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p网站毕业论文(推荐7篇)
131
2024 / 07 / 23
1、论文格式的论文题目:(下附署名)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论文格式的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
3、论文格式的内容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论文格式的关健词或主题词:
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时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健词是用作计算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健词,另起一行,排在_提要_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分析,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
5,论文格式的论文正文: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过程和结论;a.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b.解决问题-论证方法与步骤;c.结论.论证过程和结论。
6, 本科毕业论文格式要求,论文格式的参考文献: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研究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
【摘要】随着建筑行业的持续发展,我国高烈度地震区兴建的建筑规模日益扩大,因此加强对高烈度地震区建筑结构选型的研究是极为必要的。
基于此,本文首先阐述了高烈度地震区建筑结构体系分类,并结合实例对地震区建筑结构的选型作进一步分析,仅供参考。
【关键词】高烈度地震区;结构选型;体系分类
1引言
地震区建筑结构选型是一个复杂性较强的决策问题,涉及了大量的不确定和不确知因素,特别是在建筑功能要求越来越高、结构体系多样化发展的情况下,为了满足现代建筑设计要求,需从经济性、实用性等多角度出发,加强对地震区建筑结构选型的研究,有利于保障建筑物的使用性能。
2地震区建筑结构体系及选型
(1)筒体结构体系。
该结构体系一般包括以下两个方面:①框架-核心筒结构,主要由实体的核心筒和外框架构成;②筒中筒结构,主要由实体内筒和空腹外筒组成。
(2)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
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能实现布置大空间房层,还具备较大的侧向刚度,被广泛应用于楼层多、高度高的建筑中,可有效满足建筑的基本功能需求。
对于地震区来说,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剪力墙与框架是两道抗震防线,但其应用缺点在于由于剪力墙布置位置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在布置过程中会出现偏心扭矩现象,同时其侧向刚度整体偏小,房屋建造高度受限。
(3)框架结构体系。
该结构体系主要由楼板、柱、梁等构件组成,其在实际应用中具有柱网布置灵活性强、使用空间较大、延性良好、横向侧移刚度较小的特点,适用于层数不多、需要大空间、房屋高度适宜的建筑中。
(4)剪力墙结构体系。
剪力墙需承受较大的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其主要优势在于整体性好、刚度大、水平力作用下的侧移小,且不存在梁、柱外凸现象;缺点是不能提供大空间房层结构、延性较差。
3地震区建筑结构设计中应注意的一般问题
选择合理的抗震结构体系
高层住宅建筑适宜采用剪力墙结构体系,且在抗震设计工程中需注意以下方面的问题:①保证具备足够的剪力墙,同时满足其设置间距、剪重比等多项抗震要求;若需采用剪力墙与短肢剪力墙的混合结构,短肢剪力墙的倾覆力矩应控制在20%内;②高层建筑还可采用具有足够数量的短肢墙-剪力墙结构,且将短肢墙倾覆力矩控制在30~40%范围内;③多层框架结构不宜采用实心砖、空心砖等刚度大的材料,适宜采用耗能能力强、不会发生脆性破坏、具备保温和消防要求的轻质高强填充墙材料;④多层框架可采用短柱拉梁支承结构的基础隔震技术,且在推广过程中,做好管道、楼梯等部位的隔震细部构造。
选择合理的结构材料
结构材料的选择应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中的相关要求,尤其是抗震等级为一级的框架梁、柱、节点核心区的混凝土强度等级至少为C30;抗震等级为一、二级的框架结构;若其纵向受力钢筋采用的是普通钢筋,则应保证钢筋的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的比值应超过,且钢筋屈服强度实测值与强度标准值的比值应控制在。
4工程分析
工程概况
某工程建筑占地面积13万m2,包括一栋35层塔楼和3层裙楼,地下3层;塔楼为框架-核心筒结构,结构主体高,裙楼结构主体高度为,塔楼框架及剪力墙的抗震等级为一级,裙楼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等级为一级。
地震性能目标
(1)多遇地震性能目标为:承载力进行常规设计,且变形小于弹性位移限值;塔楼允许层间位移为1/800;裙楼允许层间位移为1/550。
(2)设防地震性能目标为:轻度破坏,承载力按照相关标准进行复核,变形为弹性位移限值的2倍;塔楼允许层间位移为1/400;裙楼允许层间位移为1/270。
(3)罕遇地震性能目标为:中度破坏,承载力在达到极限值后基本稳定,变形小于弹性位移限值;塔楼允许层间位移为1/100;裙楼允许层间位移为1/50。
结构分析
弹性层间位移采用反应谱法对建筑结构的最大响应位移进行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在对表1进行分析后发现:本工程设计符合多遇地震下结构的弹性变形要求;地震作用下的层间位移角及位移比满足规范要求。
弹塑性位移本工程弹塑性位移的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在对表2进行分析后发现:在多遇地震作用下,塔楼结构的最大层间位移角为1/1079,裙楼结构的最大层间位移角为1/790,均符合建筑相关规定,表明结构未遭受破坏;在罕遇地震作用下,塔楼结构的最大层间位移角为1/184,裙楼结构的最大层间位移角为1/113,均符合建筑相关规定,此时部分部位剪力墙出现受拉裂缝,未出现碎裂,多数连梁和框架梁出现塑性铰结构为中度破坏,基本满足预期目标要求。
5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从根本上保证地震区建筑结构的整体性,需从结构选型入手,合理形成多道抗震防线,加强建筑工程结构自身的刚度和强度,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控制水平,保障地基的稳定性,进而为高烈度地震区建筑工程的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赵春晓,赵志.高烈度地震区侧煤仓结构选型及抗震性能分析[J].电力建设,2012,33(2):60~62.
摘要:就目前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教学情况来看,其在课程设计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课程设计形式感严重,缺乏实践性,面对就业需求,进行课程设计改革是必然趋势,文中对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在课程设计改革的必然性以及改革路径,做了简单的论述。
关键词: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课程设计;改革探索;实践
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教育部对现代教育体系建设有着明确的要求,支持高校进行教学改革,朝向应用型技术院校方向发展。现代社会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较大,而技术型人才还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压力,使得就业问题日渐凸显,因此需要高校发挥其桥梁作用,基于社会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降低学生的就业压力。
一、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概述
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其主要分为材料类与机械类专业。该专业主要研究的是材料结构与性能特点,以及材料在热加工环节中各种工艺因素对材料加工生产质量的影响。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主要涵盖成型与控制知识。控制知识是该专业新增的内容,意在促使材料成型知识与控制技术知识能够交叉融合,进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的控制水平。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知识内容,决定了该专业属于实践应用型学科,以及人才培养的厚基础与宽口径特点。该专业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独立完成工程项目的能力为主,使其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
二、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课程设计改革的必然性
1.课程结构不合理。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课程主要包括通识课、基础知识课程、专业知识课程、实践课、个性课程,但是多数高校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课程结构,虽然理论知识课程开展,能够扎实学生的理论知识基础,为后期实践与个性化实践提供保障,但是缺乏实践性与个性化课程,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同时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就此而言进行课程设计改革是必然趋势。2.课程内容安排存在断层。多数高校对于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课程内容的安排,存在着断层问题。其具体体现如下:通识课程与基础课程主要在大一与大二期间开展,专业知识则在后期开展,课程连接存在严重的断层问题。以人文社科与艺术类课程为主,而工程教育类课程较少,学生的参与程度较低。教材知识与工程实际相互脱离,学生难以接收到先进的工程技术理念与方法,加之缺乏创新意识与动手操作能力,使得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较差。因此当务之急是进行课程设计改革,合理配置课程教学内容[1]。3.实践课程形式落后。目前多数高校均开展了实践课程,包括毕业设计、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等内容,实践课程主要以毕业设计与实习设计为主,课程形式落后,个性化课程流于形式,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进行课程设计改革是必然趋势。
三、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改革实践措施
四、结束语
参考文献:
[1]刘荣业,辛勇.基于创新实践能力的工科课程体系改革与探索———以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为例[J].教育与教学研究,20xx,(08):64-68.
[2]张文玉,刘先兰.《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xx,(22):220-221.
[3]杨晓平,武晓峰,周岐.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03):127-129.
[4]岳旭东,陈淑英,武晓峰,常国威.铸造工艺课程设计改革与实践[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05):127-128+134.
论文最好能建立在平日比较注意探索的问题的基础上,写论文主要是反映学生对问题的思考, 详细内容请看下文本科行政法论文格式。
论文摘要:摘要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应以第三人称陈述。它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即不阅读论文的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摘要的内容应包含与论文同等量的主要信息,供读者确定有无必要阅读全文,也供文摘等二次文献采用。
摘要一般应说明研究工作目的、实验研究方法、结果和最终结论等,而重点是结果和结论。摘要中一般不用图、表、公式等,不用非公知公用的符号、术语和非法定的计量单位。
摘要页置于封面页后。
中文摘要一般为300汉字左右,用5号宋体,摘要应包括关键词。
英文摘要是中文摘要的英文译文,英文摘要页置于中文摘要页之后。申请学位者必须有,不申请学位者可不使用英文摘要。
关键词:关键词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一般每篇论文应选取3~5个词作为关键词。关键词间用逗号分隔,最后一个词后不打标点符号。以显著的字符排在同种语言摘要的下方。如有可能,尽量用《汉语主题词表》等词表提供的规范词。
一、标题 :职称论文题目是一篇论文给出的涉及论文范围与水平的第一个重要信息,也是必须考虑到有助于选定关键词不达意和编制题录、索引等二次文献可以提供检索的特定实用信息。 论文题目十分重要,必须用心斟酌选定。有人描述其重要性,用了下面的一句话:论文题目是文章的一半。
(1).准确得体 --要求论文题目能准确表达论文内容,恰当反映所研究的范围和深度。
(2).简短精炼--力求题目的字数要少,用词需要精选。至于多少字算是合乎要求,并无统一的硬性规定,一般希望一篇论文题目不要超出20个字.参加医学论文发表相关栏目文章。
(3).外延和内涵要恰如其分--外延和内涵属于形式逻辑中的概念。所谓外延,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每一个对象;而所谓内涵,则是指对每一个概念对象特有属性的反映。例如:如何快速发表论文。
二、正文: 职称论文格式要求正文篇幅一般在20xx--8000字不等,包括简短引言、论述分析、结果和结论等内容。文中出现的外文缩写除公知公用的首次出现一律应标有中文翻译或外文全称。 文中图、表应有自明性,且随文出现,并要有相应的英文名。文中图的数量一般不超过6幅。图中文字、符号、坐标中的标值和标值线必须写清,所有出现的数值都应标有明确的量与单位。文中表格一律采用三线表。 文中有关量与单位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用单个斜体外文字母表示(国家标准中专门规定的有关特征值除外;如要表示量的状态、序位、条件等,可对该单个字母加上下角标、阿拉伯数字以及^等),避免用中文表示。 正文章节编号采用三级标题顶格排序。一级标题形如1,2,3,排序;二级标题形如,,,排序;三级标题形如,,,排序;引言不排序。
1、引言
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是本科生以上高等教育过程一个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对相关学生的研究能力的培养,研究生与博士生作为研究能力培养的重要目标。
文档格式方面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讨论,一是相应内容格式要求,比如文档中公式的编号和变量的说明,文档中图的编号和标题,文档中表的编号和标题等;二是相应期刊格式要求。
比如毕业论文内容要求要有中英文摘要、目录、正文、参考文献等等。
并规定相应部分不得少于多少字。
从网上搜索的高效毕业设计的格式要求看还细致到字体、段落、标题级别格式、页边距的调整等要求。
例如每一部分用什么样的字体,是否加粗和居中等;段落的行距是多少。
段前段后空出多少等;标题应该分几级,相应的编号如何使用,相应级别的标题应该使用什么样的字体和段落等。
看起来上述格式要求很细致到位,但当收到论文的时候,许多老师抱怨学生的论文格式问题很大,为什么?原因在于学生对于word还没有达到熟练应用的程度,对其中的有些概念还不甚熟悉,有很多同学只是停留在文字的输入,字体和段落的调整等。
Word格式,A4标准页面,光洁干净,勿设置“页眉、页脚、页码”。 ◆统一采用白底黑字,勿在行文中穿插其它颜色的文字或背景。
1.主标题:三号黑体字,居中,勿“加粗”。
2.如有副标题:四号黑体字,居中,勿“加粗”。
3.落款:四号楷体字,居中,勿“加粗”,单位名要用全称(与公章同),单位与姓名之间空一格,如单姓单名两字之间空半格。
4.如有内容摘要与关键词,小四号仿宋体字。
正文:除一级标题外,均用小四号字体,1.5倍行距。
1.一级标题:四号黑体字,勿要“加粗”,段落设置:段前为“自动”,段后为“行”。起行空两格,用汉字配顿号“一、”,标题末尾勿加标点。
2.二级标题:小四号宋体字,加粗,段前设“行”,用汉字加括号“(一)”,标题末尾勿加标点。
3.三级标题:小四号宋体字,加粗,用半角数字加全角圆点“1.”,切勿用顿号!
4.如有四级标题:小四号宋体字,加粗自定,用数字加括号“(1)”。 ◆再有五级标题:可用“①”(建议一般不采用如此多层级的标题) ◆勿随意将标题作倾斜效果处理或添加底纹。
5.单独成行的标题必须空两格,末尾勿要加标点。
6.用阿拉伯数字作标题序号,其后是圆点。
7.用汉字数字作标题序号,其后是顿号。
8.若有落款时间,提倡用汉字数字。
9.行文中若引用成段文字(如课例等),应用小四号楷体字呈现。
10.勿随意在段落中加粗、变斜、加下划线或着重号。
11.一般不采用随页注释的格式。末尾的参考文献注释部分,用五号仿宋体字,1.25倍行距。
语文论文尽可能用纯文字呈现。行文中只可插入Word格式的图表,若确实需要照片及其他格式的图表之类材料,另作附件随后,并标注清楚与行文中一致的图片说明(包括序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