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p网站毕业论文(推荐7篇)
131
2024 / 07 / 23
【摘要】 目的 研究老年胸腰段脊柱骨折中采取经椎弓根内固定与椎体成形术联合治疗的疗效。方法 68例老年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照组与实验组, 每组34例。参照组患者予以经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 实验组患者经椎弓根内固定与椎体成形术联合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参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治疗前两组患者椎体后缘高度压缩率、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率及脊柱后突cobb’s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治疗后, 两组患者椎体后缘高度压缩率、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率及脊柱后突Cobb’s角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结论 将经椎弓根内固定与椎体成形术联合应用于老年胸腰段脊柱骨折效果显著, 可在临床应用推广。
【关键词】 经椎弓根内固定;椎体成形术;老年胸腰段脊柱骨折
胸腰椎骨折儆诩怪创伤, 因老年人骨质较疏松, 十分容易诱发胸腰椎骨折[1], 采取保守治疗因卧床时间长, 容易引发多种并发症, 如坠积性肺炎、静脉血栓, 因此需要寻找一种有效的治疗措施。现对本院收治的34例老年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采用经椎弓根内固定与椎体成形术联合治疗的效果进行观察,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收治的68例老年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 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参照组和实验组, 每组34例。参照组男女比例为16∶18, 年龄50~73岁, 平均年龄(±)岁。实验组患者男女比例为18∶16, 年龄51~74岁, 平均年龄(±)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具有可 比性。
1. 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实行磁共振成像(MRI)、CT、X线检查, 术前后突角度13~35°, 椎体压缩20%~65%, 参照组患者予以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术, 实验组患者予以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术与椎体成形术联合治疗, 予以患者全身麻醉, 取俯卧位进行常规消毒铺巾处理, 中心选为患椎棘突, 作一10 cm的正中切口, 将患者伤椎、棘突、上下椎板、关节突等位置进行充分显露, 对椎弓根钉进钉点进行确定, 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将4枚椎弓根螺钉置入, 将伤椎体正常高度恢复, 依据患者实际情况对椎板减压进行合理选择, 复位椎管内骨块砸陷, 于透视下在严重伤椎压缩一侧在患者经椎弓根处进行钻孔, 将椎弓根穿刺套管针置入其中, 随后将穿刺针内芯拔除;如果针口发生较多渗血, 需对穿刺针方向进行调整, 不再出现活动性出血后将骨水泥注射, 在C型臂X线机下进行灌注, 但不可存在过大注射压力, 如果骨水泥进入椎体后壁时需停止注射, 完成后将负压引流管合理放置, 对切口进行逐层缝合, 术后2~3 d将引流管拔除, 12~14 d进行拆线, 术后患者需要进行2~3周绝对卧床休息, 术后3~5 d予以适当腰背肌功能锻炼, 术后3周患者可适当进行下床活动。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椎体后缘高度压缩率、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率及脊柱后突Cobb’s角。疗效判定标准:经对症治疗后, 脊柱后突Cobb’s角得到显著改善, X线片检查损坏椎的'前后缘高度恢复为显效;经对症治疗后, 脊柱后突Cobb’s角基本改善,
X线片检查损坏椎的前后缘高度基本恢复为有效;经对症治疗后, 脊柱后突Cobb’s角, X线片检查损坏椎的前后缘高度变化不显著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损伤脊柱前缘高度压缩率=(正常脊柱椎体高度-损伤脊椎椎体高度)/正常脊椎椎体高度。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参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见表1。
2. 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变化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椎体后缘高度压缩率、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率及脊柱后突Cobb’s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治疗后, 两组患者椎体后缘高度压缩率、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率及脊柱后突Cobb’s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见表2。
3 讨论
胸腰段脊柱骨折对老年人日后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
响[2], 且因老年患者骨痂生长需要较长时间, 容易发生骨量丢失, 将骨质疏松症状加重。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术能够将术后卧床时间减少[3-5], 促使患者尽早实施功能锻炼, 降低发生并发症发生率, 避免肌肉萎缩, 提升生存质量。椎体成形术属于微创手术, 存在较小的创伤, 能够提供给患者脊柱可靠的前柱支撑, 提高脊柱强度[6-9]。两种措施联合应用具有操作简单、定位准确、并发症少等优势, 值得应用[4, 10]。本次研究显示, 治疗前两组患者椎体后缘高度压缩率、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率及脊柱后突Cobb’s角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治疗后, 两组患者椎体后缘高度压缩率、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率及脊柱后突Cobb’s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治疗老年胸腰段脊柱骨折中采取椎体成形术与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联合治疗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 聂强. 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胸腰段脊柱骨折的疗效分析.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6, 26(4):113-114.
[2] 郭涛, 魏人前, 邓睿. 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胸腰段脊椎骨折的疗效观察. 川北医学院学报, 2016, 31(3):383-385.
[3] 汤秋贤, 龚燕华. 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对老年胸腰段脊椎骨折患者治疗效果观察.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5(13):1921-1922.
[4] 聂晶鑫, 尚静波, 姜丽. 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对老年胸腰段脊柱骨折的治疗价值观察. 中国医药指南, 2017, 15(4):106-107.
[5] 曹海云. 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胸腰段脊柱骨折临床观察.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1, 5(15):32-33.
[6] 曲小雨. 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胸腰段脊柱骨折临床分析. 当代医学, 2013(17):96-97.
[7] _明. 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胸腰段脊柱骨折临床分析. 中国实用医药, 2011, 6(26):71-72.
[8] 姚杰, 秦利, _. 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胸腰段脊柱骨折临床研究. 中外医疗, 2014, 33(1):58.
[9] 钱定军. 后路椎弓根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胸腰段脊柱骨折临床观察. 现代医学, 2012, 40(1):60-62.
[10] 刘羽. 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胸腰段脊柱骨折的疗效. 中国老年学, 2014, 34(7):1981-1982.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质量大提高,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由社会发展滞后向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发展的突破性转变,国际地位与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然而,当我们回首过去,心中充满无限骄傲与自豪时,又是否清醒的看到了中国未来发展道路上的一些障碍呢?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大多数产品都比较单一,没有自己的技术品牌,面对原材料价格不断上行,同行业间日趋激烈的竞争,以及国内外的巨大压力,不少企业已经开始飘零不定。
美国《财富》杂志此前评选出的世界企业500强中,中国内地仅有11家企业“榜上有名”,而且多数属于电力、石油、银行等国家垄断性行业,不具备自己的品牌;在20xx年公布的世界最具有影响力的100个品牌中,中国大陆仅一个品牌入选。
然而,“MadeinChina”却已深入世界每个角落,并逐渐占据了各个生活场所。所谓的“中国制造”指的是通过为别国的品牌、用别国的技术、替别国公司做加工而赚取微薄的.收入和利润,还有的企业在中国市场上拥有自己的品牌,但所使用的核心技术是别国的。但随着科技水品的不断发展,“中国制造”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了。在中国制造迫切需要确立核心竞争力,成为“中国创造”。毕竟,仅仅是制造而没有创新,制造就没有生命力。
中国之所以仍处于“不发达”阶段就是因为现阶段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科学技术水平还不够高,所以要摆脱“不发达”阶段,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就必须要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实现我国生产力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而大力发展教育,才能从根本上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从而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战略主动地位。科技创新能力,已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在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如果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科技落后的局面。
我国已经从低成本时代向高成本时代过渡,因而企业也必须由“成本优势”向“技术优势”转变,而“技术优势”的核心就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只有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品牌,中国才能在国际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要真正跟上世界经济发展的脚步,真正参与分享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蛋糕”,我们必须拥有创新能力,并以此向经济价值链的高端发展,最终加入科技创新国家之列。
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青少年学生,我们要提高自己的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而努力.
第一步、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
内容要求:
明确提出论文所要解决的具体学术问题,也就是论文拟定的创新点。
明确指出国内外文献就这一问题已经提出的观点、结论、解决方法、阶段性成果……
评述上述文献研究成果的不足。
提出你的论文准备论证的观点或解决方法,简述初步理由。
撰写方法:
你的观点或方法正是需要通过论文研究撰写所要论证的'核心内容,提出和论证它是论文的目的和任务,因而并不是定论,研究中可能推翻,也可能得不出结果。开题报告的目的就是要请专家帮助判断你所提出的问题是否值得研究,你准备论证的观点方法是否能够研究出来。
一般提出3或4个问题,可以是一个大问题下的几个子问题,也可以是几个并行的相关问题。
第二步、国内外研究现状
内容要求:列举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密切相关的前沿文献。基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提出,允许有部分内容重复。
撰写方法:只简单评述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密切相关的前沿文献,其他相关文献评述则在文献综述中评述。
第三步、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内容要求:
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
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
简单阐述如果解决上述问题在学术上的推进或作用。
基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提出,允许有所重复。
第四步、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容要求:初步提出整个论文的写作大纲或内容结构。由此更能理解“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不同于论文主要内容,而是论文的目的与核心。
1虚拟网络功能的特征和安全保障
虚拟网络的技术简化能力较强,可以有效的降低成本,对于网络设备的要求也较低,这些特点使虚拟网络能够实现更好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更加方便。在现代社会中,网络安全已成为所有企业和个人需要重视的问题。通过虚拟专用网络的使用,可以全面掌握整个网络的安全,还可以有效的限制和帮助用户使用网络。虚拟网络要提高安全性,还需要运用不同的方式,来防范虚拟网络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在虚拟网络技术发展的过程中,虽然还存在很多问题,但是经过不断地创新,虚拟网络必将迎来更好的发展并为用户带来更多的安全和方便。
2威胁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因素
非法入侵
在非经许可的条件下,有些人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非法入侵企业、个人网络,获得机密文件,从而导致侵权等问题,甚至构成犯罪,也会影响计算机网络的安全。
自然因素
计算机安全会受到自然因素的威胁,包括自然灾害、辐射、计算机网络设备更新滞后等因素,这些因素也可能会影响计算机网络的安全。
计算机病毒
计算机在联网状态时容易受到病毒的威胁。计算机程序如果被病毒感染,可能会破坏计算机内的数据安全或软件使用,甚至会影响到计算机硬件的功能,这都会影响计算机网络的安全。
从计算机诞生和普及开始,就经常受到木马的威胁。许多所谓“黑客”就是专门进入通过木马非法进入系统,获取计算机中的文件,以此达到不光彩的目的。
3虚拟网络技术的含义及主要技术
虚拟网络技术的含义
虚拟网络技术是一种专用的网络技术,是在公开数据的环境下可以创建出的数据网络。用户能在计算机网络中找到特定的局域网进行虚拟活动,以便在不同地点也能应用同一个虚拟网络,这样可以保证网络数据的安全传输。
虚拟网络的主要技术
虚拟网络的技术主要有:隧道技术、加解密技术、身份认证技术,当中最主要的技术是隧道技术和加解密技术。虚拟网络技术的发展,使用户的生活和工作更加方便,但安全性随之降低,企业的机密文件被窃取的可能性大增。
4虚拟网络技术的用途
企业间的虚拟网络技术的应用
企业之间有很多数据进行了共享,但还是有些内部文件等机密资料不能共享。要实现这样的目的,企业之间可以将能共享的资料放在一个可以共享的文件夹中,用防火墙来隔绝不能共享的资料。企业之间可以登陆一个虚拟网络的客户端,进行资源共享,但不能对企业的内部资料进行共享。
企业部门间的虚拟网络技术
虚拟网络的技术,能将分布在各地的分支性企业机构在局域网中进行链接,因此,虚拟网络技术在企业之间的运用十分广泛。硬件式的虚拟专用网络可以使网络上的保密性更高,不易被破坏,有更高的加密性。企业在合作的时候,需要有更高的严密性,因此非常适用这种技术。
员工与企业的虚拟网络技术的应用
在员工与企业的虚拟网络技术应用方式上,主要是采购人员和销售人员占的比例比较大,可以使企业之间的员工进行资源共享,信息共享。
其他的网络技术应用
在企业的内部设置一个具有极高严密性的防火墙,可以有效保障企业文件的严密性,保护企业系统安全,防止黑客窃取文件。
5虚拟网络技术应用的发展趋势
在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虚拟网络技术的产生是由企业信息化和宽带技术融合产生的,从而使计算机网络信息化得到大力的发展,特别是在网络信息安全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随着虚拟网络的不断更新,不断成熟,安全性与隐秘性都得到了很大的进步。就目前为言,虚拟网络技术可能会成为计算机中的最大闪光点,虚拟网络技术不断占据社会市场,也会逐渐成为计算机网络的一大市场。
6结语
就目前的形势来看,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的很快,得到了很广泛的运用,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更多的便利。当我们在运用计算机网络的同时,要学会应用最新的技术,要注意保障计算机网络的安全,使它为我们带来更多的便利。
〔摘要〕 近代以来,世界上大致发生了五次科技革命,这五次科技革命具有一些规律性机理:发生领域从单个学科走向学科群,科学技术从分化走向更高层次的综合;动力来源于科技内部发展需要和社会外部需求;其影响促进人类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并使世界科技中心与经济中心不断发生转移;其趋势越来越走向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与产业革命一体化。民生科技作为第六次科技革命的重要领域,解决健康、环保、安全等民生问题是重要动力,将引起人类观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变革及世界科技中心和经济中心的转移,与产业的一体化将成为重要趋势。迎接第六次科技革命,大力发展民生科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和谐科技观,加强民生科技内部发展需要与外部需求的耦合,提高民生科技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度等。
〔关键词〕 民生科技,第六次科技革命,机理,走向,重要维度,现实路径
关于科技革命,学界有三次说、四次说、五次说,比较能够达到共识的是五次说。 “第一次是近代物理学诞生,第二次是蒸汽机和机械革命,第三次是电力和运输革命,第四次是相对论和量子力学革命,第五次是电子和信息革命。” 〔1 〕 20xx年以来,《科学时报》《_》《_》《学习时报》《中国科学基金》《决策》等报刊发表了一系列关于第六次科技革命的论文、调查报告和人物专访。根据前五次科技革命发生的机理以及专家学者对第六次科技革命的猜测,我认为民生科技是第六次科技革命发生的重要维度。“民生科技指涉及民生改善的科学技术,是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开展的科学研究、产品开发、成果转换和科技服务。” 〔2 〕 为了迎接第六次科技革命,我们必须大力发展民生科技。
一、前五次科技革命发生的机理及其走向
前五次科技革命的发生过程具有一定的规律,把握科技革命发生的规律有助于预测第六次科技革命。
(一)科技革命发生的领域从单个学科走向学科群,科学技术从分化走向更高层次的综合。第一次科技革命发生于16~17世纪,是以日心说、牛顿力学等为代表的近代物理学革命,促进近代化学、生物学、地学等科学的发展,科学逐步从哲学中分化出来;第二次科技革命发生于18世纪中后期,是以蒸汽机为代表的蒸汽机和机械革命,促进了当时英国冶金业、纺织业等产业的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发生于19世纪中后期,是以发电机、内燃机、电讯技术等为代表的电力技术革命,促进了汽车、无线电、航空等行业的发展;第四次科技革命发生于20世纪上半叶,是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代表的物理学革命,促进了天文学、地学等学科的发展。前四次科技革命表征为主体科学技术在发生革命的过程中渗透或带动了与其相关科学或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从综合走向分化。
第五次科技革命发生于20世纪中后期,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包括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在内的学科群革命。第五次科技革命不同于前四次科技革命,它是以某主体学科为先导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学科群革命。从前五次科技革命发生的轨迹看,科技革命不仅体现了从某学科革命走向学科群革命,而且体现了科学技术从综合走向分化,再从分化走向更高层次的综合。
(二)科技革命发生的动力来源于科技内部发展需要和社会外部需求。科学革命主要来源于科学内部发展需要,技术革命更多来源于社会外部需求。“发达国家的科技需求与科技革命的关系更紧密。” 〔1 〕蒸汽机和机械革命来源于英国解决棉纺织品质量低劣、竞争力低问题,因急需采用新技术提高竞争力的需求而产生;电力革命起源于欧洲,发生于美国,“原因在于当时美国人少地多,劳力不足,需要发展节约劳力的机械技术。” 〔3 〕第五次科技革命来源于解放脑力劳动和解决第二次、第三次科技革命引起的能源、生态、环境等危机的'需求。美国在20世纪中后期具有人才、资金、技术等优势,成为第五次科技革命的发生地。因此,科技革命是否发生需要科技内部发展需要和社会外部需求的推动。
(三)科技革命发生的影响促进人类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并使世界科技中心与经济中心不断发生转移。一般来讲,科学革命引起人类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变革,技术革命引起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两次科学革命产生了机械唯物观和辩证唯物观;三次技术革命实现了生产方式机械化、电气化和自动化,生活方式电气化和信息化,使人类逐步从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与此同时,科技革命促进世界科技中心和经济中心的转移,科技中心与经济中心的转移路线基本是一致的,即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和日本。
(四)科技革命发生的趋势越来越走向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与产业革命一体化。一方面,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发生间隔的时间越来越短,不断走向一体化。第一次科学革命发生于16~17世纪,第一次技术革命发生于18世纪中后期,相隔近200年;第二次科学革命发生于20世纪上半叶,第二次技术革命发生于20世纪中后期,相隔仅几十年。另一方面,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越来越走向一体化。第一次产业革命发生于1763~1870年,第一次技术与第一次产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第三次产业革命发生于1946~1970年,第三次技术革命与第三次产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所以,从发展趋势看,总体上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与产业革命走向一体化。
二、民生科技成为第六次科技革命发生的重要维度
第六次科技革命什么时候发生?一些专家认为可能发生于20xx~20xx年。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传启认为,“第六次科技革命(约20xx~20xx年)有可能以生命科学为基础,融合信息科技和纳米科技,提供解决和满足人类精神生活和生活质量需要的最新科技。” 〔4 〕他提出三个方面原因,每次科技革命发生周期约70年,第五次科技革命从20世纪中后期到21世纪20~50年代近70年,此后将会发生新的科技革命;分子生物学从1953年诞生到20xx年近70年的积累,有从量变到质变的潜能;还有20xx年有可能是经济增长周期的一个拐点。中科院通过对300多名专家研究形成“面向20xx年中科院发布科技发展路线图”指出10~20年很有可能发生一场新的科技革命。通过对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把握及综合考虑专家学者的观点,我认为民生科技是第六次科技革命发生的重要维度,具有相应的动力机制,并对人类观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产生重要的影响。这种讨论具有一定的“科学猜想”性质。 (一)民生科技成为第六次科技革命发生的可能领域。从目前世界科技发展视角看,“许多科学家认为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许多国家对生命科学的投入比较大。” 〔1 〕生物学发展对人口健康等民生科技发展具有变革力。从我国科技发展情况看,20xx年5月,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曾收回108位院士关于迎接世界第六次科技革命看法与对策建议。从统计资料看,“信息和仿生工程的支持率最高,达到72%;部分院士认为,第六次科技革命的主体部分应包括:生命科学、生物医学、环境科学、防灾减灾科学等;有院士认为,21世纪人类最重要的问题应该是绿色能源问题。” 〔5 〕从面向20xx年中科院发布科技发展路线图来看,围绕民生的绿色、智能和可持续发展等有望成为第六次科技革命的重要维度。所以,第六次科技革命将以与民生直接相关的生物学为先导,包括健康科技、生态环境科技、公共安全科技、防灾减灾科技等民生科技在内的学科群革命。民生科技成为第六次科技革命发生的可能领域。
(二)解决健康、环保、安全等民生问题成为第六次科技革命发生的重要动力。从科学内部发展需要看,学术界多认为“第六次科技革命有可能主要发生在生命科学领域或者以生命科学为基础的领域。” 〔5 〕
从社会需求看,21世纪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把解决民生问题、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作为国家科技规划的重要选择。美国把“改善人民的生活和健康”作为重要维度之一;欧盟把“提高生活质量和生活资源的管理”作为四个主题计划之一;日本把建设“人民安居乐业且生活质量高的国家”作为科技发展三个目标之一;我国《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把科技惠及民生作为本质要求,大力发展惠及民生的人口健康科技、公共安全科技、绿色城镇关键技术等。《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xx-2020年)》中将与民众健康、环保、安全等民生问题紧密相关的能源科技、环境科技、人口与健康科技、公共安全科技等作为我国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信息科技、生命科学、能源科技、纳米技术和新材料科技,以及与公共卫生、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相关的领域多成为各国重点发展的领域。而这些重点领域往往是多学科交叉的、有广泛影响的领域。” 〔6 〕
所以,从科技发展内部发展需要和外部需求看,解决健康环保、安全等民生问题为己任的人口健康科技、公共安全科技、环保科技等民生科技将成为第六次科技革命发生的重要领域。
(三)民生科技作为第六次科技革命发生的重要领域将引起人类观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变革及世界科技中心和经济中心的转移。从观念变革看,第六次科技革命将体现以人为本的和谐观。18~20世纪科技发展的重点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21世纪的科技重点将是人类认识自己、改变自己和适应太空环境,全面提高生活质量,提高人类可持续性和适应宇航时代的需要” 〔1 〕,体现为以人为本,人类与环境、人类与社会、人类自身的和谐发展。第六次科技革命将使人类生产方式走向人性化,生活方式走向休闲化和创新化,以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第六次科技革命将引起世界科技中心和经济中心转移到何处?从目前国际发展趋向看,谁抓住机遇,抢占第六次科技革命的有利位置和制高点,谁就有可能成为新的世界科技中心和经济中心。“1700~1950年期间中国从世界强国降为半殖民地国家,从发达国家降为欠发达国家。” 〔4 〕 1950年以来,中国社会生产力(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水平不断提升,1978年中国GDP总值世界排名第15位,1980年第7位,20xx年跃升为第2位。第六次科技革命使中国再次面临选择,我们是从第六次科技革命中抓住机遇获得巨大发展,还是付出高额代价,关键看我们的行动。我们只有主动解决民生问题,积极迎接第六次科技革命,才有可能创造新的辉煌。
(四)民生科技与产业的一体化将成为第六次科技革命发生的重要趋势。从前五次科技革命发生机理看,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是交替发生的,技术革命与产业革命几乎是同时发生的。第六次科技革命将实现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交叉融合,并走各一体化。原因在于:其一,科学发现到技术发明再到产业化时间越来越短。电动机从发明到应用共用了65年,电话用了56年,真空管用了5年。科学与技术、产业的融合趋势,预示着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产业革命将走向一体化。其二,第六次科技革命将围绕提高人类生活质量而展开,它从一开始就同社会需求紧密联系,一旦有科学或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必然会很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总之,第六次科技革命将是一场围绕解决人类自身健康、环保、安全等民生问题而引发的,以生物学为先导,包括生态环境科技、公共安全科技、人口健康科技等民生科技在内的学科群革命,并将引起人类观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世界科技中心和经济中心等变革。
三、发展民生科技,迎接第六次科技革命的现实路径
从科技革命发展历程看,中国错过了前四次科技革命的机会,第五次科技革命收获不是特别多。所以,对第六次科技革命倍受学界关注。为了迎接第六次科技革命,我们必须创新民生科技发展路径。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和谐科技观。科技观是引领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指示灯。蒸汽机革命和电力革命大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此期间产生了以人类中心主义为特征的科技乐观主义,科技发展以满足人类需求为价值取向,不惜以生态和环境破坏为代价。20世纪50年代,随着科技发展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资源危机、人口过剩等问题越来越突出,科技悲观主义越来越盛行,给世人以警示,唤醒了人们的忧患意识。20世纪70年代以来,环境保护运动不断掀起。20世纪80年代,可持续发展观体现了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进入21世纪,树立以人为本的和谐科技观成为科学技术发展应遵循的理念。首先,体现以人为本,即以解决民生问题为根本,以发展成果由民众共享理念来发展科学技术;其次,体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自身的和谐发展。从世界范围看,目前生态环境危机、能源危机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大力发展生态环境科技和新能源科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仍是未来第六次科技革命的主要内容之一;进入21世纪,公共安全事件呈上升趋势,大力发展公共安全科技,实现人与社会和谐发展也是未来第六次科技革命的主要内容之一;随着民众对健康需求的不断提升,实现人自身和谐发展也成为新时期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理念。总之,为了迎接第六次科技革命,我们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和谐科技观。 (二)加强民生科技内部发展需要与外部发展需求的耦合。从科技发展的内部需要看,近年来生物学得到了我国政府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xx-2020 年)》中,生物技术被列入国家科技发展的五个战略重点之一。 在国家 “十一五”、“十二五” 基础研究发展规划中也将生物学列入了重点支持领域。“20xx-2012年(截止11月1日)10年间,我国发表的国际论文中有14个学科的论文被引用次数进入世界前10位。其中,药学与毒物学居世界第6位,生物与生物化学居世界第8位,微生物学居世界第10位。此外,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居世界第12位,神经科学与行为学居世界第13位,临床医学仍保持世界第14位,精神病学与心理学居世界第16位。” 〔7 〕这些学科多是与解决民众健康等民生问题紧密相关的生物学与医学领域。
从民众需求看,解决健康、安全、环保等民生问题成为民生科技发展的重要外部需求。“”以来以解决民生问题为己任的民生科技越来越得到政府的重视。《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和《关于加快发展民生科技的意见》对“十二五”期间我国重点发展的民生科技从资金、人才、管理、科普等方面进行规划,体现了民生科技对解决民生问题的支撑功能。从目前看,科技发展内部发展需要与外部需求是一致的,都集中于解决民众健康、安全、环保等民生问题相关的生物学、生态环境科技、公共安全科技等,二者的耦合有助于加快民生科技的转化与应用。
(三)提高民生科技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度。第六次科技革命将使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走向一体化。我们应创造条件加快民生科技与其相关产业的融合。一方面,在机制上进一步深化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充分建立起以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科研院所、大学与民众参与五位一体的管理机制,加强不同主体之间的协同性,充分发挥不同主体的功能;另一方面,在产业上加快环保、健康、医药卫生、安全等民生科技产业的布局,为民生科技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人才、制度等保障。目前我国民生科技产业处于起步阶段,资金、人才和制度等支撑都比较缺乏,民生科技学科建设比较滞后,这些严重影响了民生科技产业化水平;再者,提高民生科技对传统农业、工业等改造力度,实现传统产业健康化、安全化、生态化发展。农业、工业等传统产业存在能耗高、环境污染严重、安全系数低等问题,要实现传统产业健康、安全和环保发展,必须加快民生科技对传统产业的变革,实现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
(四)加快民生科技对人类观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变革步伐。每一次科技革命都引起人类观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变革,民生科技作为第六次科技革命的重要领域,它将使人类从观念上越来越重视健康、安全、环保,人类观念的变革反过来会成为民生科技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民生科技的发展也会使人类生产方式更加注重健康、环保、安全,人类生活方式越来越走向人性化和休闲化。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往往反映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随着民生科技发展的不断深入,人类的观念、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将越来越来越人性化,不断走向健康、安全和环保,引领人类走向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
总之,“科学革命是不同时代发展的产物。” 〔8 〕民生科技作为第六次科技革命的重要维度,我们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和谐科技观,加快解决健康、安全和环保等民生问题,大力发展健康、环保和安全等环保产业,实现人类观念、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
参考文献:
〔1〕何传启.第6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方向〔J〕.中国科学基金,20xx(5).
〔2〕科技部发布《关于加快发展民生科技意见》〔EB/OL〕.中国聚合物网,20xx-07-21.
〔3〕张瑞民.世界科技革命的历史简介及启示〔J〕.社科纵横,20xx(5).
〔4〕金振蓉.我国面临第六次科技革命战略机遇〔N〕._,20xx-08-06.
〔5〕叶 青,何传启.迎接世界第六次科技革命〔J〕.决策,20xx(8).
〔6〕李正风,邱惠丽.若干典型国家科技规划共性特征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xx(3).
〔7〕我国生物医药领域国际论文“表现不俗”〔N〕.中国医药报,20xx-12-19.
〔8〕苏玉娟,魏屹东.库恩与科恩科学革命观的比较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20x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