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完整版(实用10篇)
43
2023 / 11 / 24
指翻译过程中为了使译文符合目标语的表述方式、方法和习惯而对原句中的词类、句型和语态等进行转换。具体的说,就是在词性方面,把名词转换为代词、形容词、动词;把动词转换成名词、形容词、副词、介词;把形容词转换成副词和短语。在句子成分方面,把主语变成状语、定语、宾语、表语;把谓语变成主语、定语、表语;把定语变成状语、主语;把宾语变成主语。在句型方面,把并列句变成复合句,把复合句变成并列句,把状语从句变成定语从句。在语态方面,可以把主动语态变为被动语态。我们学院受教委和市的双重领导。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们都知道,传统的教学环境下,教师大都是凭借书本上的知识照本宣科的进行讲解。这种书本教学法虽然可以知识教学内容的讲授,但是却使得课堂教学变得十分单调、枯燥,进而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降低。我们都知道,多媒体技术具有将文本、文字、图形、视频以及音频进行整合的功能,因此,教师可以将原本课本上的知识以生动形象的形式展现给大家,进而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以及活泼性。同时,这种生动的教学形式还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
传统的教学环境下,教师为了节省课堂的教学时间,大都采用“满堂灌”以及“一言堂”教学模式,与学生之间缺乏一定的互动,进而导致课堂的教学氛围极其沉闷。我们都知道,良好的学习氛围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以及主动性的关键,没有了好的学习氛围,又何来学习效果的'提升。而多媒体技术的参与恰好能改善这一问题。在多媒体技术的参与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软件进行情景设置教学以及师生互动教学,进而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调节课堂教学氛围。
大幅度提高教学效率
有了多媒体技术的参与,教师可以随时查阅资料,我们都知道不同于其他专业的课程教学,在英语翻译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除了要教授课本上的相关知识以外,学生还需要了解大量的课外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能够适应各个领域的翻译工作。利用多媒体技术,我们则不必像传统的教学一样,需要翻阅大量的文本资料,而是直接利用互联网进行查阅就可以了,进而减少大量的查阅资料的时间,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同时,多媒体技术的参与也可以保证课堂教学氛围的轻松、愉悦,进而使得学生的学习充满积极性,从而大大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视角对语言形式选择运用的制约体现在语言的各个层面。在词、句层面上视角表现在情感变化对不同语法结构有影响,在语篇层面上,视角的体现更为复杂。语篇的层面开展对表现于目的语篇重构中各种技巧、方法的描写,在于语言实际的存在形式是语境中的语篇,而非孤立的词和句。翻译,作为一种跨语文化交际形式必然在语篇的层面上进行(司显柱,2004)。因此,虽然我们并不反对,也理解基于视角、目标以及方便的考虑而将研究对象——词语和句子从其所在的母体——语篇中抽象、剥离出来,但从根本上说来,这种见木不见林的先天不足必然注定了对语用翻译结果的以偏概全,无法达到语用语言等效和社交等效之目标。
汉语主要用“意合法”,意义上的衔接而不一定要依赖连接词语,而句子内部以及上下文之间多靠语义来连贯;在结构形式上,汉语语篇多采用句内与句间的直接组合,形式上缺乏显性的衔接手段,但通过逻辑推理或直觉判断,语义是连贯的。所以,我们可以说汉语是高语境的语篇构成的。现代英语语句的衔接多用“形合法”,英语语篇结构形式多为句与句的有序排列,形式上照应指称,衔接严谨,环环相扣,语义上脉络明晰,一意贯串直到篇末。由于人们思维模式的不同造成了英汉在衔接手段运用上的差异,而这一点意味着我们在双语互译时须进行相应的策略转化,才能使译文尽量符合译入语读者的思维方式和行文习惯.翻译策略
(一):汉语使用重复而英译时多使用替代汉语更常用原词复现和省略,而英语则多用照应和替代。潘文国(1997:350)依据Halliday和Hasan的英语衔接手段分类,将汉语的语篇衔接手段重新分类,即“原词复现”为前一类,称作“重复”;同义词、近义词复现,上下义词复现,概括词复现以及Halliday的照应(reference)和替代(substitution)则合并为后一类,统称为“替代”。这一区分显示出汉英话语组织的显著差别,即汉语倾向用重复手段,而英语则倾向于用替代手段。汉语很少使用同义替代的手段,也很少使用代词,以免引起指代不明。例如:(1)那是一个寒冷潮湿的晚上,这样的晚上大部分人呆在家里。Itwasoneofthosecold,.例(1)使用关系副词when引导定语从句,起替代作用,避免了汉语原文中的重复。另外,汉语语篇中重复的词语和结构,译成英语则往往需要代词等其他词语或结构替代。如:(2)独自享乐是一种快乐,独自悲伤也是一种快乐。H,.英语中除了修辞需要外,很少重复同一个词或结构,而在汉语中重复现象频繁出现。英语中不能省略的成分往往使用代词、同义词、近义词以及代替句型来替代前文出现的词语和结构,而汉语则倾向于使用相同的词语或结构呼应前文出现过的词语或结构。翻译策略
(二):汉语使用重复而英译时多使用照应英语的照应大多用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来表达语义关系,而汉语常用零式指代和名词的重复来实现。例如:(1)Hehatedfailure;,risenaboveit,despiseditinothers.例句(1)译为“他讨厌失败,他一生中曾战胜失败,超越失败,并且藐视别人的失败”,将句中三个第三人称代词it都作为后照应,回指前面说过的“失败”,使上下文在意义上连结起来;而汉语则通常重复人称代词所照应的名词。(2)M;.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离心离德,便产生这些问题;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齐心协力,定能解决这些问题。从例句(2)我们可以看出,英文中“theseproblems”一词在这个语篇中并没有重复,整个语篇的衔接通过人称指称来实现的,即通过人称代词“them”在后句的重复完成英语语篇的衔接;而在汉语翻译中,往往将人称代词“them”所照应的“这些问题”重复。由于源语和目的语存在差异,衔接手段上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处理得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翻译质量。鉴于汉语衔接的“意合”性,语篇构建时应少用照应手段,转换成英语时,应根据“形合”的特点予以补充。例如:(3)她的黑发蓬松地飘拂在宽宽的前额上,脸是短短的,上唇也是短短的,露出一排亮亮的牙齿;眉毛又直又黑,睫毛又长又黑,鼻子笔直。H,herfacewasshort,herupperlipshort,,,,hernosestraight.源语是汉语中典型的`“意合”表达方式,但是为了符合英语“形合”粘连原则,译文共用了7个“her”。译文有必要增补重复代词,否则译文将有悖英语的照应习惯。例(3)译文并不含混,反而更简练、流畅、自然。通常,在汉译英时,类似的增减都可根据目的语的语篇特点而进行调整。反之,英译汉时,可以适度地减少照应手段,来满足汉语“意合”的粘连特点,避免冗余信息的产生。翻译策略
(三):汉语使用省略时而英译时多使用连接从语句衔接方式来看,英语句子之间或句群之间往往使用一些过渡词来衔接,要求结构上的完整;而汉语句子结构一般都按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排列,语序相对固定、关系明确,不需要太多的连接词来表示相互的关系。因而,与其它衔接手段相比,连接是英汉两种语言之间差别最大的一种。英汉语篇连接成分的不同之处归结起来主要有两方面:即显性与隐性的差异及短句方式不同所引起的差异。故汉译英时,译者应根据目的语的特点对译文的逻辑连接方式进行调整,适当地增补一些关联成分。例如:(1)a.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b.(若)知己(而又)知彼,(则)百战不殆;(若)不知彼而知己,(则)(将)一胜(及)一负;(若)不知彼(而又)不知己,(则)每战(将)必殆。(潘文国,335).(刘宓庆,159)例(1)a句中的“而”字只是形式词,可有可无。但如果此句要去掉“而”字,我们须按汉语的节奏规律改成“知己不知彼”(为了符合汉语表达的先双后单规律)。如果我们把这段话中省略、隐含的东西都补上,则改写成b句。对比例(1)中原文与译文,形合和意合的特点非常明显,凡汉语中隐含的成分在英语中一个也不能少,译文多用连接词表明句际关系的特点,理顺句子的语义关系,使汉语的隐形粘连显性化,以此符合英语的形合特征和行文要求。另外,我们还要注意英译文中出现五个“you”,而原文中没有,汉语中类似的虚词主语或无主句运用频繁,但英语由于要遵守主谓一致的原则却必不可少,这一点会在下文着重分析。同理,英译汉时,译文应考虑汉语的衔接特点,汉语句法结构重意合,语篇结构紧凑,词语的冗余现象较少。因此,英译汉时原文的从属连接词均可予以省略。例如:(1)SundayisthedaywhenIamleastbusy.周日我最闲。
(四):汉语使用省略而英译时多使用重复就省略而言,由于英语是以形合为主的语言,因而英语中的省略多数伴随着形态或形式上的标记;而汉语是以意合为主的语言,省略在很大程度上与所表达的意义有直接的联系。因此,简洁地说,汉语的省略只求达意。英汉两种语言中的省略现象大致可分为三种:名词性省略、动词性省略和小句性省略。1.名词性省略在以汉语为母语的人的传统思维中,常常反映出某种隐性的主体意识。这种汉语隐性主体意识的典型表现可见于汉语中大量无主句的运用,而英语作为主语显著(subjectpromi-nent)的语言,一般不能省略主语。例如:(1)(你)开始吃头盘菜或冷碟的时候,印象很好。(你)吃头两个主菜时,也是赞不绝口。(你)越吃越趋于冷静,(你)吃完了这顿宴席,缺点就都找出来了。(选自2004专业八级汉英翻译试题)Y,
exposed.(参考译文)从例(1)可看出,英语句法特征是主语突出,但由于受汉语的影响,学生汉译英时主语缺失的现象较严重。在汉译英时,我们要把原文不明显、被省略或未说明的主语在译文中表现出来。
另补充说明,处理英语无主句的方法很灵活,例如:(1)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WhenIgotupinthemorning,I-.(重复主语)(2)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瞌睡人的眼。H-,.(调整句子结构,选择句中合适的主语)以下两例均为汉语无主句,译者对汉语的框架结构有较好把握,适当进行调整,除运用重复或增添主语等技巧之外,译法灵活,译句顺畅,符合译文主语突出的句法特征。2.动词性省略英语动词性省略是常用的衔接手段,试析以下例句:(1)Readingexercisesone’seyes;speaking,one’stongue;whilewriting,one’smind.()阅读训练人的眼睛,说话训练人的口齿,写作训练人的思维。(2)———Weseemedtobefollowed.———Irememberhavingbeen(...).———好像有人跟踪我们。———我记得刚出旅馆时就有人跟踪我们。翻译时需特别注意英语原文中无其形但又有其意的词语。如(1)中后两句中的动词“exercises”被省略,突出英语以简洁为美、精炼压缩的特点,但为了使译文忠实地表达原文的意思与风格,并使译文合乎表达习惯,汉译时须采取增词法,将省去的两个动词意思均重复,构成排比句,句式整齐,语言生动有力。同样,例(2)中的“跟踪”只有重复,才使汉语语篇衔接紧凑。由上文可见,英语中常常省略前面已出现过的动词,而汉语则往往重复再现英语中的省略现象,有时为了保持语法的正确;有时是为了促成结构的整齐匀称、表达流畅的需要;有时既是语法的要求,也是修辞的需要。3.小句性省略谈及英语小句性省略现象,首先我们须明确小句省略和复句之间的关系。在结构上直接相关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小句构成一个复句。复句可是平行关系,也可是主从关系。在平行结构的复句中小句有相同的地位,而主从结构中的复句中各小句之间的地位则不同。
Halliday提出,在小句中有三种类型的主从结构关系:条件(通过表结果、目的、条件或原因等的小句表达),附加(通过非限定性关系小句表达)和引述。(Halliday,199-200)在复句中平行结构和主从结构可以任意组合,如下文所示:(1)———J,.———Who?(2)IkeepquietbecauseB-tionsJack’’tknowwhy.(3)———I-lished.———When?例(1)和(2)有一共同点,即第一个小句均在被预设的范围之外;另外,在(1)句的平行结构中,Who?(谁?)与somebody(某人)前后衔接;被预设的小句是somebodycalledin(有人打电话来),句子剩余部分也在预设范围内,其意义应为“W?”汉译例(1)的答句时,应采取重复的手段,译为:“是谁那么急着打电话进来说有紧急的事情要跟他讲以致他不得不推迟会议?”相应地,处理例(2)时,也须通过重复手段将省略的主从结构重复译出“我不知道为什么如果有人提及杰克的名字巴巴拉就会发怒。”(Idon’tknowwhyBJack’sname.)例(1)和(2)体现了一个原则,即任何类型的省略小句都可以预设复句中的任何小句,然后又自动地预设在它之后(在并列结构中)和所有依赖于它的(在主从结构中)小句。(Hall-iday,201)但要注意的是,这一原则也有限制,甚至还有造成歧义的可能。如例(3),答句“When?”在这里既可指“W?”,也可指“W?”如何本论文由无忧整理提供解决取决于诸多因素,有一种倾向是预设更靠近的成分;也就是说在复句后部的成分,而不是前部成分,尤其是当在后面的成分较长时,更是如此。但此策略并非所有情况都适合,故在汉译英语小句省略句时,究竟应重复句中哪部分内容,须慎重考虑。
为了保留原文的特色和个性,我们可以采用异化的翻译方法,但是对于译语中缺失的文化语境,我们可以采用增加注释或阐释的方法,即保留了原文的特色,又消除了因文化差异所带来的认知语境中的障碍,有效地实现译文的功能。
例1:生在苏州,穿在杭州,吃在广州,死在柳州。
It is gook luck for anyone to be born in Suzhou with the most promising living environment, to dress himself in Hangzhou with the most beautiful silk clothes, to dine in Guangzhou with the most delicious food, and to die in Liuzhou with the most elaborate funeral.
“苏州”、“广州”、“杭州”“柳州”都是中国的城市名,在这里无法采用转换形象的方式改译,如果采用音译或直译的方法,译语读者无法知道为什么要“生在苏州”……,采用解释性的增译方法,可以跨越理解的鸿沟,将暗含的意思表达了出来。
参考文献
[1]李建红.从互文性的角度看文章标题的翻译[J].外国语言文学(季刊).2006,2。
[2]张美芳.从语篇分析的角度看翻译中的对等[J].现代外语(季刊),2001,1。
[3]司显柱.论翻译技巧研究的语篇视角[J].上海科技翻译,2004,2。
[4]张军平.论翻译中语篇视角的转换-从《葬花吟》英译谈起[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2。
[5]朱燕.新闻英语标题汉译的关联理论视角[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6]赵秀凤.语篇视角的语言表达-以“言语场景”为基础的认知构建模式[J].山东外语教学,2006,1。
如前文所述,科技文章要求行文简练,结构紧凑,为此,往往使用分词短语代替定语或状语从旬,使用分词独立结构代替状语从句或并列分句,使用不定式短语代替各种从句,介词+动名词短语代替定语或状语从句。
在学术论文的人工翻译过程中除了以上的5种技巧以外,还有很多的翻译技巧可以运用,有的时候会因为论文所涉及的领域不同而具体采用很独特的技巧。不管运用哪一种技巧,所有的译者都只有一个目的,而且必须要达到的一个目的,使译文忠于原文,尊重科学,行文简洁,结构紧凑。
关键词:科技论文翻译技巧,科技论文怎么翻译,论文翻译的一些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