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p网站毕业论文(推荐7篇)
119
2024 / 07 / 23
时光荏苒,两年半的研究生学习生涯伴随着毕业论文的完稿即将画上句点。细数在安财两年多学习和生活的点点滴滴,有艰辛,也有快乐;有付出,也有收获,但此时此刻心中更多的是感激之情。
首先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裘丽娅教授。本论文从选题、收集、撰写到成稿,无一不是在裘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她细心严谨的工作态度给了我极大的影响和帮助,让我受益终生。回想两年来裘老师对我孜孜不倦的耐心教导,让我学到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更是做事、做人的方法和态度,这些宝贵的经验和精神财富我将永远铭记。在此,向尊敬的裘老师表示衷心的谢意。
其次,我真诚的感谢我们的辅导员王治老师以及会计学院其他老师,感谢他们无私的奉献和给予我生活、学习上的指导和帮助。
同时,感谢我的家人和亲朋好友给予我的支持和包容,感谢室友在我论文撰写过程中给予的帮助和关怀,他们深切的关怀和大力支持是我能够顺利完成学业的动力。
最后,我要感谢参与我论文评审和答辩的各位老师,是他们让我审视两年半来的学习成果,是他们让我们更加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我将。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加倍努力,以期能够取得更多成果回报他们、回报社会。
本论文的完成并非终点,前路漫漫,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必将继续再接再厉,争取更大进步!
近年来, 各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被引入到医学教学改革中, 特别是信息与网络通信技术快速发展, 逐渐渗透融入到医学教育中, 医学教育信息化程度得以迅速提高, 促进了医学教育资源建设[1-2]。微课就是顺应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而产生的新型教学模式, 并且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和教学改革的研究热点[3]。而对分课堂是顺应中国高等教育的国情提出的一种较新的大学教学模式[4]。医学遗传学是交叉学科, 学习难度大, 大部分遗传病较为罕见, 且向低年级医学生开课, 传统课堂教学效果不佳, 如何推进医学遗传学教学改革, 提高医学遗传学的教学效果, 是教师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5-6]。
1、微课概念在国内外的发展
微课雏形源于1993年美国北爱荷华大学LeRoy 教授所提出的60s课程 (60-second course) 以及1995年英国纳皮尔大学Kee TP提出的1min演讲 (the One Minute Lecture, OML) [7]。2008年明确提出微课这一概念的是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David Penrose[8], 它是1~3 min的短小教学视频为载体, 记录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展开的教与学的过程[9]。在国内, 学者们对微课的认识随着微课建设和研究的发展内涵得以不断深入, 丰富和完善。2012年底, 首届全国高校微课大赛的通知中, 对微课的定义为:“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 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所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10]。
2、对分课堂的概念
对分课堂是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心理学系的张学新教授于2014开创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对分课堂 (PAD) 把教学分为3个环节, 即讲授 (presentation) 、内化吸收 (assimilation) 和讨论 (discussion) , 其核心理念是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 另一半分配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类似传统课堂, 对分课堂强调先教后学, 教师讲授在先, 学生学习在后[4,11]。这种教学方法经多校教师实践证实能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效率,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是针对目前中国高等教育课堂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的有中国特色大学教学模式[12]。
3、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医学遗传学是临床和基础医学的交叉学科, 因其为医学基础课程, 向低年级医学生开课, 通常尚未进入临床见习和实习期, 学生对涉及的临床遗传疾病缺乏感性认识, 另外, 很多单基因遗传病, 染色体病, 线粒体遗传病发病率低, 学生缺乏学习热情[5-6]。因此, 传统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医学遗传学是边缘学科, 其教学内容与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 生物化学, 病理学等多个医学基础课程有着紧密的联系, 先行课程知识点欠缺, 也会影响到医学遗传学某些章节的学习[5]。
4、“微课+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
本文主要探讨以课堂讲授和讨论为主, 辅以微课的教学模式, 但是, 在实际教学中, 根据章节内容特点的不同, 调整教师授课, 微课, 学生和师生互动讨论各环节的比例。
作为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交叉学科, 本课程较多章节和临床关系较为密切, 比如生化遗传部分, 微课设计可以考虑分成两类, 一类是以预习为目的的课前视频, 一类是以深入学习为目的的课后视频。以苯丙酮尿症的教学为例, 制作两个课前预习用微课, 每个视频大约5~9min, 一个是新生儿疾病筛查相关的介绍, 一个是苯丙酮尿症患儿就诊视频资料。这类课前微课使学生直观地获得一些疾病临床信息, 增加了对疾病的感性认识, 激发学习兴趣, 有助于低年级学生掌握疾病的临床表现, 方便教师在课堂讲授时从遗传学角度深入阐述疾病的分子机制。另一方面也帮助学生认识到新生儿疾病筛查的重要性, 很多遗传病并没有理想的治疗方法, 重在预防, 而苯丙酮尿症的智能低下等严重危害患儿生存质量的症状可以通过早筛查早发现早干预得以控制。
课堂讲授阶段教师系统介绍苯丙酮尿症四大临床表现:智能下降, 锥体外系损害症状, 汗液尿液鼠臭味, 皮肤毛发颜色较浅。重点阐述苯丙氨酸羟化酶缺乏导致四大临床表现的分子机制。简要介绍治疗和预后。并布置课后复习和微课学习任务。
课后用微课是完成课堂理论讲授, 学生吸收内化知识点后的环节, 课后微课视频侧重于记录早期饮食干预患者和正常饮食患者表型差异, 教师要鼓励学生课后利用微课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隔堂分组讨论环节, 通过微课, 讨论课的生生, 师生互动强化苯丙酮尿症早期筛查和饮食干预的意识, 并利用讨论课对首轮授课中的重要知识点进行复习提问, 进一步帮助学生消化, 拓展所学知识。
作为基础医学课程, 医学遗传学某些章节和先行课程关系密切, 侧重于基础概念和理论的学习, 比如分子遗传学部分。以基因和基因组一章为例, 微课设计可以考虑以课前微课为主, 复习生化或分子生物学中已经涉及的知识点, 如, 基因和基因组概念, 结构特点, 基因表达等, 温故知新, 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消化课堂理论教学的内容。在教师课堂讲授环节中, 课前微课涉及的内容可以略讲。因为和先行课程重复内容较多, 讨论课环节也可视具体情况缩减。
另外, 课程某些章节涉及发病率低的疾病, 如线粒体遗传病, 在课时不足的情况下, 可以缩减课堂讲授环节时间, 准备较充分的微课资料, 由学生课后自行学习讨论。
以课堂讲授, 课内讨论为主, 微课为辅的教学模式, 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比重, 通过多轮反复接触知识点, 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有效提升了学生学习效果, 对提高医学教学质量、创新医学教学模式起到推动作用。
在这个教学模式中, 较难掌控的是课堂讨论环节, 首先, 这个要求在人数相对少的教学班中进行。另外, 在实际操作中, 学生并不太适应分组讨论交流, 除少数同学发言踊跃, 大多数学生习惯了集中大通量传授知识的灌输性教育, 自主思维受抑制, 思维不够活跃, 需要教师引导后发言。另外, 这个模式和有限的课时有一定的冲突, 所以如何调整个环节比例, 有效利用微课去解决课时冲突也是需要探讨的问题。
5、小结
现在教育模式和学习方式的趋于多样化, 微课辅助下的对分课堂模式, 弥补了传统“满堂灌”的不足, 有助于激发学习热情,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种微课和对分课堂结合的模式, 将涉及对分课堂各环节的比例, 对分课堂和微课的比例, 以及如何建立更客观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等诸多实际问题, 这些问题的解决需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摸索。
参考文献
[1]周新.微课程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设计和开发[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14.
[2]栗春璐.微课程内容呈现方式的分析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 2014.
[3]胡铁生, 黄明燕, 李民.我国徽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 2013, 31 (4) :36-42.
[4]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 2014, 35 (5) :5-10.
[5]米亚静, 张妮, 刘洁, 等.青年教师在医学遗传学教学中的体会与思考[J].现代医药卫生, 2014, 30 (17) :2698-2699.
[6]陈曹逸, 朱新宇, 谭湘陵, 等.医学遗传学课程教学中“罕见病”教学初探[J].基础医学与临床, 2015, 35 (8) :1145-1147.
[7]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1 (17) :14.
[8]Shieh lectures are gone in 60seconds[J].Chron High Educ, 2009, 55 (26) :1-13.
[9]梁乐明, 曹俏俏, 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 2013, 19 (1) :65-73.
[10]微课与微课程研究进展综述.周笑春.中职设置微型课程初探[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0, 11 (12) :12-13.
[11]李欣.对分课堂:有中国特色的大学教学新方法[J].学周刊, 2016, 10 (10) :16-17.
[12]张春霞.基于自媒体平台的“微课+对分课堂”调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 2017, 26 (5) :55-58.
【摘要】目的探讨诺雷德联合来曲唑治疗乳腺癌的疗效、毒性反应及护理特点。方法总结12例经病理证实的乳腺癌患者进行诺雷德联合来曲唑治疗的护理过程。所有患者均接受腹部皮下注射诺雷德治疗,每28d一次,同时每日口服来曲唑。结果所有患者均可评价毒性反应及均达到药物去势的目的。结论用药前给予针对性的心理护理,用药后仔细观察毒副反应,及时给予处理和相应的护理干预,乳腺癌患者接受此药物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关键词】诺雷德;来曲唑;乳腺癌;护理
诺雷德是一种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LHRH)的类似物,是一种可在体内逐渐进行生物降解的多聚缓释植入剂,它可以抑制性激素的分泌,从而使激素敏感性肿瘤萎缩。1996年在中国上市,现临床已将它应用于前列腺癌、乳腺癌和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1]。来曲唑是一种芳香化酶xxx(,AIs),而芳香化酶是雌激素形成的最后一个限速酶。
芳香化酶xxx的作用机制主要为阻断女性体内外周组织雌激素的来源,如脂肪、肌肉等中由芳香化酶催化的雄激素向雌激素转变。对绝经期前女性,诺雷德联合来曲唑,可以达到更好的药物去势效果[2-3]。
我科自20xx年7月以来对应用诺雷德联合来曲唑治疗的乳腺癌患者,通过正确使用药物,加强毒副反应的观察,进行有效的干预,保证了治疗的顺利进行,并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护理方法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对20xx年7月-20xx年12月,经病理诊断确诊为乳腺癌在我科进行诺雷德注射治疗的患者,建立患者个人资料档案,共12例,女性,均为绝经期前的患者,年龄23~48岁,平均岁。治疗前均对血清睾酮(T)、雌二醇(E2)、孕激素(P)、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泌乳素(PRL)水平进行检测。
治疗方法诺雷德作腹前壁皮下注射,每28d一次;来曲唑,口服,1次/d。以酒精消毒脐上下5cm左右的皮肤部位,按箭头指示打开包装取出注射针。检查透明窗内的药物,小心沿箭头向外拉除红色夹卡(注意一定避免压出药物),取下针套,捏起腹部皮肤,形成皱折,一手持针,呈30°~40°,用皮下注射方法进针,不要排气,进针后沿针管方向完全推出药物,拔针后用无菌敷贴覆盖注射部位,按压5min。
观察指标每次注射之前复查血清睾酮、雌二醇、孕激素、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泌乳素水平。
护理方法
用药前心理干预用药前着重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及解释工作。当患者罹患癌症时,大多有明显的心理变化,表现为紧张、恐惧、疑虑[4-5]。护理人员应热情接待,给予患者同情与理解,耐心解释患者及家属提出的各种问题。对于初次接受治疗的患者,向患者介绍有效的病例以及用药目的、治疗效果、可行性、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应对措施,让患者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主动克服困难,积极配合治疗。对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的患者,责任护士应讲明根治性手术后仍有较高复发风险,而术后应用诺雷德等行内分泌治疗可降低复发,让患者领悟到药物治疗带来的好处[6-7]。对复发或者转移性的乳腺癌患者,可让其懂得内分泌的药物去势治疗也是一种尤为有效的治疗,相比化疗具有更少的毒性反应。另外需要向患者解释治疗期间可能出现性欲减退,因为诺雷德可逆性的抑制垂体的促黄体生成激素的分泌,停药后女性血清雌二醇等可恢复至正常水平[7]。本组有1例年轻患者在对其介绍可能导致性欲减低时拒绝使用诺雷德治疗,后在耐心心理干预治疗下,接受了内分泌治疗,并获得不错的效果。2例患者用药前出现焦虑情绪,予以口服阿米替林25mg,2~3次/d,可明显改善患者焦虑情绪。
不良反应护理
注射部位疼痛及出血的护理诺雷德专用的注射针头相当于16号穿刺针粗细,所以注射时引起的疼痛比普通的皮下注射引起的疼痛程度大。首次注射的患者会因为看到注射针头而引起紧张、恐慌的心理。注射前使患者卧位舒适,精神与肌肉放松。注射时设法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对一些全身营养状况差、腹部皮下脂肪少的患者,进针速度不能太快致使疼痛程度增加。本组有1例患者因为疼痛,予以利多卡因局麻后注射,其余患者均为直接注射。由于诺雷德专用针头较粗,容易导致皮下毛细血管破裂出血,操作时应由责任护士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及进针的角度,进针时避开腹部皮肤表面血管。还要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凝血功能方面的异常。当药栓注入皮下安全套下弹后,立即用棉签按压3~5min,局部无渗血再贴无菌敷贴。本组患者均未出现皮下出血及血肿。
头痛、肌肉及关节酸痛护理来曲唑的副作用主要是肌肉和关节的一些病变,包括肌肉和关节疼痛,其他的副作用像潮热等。使用诺雷德也可见头痛患者。出现此症状时间不等、轻重不等,有些患者于治疗开始1个月左右就出现,甚至持续于整个治疗期间。责任护士不但要做好心理护理及解释工作,还要考虑疼痛是否造成患者生活上的不方便和影响睡眠质量,必要时可适当予以非甾体类药物如西乐葆等对症治疗,可明显缓解症状。本组患者有3例出现较为明显的肌肉及关节酸痛,对症治疗后症状减轻并可坚持治疗。
骨密度检测与护理诺雷德最具有威胁的副作用是骨矿物质丢失[2,7-8]。有报道表明,使用本药6个月后,椎骨矿物质密度平均下降,在停止治疗后6个月,可逐步恢复到与基线相比平均下降的数值。患代谢性骨骼疾病的妇女应慎用本药。用药期间应定期检测骨密度,指导患者适当地摄取钙质和维生素D,或者同时口服骨保护剂如固令等进行治疗,将减少因雌激素降低引起的骨质疏松[2,8];规律的运动如散步、骑自行车等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维持肌肉的良好张力,刺激骨细胞的活动。
目前,医学伦理学、病理学以及生理学等教学纷纷探索了案例讨论法。关于病例讨论法究竟该在教学哪个环节中使用等报道较少。我校通过对临床、护理、检验以及预防等诸多专业的大专、本科教学采用病例讨论法,报告如下。
1.调查方法
以2011年级为分界,抽取我校成人教育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检验医学专业的本科学员(分别为155名、30名和40名);另取2011年级,我校临床医学和护理学大专学生分别为150名和90名展开调査。根据遗传学教学所采用的十种教学方法,以喜欢、一般和不喜欢三个标准进行选择和划分,并统计调查结果。
2.结果
(1)学生最喜欢的教学方法
根据本调查:我校排名前三的分别为利用实物模型、启发式教学和案例讨论法,临床、预防和检验本科学生,喜爱人数占比分别为和;临床和护理大专喜爱的人数比为和;其次为比较式教学、自学讨论式和随机提问等。
(2)讨论教学法在教学中占比情况
此次问卷调査显示,本校4大医学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中,大部分学生对病例讨论法在医学遗传学中的实施表示了肯定;具体采用的教学环节,如下表1。
3.病例讨论法的应用
(1)病例讨论教学法的内容
对于学生已掌握的遗传学理论知识,可抽取典型病例,分析其临床表现:病史、临床检査和体征;经讨论,探讨病例和遗传两者间的相关性,指引学生给出合理的结论;从遗传病的表现、病因、诊断以及传递方式等,对遗传病做出科学认知。教师需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便于初步诊断;同时,需对所给病案提出相应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解决方案。由学生自行设计遗传性疾病的实验室诊断,并验证其结果,提高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⑴。
(2)具体实例
某男性患者,45岁时伴有非自主运动(舞蹈样),肌肉痉挛动作障碍,智能偏低。他和正常女性育有4子女,1儿子、1女儿均伴相同症状;发病年龄:儿子为30岁,女儿为32岁。儿子婚后再育儿子,其儿子于27岁发病,病情相对严重;女儿生育的儿子亦有相同表现,为32岁。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推测这是一种什么疾病?诊断依据什么什么;请阐述其遗传方式。讨论过程中,教师可提醒学生认真整理和分析现有的医学遗传学知识,经推理得出总结。从此家系中,得知该病例属于Huntington舞蹈症,即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患者的发病年龄相对较迟,具有延迟显性等特征;本病有遗传早现状,也就是发病年龄逐代提前,病情愈发加重;此外,本病多由父亲进行传递,子女病情要比父亲更严重,有遗传印记。类似上述的教学,很多学生都比较喜爱。通过自主学习,学生能够深人了解基本理论和课文重点。教学中我们发现:若让学生在实验课上选择个人的外周血来开展G带染色体制备、核型分析,能够有效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真正将学习变成兴趣。
(3)讨论与总结
按照收集资料,分组采用PPT多媒体课件进行讨论分析。学生可畅快发言、提问和补充,教师则提供引导,构建形成师生互动的场面。问题探讨,即通过案例分析和资料整理,提醒学生自行分析和处理问题,利用理性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最后,由教师或者是学生对各组的讨论结果做出总结,以巩固章节内容。
3.效果评价
(1)提髙学习兴趣
问卷结果显示,超过90%的学生对病例讨论法印象深刻,并认为他们已挣脱死记硬背的牢笼。临床需解决的问题及内容,提髙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2)锻炼了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通过病案教学,能够突破以往的注人式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主动接受知识,从而培养其对问题的独立分析和解决能力。问卷显示,超过90%的医学专业学生认为:以病案为中心的启迪式教学,真正将理论与实际连接,提高了临床操作能力,为医学院校学生适应临床工作奠定了基础。
(3)教学相长
临床病例讨论法的实施,需要教师认真钻研、备课,了解病例中所需的基础和临床知识。如此,便可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不断开拓他们的知识面,便于开展师生双边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能动性,还可培养他们的自学、思考和表达能力。
[摘 要]毕业论文设计是大学会计本科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以某高校为例,该校近三年的会计专业毕业论文质量呈现下降趋势,经分析后得知其存在学生缺乏专业学习兴趣、学习心态浮躁、论文写作实训不足等问题。应从合理引导学生专业学习兴趣,重视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鼓励学生了解社会、参与社会调研工作,加强论文写作技能培训等方面着手,提高会计专业毕业生论文的质量。
[关键词]会计学 本科 毕业论文设计
毕业论文设计是大学本科高等教育实践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事本专业工作和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会计专业本科教育同样也需要通过毕业论文设计这一实践环节,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巩固与扩展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掌握文献资料收集、阅读和整理、使用的方法;提高综合论证、总结写作等基本技能。本文以某高校为例,从近三年毕业论文成绩评定结果以及专业指导教师的普遍工作感受来看,论文质量呈现下降趋势。一方面,我们在不断完善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而另一方面,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却不尽如人意,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状况堪忧。我们希望能通过对毕业论文设计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进而反思,并为提高现代会计本科生的综合素质提出有益的建议。
一、毕业论文设计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毕业论文设计现状
该校的本科毕业论文历经审题、下达任务书、开题答辩、撰写初稿、中期检查、定稿答辩几个阶段。最终要求学生提交不少于12000字并通过答辩的论文。一篇毕业论文要经过指导老师、评阅人、答辩组等签字审核。目前该校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程序和环节是比较系统、完善和规范的;程序控制及监督也是到位的。此外,师资队伍也较稳定,职称和学历结构良好;科研成果数量和质量稳步增长。在毕业论文指导环节,教师的论文指导能力毋庸置疑。
从表1来看,近三年毕业论文质量优良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中等和及格的比率上升较大。教师在论文指导过程中普遍感受到与学生的沟通交流难度加大,学生难以提交一篇质量较高的论文。这其中存在诸多问题有待探讨。
(二)毕业论文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部分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专业学习兴趣
我们曾以该校20xx届和20xx届会计学毕业生为调查对象,在他们的大学二、三年级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发现只有的学生对会计专业非常感兴趣,而的学生对专业兴趣一般,另外有的学生对专业不感兴趣。学生对撰写毕业论文的意义和重要性缺乏正确的认识。大部分学生认为毕业论文写作仅仅是大学学习的最后阶段,是毕业前的最后冲刺,只是为了完成必要的任务,可以应付了事;谈不上对所学专业的热爱,更不用说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实践环节了。
2.学生学习心态浮躁,论文拼凑、抄袭现象严重
现代社会网络发达,在给我们的学习和收集资料带来很大好处和方便的同时,也给投机取巧的人提供了机会。在各种繁杂资讯充斥网络社会的背景下,学生论文写作心态浮躁者居多,真正沉下心来写作的少。不能踏踏实实地做学问,不愿意下功夫研读文献,而是急功近利将收集的资料剪切、复制、粘贴,东拼西凑成一篇文章交差,希望及格就行。不认真按导师的批阅意见修改,匆忙应付了事。学生面对就业压力,疲于参加各种应聘招考,没有从学习中获得成就感。
3.资料查阅、调研能力不够
在我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标志着我的大学生活也即将结束。回想起五年的大学生活,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求学生涯在家人、师长、同学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下,走的艰辛却也收获满囊,在这里我有太多的人要感谢。
首先,我要感谢的是我的论文指导老师王老师,感谢王老师对我论文的悉心指导,从论文选题到论文的写作过程给予我真诚的鼓励、中肯的建议和悉心的指导。他严谨的治学作风以及耐心的工作态度给予我深深的影响,促使我在论文写作中精益求精。师恩伟大,无以回报,对王老师的辛勤指导,呈上我最诚挚的谢意!
最后,我要感谢在我成长道路上扶持过我,指点过我的人,感谢你们,使我在人生道路越走越顺。感谢所有在我论文写作过程中帮助过我的人,谢谢你们,是你们的帮助,才使我顺利完成论文。
本人学识有限,论文中的不足和疏漏之处,本人愿对此承担责任,诚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我会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地完善 。
时光荏苒,2. 5年的研究生生活已经接近尾声,在这2. 5年里,我浅尝了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回忆起这段时光,记忆犹新,往事历历在目,真的感慨万千。而每一步走来,都离不开同学和老师的支持与帮助,尤其是在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中,我的导师裘丽娅,给予了我莫大的帮助,可以说,没有导师的细心指导与耐心帮助,我的论文不会进展的如此顺利。论文从定题目开始,到开题,再到资料的收集与文章的写作,以及论文经过多次的修改,导师都给予了我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在这里,再次由衷的感谢我的导师,您辛苦了!
同时,我也要感谢会计学院的所有老师们,感谢他们在我的研究生学习中给予的教导、关心和帮助。感谢我的同班同学,感谢他们在生活中、学习上给予的帮助,尤其是我的室友,她们总是对我包容、礼让与关心,在我困难时,给予心理上的安慰,谢谢!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家人,是他们支持我考研究生,使我学习无忧;是他们给予了我无限的爱与理解,使我身心健康。
本篇论文的写作运用了大量文献数据资料,所以,也要向那些参考资料引用文献中提及的未提及的所有原创者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