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p网站毕业论文(推荐7篇)
134
2024 / 07 / 23
摘要:建筑给排水管道设备安装课程是职业院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本文针对该课程建设中的教材、师资和实践教学等问题,提出整体重构课程,及时更新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课程的实践性等改革建议。
关键词:给水排水工程;建筑给排水管道设备安装;课程改革
建筑给排水管道设备安装课程是职业院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工程性、实践性、应用性非常强,对于培养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传统的学科教学模式下,建筑给排水管道设备安装课程偏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学习,理论与实践教学相脱节,导致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比较弱,难以适应工程实践和职业发展的要求。当前,在职业院校推进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强化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背景下,必须根据工程实践的发展和工学结合教学的要求,深入分析建筑给排水管道设备安装课程建设中的不足和差距,以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改革为主线,推动课程的整体改革。
一、建筑给排水管道设备安装课程的定位与内容
(一)建筑给水排水管道设备安装课程的定位
《建筑管道设备安装》是职业院校给水排水专业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同时也可作为环境工程等专业的选修课。主要包括室内生活给水、消防、排水、雨水系统的安装过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根据建筑管道设备的安装图纸和相关资料,完成常规给排水系统、消火栓系统和湿式自动喷淋灭火系统的安装;并能够进行安装检测和资料管理等,达到管道工和消防工岗位要求。
(二)建筑给排水管道设备安装课程的主要内容
建筑给排水管道设备安装课程包含建筑给排水管道安装的设计、规范、施工等,具体包括家居给水管道与设备拆卸、家居排水管道与设备拆卸、厨房给排水管道与设备安装、卫生间给排水管道与设备安装、楼层消火栓管道与设备安装、湿式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管道与设备安装、给水泵房管道与设备安装、给水水泵运转电路接线等内容。
二、建筑给排水管道设备安装课程的教学现状
由于长期受学科式课程结构和教学模式的制约,建筑给排水管道设备安装课程的改革动力不足,发展比较缓慢,一些影响课程教学质量的深层次问题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主要包括:
(一)教材问题
首先,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建筑技术也随之不断发展,但建筑给排水管道设备安装的教材建设难以与时代发展同步,使这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相对滞后,学生难以及时掌握最新的技术和信息,影响其后续的学习和今后的发展。其次,教材内容大多按学科体系进行编排,偏重建筑给排水工程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工程实践案例偏少,不利于学生结合生产实践进行直观的理解和学习,影响了学生对课程的整体把握和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第三,建筑给排水管道设备安装是一种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操作过程中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和资料配合,如设计手册、标准的图册以及各种规范要求等等,而现有教材中这类的资料明显不足或比较陈旧,以致学生难以掌握安装设计的最新标准和要求,无法跟上建筑技术的发展步伐。
(二)师资问题
首先,建筑给排水管道设备安装课程的专业教师大多由传统高校按照学科教学模式培养出来,学科教学的观念和模式根深蒂固,难以适应职业教育以工程过程为导向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要求。其次,很多教师大学毕业后就直接任教,缺少企业工作的经历和一线实践的经验,对企业行业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技术缺乏了解和掌握。第三,由于扩招的原因,教师数量相对不足,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难以抽出时间到生产一线实践锻炼、外出进修学习、参加各类专业和教育理论学习,制约了教师的业务能力提升和专业发展[1]。最后,由于各种体制和机制的原因,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企业优秀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难以聘请到学校任教或兼职,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推进难度大,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难以提升。
(三)实践问题
建筑给排水管道设备安装课程最大的特点就是实践性和操作性强,而目前该课程最大的问题就是实践不足。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理论教学环节与实践教学环节相互分离,不利于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的整合和“教、学、做”的融合。教师们往往偏重于理论知识的讲授和学习,习惯于从头至尾将课本知识向学生灌输,而很少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和校门,到工程现场参观考察、动手设计,让学生了解课本知识和工程实践的联系,以致学生缺乏对建筑给排水管道设备的感性认知,无法获得该课程相关的工程实践经验,学生毕业后难以很快地投入实际工作。
三、建筑给排水管道设备安装课程的改革探索
作为一门核心主干课程,建筑给排水管道设备安装课程在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必须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位,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理论为指导,以工学结合的课程模式进行建构,更新教学内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强化工程实践训练。
(一)整体重构课程
建筑管道设备安装课程要以工学结合的课程模式进行重新建构,根据具有职业重要功能的典型工作任务,确定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学习任务,按照工作过程组织学习过程,依据人的职业成长规律进行课程顺序排列。笔者通过对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深入开展企业调研和参加企业实践,系统进行专业的整体职业分析,并针对专业教学的现状与学生学习能力进行调查分析,遵循人的认知发展规律,从基础到综合,从简单到复杂,最终确定具有学习价值和有操作过程的8个典型学习任务,具体包括家居给水管道与设备拆卸、家居排水管道与设备拆卸、厨房给排水管道与设备安装、卫生间给排水管道与设备安装、楼层消火栓管道与设备安装、湿式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管道与设备安装、给水泵房管道与设备安装、给水水泵运转电路接线等[2]。每个学习任务以工作进程为主线将知识、技能、规程、方法、标准、劳动安全、环保节能、职业要素等理论性、操作性和过程性职业化内容有机整合。同时,相应开发了《建筑给排水管道与设备安装工作页》(学生用书),该工作页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学”而设计,包含9个编写要素:学习任务、学习目标、建议课时、内容结构、学习任务描述、学习准备、计划与实施、评价反馈,迁移提升,将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紧密地联系起来,让学生通过学习从而达到“学会工作”的目的[3]。
(二)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首先,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和建筑技术的发展要求,结合学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及时更新建筑给排水管道设备安装的相关教材内容,定期将最新的建筑安装理论、技术以及相关设计规范等内容编撰入教材之中,对教学内容进行及时的优化更新。其次,调整教材内容结构,适当压减给排水工程的相关基本理论知识的比例,更多融入生产生活中的给排水安装实际案例。第三,将国家最新颁布的各种建筑规范要求以及各种设计手册、标准图册等融入教材,制作成相关教学辅助资料,充实更新教学内容。最后,丰富教学资源,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件、教学设计、实训模拟和技能点录像,工程案例,建设媒体素材,练习题、试题库,学习指南等教学资源,支撑课程的高效、高质量地实施。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针对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整体规划,在高度重视师德建设的基础上,重点提高教师教育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关注教师专业水平发展和教师学历提升等方面,形成重师德重能力的教师发展机制。二是强化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并把其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定期选派教师到相关企业的不同项目、岗位和工种进行企业实践,学习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产业发展趋势,掌握企业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技术等,熟悉企业相关岗位(工种)职责、操作规范、用人标准及管理制度。三是加强职业教育理论学习,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现代职业教育和教学理论的学习,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掌握最新的教学方法和技能,并有效地贯彻运用到课程改革当中。四是提升教师的职业教学能力。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学校主办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专题学习,参加主题教学交流活动等。内部也定期组织教学研讨,以项目研究为基础,深入分析教学上出现的问题,从教学策略、方法、手段等不同层面寻求解决的途径。五是从建筑施工单位中积极引进给排水管道设备设计、安装经验丰富的优秀技术人员来校担任教师,或来校兼职承担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指导任务,完善教师队伍的结构。
(四)加强实践教学
首先,根据建筑给排水管道设备安装课程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要求,笔者所在学校对教学环境和场地进行改造,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场所,先后建设了管道安装一体化、机泵一体化、电工一体化等多个教室,一体化教室按功能划分为集中教学区、分组教学区、资料查询区和工具存放区等四大功能区域,努力创设真实的工作环境,让学生有机会完成与实际工作任务较为一致的学习任务,实现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的有效结合。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flash动态仿真各种给水排水方式、热水供应系统、布置消火栓、喷水灭火系统、固定消防水炮系统等教学内容,结合各种真实的相关图片、设计图纸、工程视频展示讲解给排水管道安装过程、增压储水设备安装过程等,使学生们增强建筑给排水管道设备安装的直观印象和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4]。第三,教师给学生布置建筑给排水管道设备安装的设计作业,让他们根据教学内容尝试自己动手绘出图纸,亲自设计工程,再通过教师的指导提高学生们的专业实践水平。第四,教师带领学生们前往实地进行观摩学习,到学校的教学楼、图书馆、宿舍楼、行政楼等建筑进行参观,向同学们讲解介绍这些建筑内给排水系统、室内室外消火栓、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和车库消防设备间等的设置,特别是组织学生参观在建的建筑工程,让学生观察建筑管道的具体施工和安装过程,从而加深理解和认识。
参考文献:
[1]崔凤国,牟雪峰.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探讨[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xx(5/6):182-184.
[2]林文城.《建筑管道设备安装》工学结合模式的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xx(9):187-189.
[3]洪兵.建筑给排水管道与设备安装工作页[D].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1-2.
[4]李松良,王鹏.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建筑设备”课程教学探析[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xx(3):51-53.
一、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陈旧
在传统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课堂的主体地位是教师,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而且在高考的压力下教师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以讲授为主,学生只是被动的进行学习,因此这种教学方法也可以称之为填鸭式教学,这种教学方法虽然在短期内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在较长时间以后就无法达到较好的效果,即这种教学方法不能够得到长期的应用。而且教师在应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学生无法独立的去学习。遏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么在较长时间以后学生就会厌倦英语,这样并不是高中英语教学所应达到的效果,但是这种教学方法仍然运用在不少高中的英语课堂教学中,这样给学生带来的危害是非常大的。
2.学生学习方法单一
目前高中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主要是依靠背诵来完成的,虽然背诵的效果非常好,但是学生并没有从根本上了解其真正的含义。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类学科是需要学生有较好的学习技巧来学习的,但是目前学生主要采用的学习方法就是背诵,并且大多数是死记硬背,虽然死记硬背可以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但是并不有益于其以后的发展,因为学生通过死记硬背可以取得较好的学习成绩,但是并没有清楚其中的真正意思,那么在较长时间以后学生就会厌烦。并且没有较好的创新意识。
3.教师知识匮乏
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师的教学难度越来越大,其面临着更大的教学压力,同时也给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在课程改革之后增加了较多的英语词汇以及文章,并且都是非常正规的英语,那么英语教师针对这些知识就无法进行有效的教学,因为其自身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提高,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英语知识内容中,所以这也使得学生的英语成绩得不到有效的提高。
二、提高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方法
1.运用多媒体技术来进行辅助教学
现今多媒体教学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了较多的应用,那么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同样可以采用,高中英语教学采用多媒体技术将可以极大的提高教学有效性,因为其通过生动直观的方式表现出来会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极大的提高,而且学生的英语口语也可以得到提高,自然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实效性。
2.优化学生学习方法
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主要可以通过开展英语朗读比赛、学唱英语歌曲以及单词拼写比赛来完成。这样就可以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有效的提高,而且学生还能够举一反三,灵活的运用所学的知识,提高课堂的教学实效性。
3.提升教师的个人素质
英语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英语知识会出现退化,其掌握的知识更多的局限于高中课本。这样在教学改革之后就使其面临着较大的挑战。教学效果以及方法都得不到较好的应用,所以只有提高教师的个人素质才能够更好的教育学生,为了提高教师的个人素质也可以对其进行考核,通过这种方法来促进教师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素养。在课程改革之后教师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思维培养,而不是简单的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并且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化学实验教学注重学生主动参与合作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并不是不无作为的,为了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化学实验课开展前,教师应该做到充分的知识预备和灵活变化课题的方案设计,课后指导学生进行准确的记录和化学实验结论,鼓励学生创新思想,大胆提出化学实验的想法,真正达到提高化学实验教学的目的,敦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化学实验学习习惯,让学生在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和实践的能力。
关键词:知识预备;课题方案设计;记录与结论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377(2016)08-0124-01
中学新课程改革提出,以科学探究为主的自主合作式学习方式,强调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指导形式展开丰富了每个课题的内按,有利于学生在完成实验课题的过程中全面掌握化学知识、实验技能、实验方法,并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1充分的知识预备
化学课“知识的预备”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教师教学设计的知识与内容,另外一个是学生知识的预备。教师知识的预备应该包括,在实施实验教学时,教师可以先梳理教材知识,对相关知识进行整合,根据实际情况对实验进行综合处理、把握新课程化学实验教学的重点等。学生的知识预备应该包括对该课堂实验内容的课本知识和课外知识,化学实验对象的化学成分、化学元素、化学变化的多方面可能性等进行详细的了解,并对跟进教师实验做准备,也为自主创新的实验模式打基础,尽量做到化学实验预期的效果或创新效果。
2灵活的课题方案设计
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注重实验的示范性,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的实验设计,班级里人人做一样的实验,千篇一律,虽然大家都掌握了一定的实验原理及实验方法,但是很大程度上限制的学生自主发挥实验能力。“探究性实验”“课堂小组讨论实验”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开展的方案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动脑脑的作用,并且可以在探索试验中发现实验的错误,及时纠正。例如:利用硫酸亚铁和氢氧化钠制备氢氧化铁的实验,常规的实验原理及方法制备氢氧化亚铁为:将氢氧化钠逐滴滴入到硫酸亚铁中,同学们观察不到预期的白色沉淀,由此展开讨论:为什么得不到白色氢氧化亚铁呢?通过小组讨论,得出,氢氧化亚铁容易被空气中的洋气氧化,要得到白色沉淀,必须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此时学生就会意识到实验操作的可能性,如果教师在试验一开始就让同学们在隔绝的空气下作实验,那他们就非常顺利的完成实验,对于实验产生的可能性不足以意识到实验产生的不理想的效果。那如何解决以上问题呢,教师可以据一些隔绝空气的例子引导学生逐一的展开进一步的实验,这样学生的实验思维得到锻炼,实验的兴趣就会被激发,加深对化学原理的印象,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创设多种实验的可能性,让学生自主去完成,例如:关于“电解池”的工作原理,设置使用U形管电解氯化铜溶液的实验。这样的实验设计肯定能达到实验目的,而且试剂也可以多次使用。
但在实践过程中存在以下不足:
(1)溶液颜色变化不明显;
(2)铜附着在碳棒的底部,不便于观察;
(3)氯气污染较难处理;
(4)由于电解电解质本身,容易导致学生在分析其他电解过程忽视水的电解等。在能达到相同实验目的的基础上,为了使现象更明显,使学生对电解原理的认识更完整,教师可以把试剂改为饱和Na2SO4溶液,并加入紫色石蕊试剂。这样在电解过程中不嫁你克服上诉不足,而且看到电解液中丰富的颜色变化,教学效果更好。
3准确的记录与结论
“实验报告”是实验教学中的记录与结论的学习表现方式,是学生对化学理论知识与实验操作相结合的知识运用过程。“实验报告”写作的步骤中应该包含完整的“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用品”、“实验步骤”、“实验后果”、“实验反思”、“问题与结论”等方面。是化学实验过程的全面梳理,和化学实践体验过程的知识整合。化学实验用语应该准确直观,例如,“化学元素符号”、“化学反应方程式”、“化学实验装置图”、“化学物质的转化关系图”、“化学实验数据表格和图像”等,这些都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牢固的掌握,并在实验中准确的应用。化学描述性语言应该包括:化学仪器的“规格”、“性能”、“用途”、“操作方法”、“酸碱式”,还有合理的现象描述,“物质的状态”、“反应的条件”等,切勿夸大其词或忽略小的化学反应等。“实验反思”是学生自主实验和创新精神的主要表达出发点,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做实验反思,“实验反思”应该包含正常化学反应的反思、错误化学反应的反思、以及化学实验可能性的展开、以及新的化学实验方法的设计等等。做化学实验的记录与结论,教师应该要指导学生,要观察什么,观察的过程分什么步骤进行记录、观察的过程还要做到细致入微。再做出相应的结论,如果还是存在疑虑,可重复做实验,在做出规律性实验表现的记录和结论,达到客观、科学。
4结语
新课程指导下的新化学实验要求,对于学生而言,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精神。对于教师而言,则要求教师掌握更加科学的教学指导方法、多元开发的化学实验方法,在确保安全实验的前提下,规范示范指导学生探索性展开化学实验。教师与学生充分的知识预备、灵活的课题研究与设计方式、准确的记录与结论,摒弃了传统教学中在试验前就为学生储备好“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用品”→“实验步骤”的学生实验包干模式,让学生在设计中自主摸索,在教学环节中起到较好的效果,在学生参与学习中获得良好的学习效率,真正达到化学实验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有机化学基础》,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6.
[2]《化学反应原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6.
[3]《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探讨》,沈琳,《教学仪器与实验》[J].2011年第11期第27卷.
[4]《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策略探讨》,史怡鸿,《科技信息》[J].2010年第35期.
[5]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案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7
一、高等农林院校“大学物理”课程教学的特点
农业科学涵盖了农业气象、生态环境、耕作栽培、畜牧养殖、农业机械化以及农业育种等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具有极强的应用性和综合性。现代化农业不再像传统农业那样建立在有效经验的基础上,而是广泛运用数学建模和计算机模拟,结合遥感、遥测以及高度智能化的机械电子手段,成为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和产业。换言之,农业科学可以看作是由农业气象、水文、生理生态以及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组成的复杂科学体系,具有鲜明的学科交叉的特点。现代农业的发展急需具有良好数理基础和工程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而物理学尤其是经典物理学在农业科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农业环境科学的理论基础。因此,农林院校普遍开设了“大学物理”课程,该课程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一方面可以为学生掌握农业科学技术打好必要的物理基础;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的思维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高等农林院校“大学物理”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大学物理”课程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各高校教学计划中“大学物理”课程学时的逐渐减少,说明了各院校对“大学物理”课程的重视程度的降低。大多数高校农林专业“大学物理”课程由原来的72~90学时,降到32~48学时,导致许多内容不能容纳到课程教学中,教学内容之间衔接不紧,难以给学生建立一个全面完整的物理知识体系。
(二)课程教学的理论性较强,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由于“大学物理”课程内容包括经典物理和近代物理,涵盖了力、热、电、光、狭义相对论、量子力学等分支体系,内容多,理论性强,公式复杂,学生普遍认为学习难度较大,学习兴趣不高。
(三)“大学物理”课程与后续的专业课程严重脱节
与工科相比,农林专业在“大学物理”课程结束后几乎没有与此相关的课程设置,学生在后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体会不到物理学知识的作用,学生自身也很难建立物理学理论知识与农林专业的联系,造成物理学科的学习与专业学习无关的表象,只想拿到学分,导致学生降低了物理学知识的有效性。“大学物理”课程教学目标的狭窄性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不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三、高等农林院校“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教学改革的各项举措最终都要落实于课堂教学中,改善课堂教学效果是教学改革的核心。结合农林院校“大学物理”课程教学的特点,教师首先应明确农林院校“大学物理”课程的定位及教学目标,并以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为突破口,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调整,开展特色化课堂教学。
(一)明确课程的定位和教学目标
【摘 要】中国古代文人“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对中国古代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中国文人构成古代了唯一的上层社会,他们直接或间接的参与营建活动,把中国传统的自然观带入了建筑创造之中,建筑与自然的关系成为中国古代建筑区别于世界其他建筑体系的根本特征
【关键词】天人合一;风水堪舆;模山范水;古代建筑
建筑的历史就是人类与自然相互关系的历史。以农业文明为主的中国古人,在漫长的农耕生产过程中认识到了“天时”“地利”等自然条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作为自然的代表“天”在人们的心目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靠天吃饭的人们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即“天人合一”看作是内心深层的最高境界。中国古人在营建都市、构筑房屋、庙宇时始终遵循自然规律,师法自然、合乎天地成为人们内心中自觉的精神意识。
中国文化的起源与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周易大状卦》中有:“上栋下宇,以待风雨”之说,“宇”在许慎的《说文解字》被解释为屋边(“宇,屋边也”)。《淮南鸿烈览冥训》“宙,栋梁也。”从上述文字中我们不难看出“宇”、“宙”这两个字,在古代他的基本含义是与建筑有所关联的。然而这个词在很多时候又被用来表示无限的自然时空。如“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陆九渊《象山先生全集》卷二十二《杂说》四部丛刊本)中国古人将表示天地自然的宇宙与表示房屋的宇宙等同视之,天地即是宇宙;宇宙也是房屋,作为人们着风挡雨的房屋在中国文化的起始就被赋予了“天地入吾庐”的文化内涵。
中国古人在建筑环境的创造上依托自然,这成为中国古典建筑的根本特征。根据自然地形随形构筑,通过对建筑与环境的“因、借”来达到建筑与自然的相辅相承,即所谓的“托体同山阿”。建筑借山势表雄伟,因水形而奇峭。秦始皇统一六合,大兴土木,建筑了庞大的阿房宫。阿房宫北依渭水,南向秦岭,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以象太极”将宫殿与大尺度的自然山水辉映交融,把建筑溶入自然,借自然界恢宏尺度,来体现大秦王朝气吞山河的不凡风度。
作为这一东方民族群体的“人”,无论宫殿寺庙或是作为建筑群体的城市,村镇或分散于乡野田园中的民居,也一律体现出一种关于“宇宙图景”的感觉,以及作为方位、时令、风向、星宿的象征主义。中国先民把人视为自然的一部分,人的活动、生活与自然息息相关,人不可能脱离自然而孤立存在,在中国人看来,自然与人生存的社会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古人通过观测天象预测未来,根据自然灾变来解释社会内部的变乱,分析建筑与自然的关系,来揭示居住者的吉凶祸福,人的一切活动都必须顺应自然。人受到天,地,自然的制约。人是自然的产物,人必须“则天”行事,遁“天道”而生存。人道,合乎天道,人的所有活动都力求达到自然、天地与人的亲和统一。
作为人们生产,生活依托的建筑更是要适应自然,中国先民在进行营建活动之前必须“仰视天文”“俯察地理”,追求天时,地利,以达到兴旺人和的目的。考察建筑本身的布局以及建筑所处的环境是否符合自然规律,从而形成了中国古典建筑密不可分的“风水”观念。距今6000多年前半坡的仰韶文化,已经有了典型的风水例证。(丁一等《中国古代风水与建筑选址》第6页)风水观念的形成是中国古人自然观念发展的直接产物,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的生态经验积累,《周礼·地官司徒》“以相民宅”的目的是“阜人民,以蕃鸟兽,以毓草木,以任土事”。由此可见风水的主要功用在于探寻人们生活的环境,自然与人之间的亲和关系,寻找人与自然结合的最佳点,从而达到人居与自然的和协统一。中国人选择适合自己居住的环境,都是依靠风水的观念来确定的。建筑四周山环水绕,明堂开朗,水口含合,水道绵延曲折。追求环境的封闭与均衡,背阴向阳、背山面水、坐北朝南,“具有日照、通风、取水、排水、防涝、交通、灌溉、采薪、阻挡寒流、保持水土、滋润植被、养殖水产、调整小气候,便于进行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等一系列优越性”(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第195页)。这种山环水抱,重峦叠嶂、山青水秀、郁郁葱葱的自然环境的和谐风貌,形成良好的心理空间和景观画面,反映了中华先人的摄生智慧。
魏晋时期随着社会的动荡以老庄道家思想为核心的玄学思潮勃兴,文人士大夫纵情山水,为了摆脱世俗伦理的束缚融身于大自然中去畅情。寄情于春山秋水之间,畅游于茂林修竹之境,文人雅士融身于大自然之中,修身养性,离尘悟道,将人身与情感都融身于自然之中,接近自然。居住建筑的营造也开始追求自然野趣,私家宅院成为“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视觉无尽的,具有高度自然精神境界的环境”。(张家翼《中国造园论》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1)这为后来中国园林的演变发展起到方向性作用。
一般而言,园林建筑特别是文人园林是中国古人对待自然思想的集中反映,平面布局灵活多样,刻意追求以小见大,景有限而意无穷,以自然山水为蓝本,模山范水,在平地上凿池为水,堆砌假山,小径通幽,通过借景,造景叠山,理水等手法,努力使人工的建筑消融于天然环境之中,达到“虽有人作,宛如天成”的艺术境界。清代乾隆时营造圆明园时提出,“希望北面有座山可以挡风,夏季招来凉意,有泉脉下注,天际远景有个悦目的收束,一年四季都可以返照第一道和末一道光线”,从这里不难看出圆明园在营造时注重了人和自然的有机联系及交互感应。乾隆造的“静宜园”,建在北京西郊的香山山坳里,北、西、南三面环山,静宜园因山势高低层层构筑建筑物,与周围的苍松翠柏、溪流瀑布、峭壁悬崖,相融相和。避暑山庄也是“自然天成地就势,不待人力假虚设。君不见,磬锤峰,独峙山麓立其东;又不见,万壑松,偃盖重林造化同。”(康熙《芝径之堤》)。风水理论是人与自然对话的产物,它彻头彻尾地影响着中国几千年来的营建活动,包括住宅,宫室,寺观,陵墓,城市,村落,等方方面面,在中国的营建历史中我们很难找到风水不涉及营造活动的例子,也绝找不出违背自然规律不与自然相融相承的实例。
中国古代营建活动中师法自然的思想不仅仅局限在园林的处理上,在建筑布局,城市建筑中也同样有很多因乎自然的例证。《三辅黄图。咸阳故城》中有“筑咸阳宫……引渭水灌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秦始皇不仅在其宫殿周围引水筑山模法自然,在他用七十余万人的劳工,挖郦山而筑的陵墓里也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史记。秦始皇本记》)在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中比像天界河汉,将河流贯流城市,将大片山林,水体括入城市,如随唐长安城,将乐游园、曲江池山水景观纳入城市空间体系。如此事例不胜枚举。
中国古代文人的自然观念对中国古代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学而优则仕”的文人构成古代了唯一的上层社会,他们直接或间接的参与营建活动,把中国传统的自然观带入了建筑创造之中。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观念也就在建筑营建活动中形成了。
参考文献:
[1]王贵祥.中西文化中的人与自然关系探微. 建筑史[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
[2]魏士衡.中国自然美学思想探源[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 1994.
[3]王振复.中国建筑的文化历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4]王鲁民.中国古代建筑文化探源[M].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7.
[5]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M]. 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6]罗哲文,,王振复.中国建筑文化大观[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我们目前的建筑装饰设计教学一般是这样的:在学生具有一定建筑材料、建筑美术基础知识之后,进入专业设计课的学习,同期也学习其他专业知识,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往往并不能灵活运用在其他学科中学习到的相关专业知识。总体来说,学生的设计效率较低。无论是学校的学习,还是实际的工作,都存在设计方法上的改良空间。教师可利用SketchUp软件的功能特点将其运用于建筑装饰设计教学中,能起到师生充分互动的效果,寓教于乐,且制作出来的文件与其他软件有很好的交互性,能提高设计教学的效率。
一、目前建筑装饰设计教学与工作
我们目前的建筑装饰设计教学一般是这样的:在学生具有一定建筑材料、建筑美术基础知识之后,进入专业设计课的学习,同期也学习其他专业知识。专业设计课先是学习装饰设计史,从中汲取营养,然后是讲解各类建筑装饰的设计要点――元素设计、案例学习,查规范,作平面图、立面图,画效果图。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往往并不能灵活运用在其他学科中学习到的相关专业知识,比如会忘记建筑装饰材料的性质,在满足规范的同时却不知如何营造艺术空间,缺乏足够的空间想象能力,也不知道如何基于成本考虑设计方案。总体来说,学生的设计效率较低。
较传统的建筑装饰设计的流程是:客户根据描述、图片、实体空间提出设计风格意向――设计师结合现场格局手绘草图与客户交流尽量达成一致――设计师不断推敲平面立面――Autodesk CAD成图――用3ds Max出三维效果图。其过程有以下缺点:手绘草图对设计师的美术功底要求较高,速度较慢,且对现代建筑装饰设计表现力欠佳;手绘草图修改较麻烦;最终得到的与真实接近的3dsmax效果图与之前看到的草图及平立面图具有一定的差距。
总体来说,无论是学校的学习,还是实际的工作,都存在设计方法上的改良空间。
二、SketchUp软件的特点
三、将SketchUp应用于建筑装饰设计教学
下面根据SketchUp软件的特点、基于SketchUp软件讨论如何改良建筑装饰设计教学。
1、尺寸分析基础知识
(1)家具、电器、洁具
建筑装饰设计中会遇到很多尺寸相对固定的物件,如桌子、椅子、沙发、等家具,空调、吊灯、洗衣机等电器,洗手池、坐便器等卫生洁具,我们可直接利用别人制作的模型或在此基础上作尺寸调整,然后存入模型库。SketchUp模型有预览功能,且可注明物件的相关说明,比如尺寸、价格、适用人数等,这样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就可根据讲解的内容方便调出相应的模型。SketchUp有非常方便的测量功能,可直观地标注,提高学生对其尺寸的感知。
(2)定制家具
建筑装饰设计中并非所有的家具都是有固定的尺寸,如固定于墙体的陈列柜、橱柜、书柜、衣柜等各类柜子,为了满足视觉及功能上的要求,其尺寸需要配合建筑体。在讲解这一部分的时候,则可建好建筑空间,在此基础上借助一些定位辅助线条快速建模,讲解实用的设计方法。
(3)各类通道、竖向空间
在上课的时候可以结合事先建好的室内模型,结合人物模型直观地展示通道尺寸、竖向空间与人们行为之间的关系,从而让学生充分意识到合理设计空间尺寸的重要性。
2、案例分析
(1)各风格的案例
建筑装饰除了尺寸之外,其设计元素的风格也是直接决定着设计的质量。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前建立好整体的各种风格的建筑装饰模型,上课时可结合相关风格的理论知识,全方面立体地对风格特点进行讲解,让学生能真正的理解与掌握风格元素。
(2)各种色调搭配
将配色较优良的方案进行提炼,忽略掉设计元素具体的形,建出建筑空间整体的色块式的模型,上课时可对其色彩的明度、纯度及色相对比运用进行审美分析。
(2)案例改良分析
对有明显设计缺点的方案进行展示分析,引导学生对一些常见的设计问题进行纠正,在软件上直接展示进行修改。
3、设计教学
(1)建立建筑空间模型
建筑空间模型的建立可教学生,其思路为导入简化处理过的CAD平面图形,再结合软件的建模工具快速建模,教学时可直接展示建好的空间模型。
(2)标量出房间的主要尺寸,根据特点构思设计元素
与学生根据房间的尺寸特点讨论设计方案,根据讨论的结果在空间模型中进行设计元素的塑造,体现为简易的体块,将其分别制作成组件(组件可替换为复杂的组件,为后期的方案效果图制作打下基础)。
(3)进行方案修订,对设计元素营造的各空间尺寸进行优化调整
根据设计原理,对空间的私密性、功能性以及艺术性进行进行优化设计。
(4)对尺寸相对固定的家具、电器、洁具进行试块替换,对尺寸相对灵活的元素可进行分割、赋材质处理,对一些较为复杂的细节可利用已有模型进行修改,如有必要可借助插件及CAD自行建模。
(5)最后的方案修整,讨论
任何方案都有其优缺点,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提出不同的建议,可根据需要对方案进行现场调整,从而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设计的快乐。
4、应用扩展
(1)估算造价
SketchUp软件可方便地统计出模型中的组件名称及数量,对于较大较独立的部分我们可根据统计出的结果再结合EXCEL软件(表中已列出名称及计量单价)算出它们的价格。对于墙面、地面这种面块,我们可以借助其显示块面积的功能,同样借助EXCEL软件(列出名称及计量单价)算出它们的粗略价格。对于一些订制的部分也可根据计价方式灵活进行估算。
(2)二维图纸的制作
设计一般需要绘制平、立、剖面,我们可利用SketchUp软件的各方向视图功能,多角度地导出CAD文件进行修改,即为相应二维图纸。
(3)效果图的制作
优化场景模型,利用相关渲染插件渲染出最终效果图,或导出为能在3ds Max、Atlantis等软件中打开的文件,如在3ds Max中经过合并场景素材、创建场景摄像机、调节布光测试参数、添加灯光系统、赋材、渲染等程序渲染出最终效果图。此过程由于较耗时,教师可简单介绍,有兴趣的学生可自行学习。
四、总结
教师可利用SketchUp软件的功能特点将其运用于建筑装饰设计教学中,能起到师生充分互动的效果,寓教于乐,且制作出来的文件与其他软件有很好的交互性,能提高设计教学的效率。
[摘要]慕课作为一种全新的开放式、共享性的网络教学平台,给公共管理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借助慕课网络平台,有利于整合优质教学资源,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有机结合,实现了由“教师主导”向“学生主体”的转化。基于此,可以从教学理念、慕课平台、师资结构以及教学模式等方面来构建公共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慕课;公共管理课程;教学改革
一、问题提出与研究综述
公共管理课程是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的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交叉性,它涵盖企业管理、公共行政和公共经济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原理方法,由于公共管理的时效性和问题导向性,公共管理课程相比其他专业课程更需要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目前很多高校公共管理课程教学大纲中明确“要求学生认真学习公共管理的理论,并注意搜集周围的公共管理案例;结合所学知识对所调查的社会问题提出有创见的对策措施”。但是,教学目标和实际教学效果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造成这一差距的主要原因在于公共管理课程教学仍然因循守旧,缺乏创新与变革。目前,公共管理课程教学中虽然绝大多数都已引入案例教学环节,但是教学过程中仍然偏重“灌输式”的课堂讲授,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度不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因此,为了提高公共管理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有必要引入新的技术和方法改革公共管理课程的教学方式,慕课的引进就是一种创新性的举措。慕课(MOOC)即“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OpenOnlineCourse),是一种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共享课程。相比传统教学方式而言,慕课的开放性和共享性更强,而且成本更低、参与性更高。慕课这一名称是在20xx年由加拿大学者DaveCormier和BryanAlexander首次提出来的,20xx年经美国Coursera、edx和Udacity三家MOOC企业的推广,很快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因此,20xx年被称为“慕课元年”。截至20xx年10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上,以“慕课”或“MOOC”为主题进行检索,共搜集到文献5355篇,其中国内最早的介绍慕课的两篇文章均发表在《中国远程教育》(20xx年3月),分别为《MOOC:一种基于连通主义的巨型开放课程模式》和《探索MOOC教学方法在mLearming中的运用》。根据文献检索的基本情况,我国开展慕课相关研究的时间较早,基本与世界研究趋势同步,而且对于慕课的相关研究已经呈现出一定的规模,相关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慕课与高等教育改革研究;二是慕课与政治安全问题研究;三是慕课与在线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四是慕课与微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1]。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述评可以看出,对于慕课的研究主要聚焦其应用性和影响力,主要针对宏观层面的教育教学改革而展开,而较少关注微观层面的课程改革和课程建设。基于此,笔者从微观视角切入,探究慕课对于某一专业中具体某一课程的影响和启示。
二、目前公共管理课程教学中的问题
目前公共管理课程主要是在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政治学与行政学等相关专业开设。虽然不同高校的平台和资源各不相同,课堂教学存在不同差异,但是概括起来,普遍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从教学内容上来看,重理论轻应用
公共管理课程的教学活动主要是围绕公共管理教材展开的。目前的教材主要是以公共管理相关理论和方法的介绍为主,具体内容包括公共管理、公共问题、政策环境、政策模型、政策议程、政策规划、政策执行、政策评估和政策终结等。虽然有些教材也偏重于公共管理案例分析,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案例选择标准模糊、案例陈旧、案例问题设计不合理等,这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二)从教学方法来看,主要以PPT展示、“灌输式”讲授为主
目前公共管理课程的课堂教学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以多媒体课件展示以及相关音频、视频资料的播放等,教学方法单一,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在的公共管理课堂教学越来越多地运用案例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是采用一个或者数个案例引导学生参与问题界定、问题分析和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2]。但是由于班级人数、案例质量和学生参与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公共管理案例教学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因此,现在的公共管理课堂教学还是以教师系统教授公共管理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模型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相关知识,对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意义不大。
(三)从教学过程来看,主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参与度不高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性角色,“它将教学与自学以及其他信息获取活动相互区别,构筑了教学存在的根基”[3]。公共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明显,主要在于学生参与度不高,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一方面是学生受传统学习理念的影响较深,很多学生一直是一种被动的学习方式,即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讲得越细越好,学生记得越多越好,学习的重心就是知识的获取和记忆,主动性学习和参与性学习的动力不足。一方面,公共管理教学主要以大班教学为主,由于学生人数的限制,在公共管理案例教学过程中,主要采取分组讨论、集体汇报的形式,由于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和努力程度的差异,甚至个别学生的“搭便车”心理,使得课堂讨论很难深入开展。学生课堂教学参与度不高、融入度不大,必然会影响到公共管理课程的教学效果。
(四)从教学效果来看,课程教学质量较低、教学效率不高
目前对于公共管理课程的教学质量主要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考核,更多地倾向于对学生记忆能力的考查,即对基本知识点的掌握,理解和运用的部分较少。从考核结果来看,绝大多数学生能熟练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点,但是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明显不足。
三、慕课对于公共管理课程改革的启示
慕课作为一种全新的开放式、共享性的网络教学平台,给本科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具体来讲,它对推进公共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启示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借助慕课网络平台,实现“线上”和“线下”的有机结合
慕课网络平台是一个有机的契合点,它既可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学习需要,又可以充分发挥专业教学功能。现在的大学生是与网络相伴生、在信息社会中逐步成长起来的,视野更开阔,价值观更多元。慕课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能够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云计算、移动技术、无线通讯等,使学习者随时随地、快捷地获取信息,实时进行师生互动,这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是无法想像的[4]。“慕课”平台则可以充分发挥当代大学生的这一优势,在尊重学生学习个性和学习规律的同时,实现专业知识的传授。
(二)借助慕课媒介,实现由“教师主导”向“学生主体”的转化
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是运用慕课教学成败的关键。运用慕课实现专业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都处于一种独立的状态,学生必须端正学习态度、遵守学习时间、强化自主学习的意识,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自己选择的学习环境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孕育出新型、多元、高效的网络学习生态。”[5]在这种学习生态下,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相互促进。
(三)整合慕课平台,优化教学资源
慕课平台具有开放性和共享性,教师可以根据学习内容提前公布预习计划和学习任务,学生利用慕课平台共享学习资源,通过课下预习,上课时可以针对性地听讲和提问,通过老师讲解,加深理解,内化知识。另外,慕课平台上每门课程都设有相应的.学习任务单、学生测试题、信息反馈栏等,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学习进度条、作业完成情况、测试成绩等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6]。
四、推进公共管理课程改革的路径
慕课为推进公共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新的选择。在这一背景下,可以从教学理念、慕课平台、师资结构以及教学模式等方面来探索公共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
(一)重塑“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