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完整版(实用10篇)
44
2023 / 11 / 24
鉴赏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是元朝书画,画家为其师弟郑樗(chū)所绘,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全图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是黄公望的代表作,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明朝末年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吴洪裕极为喜爱此画,甚至在临死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被吴洪裕的侄子从火中抢救出,但此时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较长的后段称《无用师卷》(无用是郑樗的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前段称《剩山图》,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也藏有此画的仿本。
据记载,黄公望三十一岁开始作画,由于际遇的坎坷,到五十岁左右,也就是出狱后才专心从事山水画创作。《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七十九岁高龄时开始创作的。这幅纵33厘米,横厘米的长卷,是他生活在富阳,又以富春江为题材推出的力作。为了画好这幅画,他终日不辞辛劳'奔波于富春江两岸,观察烟云变幻之奇,领略江山钓滩之胜,并身带纸笔,遇到好景,随时写生,富春江边的许多山村都留下他的足迹。这件宏幅巨制直到他谢世前不久才告完成,前后倾注了大约七年的心血,(也有说82岁创作,历时四年的)这是画家与富春山水情景交融的结晶。被后世誉为“画中之兰亭”。故而历代都有著名画家模仿。
这卷宝图既备受赞颂,也历尽沧桑。在辗转流传过程中,曾引发出乾隆年间有趣的“富春疑案”,弄得皇帝神魂颠倒,误判真伪;也曾因收藏家的酷爱而遭焚烧毁容之灾。乾隆年间,一幅富春山居图被征入宫,乾隆皇帝爱不释手,但在隔年又一幅富春山居图进入清宫。前者称“子明卷”是后人伪造;后者是“无用师卷”,这才是黄公望的真迹。但乾隆皇帝认定“子明卷”为真,并在假画上加盖玉玺,并和大臣在留白处赋诗题词,将真迹当赝品处理。直到近代学者翻案,认为是乾隆皇帝搞错了。从而保住了一个完整的无用师卷。
对美术及美术鉴赏的认识:美术及其作品,是人造物的一种,美术是人类运用一些物质和材料工具,通过点、线、面等各种要素通过一定的造型性、构成性、空间性的表现手段,在平面或立体的空间中塑造出具体直观的可视形象。美术作品是由艺术家按照美的规律创作出来的,它创造美的形象,抒发美的情感。美术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现代设计、建筑艺术及影像艺术等主要艺术形式。另外,我也觉得美术是一种爱好,直接贴近人们的生活。于美术鉴赏而言,就是对一件艺术品的欣赏,你从心底大量一件东西,觉得它漂亮与否,这就是鉴赏。读者对一件艺术品进行审美,不是消极、被动的地去看一个东西,而是积极主动的进行着审美再创造活动。一件物品被创作出来,必然会有人去评判,评判时融入自己的品味与感情,再将自己的艺术理想与理解、艺术观念经过若干个环节的变通、换位、异化,通过重组词汇与语法将自己要表达的内容表述出来,这就是鉴赏。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也越来越重视,园林是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园林设计的重要性日益显著。植物是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呈现园林特色的基础,植物的净化作用是提高环境质量的有效途径。文章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介绍了北方园林常见的植物,具体分析了北方园林设计中对于植物设计的原则以及园林植物工程中的矛盾与解决措施,最后总结出北方园林中植物的应用与意义。
关键词:北方园林;绿地环境设计;景观设计;主题性;生态化;美学意义
一、北方园林
我国的园林造景艺术大致可以分为两个类别,即各具特色的南、北方园林。园林的研究成为我们为重建周围栖息环境而做出的重大跨越。地理位置的差异、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历史的遗迹、以及气候的影响等因素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南北方园林的差异。正因差距的存在,我们总结了南方园林建设中可吸收的精华之处、北方园林中最博大精深的民俗特色以及北方园林的荡气回肠的历史底蕴。我们北方园林的建设是可以借鉴前辈的经验,南方的经验以及外国的经验。只要是合理的、适用的就可以取其精华而去其糟粕。将各种文化融汇贯通,形成新的北方园林的文化形式。
二、植物
我国园林植物造景艺术已有千年历史,这千年历史的开篇便是北方的皇家园林。以帝王宫苑为代表,大多根据自然山水改造而成。园林植物是园林五大要素之一,也是季节特色的传承载体,蕴含着丰厚的自然语言。不光是古代帝王对园林植物造景相当的重视,作为五千年华夏文明的传承者,植物景观的研究与发展也应当引起当代人的持续关注。
(一)植物及种植方式
根据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植物在不同的环境中要遵循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生存法则,在不断地进化过程中,遵循物种多样化。据不完全统计,园林中绿化面积一般占整个园林面积的30%-80%,这使植物在园林设计中显得尤为重要。
1.乔木。乔木是园林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高达五米以上,且明显主干内有木质层和木质部,乔木又可分为落叶乔木和常绿乔木。常绿乔木一般分布在公园、陵墓以及山上等,如云杉、白皮松、迎客松等。由于乔木高大,枝叶茂密,在园林设计中可以起到消除噪音,净化空气、引领以及遮阴作用;在艺术领域还可以根据植物的生长规律做出不同的造型,如公园中植物盆景艺术(人工造型)、迎客松(自然造型)。
2.灌木。灌木也有木质层和木质部,它和乔木的区别在灌木是主干不明显、植株矮小且丛生的植物,在园林设计中一般起到装饰作用。园林中的观花、观果、观枝类植物一般为灌木,常见灌木有石榴、茶树、沙柳、茉莉、牡丹等。
3.草本植物。草本植物一般分布在园林植物中的最低层,其茎具有不发达的木质部和韧皮部,但没有形成层。与木本植物相反,其木质包围在韧皮部的外侧,其茎称为草质茎。
(二)北方园林中植物设计原则
在北方园林空间设计中合理搭配各种植物,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了解植物的生态和习性,充分发挥他们在园林中的功能和观赏特性.在设计过程中我们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结合当地自然环境,把当地的人文景观和自然元素融入到园林景观中,塑造具有当地特色的园林景观。然后,我们还要按照园林的整体性原则以及植物特性把周围环境与植物特性有机结合起来,使园林空间统一协调。最后,远期工程与近期工程相结合,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三)北方园林植物搭配原则
树丛的组合,平面和立面的构图、色彩、季相及园林意境园林设计中植物之间的搭配我们应考虑到以下几点:
1.局部与整体的搭配。在植物搭配的过程中局部与整体之间的统一很重要,不一样的植物搭配,营造出不同的环境,植物的生长发育是一个过程,要是景观得到较好的保持,不仅要考虑植物之间的搭配,还必须掌握植物的生长规律,以及草灌乔之间的结合,这样才可以使园林的整体美学得到发挥,增强植物之间的错落感;
2.色彩与环境搭配。在园林景观之中植物虽然不一定是主体,但是植物的色彩却影响着整个空间的气氛,色彩与环境的搭配不同会使园林风格不同,因此各种情况下都要考虑到颜色搭配的主次关系。要处理园林整体色彩时,我们应该多考虑以绿色为主色调,为之加以补色以及辅色,我国北方夏季以及冬季占据的时间比较长,应多考虑这两个季节的植物色彩搭配。
3.植物与建筑小品。实际上一组优秀的建筑小品作品一定是与周围环境相融合的,它离不开植物的衬托。建筑小品和植物同为园林建设的重要因素,两者相辅相成,共同营造景观氛围。
三、植物在北方园林中的应用
修建山水、改造地形、辟筑道路、铺装场地、营造建筑、绿化栽植等多个方面都为园林工程所涵盖。建造的每一个小细节都致力于营造更加赏心悦目的景观效果。然而由于部分工程的特殊性,而导致的植物反季栽植的现象屡见不鲜。本着为生物创造和谐的生活环境原则,为了树木的高成活率为前提,在植物栽植的运用中就需要对应问题采取相对的措施。除去植物在绿化工程中的应用,植物在生活中的应用也及其广泛,可净化空气、吸附尘土、减弱噪声等,其中最重要的应用就是防止尘土飞扬和水土流失。
(一)原有绿植的保存
在工程期间,绿植一经确认被保存,在施工前就要开始防护。机械施工对植物带来的损伤,属于物理损伤也即轻度损伤,可以用草织物保护起来。而在施工过程中,危害性最大的因素要数石灰和水泥,其危害程度可造成土壤碱化,严重危害树木生长,这种对土地和树木都有危害的因素,在必要时可作垫层保护树穴。
(二)反季节栽培
通常北方地区落叶树栽培时间为3月下旬至4月上旬;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常绿树栽培时间为3月上旬至4月下旬;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常会受工期等因素影响,而不得不反季种植。若要确保反季节栽植的成活率,可使用生物培育途径。其中涉及与生物学科的交叉,需要各工程之间相互配合。
四、北方园林中植物的应用意义
北方气候等制约因素很长时期以来限制着北方地区植物景观建设。建设好北方园林植物景观,无论从人们的观赏角度还是对社会的贡献意义来讲,都具有非凡的价值,因此,以下将北方园林植物应用的意义作为一个重要部分。
(一)全球经济已经步入高速前进的轨道。商业和旅游业都是当下迅速发展起来的行业,园林的绿化应用越来越受人们关注。优秀的园林设计可以作为人们向往感受自然生活的新动力,与此同时生态、自然的园林自然而然的吸引旅游业及其周边产业带动北方经济快速发展。
(二)减小南北方园林的差距。尽管最早出现的园林是北方园林,但较于南方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北方园林的发展不得不令业内人士担忧。通过研究北方园林中植物的应用与意义,能逐步减小南北方园林的差距,缩短南北方园林发展的不平衡,使得大江南北能够相互借鉴、缩小差距、共同发展。
(三)千年造景文化的传承。树木千差万别的姿态造型决定了中国具有千年历史的园林造景艺术,植物与植物之间的搭配更是经过历朝历代能工巧匠的精研细琢才成就了园林造景艺术。通过写北方园林,除却给人呈现一种地域感,更为重要的是为呈现一种文化感,这种文化是千年流传的文化,是造景艺术的文化,是在我们中华儿女间流传的文化。
(四)全民绿色行动。在城市绿化匮乏的今天,说起植物并不能为城市中麻木的意识流带来什么冲撞,但若是一座园林,一片植物,不仅能唤起人们心中潜在的绿色向往,也能唤起人们绿色家园意识。在全球气候变化的今天,园林的建设也代表着时代的进程。
(五)利于缓解土地资源问题。在土地资源极度紧缺、土壤功能衰退的今天,土地俨然已成为国家重点关注的问题。即合理利用,努力做到不损害、不浪费,避免土地富营养化。
五、结语
北方的冬季,并不只在现代人的眼中是孤寂的,在千年前诗人的诗中就流露着北方冬季的萧条,甚至是惨淡。作为园林,其意义是提供人们陶冶情操的艺术价值,带来丰厚的精神洗礼,如沐春风一样的享受。气候的影响,环境的制约,土地资源的限制都在为北方冬季园林建设带来不断的新挑战的同时带来了新的机遇。所以,在北方万物萧条的冬季不仅要配以耐寒常绿的植物,更要适当配以可供观枝型的植物,使土地资源最大限度的合理使用,使冬季既有冬味,且实现有景可观。这些对于我国北方园林植物景观的设计工程都具有不可小觑的非凡意义和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马克辛.景观设计教学[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xx.
研究方法:
(1)调查法:通过对近现代画家的调查,了解水彩虚实技法的发展进步过程。
(2)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大量的书籍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水彩技法及在当代中国艺术教育中的发展过程和状态,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3)定性分析法:对于本研究课题,我们除了要掌握一些资料之外,更多的要形成自己的思维体系。对获得的各种资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了解中国当代水彩技法的虚与实在美术教育中的地位和影响。
可行性分析:
1、资料来源充足:现代网络设备,各种的期刊,报纸杂志都能为我们提供信息美术毕业创作开题报告美术毕业创作开题报告。相应的理论研究比较多,对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基础性支撑;
2、导师的精心指导:在导师的精心指导下,我修改论文,查找相关资料,使论文研究更彻底;
3、准备及研究时间充足:我校开展论文写作的时间充足,从20xx年7月份开始选题,到20xx年5月中旬定稿,将近半年的时间可以供我们写作和研究。
(四)进度安排和采取的主要措施
1、20xx年7月10日――8月10日收集资料,重读作品,确定论文题目。
2、20xx年9月1日――9月12日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拟定写作提纲,并按学校相关要求完成开题报告,准备开题答辩。
3、20xx年7月13日――12月30日完成论文初稿,并交指导老师评审
4、20xx年1月1日――3月10日认真听取指导老师的意见,修改论文。完成论文2稿美术毕业创作开题报告论文。
5、20xx年3月11日――5月10日完成第三、四稿,毕业论文中期考核。
6、20xx年5月11日――5月20日定稿,装订,成册,准备答辩。
(二)主要措施:
1、查阅有关文献,去期刊网或报纸、杂志等媒体了解相关资料;
2、分析问题,运用所学知识、结合事实分析并解决问题;
3、与指导老师及同学共同探讨有关本题的相关内容。
(五)主要参考文献
[1]孔新苗,张萍.中西美术比较[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xx.
[2]蒋跃.水彩画艺术[J].美术杂志社,20xx,(5).
[3]张道一.美术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4]孙宜生.意象素描[M].武昌: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6.
[5]童丽莉.水彩画的当代视野彩绘当代―中国水彩画高峰论坛纪要[N],浙江美术在线-世纪美术
[6]关维兴.我和水彩,_[J]1998,10,(25).
[7]于然.绘画色彩基础[M].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88.
[8]中国水彩画(第六期)[J].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xx.
[9]文金扬.绘画色彩学[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xx.
[10]王伯敏.中国画构图[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
[11]潘公凯,等.中国绘画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xx.
1. 谈徐渭的杂花图卷
2. 如何对待西方现代派美术
3. 线描艺术的魅力
4. 传统水墨与都市水墨
5. 浅论山水画写石方法
6. 论_线_在素描绘画中的作用
7. 浅谈中国画空间的创新
8. 论白描仕女画
9. 谈中国画的现状和出路
10. 浅谈国画百年之变迁
11. 浅谈色彩与人的心理
12. 论白描
13. 笔精墨妙与意趣心契
14. 浅谈基督教对米勒的影响
15. 古代书法论所涉“道”“理”“法”三者关系
16. 论写生与创作的关系
17. “线条、色彩、构图”——绘画美的本质
18. 散谈中国画的特点----作为阅读符号的中国画
19. 线——造型艺术的独特语言
20. 谈临摹
21. 对中国水墨画传统技法的几点认识
22. 油画之我见
1.中国画创新的道路探索
2.浅谈中国工笔人物画的“传神写意”
3.浅谈素描写生
4.简论书法用笔与中国画笔墨
5.谈画好素描的窍门
6.浅谈艺术中的“目视”与“神遇”
7.浅谈中国山水画的意境
8.论水粉画写生“水”和“白粉”的运用
9.素描作为独立的艺术形式的魅力
10.浅析中国画的美学理念
11.中国画设色中的变色
12.重视眼、脑、手的训练
13.浅论中西绘画中的线条艺术
14. 浅谈美术的功利价值早于审美价值
15. 浅谈中国山水画
摘要:
关键字:
清明上河图 张择端 美术鉴赏 美术鉴赏的意义
引言:
《清明上河图》的鉴赏,对画家张择端的了解,进一步探索美术鉴赏对我们的意义和启发。
正文 :
美术鉴赏是对美术作品进行评价和欣赏。美术鉴赏是一种审美活动,它是鉴赏者运用自己的感知能力,情感,审美经验和知识修养,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理解和评价,从而获得审美享受和艺术知识,提高审美能力,陶冶情操的过程。它也是鉴赏者面对足以引起审美感情的作品,两者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心物感应,物我交融的复杂的心理过程。
下面以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清明上河图》为例,先对作品进行鉴赏,然后结合这幅作品来谈谈美术鉴赏的意义。
《清明上河图》宽厘米,长厘米,绢本设色,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清明上河图》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卷中,画中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农村,另一部分是市集。画中有五百五十余人,牲畜五六十匹,船只二十余艘,房屋楼宇30多栋,车13辆,轿14顶,桥17座,树木约180棵,往来衣着不同,神情各异,栩栩如生,其间还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情节,构图疏密有致,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颇见功底。这幅画描绘的是北宋汴京市井生活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的日常社会生活与习俗风情。好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啊!
该图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作品以长卷形式,采 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画中人物1000多,衣着不同,神情各异,其间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戏剧性,构图疏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这些都体现了张择端的高度的艺术概括力,才使《清明上河图》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全画分为三个部分:
一、汴京郊野的春光:
疏林薄雾中,掩映着低矮的草舍瓦屋、小桥流水、老树、扁舟,阡陌纵横,田亩井然,依稀可见农夫在田间耕作。两个脚夫赶着五匹驮炭的毛驴,向城市走来。一片柳林,枝头刚刚泛出嫩绿,使人感到虽是春寒料峭,却已大地回春。路上一顶轿子,内坐一位妇人。轿顶装饰着杨柳杂花,轿后跟随着骑马的、挑担的,从京郊踏青扫墓归来。
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点出了清明时节的特定时间和风俗,为全画展开了序幕。
二、繁忙的汴河码头:
汴河是北宋国家漕运枢纽,商业交通要道,从画面上可以看到人烟稠密,粮船云集,人们有在茶馆休息的,有在看相算命的,有在饭铺进餐的。还有“王家纸马店”,是扫墓卖祭品的,河里船只往来,首尾相接,或纤夫牵拉,或船夫摇橹,有的满载货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紧张地卸货。
横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木质拱桥,它结构精巧,形式优美,宛如飞虹,故名虹桥。一只大船正待过桥。船夫们有用竹竿撑的;有用长竿钩住桥梁的;有用麻绳挽住船的;还有几人忙着放下桅杆,以便船只通过。邻船的人也在指指点点地在大声吆喝着什么。船里船外都在为此船过桥而忙碌着。桥上的人,也伸头探脑地在为过船的紧张情景捏了一把汗。这里是名闻遐迩的虹桥码头区,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名副其实地是一个水陆交通的会合点。
三、热闹的市区街道:
以高大的城楼为中心,两边的屋宇鳞次栉比,有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公廨等等。
商店中有绫罗绸缎、珠宝香料、香火纸马等的专门经营,此外尚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各行各业,应有尽有,大的商店门首还扎着“彩楼欢门”,悬挂市招旗帜,招揽生意,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有做生意的商贾,有看街景的士绅,有骑马的官吏,有叫卖的小贩,有乘座轿子的大家眷属,有身负背篓的行脚僧人,有问路的外乡游客,有听说书的街巷小儿,有酒楼中狂饮的豪门子弟,有城边行乞的残疾老人,男女老幼,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无所不备。
交通运载工具有轿子、骆驼、牛马车、人力车,有太平车、平头车,形形色色,样样俱全。绘色绘形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张择端在作这幅画时极注意细节,人物的表情栩栩如生,动作定格生动,使人身临其境。他并不注重虚境和实境的对比,而是细致描绘每个角色,甚至画中的树木都做细致的刻画,不同树木的质感和空间对比都表现得极为充分。人物和食物的比例合度,远近也层次分明。画家在作画时线条清晰自然,颜色深浅浓淡事宜,人物表情丰富,直达内心,景物自然和谐,与人物相应成辉,所体现的朝气和谐的繁荣景象,充分反映了张择端对客观外界和主观感受的高度尊重。
画家在注重实际事物刻画的同时,又注重绘画本身的笔墨意趣。在画家看来,绘画之美并不仅仅在描绘自然景色,更重要的是笔墨本身所体现的美,所传达出的画家的主官感受、气势和意趣。
下面结合这幅作品来谈谈美术鉴赏的意义。
通过对这幅《清明上河图》的鉴赏以及推及到其它的作品可以看出,通过对美术作品的鉴赏不仅可以学到美育知识,更可以培养创造美的能力。对我们的性格,感情,认识,人生观,思想观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培养我们的积极性、主动性,使艺术素养、人文修养得到提高。
更具一般的说,美术鉴赏的意义在于使作品完成它的创作使命。没有欣赏或鉴赏的作品,即不与观众见面的作品是不会产生任何社会作用的,美术作品只有通过鉴赏才能产生作用。美术鉴赏的过程是观者积极思考,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及掌握的知识,对作品加以理解而使作品达到完善的过程。具体作品面对不同的观者将产生不同的效应,但美术作品存在的共同效应是主要的。美术欣赏是为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与审美素质,以促进社会发展为目的。
首先美术鉴赏可以帮助我们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领域。人类生活的世界是极其广阔的,生活内容无比丰富,但对每个儿人来讲,不管他如何见多识广,也不可能体验到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然而,借助于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的美术作品,却可以使我们形象的接触到许多人生与经历远远不能涉及的广阔领域。以中国的美术作品为例,上下五千年,许多绘画,雕塑,工艺和各种建筑艺术,都可以帮助我们开阔眼界,使我们从中了解到许许多多从书本上和个人经历所无法得到的生动而丰富的知识。外国美术作品,更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广阔的世界。所以通过对古今中外美术作品的欣赏,可以帮助人们周游世界,漫步历史,极大的扩展知识领域。
其次,美术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美术欣赏活动的特点,首先表现在它是一种感觉和理解,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因此,欣赏者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而提高认识、接受教育。如我国原始社会的彩陶和商周的青铜艺术,以及他们许多巧夺天工、光彩夺目的工艺品,使人深深地认识到我们祖国历史的悠久和古老文化的辉煌,从而增强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在欣赏的过程中,通过比较鉴别,也可以使我们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审美的批判过程,便是提高精神境界的过程。
第三,美术鉴赏是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马克思说:“艺术对象创造出动的艺术和能够欣赏艺术的大众”。这就是说,按照美的原则创造出来的作品,反过来又会对人们起审美的教育作用,从而提高人们鉴赏艺术的能力。这种鉴赏艺术的能力的积累,就是人的艺术素养能力提高的过程。艺术作品看的愈多的人,就愈能鉴别和欣赏艺术。我国古代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刘勰说的“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多欣赏一些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多对日常生活中的美术作品进行审美分析,是提高人们艺术素养和审美素养的重要途径。
我们在欣赏这些美术作品的过程中会被其中真实而生动的形象所打动,唤起我们优美崇高的思想感情。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我们会得到心灵的净化,情感的陶冶,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健康向上的精神品质和道德情操,从而改善人的情感状态,影响人行为。同时也得到视觉的愉悦和享受,扩大我们的知识领域,开阔了我们的视野。
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鉴赏使我了解了中国另一方面的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中国传统的优秀思想和人生价值观,它拓宽了我的知识面,对培养我们的认识世界的能力 ,审美的眼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以及未来的人生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要:校园景观的意义是指校园文化通过提供自身的景观形态信息让学生自己领会,达到某种规范力量和潜在的教育功能。本文从大学校园绿地景观出发,探讨文化元素的应用对大学绿地景观的影响。
关键词:大学校园;绿地景观;文化元素;设计
学校为了增加教书育人的目的,除了课堂传授知识以外,还会借助一定的固体形态,文化景观是普遍运用到的,但是还会运用绿地景观。这些景观的出现,都是设计者在不同时代学校的教育目标要求下,结合借助物赋予它新的形象和涵义。
一、大学校园绿地景观
大学校园绿化景观的作用是美化校园环境和丰富校园生活【1】。大学校园绿地景观包括水面、湿地、散片区域的绿地等。绿地景观在和人工建筑,均衡的搭配,合理的分割校园,使校园在布局上进一步合理和美观,营造的良好校园环境。绿地景观的长远意义在于培育校风和塑造独特的校园文化,进而提升学校知名度。因此对于绿地景观的设计,也要注意结合学校的教学实际和实际地形,在保持学校整体水土平衡的基础上,合理设置绿地景观布局,配合人工建筑,形成自然分区,打造独特的校园文化。
二、绿地景观的特点
1、协调性
绿地景观的协调性,强调在遵循园林规划的基础上,绿地景观的布局也要和学校自身的情况相协调,注意运用文化元素,进而彰显学校特色和魅力【2】。绿化景观要体现校园的文化特色和教育背景,这就要绿化景观要尊重学校的整体布局和分区,再进行合理分布,起到映衬作用。但是绿化景观在院系的设置,就要结合院系自身的教育特色来分布。如林业系院系要注意采用和林场的结合方式,而农业院系则要注意和农场的结合等。只有在局部和谐的基础上,学校设计者在进行整体布局绿地景观,合理运用文化元素,才能更好达到应有的陪衬作用。
2、对称性
结合学校自身的特点,绿地景观要达到和学校的对称,文化元素的的适当运用更能突出绿地景观的文化价值,突出学校的价值。比如学校的建筑风格是西洋式,绿地景观也要注意倾向于西洋欧式,这样才能彰显学校注重引用新式教学和大胆创新教学的特点。绿地景观和校园建筑的整体和谐,相互对称,才能更好地提高校园的环境质量,也凸显出学校的整体美。
3、独特性
学校分布的不同,办学理念的不同和学校的历史,都是造成学校特点不同的一些因素。学校在内部布局上就会采用不同于其他学校的布局,这就包括独特的绿地景观设计。例如厦门大学运用蒲葵点缀校园,但是北京大学就是运用垂柳来分布校区各个角落。另外在具有学校纪念意义的地方,也会设立独有的纪念性景观。学校在利用绿地景观衬托的同时,注意添加文化因素,更能丰富绿地景观的内涵,达到彰显学校的效果。
三、要注意的问题
1、注意经济问题
现在公立大学居多,学校经费都是国家承担,对大学的校园规划和绿化的经济效益也要进行综合考虑。在大学校园绿化景观的设计与管理中,合理运用文化元素,对校园绿化景观要有科学的规划,按步实施,减少反复工作带来的经济损失。
2、注意生态问题
绿地景观的分布是不断更新的,随着文化元素的添加和更新,绿地景观的更新肯能会更快。这就要求设计者要注意生态问题,坚持可持续发展原来,来进行绿地景观的重新布局工作。在综合考虑绿地景观中文化元素的应用和学校的发展目标相适应的基础上,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校园生长结构,对未来也有预见性,对设计方案要合理创新。
3、注意美化问题
学校过多面积地使用绿地景观,也会在一些方面产生消极影响。如某大学前后种植许多乔木,由于乔木生长的时间过长,长时间没有专业修剪工作,致使高达的乔木遮挡了底楼和二层教学区的光线,长时间的光线不足和阴暗潮湿,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教学环境和学生的学习质量。这都是只片面追求了绿地景观的绿化作用,忽视了美化方面,绿地景观应有的观赏价值也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反而成了反面的典型。
四、发展趋势
大学校园绿地景观的发展适应了时代和社会的步伐要求,这与大学自身的发展特点也有关。总体规划布局也是趋向非中轴对称的自然式方向发展,绿地景观的形式变得多样化和自然化。规划设计要符合时代精神,也要注意对人文精神的追溯,对历史文化也要有所保留,去提升大学的与时俱进和弘扬历史的精神。大学绿地景观中文化元素的应用,也更侧重追求大学的特殊性和本质性,打造出与众不同的全新的设计风格的新高等学府。
五、结束语
大学校园绿地景观中文化元素的应用,目的是为了营造人文美化和积极向上的并且属于校园独有的景观,进而达到教书育人的效果。但是,它的具体实施也要注意和大学本身的实际相结合,才可以由理想变成现实,产生对校园期望的预想。这是一个长期实践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校园景观文化设计者也要注意时代元素的注入,保证与时俱进,才能符合时代特色。
参考文献:
[1]张辉.论大学校园绿地景观设地中的文化元素挖掘及景观应用[J]教育管理,20xx,3(27):437-438.
[2]杨斯玲.大学校园绿化规划设计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管理学院院报,20xx,(5):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