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bview 毕业论文(8篇)

个人学习 11 2023-10-14 18:25:39

labview 毕业论文 第1篇

摘要:

本文根据环保行业21世纪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及创新性人才培养的要求对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提出可操作的实践教学改革方案,探讨水污染控制工程实践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为环境工程专业培养面向21世纪的创新人才提供保障,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得到更好的综合能力的训练,并为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水污染控制工程;实践教学;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考核方式

近几年来,工科专业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主要集中在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改革成果,但是在各专业培养计划中各门实验课程之间的内容并没有做到真正的整合、统一,各专业实验课程的设置和实验内容的设计缺乏整体的规划。大规模招生使高校原有的教学资源远不能满足现有学生的实践要求,作为校外实践基地的一些企业、公司,因怕干扰正常的生产秩序,影响经济效益,一般不愿接待学生实习太久,致使进行校外实习只能是走马观花,点到为止,学生得不到相应的专业技能训练,实习效果很难保证。要解决这些矛盾,要求我们在搞好校外实习的同时,创建校内实习基地,改革实践教学环节,这些是摆脱实践教学目前面临困境的一种有效途径。

一、创新性、设计性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处理某种工业废水或生活污水需要用到很多课程的知识,比如需要用环境监测知识进行水质监测,利用水处理原理制定工艺流程,如果工艺流程中有生物技术还会用到环境微生物学的知识。水处理综合实验课整合水处理实验、环境监测实验、分析化学实验、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等课程内容,打破课程实验的教学内容与组织方式,突出专业的综合性、应用性、实践性。将专业知识与职业实践结合起来,增加学生职业适应性。通过将科研课题引入实验教学,实现科研促进教学,保证实验内容的前沿性,需要学生在实验方案上有所创新。

通过创新性、设计性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最终实现“教师为主”到“学生为主”的转变;“教师统一安排”到“自主设计”的转变;“单一验证实验”到“综合研究实验”的转变;“提交实验报告”到“口头汇报答辩”的转变。实例:为学生提供工业废水,分组进行工艺方案设计,利用实验室现有实验装置(电化学反应装置,光催化反应装置,氧化沟、净化槽、SBR等),进行工艺流程设计和装置的搭建,并进行水处理实验,由学生自行探讨各个工艺参数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确定工艺参数。对处理后的水进行监测,检测内容包括:SS、pH值、溶解氧、COD、氨氮、总磷及该种废水的主要污染物等。各组根据出水水质指标对本工艺进行评价,并与其他组的处理效果比较,进行不同处理方案优缺点论证答辩。该内容集环境工程微生物、环境监测、水处理技术于一体,以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突出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创新与创业的有机结合,弥补了应试教育的不足。

二、考核方式改革

为了突出环境工程专业课程重技能、重应用的实践性教育评价理念,在学生实验课程成绩的评判方法上采用“实战赢配方”考评法。以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课为例,思路见图。总之,考试不是知识测评的终结点,而是知识运用的新平台。针对环境工程课程理论和实践联系紧密的特点,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更加全面地评价每一个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水平,而且能最大限度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还可以激发其自身深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能在实际参与过程中学到许多新知识和新方法,进一步提高学习效果。

三、结论

通过将科研课题引入实验教学,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实习环节的改革及实践环节考核方式的改革,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践表明,一系列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一方面由于学生在专业实验课中得到了全面训练,故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环节表现出能独立完成相应任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明显提高;另一方面,毕业学生普遍反映专业实践课内容与生产实际的结合比较紧密,有些实践结果甚至可以直接应用于工作中,使他们能够较快适应社会需要,受到好评。为了培养更多的优秀创新型人才,给学生提供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需要逐步提高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在专业实验中的比例,加速科研成果向专业实验内容的转化。只要坚持实践教学内容的工程性、先进性和对学生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方向,并不断积累经验,就能使水污染控制这门课的实践教学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莫灼均.环境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xx,(15):106—108.

[2]郭少青,郭亚兵,李秉正,等.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设想[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36(4):102—104.

[3]兰善红,范洪波,武秀文.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xx,(5):109—113.

[4]黄锦勇,彭祥捷,刘爱华,等.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xx,(8):332—334.

[5]宋珍霞,徐建平,蔡昌凤,等.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改革探讨———以安徽工程大学为例[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xx,26(1):80—83.

[6]黄锦勇,刘爱华.基于环境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xx,(28):141—142.

labview 毕业论文 第2篇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工矿企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基于市场对铸、锻等专业人才需求量的扩大,我国教育部在1998 年对高等院校的专业进行了调整,新增了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这门课程将以往的焊接、冲压、铸造、锻造、粉末冶金以及橡胶、塑料等相关专业融为一体,十分注重学科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意在锻炼和提高学生们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以便能更好的满足社会对相关人才的需求。

1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高校之所以开展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这项专业课程,目的在于培养专业人才以为社会所用,因此,设计合理的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对于明确教育方向,规范教师的教育行为以及对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的选择等等方面都有着非同一般的影响力。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显著提升,社会上对于工矿企业的需求量也不断提高,因此对于铸造、焊接等工矿技术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要求其不仅要具备专业上坚实丰富的理论基础更要具备实际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高校开展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并注重学科的实践性和专业性,目标就在于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并令社会满意的专业性技术人才。因此,高校如何结合自身的办学条件以及社会的实际需求,使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教育得以积极有效的展开成为高校老师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学校需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地理环境优势或者经济优势,结合学生们的实际接受能力,多为学生创造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学习与实践的机会,并引导学生认清当今的就业形式与市场需要,让其了解专业的实际内涵与优势,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丰富学生们的理论知识储备并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将培养有创新意识,能够知行统一,实践技术能力强的专业型技术人才作为学校的教育培养目标。

2 现阶段我国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自从1998 年教育局规定新增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以来,我国各大高校中开设此项专业课程的高校多达30%,经过这十几年的教育推广,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为社会培养出了许多技术过硬的优秀的专业人才。但是尽管如此,这项学科教育中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需要引起高校的高度注意。具体的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 1 对学生的培养方案不一致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是将铸造、锻造、焊接等众多专业融合在一起的一个新型的专业,它所涵盖的知识领域极广,因此学生们的学习压力也就随之增多。如果只是将所包含的知识点进行合并,那么在学生们的四年学习中使很难完成这么多的学习量的,因此学校必须对知识点进行取舍,但是由于取舍后每个学校所保留的知识点都不相同,因此很难对学生有一个统一的培养方案,也很难对学生的专业技能有一个合理的考量。

2. 2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基础老旧落后,需要及时进行更新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是在铸造、锻造、焊接等众多老专业的基础之上形成的,这些老专业的学术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着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学科质量。然而由于时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铸造、锻造、焊接等技术的更新换代十分频繁,然而高校中这些老专业的教学内容却仍然是对过去落后的专业技术的讲解,而且课程设置狭窄、教学方法单一,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潮流。因此基于此种老专业而建立起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如果不及时的跟进相关各项技术的发展进步,为学科教育注入新鲜的科技内容,将大大降低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而且即使教育培养出了成绩优秀的学生,他们也难以适应新技术环境中的市场要求。

3 如何在高校中开展有效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建设工作

3. 1 开展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教育应该遵循的原则

3. 1. 1 实用性原则

高校开设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目的在于为社会输送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性技术人才,因此在具体的专业建设中,首先需要遵循的就是实用性原则,注重学科的实用性和实践性,杜绝为学生开设过多的理论讲解课程,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为学生开设一些有针对性的实践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理论的内涵并对其的掌握应用能力得到锻炼。

3. 1. 2 创新性原则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所有学科的教育目标,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也不例外。如今我国的发展急需被注入创新性元素,只有一个懂创新会创新的民族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以谋取更长远的发展。对于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这样一个注重专业性的学科,必须在平时的教学之中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摒弃以往的“学科本位型”教学模式,建立创新型的课程模式,鼓励并引导学生大胆创新,在教学中逐渐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以满足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

3. 1. 3 专业核心能力需求原则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是强调专业技能的专业,对它的课程设置与安排必须强调凸现性和核心性,以便让学生的接受教育时对学科知识有鲜明的认识,从而进行更好的理解与运用。

3. 2 为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建设的顺利进行,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老师的讲解是学生们获取新知最直接有效的途径,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因此提高老师们的教学质量,教学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对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建设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建立人才引进和培训提高机制。提高对专业老师的技能要求,在招聘老师时需要选择那些既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实践能力也过硬的秀秀人才。对在职的老师,学校也要定期对其进行专业培训,可以派遣一部分老师去到相关产业的一线进行实地学习。也可以请一些有关领域的工程师等技术人员来学校做兼职讲师。第二,要强化老师们的科研作业,要求全部老师都要参加科研项目,并亲身指导学生参与生产实践,通过科研与实践提升老师们的综合素质。

3. 3 为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建设的顺利进行,需注重素质培养的课程群建设

高校需要时刻谨记开展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并依据目标来设置专业课程体系。专业课程安排需要侧重于实现学生机械科学与材料科学等基础学科理论知识的掌握,需要实现对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以及动手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以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需求,需要加强对学生模型设计制造、材料成型、数控加工等课程的教学力度,培养能够从事技术开发、宽口径的高素质工程、工艺设计以及学科研究等事业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4 小结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是我国设立时间不算久的新型的学科专业,但是却对于培养我国工矿企业所需的专业性技术人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高校需要立足于社会市场对相关人才的需求,积极开发和推进高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建设工作,秉承为社会输送专业人才的教育目标,采取积极措施以应对当前我国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为学生未来的就业与发展提供切实有力的教育帮助。

labview 毕业论文 第3篇

摘要:在应用型大学建设背景下,洛阳理工学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应建设行业性、地方性、应用型的实践教学体系。其特点是:从人才市场需要和学生成长需求出发,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职业满意度为目标,以职业综合能力为基础,吸引企业广泛参与,将学习同生产紧密结合,形成多种教育形式相互渗透的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创业

0引言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是洛阳理工学院升本后设置的第一批本科专业,根据洛阳的产业优势,开设了模具方向、焊接方向和建材方向。从专科升为本科之初,教师对办学定位理解不深,人才培养方案也多是参考同类学校的,没有突出自身特点特色。经过本科评估,学校对办学定位有了清楚的认识,要把学校办成“为国家建材行业发展战略服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特色鲜明的示范性应用型大学”,突出行业性、地方性、应用型。20xx年由教育部等三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有条件、有意愿的试点高校率先探索应用型发展模式”。①经过评审,洛阳理工学院成为河南10所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转什么、怎么转”就成为学校发展中亟需探讨的问题。正如诺贝尔奖获得者贝尔纳所言,“创造力是没法教的,必须在实践中让学生动手,有机会把自己的创新思想付诸实施”,对应用技术高校来说,提高学生的知识更新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是转型的关键,而这三个能力提高的最有效途径和手段就是实践教学。这就要求从人才的市场需求和学生的成长需求出发,对人才培养方式,组织运行方式和课程体系,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重构,②提高学生从业能力,提升工作满意度指数,有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从而使本专业毕业生能够高效、创造性地解决岗位实际技术问题,适应新领域、新技术发展需求,参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本文围绕应用型大学培养目标,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学生工作满意度出发,对应用型大学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探索。

1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现状

洛阳理工学院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从20xx年开始招考本科生,至今已有12年办学经验,初步形成了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但与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行业性、地方性、应用型人才目标还有较大差距。(1)实验项目缺乏系统性和创新性。目前专业实验教学开展依附于理论教学,各个实验项目彼此独立,散布在各个课程中,实验项目多为演示性或者验证性实验,内容陈旧,教学模式单一。实验时,学生只需按照实验教材中规定的步骤机械地完成实验操作即可,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制约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发展。从实验结果看,学生上交的实验报告千篇一律,缺乏独创性,偏离了实验教学的初衷。(2)实验室管理水平不高。实验室在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规划不合理、论证不充分的情况,一些实验设备重复购置、利用率低下,一些设备从购置时就成了闲置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存在实验室独自为政、实验资源局部受限等弊端,不能形成教学、科研上的综合优势;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是根据排好的课程表到相关实验室进行实验,课堂外开放时数过少,学生动手机会少,不能自主学习探索,不利于个性发展。(3)产学研基地建设严重滞后。除实验室外,在企业生产条件下进行现场教学和实际操作也是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从学校向工作岗位过渡的桥梁,因此建立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基地对于实践教学水平提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学校和企业缺乏有效衔接和协调,企业接受学生的积极性不高,企业出于效益和安全考虑,很少让学生参与实际操作,实习的效果越来越差,不仅浪费了实习经费,学生实践能力也没有得到提高。(4)具有实践能力的师资不足。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教师有工程实践背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由于受到目前教育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体制制约,专业教师大部分本、硕、博连读,缺乏企业工程实践经历,在实践教学环节难以胜任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职责。

2新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目前启动了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应用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原则

结合教育教学规律和洛阳理工学院实际情况,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遵循以下原则:(1)创新教学内容。以学生创造性解决实际生产技术问题,适应新领域、新技术和提高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原则,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为出发点,合理安排课程实验、实践环节、创新创业实践,形成课程实验、实践环节、创新创业实践三个模块的教学体系。(2)丰富考核手段。以培养学生工程意识为主导,改进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加设计型和综合创新型项目,改变仅以实验报告为主的考核和评价体系,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认真程度、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性多渠道、多角度进行考核。(3)鼓励多方参与。从人才的市场需求和学生的成长需求出发,建立以职业综合能力为基础,吸引企业的广泛参与,将学习同生产紧密结合,形成各种教育形式相互渗透的实践教学体系。③(4)满足岗位需求。以胜任岗位要求和参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为出发点,在实践教学中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内容。鼓励教师参与企业技术革新,引进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师资,建立适应创新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

应用型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

优化课程实验体系

统筹基础课程实验和专业实验,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设计性和综合创新项目,沿着由单一到综合、由综合到设计、由设计到创新路径逐层递进。结合学生的特性、专业发展趋势以及实践教学特点,建立内容由浅入深、由理论到应用的系统性实验教学体系,使学生在掌握基本方法的同时,创新能力也有所提高,可以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完善实践教学环节

在生产实习、综合实训、毕业实习等专业实践环节,对实习时间和实习单位进行精心安排,延长学生顶岗实习的时间,在一个或几个企业,对一个产品或几个产品的所有工序都能了解,既提高学生实习的质量,又能实际参与企业的生产活动,降低企业成本。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环节,95%的课题都来自于实践,实现每生一题,培养学生的独创性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加大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组织学生参加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机器人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新创业大赛、三维设计大赛、金相大赛等,开展“以赛促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提高专业核心能力,拓展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完善应用型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进一步细化实践教学评价指标,除实验报告外,还对学生实验方案的设计以及操作全过程进行全方位评价,尤其注重对学习过程、各实验阶段表现及对实验技能的掌握情况,使学生的个性、特长、潜能在实践教学中得以充分发挥,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实践教学工作。在新的专业培养方案中,实验实践教学由原来的168学时增加到272学时,在全部课时中占比由增加到。新实验教学体系提供192学时实验,其中必修实验166学时,选做实验26学时,学生可以按照专业方向兴趣选择。验证性实验的比例42%降到31%,综合性实验的比例为47%,设计性实验的比例为11%,增加了11%创新性实验。新培养方案还要求学生必须修满6个学分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素质拓展培养学分,同上述实践教学体系内容完全契合。

3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实施

改革课程实验内容、方法和手段

不同于仅仅验证单个课程内容的实验理念,新的实验项目综合了多门相关课程的知识,以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为特点的三性实验成为主体。例如把“电弧焊”、“焊接结构”、“焊接冶金学”、“焊接检验”等课程实验综合为“焊接综合实验”,这一实验项目中包括材料设计(选材)—加工制备工艺(方法选择、过程实施)—加工实施—质量控制与检验(选用检测方法并实施)—结果分析等全过程。实验以项目制小组进行,设计、操作仪器设备、实验结果分析等均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负责监督和监管安全。学生利用焊接结构、焊接冶金课程理论自己设计方案选择实验材料,根据所学焊接方法结合实验室情况选择实验设备,利用焊接冶金原理和焊接生产技术与管理理论制定焊接工艺,利用焊接检验方法选择检测设备对焊缝进行检验(超声波检测、渗透探伤、焊缝氢测定等),最后小组制作一台装置,各小组进行比较,并且选出同学进行答辩,全体同学分享。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主动查找资料,组织小组讨论实验方案,还需要利用课外时间到实验室做实验。这对指导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对实验项目进行分析,尽可能利用现有设备满足学生实验项目的要求,还要使实验的创新性、复杂性以及实验经费相匹配,并且在学生需要的课余时间到实验室进行指导。

构建新的实习实践创新体系

依托洛阳机械制造行业的先进优势,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引进企业专家进学校,共同定制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实验项目尽可能和企业生产实际,老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⑥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之间的联系。新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从大一到大四贯穿全过程的,专业基础训练与创新思维、专业能力训练与创新设计、专业综合训练与创新项目、专业综合实训与创新创业项目相结合多形式、多层次的新实践教学模式,通过课程与项目并行、学练互动、虚拟与真实场景交融等多种途径教学改革,达到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学生专业能力与创新能力协同培养的培养体系。例如通过与上海固高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对挤压成型培训中心进行了共建和改造,实现人才共享、设备共享、技术共享、创新开发共享的产教深度融合的模式,大大提高了师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

利用学科竞赛促进实践教学

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外创新创业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发掘学生的创新意识,解决实际问题。目前学生参与的创新活动主要有: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此外,还根据人才多样化、个性化培养的要求,开展多种职业技能培训,使学生有技能在手,有工具可用,鼓励有专长的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金相大赛、大学生焊接创新大赛等。为激发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学校对指导学生并取得成绩的教师在职称评定和评优评先时给予充分考虑。这些措施极大的提高了师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目前参加各类竞赛培训的学生已达到总数的40%左右。

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

高度重视实验室管理,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采取开放式管理模式,提高设备使用率,促使实践教学效果最大化。认真制定实验教师绩效考核制度,提高实验教师积极性。集中实践时间,增加综合训练,实行科学的实验项目管理,改革实践教学分散和时效性低的弊端。

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建设适应教学改革的实践师资队伍是教改成功的根本保障,为此采取了三方面的举措:一是组织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教师共同交流探讨,相互学习,提高实践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二是要求没有企业服务背景的教师必须进行工程实践,参与企业的生产、研发,同时聘请企业专家参与专业的建设并指导学生的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等;三是对实验教师进行定期培训,鼓励外出进修,并且支持实验教师参与科研活动,提高科研意识和业务水平。

4结论

洛阳理工学院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通过重新修订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培养方案,对实践课程体系进行了整合,重构了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了科学的运行管理机制,完善了产学研基地建设。该实践教学体系从人才市场需求和学生成长需要出发,以职业综合能力为基础,以胜任岗位要求为出发点,将学习同生产紧密结合,企业广泛参与,较好地适应了社会对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注释

①杜云英.破除机制障碍,发展应用型本科[N]._,20xx-05-12(015).

②鹿林.应用型人才培养逻辑[J].中国高等教育,20xx(23):36-38.

③洪林,王爱军.国内外应用型大学实践教学体系比较[J].盐城工学院学报,20xx(1):82-84.

④岳旭东,孟力凯.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xx(2):112-114.

⑤金宏伟.应用型地方高校材料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xx(2):178-181,185.

⑥李秋鹤,_.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综合实验教学模式探索[J].科技视界,20xx(16):43-44,31.

labview 毕业论文 第4篇

一、引言

城市轨道交通做为居民出行便捷设施已被大家广泛应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信息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自动售检票系统逐步取代以往的人工服务,成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了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水平,逐步实现网络化运营的目标。

二、物联网技术、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系统概述

物联网技术为基于互联网环境下各类移动设备终端、工业系统、数控系统、家庭智能家居以及视频监控系统等智能系统的设备设施,包括有射频识别技术、传感技术、纳米技术、智能嵌入技术、云计算、云储存等前沿科技技术的综合应用,实现在线监控、远程控制、安保、远程办公等功能,满足客户的智能需求,已在医学领域、安防领域、城市交通、环保领域、建筑领域、电力领域广泛应用,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迎来了物联网的时代。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系统中也不例外,不但节能了人、财、物的投入成本,降低了错误率,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而且使用户获得了更美好的用户体验。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系统简称AFC系统,主要由清算管理中心、线路中心计算机系统、车站计算机系统、车站终端设备等组成,涉及集成技术、信息处理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以及安全加密等技术构成的自动化售票、检票智能系统。使人们的购票、退票、检票等过程更加便捷。在以往城市轨道交通中采用机电一体化系统,这种系统注重硬件系统,无法对其软件系统更新换代,而且需要大量工作人员的辅助,基本处于工作人员操作设备来满足用户的需要。随着互联网、物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让人机交互成为可能,用户与机器进行交互应用就可以满足自身的需要。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系统是电子收费系统的组成部分,目的是高效、准确的实现公共交通收费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功能,根据用户应用技术的变化不断完善自动售检票系统的应用方式,例如微信支付、支付宝、网上银行等。

三、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系统物联网技术的应用

1.射频识别技术的应用

射频识别技术通过射频信号来识别使用自动售检票系统的目标对象,并获取识别对象的相关信息,转换成数据并经处理后进行存储,实现信息共享,例如车站内的进出站时的刷卡、视频监控系统等。

2.传感技术的应用

自动售检票系统中的传感技术是利用换能器、传感器等进行信息识别、信息处理、信息传输等活动。在自动售检票过程中,通过传感技术可以发现当前系统中存在的不足,并进行升级完善,进一步优化人机交互的整个过程,应用范围很广。

3.智能嵌入技术的应用

自动售检票系统中的智能嵌入技术是利用接入或嵌入安全式技术将使用自动售检票过程的用户体验等信息进行加密,然后嵌入到应用系统当中。智能嵌入技术的作用是将自动售检票系统中的硬件与软件系统完美结合在一起,使具有信息计算功能和网络接入的智能物品进行有效信息传输。

4.电子标签以及终端设备的RFID技术应用

电子标签也叫智能标签,是采用具有小型天线的非接触式IC卡通过RFID技术以及存储芯片来进行智能读写和加密通信。电子标签做为用户使用的凭证,起到信息采集、用户识别的功能,在城市地铁、长途公交车中应用广泛。一个完整的RFID系统由读卡器、中间件、应用程序接口、标签4个模块组成。AFC系统中的自动售票机、半自动售票机、自动检票机的票箱结构基本相同、具有功能相似,承担进、出站时票卡循环使用的作用;另外自动售票机中的钱箱都是利用RFID技术进行编号处理,与计算机系统中的现金管理、收益管理等同等重要。再有在维修系统时AFC系统中的重要部件也是利用RFID的电子标签实现零部件的编号处理,提高了维修效率。

5.存储单元技术的应用

存储单元主要分为储票箱、纸币钱箱、硬币钱箱三种。储票箱安装有存储单元,主要作用是存放票箱电子ID、票箱内车票数量、车票具体信息,通过车票回收、发售单元模块与设备主控进行通信。主控单元模块通过串口与回收或发售模块通信以储存储票箱中数据。纸币钱箱上安装有存储单元,作用是储存纸币钱箱电子ID、钱箱内钱数量(包括不同面值以及数量)等信息,通过纸币识别模块与设备主控单元进行通信。设备主控单元通过串口与纸币识别模块通信用来储存纸币钱箱中数据。硬币钱箱也是如此安装有存储单元,用于储存硬币钱箱电子ID、面值以及数量等信息,通过硬币识别模块与设备主控单元进行通信。设备主控单元通过串口与硬币识别模块通信以存取硬币钱箱中数据。

6.计算机系统的信息获取技术应用

一般在车站票务室的计算机上安装信息获取应用软件,外加串口连接车票回收/发售单元、纸币识别模块、硬币识别模块以及相对应的票箱、钱箱、硬币箱进行连接。由供货商提供存取协议权限,就可以传输对应的数据。

7.时钟同步技术的应用

自动售检票系统中的设备厂家不同,各厂家设置的系统时间每天会有1-9S的误差,为了确保各设备系统时间的误差减小到10ms以内,可以基于网络时间协议采取分层同步或是GPS卫星时间同步,来达到自动售检票系统中各设备时钟同步。

四、总结

随着我国城市人口的不断集中,城市轨道交通里程也在不断攀升,给轨道交通的运营带来了很大的挑战,结合物联网技术的AFC系统势在必行。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不但降低了运营成本,而且提高了人们出现的便捷程度。需要注意的是物联网技术更新换代很快,还需要各单位结合实际运行情况进行更新和升级,推动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系统的迅速发展。

labview 毕业论文 第5篇

一、设计性实验选题的“五个原则”

此外,设计性实验选题时,在把握综合性、创造性、应用性、自主性和灵活性这五个原则外,还要合理掌控学生专业知识结构、专业知识掌握程度及学生自主实验的可操作性等方面。

二、设计性实验选题的“四个方向”

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设计性实验选题在把握“五个原则”的前提下,通常可通过“四个方向”来进行选题设立,即验证性实验转化为设计性实验、科研项目转化为设计性实验、生产项目转化为设计性实验和学生兴趣转化为设计性实验。

(一)验证性实验转化为设计性实验

验证性实验是为促使学生掌握并加深对专业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而按照实验教材的要求,由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并从实验结果验证所学的理论知识。由于实验结果在理论授课时已经涉及,因此学生实验的兴趣不浓,热情不高。但不要因为这些就抹杀验证性实验验证理论知识,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理解的独特作用。完全可以通过合理安排,将一些验证性实验转换为设计性实验。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提高学生的实验学习主动性、自主性。例如,对长杆型坯料进行局部镦粗是模锻生产中经常采用的变形工序之一。因此,在《锻压工艺及模具设计》专业实验课中设立了“局部镦粗规则的验证”这项验证性实验。该实验通过对不同长度试件,使用局部镦粗模进行镦粗,验证局部镦粗规则的正确性,观察和分析由于局部镦粗长度与直径比值的影响而出现的正常和不正常现象。由于是验证性实验,学生兴趣不高,往往抱着看热闹的心态参加实验,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该实验涉及内容是比较典型且在生产中常用到的。怎样保留并将其转换为学生感兴趣的设计性实验呢?这就需要转换思路,可将该实验内容转换为首先要求学生根据给定尺寸的不同试件,进行局部镦粗积聚工步计算,并绘制镦粗模模具图。当然,由于实验经费及加工时间的限制,学生设计的镦粗模并不需要制作出来,因为给定尺寸的试件,其局部镦粗模主要模具尺寸及工步是唯一的,可以采用原有的局部镦粗模进行实验和鉴定学生设计结果的准确性,这些需要教师在实验过程中灵活掌握。这样,通过对原有实验内容转换为设计性实验,可使学生根据给定的实验目的,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予以实施,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论证,一方面有力地提升学生的实验热情,巩固所学理论知识,提高解决本专业有关加工工艺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增加的镦粗模设计又锻炼了学生的工程制图能力。验证性实验转换为设计性实验,不但可以保留一些经过长期教学积淀总结的经典、原理性强的验证性实验内容,而且节约实验经费,还能提高学生的实验热情,达到良好的实验教学效果,有着“一举三得”的益处。当然,并不是所有验证性实验都能转换为设计性实验,对于这类实验项目,如果确实是经典、原理性强的验证实验项目,只要集思广益,通过合理安排,完全可以将验证性实验穿插在设计性实验项目中,以增加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些都需要在设计性实验选题中拓宽思路,灵活安排。

(二)科研项目转化为设计性实验

科研项目转化为设计性实验,就是将专业教师的科研课题或科研成果转化为设计性实验。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新材料、新技术和新知识不断出现,而且高校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的教师学历较高,多为博士毕业,且积累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科研成果。把科研课题或科研成果涉及的新技术和新知识转化为设计性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根据调查,学生大多数对专业课老师所从事的科研项目及内容具有极大的兴趣和关注,此举能够有力地提高学生实验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利于实现加强学生专业素质与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教学目的。例如,教师科研项目涉及到的过共晶Al-Mg2Si合金在航空航天、军工、汽车等领域中应用前景广阔,已成为国内外十分重视研究开发的先进复合材料,但铸态过共晶Al-Mg2Si合金的力学性能较差。因此,可将该科研项目涉及内容转化为“原位自生Al-Mg2Si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改善”设计性实验,要求学生针对铸态原位自生过共晶Al-Mg2Si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差的特点,设计并实施改善力学性能的方法,并撰写分析报告。该设计性实验所涉及的Al-Mg2Si在专业课中虽未能涉及,但铝硅合金熔炼等相关知识在理论课和实验课上已涉及并掌握,因此学生进行该项实验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学生首先要查找相关资料,理解并掌握“原位自生过共晶Al-Mg2Si复合材料”的相关知识,在保证合金成分为过共晶Mg2Si的条件下,自主选择、计算合金成分配比。然后根据计算结果进行配料、熔炼、除气,并根据前期选择的不同方法对合金熔液或浇注试件进行处理,最后进行拉伸测试及金相观察,检验设计方案的正确性,并对结果进行理论分析。该设计性实验虽然由科研课题转化,但涉及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知识中应掌握的合金设计、合金配料、合金熔炼、合金处理及热处理工艺等,较好地将专业知识系统、综合地链接在一起,使学生能够接受系统的工程实训,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加深其对所学专业的认识和提高解决所学专业涉及工艺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思维方法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方法等。科研项目转化为设计性实验时,不可盲目地将科研内容或部分内容一成不变地照搬过来,必须要考虑学生的所学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如果研究内容过于狭窄、难度较大或实验内容过于生僻,不仅达不到提高学生实验兴趣和教学效果的目的,反而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这就从根本上违背了开展设计性实验的初衷。因此,采用科研项目转化为设计性实验时,一定要密切结合学生专业知识、实验能力等方面,保证学生能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设计性实验的工作中。

(三)生产项目转化为设计性实验

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因此在设计性实验选题时要力求接近、结合实际生产项目,将其合理转化为设计性实验内容。通过这种设计性实验的训练,能够有针对性地促使学生在解决实际生产问题时应用、加强、拓展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这种实际生产项目转化的设计性实验,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而且能显著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例如,以W18Cr4V为代表的高速钢广泛应用于实际生产中的切削工具和冷变形模具中,其内部的合金元素与碳形成复杂的碳化物,分布在基体金属上,降低了材料的机械性能。而锻造是实际生产中改变高速钢中碳化物分布状态的重要方法。因此,可将该生产项目转化为设计性实验“改善高速钢铸件中碳化物分布的锻造工艺设计与实施”。该实验内容包括铸造和锻造两大部分,铸造部分要求学生自主选择、设计高速钢铸件成分,并根据设计成分采用中频炉进行熔炼、浇注小型铸件,然后对铸件进行碳化物偏析分析,根据偏析分析结果,合理设计锻造工艺并利用自由锻机实施,最后再进行偏析检测,以检验设计的锻造方案是否正确。这个设计性实验有机地将铸造和锻压两个专业方向结合,符合实际生产流程,使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实践和掌握企业所需要的知识,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四)学生兴趣转化为设计性实验

学生的兴趣是实验教学达到预期目标和效果的动力,因此,如将学生普遍感兴趣的问题转化为设计性实验,就能激发学生对设计性实验的关注和探索,从而促使学生在实验中运用已学的知识、技术去自主发现、探索和总结规律,达到培养学生熟练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质、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的。例如,精密铸造是用精密造型方法获得精确铸件的工艺,是铸造行业在高新领域的代表,很多铸造企业对精密铸造工艺的应用需求很大。如果开设精密铸造相关的设计性实验,要求学生采用精密铸造法制备小型零件,学生并不是普遍感兴趣,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怎样才能使学生都感兴趣呢?这里可以将精密铸造制备小型零件变为艺术铸造,因为艺术铸造采用的熔模铸造、陶瓷型铸造、消失模铸造等的工艺与工厂生产的精密铸造零件工艺及原理是相通的,而要求学生采用精密铸造技术设计并制作小型铸造工艺品,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实验的热情,学生会在实验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掌握、提高精密铸造相关知识及工艺。

三、结语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的设计性实验越来越受到重视。实际教学中,我们本着“五个原则,四个方向”来制定设计性实验项目的选题,同时力求使实验内容、实验形式不断更新、完善,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实验学习积极性,为培养学生科技、工程能力的应用与创新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以“五个原则,四个方向”制定的设计性实验项目中,学生能够真正地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的知识、方法和技能来设计实验方案,并在实验过程中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了专业技术水平,积累了在企事业单位和生产一线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素质和能力。

labview 毕业论文 第6篇

摘要:“机械控制工程基础”是培养卓越机械工程师的核心课程。论文在分析“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课程在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课堂教学建设,重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验教学建设,注重培养能力;综合评价考核体系建设,促进学风改进”的课程建设内容,从而为我国高等教育卓越工程师培养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机械控制工程;卓越工程师;课程建设

0引言

“机械控制工程基础”是高等工科院校机械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技术基础学科,是机械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的核心课程[1]。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xx-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进一步拓宽工程教育视野,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2-3],西安工程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在机械工程专业中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过程中,严格按照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进行人才培养;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实际需要,必须对“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课程建设。

1建设目标

2建设思路

为了解决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提高机械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提出“课堂教学建设,重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验教学建设,注重培养能力;综合评价考核体系建设,促进学风改进”的课改主要内容,具体课程建设思路:

(1)课堂教学建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为了工科教育回归工程,面向工业应用;因此,在这种应用的思想指导下,我们需要对课程课堂教学进行建设。“机械控制工程基础”授课内容包括大量公式推导,要求有很强的数学基础,学生难以理解。我们在保持完整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重组,对理论公式冗长推导过程进行除去,着力减少单纯的理论教学比重,在“机械控制工程基础”授课内容中增加工程案例分析,突出工程背景的应用[4-5]。通过对教学内容重组,不仅保证卓越班的大学生能系统的掌握机械控制工程理论体系,而且使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应用实例,为培养面向工业的卓越工程师提供保证。MATLAB是MathWorks公司推出的数值计算软件,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控制领域[6];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将其引入到教学中,使其充分发挥辅助教学的功能;通过MATLAB的控制系统工具箱能为实现实例教学和实验教学提供了理想的工具,将MATLAB工具软件引入到“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课堂教学,根据理论教学计划进度安排,将相应的MATLAB知识添加到课程教学。利用工具软件强大的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总之,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进行课堂教学建设,通过对教学内容重组、突出实例教学、发挥工具软件辅助功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实验教学建设,注重培养能力

实验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科学实验素质,培养创新和工程实践能力。“机械控制工程基础”是一门主要面向机械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它的应用型、实践性很强;实验教学环节应该对理论教学进行深化和补充,重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7-8]。受条件限制,传统的“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课程实验主要是验证性仿真实验,实验课依附于理论教学,实验内容不系统,普遍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从实验室实际出发,根据实验层次的不同,积极开展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研究探索性实验;分别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实际动手操作与分析综合能力;通过重新设置实验教学的内容,综合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改革实验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实验的主导。通过修改实验大纲、重置实验教学内容,着重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加快实验室建设,促进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提高。

(3)综合评价考核体系建设,促进学风改进

“机械控制工程”课程的考核,多年来一直采用期末闭卷笔试的形式进行,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综合评价考核指标和体系,更不利于良好学风的形成[9-11]。根据机械工程卓越班特点,重新设计“机械控制工程基础”综合评价考核体系:在课程部分考核作业以项目的形式下达,有选择性地整理出几个适合的项目,工作量适中,难度适中,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且项目的设计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分组进行,避免学生互相抄袭现象;项目化考核能够整体反映学生综合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能够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化考核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将考核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而不是一考定成绩。针对学生的课程学习具体情况,每学期进行若干次的课程警示;通过对少数考核不好的学生课程警示,引起他们足够重视,在课程的后半段加倍努力,让学生有补救的时间和机会;对考核好的学生给予肯定,激发他们更多的学习动力和热情。设计课程考核指标,这些考核指标要求具体化、综合化;最终的总成绩应由考试卷面成绩、课堂和家庭作业成绩、平时考勤成绩、实验考核成绩等组成;并设置各种指标的权重,形成最终的课程考核综合化;使考核指标能够真实有效的反应学生掌握课程的实际情况,通过考核指标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促进学风的好转,有利于课程的教学改革良性发展[6]。

3结论

通过课堂教学建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验教学建设,培养学生能力;综合评价考核体系建设,促进学风改进;使机械工程专业的大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教学学时内,迅速掌握该课程基本理论知识,真正成为“面向工程、宽基础、强能力、重应用”,具有自我学习、自我创新、自我管理、沟通良好、适应社会和工程实践的“卓越工程师”。

参考文献

[1]杨叔子,杨克冲,等.机械工程控制基础[M].第六版.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xx:70-192.

[2]陈恒,李宏达,赵晓艳.基于微信的大学课堂点名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软件,20xx,39(3):45-47.

[3]陈光胜,李郝林.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改革思路[J].教育教学论坛,20xx(16):40-41.

[4]王艳辉.“控制工程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尝试[J].黑龙江教育,20xx(10):43-44.

[5]刘进志,张学龙,盘存治.简析MATLAB在《控制工程基础》的教学中应用[J].决策管理,20xx(7):82.

[6]姜文涛,刘荣海,杨迎春,等.基于MATLAB时频分析算法的滚动轴承故障研究[J].软件,20xx,39(2):102-107.

[7]汪友生.电类非计算机专业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教学研究[J].软件,20xx,39(3):99-101.

[8]陆蕴香.基于Labview的机械工程控制基础的实验[J].机械工程师,20xx(1):121-136.

[9]蒋国璋,汤勃,侯宇等.高校机械类专业课程考试改革与考核评价体系研究,20xx(5):138-140.

[10]田文涛,张钊,张笑冰.基于SSH的学生成绩信息管理系统的具体设计与实现[J].软件,20xx,39(2):212-217.

[11]王雪梅,郭丽娜.基于SSH的在线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软件,20xx,36(12):132-136.

labview 毕业论文 第7篇

[摘 要] 从新一代信息技术来看,物联网是其不可或缺的构成单元,且在“信息化”发展的当下,其亦是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随着物联网突飞猛进的发展,由此出现了不少的新概念及新技术,能够在物流公司管理方面得到十分广泛的推广及应用,属于促进世界迅猛向前发展的一种“关键生产力”。自通信网推广实施以来,物联网将变成又一个达到万亿级规模的大市场。就物联网而言,其能够对物流行业的各个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且在诸多的信息技术当中,物联网技术属于一种富有划时代意义的创新技术,现代物流行业要想获得进一步发展,变革信息技术是最为主要的一点,在物联网日新月异发展的基础上,物流领域势必会得到快速发展,智慧物流即将变成现实。

[关键词] 物联网;物流;物流管理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xx. 21. 030

[中圖分类号] ;F2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xx)21- 0066- 03

1 前 言

从物流行业来看,物联网属于技术方式之一,而将智能化物流变成现实,这才属于该行业致力于追求的目标。物流属于传统经济活动之一,其与商品生产相伴而生,并在商品生产不断发展的基础上获得进一步发展,物联网要想获得迅猛发展,必须要获得物流行业的强有力支持才行。

因为社会发展所需,物流行业势必要获得日新月异的发展。在经济层面,市场发挥着主导性作用,全球各个国家当中,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经济转型,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而在今后经济发展方面,电商产业势必会成为一股主流。对物流行业来说,要想得到迅猛发展,物流管理工作势必离不开先进技术的支持,丰富与完善管理职能,进而实现智慧物流的目标。将物流管理与物联网技术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在推动智慧物流管理方面能够提供技术保障,这与现代物流管理实际是相适应的,能够对物流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重点与难点问题予以有效解决。

2 物联网在物流中应用的主要技术

物联网感知技术

现阶段,从物流管理层面来看,一些物联网技术,如红外线、激光、传感器、蓝牙技术等,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与普及。

在诸多物联网技术中,现阶段应用范围最大、最基础的技术,当属 RFID技术。就RFID射频识别而言,其属于传感技术的范畴,而RFID技术属于一种综合性技术,既有嵌入式技术的特点,也具有无线射频技术的功能,其在物流管理各个方面的识别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在运用该技术的基础上,能够把处于设备终端的模拟信号及数字信息进行转化处理,变成一种信息流,然后在物流网的各个操作流程中进行广泛传递。将该技术与中间件技术、互联网技术等相结合,形成一个包括许多移动标签Tag及处于联网状态下的阅读器Reader在内的,较互联网有过之而不及的极具规模的物联网,所以,在物流网迅猛发展过程中,RFID技术发挥着领头羊的作用;从供应链管理角度来看,通常情况下,能够运用该技术对货物状态予以识别,看其是不是在途,是不是在转运,及时了解与掌握物流终点信息,进而让处于供应链上下游的人能够尽可能同时获得相关的物流信息;从仓管角度来看,能够精准掌控货物入库、出库情况,动态对比与盘点,即运用该技术可以精准地、高效地开展出库、入库与盘点工作,推动信息化建设。

物流中的物联网通信技术

运用该技术能够在局域或广域条件下,让有着智能特性的物体有效地进行信息传递,从而让在各个地域当中的物体可以发挥协同作用。该技术大部分是以计算机的IT技术为基础,然后进行拓展,而物流行业广泛使用的网络技术主要包括无线移动通信技术、LAN技术、WLAN技术及GIS技术。现阶段,大部分物流公司将GPS与GIS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共同构建货物车联网,同时在运用卫星定位实时传输技术的基础上,确保山区等信号不是很强的区域也可以对车辆运输情况进行动态监控,进行有效预判前方交通情况,高效开展货物配送工作。此外,就物联网技术而言,在供应链层面来说,其可以动态追踪在途货物信息,并与全部参与者动态共享相关信息,避免出现信息失真的情况。高速进行信息传递,意味着参与公司可以精准地、动态地对需求改变情况进行预测,同时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库存数量。

物流中的物联网智能技术

从物流公司来看,因为其管理目标不一样,且使用范围存在差异性,所以使用的物联网技术也具有差异性。大量技术并非单纯在某些方面予以使用,一定要将若干技术有机结合起来。结合物流公司经营管理状况,使用较为广泛的物联网技术均可或多或少地在物流管理方面予以推广运用,如围绕物流而研发出来的综合系统、物流信息共享系统等方面运用的云技术、信息挖掘技术、公司厂商的生产物流物联网平台运用的自控技术,等等。

3 物联网与物流管理

和互联网将全球处于各个区域的密切相连一样相似,物联网则将全球当中的各类物品有机结合起来,同时人、物之间能够进行“交流”。由“感知中国”“智慧的地球”,到“智能物流”,物联网,由于其突飞猛进发展的技术能力与持续拓展的应用范围,逐步对各个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就物联网而言,其可理解为基于互联网而把客户端进行延展,一直延展至物品间,然后做通信及信息交换的互联网概念。

从以往的物流运输来看,不管是货物品类与风险,或是物流不同环节及运输模式,或者是物流公司的服务等,均会对物流管理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与此同时,物品不一样,其风险性亦具有极大差别,货物自身具有的易损、易盗等独特特点,从而让物流活动具有一定的限制性,导致物流运输成本进一步增加。此外,物流运输耗时、环节的多少,均会对物流成本及物流质量产生重要影响,环节愈少,耗时愈少,径路愈短,物流运输的质量愈高,速度愈快。在市场竞争不断趋于白热化的当下,从物流运输环节来看,其对物流服务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在进行物流管理时,亦要加大物流仓储力度,从仓库层面来看,在运用EPC 的基础上,达到自动进行存货、取货、盘点的目的,这是物联网技术最为核心的一项实践应用。以EPC为基础而进行的动态盘点与智能货架技术相结合,能够确保精准地进行发、退货,第一时间进行补货,仓库当中的商品能够不受约束地旋转,进而让仓管空间得以高效利用。精准无误的库存信息能够减少库存,进而高效、快速地进行作业,增加服务水平,降低仓储经费支出,节约劳力与仓储空间,并可降低物流运输时因为误置、盗用、存取货物出错等原因导致出现的亏损;从物流运输环节来看,在运输线当中,将RFID 接发设备安置于检查点上,能够掌握货物运输动态信息,以及读取车辆RFID 标签信息,让参考物流企业可以实时掌握货物运输状态,了解到达时间;从物流配送中心层面来看,将物联网与EPC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可以高效、精准地开展配送、货物拣发工作,同时可以节约劳力,减少配送成本支出。将 RFID 读写器安置于配送中心大门上方位置,由其对全部货箱当中的RFID标签信息进行读取,然后保存到数据库当中,接下来由管理信息系统将其和发货记录一一予以核对,同时对EPC标准进行更新处理,显示最新仓储区域与形态。管理人员可通过计算机掌握库存实际情况,在运用物联网的基础上对货物信息予以查询后,第一时间通知相关物流企业,如此一来,便可以对库存进行精确控制,同时能够掌握当前在途运输货箱数量、转运发到地、到达时间等相关信息。

在现代物流管理工作当中,物联网属于一种新工具,充分运用网络与射频技术,能够全方位地对物流运输各个环节进行动态监控,从而实现智能、阳光、高效的供应链管理的目的;此外,进行射频识别时,将筛子芯片当作其信息载体,能够更加方便地采集及记录相关物流运输信息,同时能够克服条码信息容量不大、记录受到限制等方面的困难;在运用物联网技术后,消费者取、看、买粘贴了射频标准的那些产品时,可以将有关信息动态传递到中央信息库内,从而实现智能物流管理的目的。加大物联网技术的实践运用,这是现代物流管理的大势所趋,也是物流领域不断升级发展与转型发展的核心之所在,物联网获得迅猛发展,能够进一步对供应链及物流管理进行整合与优化,伴随着物联网技术不断向前发展,物流行业的发展前景势必是一片光明。

主要参考文献

[1]贺强,赵鹤影. 物联网技术在物流行业的应用思考[J]. 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xx(2):26-27.

[2]魏光兴,卢晓霞. 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业发展对策研究[J]. 江苏商论,20xx(4):75-77.

[3]石军.“感知中国”促进中国物联网加速发展[J].通信管理与技术,20xx(5):1-3.

[4]刘小泾. 物联网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新工具[J]. 商业时代,20xx(25):40-41.

[5]高迎冬,李杰,张颖. 物联网技术在现代物流管理中的应用[J]. 物流技术,20xx,31(21):175-177.

labview 毕业论文 第8篇

近年来,随着智慧地球、智慧城市、智能家居等热点话题的兴起,物联网产业逐渐成熟,正在从科研单位的实验室走进了普通居民的生活。物联网被认为是信息产业在计算机和互联网的高度发展之后的第三次革命浪潮。我国当前物联网产业发展迅速,了解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将会对它的发展有更深入的认识。

1 物联网概述

物联网作为未来网络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其概念的提出已经很久,最近几年由于和大数据的结合,已经成为下一代网络的整合部分,是在当前互联网基础上的功能和范围的延伸。物联网技术主要通过统一编码物品和制作通讯协议,将传感技术结合通信、控制技术按照标准将任何物品之间、以及物品与互联网之间相连,进行信息的共享和管理。20xx年在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国际电信联盟(ITU)正式在其发布的《ITU互联网报告20xx:物联网》中给出了“物联网”的概念。作为信息化浪潮下下一个振兴经济的关键点,在许多国家物联网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美_威咨询机构FORRESTER预测在未来五年内,物联网将达到一个万亿级的通信业务,产业容量将达到30倍于人与人之间的通信需求产生的经济拉动力。基于这种原因,全球各国都在大力发展物联网。

近年来,物联网已经在人们的生活、工作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销售业、智慧交通和智能家居中的使用最为广泛。这种新技术的使用大大降低了劳动时长,带了了巨大的经济效益。随着物联网技术的通信协议规范得到逐渐的统一化,它的发展不断走向成熟,而同时大量新型传感器的使用,是的它的适用范围得到了很大的增加,在农业、制造业、建筑业甚至是防恐中都得到体现。其中以美国、中国、日本和欧盟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不断努力,使得一个开放、透明的物联网标准开始逐渐形成,确保了行业的健康发展。我国近年科技实力不断加强,科研资金投入逐年加大,同时由于较早就对物联网技术开始了研究,并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予以重视,现在保持了较高的实力,技术积累优势明显,是国际物联网标准制定的主导国之一。

2 物联网的关键技术

物联网虽然是物物互联,但是其基础还是互联网。以互联网通信为核心,依靠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Infrared Sensors)、智能IC卡、GPS系统、无线通讯装置等信息传感和通信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实现对接入互联网的物体进行监控和管理[2]。

物联网的关键技术从单一模块分,可以区分为射频识别技术、传感器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的结合使用。

射频识别技术

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缩写RFID)是一种利用RF信号及其空间耦合传输特性对物体进行自动身份信息识别的技术。RFID系统的组成有主机、传输天线、电子标签和读写器组成。

无线网络技术

无线网络技术是物联网功能构成的主要部分。特别是短距离的无线通讯技术,是物联网中进行信息交换和识别活动最活跃的部分。目前常用的技术主要有NFC、Bluetooth、Z-wave、ZigBee、UWB、WI-FI、RFID等。

NFC近场通讯技术在标签识别和数据传输中运用广泛,是下一代智能移动设备的标配。 它的通讯频率固定在,是对RFID技术的改进,能快速匹配设备和连接。

ZigBee主要面向低速率无线个人区域网,适用于家庭监控、远程控制、工业监控、安全系统、传感器网络和玩具等领域。在生物医学领域,这项技术在许多的产品上都得到使用,包括迈瑞等公司的多种型号的血糖仪、家庭监护仪均采用了这种通信方式。

Bluetooth使用的工作频率为之间,具有低成本、低功率、近距离无线连接简单安全的特点。可以实现10m全双工通信。

“UWB”(ultra wideband)是一种使用1GHz以上带宽的超宽带无线技术。

Wi-Fi属于无线局域网的一种,可以实现各种设备的高速互联。在部署物联网之时,考虑到设备成本和易用度,WLAN都是十分方便的。国内厂商小米、TP-Link等公司最近在智能路由器领域的新产品,都是以物联网的家庭流量入口为重点。

传感器技术

传感器是物联网中实现自动检测和自动控制的首要环节。它能够感受并处理被测量信息,使其变为系统可以辨识的信号。传感器的发展是物联网拓宽应用范围的关键所在。高精度传感器技术一直被国外所掌握。目前,国内的高端传感器市场研发还处于空白期。在工业、家庭、医疗卫生领域,传感器的精度和稳定性是其性能研发的难点。

宏观角度下,物联网产业的布局和生态如果从整体来看,则可以分为平台服务和终端接入技术两大块:

(1)平台服务技术。平台服务技术关系到这个物联网产业的生态圈的建立。一个适合未来发展的物联网应用体系,应该具有强适应能力和通用的数据平台,兼容行业内大部分使用者的需求,可以实现业务流程定制、各种设备的冗余自修复、数据集中管理、平台间物件的通信管理等。

(2)终端接入技术。物联网系统的庞大要求了它的终端种类的繁杂,各个终端设备的互联互通是物联网接入技术的关键。根据现阶段的发展状况,通信模块、物联网网关和智能终端是目前物联网终端接入所关注的重点内容。制定统一的国家(国际)标准,是打通物联网产业不同方向、拓展不同领域进行信息交流的重中之重。

3 结束语

物联网的发展前景已经得到了世界的认可,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铺设和通信技术的应用是物联网技术的关键,借助软硬件的结合实现智能感知是基础,良好的识别技术是保障。在当前大数据和云计算的背景下,物联网与新技术的结合,对智慧地球的建设起到了越来越大的作用。很明显,它将成为网络技术的下一个爆发点。对物联网关键技术的了解,将对以后的学习工作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上一篇:毕业论文毕业答辩评语(合集6篇)
下一篇:ae端毕业论文撰写(推荐7篇)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
滇ICP备20230059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