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p网站毕业论文(推荐7篇)
124
2024 / 07 / 23
谈到民族声乐的起源, 我们可以一直追溯到远古时期, 一些文献中有记载民族声乐的相关信息, 由于受当时的条件限制, 民族声乐表现形式没有保留下来, 我们只能从文字记载中了解, 这就造成我们对远古时期的民族声乐的了解少之又少。迄今为止, 我们了解的最古老的声乐表演就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表演唱”。隋唐之前, 中国的民族声乐只存在于宫廷之中。宋代之后, 在普通百姓生活的场所出现了“瓦市”“勾栏”等娱乐活动, 以及其后的各种“戏楼”“茶馆”的兴盛, 是中国戏曲真正的摇篮。
二、传统戏曲和民族声乐的联系
(一) 传统戏曲的特点与民族声乐的含义。
中国传统戏曲有着独特之处, 第一, 戏曲的表演形式是以一定的标准将不同的艺术表演形式融合在一起, 在体现共性的过程中展现个性;第二, 传统戏曲是通过音乐和舞蹈的结合来表现现实生活, 这些表演形式包括“唱、念、做、打”;第三, 中国传统戏曲主要是通过“取其意而弃其形”的方式来表现现实生活, 例如白脸的曹操, 红脸的关羽等。
民族声乐则是反映了不同民族的不同特征, 给人们展现出了多样化的音乐演唱形式。民族声乐与戏曲、民歌、说唱的表演不同, 它是继承并发扬这些传统演唱艺术, 同时, 也不断吸收、借鉴西欧美声唱法的优点和歌唱理论, 从而形成的具有艺术性和时代精神的新民族歌唱艺术。
(二) 传统戏曲元素与民族声乐的联系。
戏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非常重要的艺术形式, 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戏曲艺术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它不仅融合了民族乐曲, 而且还融合了宗教音乐、宫调等艺术表演形式, 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久盛不衰, 保持活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 大众对传统戏曲与民族声乐越来越喜爱, 民族声乐植根于我国传统文化土壤中, 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 已经得到了较长时间的发展、完善和扩展。从而拥有自己的演唱和表演风格。
传统戏曲和民族声乐都是在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传统戏曲和民族声乐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两者之间相辅相成、协同发展。传统戏曲与民族声乐在不同的地域形成不一样的文化特色, 民族声乐吸收了传统戏曲的优秀成分, 用来丰富声乐的表现形式, 例如, 传统戏曲中的板式变换、丰富的演唱技法等, 不仅使民族声乐得到发展, 同时也使传统戏曲本身得到了更好发展。
三、传统戏曲元素在民族声乐中的应用
(一) 传统戏曲对民族声乐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 中国传统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 通过不断吸收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 不断发展完善自己, 从而形成独特的艺术表演形式。现代民族声乐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中国传统的戏曲文化, 同时还借鉴西方的声乐美学和声乐演唱技巧。在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过程中, 中国传统戏曲文化为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 传统戏曲元素体现在民族声乐中。
对戏曲演唱者来说, 一般要求比较严格, 通常演唱需要秉持“字正腔圆, 声情并茂”的表演手法, 戏曲大多来自民间, 其中有很多表演形式, 如京剧、豫剧、黄梅戏等。这些都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 演唱者引用诗词歌赋, 通过说唱等形式表现出来。民族声乐借助传统戏曲的表演方式, 通过声调在字与字之间的改变及抑扬顿挫的表达, 将歌曲蕴含的感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声调和气息在传统戏曲和民族声乐中也十分重要, 好的声调和适合的气息, 可以很好地将演唱效果表现出来。演唱中国传统戏曲时, 演唱者的呼吸方式主要是丹田运气, 可以运用丹田的呼气方式来调整演唱气息, 再加上演唱者自身的情感和独特的表演技巧, 可以大大提高演唱效果, 从而带动观众、感染观众。
传统戏曲表演中融合了大量的肢体语言、声音等动作, 完美体现了韵律美与声音美, 民族声乐不断从传统戏曲中吸取经验和演唱技巧, 从而发展完善自己、壮大自己。
参考文献
[1]冯晓玲.传统戏曲元素在民族声乐中的运用[J].黄河之声, 2017, (13) :75.
[2]王志昕.中国传统曲艺与戏曲元素影响下的民族声乐[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 2011, 08 (1) :96-99.
[3]闫晓宇.民族声乐作品中的传统戏曲元素略谈[J].音乐论坛, 2015, (16) :39.
[4]肖娜.中国民族声乐作品中戏曲元素的融合[J].音乐论坛, 2015, (16) :38.
一、歌唱心理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在声乐教学中,应用并培养学生的歌唱心理,可以使其发挥积极的作用。声乐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不同,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配合非常的重要,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态度和教学语言,对学生的心理会产生极大的影响,所以在声乐教学中,教师需要认真、耐心、友好地与学生交流,并细心观察学生心理上的变化,合理的运用学生的心理活动,提高学生的声乐学习技能的学习。在声乐教学中,歌唱心理的应用表现主要有:
(一)对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培养
兴趣的学生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会不断的追求,只有对声乐感兴趣,才会不断的追求。在声乐教学中,歌唱心理的应用,首先体现在对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兴趣的声乐学习中非常重要,对学生的声乐学习兴趣进行培养,可以提升学生对声乐的情感,增加学生对声乐的喜爱,让学生在声乐学习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增强自信心。
(二)对学生的心理和感觉进行引导
声乐教学与其他类型的学科教学不同,声乐教学具有不确定性,很难在教学中,通过规范化的语言文字将声乐教学中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声乐教学中的很多东西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为了提高声乐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需要声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心理、声乐感觉等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在声乐学习中,形成正确的心理和感觉。声乐教学非常注重素养,为了有效的利用歌唱心理,需要通过引导,提高学生的声乐修养。
(三)在演唱前、考试前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二、结语
歌唱心理在声乐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声乐教学中,应用歌唱心理,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声乐学习的技能,增强学生对声乐的认识,同时在声乐教学中,应用歌唱心理,还可以促进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提高声乐教学的质量和声乐教学的效率,充分的发挥学生在声乐学习中的积极性。歌唱心理在声乐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帮助学生更好的诠释每一首音乐作品,达到声乐教学的目的和声乐教学效果。
一、优化练声,为情感表达提供保障
准确表达歌曲情感依赖于演唱者的演唱技巧。因此,在声乐教学中,教师不能放松对于发声技巧的训练。作为声乐训练的基础,发声练习应当因材施教,通过针对性的练习提升每一位学生的发声能力。传统教学中发声训练常于歌曲练习分开,运用课前时间调整声音状态,解决存在问题。为提升发声练习对于情感表达的辅助作用,教师可以将所学歌曲的重难点进行提炼,转变为适合学生进行训练的练声曲或者练习模式,则能够有效加深学生对于歌曲的认知,在反复练习中潜移默化感受歌曲情感。在具体改进中,教师可以从语言、音高以及歌曲旋律入手,适当改造歌曲中的重点难点内容,为之后的歌曲演唱训练扫除障碍。在练声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端正练习态度,让学生认识到练声也是一种歌唱,是一个创造美的过程。每一段声情并茂,引人入胜的表演都与演唱者日常的训练密不可分。练声时,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演唱意识,在练习的过程中也要注意自身的形象美感,以饱满的热情和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练声过程,面带微笑,想象自己能够将声音传递到远方,想象自己正在进行一场歌唱表演。练声是一个强化技能,提升自我的过程,也是一个创造美的过程,在对着镜子进行练声,有利于帮助学生发现曾经忽视的问题,改正不良发声与表演习惯,进行针对性练习。热情洋溢的练声训练可以有效避免练声的枯燥性,使练声效果事半功倍。
二、研读内容,为情感表达奠定基础
三、舞台实践,为情感表达提供契机
声乐表演不是为了自我陶醉,而是为了使艺术的生命在舞台中绽放。舞台表演与日常训练拥有很大差别。因此,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通过组织舞台实践,为学生在表演中抒发情感奠定基础。舞台表演是情感的交流。在表演过程中,演唱者通过自身的歌声、动作、表情等于演员、伴奏以及听众进行交流,克服紧张情绪,全神贯注投入表演,进而将歌曲情感流畅抒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对学生的舞台表演进行具体的指导,例如形体动作、面部表情,甚至于心理变化。常言道,眼睛是心灵之窗,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对于学生的眼神训练,通过眼神的交互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实现与演员以及伴奏者的协调配合,更好的传情达意。具体训练可以通过考试测验的方式进行,在每学期,学生都应当精唱八首作品,通过必唱曲目与抽唱曲目结合的方式进行测验。另外,还应当依据学生具体情况组织声乐演唱实践,每次六至八名学生参加。对于学生在表演过程中表现出的优缺点,各个教师应当进行点评与指导,为学生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除此之外,教室还应当鼓励学生参与各类文艺表演以及歌唱比赛,组织学生参加音乐会,并依据学生的参加积极性与学习效果对学生进行评价,让学生在积极实践的过程中把握情感表达训练的契机,提高演唱过程中的情感表达能力。
综上所述,声乐教学中演唱的情感表达既需要娴熟的演唱技巧,又需要对于歌曲情感的准确把握以及有效的舞台实践。情感表达是教师的与学生的共同追求。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深入研究,依据学生学习情况与教学实践改进教学策略,才能够提升学生的演唱水平与情感表达能力,为声乐表演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诠释声乐艺术的真正魅力。
社会的不断进步, 对人才的需求也在逐日增加, 为了培养更多的人才, 各高校的招生人数不断增加, 专业的门类也在不断细化。但在不断的扩招之下, 高校毕业生的整体素质在下降, 而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严苛, 这无疑造成了人才相对缺乏的状况。茶艺艺术指导是茶文化兴起之后出现的一门学科, 将茶艺和音乐进行了完美的融合, 而随着高校各专业不断的扩招, 该专业的毕业生也面临着就业困难的问题, 究其原因, 主要是在毕业生中, 高端人才缺乏, 技术过硬的人才少, 毕业生的社会经验很少, 在课本上所学的知识也难以融会贯通用于实际中。
1 声乐伴奏中茶艺艺术指导专业的就业现状
专业毕业人数众多
茶艺艺术指导属于艺术类专业, 相对于其他普通专业来说, 升学门槛较低, 尤其对于文化课的要求。很多高中生为了减轻学习压力, 会选择茶艺艺术指导专业, 这个专业的.学习压力不大, 这使得短短几年的时间内报考相关专业的人数激增, 而到毕业时, 因为该专业所需的人才数量较少, 因此, 很多人就会面临毕业难的困境。声音伴奏中茶艺艺术指导专业的发展时间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说短, 社会需求不大, 而大部分的毕业生专业水平不高, 缺乏相关的工作经验, 对市场的把握能力较差, 而相关公司需要的是成熟的人才, 这也就使得茶叶艺术指导专业的毕业生很难就业。
专业地域性限制强
我国虽是茶叶大国, 茶区的数量也较多, 但茶艺却有一定的地域限制, 多集中在福建、云南等茶区密集、茶文化发展较好的地区。而目前的大学毕业生, 多把北上广深等经济发展迅速的一线城市作为首选的择业区, 而福建、云南等发展相对缓慢的地区自然成为了备选项。而茶艺艺术指导专业人才往往是在这些经济发展缓慢, 茶文化发展较好的城市中需求较大, 该专业的毕业生要想提升其专业就业率不得不走向这些城市。专业的地域性限制影响了茶艺艺术指导专业的就业率, 使很多专业毕业生不能从事该专业。
专业学生成本较高
一般来说, 艺术类专业的成本比普通专业的成本较高, 因为艺术类专业对于场地、器械、及艺术审美的培养都有要求, 并且艺术类专业平时在专业上所花的时间也较长, 甚至很多的相关专业的学生需要参加校外的培训班。较高的投入, 使其毕业后在就业岗位的选择上有了更高的要求, 很多毕业生认为, 投入了如此高的成本, 理应有高的薪金。在实际的调查中发现, 八成的茶艺艺术指导专业的毕业生对目前就业的薪酬不满意。
2 声乐伴奏中茶艺艺术指导专业就业困难的因素分析
国家相关就业体制不健全
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的增多, 大学生就业的问题成为了亟须解决的问题。大学毕业生就业, 就是让大多数的大学毕业生能够获取一个合适的岗位, 解决自身的温饱问题, 以促进社会的稳定。而其中的待遇薪水问题, 则是需要国家有相关的政策进行保护的。在我国, 企业的性质主要有国有企业、公私合营企业及私营企业等, 这些企业是高校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场所, 对于茶艺艺术指导专业来说也不例外。但就目前来说, 声乐伴奏中茶艺艺术中指导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企业主要是私营企业, 很多的私营企业在用人制度上不够规范, 保障体系不够健全, 甚至很多的企业没有失业、医疗、养老保险等相关保障制度, 这使得相关专业毕业升高, 没有归属感和安全感, 因此在选择就业岗位和就业场所时有诸多的顾虑。正是由于国家相关的就业体制不够健全, 使得很多的茶艺艺术指导专业的毕业生转行考公务员、事业单位等, 有的甚至直接放弃本专业。
茶艺艺术指导毕业生的自身问题
从大学走向社会是一个相对艰难的过程, 意味着有独自承受的能力, 但很多的茶艺艺术指导专业的毕业生习惯于依赖于父母, 习惯接受父母的安排, 从而将自己的就业压力转嫁到父母身上。在高校毕业生中, 尤其是茶艺艺术指导等艺术类相关专业的毕业生, 多有强烈的攀比心, 在就业过程中, 很多学生会就家庭的背景进行攀比, 甚至拿父母的人际关系进行攀比, 这使得其没有自我承担、自己奋斗的意识。茶艺艺术指导专业的大学生的升学过程往往都是一帆风顺, 没有面对挫折的能力, 容易在遇到就业问题时, 缺乏积极性, 自暴自弃, 这些都是其心理素质过低的表现。此外, 由于国家茶艺艺术指导专业的就业体制不够健全, 绝大多数的相关专业毕业生对未来的就业形势表示担忧, 企业与毕业生之间也缺乏有效的沟通。学生将其专业指导寄希望与企业实习期, 而学校关注的仅仅是毕业生的整体就业率, 对于茶艺艺术指导专业毕业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3 提升声乐伴奏中茶艺艺术指导专业就业的对策
提升茶文化的文化地位
茶文化是我国璀璨的文化之一, 茶文化不仅在我国极具影响力, 甚至在国外也占据了一定的文化地位, 但事实上, 绝大多数人对于茶文化的了解只能说是一知半解, 与其相关茶舞、茶艺、茶乐等相关内容发展相对滞后。茶文化地域性的限制阻碍了茶艺艺术指导专业毕业生的就业, 其根本还是在于茶文化所衍生出的一些文化内容还没有为人所熟知。声乐伴奏中茶艺艺术指导专业是将茶乐与茶艺相结合的一门专业, 融合了中国传统的乐音形式和茶道文化, 但就目前看来, 与之相关的就业岗位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并没有很多, 这无疑说明了我国传统的茶文化还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 想要提升声乐伴奏中茶艺艺术指导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 就要提升茶文化的文化地位, 让更多的人认识并欣赏茶艺, 而促进其他非茶区的地区能设立各类茶文化的企业及茶馆等与之相关的地方, 从而能增加茶艺艺术指导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
建立健全的茶艺艺术指导专业就业制度
上文已述及, 政府在各个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领导者也是参与者, 政府像一只无形的手, 起到有力的调控作用。声乐伴奏中茶艺艺术指导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过程中, 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引导, 政府要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 制定相应的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制度, 指导茶艺艺术指导专业毕业生就业。国家制定规范的就业制度要从人才的培养入手, 也就是说要以社会导向为出发点, 在现有的茶艺艺术指导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上, 构建形成健全的专业就业制度, 并打通茶艺艺术指导专业的就业渠道。要从茶艺艺术指导专业大学生的自主创业入手、为高校学生提供相关的实习岗位, 并在其毕业前期开展相关专业的校园招聘, 做到对茶艺艺术指导专业就业科学的引导和全面的规划。
优化茶艺艺术指导专业的课程设置
社会的需求的专业就业的导向, 茶艺艺术指导专业的主要功能就是传承和发展我国的茶文化, 因此, 培养茶艺艺术指导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是当务之急。随着全球文化一体化进程的加深, 我国的茶文化及其相关的内容所受的重视与日俱增, 社会对相关专业的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 但目前茶艺艺术指导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使得很多企业即使是缺乏人才也不会盲目的招高校毕业生。因此, 要从两个方面入手, 提升茶艺艺术指导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素质, 一方面, 要从茶艺艺术指导的专业知识入手, 将课本知识和专业技能相结合, 提升其文化修养及专业能力。另一方面也要培养茶艺艺术指导专业的服务意识及从业态度, 在课程的设置上要重视专业实习的权重。总而言之, 就是要让茶艺艺术指导专业的课程设置符合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 通过全面分析、合理设置, 提升高校人才的培养能力, 从而提升茶艺艺术指导专业的就业率。
4 结语
茶艺艺术指导专业是一门新兴的专业, 开展专业的时间较短, 其课程设置及相关制度仍有待加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在逐年上升, 声乐伴奏中茶艺艺术指导专业亦然, 但就目前看来, 其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因此, 声乐伴奏中茶艺艺术指导专业要以社会的需求为出发点, 提高国民对茶文化的重视, 加强课程的设置, 健全高校就业制度, 解决茶艺艺术指导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谷津阳子 (Yatsu Yoko) .中国茶艺在日本推广现状及前景实证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 2015.
[2]宋晓维.试论茶艺表演中背景音乐的选择[J].广东茶业, 2013, (03) :34-37.
[3]陈学林.合理定位专业培养目标培养适销对路的高职茶艺人才[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7, (20) :174-175.
[4]覃红燕, 施兆鹏.茶艺表演研究述评[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04) :98-100.
一、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之间的差异性研究
(一)声乐演唱侧重于练习者与演唱者的主观情感,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则具有明显的理论性与客观性
声乐演唱本身是一种主观情感性的艺术形式,在声乐艺术发展过程中教学理论的出现主要是为了发挥声乐演唱经验的作用,保证声乐艺术的教学成果,教学理论观点虽然不具有全面性,但具有普遍适用性。声乐教学理论观点往往采用统一化标准,重点在于总结归纳以往声乐教学的经验,因此具有明显的理论性与客观性,但也存在未能够充分凸显每一位声乐学习者个性的问题。声乐演唱本身是一种主观情感性艺术,演唱者在练习以及演唱过程中只有充分投入自己的感情与心灵,才可达到理想的艺术表现效果。
(二)声乐演唱侧重于演唱者心理感受,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则强调演唱者生理表现
声乐教学理论观点往往会过度重视演唱者声音的表现与变化形式,以及声乐发音时发音器官的表现与变化,力求各种生理表现的准确性,比如在声乐教学训练中会要求学习者呼吸气息的平稳性,口型的规范性和发音的标准性。声乐教学理论观点的主要目标是尽量使声乐学习者的鼻腔、口型、声带等得到科学控制。声乐演唱对于演唱者个人来说,一些演唱技术上的规范是必须的,但是更加强调声乐演唱者个人的内心感受,通过个人内心感受的抒发与情感的控制与运用可以达到最佳的艺术表现效果。但是,声乐演唱者若想在演唱过程中很好的抒发个人心理感受,首先要掌握演唱的各种生理技巧。
(三)声乐演唱具有灵活多变的特性,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则比较稳定刻板
声乐教学理论观点基本都是来自于声乐演唱的实际经验,它通过对较长时间演唱的总结概括,形成一些确定性的演唱规则与原则,因此相对来说比较稳定刻板。声乐教学理论是在长时间的经验积累中形成的,因此也就有持久性,演唱方面的理论知识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不变。声乐演唱主要以演唱者为载体,随着时空情境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较多,因此在表演上会呈现及时性和多变性特征。同样是一首歌曲由不同的演唱者演唱时会呈现不同的艺术风格,同一个演唱者在演唱不同的曲目时也会有不同的艺术表现。
二、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差异性的处理方式
(一)循序渐进地进行声乐演唱学习
在声乐演唱学习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习者都应当重视实践与训练,但是不能过于急功近利,在声乐演唱练习过程中要遵守各种科学合理的声乐教学理论,并且要清楚地认识到声乐演唱与声乐演唱理论观点的差异,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充分尊重演唱艺术的精髓,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之下不断提升自身的演唱艺术水平。学习者应当明白量变与质变的关系,通过长时间的坚持与努力掌握好声乐演唱理论并且提升自身演唱水准。
(二)在声乐演唱学习过程中逐渐发展和传统声乐教学理论观点
声乐演唱不能也不可能完全遵循声乐教学理论观点,它应当追求多种多样的表现方式。声乐演唱自身的创新与发展也是促进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融汇的重要动力。声乐演唱的创新和发展必会导致声乐教学理论观点的更新与变化,如此,在不断的声乐演唱实践中,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的差异也会逐渐缩小。声乐演唱者应当同时尊重演唱的共性与个性,在掌握好声乐理论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属于自己的表演风格。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