝贵资料。同时,我还要感谢我的家人、朋友和同学们对我论文写作提供的支持和帮助。
最后,谢谢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对本文进行评审和参加我答辩并提出宝贵意见的各位老师和专家!
两年半的硕士研究生学习生活转眼间已进入了尾声,虽然在江财的学习生活并不是很长,但这里的每一个人,每一处风景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即将离开的时刻,心里既有留恋,还有期盼。这篇论文,为我的硕士研究生学习划上了一个句号,希望也是一个新的起点。今天,在即将离开学校、踏上工作岗位的时刻,我唯愿将满怀的激动化作感激,献给在这段历程中推动和扶助我前行的每一位师长和亲朋。首先感谢的是我的导师曹俊文老师,论文工作是在曹老师的悉心下完成的,从论文的选题到最终完成,曹老师都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极其耐心地为我一遍遍讲解论文的组织及编写,及时指导我解决所遇到的难题,无微不至的关怀与指导是论文得以顺利完成的重要保证。毕业在即,谨向尊敬的曹老师致以最真挚的感谢和最久远的祝福。
此外,我还要感谢的是与学院的所有老师们,是他们给我提供了宽松而严谨的科研,带我一步一步地走进统计的殿堂。在此,衷心地祝愿他们工作顺利,身体健康。
和同窗们很快就要分别了,两年半的相处愉快而令人难忘,也感谢你们给予我的生活和学习中的建议和帮助,特别感谢我的室友:汪明星、刘树德和袁嘉展,他们给我提供了一个宽松而愉快的学习环境。在此衷心祝愿他们都有美好的前程,愿我们的友谊地久天长。
感谢我的父亲、母亲和哥哥,他们无私的关心和帮助使我顺利完成学业,他们的支持永远是我前进的动力。
最后感谢在这三年中所有给过我帮助和支持过我的人,衷心感谢他们为我所作的一切。
毕业论文完成之际,意味着我人生中的研究生阶段也即将结束。两年多的研究生生活让我对这个校园充满了深深的眷恋,同时也让我成长为了一个成熟、稳重且胸怀大志的青年。在这几年中,我憧憬过、欣喜过、迷惘过、悲伤过、奋斗过,经历了很多,但是收获更多。在此,我深深地感谢这几年给予我帮助和关怀的每一个人,没有你们就没有今天的我。
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严建华教授和李哓东教授。两位导师治学严谨、诲人不倦、平易近人、为人谦和,不仅在学习和生活中给予了我极大的指导与帮助,还使我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和对待人生的态度,对我影响颇深,这些都必将成为影响我今后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宝贵财富。涓涓师恩,铭记于心。
感谢废弃物组岑可法院士、倪明江教授、池涌教授、蒋旭光教授、王飞教授、马增益教授、陆胜勇教授、黄群星教授、金佘其研究员和薄拯副教授给予的指导与帮助。
感谢二恶英实验室陈彤副教授、施建国和王宇春在二恶英采样、分析上的指导与帮助。感谢校外合作导师张江、杨杰师兄和已毕业的严密师兄在本文研究过程中给予的指导,感谢Buekens教授和Olie教授的指导,感谢摩钩红师妹在实验过程中的帮助。
感谢同一个办公室的祝伟光硕士、陈洪永硕士、詹明秀博士、张晓林硕士、张秀岩硕士。感谢我的室友蒋一奇硕士、陈超硕士、杨超硕士。感谢热能硕士1202班的所有同学。因为你们,我的大学生活变得更加充实;因为你们,我的大学生活变得更加精彩;因为你们,我的大学生活变得更加有意义。感谢你们对我的支持、理解与包容,陪我度过了人生中重要而难忘的一段时光。
最后,特别感谢我的家人和朋友在我求学生涯中给予我的鼓励和无微不至的关心与支持!衷心祝愿你们身体健康,永远幸福!
祝愿母校浙江大学繁荣昌盛!
转眼间,五年的研究生生活即将过去,在这论文将要结尾的时刻,想要说的太多却又不知从何说起。回想起这五年里的点点滴滴,有过浮躁、迷茫和失落,也体会过快乐、温暖和喜悦,正是这所有的一点一滴让我逐渐成熟成长起来。感谢身边每一位老师、同学和家人的陪伴与鼓励,让我在这原本艰辛的道路上不再孤单,从而努力前行!世人常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虽然我不是一匹千里马,但我却遇到了最好的伯乐。
感谢我的导师孙宏晨教授从始至终对我的指导、支持与鼓励,让我从起初对科研的一无所知到逐渐产生兴趣。导师对科研的执着追求、对周围人的谦逊与宽容,教会了我如何做人做事,让我获益匪浅。导师每每制定的目标,都让我感受到压力与责任,虽然有时想逃避或放弃,但正是这样的压力让我逐渐明确了前行的方向。
感谢导师的谆谆教诲,为我一次次的指明方向!在实验之初,有幸来到吉林大学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学习,在这里让我知道了什么是科研、什么是精英,并感受到了大家对科研的狂热。感谢杨柏教授为我们提供了这样好的实验平台,感谢张恺副教授对我实验上的悉心指导,感谢张皓教授和张俊虎教授对我的提携与帮助,感谢朱守俊和孟庆男师兄对我的真诚帮助,感谢张玖英老师和_老师对我的关心与帮助,让我能够顺利克服遇到的每一个难题!
感谢吉林大学口腔医学院周延民院长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科研环境,感谢于维先教授、林崇韬教授、张泽兵老师、朱桂彬老师和张桂荣老师在实验设计和方法方面给予的指导与帮助,感谢史册、李琛、姜力铭、乔春燕、金晗等师姐和倪世磊师兄对我的帮助,感谢赵亮、_丹、布文奂、唐琪、常蓓、王班超、李超、李道伟、朱阳、唐宇欣、张雪、方滕姣子、丛明宇、赵菁等同学在实验方面所做的大量工作,感谢张东芦和苗凤杰在病理技术方面提供的帮助,正是有了你们的无私帮助,本论文才得以顺利完成!感谢家人对我无条件的支持与鼓励,让我能够安心完成学业!感谢我的爱人周鼎先生,在生活和学习上我们互相帮助、互相扶持,希望我们能如此到老!
在本人的写作过程中,XXX老师给予了大力的帮助和指导,在此深表感谢!同时也感谢其他帮助和指导过我的老师和同学。
最后要感谢在整个论文写作过程中帮助过我的每一位人。首先,也是最主要感谢的是我的指导老师,XXX老师。在整个过程中他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在论文题目制定时,他首先肯定了我的题目大方向,但是同时又帮我具体分析使我最后选择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这个具体目标,让我在写作时有了具体方向。在论文提纲制定时,我的思路不是很清晰,经过老师的帮忙,让我具体写作时思路顿时清晰。在完成初稿后,老师认真查看了我的文章,指出了我存在的很多问题。在此十分感谢李老师的细心指导,才能让我顺利完成毕业论文。
其次,要感谢帮我查资料的张超同学,后期因为实习的关系,不能随时去学校的图书馆查阅资料,在此也十分感谢他能抽出时间帮我找的一些外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