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完整版(实用10篇)
44
2023 / 11 / 24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美术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价值,高中美术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始终坚持以审美为核心。学校可以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开设与审美价值相关的美学鉴赏课程,并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在激发学生鉴赏美术兴趣的同时,也能参与体验艺术美的过程;在高中美术教学评价方面,学校要注重评价的发展性和动态性,还要注重评价的多元化;在美术教学具体辅助方面,学校要积极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美术的大环境,以方便广大学生更好地学习美术、欣赏美术、鉴赏美术。此外,美术教师还要努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因为这是学生学好美术的重要保证。教师努力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记忆和学习思维,帮助他们活跃审美思维,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找到适合自己学习美术的方法,进而提高他们的美术鉴赏能力;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使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对美术的感触和感想,表现自己对艺术美的享受;美术教师还要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恰当地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打破课堂的沉闷气氛,起到调节学生情绪的作用,引发他们鉴赏美术的兴趣,以更好地创造个性化的美术鉴赏教学课堂,帮助学生提升美术审美水平和审美能力。
二、帮助学生构建独特的审美角度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美术涵养,高中美术老师要帮助学生构建独特的审美角度,如可以从中西方传统元素中寻找灵感,将美术绘画中的点、线、面、明暗、色调根据现代审美的原则重新进行构造、组合,并根据自己的灵感添入现代艺术全新的内涵,将这些传统元素的构成及表现形式更好地融合到现代艺术当中来,也可以追求民族化,但要引导学生在审美过程中注重视觉的传达效果,可以适当融入现代人的情感心理,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构建自己的审美角度,提高学生对作品的审美能力。
三、加强美术教师队伍建设,完善美术教学基础设施
为了更好地执行美术课程改革方案,普通高中必须不断加强美术教师队伍的建设,完善美术教学基础设施。在美术师资建设方面,要不断增加美术教师的数量,还要不断增强美术教师的基本功,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和交流机会,在交流和学习中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方式;还可以对美术教师进行相关的专业培训,加大对美术教师培训资金的投入力度,从而提高美术教师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加强各普通高中美术教师队伍建设服务,学校还要加大对美术教学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力度,完善美术教学基础设施。
四、选择适合高中学生提高美术鉴赏水平和能力的教材
为了更好地落实课程改革在教育实践中的效果,学校在选取教材的时候要注意教材内容的系统性和表达的逻辑性,通俗易懂能使学生产生心灵上的共鸣;注重教材文、图的精炼性,并且注重教材表达的准确性,以便美术教师也方便学生学习和欣赏的讲解。
五、充分发挥电脑及多媒体在美术鉴赏教学中的作用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美术的数字化教学在具体的实践中不仅方便快捷,还会使学生在学习和鉴赏中感到新鲜和好奇,可以更好地启发和增强学生美术鉴赏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所以,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应用多媒体技术,通过电脑美术的智能化功能使传统的美术理论技法不断简化,而且信息技术的多功能性可以使美术有丰富的表现力,让学生在美术鉴赏学习中感知到美术的魅力。不仅如此,多媒体等在美术表现上的多重性和多样性,还可以更好地启发学生在学习中的创造思维和科研能力,不仅使学生可以轻松愉快地进行美术鉴赏,还能不断增强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加强高中美术鉴赏教育和审美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还有利于我国普通高中改善美术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更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使他们成为爱美、会美、能创造美的高素质的一代。
研究方法:
(1)调查法:通过对近现代画家的调查,了解水彩虚实技法的发展进步过程。
(2)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大量的书籍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水彩技法及在当代中国艺术教育中的发展过程和状态,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3)定性分析法:对于本研究课题,我们除了要掌握一些资料之外,更多的要形成自己的思维体系。对获得的各种资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了解中国当代水彩技法的虚与实在美术教育中的地位和影响。
可行性分析:
1、资料来源充足:现代网络设备,各种的期刊,报纸杂志都能为我们提供信息美术毕业创作开题报告美术毕业创作开题报告。相应的理论研究比较多,对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基础性支撑;
2、导师的精心指导:在导师的精心指导下,我修改论文,查找相关资料,使论文研究更彻底;
3、准备及研究时间充足:我校开展论文写作的时间充足,从20xx年7月份开始选题,到20xx年5月中旬定稿,将近半年的时间可以供我们写作和研究。
(四)进度安排和采取的主要措施
1、20xx年7月10日――8月10日收集资料,重读作品,确定论文题目。
2、20xx年9月1日――9月12日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拟定写作提纲,并按学校相关要求完成开题报告,准备开题答辩。
3、20xx年7月13日――12月30日完成论文初稿,并交指导老师评审
4、20xx年1月1日――3月10日认真听取指导老师的意见,修改论文。完成论文2稿美术毕业创作开题报告论文。
5、20xx年3月11日――5月10日完成第三、四稿,毕业论文中期考核。
6、20xx年5月11日――5月20日定稿,装订,成册,准备答辩。
(二)主要措施:
1、查阅有关文献,去期刊网或报纸、杂志等媒体了解相关资料;
2、分析问题,运用所学知识、结合事实分析并解决问题;
3、与指导老师及同学共同探讨有关本题的相关内容。
(五)主要参考文献
[1]孔新苗,张萍.中西美术比较[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xx.
[2]蒋跃.水彩画艺术[J].美术杂志社,20xx,(5).
[3]张道一.美术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4]孙宜生.意象素描[M].武昌: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6.
[5]童丽莉.水彩画的当代视野彩绘当代―中国水彩画高峰论坛纪要[N],浙江美术在线-世纪美术
[6]关维兴.我和水彩,_[J]1998,10,(25).
[7]于然.绘画色彩基础[M].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88.
[8]中国水彩画(第六期)[J].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xx.
[9]文金扬.绘画色彩学[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xx.
[10]王伯敏.中国画构图[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
[11]潘公凯,等.中国绘画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xx.
摘 要:中西绘画交流早在明万历年间就有,而清初的郎世宁则是公认的传入西画技法的第一人。郎世宁带来的西方绘画美学思想独特的魅力在于融合了传统宫廷画思想,成就了郎世宁特殊的作品风貌。
关键词:郎世宁;传统中国画;中西文化
Giuseppe Castiglione,汉名郎世宁,意大利米兰人,生于1688年7月19日,是18世纪以西法作中国画最有成就的画家。由于对东方文化极度热忱,促使他在康熙五十四年(1715)来中国传教。最初以传播教义为目的他为了获取传播_的便利和权益入职内廷,为帝王作画,并逐渐受到赏识和器重,至乾隆三十一年六月十日在北京病逝,他在中国的艺术生涯长达五十年。他的作品为了迎合当时封建君主的喜好,不断在中西文化的撞击中成熟,对当时的宫廷绘画产生了一定影响。因其画风受中西方绘画的共同影响,所以采用中西掺和的画法,纵观郎世宁的作品绘画风格特点可从以下几类作品中比较与传统宫廷画的差异。
一、人物肖像画
郎世宁在人物肖像画方面,以当时先进于中国的解剖学作为造型依据,加之擅长运用逼真画法描绘人物,体现出较强的写实能力,因而受到好奇西方学术、艺术和科技的清朝皇帝的器重。郎世宁的肖像作品追求立体感、准确性、比例合理、晕染精细、凹凸分明。这一类作品的特点可以从他几幅比较重要的作品当中如体现出来,其中比较典型的是《乾隆朝服像》《乾隆大阅图》《孝贤纯皇后像》《平安春信图》等。他的肖像作品最具特点之处在于对光源的处理方面,他采用正面光源,抛弃西画过强的光影对比,迎合传统中国画,这样的革新使人物面部整体感觉更柔和更清晰,这是郎世宁欧洲画法融合中国传统技法的再创造。
二、纪实画
郎世宁的纪实画作品主要有《马术图》《万树园赐宴图》《平定西域战图》《平定西域回部战图》《丛薄行诗意图》《哈萨克贡马图》等。
这些大型纪实画不仅抛弃了纪实画常用的长卷形式,也抛弃了传统中国画因封建等级制度而过度夸大帝王地位的画法,改为适当的人物比例,但在构图中将主要人物置于显著位置或者加强对主要人物的刻画来强调君主或主要人物的身份特殊性。其特点表现在主要人物具有肖像特征,对人物服装以及背景描绘具体而细致,层层渲染。郎世宁的纪实画不仅在绘画风格技法上有所改变,最重要的是在构图上都有别于传统中国画。
郎世宁纪实画的构图中将人马、聚散、景物处理的富有节奏感,体现了画面的虚实、物象的繁复,但又融洽和谐的关系,具有明显的欧洲画风。同时,他在绘画中也尝试从创作中争得自由,尽量避免把近景远景结合在同一个画面中,纪实画多采用宏观远视的方法,不仅使整个画面感觉有纵深感,还使人物和周围的环境符合实际比例,同时兼顾了中国人的视觉习惯又不违背西方人的作画习惯。
三、花鸟走兽画
在花鸟走兽类绘画作品中,《嵩献英芝图》《聚瑞图》《孔雀开屏图》《九犬图》《百骏图》《五马图》《柳荫双骏图》《万卉同春图》《仙萼长春册》等是其主要代表作。在绘制这一类作品时,郎世宁发挥了他高超的写生技法,用笔精到,宛然若生,利用西方透视和明暗作水墨画。不管是马匹、树木、水流、土坡,还是花枝、鸟雀等,都非常注重质感的细腻表现。
他在运用西方写生技法画蕴含传统中国元素的作品过程中适当添加了光影处理和明暗交界线的运用,使得花鸟走兽有了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感觉。
在郎世宁的这类作品中,他更多的是来塑造形体,减弱了笔墨线条独立的审美意义,然而笔墨线条是中国绘画和书法造型的基础,对于受西方绘画影响较深的郎世宁自然难以体会笔墨线条的微妙乐趣,更多的是在意形体结构的把握,所以笔法全无。虽然如此,但是也给予了这个外国人改变中国传统中国画更大的发展空间。这种作画方式使他的画体积感和真实感以及空间感更强。这种有别于传统的绘画技法,是对传统中国画的一种补充,也是一种冲击,在画坛中开拓了崭新的艺术天地。
四、郎世宁绘画风格对传统中国画的影响
郎世宁在进入中国前学到的西方绘画特点是写实、写生、忠于自然、忠于光源、忠于黄金分割、忠于人体解剖,力求再现生活;同时,他也被中国画所体现的意境所吸引。因此,他尝试着适应中国的欣赏习惯和宫廷的需要用西法画中国画,郎世宁学习中国画技巧并不断用中西不同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改造传统中国画。
总之,他致力于中西画法的变通与折衷,对传统中国画来说不失为一种很好的突破和尝试。虽然我们可以站在中国传统绘画或西方传统绘画各自的角度来评价郎世宁的绘画,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他的作品所呈现出的这种特殊面貌中中西碰撞的艺术价值。
他的中国画中和了中西方的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人的审美趣味,因此要将他的作品放在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下研究,郎世宁的画代表着一种新的审美趣味和一个新的画派,对后人在中国画探索新的技法或表达形式上有所启迪并产生深远而积极的影响。另外,郎世宁曾与中国士大夫年希尧探讨西法透视,并用年之笔撰写了《视学》,这也是一部详细介绍郎世宁西法绘画技巧的理论著作,也是最早介绍西方透视法的著作。而且,郎世宁的油画功底深厚,还给中国宫廷培养了一批学习油画的宫廷画家,对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技法的融合发挥了重要作用。
鉴赏是小学美育的灵魂,是打开儿童美丽心境的钥匙。一个对生活充满热爱、对生命充满理解和尊重的人,总是会从不同角度去鉴赏,发现美和价值,这在教育中是一种真正的、充满智慧的大教育观。在小学美育中,鉴赏更是必不可少,范围也是非常广泛的,课堂教学的艺术鉴赏课外教材的补充鉴赏,兴趣爱好的培养鉴赏,人才的赏识教育,从一幅画,一节课,一本书,一个人,一个国家都有他值得鉴赏的魅力。下面我来谈谈鉴赏教学的多种形式。
一、在特定的文化意境中鉴赏
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不是真空的产物,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创造出来的。因而在进行美术鉴赏教学时,不能单纯地讲技法,而要将作品回归到原有的历史环境中,回归到特定的文化情境中,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作品所要表达的人文含义。
二、融入更多的生活元素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可见,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生活中的美术现象俯手可拾。在美术教学时,可以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把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结合起来,创造出一个宏观意义上的美学情境。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到校园中走走,让他们分析、评论校园建筑的布局和特色,找自己感兴趣的建筑进行全方位观察。如果有条件,我们还可以带学生参观当地的美术馆、博物馆、宗教寺庙、园林、民居;或者来到野外,那初升的太阳、绚丽的晚霞、雨后的春笋、雪中的高楼等绚丽多彩的大自然会牵动着儿童的心,为美术教育提供极好的营养品。打破教师对讲台的垄断,打破教科书对课堂的垄断,开放课堂,提供多元化选择,以真正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比如《校园小记者》书本要求学生出一期校园小报,学习艺术字。我要求学生当一次真正的小记者,走出课堂,采访学生和老师,以亲身经历来积累资料和经验。在实践中体会艺术的真谛。
三、调动多种感官,营造美的情境。
人类以眼睛、耳朵、皮肤、鼻子等多种感官去感受美,这在以美育人的美术教学课堂中尤为重要,因此应利用多种途径加以调动。例如:精美的挂图、优美流畅的语言、生动形象的表情、优雅的举止、得体的服饰、悦耳动听的音乐等等,形成了美的教具、美的语言、美的表情、美的服饰、美的音乐、使美无处不在,美贯穿始终,让学生感到上一节美术鉴赏课就是一种美的享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
四、提供交互式平台
学生鉴赏美术作品所得到的感受肯定是见仁见智的。不过,由于受经验和能力所限,他们的看法也许是幼稚和片面的,但只要是真切的感受,我们就应该给予尊重和认可,不必强求统一。现代美术教学非常重视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我们一定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这种机会。
课堂是交互式的主平台。教师可引导学生在鉴赏过程中讨论,在讨论中鉴赏,可以从对作品的题材、主题、造型要素与形式等进行讨论,还可探讨作品的风格,内涵,即感情、观念、思想等。鼓励学生在个性的基础上大胆地表现,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积极创设生动和谐的氛围,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创新的潜能,做到敢想、敢说、敢做、敢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引入多媒体
计算机可以将课件制作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如在教学中,对于点、线、面、体的理解,以前只能枯燥地讲解,现在通过计算机的帮助,教师可以成功制作出简易动画,演示点到线、线到面、面到体的整个运动轨迹,并运用在画中的不同位置来观察不同的视觉效果。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构图。
美术鉴赏课有很强的直观性,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通过数码投影仪,就可以将作品清晰地放大展示,让学生在鉴赏课上能够真正地“鉴赏”。
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健康审美情趣
别林斯基说:“美和道德是两姐妹”。从本质上看,不道德的事物是不美的,只有符合健康的审美心理的事物才是真实、高尚、道德的。换而言之,一个人只有接受了卓有成效的审美教育,在其发现美、评价美、追求美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审美评判标准,才可能成为一个高尚的、有道德的时代新人。因而,在美术教育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是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师应根据鉴赏作品所蕴含的丰富的内涵,挖掘和强化作品中的德育因素,将思想品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人格情操教育、理想和人生观教育有机地结合到教学活动中,以实现“教书育人”的最终教学目的。
当然,在艺术教育中不仅有教师对于学生美术鉴赏的教育,更有对于学生个人的鉴赏,对人的鉴赏,远比一副艺术作品的鉴赏更具有前瞻性,我们教育的根本是人,推动社会发展的也是人,学生就是我们国家未来的希望,世界的未来主人,因此,人才的培养就是对人的鉴赏,先鉴赏,后发展,是如今教育界流行和倡导的理念,“鉴赏”不仅仅是“爱”,更是信任、尊重、理解、激励、宽容、提醒。通过鉴赏教育,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生活乃至未来发展最合适的位置,让他们将自己的个性和潜能发挥到极致,获得生命的乐趣。
通过对人美版教科书中中国画内容的分析,在此提出几点编写建议,希望能对美术教材编写者有所裨益:
其一,中国画不仅是一种绘画样式,更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在教材中应考虑设置与道德教育、跨学科、综合学习相关的中国画内容,以此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基本的道德素养,加深学生对中国画的认知。同时亦可采用中西绘画对比的方式,通过了解各自文化的特点,加强对中国传统艺术特质的认识,有助于学生从多元文化角度出发,在与他国文化的对比关系中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独特价值。
其二,在图例中应设置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经典作品,尤其应选择那些经过历史检验、不因时间流逝而改变其价值的中国画作品。而对近现代作品选择要慎重,因为近现代中国画作品多少受到了西方绘画的影响,在当今社会文化环境不断被西方文化所吞噬的状况下,过多选择近现代画家的作品不利于学生对中国绘画传统的认识。同时对用于中国画鉴赏的作品及画家选择也要慎重,应充分考虑不同时期、题材、风格的比例,同时提供更多相关的人文背景知识,以便于学生及教师的深入理解。
其三,在课程设计上要仔细斟酌中国画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关注课程内容的前后衔接和系统性。这样学生通过系统的中国画技法学习,并结合适当的美术鉴赏,加深对中国画的体验和理解,培养他们尊重中国画传统的态度,以及尊重世界文化遗产的态度。
总之,剖析中小学美术教材中的中国画内容,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国画课程、教材以及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
1、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三网融合”彻底打破了电视的垄断局面,电视业务及其发展模式将面临较大的冲击。
多年的积累使电视产业拥有了丰富的内容资源、相对低廉的服务资源、一大批专业的制作团队,以及相关牌照的发放权。
在融合发展的环境下,电视媒体要想有所作为,就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扬长避短,积极制定一系列应对政策,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综上所述,研究电视产业面临的生存现状,探究其寻求发展的路径,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由于“三网融合”对我国电视产业有重大影响,所以相关的研究比较多,综合起来主要是对“三网融合”
背景下我国电视产业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应对策略进行了论述。
一、对“三网融合”背景下电视产业所面临挑战的研究
在“三网融合”环境下,掌握业务优势和渠道优势的电信运营商逐步向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型,向媒体行业渗透,
这必将打破现有的媒体竞争格局,将给电视媒体带来巨大的挑战,因此把此项内容作为研究对象的人也比较多。
舒芳的《机遇与挑战——论三网融合对电视发展的影响》一文中指出:由于电信的业务能力大大增强,电视用户资源将受到较大冲击,
同时电视业的广告市场会受到很大挑战,传统传输渠道的价值和地位降低,传统电视业务必将受到影响。
张海军在《谈三网融合给电视带来的影响》一文中说:各部门之间的竞争不仅有体制上的竞争,还有巨大的商业利益上的竞争,
原本在传统媒体格局中处于较为有利地位的电视媒体不得不思考如何在激烈的新媒体竞争中站稳脚跟,赢得新的增长点。
崔杰在《解读三网融合下电视业运行体制》中指出:“三网融合”直接威胁广电企业的核心电视业务,使其在三网融合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其次,电视传媒缺少相应的市场化运作经验,绝大多数企业仍处于转型过程中。
此外,电视网络的整和程度较低,这增添了电视在
三网融合后市场化运营体制改革的障碍。
二、对“三网融合”背景下电视产业所面临机遇及对策研究
“三网融合”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电视业需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扬长避短,积极制定一系列应对政策,来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且以此作为研究对象的人也很多。
梁小兵在《三网融合系列举措推出将引发电视系统变动》中认为,电视业可借势完成全网整合,在巨大的存量用户的基础上,
各地的电视运营商将有可能在统一的平台上运营数字电视增值业务,乃至开展基础电信业务。
其次,电视行业投资力度加大,对产业链上下游带来机会。
再次,电视将有机会在电信业务上大展手脚。
值三网融合之际,电视系统企业除可以继续做互联网接入外,还有可能提供IDC业务、网元出租业务以及VoIP业务,电视业有机会在电信业务上大展手脚。
黄升民在《三网融合下电视产业的发展》中说:我国电视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加快自身网络整合,并转变运营模式,
高度重视媒体内容集成和运营,建立完善电视媒体内容集成、分发和运营平台,
努力打造数字媒体内容基地,建立内容合作运营机制,逐步从网络管理向媒体内容业务管理过渡,向综合内容提供商的方向发展。
当下,随着文化全球化的不断扩张;目前我国动漫市场份额中,日本动漫占60%,欧美动;相对于早期,20世纪中国动画较有特色的有水墨动画;中国动画的不断发展中,不仅仅是动画的发展,;更要深刻的探讨如何借鉴欧美、日韩动画的经验;目前中国动画市场上充斥着的大多数是欧美和日韩的动;的《超能陆战队》更是迷倒了各种少女心;研究方法;1.理论分析法:通过查阅和收集资料,分析中
当下,随着文化全球化的不断扩张。动画作为一种国家文化的输出,它广泛的运用在电影、游戏、娱乐综艺节目、MV等一些视频文件中,结合了漫画、数字媒体、电影、绘画等多种表现形态,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它自身的娱乐性和功能性使得人们越来越认可它的存在价值。一个成功的动画不仅仅是有好的故事剧本,更重要的是有角色造型的设计。动画的角色造型设计是将剧本中的角色视觉化,具体化,让一种抽象的符号变成有灵魂的角色。它直接影响到了整部动画的成败与整个动画的风格。一部好的动画能充分的表现故事的人物性格特征和故事的主要内容,让观众产生共鸣。目前来看,欧美和日韩的等国家的动画角色比较深入人心。有小黄人、叮当猫、大白等代表作品。而现如今的中国,动画产量虽然有不小的增长,仅20xx年开始,我国动画产量就突破26万分分钟。远超日本和美国。但是深入人心的动画角色并不多,其中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等造型都体现了中国动画的弊端。
目前我国动漫市场份额中,日本动漫占60%,欧美动漫占29%,中国原创动漫占11%。近90%的动画份额都是被国外垄断。为了保护本土文化,挽救中国动画。我国从20xx年4月25号,中央财政部设立为了扶持动漫产业发展专项资金。20xx广电总局发布了关于加强电视动画片播出管理的通知。20xx年国家文化部更是发布了“十二五”期间国家动漫产业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政策。伴随着国家对动画产业的重视和扶持,我国动画也开始慢慢的有了进步。有一些比较良好的作品比如《魁拔》《秦时明月》等动画受到观众的喜爱。今年上映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更是杀出一匹黑马。这部动画巧妙的融合了东方美学取法大自然的淡彩风韵,如市井街头皮影戏、屋角一枝梅的烟雨、大桃树下红扑扑的果实,石拱桥上的暴雨将至,山前江畔的帆船,以及_OSS的书生造型。
相对于早期,20世纪中国动画较有特色的有水墨动画、剪纸动画等等,在人物造型中更是有民族特色。融入了中国画、水墨画、皮影、剪纸、年画等多种中国元素。充分的体现了中国特色。例如《大闹天宫》等古代神话题材,人物造型和场景都具备中国独有的特色。中国传统元素有书法、京剧、武术、皮影、传统乐器、太极拳、象棋、龙等一系列的素材。都可以融合到动画造型中,创造出凸显民族特色的作品。国外也有借鉴中国元素创造出优秀的动画。例如《功夫熊猫12》和《花木兰》等都是经典的动画,《功夫熊猫》里面的人物造型更是用中国的国宝熊猫来做主角。猴子、竹叶青蛇、丹顶鹤、华南虎、螳螂则是中国传统武术中几路最知名且最具特色的拳法武术的代表,代表着中国功夫中的“猴拳”、“蛇拳”、“虎鹤双形”、“螳螂拳”等拳法武术。
中国动画的不断发展中,不仅仅是动画的发展,
更要深刻的探讨如何借鉴欧美、日韩动画的经验。更要将中国传统艺术造型元素融入到动画角色设计中,让更多的人看到中国特色的民间艺术。也要让价值观念、审美观念、风俗习惯等方面凸显中华民族的独特东方文化。 课题提出的意义
目前中国动画市场上充斥着的大多数是欧美和日韩的动画片,3-10岁的小孩子喜欢看奥特曼、倒霉熊等一系列日韩动画,青少年更热衷于《火影》《海贼王》等连载动画,去年上映
的《超能陆战队》 更是迷倒了各种少女心。但这些动画都是来自日韩和美国。动画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和艺术传播的媒介。应该传达出一种文化的内涵,成为民族文化的象征。中国元素是中国文化精髓的凝结,也是我国文化的象征。而现今我们却丢弃了对本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使得当代动画与其他欧美日韩动画中失去了竞争力。动画作为一个艺术文明的代表符号,应该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影响人们的思维意识。因此课题提出的意义在于创造出具备中国特色的动画造型,弘扬中国元素,传播中国文化,我们应该学习早期中国动画的特点,更好的融入中国元素中的民族特色和传统内涵。创作出优秀的民族化动画。
研究方法
1.理论分析法:通过查阅和收集资料,分析中国传统元素的历史渊源和特征,并且进行归纳和总结。
2.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经过对中外经典动画中角色造型的研究,分析中国传统元素在动画角色设计中的应用思路和动画角色造型背后所隐含的寓意。如分析中国元素在角色中的服饰、线描、色彩、形态等运用。对已经用到动画角色中的元素进行分析和思考。
3.运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在研究的过程中采用分析和论证的研究方法,将动画特效中的美学、文化学、民族性、制作工艺等融入课题研究中。
主要内容:
本文是采用分析和论证的方法,论文是由六个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绪论。
第二部分,研究中国传统艺术造型中的内容和它所包含的元素。
第三部分,通过对中外经典动画角色设计的成功案例和对角色设计的意义,来分析角色造型设计背后有哪些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
第四部分,研究如何把中国传统艺术造型元素融合到动画角色设计中进行论述。
第五部分,分析当今我国动画产业的不足,并且结合当代的设计理念,将中国元素进一步融合到角色设计中。
第六部分,结论。
研究的主要问题
将中国元素的东西融洽运用到动画造型中,把动画角色造型形式单一、幼稚呆板演变成风格多变,具有民族特色的动画。以多元化的创新来达到动画造型的突破。
纵观国内外的动画,做的成功的动画造型比比皆是。但是现今的中国动画市场上做的好的却并不多,很多中国动画都是盲目跟风、抄袭模仿、缺乏性格依据和表现特征,没有更好的把中国元素表达出来,一味的接受美国动画的风格,而丢掉了自己原有的风格,这是解决的首要问题,如何将中国元素与动画造型结合。
另外中国动漫产业过分的追求科学技术的含量,忽略了创意这决定作品最终成功的关键,中国的动画虽然采用了大量的高科技技术,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是却没有早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的《三个和尚》《小蝌蚪找妈妈》等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动画片好,所以要如何在动画造型中塑造深入人心的角色也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研究条件
在本次研究中,利用网络、图书馆等资源可以方便搜集相关资料和文献,并且有导师的指导和充足的研究时间。
预期结果
我国动画虽然在数量上发展的很快,但是在其角色造型上缺乏创意,范围狭窄。本文通过对中国元素如何融入到动画造型中的研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希望能对中国元素运用到动画
角色造型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创造出属于中国特色动画的优秀民族动画。
鉴赏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是元朝书画,画家为其师弟郑樗(chū)所绘,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全图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是黄公望的代表作,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明朝末年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吴洪裕极为喜爱此画,甚至在临死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被吴洪裕的侄子从火中抢救出,但此时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较长的后段称《无用师卷》(无用是郑樗的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前段称《剩山图》,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也藏有此画的仿本。
据记载,黄公望三十一岁开始作画,由于际遇的坎坷,到五十岁左右,也就是出狱后才专心从事山水画创作。《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七十九岁高龄时开始创作的。这幅纵33厘米,横厘米的长卷,是他生活在富阳,又以富春江为题材推出的力作。为了画好这幅画,他终日不辞辛劳'奔波于富春江两岸,观察烟云变幻之奇,领略江山钓滩之胜,并身带纸笔,遇到好景,随时写生,富春江边的许多山村都留下他的足迹。这件宏幅巨制直到他谢世前不久才告完成,前后倾注了大约七年的心血,(也有说82岁创作,历时四年的)这是画家与富春山水情景交融的结晶。被后世誉为“画中之兰亭”。故而历代都有著名画家模仿。
这卷宝图既备受赞颂,也历尽沧桑。在辗转流传过程中,曾引发出乾隆年间有趣的“富春疑案”,弄得皇帝神魂颠倒,误判真伪;也曾因收藏家的酷爱而遭焚烧毁容之灾。乾隆年间,一幅富春山居图被征入宫,乾隆皇帝爱不释手,但在隔年又一幅富春山居图进入清宫。前者称“子明卷”是后人伪造;后者是“无用师卷”,这才是黄公望的真迹。但乾隆皇帝认定“子明卷”为真,并在假画上加盖玉玺,并和大臣在留白处赋诗题词,将真迹当赝品处理。直到近代学者翻案,认为是乾隆皇帝搞错了。从而保住了一个完整的无用师卷。
对美术及美术鉴赏的认识:美术及其作品,是人造物的一种,美术是人类运用一些物质和材料工具,通过点、线、面等各种要素通过一定的造型性、构成性、空间性的表现手段,在平面或立体的空间中塑造出具体直观的可视形象。美术作品是由艺术家按照美的规律创作出来的,它创造美的形象,抒发美的情感。美术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现代设计、建筑艺术及影像艺术等主要艺术形式。另外,我也觉得美术是一种爱好,直接贴近人们的生活。于美术鉴赏而言,就是对一件艺术品的欣赏,你从心底大量一件东西,觉得它漂亮与否,这就是鉴赏。读者对一件艺术品进行审美,不是消极、被动的地去看一个东西,而是积极主动的进行着审美再创造活动。一件物品被创作出来,必然会有人去评判,评判时融入自己的品味与感情,再将自己的艺术理想与理解、艺术观念经过若干个环节的变通、换位、异化,通过重组词汇与语法将自己要表达的内容表述出来,这就是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