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完整版(实用10篇)
44
2023 / 11 / 24
水彩艺术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以往我们有盲目地随着西方潮流走的迹象,没有把水彩艺术的创新真正扎根于本土文化和民族文化中,没有形成具有中国文化内涵的绘画艺术。中国水彩的当代性转型,要反对文化后殖民主义,割裂自己文化艺术传统的历史,无视地域性、无视自己的文化。我们提倡中国水彩的当代性转型要具有“中国性”,要具有国族精神,制造自己本土的当代性,不盲目跟风,从文化的根性入手,真正反映中国文化个性,具有中国艺术精神。中国水彩艺术家必须深刻理解中国艺术传统,认识整个中国艺术发展的格局,还要研究世界各民族艺术的现状与趋势,而不能仅限于研究水彩画本身。中国有着博大精深的绘画传统,其中意象论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中心范畴,也是中国美学最具有世界贡献的一个突出典范,中国水彩应该体现中国文化艺术精神、体现中国人的艺术审美价值,吸取其精华。
1.了解水彩画的特点。通过讲解让学生知悉水彩画是用大量的水和透明颜料在水彩纸上进行绘画的,水与色彩的透明感是它的特点。水彩画讲究用水,调配得当可以在纸上形成透明且爽朗的艺术特色,给人一种特别整洁纯净的美感,同时也要注意水用多了,画面水迹太多,颜色游移,得不到所需要的形体和颜色,反之则没有润泽与透明,使得颜色脏而干。水在水彩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只有通过不懈的练习与结合驾轻就熟的笔法才能逐渐掌握与适应。
2.运用技法与特殊技法。通过示范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水彩画技能。比如:干画法、湿画法的不同运用与不同效果。干画法是不受时间限制的,可以多层叠加,这种方法是学生最容易掌握的一种技法。不过这种画法多次的叠加会使画面变得脏污、浮色和呆板。湿画法顾名思义是在还没有完全干透的情况下着色的方法,也就是在画第一遍色未干时再画另外一种不同的颜色,两种颜色相互交融,形成独特的美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重点放在干画法与湿画法的结合上,指导学生干画法与湿画法要恰到好处,胸有整体,并从局部画起,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精力集中,掌控水与时间变得容易,两种画法并用合理,顾此失彼的现象就能降到最低。画出的效果爽朗流畅,运用自如,就能于对比手法中出现丰富生动的效果。
3.大胆实践,张扬个性,培养审美、创新能力。通过实践让学生尝试用一些特殊技法绘画一些肌理。如:酒精、盐、松节油、菜汤的喷溅,塑料包装物的肌理,有规律的印章刻印法,用蛋清或蛋黄调色加厚处理,利用丙烯和树胶调色,等等。开始动笔时一些学生胆小,怕弄脏画面。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典型示范,尽量让学生“动”起来,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绘画。例如用松节油、菜汤喷溅在纸上,一开始在白纸上喷溅或在画过颜色的纸上喷溅,再用水彩颜料覆盖,画面出现排斥第二层颜色的斑点露出第一层的颜色,自然而然地出现一些丰富的颜色对比和所需要的肌理。通过水彩画学习,指导学生用特殊技法作画,帮助学生扩大视野、开拓题材,生活中废旧材料的利用使得生活和学习水x交融,使学生更容易发现美,强化创造美的意识。四、结语美术教育是中小学必须学习的课程,作为美育的一项,它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材料性是美术教育的一个独特的特点。使用不一样的材料进行创作,会使得作品产生截然相反的效果与美感。要加强中小学美术教育中水彩画的教学,让学生进行水彩画创作,在水彩画创作中全面提高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1.课例问题
纵观人美版教科书中的中国画内容,给人留下一个强烈印象,就是中国画与其他艺术形式的最大区别,主要表现为中国画是运用笔墨在宣纸材质上表现的一门艺术样式,这显然与中国画的真正内涵存在一定距离。目前学校的美术教育是为了认识和体验中国画,以及培养学生树立爱护传统美术的意识,并不是肤浅地了解和尝试,而是要通过全方位、多角度地接触,在实践、欣赏、评述、探索中真正理解中国画,显然此套教材与此目标尚有些距离。
(1)课程内容相对单一。其一是课程内容单一,前后内容似有重复之嫌。如在5册第15课《彩墨游戏(一)》和6册第8课《彩墨游戏(二)》,这两课都是体会和尝试水彩和墨色的渗化效果,但并未呈现出递进的学习内容。而有关墨色渗化的技法及对宣纸材质的认识,在15册第3课《墨与彩的韵味》和第4课《笔墨的情趣》中又再次出现,虽与前面要求有所递进,但内容较为单一。其二是表现手法单一。中国画从表现形式来看,有写意、没骨和工笔之别,此套教材主要关注了写意画而忽视中国画表现手法的多样化,这显然不利于学生对中国画的全面认识。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理心理的发展水平,在第四学段(7~9年级)完全可以安排工笔画的教学内容,以此来拓展学生的中国画表现能力。同时前后课程间缺乏系统性的建构,教学目标并不清晰,难以发展学生自主学习中国画的能力。在教材中有多课是使用水墨材料来表现,但未涉及任何有关中国画审美和造型特点的内容,诸如7册第12课《娇艳的花》、8册第8课《用彩墨画鱼》和9册第7课《动物的脸》。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学目标不清晰和课例中的图例选择不当有关。
(2)知识点有待商榷。教材中传递的知识点应是经过反复考证后形成的认识,因此,对知识点的表达必须慎重,但教材中的某些表述显然值得商榷。如在16册第3课《中国画的形式美》中,编写者把中国画的形式美归纳为四点,并在“章法之美”中谈到了中国画的形制,在图例中也展示了各种不同形制的中国画,显然编者也意识到中国画形制的独特性,但把形制置于“章法”之中似乎并不妥当。章法是指表现物象在画面内的构成方式,而形制则是画面的外在表现形式和装帧方式,显然“形制美”也是“中国画的形式美”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把它从“章法美”中独立出来更合适。在16册第4课《用电脑画山水画》中编者写道:“在空间处理上,中国山水画运用散点透视,‘以小观大’,把高远、平远、深远巧妙地加以灵活运用,形成了完全不同于风景画的独特的画面效果,运用图像处理软件来绘制山水画。”其中“散点透视”一说值得商榷。“透视”一词原于拉丁文“perspclre”,意即“看透”。透视学即在平面画幅上根据一定原理,用线条来显示物体的空间位置、轮廓和投影的科学,所以透视的基本特点是拥有一个固定的“视点”。这一原理源于西方,“散点透视”的提出者想借用西方古典绘画中“透视”这个科学名词,来形容中国画中局部纵深的空间表现手法,但又苦于在画面上找不到固定的消失点,因此,臆造了“散点透视”这一概念。若细究其理,中国画不仅在局部组织上,即使在单个元素,如一树、一石上也是找不到消失点的,因为中国传统绘画从未以固定视点来观察物体,而是采用了“游观”的观察方法,也就是画家并不限于一时一地的“目之所见”,而是“目识心记”后对自然的整体观照。可见,西式“定点透视”与中式“游观”的不同观察方法体现出的乃是各自不同的文化理念,而“散点透视”说法的产生乃是对自身文化特色不自信的表现,虽然此说法沿用了多年,但此说中的不合理性应引起编者的重视。
(3)课例中文字内容不贴切。课例中文字说明不多,有些说法流于空泛,很难系统地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如14册第1课《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个课例,探讨的是有关“真”的美学问题,编者在图例上虽然选择了中西不同的绘画作品,但却未对西画作品进行评述,无法使学生真正理解中西艺术中对“真”的不同观念。而文字说明和图例间的关系也不密切,有些文字表述上显得语焉不详。为了更加准确地传递课例的主题内容,有必要精炼文字,明确知识点的'内容。必要时可适当增加文字说明的比例,或可增加图例的文字说明,以此提高文字和图例的相互联系。
2.图例问题
教科书中的图例是学生直观感受艺术魅力的重要途径,图例选择的合适与否直接影响学生对艺术的理解,因此有必要对教材中的图例进行探讨。
(1)古代与近现代图例比例失调。人美版教科书共选用中国画作品73幅,5幅重复,重复率为7%;古代作品23幅,占33.8%,近现代作品45幅,占66.2%,可见古代与近现代画家作品在比例上严重失衡。中国画历经了1 000余年的演化发展至今,不同时代的绘画作品孕育着不同的时代风尚,其间变化最大的莫过于近现代中国画的变迁。近现代中国文化面临着中西文化的冲突和融合,而近现代的中国画也多表现出中西融合的特点,在图例中以近现代为主,会使中小学生对中国画传统的理解有所偏颇。
(2)图例选择面较为狭窄。在此套教材中,齐白石作品共选用10幅,占图例比例的14.7%,可见编者对齐白石作品的偏爱。教材10册第1课《人民艺术家齐白石》选用齐白石作品无可非议;而14册第1课《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中则完全可以选用别的图例,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图例的重复在此套教材中屡有出现,不禁让人联想教材编写者看待中国画的眼界似乎有些狭窄。
当代审美文化语境中艺术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出现了多元并存的现状,它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主旋律审美文化、高雅审美文化、大众审美文化这三种基本形态既各具特征又相互影响,正统趣味、精英趣味向大众文化靠拢已经出现并成为一种趋势,“如果现代主义的特征是乌托邦的设想,而后现代主义确实和商品化紧紧联系在一起”。大众艺术时代的到来,艺术更加世俗化,它更多的以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基础、以市场需要为依据,成为一种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活动形式,具有很强的消费性。作为当代文化产品的制造者准水彩艺术家来说,水彩画专业的学生必须面对市场,按照消费者需要生产出符合大众趣味的产品。两耳不闻窗外事已行不通,我们要及时走出象牙塔,利用网络、拍卖会等多方面的信息渠道了解市场。
一、选题的理论、实际意义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自号石湖居士,平江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以田园诗蜚声文坛,《四时田园杂兴》组诗尤为人所称道。所以人们常常将范成大归为田园诗人,这种看法有失偏颇,因为其爱国题材的诗也颇值一提。其中最令人瞩目的,当属他出使金国时所写的72首“使金诗”。使金诗是范成大诗歌创作的有机组成部分, 带有其一贯的特点。作为范成大出使金国这一特殊经历的出色见证, 这组作品从头到尾读下来又有其鲜明的个性。
二、研究动态、见解
关于范成大研究的论著方面有以下一些:
于北山先生和孔凡礼先生各著有《范成大年谱》;
傅漩琼先生汇编的《杨万里范成大资料汇编》;
孔凡礼先生著有《范成大佚著辑存》;
周汝昌先生点校的《范石湖集》,后又订成《范成大诗选》;
顾志兴先生携余冠英先生、俞平伯先生等编写了《范成大诗歌赏析集》。
有关范成大研究的论文已发表数十篇。
其中,大部分都是研究范成大的田园诗。比如谢桂华的《范成大悯农诗及其创作缘由探论》、曾玉章的《本色的田园诗人一一诗中解读范成大》、张坷的《挑花源里可耕田?一一浅论范成大,诗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高红梅《读石湖田园诗心解》、张福勋《生命的自然诗化与哲学诗化》、钱桂兰《田园风光好宜堪入画图一一谈范石湖田园杂兴的风景画面》等。
也有相当一部分研究者注意到了“不论从内容讲或从艺术讲,都可成为杰作”的使金纪事诗。如姜逸波的《范成大“使金”诗的爱国思想》、景宏业的《范成大出使金国所作诗艺术》、徐新国的《论范成大的爱国诗》等等都以爱国为中心从不同的角度谈到了范成大使金诗。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里选取了七首使金诗作分析,他中肯而言简意赅的分析基本成了使金诗的定论。
本文拟从分析范成大的72首使金诗的艺术特色入手,初步探讨诗人的思想,并从诗中感受其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分析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三、研究思路;
第一部分:引言(提出论点)
第二部分:分析并论证观点
一、使金诗中的爱国主义思想
二、使金诗中记录的北方女真民族的风俗文化。
三、使金诗反映的女真文化和汉族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第三部分: 结论
研究方法:
资料分析法;归纳整理法。
四、总体安排、进度计划
此次论文写作按“资料收集——开题报告——完成初稿——论文修改——论文定稿”顺序进行:
20xx年12月15日——20xx年1月10日 收集资料,完成开题报告
20xx年01月11日——20xx年1月30日 归纳、整理、分析资料
20xx年02月01日——20xx年3月12日 撰写初稿
20xx年03月12日——20xx年3月25日 论文修改
20xx年4月5日前: 论文定稿
五、主要参考文献
[1]范成大.范石湖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吕慧娟 刘波 卢这.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M]:第三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 9 8 4.
[3]韩愈.韩昌黎文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4]胡传志.论南宋使金文人的创作[J].文学遗产.20xx(5).
[5]马克思 _.马克思_选集[M]:第二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一、课题开题报告含义与作用
开题报告,就是当课题方向确定之后,课题负责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报请上级批准的选题计划。它主要说明这个课题应该进行研究,自己有条件进行研究以及准备如何开展研究等问题,也可以说是对课题的论证和设计。开题报告是提高选题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环节。
二、开题报告的结构与写法
开题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题名称。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就是本课题有没有人研究,研究达到什么水平,存在什么不足以及正在向什么方向发展等。开题报告写这些内容一方面可以论证本课题研究的地位和价值,另一方面也说明课题研究人员对本课题研究是否有较好的把握。我们进行任何科学研究,必须对该问题的研究现状有清醒的了解,这在第一部分已经谈到。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我们现在进行的课题基本上都是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这就要求我们的研究必须有一些基本的理论依据来保证研究的科学性。比如:我们要进行活动课实验研究,我们就必须以课程理论、学习心理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为研究试验的理论依据。我们进行教学模式创新实验,就必须以教学理论、教育实验理论等为理论依据。
(五)课题主要研究内容、方法。
(六)研究工作的步骤。
(七)课题参加人员的组成和专长。主要看参加人员的整体素质与水平,尤其是课题负责人的水平怎么样。如果参加人员和负责人既没有理论又没有实践经验,这个课题就无法很好地完成,也就无法批准立项。
(八)现有基础。主要是人员基础和物质基础。很多课题对人员和设备方面要求是比较高的,如果基本的研究条件都没有,这个课题同样不能立项。
(九)经费估算。就是课题在哪些方面要用钱,用多少钱,怎么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