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 毕业论文(推荐5篇)

个人学习 8 2023-11-22 14:37:48

体育 毕业论文 第1篇

摘要:随着老年人的增多,老年人的运动保健近年来受到各方面学者尤其是老年人自身的关注。探讨老年人运动保健中存在的常见误区,使老年人清楚地认识到这些误区,并在此基础上培养老年人构建相应科学合理的健康意识,是当前老年人运动保健工作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老年人;运动保健;误区

Abstract: Along with senior citizen’s increase, senior citizen’s movement health care received various aspects scholar particularly senior citizen own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 Discusses common erroneous zone which in the senior citizen movement health care exists, makes the senior citizen to realize clearly to these erroneous zones, and based on this trains the senior citizen to construct the corresponding science reasonable health consciousness, is the current senior citizen movement public health work the most important。

Key words: senior citizen; movement health care; erroneous zone

随着社会、经济、医学技术各方面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保健条件的改善,世界各国人口预期寿命快速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已经或者正在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随着老年人的增多,社会对老年人的关注亦与日俱增,与老年人相关的研究层出不穷,成果卓著。而老年人的运动保健近年来尤其受到各方面学者尤其是老年人自身的关注和重视。但是由于诸如文化程度、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制约,老年人在运动保健上存在很多误区,而这必定严重影响到老年人保健的效果。调查数据表明,我国老年人相对文化程度较低,这直接影响了我国老年人在健康知识的获取、理解及运动保健实际中的偏差甚至错误。探讨老年人运动保健中存在的常见误区,使老年人群能清楚地认识到这些误区,并在此基础上培养老年人构建相应科学合理的健康意识,是当前老年运动保健工作的重中之重。

老年人运动保健误区种类繁多,综合归纳较常见的误区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

1清晨是最佳锻炼时间

中国人受“一日之计在于晨”观念的影响,大部分爱锻炼的人都有晨练的习惯,但是清晨并不是中老年人理想的锻炼时间。一是植物在夜间吸氧,呼出二氧化碳。因此,树木多的地方,早晨集聚的二氧化碳较多;二是秋、冬、春三季的夜晚,近地面逆温层使大气处于稳定状态,污染物滞留在地表上方难以扩散;三是寒冷刺激身体可诱发血管痉挛,在原有病变基础上引发血管栓塞或梗死。另外,人体清晨血液很粘稠,增加了血管堵塞的危险性;因早晨是人体血压较高的时刻,是中风、梗死的多发时间。适宜老年人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为下午16∶00~17∶00左右最佳,次为晚饭后2 h~3 h。此时人体的适应能力和全身协调能力均较强尤其是心率、血压都较稳定,锻炼对身体有利。

2夏练三伏,冬练三九

不少老年人能做到坚持运动,每日保质保量完成相应锻炼的内容,这固然是锻炼中应该的,但不应该过于机械,对于身体机能相对较弱的老年人来说,更应该考虑天气等外界环境对身体的影响,如“三伏”、“三九”这样的天气条件并不适合锻炼。三伏天的气候特点是气温高、气压低和空气湿度大,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进行体力活动,出汗过多,体内的组织液和血液减少,血液浓度、黏度升高,易引发中暑、急性心肌梗死、脑血栓等疾病。三九天的气候特点是气温低、空气干燥,老年人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运动容易导致伤风、呼吸道疾病等。由此可见,在“三伏”、“三九”天气情况下,老年人不能进行较大强度的锻炼,而应以适度运动、静养身体为上策。

3身体不胖不瘦不需要锻炼

身材看上去比较标准的一部分老年人,往往自以为身体健康,常常忽视了运动的重要性。专家指出,体重指数在正常范围内的人,身体成分或其他健康指标如血胆固醇、甘油三酯、血糖、骨密度等也可能不正常。而运动不仅仅只是针对身材的胖瘦,更重要的是身体的健康。对于体重指数正常而体脂成分不正常的老年人,锻炼可改变肌肉脂肪结构比,改善相应健康指标,提高身体各方面的机能。

4经常干体力活无须锻炼

有些老年人特别是一些女性认为整天做家务,身体已经得到锻炼了,没有必要再参加体育锻炼。这种认识存在一定误区。虽然做家务有不少是体力劳动,如做饭、拖地等,但任何一种体力劳动都是仅局限于某些组织和器官的活动,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对人体整体锻炼效果并不全面和合理,特别是经常站立,非常容易患腰腿痛和下肢静脉曲张等。只有科学合理的体育运动才能够使身体各部位、各主要肌群、各大关节都得到全面而充分活动,同时心、肺、肾等脏器也才能得到较全面的锻炼。

5餐后即运动

中国自古有云“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这句话被很多老年人当成健身格言,奉若神明,严格遵守。此话其意不言自明,即指餐后多活动,有助于消化。然而从生理学的角度分析,这种说法不无偏颇之处。进食后,营养成分要经过消化吸收才能被身体所利用,这时消化系统血液循环加快。若饭后立即活动,会使骨骼肌血流量增加,骨骼肌的血流量加大,势必会减少胃肠道的血流量,从而影响消化功能。此外,老年人体弱多病者饭后立即运动,会由于重力作用加重胃部不适感,久之容易导致胃下垂等病症。所以饭后不但不要百步走,相反应休息片刻,然后才能进行一些强度相对较小诸如散步之类的活动。

我国老年人相对文化程度偏低,如上述运动保健方面误区较多,这决定了老年人应该更加加强健康意识的培养,构建科学的健康意识,为老年人的晚年健康生活提供保证。首先应该从健康的认识论层面培养老年人运动保健意识,只有从认识层面上提高,才能使老年人走出认识误区,享受真正的健康。其次应该从健康的文化层面培养老年人健康意识,加强老年人的文化培养,在满足老年人文化程度的提升的同时,可以使老年人容易接受和正确掌握运动保健知识,更多地了解危害健康的各种因素,主动采用正确合理的预防措施,有利于健康意识的合理构建。再次还应该从健康的经济层面培养老年人的健康意识,经济发展是保障居民健康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可以为人们提供更优质的运动场地、器械、服装等。另外,对老年人个体的培养教育,如有针对性地对老年人进行运动方面保健知识的培养,同样可为老年人健康意识的构建发挥巨大的作用。

老年人在我国人口总数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使我国广大老年人能够更健康快乐的生活,加强他们运动保健的知识,远离运动保健误区,让更多的老年人在运动中增进健康、体会愉悦必将成为我们建设和谐社会进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体育 毕业论文 第2篇

1、中学体育教学内容生活化的内涵和作用

体育活动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和健身效果,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活动。但受体育竞技的影响,学校过分注重体育的竞技性,或过分强调利用体育活动锻炼人的各种精神,如吃苦精神、拼搏精神,而往往忽视了体育活动的娱乐性。致使体育课堂失去了该有的吸引力,很多学生也因此对体育课“望而生畏”。体育教学内容生活化,则是在传统体育教材的基础上,增加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设置人性化的课程,使教学内容更贴近日常生活。教师可适当增加体育内容的生活化教学,使学生不自觉地提起兴趣,并尝试进行活动实践。从而有利于学生达到体育锻炼的目的,并有助于增强体质。

2、中学体育教学内容生活化的原则

中学体育教学内容生活化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健康第一”的原则。这是体育活动的初衷,也是体育活动最重要的指导思想。要求优选能够增强学生体质、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日常体育教学内容。所选的内容应大众化,能够面向全体学生。

②“目标指向性多”的原则。所选的体育内容应具有多种目标指向性,以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能力达到要求。

③“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原则。所选内容应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即紧跟时代脉搏,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的内容。

④“操作难度不大”的原则。结合学校提供的条件以及学生的特点,选择操作难度不大、能普遍使用的内容,有利于形成稳定的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果。

⑤“延续性”原则。教学内容应注意延续性,有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并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及主动性,激发其创造性。

3、体育教学内容生活化的教学结构

以往的体育教学内容结构主要以体育项目为主,并以掌握运动项目技巧为主线。在这种内容结构下,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受到一定影响,且体育的健身、娱乐、教育等功能的发挥也受到一定的抑制。构建生活化的教学内容,以娱乐、健身、保健以及竞技为主干结构,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再将内容进行划分:基础性内容、提高性内容、专项性内容。根据教材情况,又可将教材内容划分为重点教材内容、一般性教材内容两种。通过以上多元化的内容设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体育能力。

4、中学体育教学内容生活化的要求

体育教学内容生活化要求:

①应符合学生的体育需求、使其感受到体育学习的乐趣和意义,并主动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②制定生活化的教学内容,使其真正走进中学体育课堂,真正达到体育教学的总目标。唯有将体育真正融入日常生活,并成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才能真正发挥其健身娱乐的效果。

5、体育教学内容生活化的有效途径

(1)注重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激发学生运动的热情。在以往的体育内容教学中,过多强调体育项目的动作要领,或直接组织学生参与实践,难以形成一种宽松、愉悦的环境。而模拟生活化的情境,能使学生更放松、更自然地享受体育带来的快乐。同时还能达到思想交流的目的。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应以教材内容为基础,然后将其扩展到日常生活,选择与之相近或相似的内容,但要注意在创设情境时,寻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例如在学习“前翻滚”项目时,教师可将学生的思绪拉倒动物园或马戏团的表演中,创设处于热闹的动物园或马戏团的情境。让学生想象动物的翻滚动作,如可爱的熊猫是如何翻滚的,棕熊又是如何进行翻滚表演的……让学生对翻滚这一项目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并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2)教学内容娱乐性与竞技性有效结合,吸引学生注意。注重教学内容的娱乐性,并非抛开体育教材内容,独自选取具有很强娱乐性或健身性的体育活动。而是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对原本认为“死板”“无趣”“消耗大”的体育项目,加入“娱乐性”的东西,或使体育内容“娱乐性”延伸。但若只注重娱乐性,则可能造成自由散漫的体育教学氛围,若将内容的娱乐性与竞技性完美结合,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好胜心理,提升体育教学效果。例如,在进行“羽毛球”项目教学时,教师除了向学生讲解最基本的羽毛球技巧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林丹与李宗伟的比赛视频,在热血沸腾的比赛中,产生跃跃欲试的心理。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模拟比赛,其他没有轮到上场的同学可作为观众在旁边观看,并为其加油助威。在这种模拟比赛现场的环境下,羽毛球的娱乐性及竞技性展现无遗。对于赢得比赛的选手教师可给予相应的奖励,对于输的一方,可鼓励其再接再厉,争取下次获得成功。

综上所述,重视中学体育教学内容生活化,是践行素质教育的表现。体育教学内容生活化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起点,改变了传统体育教学内容死板、枯燥、单一的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从而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

体育 毕业论文 第3篇

在体育教学思想上,尚未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

现今中学体育教育尚未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存在着重育体、轻育心、忽视思想教育,重竞技、轻普及的现象。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体育教学成为_分数第一_,单纯以提高学生运动成绩为目的的应试教育。只重视知识的'灌输,而忽视能力的培养;只重视眼前的短期教学效果,而忽视长远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与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在体育教学的实施中,存在重实践、轻理论的现象。

中学体育教育中一直存在重实践、轻理论的现象。一般中学每学期体育课学时数为30多个学时,理论学时数只占总学时数的10%左右,即2~4学时,在这么少的学时里教师要把实践项目的理论基础讲清楚是很困难的。如果能够加大理论教学力度,在上实践课之前教师把相关知识做一定讲授,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就能很快掌握动作要领,课后可以自己去锻炼,提高自己体育锻炼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体育教学的方法上,不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现今中学体育还存在着_灌填式_与_强制命令式_教学的现象,过分强调_教师中心_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搞_一刀切_忽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千人一面,一样的要求,一样的负荷。或者干脆来个_放羊式_,_一个哨子两个球,晒晒太阳吹吹牛_,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体育 毕业论文 第4篇

摘 要:为不断提高体育教育专业篮球人才的培养质量,应继续深化体育教育专业篮球课程改革,创新我院现有的篮球课程教学模式,对培养出色的技能型与创新型篮球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 篮球课程 改革 创新

篮球课程一直以来都是我国高校体育院系技术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育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篮球专项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中担负着传递篮球知识、培养篮球人才的重任。现阶段社会对篮球人才的需要有了更高的要求,为培养社会所需的有创新能力的篮球人才,针对我院篮球专业课程现状,改革与创新篮球课程,创新篮球教学理念、拓宽培养目标,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现行考核方式,为社会培养优秀篮球人才。

一、我院篮球课程现状分析

(一)篮球课程教学目标

我院体育教育专业篮球专选课程教学目标是:掌握篮球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具备中小学校篮球教育教学、训练的能力,并掌握开展课外篮球活动、组织竞赛、担任裁判和临场指挥的实际工作能力。从篮球课程教学目标上不难看出,我院篮球课程教学目标多停留培养中、小学校体育师资上,在社会化、市场化等方面的能力培养过少,造成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缺乏横向的、社会化的发展,使学生就业范围窄,社会适应能力差。

(二)篮球课程教学模式

现行篮球课程教学模式传统而单一,课程主体和关键是教师,学生处在从属地位,学生的学习仅仅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按照传统课程模式进行教学,往往千篇一律,不利于学生在自己的兴趣与特长上充分自我提高,无法为学生提供其个性充分发展的空间,培养出的学生与社会的需求有所脱节,应改革与创新传统的篮球课程教学模式。

(三)篮球课程教学内容

体育教育专业篮球课程教学内容包括篮球技战术、篮球运动基本教学法、教学能力、自学、自练能力、篮球游戏创编与实践、竞赛组织与裁判能力、指导大众篮球健身方法、场地设施与管理、篮球运动业余训练等。而我院篮球课程教学以技战术的教学为主,对学生基层球队带队能力、社会体育指导能力、体育管理能力、操作大型篮球赛事等篮球社会化的技能学习较少,使培养的人才与社会的需求不相适应。

(四)篮球课程现行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是师生为实现课程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在共同活动中所采用的行为或操作体系。”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和质量。我院篮球课程的教学还是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即讲解、示范、练习、纠正、再练习的常规教法,而科学、先进的教学方法如“表象教学法”、“程序教学法”、“合作教学法”运用频率低。教学手段的革新速度慢,多媒体技术同步演示教学使用率低。

(五)篮球课程考核与评价体系

篮球课程的考核,是对教学过程进行信息反馈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检查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我院现行篮球课程考核评价方式是技术考试(达标加技评)+篮球理论考试(笔试),这种传统的考核方式,缺乏全面性与科学性,评价内容过于单一,过于强调技术技能的评定,虽然可以使学生较好的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但对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运用能力、创新能力的考核无意义,造成学生对篮球社会化技能不够重视,导致学生的篮球教学与执教能力、裁判能力、组织篮球赛事等篮球社会化的技能掌握较差,使培养的篮球人才与社会的需求不相适应。

二、我院篮球课程的改革与创新

(一)篮球课程教学目标应依据专业培养目标,满足社会对人才发展需求

“美日两国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与社会的需要相结合比较密切,即根据社会的需要来培养人才,并与学生自己的各种条件、兴趣爱好相联系,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和多向性。”长期以来,我院篮球课程教学目标多停留培养中、小学校体育师资上,在社会化、市场化等方面的能力培养过少,造成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缺乏横向的、社会化的发展,使学生就业范围窄,社会适应能力差。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需要“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重创新”的复合型人才。因此,篮球课程教学目标应与社会需要保持一致,培养“能胜任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社会体育指导、或东盟国家体育教学训练等工作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

(二)建立教学、训练、竞赛一体化的篮球课程教学模式

改革现有的篮球课程教学模式,建立课内教学+课外篮球俱乐部训练+各形式篮球竞赛一体化的创新篮球课程教学模式。课内按大纲要求进行教学,课外成立篮球俱乐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训练与比赛中让学生成为主角,担任不同的角色,指导学生针对个体差异与需求在篮球技术、专项身体素质、临场裁判能力或临场指挥能力等方面制定各自的计划,根据需求选择各块面的学习内容,通过教学、训练、竞赛一体化的篮球课程教学模式,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需求选择在技术、篮球裁判、篮球带队教练员以及篮球群体工作的推广及管理等方面学的一技之长。

(三)创新、优化篮球课程教学内容

在篮球课程教学的基础内容中,加入“实践教学”内容。建立合作学校或合作单位,让篮球专选的学生边学习边实践,教师总结指导,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角色扮演”,使学生成为教师、教练员、裁判员、篮球竞赛组织者、体育管理者、社会体育指导员等不同角色,让学生亲身体验真实、丰富的社会实践,提高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在实践中检验自我的真实水平,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篮球技战术水平以及裁判、带训练队、体育管理、组织赛事等能力,并通过实践找出差距与不足,回到课堂中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使培养出的学生更加适应社会的需求。

(四)改革与创新篮球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把先进的教学方法如“表象教学法”、“程序教学法”、“合作教学法”等这些科学、高效率的教学方法运用到篮球课程的教学中来。要重视多媒体技术教学手段的应用。提高多媒体技术同步演示教学的使用率。多媒体技术教学不仅能提高示范动作的准确性、完整性、连续性,将学生感觉器官充分调动起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使学生建立清晰而准确的动作表象,更有效地建立动作概念,促进运动技能的形成,提高学生对篮球课程积极性,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反馈,鼓励学生探究问题,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创新能力,同时能促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从而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五)优化考核与评价体系,使评价目标与篮球课程培养目标相一致

科学的考核与评价体系可以合理、准确地评价学生掌握篮球理论、技战术、各篮球社会化技能的实际水平,促进学生勤学苦练,全面掌握篮球理论知识、技术战术以及篮球群体工作所涉及的所有技能。优化考核与评价体系,首先,教师们要更新评价理念,明确评价目标与篮球课程培养目标相一致,考核方式的制定不能够脱离培养目标。其次,根据培养目标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评价的内容注重多元化,包括体育态度、心理素质、理论、技战术、篮球教学能力、篮球群体工作能力等多元化指标,只有对学生进行全面而科学的评价,才能不断提高篮球课程教学质量,使我们培养的篮球人才“能胜任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社会体育指导、或东盟国家体育教学训练等工作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

参考文献:

[1] 吕文辉.对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课专修课教学的思考[J].黄山学院报.(5).

[2] 练光祥.新教材体系下体育院系篮球普修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体育科学研究.(3).

[3] 柴萍.体育教育专业篮球课程教学、训练、竞赛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J].体育时空..

[4] 龚正伟.体育教学论[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5] 孙思哲,李俊辉.新形势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J].中国体育科技.(1).

[6] 许奋奋.体育教育专业篮球课程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体育 毕业论文 第5篇

摘要:

在职高体育课堂教学实践中,研究性教学模式不同于以往的单纯以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它将学习与研究融为一体,以研究为本原,将学习与研究实践有效结合起来,应用于职业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实践中。

关键词:

职高体育;课堂教学;研究性;教学模式

职业高中教育与普通高中的教育目的并不相同,普通高中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在于将更多的学生通过高考的形式送入大学,而职业高中则不然,它肩负着社会使命,即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职业高中的学生除了需要具备相应的基础文化知识外,还需要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所以,职业高中的体育教学则更需要以普通高中的体育教学为根本,在其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拓展,要更具有研究性,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意识,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习惯,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

一、体育教学实践以研究为本

近些年来,职业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所下降,其原因在于,学校体育教学只注重单纯的体能训练,而忽视了对体育教学的正确认识,学校往往只注重奖牌拿了多少,而忽视了体育课堂实践教学是否有效,对于体育教师的评价仅仅局限在其学生拿了第几名,而忽视了体育课堂教学的日常积累。然而,仅仅凭借日常积累仍是不够的,体育教学实践还要重视研究的根本作用。日常的体育课教学要以研究为本,单一的体能训练需要结合科学的教学手段。

例如,田径运动是其他各项运动的基础,田径实践课前,要让学生知道田径中的各项运动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如,在锻炼体能方面,短跑需要爆发力,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人体最大摄氧量;而长距离跑重在耐力和最后的冲刺,考验的不仅是学生的毅力,还能够增强学生心脏及呼吸系统的工作能力;跳跃类的项目就需要学生有效地控制身体各方面的协调能力;而铅球等投掷类项目,能够使得学生肌肉更加发达等等。学生根据这些信息,对具体田径项目进行分析,研究锻炼方式方法,拟定锻炼计划,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制定适合自己的努力方向。

二、学习与研究互相有效结合

研究性教学模式是学习与研究的有效结合,然而现在的职业高中体育教学中却只看到了学,看不到有效的研究,学生将体育课看作身心俱疲的非正常课程,教师管得严,学生反而更退缩。如,田径课长久以来为学生所苦恼,枯燥单调的传统教学,让学生喘不过气来,有的学生虽然喜欢田径运动,但却对田径课颇为畏惧。针对这种状况,教师需要积极改善教学方法,将学习与研究有效结合起来,在研究中总结经验,提出有效的教学措施。

例如,职业高中重在为社会培养直接人才,故而体能训练在职高体育教学中被看做重中之重,田径运动有利于人体机能的全面发展,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实际体能状况进行科学测评与研究,体能差的同学,可加强短距离跑的课时量,同时,在课程中加入一些有趣的体育活动,如接力跑、障碍跑等。体能好的同学,就要加强其体能的全面发展,不仅需要锻炼肌肉,还需要加强内在器官的协调能力,如,跳远、竞走、投掷等来培养体能好的同学的控制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加强人体的器官机能,为将来工作打基础。

三、教师与学生共同协作研究

体育教师是体育课堂教学的中心,这是长久以来的教学观。然而,新课改实施以后,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更多地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充当领路人的身份,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我的舞台,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这就需要教师在充当引导者的同时,将学生放到与自己同等的地位上来,以平等的身份共同协作,将研究性教学模式积极实践于体育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的亲近感,使得教学研究更有效。

例如,学生根据自身特点,提出相应体能计划,教师根据对学生体能的了解,与学生共同研究商讨切实可行的办法。如,在50米跑时,教师可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小组前两名给予相应奖励,最后一名则要再跑一次;在中长距离跑时,教师可将男生女生混合分组,这样有助于促进同学间的友好关系,另外异性相吸,都想好好表现,在对方心里留下好印象,从而增加了练习的效率。教师与学生还可根据实际活动表现,再次研究更为行之有效的实践方案,在不断的相互研究中完善教学计划,从而取得越来越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职业高中的体育教学绝不仅仅是为了取得好的竞赛成绩,只凭单一的教学也不可能将学生推向全面发展的高度。体育教师需要更多地将研究性教学模式导入体育课堂教学实践中,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促成职高体育课堂教学由理想到现实的飞跃。

参考文献:

赵卫。职业高中体育教育若干问题探讨.南昌高专学报,2009(3).

肖雄。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的高中体育教学探析.现代阅读,2011(12).

上一篇:自动洗衣机毕业论文(合集6篇)
下一篇:毕业论文中的图片(必备5篇)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
滇ICP备20230059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