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p网站毕业论文(推荐7篇)
173
2024 / 07 / 23
㈠ 药物方面
1药物的质量 杂质(包括赋形剂,如胶囊的染料引起固定性药疹)的污染,可致过敏或中毒。
2药物的剂型 剂型与制造工艺不同,影响药物生物利用度,出现毒性。
3药物长期应用引起的药物作用 如阿霉素引起心脏的毒性,皮质激素使毛细血管变性出血(皮肤、黏膜出现淤点、淤斑)。
㈡ 机体方面
1 种族 动物种属间差异,人类白色人种与有色人种间差异,与遗传因素有关(药物代谢酶)。
2 性别 部分药物反应存在性别差异。药物皮炎男∶女=3∶2。保泰松、氯霉素引起粒细胞缺乏男∶女=1∶3。
3 年龄 小儿及老年人对中枢抑制药,影响水盐代谢及酸碱平衡药物的敏感性药物分布、代谢和排泄的差异。
4 个体差异 药效学差异(催眠药兴奋,咖啡因抑制),药动学差异(药物代谢),过敏性。病情状态:可影响药效学及药动学过程。心血管疾病会影响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肝脏损害会影响药物代谢的消除,肾功能损害会影响药物的.排泄。
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经临床不同治疗方案治疗后,心悸、气短、胸闷等临床症状均相应改善;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显着优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见表1.
动态心电图疗效比较治疗组患者动态心电图总有效率为,优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见表2.
两组患者治疗不良反应率对比对照组4例患者出现轻度胃肠道反应,不良反应率为,治疗组1例轻度胃肠道反应患者,不良反应率为.治疗结束后复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无患者出现功能异常情况。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一)研究背景
药品是双刃剑,药品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纵观国内外药物不良反应发生都是很普遍的。据报道,WHO评估:中国每年约有5000万人住院,其中至少有250万人是因ADR而住院,50万人是严重的ADR,每年约死亡19万人,从而增加医药费40亿。美国每年约有14万人死于药物的不良反应,为死因的第四位,其中死于不良反应约有20万人,这些数据都是很惊人的。
(二)研究目的
为减少不良反应发生,临床医生必须做到对症下药,配伍合理,避免误用、滥用药物。比如在使用抗生素时,尽量使用首选药物,做到足量、规律、按疗程用药,防止耐药性产生,在联合用药时,必须考虑药物有效性、安全性、适当性、经济性四要素,防止二重感染发生。
摘要:中医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随着医疗改革,中医应用型人才显得十分匮乏,本文针对中医人才培养遇到的困境进行分析,同时提出有效的培养教育模式———学徒制教育模式,从其概况、特点及在实施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来探讨在中医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关键词:学徒制教育模式;中医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
中医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文字记载以来已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并随着全球文化的交流发展,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应用。但是,目前由于医学模式、教育体制的改革以及高等院校的扩招,中医应用型人才显得十分匮乏,人才培养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
1现代中医人才培养所面临的困境
中医特色不显著从目前高等学府的中医课程设置来看,发现涉及到中医经典著作的课程较少,其课程学时也有相应的缩减;从教师的教学内容来看,对经典著作的教学主要以书本知识为主,致使学生理解不够,临床实践能力差,中医特色不显著。
临床实践教学缺乏临床实践是培养医学生临床技
能的重要环节,学生只有通过临床实践,才能更深入地理解理论知识,同时,通过自己动手实施,发现理论学习中的薄弱环节,从而巩固理论知识。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之一,从其形成开始,学习的途径就已经是跟从医家进行实践操作,积累临床经验。但是,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各医学院校虽然也提倡加大实践教学学时,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教学目标,但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一是实训室相应的设备不完善,尤其是实践模拟设备不足,缺少对应的病种,学生往往在实训课上走马观花,课后对设备的利用率低,达不到实训的真正目的。二是教学医院作为实践教学基地,对临床教学环节不够重视,临床教师的精力主要在医疗工作上,加之中医专业学生大量扩招,使得医疗教学资源满足不了所有的学生;再者,实习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处于盲目的状态,无法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实习时间,更不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结合到实践中来,大部分时间用于病例的书写及对化验单的粘贴。这些条件的限制,使得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大大下降,学生毕业后不会看病,培养的中医人才质量呈现下坡的趋势。
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水平低下
从医学生的特点来看,缺乏自主创新的能力,分析其原因:首先,学生对获取医学理论知识及实践新信息的能力和创新意识较薄弱[1];其次,由于中医诊断疾病往往采用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临床思维,过于重视既往临床病案,知识更新不及时,难以与时俱进,导致学生往往看重知识的继承,而缺乏其创新;再者,由于目前主要的临床实践形式采用“大组实习”、“一对多”的方式,学生失去了对实践的正确认识及投入的主动性,加之当前严峻的就业压力,迫使学生踏上考研之路,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考研的复习中,忽略了对中医的创新。
2中医人才培养应用学徒制教育模式的优势
中医作为一种医学职业教育,在其人才培养中,也不例外,单凭靠学校的基础教育那是远远体现不了中医的博大精深。其中大量宝贵的临床经验需要后人去传承、总结及发展,因此,对中医人才的培养亦有其特殊性,从古至今,纵观历代中医医家的成才之路发现,培育中医人才、促进中医的发展,最有效的教育模式仍是学徒教育。学徒制是由经历丰富的教师担任师傅的角色,以一对一的方式指导学生,通过进行一定时间的共同工作学习,使学生能够充分学到教师所拥有的专业知识、技能与素养,并具备独立思考、操作的能力[2]。中医学的生命力在于临床疗效,其疗效是判断中医学科学的关键所在,临床疗效是中医药学存在的底线,也是中医药能够发展的根本所在[3]。通过学徒制的形式,学生跟从老师(师傅)学习,不仅领悟到其临床诊疗思维,而且学生在老师的亲自指导下,学习中医临床技能。该教育模式通过手把手指导学生难易不等的中医临床技能,如各种推拿手法、针刺各种补泻手法等,严格要求学生,使学生能扎实的掌握中医技能,也加强了学生自身的动手能力,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学和做融为一体。此外,具有一定临床经验的教师,通过言传身教不仅能向学生传授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基本技能,而且也能使学生领悟到如何进行医患交流,掌握医患沟通的技巧。医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更近距离的接触患者,也能在实践中体会到病人的痛苦,深入了解病人的心理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责任心。
3新生代中医人才培养中学徒制的实施方式
在科技日益发展的当今社会,中医要与时俱进地发展,其关键是重点培养学生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研究中医的能力[4]。学徒制教育模式的特点和优势,使其能在各领域被广泛地应用,但是在中医人才培养中不能机械地强调学徒制的传统形式。中医学专业需要利用本身的优势,把学徒制教育形式充分有效地融入到人才的培养中,高效地培养出应用型医学人才。
校内学徒制与校外学徒制相结合
医学实践教学往往由学校实践和医院实践两部分组成,因此,在教学中可采用“校内学徒制与校外学徒制交叉结合”的教学方式。校内学徒制由学校的专业教师担任师傅,在校内实验室进行相关的中医技能培养;而校外学徒制则由医院的临床医生任师傅,在医院实践基地进行临床实践。两种方式交叉结合,不仅可以弥补临床带教老师的不足,而且能够保证学生在整个实践活动中都有教师的指导、考核,确保学生准确全方面的掌握中医实践技能,也满足了中医领域对人才培养的规范要求。
现实学徒制与虚拟学徒制相结合
现实学徒制是指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有实际的操作环境和具体的患者;而虚拟学徒制是指除了有教师的指导之外,利用计算机及相应的设备模拟实训的条件进行实践操作。当今由于计算机网络、传感、光电等技术的蓬勃发展,研发了不少仪器设备能够模拟多种病种,各种中医技能手法,如推拿手法,由特定的传感装置接收,并传入计算机系统,形成人机环境,实现技能的规范操作。虚拟技术所营造的实践环境能给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气氛,培养学生实践需要的技能,提升今后进入临床的心理素质,虽说不是真实的医疗场所,却胜似医疗环境。虚拟学徒制不仅可以缓解有限的实践场所,而且能够替代师傅部分的职责,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师-生”学徒制与“生-生”学徒制相结合
传统的学徒制是教师带学生手把手教,一对一学,即“师-生”学徒制,但是这种方式需要大量的临床教师,无论对于学校还是医院无疑是个大问题。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时要用伯乐的眼光,善于发现学习技能快,技能水平高的优秀学生,并给他们足够的训练量,使其迅速成长为“小教师”,参与到培养学生的队伍中来,形成学生带学生的学徒方式,即“生-生”学徒制。这种学徒制方式使学生能够快速的掌握一些技术要领,也可以让教师拿出更多的精力来解决其它的难点问题,提升了教学的针对性。同时学生教学生,被教者在情感上容易接受,从而能充分调动其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实践技能。同时学生之间还能相互切磋,取长补短,实现合作式学习。
4实施学徒制需注意的问题
学徒制教育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需注意下列问题:一是实施学徒制对教师要求相对较高,考虑到自身的利益,并不是所有的带教老师愿意将自己的经验和技能全部传授给学生,因此在传授知识和技能时有所保留,而且它还受许多因素制约,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执意地摒弃学徒制,当然也不能一成不变,而是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使得教师愿意担任这份工作,愿意给予学生支持和帮助。在实施学徒制时尽可能挑选有多年临床经验且资深的教师担任师傅,被选中的每位教师不仅要全过程地传授中医知识和技能,更应该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言行举止等方面加以正确地引导,使之成为一名全面的合格的医生。二是学徒制的性质决定了需要一定数量的教师担任师傅,而目前临床上的教师远远少于医学生的数量,若仍然采取传统的一对一学徒模式,恐怕从数量上远远不够。因此,可将传统的一对一学徒模式改革为多对多的学徒模式,该模式可以克服一对一学徒模式传授知识面小、周期相对较长的缺点,同时还可以加强医院内部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这样一来,形成一个学生可以拥有多个老师,一个老师也可以教多个学生的局面,扩大了知识的范围。
总之,学徒制之所以能够沿用至今,正因为该制度在医疗实践中实行“传、帮、带”,在中医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学徒制度之所以具有此般生命力,不仅因为社会经济的需求,也因为它本身是一种适应于人的发展要求和学习需求的教育模式[5]。学徒制重视实践经验的传授,能够化解人才培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当代医学生的教育目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应用型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学困境,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中医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温志强,林湘.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xx,20(3):63-64.
[2]肖玮玮,陈建成.重拾师徒制,促进人才培养[J].商业文化,20xx,12:177-178.
[3]李艳红,毕立雄,张顺贞.对现代中医教育模式的思考[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xx,33(3):60-61.
[4]谢雪姣,卓海燕,熊辉,等.大众化教育视野下现代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国医药导报,20xx,P(34):143-144,147).
【关键词】
中医院校 研究生教育 素质培养
人类跨入21世纪之后,世界将是信息化、国际化的社会,面对国际国内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挑战,要求我们培养的中医药人才必须具有高素质,并富有竞争力和创造力,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世纪发展的需要。中医院校的研究生今后将是各级医疗机构、教学单位和科研院所的中坚力量,肩负着中医药现代化的使命,因此,对中医院校研究生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1 加强自身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自学及主动获取知识能力的训练
研究生在掌握应有知识的同时,还应学会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如研究生除完成学位课程和课题论文外,还应通过广泛阅读中医期刊、古今医籍、科技消息,以及聆听专业学术报告、参加学术会议等方式,获取有益的信息,了解最新医学发展动向,尽快提高自己的医学实践能力。
一般而言,自学能力包括3个方面:①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即独立阅读医学专著,上网检索、查阅文献资料,以技能训练为中介,提高阅读能力,实现阅读效果的最优化[1]。②筛选知识的能力。当今医学信息浩如烟海,全世界每年约有200多万篇医学论文发表在万多种生物医学杂志上[2]。所以,这就要具有浓缩、筛选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自己最需要的知识。③吸取知识的能力。即消化、吸收、储存信息的能力,把未知变为已知,变“知其然”为“知其所以然”。培养自学的习惯,接受他人及名老中医的经验,增长才干和发展创造力,有了自学能力,才能在博大精深的中医学海洋中自由地捕捉信息和涉猎知识,探索医学的奥秘。
综合能力训练
观察、判断能力是指细致地感知事物,辨别相似现象和发现新异现象,并将此观察结果或资料信息经过综合处理,作出科学判断的能力;分析是人们在思维中把某件事物分割成几个组份或区分一个物件的个别特性;而综合则是把各种事物或现象的个别部分或个别特征在思维中联合或组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中医院校的研究生应该学会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学位课程的内容、阅读过的文献资料、实践中观察到的各种医学现象以及课题研究中收集到的各种信息数据,进行整理、分析、鉴别、推理、提炼,从中得出新的认识、规律和结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归纳出中医诊疗技术的新方案。总之,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对未来的医学研究、临床实践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创新能力的训练
创造性思维是在高度完美的科学想象活动中,对原来的或目前的印象、认识、概念、学说或结论等发生怀疑,经重新联想和一系列探索研究,产生新异的认识,建立新的观念或学说的能力。没有大胆的求异思维,没有对以往理论、方法的批判精神,就不可能有新的创造性突破。中医院校的研究生在学习中,要提倡凡事多思、敢于求异,尤其对于古医籍的研究和学习,善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敢于提出质疑和创新,既尊重科学,又不被传统观念和现成知识所束缚,对权威不迷信,对未知的领域有强烈的探索愿望,对一切习以为常的现象和问题,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钻研和探索。总之,发展创造性思维,对当代中医院校研究生学习中外医学知识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 建立创新的教学管理体系,改革教学思路
设置个性化培养方案
硕士、博士阶段的学习除了在学校内完成半年的理论课程学习外,其临床能力和科研能力的训练都是在医院内完成的。因此,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好坏,指导老师的作用至关重要。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特长、工作基础,是制定培养计划的关键。一般而言,可先让研究生在临床工作3个月左右,熟悉临床工作后发掘兴趣点、查阅文献,看能否找到新的课题研究点。在这一阶段,导师不对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发表评论和看法;同时,可以通过临床工作了解每个研究生的特点,为下一步课题的选择奠定基础。对于有一定科研基础和创新能力的研究生,积极鼓励其大胆创新、探索新领域、申报新课题,不必局限于导师的研究方向。这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科研创新意识,对科室的科研方向制定也有很大的启发作用。对于临床工作经验相对丰富的研究生,考虑其实验室工作基础较弱,建议选择应用基础类的研究项目或者纯粹临床研究,不但能增强学生的工作乐趣,也为临床诊疗技术的提高提供了参考依据[3]。
加强创新精神的培养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能否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激烈的竞争及产业结构升级,对研究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其创新精神和潜能。创新能力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品质,是一个人从事科学研究并解决科学难题的能力。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是科技进步的基础和前提之一。具备高创造力是现代人尤其是研究生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所以,加强创新精神的培养,将有效地促进研究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积极探索外向型人才培养模式
当今,中医药已经得到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重视和认可,充分发挥中医药对外教育的优势,以适应中医药更广泛走向世界的需要,就要求加快培养一批既掌握中医药专业知识,又精通外语,能够从事中医药对外合作的高层次、外向型人才。基于此,我们要在专业外语班的师资培训、教材编写、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有益的尝试,注重积累丰富的经验,以创新精神,大力培养外向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黄丹琳,毛定安,王秀英.七年制医学生文献检索现状的调查和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xx,(1):67-68.
[2] 王 健.谈在中医药院校硕士研究生中开设循证医学课程的必要性[J].中医教育,20xx,25(3):36-38.
[3] 刘宝华,童卫东.临床医学研究生指导工作中的体会[J].局解手术学杂志,20xx,14(2):123.
【关键词】
中医教育;有机化学;教材
中医七年制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办以来已近20年时间,目前我国多所中医药院校开办了该专业,而《有机化学》一直是其中的必修课,但迄今尚未有一本针对该专业而编写的教材。笔者认为,因中医七年制《有机化学》是为中医专业从事临床或科研服务,其教材内容应以中医专业的需要为出发点进行取舍,强化与中医药专业的结合,在教材的不同部位体现其专业特色,现分述如下。
1 关于正文部分
教材的正文部分应该依其专业需要,对其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取舍、增删。笔者以为,各章节中应增加如下内容(见表1)。表1 教材的正文部分应增加的内容及说明(略)
许多有机化学的内容对本专业来说,已没有多少意义,故应删去,如Diels-Alder反应、周环反应等;再如,反应机理对本专业而言也没有什么意义,有机合成也是这样,化学性质(特别是人名反应)如果与中医专业关系不大,亦宜删除。
2 关于课外阅读材料
课外阅读材料一般是指教学大纲以外、供学生课后阅读的自学材料,最好附插图,具有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兴趣、扩大知识面、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等作用。以下列出可选取的课外阅读材料(见表2)。表2 课外阅读材料及其切入点(略)
3 中医药实例的渗透
中医七年制《有机化学》教材的专业特色还应表现:在全书中尽量选取一些与中医药相关的实例化合物,从另一个侧面实现有机化学与传统中医学的交融与渗透。这种渗透可以在以下3个方面体现。
分类与命名
在介绍有机物命名时,尽量用一些中医药实例化合物。如在介绍醇的分类与命名时,可以列举麝香醇、薄荷醇、龙脑等醇类化合物作为实例。
重要代表物
每章末的“重要代表物”部分,也最好引入中医药实例化合物。如在“双环单萜”中,可以列举樟脑及龙脑(冰片),指出其功效与药用历史(如1711年洪遵《集验方》的记载)。
习题
在每章的习题中选取中医药实例化合物,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兴趣,同时,可以贯彻学以致用的原则。例如:【习题】辣薄荷酮存在于多种中药的挥发油(如芸香油)中,有松弛平滑肌的作用,是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有效成分。辣薄荷酮可与亚硫酸氢钠反应,制成辣薄荷酮的亚硫酸氢钠加成物,可作为片剂使用。辣薄荷酮与Ag(NH3)2+溶液共热无银镜生成。将辣薄荷酮臭氧化并还原水解,得到:
试写出辣薄荷酮的结构式。总之,中医七年制专业《有机化学》教材,能在以上3个方面与中医药学密切结合,就能很好地体现中医药的专业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