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郭熙的毕业论文(6篇)

个人学习 11 2023-11-23 12:24:03

有关郭熙的毕业论文 第1篇

在“快餐文化”高速消费的今天,招贴宣传在广告中的引用逐渐较弱,但在文化招贴中毅然挺立。设计师也在为招贴的美好明天,不辞辛苦地进行着各种尝试与研究,开始追求心灵上的呼应,在简单元素的搭配上更加注重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这与郭熙“三远法”追求的理念不谋而合。好的招贴设计作品和一个好的构图关系是完全分不开的,完美的构图可以使画面产生感染力和强大的生命力。招贴设计的构图能体现设计师的创作意图,也是各元素相互搭配的位置关系支柱,虽然招贴设计的构图方式存在着的千差万别,但是在郭熙的“三远法”中我们还是能找到它们的相似之处的。

(一)清晰明确的透视搭配

透视关系是在平面中负责塑造立体空间,其实透视法则也就是我们视觉中心点的问题。在郭熙的“三远法”中帮我们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在平远中我们的视觉中心点,主要在画面的前面,画面的后面主要是负责抒情倡议表达自己的志向,形成一望无际的透视感觉;在高远中将我们的视觉中心点放在画面的上半部分,可以提升主要元素的气场,下半部分可以是信息元素的表达,展现高屋建瓴的透视气势;在深远中我们的中心点主要在画面中心左右偏离的位置,可以使我们很快捕捉到信息,凸显画面透视关系的高深莫测。这样的元素排列形成不同的视平线,既不会给观者带来心理上的压迫感,也可以得到观赏者的认可,又能提升主要信息的瞬间表达能力。

(二)主次元素之间的和谐组合

在一副好的招贴设计中,只有负责好主次元素的协调搭配关系,才能突出主题不会模棱两可。在郭熙“三远法”中很轻松地解决掉这个问题,首先在平远中画面的下方负责主要元素的绘制与背景次要元素的组合相得益彰,毫无争渡之意;同理,在高远中主要元素主要位于画面的上半部分,主要元素宏伟挺立,霸气之势瞬间传遍整个画面,下部次要元素的穿插,二者相互衬托珠联璧合;深远中主次元素的搭配更加巧夺天工,主要元素在藏与漏之间,形成玄妙之感,搭配次要元素二者烘托使画面形神兼备。郭溪用“三远法”很快地解决了画面主次元素角色关系的置换问题,不会使画面张冠李戴。

(三)精神寄托的完美呈现

参考

[1]伍蠡甫.中国画论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2]张皓.中国美学范畴与传统文化[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3]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第2卷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4]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5]郝军,孟祥斌.招贴设计教程[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

[6]任杰.探析形式美在招贴设计中的运用[J].设计,2016,29(17):66-67.

[7]申冰.基于波兰招贴设计成功原因探析研究[J].设计,2016,29(11):134-135.

[8]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有关郭熙的毕业论文 第2篇

董源,南唐画院画家,擅长水墨山水或淡着色山水,创“披麻效”。他的很多山水画都是运用效法来达到虚实相生的效果。董源用笔丰厚,浑圆。最能体现他艺术成就和风格特色的当属《潇湘图》。川在林木的文章里,提到了董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讲究写实和通过对现实真实描绘来创造的意境的时代。米莆在其《画史》中这样评价:“董源平淡天真多,唐无此品,在毕宏上。近世神品,格高无与比也。峰峦出没,云雾显晦,不装巧趣皆得天真;岚色郁苍,枝干劲挺,咸有生意;溪桥渔浦,洲诸掩映,一片江南也”。叫这些画家的评论无不说明董源的山水是实事求是的,是经过观察画出的山水。其实,不管是在中国画还是西方架上绘画中,观察都是非常重要的,是画家积累的源泉,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初学者还是应该重视观察的。接下来谈《潇湘图》。 《潇湘图》属绢本,设色。这幅图描写的是潇湘而水交汇处的景色。画面的构图用的是平远法,近景浅滩的芦苇,中景水中游动的小舟。给人一种平淡朴实中又含有悠悠深谷的乐趣。山和石头用色花青及墨,人物用以重彩。在山间和山头多用的点效,表现出南方山水优雅清新的一面。在这幅画中,我虽然没有看到乐观、喜悦和赞美的感观,也未曾感受到俗媚,却从中感受到一种虚空淡无的山水画情傣。评论家对董源的这种以独特的技艺再体现南方山水的淡雅情趣有着非常高的赞赏。

有关郭熙的毕业论文 第3篇

从字面上看,动力是一个蕴含着运动与力量的词汇。阿恩海姆认为,视知觉不仅存在着一种偏爱简化和平衡的倾向,还存在着一种通过加强不平衡性和偏离简单式样来增加张力的趋势。几乎所有艺术作品都会给人传递或膨胀、或收缩、或延伸、或旋转的力的感觉,但很显然,艺术作品中不存在真实的运动,我们看到的仅仅是视觉形状向某些方向上的聚散或倾斜。正如康定斯基所说,它们包含的是一种“具有方向性的张力”,而阿恩海姆称之为视知觉形式结构的动力。

(一)由倾斜产生的动感

(二)由变形产生的动感

偏离不单指位置上,也包含形状的变形。在巴洛克艺术中,大多长方形比黄金分割比例更矮胖或更苗条,这种比例会造成更大的动力,看起来像是被横向拉扯或纵向拔高后的模样,这种带有运动趋势的图形是通过将简单比例的长方形收缩或拉长后的结果。按照往常的视觉经验,空间有着明确的层次分割。图形艺术家埃舍尔的矛盾空间作品会让人感到心理不适,因为变形的空间冲击到脑中以往的视觉经验,多个空间视角发生冲突,从而产生紧张感,有想去改变画面的冲动。立体派画家_善于将人物的正面与侧面形象统一起来,但当他把两者强行结合在一起时,并没有暗示出有机统一性。我们判定他想表现的内容,是通过不协调的诸方面相融合,造成一种内在紧张,这些单位形状相互干扰,从而产生具有强烈运动感的效果。视觉对象的变形会使观看者产生复杂的心理波动,例如2015年“靳埭强设计奖”专业组银奖作品《食色》系列招贴设计师陆家东通过对“食”字和“色”字共用结构——“口”的替换变形,用嘴巴的夸张表情表现出人类对吃与性的贪婪欲望。三张招贴中有的通过手和口形象的重组,让读者产生心理的刺激感和疼痛感,画面有种不停晃动的趋势,这种图形表达刚好和时下许多年轻人对爱情不屑一顾的态度契合;有的将“食色”变形共用“口”字,读者通过被拉长的元素可以知觉到来自左右扩张的力,大嘴透漏出人类面对食物和性时,内心吸收、霸占、吞没等最真实的想法;还有的将文字部分结构做了立体化变形和图形替换,使“食色”冲破了文本的意义,迫切地想伸出画面,以人类的身份疯狂捕捉各类秀色。这组招贴整体风格像平日打趣闲谈一样轻松,但我们仍能知觉到饱满的张力和欲望,可谓静中有动,回味无穷。

(三)由频闪产生的动感

运动效果还可以从那些造成频闪运动的静止式样中产生出来。例如将照相机的快门速度调低来拍摄奔跑中的马,照片会出现像一阵风一样的马的奔跑痕迹,多个马身有规律地从后往前错落的重叠着,速度感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从照片中可以分析,造成频闪运动需要有一定的条件:在整个视域中,各个视觉对象的相貌和功能基本上一致,但他们的大小、位置、形状等知觉特征又不一定相同。当这些视觉对象在同一个视域里同时出现,就会产生一种同时性的运动效果。加拿大设计师安德雷的作品《反免罪招贴》最吸引我们的就是大胆倾斜的构图与频闪效果。这两者在这幅作品中的结合堪称完美,缺任一元素,画面的表现性都会大大降低。这张招贴是为墨西哥一个“反免罪招贴”展设计的,展览主要关注的是中美洲和南美洲国家存在的罪犯逍遥法外的现象及其社会影响。作品整个画面充斥着变形的嘶吼面孔,从右下方向左上方放射状的重复扩大,出现频闪效果,而当中每一个面孔都是下一个面孔的共用图形,产生了层层递进的压迫感。从右边的结构图中可以看出招贴倾斜的构图正以对角线为中轴朝两端无限敞开,对角线轨迹上的张力有拉伸效果,会带动画面强烈的动感和爆发力,仿佛这邪恶的嘴脸要将观众吞噬一般。红、黑、白三个经典颜色用得恰如其分,既有黑色恐怖与白色恐怖的笼罩,又将红色血腥残暴的一面尽情凸显,使整个招贴统一在一种紧张暴力的情绪中。只需一眼读者就能完整地知觉到设计师想要传达的内容:一个强烈的愤怒的反免罪宣言。招贴是现代广告中使用较广泛的传播手段之一。一个有限空间可以变换出无穷无尽的视觉图形,发挥最大的传播效应,它考验的是设计师抓住读者心理运动的能力。不管现在的技术如何天马行空,招贴与受众间产生力量的共鸣且清晰地表达传播内容才是好设计不变的核心。

有关郭熙的毕业论文 第4篇

通过以上作品分析我们发现,真正好的招贴重在向受众传达整体情绪和氛围。我们所看到的被提炼成符号的简化式样、倾斜的构图以及变形或异质同构的图形等视觉元素,都是想通过受众知觉画面的过程表现一种或平和、或愉悦、或紧张、或愤怒的情绪与力量。不同主题的招贴应利用不同的方式组织视觉各要素,抓住主题的同时掌握各种视觉元素能够传达的情绪和氛围,招贴的创意与实践就会变得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1]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8.

[2]宁海林.阿恩海姆视知觉形式动力理论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

[3]杜士英.视觉传达设计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

[4]何屹.视知觉中的诗意表达——金特凯泽的招贴艺术[J].陶瓷科学与艺术,2009(11):52-54.

[5]吴午华.文字与书籍设计的视知觉[J].美术教育研究,2011(12):92.

[6]龙真.从视知觉规律看现代包装设计[J].包装工程,2014(20):75-78.

有关郭熙的毕业论文 第5篇

摘要:近年来,几部优秀动画电影的出现及其带来的社会效益燃起了人们对国产动画电影的希望。不同于传统的电影艺术形式,动画电影一个极大的特色就是画面的质感,优秀的动画电影能够在通过精致画面给人美好享受的同时,向观众输出文化的魅力,散发独有的气质。我国是一个历史深远、传统文化沉淀深厚的国家,传统文化因素及美学风格的源泉取之不尽,如果能够将传统文化因素和传统的美学风格应用到国产动画电影中来,不仅成就了动画本身,提升了动画电影自身的层次和境界,同时也赋予了传统文化美学新的生命。但现实是目前我国动画电影并不能将传统元素充分体现出来,甚至给人一种不伦不类的感觉。本文旨在简单介绍美学风格和传统文化因素如何在国产动画电影中体现,并阐述从其中获得的启示。

关键词:国产动画;动画电影;美学风格;文化元素

传统的观点坚持认为动画是儿童的专属品,青少年以及成年已然告别了动画时代。这种观点在现实面前不攻自破:凭借优秀的画面、精良的制作、动听的背景音乐、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等,近年来,动画电影不仅占据了一定的电影市场,获得了丰厚的电影票房,更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国际上迪士尼对动画电影的开拓不遗余力,同时也享受到了不小的甜头,致使全球对动画电影都趋之若鹜。国际上的《疯狂动物城》、《功夫熊猫》、《神偷奶爸》、《疯狂原始人》、《冰雪奇缘》等无论是口碑还是票房都十分喜人。邻国宫崎骏的动画电影让我们神驰神往,在不同的年龄段去回顾都会有不一样的感触和见解,此外,诸如“龙猫”等形象已经成为一个标志,不断虏获观众的心。“天空之城”的背景音乐总能荡涤我们内心的复杂,让我们沉陷在片刻的幽静中。国内《大圣归来》更是掀起全民对动画电影的怀念和追捧,江流儿河大圣之间感情的变化牵动着观众的心弦,精美的画面每一帧都有人拿来做屏保,群众的口口相传让这部起初票房增长极缓的电影最终拿下十亿出头的喜人票房成绩,创造历史的同时也让人们看到了国产电影的新希望。《大鱼海棠》评价两边倒,这部动画电影诚然存在硬伤,我们不否认情节上的诟病和对传统文化浅尝辄止的肤浅,但是依然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其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的运用为我们呈现了美轮美奂的视觉盛宴。

一、国产动画电影传统美学风格形成的文化因素。

国产动画电影中的传统美学的融入

我国传统美学十分注重意境美,强调通过虚实结合来呈现主旨,很多时候都给人意犹未尽却其乐无穷的感受。这种见好就收的方式带来的效果是让人惊喜的,它的价值宛如一幅意境深远的山水画,又像一段余音绕梁的天籁之音,让人久久不能忘怀。这种对于意境美的追求在国产动画电影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很多动画电影通过精心设计的画面将想要表达的内容不直接公之于众,而是通过人物的服装、场景的细节等隐晦的表达出来,至于能不能一眼看破天机那就得看观众自身的水平了,因此,很多时候人们对于同一部动画电影的评价往往区别很大,甚至两极分化;同时也有人表示对于某些动画电影看过几次,每一次的感悟都不一样,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他们注意到的细节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懂电影的核心,看到了以前忽视的内容。而这些正是因为国产动画电影受到了传统美学思想的影响。20xx年与观众见面的国产动画电影《大鱼海棠》,准备时间据说长达12年之久,这12年对很多人来说是个噱头,对部分人来说却融化成满心的期待。它以中国的水墨山水画为基础进行描绘,每一帧画面都是一幅高质量的画卷,因此它的每一个场景都让人仿佛置身于国画中。此外,除了受到传统美学思想的影响,该电影在追求意境美的同时也融入了中华文化元素,因此,在这部动画中我们看到了诸如“鲲”、“对联”等中华文化实体,同时其建筑风格、人物服装都将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完美地融入其中,最重要的是开篇引用庄子的《逍遥游》,同时也简单的.阐述了该电影的核心。虽然这部电影的评价两极分化严重,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它是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艺术设计相融合的一次完美尝试。

国产动画电影受到民间文学的影响。

二、传统美学风格与文化渊源对国产动画电影的借鉴意义。

中国元素是不竭的艺术源泉。

深挖传统文化艺术的内涵,拒绝流于表面。

我国传統文化元素的内涵十分深厚,流于表面的浅尝辄止犹如管中窥豹,而且没有深挖的文化表现给人一种肤浅、幼稚的印象,贻笑大方。所以,国产动画电影想要讲传统文化元素和电影完美结合在一起,切记不可以浮躁,要沉下心来钻研传统文化的内涵,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依然拿《大鱼海棠》为例,这部动画电影在画面和人物设计上总体还是十分让人满意的,古色古香的设计让观众看到了诚意。但是对于这部电影的评价却呈现两极化的状态,很多人认为电影的诟病突出。比如整体画面的古色古香和主人公颇具现代化的语言之间存在很大的矛盾。湫在遭受椿的冷落后面对悬崖大喊“你拒绝的是一个天神的爱”,看到这里观众不仅不能感同身受湫的悲凉,反而有一种“出戏”的尴尬,因为电影发生在上古时代,整体风格也十分古朴,但是这台词却像青春偶像剧男主角才会说出来的,格调上十分突兀。其次,由于电影时长等原因的限制,《大鱼海棠》在情节上做出了不少的删减和调整,让人费解,因此很多观众抱怨部分情节看得云里雾里。

参考文献:

[1]刘翠翠: 国产动画传统美学风格形成的艺术根基及文化探源[J]. 美术教育研究20xx(4)

[2] 席威:大鱼海棠》:国产动画电影中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及美学风格[J]. 电影评介,20xx(17)

有关郭熙的毕业论文 第6篇

摘 要:动画是一门艺术,其中不但包括了文学艺术,还包括了音乐艺术、戏剧艺术等多种艺术类别。中国动画电影问世于20世纪20年代初,到现在已有百年之久的历史了。中国的第一部动画电影是万氏兄弟在上海拍摄的《大闹天宫》。

关键词:艺术风格论文

一、具有民族艺术风格的中国动画电影

中国有着几千年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在时代和科技不断发展进步之时,中国动画电影创作结合传统文化,动画爱好者数量在不断增加,他们对中国电影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些也预示了中国动画电影蓬勃发展时代的到来以及中国动画电影巨大的潜在发展力。《骄傲的将军》是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于20世纪60年代推出的作品,作品讲述了一位将军在胜利归来后,变得骄傲自满,逐渐荒废了兵法和武艺,被敌人活捉的故事。[1]动画的编剧是著名漫画家华君武,影片中中国民族艺术风格浓郁,将军的形象通过京剧脸谱呈现,背景音乐与中国戏曲相结合,动画的建筑也是具有中国古代特色的碧瓦和青砖。《骄傲的将军》是“探民族形式之路、敲戏剧风格之门”的首部作品,将“中国学派”展现得淋漓尽致,运用了多种民族元素,使得动画的中国民族艺术风格成为世界动画电影界亮丽的风景线,《骄傲的将军》也成为中国动画借鉴的对象。

二、民族艺术风格在中国动画电影的发展

中国动画创作的民族艺术性,一直是动画艺术家关注和追求的重点,民族艺术风格也是中国动画发展的方向,它将中国的民族灵魂、民族感情融入其中。中国文化底蕴深厚,经过几千年的发展,积累了大批优秀的思想文化、民间传说、寓言等,使中国动画创作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这种民族艺术风格的形成是几千年来社会环境、文化、语言、风俗传统共同影响的结果。《神笔马良》《三个和尚》《草原英雄小姐妹》《大闹天宫》等作品都是中国动画电影中融合了中国古代神话、寓言、历史等民族特色,动画在艺术手法和技术运用上,都是民族艺术风格发展的成果。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市场上充斥了大量的美国、日本的动画电影作品,导致中国动画进入了艰难的困境之中,中国动画甚至在这种困境中迷失方向,逐渐忽略了它的民族艺术风格。动画中的民族艺术风格是通过艺术风貌、特色、格调和气派将体现的,并非一味地重现历史。中国动画电影要在跟上时代要求的同时,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使传统艺术与时代感相结合,注重艺术的表达和民族化的展示。

三、民族艺术风格在中国动画电影中的体现

(一)人物设计的民族化

《大闹天宫》是一部彩色长片动画电影,影片以神话形式,通过孙悟空闹龙宫、反天庭的故事,集中而突出地表现了经典人物孙悟空的传奇经历。影片中孙悟空造型奇特,面色粉红如蟠桃并且长满毫毛、弯眉呈绿色、眼睛周围还有红色鸡心;在衣着方面,孙悟空上着黄色上衣、下着豹纹短裙、黑色短靴配大红的裤子,脖子上还围着绿色围巾,这些看似其他的造型,却融合了中国古代服装的民族化特点,使得孙悟空看起来神采奕奕、勇猛矫健。以古代帝王画像为灵感,玉皇大帝慈眉善目,留着胡须,在影片中玉皇大地的形象采用较大比例,高高的坐在天宫之上,受各路神仙敬仰。动画中的神仙也与中国古代寺庙的神仙雕像相符,将托塔李天王、哪吒、太白金星等神仙刻画的栩栩如生。

(二)音乐的戏曲化

上一篇:商业教学毕业论文(优选6篇)
下一篇:皮带称重机毕业论文(实用4篇)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
滇ICP备20230059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