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p网站毕业论文(推荐7篇)
131
2024 / 07 / 23
fun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1 introduction
the intention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possible advantages of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s in its application in translation practice and translation analysis.
since early 20th century, translation studies gradually broke away from the marginal status within other related disciplines and established itself as an empirical science. from then on, schools of thought have kept coming out and each claims its legitimacy for existence. among these schools is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dts).
dts approaches translation from an empirical perspective. translation is viewed to be a social activity having significant importance in the receiving culture and for the target community. therefore, translation is dealt with beyond the linguistic realization and language comparison, and is incorporated in social and cultural context.
my attention was first directed to dts by its peculiar characteristic of observation, description and explanation. the subject is whatever happens in translation practice, from the determination of prospective function of translation to the process of translator’s choice of strategies, brainstorming and the revision, to the final product making appearance in the target community.
the method of dts is basically descriptive. the prescriptive tendency and the problem-solution pattern is abandoned. translation phenomena are noted down. with accumulated data, some underlying truths about translation will come out which will prove to be instructive not only for theoretical probe but also for applied translation practice. i will apply this descriptive method in the case study of this thesis.
a convenient tool has been set up to conduct dts. “norm” is operative at every stage of description and explanation. function, process and product and their relationship as well are skeletal structure of what constitute descriptive studies. translation phenomena are accounted for with the help of norm.
the case taken in this thesis is the chinese classic the dream of red mansions. two English versions translated respectively by yang hsien-yi and david hawks are compared and observations are made in regard to their translation approaches.
in this regard, my observations are limited to several aspects, i hope in-depth observation and explanation will done in light of dts.
2 outline
development and major concepts of dts
in this part i will describe holms’ basic map of dt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unction, process and product. i will also discuss some important concepts such as pseudo-translation, multiple translation, translationese, norm etc.
methodolgy
i will in this part discuss the methodology of dts before i apply the same to the case study in this thesis with emphasis to be placed on semiotic approach and the concept norm.
dts in contrast to other theories
a contrast study will be conducted here with the objective to find the difference of dts from other theories such as equivalence theory and the chinese xin da ya criteria. some advantage will possibly be shown in this study.
case study
in this part, translation of the dream of red mansions (also translated as the story of the stone) will be under investigation in light of dts. translation samples to be quoted here will be selected at random.
conclusion
based on the above elaboration of dts and the case study, possible conclusion will be on the advantage of dts in specific study of translation. suggestions on further research efforts will be made also.
(note: while the topic will remain the same, the above arrangement of contents is subject to change in the process of writing.)
附录2- 引文范例(仅供参考)
“it is therefore pointless to try to make tc more scientific than is sensible in view of its complex subject-matter and available methods. translating is a mental, multi-factorial activity which cannot exhaustively be investigated within a linguistic framework ignoring the person of the translator.”(wilss, 1982: 217)
‘“噢,这就是恐水病吧?你们贵族圈子怎么流行起这种病来啦?真够呛的!费芬斯小姐,您喝点茶大概没关系吧!”’(张南峰,1990:59-60)
附录3- 参考文献范例(仅供参考)
wilss, wolfram. 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 – problems and methods. gunter narr verlag tubingen,1982.
newmark, peter.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new york: prentice hall, 1988.
delabastita, dirk. translating puns: a false opposition in translation studies. target, 1991(3:2):137-152.
一、商务日语与跨文化交际
商务日语的概念由来已久。近年来,随着实践和研究的深入,对商务日语的理解和认识也在不断加深。小野寺(2004) 提出: 商务日语可以划分“言語”和“非言語”两个组成部分。贾丽(2013) 也认为: 高水平商务日语的内涵应由日语交流能力、商务专业知识、日本社会文化和日本企业文化四个方面组成。以上研究反映出学术界对商务日语本质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即商务日语不是普通日语的下位分类,而是结合语言技能、经贸实务与文化理解的一种综合技能。
国际间的商贸交往,既是产品和技术的交往,也是人员和文化的交往。商务日语服务于中日间的商贸交往,不仅是专业的语言技能,更是围绕国际贸易的一系列跨文化交际活动。中日两国同处东亚,有着相对接近的生活习惯、文化习俗和思想观念。但同时也要看到,中国和日本毕竟是两个国家,民族不同,历史不同,语言差异也非常大。中国人和日本人在协调人际关系、选择和运用语言、树立企业文化等方面都存在不容忽视的差异。不了解这些差异,盲目按照中国的方式去处理相关问题,势必造成跨文化交际的障碍,给商务活动增加不利因素,影响商务日语工作的顺利开展。
以下,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分别论述商务日语不同于普通日语的表达特点,以及在商务日语工作中带来负面影响的主要文化壁垒。
二、商务日语的表达特色
作为语言手段,商务日语的主要交际目的是完成以日语为语言载体的商务实务和交流工作。因此,商务日语的运用范围主要是商务之间及商家与顾客之间。中国人常说: “和气生财”。日本人在商业上比中国人更加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因此,商务日语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促进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与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普通日语相比,商务日语具有如下突出特征:
(一) 谦恭有礼
日本民族自古重视礼貌礼节,日语中有大量敬语表达方式,包括尊他语、自谦语和郑重语。日本人根据需要,把这些表达方式搭配组合,创造出丰富多变的日语敬语。在古代,敬语的使用主要取决于人与人之间身份地位的差异。大臣对皇帝,庶民对贵族,武士对主君,族人对族长等,都要使用敬语。甚至自己对自己也使用敬语,称为“自敬表现”。
近代,随着商业经济的诞生和快速发展,原本地位低下的商人逐步上升为日本社会的重要支配力量。与此相对,原先高高在上的贵族、武士却逐渐失去特权,成为商业经济的追随者。人与人之间身份地位差异的缩小,导致了敬语使用对象、场合和目的的变化。在江户时代,商人们对敬语在生意兴隆上的作用极为重视,甚至诞生了「敬語上手は商売上手」(“敬语好就是生意好”) 的说法。在现代,日语敬语成为商业活动的重要润滑剂,日本商家对贸易伙伴和顾客的谦恭有礼、敬奉有加已为众所周知。
不论口头的商务交际还是商业信函写作都大量涉及内外、上下等多种人际关系。通过巧妙使用敬语保持彬彬有礼的态度,随时维护良好的伙伴关系和客户关系,成为日本企业在社会上立足和长期发展的前提条件。为了凸显言辞的庄重有礼、毕恭毕敬,商务日语的用词必须脱离日常、更加高雅,句式也必须尊卑分明,语气要求客气、委婉。因此,商务日语与日常交际中所使用的日语有着很大的差别。
(二) 外来语优先
日语中的词汇根据其来源,可以分为和语、汉语、外来语和混种语四大种类。其中,外来语使用片假名书写,主要是近代后从西方传入日本并在日语中固定下来的词汇。外来语从诞生之日起,就伴随着时尚、新潮和进步的语感。尤其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日益加深的当代,商业宣传用语的选择越来越倾向于外来语化。尽管在现代日语的普通文章和日常对话中,依然是和语和汉语占据主导地位,但在广告文案、店铺招牌、商标、商品名称等商务性场合,外来语明显更受青睐。如: 咖啡馆等餐饮机构提供的「牛乳」(牛奶) 称为「ミルク」(milk) ,百货商场等处的「買い物」(购物) 称为「ショッピング」(shopping) 。在金融机构,借钱给个人的商业服务称为不叫「借金」(借款) ,而叫「ローン」(loan) 。「水泳教室」(游泳培训班) 、「映画館」(电影院) 之类的说法已经落伍,取而代之的是「スイミングスクール」(swimming school) 、「シネコン」(大型影院,影城) 等更富有时代感的命名。
不仅如此,很多商务活动还涉及专业的术语和科学技术名称,而绝大部分这类词汇本身就是外来语。因此,商务日语中使用大量外来语,一方面是迅速吸收外来新概念的固有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营造国际化、高科技、时尚、流行的品牌形象,以更好地把商品推向世界。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日本人也使用创造出来的貌似外来语的词汇作为商标,以吸引顾客。日本著名的电器和音响国际品牌「ソニー」(SONY) 就是这样诞生的。
(三) 偏爱受益表达
商务日语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大量运用受益表达,通过强调自己受益来表示对贸易伙伴和客户的感激与敬意。例如在日本商店的店内广播中,经常能够听到以下的句子: “本日はお忙しいところ当店にお越しいただき、誠に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感谢您今天拨冗光临本店! ) ,店方首先强调客人的光临乃是自己的受益,而后继以真诚的感谢,这是标准的商务日语表达。再如贸易伙伴之间向对方提出变更订货内容的要求后,再次确认使用如下说法: “ご注文の内容変更について、検討いただけましたでしょうか?”(请问贵方是否已就订购内容变更进行了研究?) 。
本来是为对方提供益处的行为,或者本来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单方面决定的行为,在商务日语的交际中却都要用“させていただく”这种受益的说法。例如: “お帰りの際に皆様に商品のプレンゼントをさせていただきたいと存じます”(您回去时,我们将有商品礼物赠送给您) 、“本日はお休みさせていただきます”(本店今天休息) 等。
即使是在实力和业绩的宣传中,日本企业也不喜欢使用强烈、直白的表达,而是偏爱“させていただく”这种受益表达形式。仿佛是受到贸易伙伴的帮助、顾客的许可才获得了某些成功和发展。例如: “わが会社はこれまでに多くの新製品を開発させていただきました”(迄今我公司已开发了多款新产品) 。
(四) 多用道歉式寒暄
日本民族倡导以和为贵,日本企业更是重视与贸易伙伴和顾客的良好关系。在维持商务交往方面,寒暄语、尤其是道歉语的运用是润滑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手段。例如: 在日本企业中,新人走马上任后最通常的例行公事之一就是对贸易伙伴的寒暄拜访,称为“挨拶回り”。
在寒暄语的具体内容方面,也不同于中国人用亲热感拉近距离的习惯,日本人通常用郑重的态度和致歉来营造和睦关系。如: 初次见面时,中国人会说“你好你好! 幸会幸会! ”,日本人则说“始めまして”(初次见面) ; 再次见到日本客户时,中国人会说“老朋友老朋友! ”,日本人则说“ご無沙汰しております”(久疏问候) 。客人进入试衣间试衣,店员帮忙拉上布帘时说“失礼します”(恕我失礼) 。日本商店拟定临时歇业通知,往往用“毎度有難うございます。誠に勝手ながら、下記の日程で臨時休業させて頂きます”(感谢您的光临。我店定于以下日期临时闭店,请您原谅) 之类的说法。此处的“誠に勝手ながら”,意思是“恕本店擅自决定”,它显示出店方真诚的歉意,因而是绝对不能缺少的一句。
三、商务日语与文化壁垒
围绕商务的跨文化交际还面临另一个风险,就是不同国家之间企业文化的差异。商务日语作为包含“言語”和“非言語”两个组成部分的综合能力,其实践者除了必须具备地道的日语交流能力、掌握相关商务专业知识外,还必须能够应对中日企业文化差异的挑战。日本企业文化源自日本社会文化与企业传统的融合。较之中国看重个人能力、强调个体发展的企业文化,日本的企业文化具有迥然不同的特点。
(一) 重视团队合作与沟通
中国企业重视结果胜于过程。一旦某项工作交给某人,通常被认为是给予其展示个人能力的大好机会。因此,中国人往往不会就工作的计划和细节频繁请示、汇报领导,而是等工作有了好的结果才向上级汇报,否则他可能被认为是缺乏工作能力和自信心。同时,中国人更重视个人职业发展胜于团队合作,因此,企业员工的跳槽率比较高,对企业的忠诚度也较低。
与此相比,日本企业非常重视团队合作和下情上达。一项工作展开之后,下级必须经常向上级汇报进展情况,在很多工作计划和细节上听取上级的意见。这在日本企业称为“報告·連絡·相談”,简称“報·連·相”。
“報·連·相”是日本企业最重视的沟通方式和工作手段,可以保证上级对下属工作情况的严格掌握。这与日本企业中,上级必须为下属所犯错误负责的领导风格有关,同时,也与团队决策、团队工作的企业文化有关。类似“報·連·相”的主动、充分沟通也是日本企业之间为保障商务关系顺畅所依赖的必需手段。相关调查表明,没有“報·連·相”的习惯是日企管理人员面对中国员工感到的最大文化冲击。
(二) 守时观念严格
在守时观念上,中日文化本身就存在较大的差异。中国人倾向于大致时间。如果是中国人之间交往,比约定时间迟到个三五分钟通常不会招致对方的不满和交际的失败。迟到者如果致歉,也往往非常简单,而对方则会立刻表明自己并不在意———这已经成为中国人的交际习惯。迟到者如果提及迟到的原因(通常是堵车之类的交通问题) ,中国人也习惯于不去深究,以免破坏和谐和相互信赖的人际关系。中国人的这种大大咧咧的时间观念,在企业文化中则表现为上班、开会时从上到下系统性的不守时和迟到。
一、日语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二、题目:日本固有のものの中国語訳について
四、结业方式:设计 □、 论文 ■ (二选一)
五、主要内容:
本课题实际上主要研究的是汉语中一些来源于日本的外来词。对这些外来词进行分类研究,并就外来词中翻译的不准确,有异议的地方提出自己的翻译建议。来源于日语的外来词很多,有的是纯粹来源于日本本民族文化的外来词,像“歌舞伎”“寿司”“榻榻米”等。有的是词源来源于西方,经由日本翻译,后被中国采用的外来词,像“民主”,“科学”“大本营”等。如果统统作以分类研究的话,一来工作量繁重,二来枝杈太多,难下定论。作以本课题只就前一种情况,即来源于日本本民族的外来词为研究对象,对其翻译方法以及翻译中涉及的文化因素进行探讨。本文大体上拟分为以下五部分。
第一部分为破题部分,即说明此课题的研究范围和前提。主要是对来源于日语的外来词作以归类,并指明本课题的研究方向。
第二部分是本文的核心部分,从直译和和意译两方面的外来词分别举例分析。总结适用于直译和意译的一些规律。通过具体例子,指明意译中一些翻译不恰当,有歧义的地方,提出自己的改进意见。
第三部分将就翻译中还需要说明和考虑的一些其他问题作以探讨。众所周知,文字是文化的载体,翻译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本部分将从三章论述。第一,中日两国对于外来语的不同态度。第二,中日语汇间的复杂关系。第三,外来语的引入对于文化间的交流和对本民族文化的冲击。
第四部分,对一些外来词的进行有趣的比较。如“日本料理”和“日本菜”,“章鱼烧”和“章鱼丸子”,“刺身”和“生鱼片”等。
第五部分为该课题的总结及展望,外来词的吸收不仅需要翻译技术的硬件支持,还需要中日两国人民的相互认识和了解的加深。
PS:任务书就主要内容和参考文献部分需要自己写,其他地方都差不多。
1先行研究
日本国内における研究
日本では、多くの学者は日本語と中国語の対照研究ついて論文を書いててきた。例えば大河内康憲編の『日本語と中国語の対照研究論文集』では、日本語と中国語の同形語について深く研究を進んだとのである。また、遠藤紹徳は「日本語における漢語語彙及び中国語の同形語彙との比較」という論文も発表しいた。外来語の面では、那須雅之は「外来語の受容と消化?吸収」では、外来語をめぐって自分の見解を述べていた。前述の論文はほとんど言語の相違点の比較を着目し、外来語の訳し方について別に言及していない。中国における日本語から外来語の訳名についての研究は日本にはまだないようだ。だから、本論文は主に中国国内の書物を参考資料として適当な中国語の訳し方を探索しようと考えている。
中国における研究
2研究の背景と意義
研究の背景
先生はいつも日本語専門である私たちに日本語の辞書で単語を調べるようにと要求している。なぜというと、中国語訳はいくら詳しくても、やはり加工されて本来の意味を損失せずに伝達できないからである。とくに「鳥居」「障子」「落語」のような日本文化の中に固有のものに対して、それらと対応するものは中国にないので適当な名称をつけるのがありえないわけである。だから、よく似ていて、中国人に理解しやすいものを探し出して中国語訳とする傾向がある。そうすると、間違いなく誤解を生みがちだろう。日本語専門である私たちさえも定着された中国語訳に拘り、絶対正しいと確信しいるが、日本語が全然わからない普通の中国人にとって誤解している程度がさらにはなはだしいだろう。日本語を勉強したことがなければ、そういう問題に平気であるが、気がついたらそれは翻訳の問題だけでなく、翻訳の裏に根付いた文化の問題である。したがって、本論文を通して、中国の方々に日本から外来語を紹介する上で、その一部分の外来語を対象として中国語訳の規律を探索し、ずれがある中国語訳に対して自分の参考意見を提出するつもりである。
研究の意義
周知のように、言語は文化の上着である。文化を割りて単なる言語を研究してはいけない。いくら完璧な訳名であっても、他国の文化に無関心の人にとっては無意味だろう。本論文の研究を通じて、多くの人々に日本語から外来語を紹介したいだけでなく、純粋な日本の文化を知っていただきたいのだ。さらに、一層深く両国国民の相互理解を促進しようと希望している。
3研究の方法、内容と予期目的
研究の方法
辞典と参考文献とアンケートと三つの方式を合わせて研究を進むつもりである。まず、日本から外来語を紹介する文献や論文など収集し、本論文の研究対象をターゲットする。次に、数多くの外来語を分類し、比較した後、自分の参考意見を出す。この段階ではで辞書が欠かせないものである。「新明解語国語辞典」と「広辞苑(第五版)」と《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は手元に常備して、調べながらずれがある中国語訳を探し出す。最後に、日本語専門の学生や日本語の先生を対象としてアンケートを行い、皆様のご意見を求める。その結果を結論の一部分として卒論とともに提出する予定である。
研究の内容
はじめに
本論文のテーマの説明
日本から外来語の概観とまとめ
本論文の研究対象について
問題提出と参考意見
直訳の場合
理想的な中国語訳について
ずれがある中国語訳について
自分の推論と参考意見
音訳の場合
理想的な中国語訳について
ずれがある中国語訳について
自分の推論と参考意見
外来語をめぐる諸問題
中日両国は外来語に対する違う態度
中国の漢字と日本の漢字との複雑な関係
外来語の受容と消化および本民族言語への影響
さまざまな中国語訳の比較 終わりに
予期目的
ままを認識することができないに違いない。本論文はその問題点を切り口として外来語の訳名を研究し、参考になる意見を提出しようと考えている。この意味では、中日両国の相互理解と世々代々友好にもとても有意義なことだろう。
参考文献
[1] 郭建中 《文化与翻译》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 1999
[2] 李文 《日本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1972-20xx)》 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3] 梁荣若 《中日文化交流史》 商务印书馆出版 1985
[4] 王晓秋 《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
[5] 史有为 《外来词:异文化的使者》 上海辞书出版
[6] 刘正谈 高明凯 《汉语外来语词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7] 陶振孝 《文化翻译的课题》《日语学习与研究》20xx.第2期
[8] 崔崟 《进入中国的「和製漢語」 》《日语学习与研究》20xx.第6期
[9] 王鸣 《日本外来语输入的历史考察》《日语学习与研究》20xx.第3期
[10] 《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 商务印书馆
[11] 陈亦文 《日本語から来た現代中国語の外来語》《日本学论业Ⅵ》 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
[12] 『新明解国語辞典』第五版 三省堂
[13] 『広辞苑』(第五版) 新村出 岩波書店
为做好我系20xx届毕业论文 (设计) 工作, 进一步提高毕业论文 (设计) 质量, 现根据学校教务处“关于做好20xx届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通知”精神, 结合我系实际,就我系20xx届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作出如下安排:
一、组织机构
(一)领导小组:
组 长:张广杰 侯宜岭
付组长:刘秀梅 李炳彦 彭菊花
成 员:糜艳庆 张庆华 鲁金抗 陆立玉 贾润红 李秀 道靖 杨_ 刘旭光 尚继武
(二)工作小组:
组 长:彭菊花
成 员:张庆华 陆立玉 贾润红 李秀 道靖 杨_ 刘旭光 各毕业班班主任
秘 书:岳惠芸
二、撰写毕业论文要求
按照教务处文件精神, 我系20xx届毕业生可按不高于总人数30%的比例选择毕业论文写作, 其他毕业生可以选择毕业设计。
(一) 毕业论文内容
毕业论文的成果形式是符合国家学术规范的论文一篇(文科学生论文字数一般不少于5000字;理科学生论文一般不少于3000字),在综合本专业主干课和专业课的知识和技能的前提下,尽量从科研、教学和现实问题中选定,切实加强可行性、实用性研究。
(二)毕业论文的选题
论文选题应符合本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导向。学生结合系里下发的选题和指导教师的意见确定论文题目,题目一经确定,经系学术委员会审核后,不可更改。
(三)学生毕业论文的工作程序
1.选题,填写《毕业论文题目审批表》;选题确定,上报系里,经系学术委员会讨论通过,方可立项,立项后不可更改。表格经指导教师签字后上交系里汇总。
2.开题,填写《毕业论文任务书》;自行打印,指导教师签字后,存于指导教师处,最后上交。学生开始撰写论文。
3.指导教师要进行中期检查指导,指导次数不少于4次。学生及指导教师填写《中期检查指导表》,学生填写各阶段时间安排及任务后,自行打印,留存指导教师处,指导教师按阶段检查,并签署意见。全部完成后,由指导教师统一上交。
4.论文完成后,参加系里组织的论文答辩,答辩形式是学生介绍论文产生背景(必要性、重要性等)、论文的框架结构及主要观点,回答答辩教师的问题,答辩教师根据问题回答的质量给出答辩成绩。
5.考核
毕业论文经过系学术答辩委员会答辩后,论文与答辩的成绩比例为6:4(百分制),最后成绩折合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作为综合成绩,即毕业论文成绩。
三、撰写毕业设计的要求
(一)毕业设计内容
结合小学新课程进行教学设计,选择苏教版1-6年级上下册的任一课时(节)为毕业设计内容,各班级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不得重复。成果形式为同一节课的试讲稿(教案)、说课稿、配套的多媒体课件(上课用)(附教材的复印件)。最后上交纸制稿(统一格式)和电子稿。
(二)毕业设计要求
1.学生要认真钻研新课程标准,认真钻研教材,多方查找资料,结合教育见实习积累资料,虚心听取指导教师的意见,认真完成数学教学设计工作,自觉培养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和严谨治学的态度。
2.毕业设计期间学生按正常作息时间上课,缺课三分之一以上的学生不予参加毕业设计考核。无成绩者不得毕业。毕业论文(设计)单独计学分。
3.学生毕业设计的程序是:
(1)选题,填写《毕业设计题目审批表》;选题确定,上报系里,经系学术委员会讨论通过,方可立项,立项后不可更改。表格经指导教师签字后上交系里汇总。
(2)开题,填写《毕业设计任务书》;自行打印,指导教师签字后,存于指导教师处,最后上交。
(3)填写《中期检查指导表》,学生填写各阶段时间安排及任务后,自行打印,留存指导教师处,指导教师按阶段检查,并签署意见。全部完成后,由指导教师统一上交。
(4)撰写说课稿,填写《初等教育系学生说课记录表》,自行打印,完成后上交指导教师。
(5)撰写教案,《初等教育系学生教案记录表》自行打印,完成后上交指导教师。
(6)制作多媒体课件,填写《初等教育系学生多媒体课件制作记录表》,自行打印,完成后上交指导教师。
(7)考核:
1)根据教案撰写情况,根据“初等教育系学生试讲教案评分标准”,由指导教师给出教案撰写成绩(百分制);
2)现场说课并展示多媒体课件(讲课用的),根据“初等教育系学生说课评分标准”和“初等教育系学生制作多媒体课件评分标准”由考核小组给出说课成绩和多媒体课件制作成绩(百分制),由考核小组填写《毕业设计考核记录表》《毕业设计成绩评定表》。
3.成绩评定:学生毕业设计总成绩由教案成绩、现场说课成绩和多媒体课件制作成绩三部分组成,比例为4:3:3,每一项均为百分制,最后总成绩折合为优(90分以上)、良(70-89分)、合格(60-69)、不合格(60分以下)。
4.毕业设计答辩的要求是学生现场说课,并展示多媒体课件,课件要求内容完整,含课题,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旧知复习、新知内容、课堂练习、课后作业等)、教学内容总结,下节课准备要求等。
5.毕业设计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不得有抄袭,出现雷同的情况,一经查出,视为不合格。
四、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进程
三年制第五学期第7周至9周(-)、五年制第九学期第17周至第18周(-)系下发《初等教育系20xx届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安排》(附参考选题),班主任向学生传达系毕业论文(设计)要求,学生确定选题,由各教研室收齐《题目审批表》上报系学术委员会审核;系审核选题,公布,不合格题目重新填写题目审批表;系指定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
各班召开专题会议,安排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举办专题讲座,对论文、设计的要求及毕业论文(设计)表格的填写进行专题辅导。明确指导教师任务,指导教师组织学生开题同时学生填写《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自行打印,指导教师签字后,存于指导教师处,最后上交。
三年制第五学期第13周(11月21日- 第六学期第12周)、五年制第十学期第2周(20xx年2月27日-5月7日)
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的中期检查工作。学生撰写论文、说课稿、试讲稿(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要求独立完成。指导教师分四阶段填写《中期检查指导表》。
三年制第六学期、五年制第十学期第14-15周学生毕业论文答辩、现场说课考核,展示多媒体课件。指导教师上交《毕业(论文)设计考核记录表》《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表》。
三年制第六学期、五年制第十学期第15周系汇总学生毕业设计成绩报教务处。系按照毕业生人数不超过5%,评出“校优秀毕业论文(设计)”,上报学校。
三年制第六学期、五年制第十学期第15周毕业论文(设计)总结,迎接教务处检查。
五、毕业论文时间安排
见附件
六、对指导教师要求
1.指导学生选题,认真审议学生选题理由,对学生选题意见填入《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审批表》,意见要详细、具体。
2.为学生提供参考文献及相关资料目录,审查《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明确课题研究的思路、方法和要求,帮助学生规划撰写毕业设计的时间及任务安排及填写《中期检查指导表》。
3.根据选题对学生应完成的论文、说课稿、教案、多媒体课件制作等提出明确的要求。
4.指导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指导、检查,要求总指导不得少于4次。要指出毕业论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努力方向,表述要具体,不要雷同。
5.指导教师应认真审核学生完成的毕业论文(设计),准确、及时、客观地写出评语,按成绩评定的有关规定评定教案成绩,并在各种考核记载表上签署意见。
6.指导教师的论文指导工作要落到实处,要充分发挥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既不包办代替,也不放任自流。要严格规范毕业论文(设计)的写作要求,应及时掌握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进度和质量,注意培养学生的科研工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7.指导教师要准时参加系召开的各项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会议,并及时把会议精神及要求传达给学生。
8.指导教师评语要客观、实事求是,分析事实要实际,理论评价要有深度,符合学生实际情况,要全面,尽可能详尽,不能太简单。
9.毕业(论文)设计指导结束,按指导学生人数的5%,上报优秀毕业设计名单并收齐所有文本,一式两份,要求填写的各项目内容齐全,不遗漏,一份装入学生档案,一份作为教学档案保留系里。一同上交系里,指导教师签名处必须手写,不得打印。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初等教育系
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领导小组
20xx年xx月xx日
一、题目来源背景(现状、前景)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随着人类对海洋探索的深入,海洋测绘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能够进行条带式全覆盖测量的多波束测深系统,成为海洋测绘新技术的代表之一。多波束声纳技术发展至今已有40年的历史,多波束测深仪是当前能高精度高效率探测海底地貌的最好装备。不同于单波束测深系统,多波束测深系统可在测量端面内形成十几个至上百个测深点,几百个甚至上千个回向散射强度数据,多波束测深具有全覆盖、高精度、高密度和高效率的特点,多波束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海底地形探测,海底障碍物探测,航道检测等海洋测绘的各个领域,将会有广阔的发展和应用空间。
二、主要研究内容、应用价值、改进及创新
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研究多波束测深仪的原理与一般应用方法,探讨多波束外业测量的实施,针对多波束测量中影响多波束测深的各因素进行分析;介绍多波束测深内业的数据后处理,分析各个因素对数据精度的影响及改正方法。
应用价值:
(1)介绍了多波束测深仪的基本原理与使用方法
(2)多波束测深仪的校准及安装
(3)影响多波束测深外业实施的各个因素
(4)影响勘测数据处理的误差来源及平差和精度评定方法
(5)展望未来,介绍多波束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改进及创新: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虽然多波束测深系统有着单波束测深系统所无法比拟的许多优点,但是,在某些场合,当多波束测量数据出现一些偏差时,却比单波束难以识别和判断,如果这些偏差数据不能够正确进行辨别和剔除,必将影响多波束的测量质量和数据可靠性。因此,必须对造成数据偏差的各个因素进行分析,这些之中包括外界环境因素和仪器本身因素。外界环境因素要视情况而定,仪器本身的精度是大概固定的,本文中就应用水槽法检验了多波束的精度,并进行了实验数据分析。
三、拟采用的研究方法、手段及实验准备情况
案头文献资料研究,案例比较研究,分析归纳法,数据模拟分析法,实证分析法等。
四、进度安排
20xx年3月 确定选题收集资料写开题报告
20xx年4月 通过对资料进一步研究撰写初稿
20xx年5月上旬 通过指导老师对论文的意见进行初步修改
20xx年5月中旬 通过指导老师的意见进行再次修改
20xx年5月下旬 交论文终稿准备进行答辩
五、主要参考文献(外文参考文献不少于2篇)
[1] 丁继胜 周兴华 刘忠臣 张卫红. 多波束测深声纳系统的工作原理[J]. 海洋测绘, 1999(8):15-22.
[2] 李荣胜. 浅谈FANSWEEP20型多波束测深仪的原理及参数设置[C]. //江苏省测绘学会20xx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 南京安泰测绘有限公司, 20xx:98-102.
[3] 李成刚 王伟伟 阎军. 传统多波束与具有相干特点的多波束系统的研究[J]. 海洋测绘, 20xx, 27(2):77-80.
[4] 张永昭. 影响多波束测深精度的主要因素分析[C]. //中国航海学会航标专业委员会测绘学组学术研讨会学术交流论文集 , 广东海事局测绘大队, 20xx:151-155.
[5] 李家彪; 郑玉龙; 王小波; 吴自银. 多波束测深及影响精度的主要因素 [J]. 海洋测绘 , 20xx(1):26-32.
[6] 董庆亮. 表层声速对多波束系统测量的影响 [J]. 测绘通报 , 20xx(2):7-10.
[7] 潘贤亮; 袁士彬. 声速对多波束测深的影响及改正方法 [C]. //第九届长三角科技论坛(测绘分论坛)论文集, 上海达华测绘有限公司, 20xx:53-56.
[8] 董庆亮; 韩红旗; 方兆宝; 潘乐; 陈岳英; 路高峰. 声速剖面改正对多波束测深的影响 [J]. 海洋测绘 , 20xx, 27(2):56-58.
[9] 赵君毅; 阳凡林; 刘智敏; 李真; 赵相伟. 多波束测深表层声速误差的动态影响及改正方法 [J]. 测绘科学 , 20xx, 35(6):23-25.
[10] 吴自银; 金翔龙; 郑玉龙; 李家彪; 余平. 多波束测深边缘波束误差的综合校正 [J].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xx, 27(4):88-94.
[11] 郭发滨; 周兴华; 陈义兰. 多波束测深数据出现失真的因果分析 [J]. 海洋测绘 , 20xx, 28(1):59-61.
[12] 胡佳; 李明叁; 孙强. 基于多波束数据的声速误差自动改正方法 [J]. 海洋技术, 20xx, 29(4):66-69.
[13] 段福楼; 郇庆军; 王玉峰; 丰启明; 葛健; 任宪伟. 近海区域多波束水深测量的水位改正方法 [J]. 海洋测绘 , 20xx, 32(4):44-46.
一、选题背景
云南,一个少数民族众多的聚集地,五彩斑斓的少数民族文化滋养着这片神奇的红土高原,在这载歌载舞的海洋世界里,可以一览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在感叹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时,震撼我们的更是民族的信仰,民族的凝聚力和民族的创造力。云南的15个独有民族,因其历史、地域、环境、民俗等多重因素,造就了不同的文化特征和人文景观。通过对比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和感受民族情感的表达,我们会发现,每一个民族都有着共同的民族心理,这一民族心理维系着民族的凝聚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就像法国著名学者赖明(GustaveLeBon)深有体会地说,从他在各国游历中所带回的最明显的印象,即每一民族具有一种心理组织,就像其解剖学上之性质一样固定,并且有其感情,其思想,其制度,其信仰与其艺术等都是从其中所引出的。早于19世纪末,心理学已成为一门研究行为和心理活动的独立学科,研究涉及到知觉、认知、行为、人际关系等领域,而后,随着心理学研究的深入与拓展,心理学衍生出众多心理学分支学科,如《民族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舞蹈心理学》等等,由此可知,心理学早已根据心理活动为出发点,通过心理现象研究与分析问题,解析行为背后的心理活动,从而实现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因此,舞蹈作为一种以人为载体的特殊行为活动,这种行为表现反映着内在的心理活动,通过对心理活动的探究与分析,亦是进一步对民族文化的本质与发展规律的深层挖掘。自古至今,民族民间舞蹈以其特有的文化底蕴和风格特征,及鲜活动感的节奏与舞韵而生生不息。从原始时期以宣泄情感、通灵祈福到今日的娱乐审美、大众普及,它的“内外形态”经过了一个漫长而细微的变化,每一次的变革都离不开时代发展的影响与推动,这一变迁便是内外的统一体。如《民族心理学》所述,民族在长期的发展与演变历程中,都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历史文化特色的心理模式,使得民族成员以民族所特有的心理方式或心理模式作用于外部世界。毋庸置疑,文化的发展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舞蹈作为以人为载体的特殊行为,具有生命、运动的特殊性,这一特殊性注定了它的内外形态必然跟随时代的变迁而变化。因此,舞蹈心理特征作为舞蹈的内部形态,支配着舞蹈的行为表现,反映着该民族的世界观和审美观。哈尼族作为云南独有的少数民族之一,人口众多,支系纷繁,拥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品质。在经过漫长的迁徙与战争,生存与发展,该民族的舞蹈文化与舞蹈心理也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蜕变过程,当民族传统舞蹈心理面临多种冲击,其渴望求新、求异、又求同的动机与心理,便形成了当代特有的民族舞蹈心理结构。笔者试图通过对当代哈尼族民间舞蹈形态特征的分析,挖掘其舞蹈心理特征,通过舞蹈的外部形态所反映的舞蹈心理特征,旨在描述当代哈尼族民间舞蹈的形态特征及舞蹈心理特征现状,阐释当代哈尼族民间舞蹈文化内涵,剖析其发展规律与发展走向。以及特有的舞蹈心理联系民族民间舞蹈的教育与教学,在编创民族民间舞蹈教材与教育教学中,以强烈的时代感和舞美感紧密结合教学,充分展示当代哈尼族民间舞蹈的文化内涵与教学意义。故此,哈尼族民间舞蹈心理特征的探索与研究与民间舞蹈教育教学紧密相连,是深入理解哈尼族民间舞蹈文化内涵的重要途径,正基于此,构成了笔者写作的动机。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哈尼族历史悠久,作为云南独有的少数民族之一,支系繁多,舞蹈种类亦是丰富多彩。无论是祭祀性舞蹈、劳动性舞蹈、仿生性舞蹈等,都折射出深厚的文化意蕴与博大精深的民族精神。在哈尼族传统文化不断的传承与发展中,哈尼族民间舞蹈也随之反映了社会发展态势和民族文化的时代特征。当代社会,处在社会转型期的哈尼族人民,经历着多元文化的冲击,生态环境的变迁,现代审美情趣的影响,这些因素无疑对传统舞蹈文化的外部形态和内部心理特征产生了息息相关的影响。通过当代哈尼族民间舞蹈所反映出的舞蹈心理特征,揭示当代哈尼族民间舞蹈的深层文化意蕴,把握当代哈尼族民间舞蹈的时代特征和发展趋向,融合当代哈尼族对舞蹈文化的认知与审美追求,在传承,保护,发展的过程中,联系云南民族民间舞蹈教育教学,促进哈尼族民间舞蹈的长足发展,突显其在教育教学中的特殊作用。
一、以哈尼族民间舞蹈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历史文化,舞蹈形态、生活环境等为研究的切入点,以探索舞蹈心理特征为出发点,进行多角度的剖析,通过舞蹈外部形态分析其舞蹈心理特征变化,以形态联系心态,对哈尼族民间舞蹈的形态与心态进行昔与今的对比与分析,阐释其当代的内在文化意蕴与发展规律,丰富哈尼族民间舞蹈理论体系,为哈尼族民间舞蹈的保护传承与探索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二、以当代哈尼族的舞蹈心理特征联系云南民族民间舞蹈教材的建构与编创,包括元素提取、体态的定位、风格的把握,根据民族特有的舞蹈心理,准确地加工整合舞蹈组合,最终以反映符合当代哈尼族民间舞蹈审美需求和心理特征的云南民族民间舞蹈教材,挖掘当代哈尼族民间舞蹈教材的应用价值和审美意蕴,丰富云南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教材,为云南民族民间舞蹈教育教学体系的建构与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实践经验。
三、哈尼族民间舞蹈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无论是民间类舞蹈,艺术专业类舞蹈,社会舞蹈类等等,哈尼族民间舞蹈的形态与心态亦跟随时代变迁而不断更新蜕变,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呈现出不同的刻有时代烙印的舞蹈的心理特征。通过对当代哈尼族民间舞蹈心理特征的探索与研究,把握当代哈尼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内在涵义,利于民族文化的弘扬与发展,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必要手段。
三、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
国民族民间舞蹈教育教学的蓬勃发展,使得民间舞蹈文化得以传承发展,在高校教育的良好平台中,民族民间舞蹈从乡间走入课堂,经过系统的挖掘、整理、加工,最终以教材组合的形式得以应用和发扬。如今,各民族民间舞蹈教材层出不穷,如北京舞蹈学院《东北秧歌舞蹈教材》、《维吾尔族舞蹈教材》等等、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精品课程《藏族舞蹈教学组合》、蒙古大学艺术学院精品课程《蒙古舞教学组合课》、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精品课程《彝族民间舞蹈代表性组合》、《傣族民间舞蹈精品课程》、《云南滇南彝族民间舞蹈组合课》等等,由此可见,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材的建立与发展日益壮大,各高校也在极力挖掘民间舞蹈对其进行传承和保护。目前,搜集《哈尼族民间舞蹈教材》和哈尼族民间舞蹈的教育教学现状,有以下几点:20xx年11月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舞蹈系参加《舞蹈世界》,表演了哈尼族民间舞蹈《四季》、《樱花》、《长街宴》等,包括创作的舞蹈作品《山谷木屐》和哈尼族音舞诗画剧《阿密车》,舞蹈以舞蹈作品的形式表现了文华学院对哈尼族民间舞蹈的创作思路与教学理念。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编创的哈尼族民间舞蹈教材《棕扇舞》和《鋩鼓舞》,立足于本土,传承和弘扬哈尼族传统文化,教材的建构处于初级尝试阶段,还未形成完整的教材体系。红河学院舞蹈系编创的《哈尼族民间舞蹈教材》,从《体态动律》到《乐作舞》、《鋩鼓舞》、《棕扇舞》等一系列的教学,通过哈尼族舞蹈教材中的舞蹈形态与风格特征,向学生传递哈尼族民间舞蹈文化,彰显了红河学院的教学特色。根据以上资料信息的收集,可以得知云南当地的院校已开始对哈尼族民间舞蹈教材的建立进行探索与实践,但是至今,哈尼族民间舞蹈教材的建构与应用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系,更未普及到舞蹈教育教学中,它的建构与完整还待研究与整理。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文运用民族学、艺术人类学、民族心理学,舞蹈形态学,舞蹈生态学等学科对哈尼族民间舞蹈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与探索。在舞蹈本体与舞蹈形态相关的社会文化进行全面的了解与分析,以揭示当代哈尼族舞蹈形态以及舞蹈心理特征的联系,阐释其内在的文化意蕴与发展动态,为云南民族民间舞蹈教材的建构与发展提供研究途径与理论方法。
一、田野调查法:这是研究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主要研究方法,田野调查方法主要以观察法和调查法为主,通过观察其生活环境、社会环境、传统文化的改变,以及哈尼族民间舞蹈的行为特征,获得第一手资料,以外显性变化论证分析当代的舞蹈心理特征及其变化因素。调查法以收集大量数据,包括事实资料和所需的心理资料,以结合观察法,收集客观详实的资料,运用田野调查法感受当代哈尼族民间舞蹈的行为与心理。
二、心理测验法:心理测验法是民族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通过观察少数有代表性的行为,对进行活动中的心理特点做出推论和数量化分析的一种科学手段。以自陈测验金额投射测验为主,自陈量表法是让被试者按自己的意见,对自己人格特质进行评价的一种方法。投射测验根据佛洛依德心理分析的人格理论为依据,通过问题,根据被测者无意识的内驱力所推动的答案,探索个体内在隐蔽的行为或潜意识。
三、舞蹈形态学方法:于平老师在其《舞蹈形态学》中将本学科分为“风格化原则”的历史研究和“生命化原则”预测研究,研究当代哈尼族舞蹈心理特征,必须维系其历史,通过舞蹈本体在历时性的变化中,分析其心理特征。通过人体运动的视觉效果,产生对其“心态对应”的感知,即心灵感受与运动人体的“心物同构,”以“形态”联系“心态”,从而通过舞蹈的外部形态窥探其舞蹈心理特征。四、舞蹈生态学方法:舞蹈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其一就是对舞蹈形态的观察与分析,环境对舞蹈的影响必然反映在舞蹈形态上,因而通过舞蹈形态来联系与环境的多层关系。其二,关注历时性文献追溯与共时性田野考察相互印证,运用典型舞畴分析法——形态特征的提取,以把握与分析其舞蹈的本质。
五、写作提纲
指导教师的职责:
1、明确所指导学生的培养目标、专业方向及毕业作业的目的和基本要求,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工作,提高学生对毕业工作的认识。
2、指导学生正确选题,能对学生所选论题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剖析,指导学生拟定毕业作业提纲。
3、指导学生搜集和恰当使用调查材料,解答疑难问题,对学生毕业作业进行分段指导,指导教师对本科学生的指导不得少于四次。
4、审阅、面批文稿,对所指导学生的毕业作业签署评语,根据评分标准进行成绩评定。
5、对学生作业的真实性进行审查,如发现学生抄袭他人的作品又拒不纠正者,有权向毕业作业领导小组提出取消该生参加毕业作业资格的建议,并终止指导工作。
论文摘要是概括论文的主旨,是引导读者阅读论文的关键。
一、论文摘要的定义
论文摘要又称概要、内容提要。摘要是以提供文献内容梗概为目的,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简明、确切地记述文献重要内容的短文。其基本要素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具体地讲就是研究工作的主要对象和范围,采用的手段和方法,得出的结果和重要的结论,有时也包括具有情报价值的其它重要的信息。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明性,并且拥有与文献同等量的主要信息,即不阅读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摘要不容赘言,故需逐字推敲。内容必须完整、具体、使人一目了然。英文摘要虽以中文摘要为基础,但要考虑到不能阅读中文的读者的需求,实质性的内容不能遗漏。
二、论文摘要的分类
根据内容的不同, 摘要可分为以下三大类: 报道性摘要、指示性摘要和报道-指示性摘要
(1) 报道性摘要: 也常称作信息性摘要或资料性摘要, 其特点是全面、简要地概括论文的目的、方法、主要数据和结论. 通常, 这种摘要可以部分地取代阅读全文.
(2) 指示性摘要: 也常称为说明性摘要、描述性摘要或论点摘要, 一般只用二三句话概括论文的主题, 而不涉及论据和结论, 多用于综述、会议报告等. 该类摘要可用于帮助潜在的读者来决定是否需要阅读全文.
(3) 报道-指示性摘要: 以报道性摘要的形式表述一次文献中的信息价值较高的部分, 以指示性摘要的形式表述其余部分.
三、论文摘要的写法
四、论文摘要写作的注意事项
(1)摘要中应排除本学科领域已成为常识的内容;切忌把应在引言中出现的内容写入摘要;一般也不要对论文内容作诠释和评论(尤其是自我评价)。
(2)不得简单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比如一篇文章的题名是《几种中国兰种子试管培养根状茎发生的研究》,摘要的开头就不要再写:为了,对几种中国兰种子试管培养根状茎的发生进行了研究。
(3)结构严谨,表达简明,语义确切。摘要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要按逻辑顺序来安排。句子之间要上下连贯,互相呼应。摘要慎用长句,句型应力求简单。每句话要表意明白,无空泛、笼统、含混之词,但摘要毕竟是一篇完整的短文,电报式的写法亦不足取。摘要不分段。
毕业论文是教学计划中最后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撰写毕业论文的目的是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大学阶段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提高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进行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同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因此搞好学生的毕业论文工作,对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为加强对毕业论文工作的领导和管理,特对我系20xx级学生毕业论文工作作以下安排:
一、选题时间: 20--年5月27日~6月15日
1.召开教研室主任会议,布置毕业生论文选题工作。由各教研室分别召开教师会议,集体商讨、建设论文题库。
2.汇总论文选题,由毕业班班主任协同教务秘书组织学生选题。
3.根据学生选题情况,各教研室分配指导老师,学生完成毕业论文题目审批表。
二、开题时间(及任务书完成时间):20--年6月16日~20--年7月2日。
集中辅导后,每位指导老师指导学生3-4次,认真听取学生的想法,了解学生的写作思路,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并在学生任务书上给出指导意见(即完成开题工作)。
三、初稿完成时间:20--年3月底
第一阶段:收集材料、拟定写作提纲
第二阶段:审查并确定写作纲要
尤其对学生的写作提纲要反复修改,力求在学生离校前确定写作提纲,以利于学生在学校图书馆进行材料收集,利于学生在实习期间进行研究和开展论文写作。
第三阶段:完成初稿
对学生的论文初稿,指导教师须认真审阅,确保学生无严重抄袭现象。针对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要不厌其烦地给予指导,要求学生反复修改。对不符合规范和要求的学生论文必须重写。
四、修改初稿及定稿:截止到20--年5月底。
五、论文及指导相关表格20--年6月18日班主任收齐交至教研室。
五、答辩时间初定:20--年6月20~25日
六、成绩评定依照成绩评定标准和程序进行。
说明:交稿日期必须按照规定时间执行,请指导老师务必要求学生按期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