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潢专业毕业论文(通用10篇)

个人学习 23 2024-05-25 09:22:09

装潢专业毕业论文 第1篇

起落架接地点的设计要根据飞机的重量、重心包线、几何外形、执行任务等来确定。在给定输入条件后,要使得接地点的设计满足飞机结构、漂浮特性和使用特性的需求。

1起落架布局形式

现代民用航空运输飞机大多选用“前三点”式起落架布局形式。与“后三点”式起落架布局形式相比,这种布局形式可以使得飞机在地面状态时,客舱基本呈水平状态,有利于改善驾驶员视界,减小起飞滑跑初期的高阻力。由于主起落架在飞机重心之后,飞机在刹车、地面操纵时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同时在飞机着陆时,主起落架会产生一个使飞机低头的力矩,帮助飞机减小着陆攻角,有利于减小着陆场长。该种布局的缺点主要集中在主起落架接地点的选取,即如何处理好在最大限度满足各种使用特性的前起下,使得主起落架在收藏空间、结构形式上合理、可行。

2起落架接地点参数设计

起落架接地点的设计原则是在满足飞机使用安全性的前提下,依据飞机的重量重心、几何外形等特征参数,最大限度地满足飞机在滑跑、起飞和着陆阶段的使用要求。同时,还要考虑飞机系列化发展的需求。

2、1主起落架纵向接地点设计

(1)飞机起降特性限制

主起落架纵向接地点参数包含接地点的纵向站位(用%MAC表示)和接地点距飞机客舱地板高度的距离。其参数的选取主要受到飞机起降所需求的迎角θ的限制。为了满足飞机的正常起降要求,飞机的起飞迎角要求不小于飞机的着陆迎角,对于干线飞机,一般在8°~10°。同时,要重点考虑飞机单发起飞时的极限迎角需求,一般是在正常起飞迎角的基础上增加1°左右。

在初始设计阶段,如果有足够的数据支持,也可以通过计算分析的手段,将飞机腾空时的迎角θLOF作为输入条件,其计算公式如下:其中,αLOF为正常起飞时预期的最大迎角,VLOF为正常腾空时空速,CLLOF为对应VLOF的升力系数,为升力线斜率。l1和l2参数如图2所示,分别表示主起落架全伸长状态接地点与飞机尾擦点连线与停机状态地面线相交的两段线长度。对于干线客机,飞机抬头率一般取4°/s。此外,还需要考虑飞机系列化发展的需求,给系列化家族中的加长型飞机在起落架布置上留有必要的空间。对于干线客机,基本型飞机最终确定的起降迎角一般是在其起降需用迎角的基础上增加2°~4°,要视客舱增加长度和机身后体修行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确定。

(2)飞机结构设计限制

现代民用运输机大多采用高气动效率的超临界机翼,其外形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后缘部分收缩剧烈,这就给下单翼布局形式飞机的主起落架收藏带来了较大的空间限制。另外,采用较后的主起落架接地点,可能会出现主起落架的转轴较长,主支柱后倾角较大,主起落架转轴偏角较大等设计情况,这些都会造成主起落架重量和寿命上的损失。所以在设计之初,要依据飞机的结构特点,主起落架的接地点不能过于靠后。

(3)翼下吊大涵道比发动机限制

现代民机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普遍采用油耗小、噪声小的大涵道比喷气发动机,而随着民航业环保、节能要求的提高,发动机会采用更大的涵道比,其对应的短舱直径也有较大增加。目前下一代新研发的发动机涵道比已经增大到12左右。为了满足短舱与地面的间隙要求,就需要起落架有一定的长度来支撑飞机。对于翼吊布局的飞机,其短舱与地面的最小间隙为458mm(18in)。

(4)地面维修高度限制

飞机机体表面设有许多检查、维护口盖,根据机场现有的维修程序和维修设备的需要,同时考虑人机工效学,需要对飞机的高度有一定的限制。

(5)主起落架纵向接地点参数选取限制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绘出主起落架纵向接地点参数选取区域限制图,如图3所示。对于采用放宽静稳定技术的飞机,其重心后限位置较后,在考虑加长型发展空间的基础上,基本型飞机不可能在狭小的参数选择区域内选取到防倒立角大于飞机擦地角的主起落架纵向接地点位置,这也是现代民机主起落架布局设计的一大特点。在可选域的参数选取中,要考虑在最严重的重量、重心组合的情况下,使得选取参数对应的飞机防倒立角能尽可能的比飞机运营过程中起降的最大迎角θ大。

2、2主起落架横向接地点设计

主起落架横向接地点即表示飞机的主轮距(用%SPAN表示),其参数的选取也受到多重因素的制约,如图4所示。

(1)主起落架收藏空间的限制

在选取主起落架纵向接地点参数后,就需要开展主起落架横向接地点的设计,即在飞机上进行合理的空间布置,满足主起落架对收藏空间的需求。

在起落架收藏的概念设计中,需要考虑轮胎的膨胀、膨胀轮胎与收藏路径上各种结构件的间隙等影响主起落架收藏的主要因素。轮胎主要考虑充气膨胀间隙和由转动引起的形变间隙,在名义轮胎尺寸的基础上,加上这两部分间隙变化尺寸,构成起落架收藏设计中的“协调用轮胎”尺寸。由于“协调轮胎”所考虑的膨胀和转动形变间隙均为最小间隙,加之飞机后继机对特殊机场适应性要求的需要,因此对于“协调用轮胎”在径向方向与收藏路径上各种结构件的间隙就需要留有足够的空间。

(2)主起落架转轴结构布置空间限制

主起落架的展向位置设计被限制在机翼后部由后梁和襟翼辅助梁所形成的“三角区”,如见图5所示,主起落架过分的沿展向靠外布置,会过分挤压起落架转轴的布置空间,给起落架转轴设计增大难度。其具体限制条件可依据机翼后梁走向、机翼kink位置、主起落架接头形式、襟翼舱布置空间、管线布置空间需求等确定,见图4中条目2。

(3)侧风与单发着陆限制

飞机在侧风或单发着陆的过程中,会带有一定的滚转角Φ,一般在5°~8°。在主起落架横向接地点位置选取时,就需要考虑由于飞机带滚转角着陆,发动机短舱与地面之间的最小安全间隙,一般要大于152。4mm(6in),见图4中条目3。

(4)机场使用限制

飞机机场适应性所包含的内容很广,其中有一条是根据机场的不同分类对飞机的几何参数进行限制,具体限制如表1所示。

2、3前起落架接地点设计

(1)操纵稳定性限制

前起落架和主起落架的接地点构成一个平面,有效地支撑住飞机的重量,当飞机的重心及主起接地点确定后,需要合理的选取前起落架接地点的位置,以确保飞机在侧风及地面转弯时的稳定性,一般用侧翻角Ψ表示,如图5所示。对于民用飞机,该角度不应大于63°。

(2)载荷分配限制

合理地选取前起落架的接地点位置,能较好地分配起落架所承受的载荷。一般情况下,前起落架的载荷系数为8%~15%,见图5。当前起落架接地点过于靠前,前起落架的载荷较小,会使得飞机在小重量状态下,前轮丧失部分或全部操纵性。相反,当前起落架接地点过于靠后,前起落架的静态载荷较大,在刹车产生的附加载荷作用下,很可能超过前起落架的设计强度。因此,需要合理地安排前起落架接地点的位置。

(3)结构设计考虑

起落架上的载荷需要传到飞机机身,为了减少飞机重量,需要使载荷的传力路径最短,最合理的方式是在靠近加强框的位置进行布置。

(4)飞机停机角设计考虑

由于飞机在停机时其重量、重心会有不同的组合,因此飞机的停机角是一个范围,目前民用飞机的停机角范围是—1°~1°。可以根据停机时客舱地板水平或是有轻微低头的需要来选择前起落架的长度。

飞机地面180°转弯检查

飞机起落架接地点确定后,在地面操纵时,除了要满足之前所述的安全性、稳定性和操纵性要求之外,还需要满足在预期的最低运营机场跑道宽度的条件下,实现飞机180°转弯的要求,如图6所示。对于超大型民用客机,会对飞机的接地点设计产生一定的影响。ICAO附件14卷Ⅰ中机场跑道宽度要求和起落架距跑道边界安全间隙要求分别见表2和表3。式中,b表示飞机的前主轮距,t表示飞机的主轮距,β表示飞机前起落架的转弯操纵角,s1表示主起落架图6飞机地面180°度转弯外侧双轮间距,s2表示前起落架外侧双轮间距。

当选定最低跑道宽度和对应的安全间隙后,根据公式(2)计算出前起落架转弯操纵角β。一般情况下,还需要考虑轮胎的侧滑现象,即在求出的前起落架转弯操纵角β上加3°~5°,该值以不大于45°为宜。

本文针对现代民机设计特点,在充分吸收和借鉴传统飞机概念设计阶段起落架设计方法的基础上,从工程应用角度出发,提出现代民机概念设计阶段起落架接地点设计流程及方法。同时,将影响起落架接地点设计的适航安全、性能、结构、空间布置、运营等限制因素按照设计流程进行归类,明晰限制因素对设计产生的影响。

装潢专业毕业论文 第2篇

题 目 利用数学模型预测未来50年的丁克人口

1、研究目的和意义

未来学家曾尖锐地指出二十一世纪人类将面临三大问题:首先是人口膨胀,第二是就业困难,第三是环境污染。这三大问题的焦点和后面两大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人口问题。

人口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人口变化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人口年龄结构是人口研究的重要指标之一,人口年龄结构的发展趋势的预报对人口政策的制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现在随着国家对大学的扩招,大学生越来越多,而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并不看好,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或者在踏入社会时间不太长的毕业生经济水平不高,有了孩子负担会更重,而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本身就具有较强的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自然而然的就成了丁克一族的后备军,这类的大学生越来越多,现的大学生大多是80后人,更具有发展成为丁克一族的可能,因此,丁克现象在最近二十年之内必将发展非常迅速,直接影响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快。

面对这样的形势,为抑制丁克人口增长过快的趋势,减小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又要使人口的年龄结构有一个合理的分布,就必须建立丁克人口预测和控制的数学模型,为正确的人口政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2、国内外发展情况(文献综述)

今天,世界的人口危机不是因为家庭中有比过去更多的孩子,实际上家庭规模并未扩大,而丁克家庭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涌现。丁克的名称来自英文Double Income No Kids四个单词首字母D、I、N、K的组合——DINK的谐音, Double Income No Kids有时也写成Double Income and No Kid(Kids)。仅从单词字面意义解释,意思是:双收入,没有孩子。

据美国人口调查局公布的年度分析报告表明:1993年美国丁克家庭已超过家庭总数的51%,致使总和生育率下降,人口出现负增长;而意大利、希腊和西班牙由于受丁克现象影响较为严重,已加入全球出生率最低的国家之列。自上个世纪80年代起,丁克现象悄悄在中国出现。丁克家庭的增长直接影响人口的老龄化速度加快,导致生产力水平下降,制约着社会经济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1999年底中国大陆上居住着125909万人(不包括港澳台) 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2%。自1990年起,丁克家庭开始在我国很多大城市涌现,近几年我国的丁克家庭的比例有着上涨的趋势。走上“丁克”之路的'夫妻各有各的理由,总体来说可以归结为两大类:一类是自然无耐型,一类是主动接受型。

丁克家庭作为一种新兴的特殊家庭类型不仅已在我国扎根定位,成为我国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单亲家庭等众多家庭类型中新的一员,而且呈继续发展之势。现在社会,“养儿防老”早已过时,防老养老终老,只能靠 我们自身的能力与组织管理了。现在,又有了一个新的设想—构想“丁克”社区,这个设想对一般人而言又是一次观念更新的起源。

人口众多是我国基本的国情,中国在世纪之交的20xx年进行了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国家许多重大社会、政治,经济问题的研究都要依据人口的数量。为此,进行人口预测是有效地控制人口发展与资源关系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同时也是人口决策的重要依据.作为新兴群体的预测也是人口预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人类可以作为一个单物种的群体,早在1978年由英国的人口统计学家Malthus根据一百多年人口统计资料提出了著名的人口指数增长模型(Malthus模型),荷兰生物数学家Verhulst也于19世纪中叶提出阻滞增长模型,能够大体上描述丁克人口的增长趋势。各国对于人口的研究是本论文对丁克人口研究的基础。

国内关于人口预测方法大致分为两类:一是邓聚龙的灰色GM(1,1)预测模型,但是该模型只能对中国的总人数作中短期的预测,可以很明显的体现出人口总数上的趋势变化。二是宋健理论的中长期人口发展方程的人口预测模型,其分为人口发展方程的离散形式与人口发展方程的连续形式。但

模型中需要确定大量参数,需要比较多较准确的数据,而这些数据的获取又有一定难度,且数据也多少有些误差,故导致在人口预测上存在较大困难,且预测方法较难实施在国内外关于人口预测方法的研究中,用到人口发展方程的连续形式来求人口总数还是存在着很大的缺陷,至今还未解决这一难题。这些都是预测丁克人口的有效方法。

3、研究的主要方法、手段:

本文主要内容是对丁克现象进行具体分析,通过已知中国总人口数局并利用马尔萨斯(Malthus)模型(指数增长模型)预测未来丁克人口,与通过已知丁克人口数据并利用GM(1,1)灰色预测模型预测的未来丁克人口进行比较分析。用已有数据对预测结果进行检验,比较分析误差,以达到预测的准确性。

4、可行性分析:

通过系统的学习和查阅大量的有关方面的书籍,我已经对影响丁克现象的原因有所了解和掌握;并且在导师张鸿艳教授的帮助和精心指导下,对于丁克现象的人口模型以及人口预测模型的建立、求解方法和求解过程等基本理论有了了解。这些都为论文做了充分的准备,本论文的题目可行。

5、论文提纲:(略)

6、时间进程

1月至3月: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丁克人口预测模型;

3月18日:完成开题报告。

3月18日至5月10日:完成论文的理论部分;

5月11日至5月15日:用MATLAB和相应的工具箱编写程序,完成初稿。

5月16日至6月3日:校稿,整理论文。

7、参考文献:

1 中国统计年鉴 .

2 王永全,刘琴.专业统计与信息系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

3 姜启源,邢文训,谢金星,杨顶挥.大学数学实验[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xx.

4 谭永基,蔡志杰.数学模型(博学·数学系列).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xx.

5 Charles H. Zastrow著,孙唐水译.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xx.

6 白凤山,么换民,李春玲,沈继红,施久玉.数学建模(上册).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7 边肇祺等.模型识别[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8 Vladimir 著,张学工译.统计、学习理论的本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xx.

9 Mark .数学建模方法与分析.机械工业出版社,20xx.

10 刘卫国.Matlab程序设计与应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11 刘思峰.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12 宋健,田雪原.人口控制与人口预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13 徐国祥.统计预测和决策。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xx.

14 邹自立.人口预测方法及可靠性探讨.华东地质学院学报.

15 李勇胜.人口预测中的模型选择与参数认定.财经科学出版社,20xx.

装潢专业毕业论文 第3篇

摘要: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建筑的多样性、主流、环境、木构架特色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古代建筑的特征,以求深刻理解,古为今用,创造出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

关键词:古代建筑

一、中国古代建筑的对称美

对称美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之一,我国古代很多事物都体现了对称美这一思想,例如女眷的发饰,窗户上的剪纸。同样对称美是我国古代建筑的一大特色,在我国古代建筑中,对称无处不在。建筑是一代人生活习惯和思想的沿袭,所以我国古代建筑也深受宗教思想、文化教育等影响。道家的中庸思想在我国古代建筑中的到了很好诠释,其具体思想就体现在古代建筑的对称美上。

二、中国古代建筑与自然景色的天然合一

在科技还不发达的古代,淳朴的古人只能用迷信解释那些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因此,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古人崇尚天人合一的境界。所以在我国古代的建筑中,有很多与天最接近的古建筑的传说,如:云顶天空,蓬莱仙道等。事实上,也确实有很多建筑建到了离天空很近。例如布达拉宫屹立在西藏首府拉萨市区西北的红山上,布达拉宫是13层宫殿建筑,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宫堡式建筑群。它的地理位置是古时候燃烟较少的西藏,而且它确实做到了“与天同高”,给人一种天空的假象。

我国古代建筑与自然的天然合一还体现在许多其它的方面。例如:我国古代的皇宫里都有御花园,而许多南方的园林小院里也有自己的后花园、假山、鱼塘等。

三、庭院式组群布局

中国建筑特别重视群体组合的美。这些建筑十分重视对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学的追求,这些建筑体现了中国人的民族审美习惯,与欧洲等其他建筑体系建筑个体的体形体量、外向性格的强烈对比等有明显差别。

在古代中国,封建思想牢固,有“长幼有序,内外有别”思想意识,所以古代多数庭院都是前后串连起来,通过前院到达后院,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这种庭院的建筑方式体现了古人门第思想深固,另外这种庭院结构也能体现当时庭院主人的家世如何。一般情况下,庭院的规模和庭院主人的财势官力是成正比的。这也就有了古语“庭院深深深几许”,“侯门一入深似海”。

这种错落有致的院落结构不仅加深了古人之间的门第思想,而且也给我们后人今天参观留下了几许神秘色彩。

此外,我国还保留了一些老北京四合院的房屋。这也四合院也体现了古人庭院式组群布局建筑。古人不仅爱将生前居住的地方建成庭院式结构,考察很多官宦人家的墓地,很多也是“庭院式”结构的,古墓中主墓是墓主人的死后栖息所,而除主墓外还有好多坟墓在古墓中,这些坟墓构成一个“庭院式”结构,把亲人死后也可以联系在一起,也体现了古人生死相依,封建迷信。

四、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

中国古人无疑是最有想象力的。我国古代的建筑多半是以牛马蛇神之类的动物作为依托来建筑的,在我国许多古楼之中,有很多房梁,支柱等建筑上都有龙凤的雕刻,让人望而生畏。而古楼的楼顶四周也多以神兽动物来装饰,给人一种威严感。

而中国古代的石狮应该是中外显著的标志之一。石狮多半放在古代权威人家的门口“看家”,让对主人有非分之想的小人望而却步。同样,石狮高大威猛,目光凶狠,给人一种威严感,象征主人的财力与权势。是家里、门第雄厚的代表。

《红楼梦》中贾府无疑是当时最为有实力的家庭之一,而大观园的门面上也同样矗立着两个石狮,象征着贾府的势力。

此外,中国古代的建筑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不过,古代建筑在用色方面也是有阶级之分的。不是每种颜色都是可以随便运用的。即便如此,我国古代的建筑无不体现了一种大气、富丽堂皇、美轮美奂。尤其是在佛门之地、皇宫贵族的应用,让人看后无不感慨天朝的壮观,浮想联翩。

五、古代建筑与“风水”的结合

风水之说也是起源中国,并且可以说是流传至今,在现在,我们很多家庭盖房子还会找风水先生算上一挂。而在中国古代,由于古人对封建迷信的依赖已经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所以所建建筑每一处都有风水之说。尤其是国都选址,皇陵建造,无不是“风水宝地”。古人崇尚“天时、地利、人和”,而这里的风水就是讲的“地利”,而风水宝地之处多是高山多水之处。先不说这些地方是否真是风水宝地,但是这些远离尘世的地方多少可以使人心灵沉静,是佛家陵墓的首选之处。也可谓是另一种意义上的风水宝地了。

传统风水学所追求的美,是自然的美。风水所说不需要雕饰,只需要选择。在选择风水宝地时,我们首先应当注重地势的“美”与“恶”,与此同时,风水之说以天然的美为最好。这种天然美,就是井然有序的和谐。

其次传统风水学说追求的美,就是整体的美,而并非零散的、支离破碎的美, 这种整体美,就是有机统一的和谐。和谐美,首先是体现在人为建筑与周围大自然上的和谐统一,而在这个前提之下再追求建筑与建筑之间的和谐美。 这种和谐,又和古人中庸的思想和为一体了。

六、总结

建筑的历史美,主要是体现在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建筑上。我们人类的每个时代,均是用它所有的技术来创造建筑。而那些被历史遗留下来的建筑,有它存在的理由,也有被我们欣赏的道理。

装潢专业毕业论文 第4篇

设计者应当意识到地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重要性,结合当地的地理环境、文化特色、人文因素等,有针对性地制定设计方案。同时,在室内设计中,适当结合国外的文化,在了解居住着需求、审美观的基础之上,选择国外的流行原色,来使室内设计与国际化相接轨。

参考文献:

[1] 张婷 . 室内设计的地域文化[J]. 价值工程,2011(01)。

[2] 王献平。 中国传统建筑装饰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2(09)。

[3]张鹏翔。室内环境艺术设计审美分析[J].作家(下半月),2013(24)。

装潢专业毕业论文 第5篇

一、传统美术色彩体系

道家五色体系

道家主张寡欲及淡泊无为,是黑白两色充盈的一种世界观,老子讲授的守黑知白,道家提倡的有无相生等,均是重要体现。道家认为所有事物的发展及变化都是无与有的互相演变交替,并且是事物发展的两大极端,采用黑与白两色彩就可以表现出来。我国的水墨绘画便深受道家的影响,追求的是简单平静的色彩,使用的是白色宣纸和黑色墨色,逐渐构成特有的水墨画境界,传统美术汲取了道家色彩观,以简单、朴素的色彩来对宁静气氛予以表达。

儒家五色世界

我国的哲学思想、文化精神以及传统意识形态等自成体系,对我国人民色彩观念的养成产生了重大影响。色彩作为我国传统美术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可以十分准确的将传统美术色彩观念展现出来。在银商时期,甲骨文便对有挂无色的四色白、黑、黄、赤的文字加以记载,而《周记冬宫考工记》则是五色的确切记载始源,主要将五色的概念提出,并且记述了色彩与对比关系、时间观、空间观的结合等。我国的传统五色体系极大的影响了平面艺术色彩观的发展及进步,与传统儒家思想结合,间色代表着卑微,正色代表着权威与尊严,使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军事、经济和宗教与色彩结合起来,色彩的运用则将严格的程式及规范呈现出来,同时,在我国民间五色体系确立了尤为深厚的情感基础,推动了民间色彩观的形成。

二、平面设计中传统美术色彩的应用

色彩是性格、品质及地位身份的象征

我国古代的五行观影响深远,对使用色彩也制定了尤为严格的规范及程式,自古以来我国便被称作是炎黄子孙,黄河是我国的重要象征,在五行中黄色占据正中位置,代表着中央_及国土,是最为尊贵的,并且还代表着权势及威严。黄色到了隋唐后便成为皇室帝王的专用色彩,平民若使用黄色便会引来杀身之祸。在民间所演绎的戏剧中,色彩的运用便逐渐成为约定俗成的法则,在传统美术中色彩成为不同性别的象征,比如红男绿女。

平面设计中传统美术的色彩程式化及装饰性应用

装潢专业毕业论文 第6篇

题目:数学美在中学数学教育中的应用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背景: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文素质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数学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就产生了数学美。

意义:培养学生的审美心理和数学美感,增强教材的亲和力,唤起学生求知的好奇心,提高解题能力。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预期目标

主要内容:本文就中学数学教学中所蕴含的数学美的形式特点及其在教学中应用做初步的探讨。

预期目标:让学生体会数学美,进而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更好的解决数学问题。

三、拟采用的研究方法、步骤

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归纳法、举例法。

研究步骤:

1、查阅文献,收集资料

2、拟定大纲,形成初稿

3、根据指导教师的意见,对初稿进行修改

4、定稿、排版、打印

四、研究的总体安排与进度

第1周:查阅文献,整理资料

第2周:按要求指导学生填写开题报告

第3周:拟订论文纲要,形成论文初稿

第4、5周:进行论文修改

第6周:定稿、排版、打印

五、已查阅参考文献

[1]《毕达哥拉斯与毕达哥拉斯学派》 大庆师范学院图书馆

[2]《论美与数学》江纯 浙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年第七卷第3期

[3]《数学中的对称美与应用》《中国科学信息》20xx年05期

[4]《谈谈数学的奇异美》 汤波 《教育大学学报》20xx年02期

[5]《浅谈高中数学中的数学美》 王引观 《嘉兴学院学报》20xx年第14卷

装潢专业毕业论文 第7篇

过于追求形式

在进行室内装潢的时候,部分设计人员由于过分追求时尚元素的运用,导致设计的内容流于形式,注重设计外观的形象,却没有真正从内容方面体现文化底蕴,这样的设计与地域文化运用的本质不相符。在室内装潢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室内的结构来制定具体设计方案,将自己的设计理念与地域文化相融合,而不是将文化强加于设计之上。在合理的设计方案下,文化不仅可以通过形式呈现,更使人们能够在每个角落,都感受到文化的气息,保证了设计的完整性,同时也体现出设计的科学性。

过于追求外国文化

目前,我国很多设计师在进行室内装潢设计的时候,能够考虑到将地域文化运用到其中,但是在文化的选取方面,仍然存在着很大的问题。随着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愈加频繁,在这样一个文化背景之下,中国本土的地域文化,对于室内设计的影响力在逐渐降低,取而代之的是很多西方文化却占据了室内装潢的半壁江山,无论是形式,还是在内容方面,都存在严重的雷同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设计师抱有崇洋媚外的思想,他们认为和中国文化相比,外国文化更为先进,更加优胜。

这一观点严重忽视了文化之间的相互融合、取长补短,盲目地照搬外国文化,使设计显得毫无新颖性科研,同时也阻碍了我国本土的地域文化在设计中的运用,使得中国的室内装潢设计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面对许多设计师崇洋媚外的局面,我们必须要从内心唤醒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督促他们在设计中,既能够引入西方文化,同时也能使西方与中国文化相互融合,使得文化更具有创新性。

装潢专业毕业论文 第8篇

一、创意生成阶段

该阶段包含了两个基本活动环节:组内创意互动和组间创意交流。

1、组内创意互动,指就给定的某个主题(本项目中如“中国消费者喜欢的形状、外观等”)进行快速创意表现,并将自己所画的表现图贴在每个房间墙壁上;接着,每人从所有其他人的表现图中挑选自己喜欢的图进行“提升和完善”;然后,将这些经过自己改善过的别人的创意表现图和自己最初的创意想法结合,并做出满意的组合;最后,所有人以小组形式从这些组合创意图中提炼出创意点,并以便贴备注形式贴于创意表现图四周。

2、组间创意交流,指各小组从所有的创意表现图及创意点中挑选出感兴趣的,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意发散;接着,对二次创意点进行故事板表现;然后,依据表现的场景进行产品概念设计;最后,小组合作进行创意概念的展示。

二、目标对象的初识

在该阶段对目标对象有了初步认识,参与学生被重新分成小组,就给定的主题(本阶段如“家居风格的趋势”、“奢侈品或服务购买/体验经历”“、休闲时光”“、私家车”等)进行两个小时的讨论,最终形成展示文稿;然后,根据各小组的展示详情,挑选出趣点,再重新分配小组成员,形成最终的小组分配;最后,经过多次“采访者—被访者”循环模拟入户调研情况,实施入户调研(包括目标消费者家中和奢侈品销售/体验店两种类型)。

三、理解被访者

首先,在入户调研得到的影音资料基础上,构建角色模型,并进行组与组之间的信息互换;接着,从墙上找出与角色匹配的创意想法;然后,提炼出直接和间接的需求点;最后,形成报告文稿。

四、创意表现和甄选

首先,每组挑选出三个感兴趣的概念,进行深化,并按照以下核心问题展示给其他队员和导师:

1、它能提供给消费者的核心价值是什么?

2、市场上类似的产品是什么?

3、它的独特性何在?

4、它如何传递品牌的理念?然后,通过所有人讨论评估,每组决定出最后两个可以作为最终产品开发的概念,并作快速的sketch和storyboard表现;最后,根据既定的限制范围,做出需求和创意间的平衡。

五、设计概念的深化

就每组的两个最终概念做行业预估找出市场中的竞争点和消费的核心价值,以此做快速表现,并为此概念命名。

六、设计概念展示与设计活动的展开

将概念产品进行讲解展示。探讨概念如何实现的问题,选择那些尚未有成熟产品问世,且未被以往产品使用过的新技术;概念的制造和成本问题;概念产品的材质和色彩;产品的销售方式等。此外,还要考虑其体验模型和物理模型的展示。

七、物理/交互模拟模型

电子工程、设计学、心理学和机械工程专业的同学就共同探讨过的展示概念进行模型制作。

八、模型的完成、展台和视觉传达方面的设计

对所有模型的完善,并完成如何在短时间内进行有效信息的最大化传达。

九、最终展示和评选

每组进行二十分钟的最终结果汇报和讨论答辩。由设计总监和市场经理对每组概念产品进行评价,选出有价值的信息并进行汇总,通过远程视频汇总给丹麦创新中心。

此外,对每组的概念产品进行产品家族系列的定位和市场预估,从而做出客观的评价,而非主观的优先级排名。项目中用到的一种LoopUX用户调研方法,指根据调研目的对目标对象的调研任务(主要指入户调研)进行循环模拟练习,以达到调研效果的最优化。主要用到了录音—标注法、情感相片记录法、关键点访谈法和结构分析法。

得益于优秀的时间管理和优质的任务执行力,本项目最终成果颇丰,除完成主要的研究目的之外,有很多偶然的收获也得到了认可。对于新产品开发而言,设计师作为管理者的作用很受重视,设计作为核心技术,并辅以设计调研进行验证和完善的方法成为了公司规范。

装潢专业毕业论文 第9篇

关键词:法学概论;复习课;设计;实施

复习就是再现学习过程,将已学知识加以梳理,纳入课程整体系统的过程。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可见,不论学习什么,复习都非常重要。复习课是教学诸环节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不仅影响着课程最终的成绩评价,也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掌握。

然而,传统的复习课要么偏重知识整理,要么偏重题海战术,最后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尤其是对于《法学概论》这类综合性强的课程。如何将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使学生既能对课程的知识有一个系统的回顾,又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与工作中的常见问题,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结合课程的教学实践,就《法学概论》复习课的教学设计及实施谈谈体会,以期对同类课程的复习课教学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法学概论》复习课的教学目的及内涵

1.教学目的

作为电视大学工商管理初级培训的一门核心课程,《法学概论》既具有很强的理论性(需要学生理解并掌握常用法学原理及重点法条),也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需要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及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这种综合的性质体现在《法学概论》课程的考察与评价上,也应一贯保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鉴于此,通过复习课的学习,希望能使学生对本课程各部分的重点内容进行系统地回顾,并结合案例分析的方法,帮助学生掌握考试的重难点,学会应用法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常见的法律问题。

2.教学内涵

虽然“知新”必先“温故”,但复习绝不是对旧知识的简单回顾,而是要对已学知识进行巩固、联系、扩展及应用。从学生角度看,通过有效的复习,他们不仅可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已学的知识,还可以理清这些知识间的联系脉络,构建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并能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从教师的角度看,复习课可以弥补新课教学的不足,拾遗补缺,完善教学过程。因此,复习课的教学应是一个“推陈出新”的过程,也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能把学生当作被动的接受者,以自己的“教”代替学生的“学”,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发挥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给他们独立思考的空间,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二、《法学概论》复习课的教学设计及实施

根据《法学概论》课程的特点,笔者将复习课分为知识梳理与知识应用两大部分,具体分为题型分析、重点回顾、难点讲解、模拟训练、复习答疑“五步走”。“五步走”能做到在把握课程总体结构的基础上强调课程的重难点,使学生既巩固所学知识点,又掌握考试技巧,并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首先,帮助学生了解考试题型与分值分布、答题要求等,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其次,既然是复习,当然应对课程重点知识进行系统回顾。这一过程由教师引导,带着学生回忆课程各部分的主要知识点。这时,教师需要给学生一部分时间,让他们亲自梳理知识,分类比较,自主建构知识网络。

比如,在“民事行为能力”这个知识点上,让学生自己根据所学内容,整理我国民法在不同年龄及精神状况下对民事行为能力的不同划分,以及这些不同划分对当事人实施相关民事行为的效力的影响;再比如“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这个知识点,让学生根据我国刑法中的相关规定,将故意犯罪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几种停止形态一一列出,并区分相互间的不同,特别是在同一故意犯罪行为中,既遂与中止的不同等。在这一梳理与回顾的过程中,教师只给予方向性上的引导与最终的评价,具体梳理与分类比较的工作都由学生完成。这样,学生就由单纯回忆某个知识点,转化为对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的整体理解与把握。同时,经过自己的梳理,学生对复习内容的印象也将更为深刻。这种发挥学生主动性的过程远比单纯由教师单方面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更有效。

再次,有了课程知识回忆与理解的基础,就可以进行复习中的难点讲解。这一步虽然讲解的是学生复习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但也并不代表可以由教师全部包办。

针对法学知识的实用性的特点,教师可以就学生在自主复习中普遍反映比较难的问题设计一些案例,交给学生思考并讨论。这个时候需要每位学生展开头脑风暴,用所学原理就案例中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评价,给出结论。这一步,对教师来说,设计案例相比讲解更加重要。一个好的案例不仅应该突出复习难点,更应该串起多个相关知识点,还要能联系学生工作与生活的实际,引起他们对案例进行思考的兴趣。这样既能将难点知识直观化,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与掌握,也能让学生参与其中,增强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代位继承”是继承法中比较难的知识点,并且相关联的知识点很多,孤立讲解效果不佳。针对此,笔者设计了以下的案例:

公民王某尚未留下遗嘱就因病去世,其家庭共有600000元的财产,其配偶尚在,并有儿子B和女儿E,但B已经于三年前先于王某去世,B有两个孩子C和D。问,根据我国继承法的规定,哪些人具有继承王某遗产的权利?各继承人应继承的遗产份额为多少?

案例一提出,即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大家对继承人的资格、继承财产的范围、继承财产的分配等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讨论过程中也将法定继承的适用条件、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夫妻共有财产的分配、同一顺序继承人间继承份额的规定等相关问题一一涉及,当然,“代位继承”这样一个难点问题也在讨论之列。经过讨论,案例中的问题都得到了圆满解决。由此可见,将某一个复习难点加以设计,与相关知识点结合,成就一个好的案例,由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不仅能解决难点问题,还能由点到面,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复习,最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经过知识的梳理与案例讨论,接下来,就是趁热打铁,进行模拟训练。以笔者的授课经验,《法学概论》复习中的模拟训练无需“题海战术”,只要将基础知识与应用题结合,让学生熟悉题型即可。题不需要太多,关键是要有代表性,能体现出前两步复习的重点与难点。经过前面的梳理与讨论,再结合模拟训练加以巩固,学生对复习内容的掌握将更加全面,印象也更深刻。

最后,留给学生一定的提问时间,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学生在复习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三、《法学概论》复习课设计与实施的几点体会

复习课教学应该是一个教师综合能力的体现,复习课的设计与实施缺一不可,教师都要认真对待。复习中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多关注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不仅能“温故”,还能“知新”。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复习的价值,使复习课受学生欢迎。当然,要想达到这一点,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反思,改进教学方法。笔者认为,具体要做到:

(1)注重复习课的整体设计。复习前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站在学生的角度安排复习内容。

(2)突出复习的重点与难点。复习不是“炒冷饭”,不能只是课程内容的简单重复,要以重难点问题为主线,串起课程相关知识点。同时,应注意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扩展,不能以点代面。

(3)注重原理讲解与案例分析的结合。复习课不能只是教材中原理的回顾,为增强内容的直观性,应结合学生工作与生活的实际选取合适的案例来分析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活学活用,提高实践水平。

(4)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应改变传统复习课中的“满堂灌”形式,给学生留下独立思考的空间,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讨论。只有这样,才能强化学生在复习中的主体地位,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5)多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丰富复习课教学。比如运用多媒体技术完整地展现复习教案与资料,运用录屏技术再现复习课的完整过程,等等,这样都有利于学生的课后自主复习。

参考文献:

[1]徐博雯.对外汉语复习课的几点思考[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xx,(3).

[2]许晶晶.浅谈如何上好会计复习课[J].现代经济信息,20xx,(3).

[3]朱彤.从几个案例谈高中数学复习课教学设计的创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xx,(8).

[4]吴建.顺应学生复习心理增强复习课实效[J].基础教育研究,20xx,(7).

装潢专业毕业论文 第10篇

一、木结构——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

中国古代建筑与世界其它建筑形态最基本的区别是木结构,是世界上惟一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

中国现已发现的最早的木结构建筑遗址在浙江余姚河姆渡,距今已有七千年。据考古发现,在300平方米的范围内,最少有三栋以上的干阑式建筑遗迹,其中一座长约23米,进深约8米。木构件建筑遗物有柱、梁、枋、板等,许多构件上都有榫卯,这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已发现的最早的遗存。如果我们把河姆渡文化出土的榫卯木结构建筑遗迹当作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真正”起点,那么,中国的木结构建筑已经有七千年的历史了。

中国古代建筑木结构建筑主要分为抬(叠)梁式和穿斗式两种。另外还有井干式,但它不是中国木结构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只在一些林木资源比较丰富的地方出现,如云南。

抬梁式构架是中国古代建筑木结构的主要形式,也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建筑结构形式。穿斗式构架用料较少,建造时先在地面上拼装成整榀屋架,然后竖立起来,具有省工、省料、便于施工和比较经济的优点。同时,密列的立柱也便于安装壁板和筑夹泥墙。因此,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各省,保留了大量明清时代采用穿斗式构架的民居。这些地区有的需要较大空间的建筑,采取将穿斗式构架与抬梁式构架相结合的办法:在山墙部分使用穿斗式构架,当中的几间用抬梁式构架,彼此配合,相得益彰。

木结构的建筑几乎都是有一定的制作规范。宋代李诫编著的《营造法式》一书中包含各种“作”(大木作、瓦作等)的制度、工限、料例三个主要内容以及有关附图,系统地说明了当时建筑的分级、结构方法规范要领。书中提出“以材为祖”的材份制,即以与建筑规模等级相应的某一尺度作为建筑的空间尺度及构件尺度的模数。这是建筑体系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这种模数制度或比例制度一直延续到清代,只是表现形式有所变化。清工部《工程做法》记载了这一体系的最后形态——斗口制。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体,它的基本艺术造型特点来自结构本身。中国建筑的起点是以间为代表的房屋,宫殿是房屋的扩大,它本质上并没有变化,只不过柱子更高、梁坊更长、间数更多而已。

二、大屋顶——中国古代建筑的形式

将中国古代社会和世界上其它古代社会作比较,其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大一统”。而对于中国古代建筑来

说,则是它的“大屋顶”,这几乎是一个历史奇迹——“大屋顶下的大一统社会”。因为,在所有的中国的古代建筑中都可以找到一个最基本的形式特征——人字形的“大屋顶”。

中国任何类型的建筑都是由民居住宅演变过来,它是以增加重复单位来解决人所要求的尺度和规模。其基本外形都如一个篆书“人”字形,即双面坡的屋顶。通用性成为中国古代建筑构成的基本法则。大屋顶,这个人字形的屋顶是中国古代建筑最明显的特征。

不管是殿、堂、厅、轩、馆、楼、阁、榭、亭等称呼的建筑,还是方的、长方的、圆的、角形、扇形、一字、凹字、工字、田字等组成的平面;或是三合院、四合院或像故宫一样的建筑群体;无论是住宅,还是宫殿,或是庙宇、寺观;无论是悬山、歇山、硬山或庑殿、卷棚,还是单檐、重檐、丁字脊、十字脊,大屋顶可谓万变不离其宗。站在景山顶向南望去,紫禁城一片金色的屋顶,它虽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高有低,但总体上形式统一、规整,这就是“大屋顶”。三、四合院——中国古代建筑的空间

中国人对内向型封闭空间的习惯要远大于对外开放式空间的习惯。中国古代建筑形成了以“合院”为单位的封闭性的组合体,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上的群体组合,构成了独特的空间形式。

四合院的布局方式早在殷商的建筑遗址中就可以看到。而到了西周时期已经出现了相当完整的四合院布局。到了汉代,这种四合式院落的发展就更为普遍了。我们从隋唐时期绘画、明器中可以看到这种前堂后寝的四合院式宅第。宋代对这种四合院布局进行了继承和发展,在厅堂和卧室之间形成了“丁”字形(或“工”、“王”字形)的平面,堂寝两侧有了耳房或偏院。元代四合院目前虽无实物,但在元大都旧址上发掘出来的后英房元代住宅遗址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到这座遗址所反映的院落布局,它与近现代北京的四合院十分近似。到了明清时期,四合院的发展已经非常成熟,而北京的故宫就是由许多大小不等的四合院组成的。

由于建筑面积的大小以及方位的不同,从空间组合来讲有大四合院、小四合院、三合院之分。四合院是个统称,也可以称为“合院”。这种围绕一个中心空间(院子)组织建筑的形式的形成,是人类在从自然环境向人工环境过渡中所产生的一种精神上的需要。这种用高墙封闭的空间(院子)是一种外界环境与室内环境之间的过渡,这种布局原则不但适应了人们在生活上的实际需要,也符合人们思想上既要安全又想亲近自然的要求,并满足了我国封建礼制的精神需求与生活的功能要求,因此合院的建筑形式成为中国建筑中最典型的布局方式。

在生活空间上,民居建筑“有宅必有院”的“院”是其精华所在,建筑内部的内庭院空间,使整体建筑形成多进式格局。在中国式庭院中,院门关起来,就是自己的,门外始终是别人的。讲究的是私密性、安全性,而不是对外开放的格局,这就是中国传统民居的特色,南方北方都是这样的。四合院虽小,但却内外有别、尊卑有序,讲究对称。大门一般在南向,其形式分为屋宇式。大门有门屋;或为墙垣式,就是直接在墙上开门。其中以屋宇式的大门为贵,依房主地位分3、5、7间,间数越多,则房主地位越高。

三。结语

大道至简——最复杂的问题可以用最简单的方法来概括。“木结构”、“大屋顶”、“四合院”,这九个字可以

代表中国建筑的全部特征与面貌——这就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意匠,这是对中国古代建筑最精练、最精彩的概括。

上一篇:用毕业论文内容发小论文(合集7篇)
下一篇:毕业论文 几章(优选9篇)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
滇ICP备20230059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