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渡歌谣毕业论文(精选7篇)

个人学习 4 2024-04-03 06:06:42

弥渡歌谣毕业论文 第1篇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集思想、教育、美学等于一体,符合幼儿教育需求和幼儿身心特点,能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对幼儿教育的推动作用入手,对传统文化在幼儿文化、幼儿游戏、幼儿手工、幼儿音乐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开发幼儿教育资源。

关键词:幼儿教育;教育资源;传统文化;推动作用

幼儿教育作为学前教育的重要部分,对幼儿智力开发、身心健康及未来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向来倍受关注。目前,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幼儿教育资源开发建设工作,应利用现代技术转化优秀的传统文化,大力开发建设幼儿教育资源,提供给幼儿教育助力,使之更好的适应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幼儿教育的推动作用

近年来,教育信息化发展日益深化,教育资源作为教育信息化最核心的内容,其开发建设尤为重要。目前,不少幼儿园组织开展文明礼仪、道德修养、诗词歌赋等传统文化教学课程,将优秀的传统文化纳入幼儿园教育体系中,开发建设了新型的幼儿教育资源,利于推动幼儿教育发展[1]。传统文化幼儿教育资源开发,以大量优质的传统文化为基础,以现代教育理念和技术为指导,以传统文化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为核心,以多种传播方式为手段,通过开发各类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应用模式来满足幼儿教育的主体化、社会化、多样化需求,提升教学质量及品质,推动幼儿教育发展。此外,由于幼儿教育具备一定的特殊性,教学资源要符合幼儿身心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能够开发幼儿智力、培养思想道德素养,培养幼儿健全人格,为今后教育活动奠定基础。而传统文化幼儿教育资源开发恰好适应以上要求,对幼儿教育发展有着重大促进作用。

二、中国传统文化幼儿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

幼儿教育主要包括幼儿文化、幼儿游戏、幼儿手工、幼儿音乐等内容,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以上幼儿教育活动,提高幼儿教育品质。下面从这些方面着手,针对幼儿特点及发展需求,对传统文化幼儿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进行了分析。

(一)幼儿文化

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基础开发建设幼儿朗诵、欣赏等课程,将文化、历史、语言、礼仪、道德等融入到幼儿文化课中,开发幼儿国学经典课程。在幼儿教学过程中,让幼儿朗诵、欣赏国学经典,如《三字经》、《古诗》、《千字文》等,丰富幼儿的文化底蕴,在以后成长中有所得、有所悟[2]。与此同时,对国学经典课程的呈现方式、呈现载体及应用模式进行分析,从幼儿兴趣入手,使国学经典课程既保持文化底蕴又贴近幼儿生活,建设喜闻乐见的国学教育资源应用形式。

(二)幼儿游戏

幼儿游戏是幼儿园主要活动之一,是幼儿教育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民间游戏在漫长时间内一代一代的流传,积累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同时也代表了一个地区的地域文化,反映着人们的精神需求。将民间游戏引入幼儿游戏中,开发符合幼儿个体成长和群体发展需求的游戏活动,利于促进幼儿社会认知发展,增强幼儿群体生活的能力,让幼儿在多向交流中身心健康成长。利用常见的民间游戏开发老鹰抓小鸡、踢鸡毛毽子、滚铁环、骑竹马、跳四方、抛沙包等幼儿游戏,将幼儿成长与文化连接起来,建设利于幼儿成长的游戏文化背景,为幼儿成长创造更好的环境。如,滚铁环游戏玩法:准备与水桶大小差不多的铁环,1m长的竹竿。将竹竿一头弯成U字形钩,将铁环放入弯钩内。玩游戏时,手握着竹竿一头,通过竹竿弯钩与铁环的连接推动铁环前进。多人玩时,看谁跑的快,铁环不倒下。

(三)幼儿手工

幼儿手工活动可以锻炼幼儿的动脑动手能力,促进幼儿智力开发,开拓幼儿的创新与创新思维,对幼儿全面成长有着重大作用。民间工艺活动有剪纸、陶艺、布贴、书画等,将这些手工技术融入幼儿手工活动以建设民间工艺幼儿手工活动,创造宽松的教育环境。一直以来,幼儿手工都是幼儿教育的特色活动,在幼儿成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利用民间手工工艺活动开发幼儿手工活动时,尊重每一位幼儿的想象与创造,接受幼儿独特的审美感受,肯定幼儿对美的表现方式,从幼儿的兴趣入手,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手工活动。这样做,不仅可以激发幼儿自我表现的欲望,满足幼儿在自我价值体现的需求,还能从不同角展示中国民族优秀的传统手工工艺,增强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有助于幼儿日后发展。如,将彩陶工艺引入到幼儿手工活动中,聘请专业技师为幼儿进行陶艺授课,让幼儿动手制作瓶子、碟子、碗等物件。

(四)幼儿音乐

中国传统音乐类型丰富多样,每一个地区都有本土特色的音乐文化,这为幼儿音乐教学资源开发提供了大量素材。戏曲是中国传统音乐表现形式之一,它的舞台表演以演唱、跳舞、科白等为主,可以深入挖掘戏曲中蕴藏的艺术形式和文化内涵,开发建设幼儿音乐教育资源。与此同时,教学中还要注重发挥戏曲本体价值。第一,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工具,激发幼儿兴趣[3];第二,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第三,采用合理的教学法,如角色扮演法、情境教学法等,激发幼儿表演欲望和歌唱能力,培养幼儿的艺术细胞,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三、结论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能够丰富幼儿教育资源,提高幼儿教学的文化内涵,让幼儿接受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在幼儿教育中,可以将中国传统文化用于幼儿文化、幼儿游戏、幼儿手工、幼儿游戏等多个课程,将优秀文化渗透于幼儿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开发带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幼儿教育资源,促进幼儿教育发展,同时实现幼儿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蒋瑶群.让游戏浸润乡土气息——农村幼儿园民间游戏资源的开发与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5,(01):225-228.

[2]蓝丽梅.基于幼儿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J].人才资源开发,2015,(12):110-111.

[3]燕精晶.幼儿园民间体育游戏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6.

弥渡歌谣毕业论文 第2篇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衰有着复杂的原因,本文试从审美媒介的演变来解读。根据不同时代的主导审美媒介笔者将社会分为五个阶段。工艺和口语媒介时代,文学样式为口口相传的神话、史诗、歌谣,和流言等形态;文字媒介时代,文学主要是诗歌、散文、史传文学;手工印刷媒介时代,文学样式主要以宋词,戏剧,小说为主;现代大众传媒时代,文学为现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剧本,应用类文学;网络媒介时代,影像和网络文化兴起,传统文化被边缘化了。

关键词:主导审美媒介; 传统文学; 内在规律; 影像文化; 网络文化

传统文学的兴衰有着复杂的原因,本文试从审美媒介的演变来解释当下传统文学的兴与衰。笔者根据不同时代的主导审美媒介将社会分为以下五个时期。

工艺媒介和口语媒介时代,从远古到先秦。此时的社会文明程度和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中国社会的审美媒介的主导是工艺媒介和口语媒介。此时的审美功能和实用功能没有分离。先民通过文饰的工艺品如彩陶,青铜,面具,服饰等来创造文化和审美现象。此时人们主要通过工艺器物和口头语言作为主要的审美媒介,使众多氏族成员之间达成沟通。在文艺审美活动中,口语媒介主要是一种文学媒介。借助口语媒介,原始先民在舞蹈和音乐的伴随下喊出了最早的文学。如远古歌谣《候人歌》:“候人兮猗”只是在兮和猗两个感叹词前加了两个具有体验意味的词,却体现了快捷而起伏的节奏和情感变化。

【1】此时期的文学样式主要有人们口口相传的神话,史诗,歌谣,和流言等。

文字媒介时代,从先秦到唐代。此时期的社会生产力和社会文明发展步伐较早期历史时期有了很大进步,特别是文字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大量使用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而且是具有革命性意义的一件大事。此时期的审美主导媒介为文字媒介。文字的高度凝练,简洁,为诗歌的写作开辟了道路,特别是在手工印刷媒介未出现以前,文学一般以简短为基本的一个规则。此时期是诗歌写作的黄金时期,借助文字媒介,中国创造了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和唐代文学,而诗歌是其中的中心文类,借助汉字媒介,中国古典诗歌经历了四言,五言,七言等多种形态的发展和演变历程,并且在唐代达到一个高峰。此时期的文学主要是诗歌,散文,史传文学。

手工印刷媒介时代,从唐代到清末。从唐代到清末的中国文学属于手工印刷媒介占主导地位的时代。在大约北宋中期以后,以雕版印刷为主体的民间刻书业开始普遍流行起来。以雕版印刷媒介为主导的审美媒介为文化典籍的流行和保存,宋代市民文化和明清长篇小说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推动了宋代至明清文学的繁荣。一般来讲,宋词,戏剧,小说等文学样式较前代的诗歌,简短散文,史诗,神话的字数篇幅要多。正是由于印刷媒介的作用,类书和小说等都可以进行批量复制,因而为它们在读者中批量发行和迅速流通提供了媒介条件。完全可以试想,如果没有印刷媒介,白话长篇小说的繁荣是不可能的`。此时期的文学样式主要以宋词,戏剧,小说为主。

现代大众传媒时代,从清末到改革开放。此时期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过渡时期,传统文化的夕阳和现代文学的朝霞在这里交相辉映,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大众传媒比较复杂,分类标准很多,若从技术层面,可以分为机械印刷和电子播放媒介两种。机械印刷比手工印刷快捷,而且前者使大量复制成为可能,这大大促进了书籍的生产传播和阅读,其对中国文化和教育有着巨大的意义。电子播放媒介主要有电影,电视,广播三种形态。这三种形态的出现使现代应用文特别是新闻,通讯为代表的应用文繁荣起来。而且这三种形态以强大的综合写实和表现能力,超越了以往各媒介。它们把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和戏剧等艺术综合为一体,至此文学已经很难保持以前的优势地位了。此时期的文学主要为现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各种剧本,以及其它应用类如新闻通讯,合同。

网络媒介时代,从改革开放至今。正如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所感叹的那样: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一种印刷文化,这是一个千真万确的事实。

【2】自20世纪后期以来,不仅“语”“文”混杂,而且出现了批量影像的生产和消费,近年来出现了网络文化。这样文字媒介在社会中的主导地位和文字文化的垄断格局被打破了,影像文化力量全面抬升,整个文化格局开始转型。现代社会已经转变为电子媒介、网络媒介时代,视觉影像在生活中的比重越来越多。

【3】现在,也有人读或者写神话,唐诗宋词但通俗化消费化的时尚读物急剧膨胀;有人热爱古典戏曲但比起流行歌曲,这几乎是微不足道的。现代社会视觉影像遍布生活,大量复制和急剧发展的影像越来越多地占用了人们的阅读时间。电影,电视,时尚读物,仿真雕塑,街头广告无不裹挟着巨量的影像和信息冲向大众,以文字媒介为依托的传统文化急剧缩小领地,它们正在被新兴的巨量影像排流到边缘地带。此时的传统文学,传统文化成为了新时代新兴文化的装饰品或者附庸。

从审美媒介的演变过程不难看出传统文学,传统文化的兴衰与审美媒介有着很大的联系,在很大程度上是兴也媒介,衰也媒介,兴衰都是审美媒介发展的产物。

参考文献:

王一川:《新编美学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第一版.

阿瑟·阿萨·伯杰:《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

姚媛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王一川:《文学理论》,成都,四川出版社2003年版.

弥渡歌谣毕业论文 第3篇

1、以辩证的思维去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的两重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一切东西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好的一面应当吸收,而坏的一面则应抛弃。但是由于每件事物,每个人,每种理论都有这种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说,每件事物,每个人,每种理论差不多既是好的,又是坏的。传统文化本身具有精华与糟粕两重性的特点,我们需要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

(2)中国传统文化既然是一种传统,它就必须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实现现代化,否则,它就不能得到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是根据传统文化本身固有的精神,使那些可以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部分,能够更好地发展,并尽量吸取西方文化中的优秀成果,来弥补传统文化中不足的一部分,使其发展得更加完善。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存在两重性,致使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既有丰富发展,又有消解异化。所以,我们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既肯定又否定,以辩证的思维去看待它;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也需要不断创新与发展。只有在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中,才能促进自身的完善,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与发展,成为适合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2、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的崛起。这种崛起,也必然要求让我们中国特色的文化给多样化的世界文明注入活力。文化的崛起,不仅仅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并吸收和借鉴其他一切文化的优秀成果,以构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3、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随着以知识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中,思想文化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各国逐渐认识到,在和平发展的年代,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无形的争斗中,思想、意识形态,起着决定性作用。西方打算用_,也就是用他们的文化、价值观、思想、意识形态,通过文化渗透,去取得资本主义世界的胜利。特别是在当今文化产业兴起,这种文化渗透,通过文化产品以及各种媒体,潜移默化的把西方的价值观、意识形态渗入中国,而给中国当代文化建设带来严重挑战。这要求我们,在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应学习借鉴西方文化,批判吸收西方马克思主义乃至西方马克思学的一些积极成果,但不能全盘吸收,盲目借鉴,我们要不断增强抵御西方思想渗透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4、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意义

有利于丰富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特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五千年来的宝贵财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国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发展提供丰富的民族性语言和丰富的思想宝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吸收和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实事求是思想、和谐思想、民本思想等。不断促进马克思主义体现时代性与民族性的特征,开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有利于促进中华民族核心价值体系的发展

中华民族的价值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中华民族为着崇高的理想和目标而奋斗拼搏。价值观的建设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互动关系促进了中华民族价值观的建设和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继承与发展,也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点的中国化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互动的成果,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维系社会健康协调运转的精神纽带、推动社会不断发展的精神动力、指引社会前进方向的精神旗帜。我们必须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基础上,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弥渡歌谣毕业论文 第4篇

在声乐演唱中,钢琴为其伴奏是一种常见的艺术形式,钢琴伴奏是整个歌唱艺术里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声乐演唱和钢琴伴奏在风格情绪,艺术细节的处理,还有他们的表演境界完全统一一致的,两者在统一,和谐的配合下,才能取得整个表演的成功。要做到如此完整的配合,也就需要对钢琴伴奏者和声乐演唱具有一定的要求,钢琴伴奏者要具有扎实的演奏技能,要能够深入的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内涵,而声乐演唱者也要有具有基本的歌唱唱技巧的表现能力,能够掌握住整首作品的精髓,表达的情感。所以,一首完整的声乐表演,要靠两个人的共同努力和相互配合,才能达到一个琴瑟共鸣的境界。

1 钢琴伴奏在声乐演唱中的作用

烘托渲染音乐作品的情绪

在声乐演唱的过程中,钢琴伴奏是不可或缺的,但是钢琴不只是单单的伴奏,更多的是与声乐作品的默契配合,深化作品表达的情感,塑造鲜活鲜明的的艺术形象,也就成为声乐演唱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并且钢琴伴奏还是整首声乐作品抒情的基础,贯穿于整首声乐作品之中。为声乐演唱烘托出气氛背景,塑造声乐作品中的形象,刻画曲子中的内心情感。通过自然的演奏,把整首声乐作品的情绪和氛围带给演唱者,把演唱者带入到特定的音乐环境中去,在丰富的音乐氛围里,展开声乐作品的情感,是演唱者更加投入,深刻的表现出声乐作品的音乐艺术形象,给予观众以美的享受。

对声乐演唱者的指导

一个优秀的钢琴伴奏者在声乐发音技巧、音准、节奏、呼吸、咬字等方面给予基本的指导,并且能够在作品的风格,历史文化背景做出客观的判断,进行客观的伴奏,对演唱者也可以进行这方面的指导和帮助。如果要想整场的声乐演唱表演成为一场听觉盛宴,就要求演唱者不仅要了解整首作品表达的情感,还要掌握整首作品的风格,选择合适的演唱表演的技巧,将音乐与情感还有文学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融在一起。并且还需要准确的听觉,因为声乐演唱者不仅要听自己的演唱,还要听钢琴的伴奏,要从头到尾配合默契、保持如一,才能更好的深刻的表达出该声乐作品的情感内涵,以达到更好的表演效果,使其成为一场极其丰盛的`听觉的视觉的盛宴。

2 钢琴伴奏和声乐演唱的配合

钢琴伴奏和声乐演唱是一种相铺相成的关系,两者缺一不可,钢琴伴奏为声乐作品的情感内涵及其风格进行演绎,给演唱者烘托了背景气氛,从而使演唱者能够更好的处理作品的情感和选择合适的技巧。

钢琴伴奏与声乐演唱者气息的配合

在一首作品进行声乐演唱的过程中,每一个乐句或者在气口的地方都会进行换气,一个优秀的演唱者在换气时有着巧妙的技巧,可以把换气口处理的非常好,是整首声乐作品,让大家听起来非常的流畅,优美。这时候,钢琴伴奏一定要配合好演唱者的气息,把整首作品的高低起伏和气息的连贯性给表达出来,不能仅仅只管弹自己的,各管各的,脱离了演唱者演唱。一定要留心观察演唱者气息的规律,伴奏和声乐演唱者要多加协调配合,以达到伴奏和声乐演唱为一体的表演效果,只有钢琴伴奏和声乐演唱相互配合、共同协作、相互交融,才能做到乐句清晰、伴奏稳定、协调流畅。

钢琴伴奏与声乐演唱节奏的配合

节奏是音乐的灵魂,它以一种秩序的形式存在。在伴奏和声乐演唱的过程中,根据作品的转化,钢琴伴奏也进行了相对的改变,特别是节奏方面,用节奏、音色的转变作品的情绪及风格,引导听众进入到不一样的情绪氛围中,也引导了演唱者情感,更加深刻的投入进去,为后面做好了铺垫,从而奠定了基础。在一段旋律过后,会有一个间奏,通过这个间奏进行调整,作品情绪情感的转变,演唱者也可以进行调整,酝酿一下接下来的情绪。对节奏的准确把握使作品的情感得到了升华,给大家美的享受。

钢琴伴奏和声乐演唱者音量效果的配合

弥渡歌谣毕业论文 第5篇

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学习相关知识,还让学生学习相应的民族文化知识。小学阶段是学生在智力以及生理方面比较关键的时期,在这阶段传授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以此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渗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习的知识,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在识字过程中学习传统文化

让学生学习相应的汉字,在识字过程中进行文化渗透,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小学语文学习阶段,学生要学习比较多的生字,在课文量上也比较多,关于传统文化知识的阅读内容有很多,例如《弟子规》《三字经》等,在教学中可以将这些内容以视频动画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了解到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教师是知识的承载者,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模仿者,为此,教师一定要提升自身素质,在教学中要注重文字的书写,只要教师能够书写比较好的文字,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能够认识到文字的美感。由于很多学生的文字书写方式和教师的差不多,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书写的美观、大方,让学生感受到书写的魅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书写中,不仅能够学习到相应的书写知识,还能够在书写中感受传统文化,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学习诗文时感受传统文化

古诗词的.学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渗透传统文化,对学生在写作方面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在讲解诗文时可以将学生带入学习的情境中,以不同的视角来给学生讲解相应的知识,让学生体会到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诵读也是重要的学习方法,通过诵读可以让学生积累很多的相关知识。李白“摧眉折腰事权贵”,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孔子认识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终生忧劳不悔;“忧道不忧贫”,屈原忧国不复兴,君不明察,忧“世人皆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杜甫也始终忧劳不辍,写出了惊警后世的“三吏三别”,目的是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_面临“贼氛方炽”的混乱社会,痛感“予此行所负之责任,尤倍重于三十年前”……这些都构成了中华民族向前的动力,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也筑成了中国人的精神风貌。以此在诗文的学习中更好地感受中国的传统文化。

三、课本内容中感受传统文化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很多课本内容都是按照一些古典书籍进行学习的,然后再经过现代作家的改编成为教材。因此,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课本内容中感受传统文化。例如《开天辟地》主要是讲解万事万物的由来,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又如在《司马光砸缸》中主要讲述的是七岁的孩子就已经有了成年人的思维,当别的孩子在玩时,他却在读书。当有个孩子玩耍掉进水缸里时,别的孩子都比较紧张,只有司马光想到用石头救出落水的孩子。这个故事得到了广泛的流传,从这个故事的学习中不仅让学生学习到相关的知识,还能够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

四、结语

新课程教育理念提出了在教育教学中更多地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在教学中,可以将识字内容以视频动画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到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教师在讲解诗文时可以将学生带入到学习的情境中,以不同的视角来给学生讲解相应的知识,让学生体会到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另外,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学习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也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弥渡歌谣毕业论文 第6篇

【摘 要】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仅影响了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的发展,同时也对不同民族和地方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深入,一方面我们加强了与国外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我国文化实现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发展;但是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在给我们文化发展提供机遇的同时,也为我们传统文化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不仅需要很好的继承,更需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具有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传统文化;文化

一、经济全球化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带来的机遇

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我国的传统文化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实现更好的创新,也有助于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转型,从而使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彰显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一)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给世界各国文化带来了平等交流的机会。世界各国文化都有优势的一面,也有落后的一面,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打开了人们的视野,为不同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关阔的平台。中国传统文化是在几千年的历史沉淀中形成的,具有悠久的历史,且具有一定的体系性。但是,由于一些历史原因,我国传统文化曾由开放走向了闭塞,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脱节的现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也越来越高,这为我国传统文化吸收外来先进因素重新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同时也为剔除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其能够更好地接受洗礼,从而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更好发展。

(二)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促进我国传统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中华民族有着5000千年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对人类文明的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够久存不衰,不仅仅得益于中国人民生生不息的伟大实践,也和世界文化相互交流有着密切的联系。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相互交流,这给世界文化的交流带来了机会,同时这也为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带来了机遇。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中华文化走上世界,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一方面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但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西方一些不良思想也随之传入我国,这些不良思想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冲击。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特别是新科技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促进了人们在世界的范围内广泛的交流,使我国传统文化在汲取活力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为了达到霸权的目的,对我国进行文化侵略,实行所谓的“知识产权战略”,利用互联网传播美国的精神和文化,使西方文化如潮水般涌入中国,例如“肯德基”,“麦当劳”、“好莱坞”电影等。学术界和艺术界也是如此。西方的文化在传播方面利用先进的技术,不断提升其观赏性和娱乐性,再加上其丰富的知识性,使其文化往往被广大人民接受,所以美国的好莱坞电影才能够风靡世界。西方这种强势文化“示范”效应,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弱化。

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应对全球化挑战的文化根基

当今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相互交融,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因此,为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不断发展,我们应该对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厚底蕴的传统文化进行进一步的挖掘和创新。

(一)采取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方式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

在中国文化历史上,中华文化历来就是以博大的胸怀吸收西方先进的文化,在当今开放的世界,中国传统文化更应该理性地对待外来文化,在立足我国具体国情和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在吸收和借鉴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保持自己的独立,不能被西方文化所“左右”,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根基。一个国家的独立,不仅仅是要保持经济、政治上独立,还要保持文化上的独立――民族文化及认同是一个民族甚至国家认同的基础,是维系民族和国家的重要纽带,中华文化要保持自己真正的本色,才不会在世界的大潮中迷失方向。因此,我们要继续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政治信仰,加强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

(二)弘扬传统文化需要创新

对待传统文化我们需要坚持,但是不是一味的僵化,更不是抱残守缺。对待不适应我国当前和未来发展趋势的文化,我们要果断抛弃;对合理的、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适合我国国情的文化我们要大力弘扬,并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对于传统文化,我们需要更为开阔的视野,既要保持文化独立,又要使我们的传统文化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首先,我们要拓宽弘扬传统文化的渠道。充分利用现代的媒体、电影和电视进行很好的宣传和教育,加强大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引导。

其次,还要将传统文化融入于人们的生活之中、风俗习惯、心理特征、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之中,使传统文化真正内化于内个人的心中。再次,还可以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对广大群众进行文化熏陶。例如,采取电影、小品等方式对人们进行爱国主义和传统文化的教育;同时还可以比如以社区为单位,组织社区内家庭以传统文化为主题,定期开展各种亲和力较强的活动,如古典文学沙龙、传统服饰的美学研究、中华戏曲欣赏等,增强群众对传统文化多方位的感性认识和兴趣,促进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真正喜欢和热爱。

经济全球化对传统文化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加快文化体制改革的步伐,建立健全适应市场需要的文化体制,同时更要保持我们独特的传统文化特色,创新弘扬方式,使我们的传统文化更具有生机和活力。

弥渡歌谣毕业论文 第7篇

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概述

中国历史悠久,历史文化的积淀形成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如水墨画、陶艺、京剧脸谱、皮影艺术、壁画艺术、剪纸艺术等,绚丽而丰富的表现元素和表现形式为中国动画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造型设计素材。综观我国优秀的动画作品,无一不带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符号,如,动画片《大闹天宫》中孙悟空、玉皇大帝等角色的造型设计借鉴了中国传统艺术,如京剧、年画等,通俗易懂,富含民族特色。2016年上映的动画电影《小门神》,从动画人物造型设计上看,是根据中国传统民间传说设计的,使“门神”这一人物形象深入人心,深受观众的喜爱;从动画故事上讲,是对门神故事的原型再造,契合了中国民间关于门神的传说。这就使影片对于中老年观众而言是对中国传统民间故事的温馨回忆,对于青少年观众而言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也正因如此,这部影片反响热烈。近年来,动画业界重新研究将古老的皮影艺术应用于动画创作,把传统的水墨画与三维技术相结合制作动画片,等等,都赋予了动画造型强烈的民族文化特色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动画造型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动画造型设计中的体现,一方面是在动画造型设计上借鉴和引用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和中国文化精神内核的传承与发扬。根据现代动画造型审美特征,运用现代动画造型设计手段对传统文化元素中那些能够为我们所借鉴的造型设计元素进行进一步的提炼、改造和运用,既能够将其以新的、现代的方式进行传承,又能够使我国动画的造型富有民族韵味,从整体上提升动画作品的美感和艺术感染力。动画创作的前期工作是动画造型设计,主要是设计动画角色的造型,从角色的形体与色彩两个方面进行整体塑造。在造型设计中,设计者应注重对传统文化元素形与色的借鉴和提炼,把握传统文化精神内核,赋予作品个性鲜明的艺术神韵。

1.中国式“形”之传神艺术审美表达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积淀了儒家、道家等多家学派的思想,将其体现在我国的动画造型设计中,能够使我国的动画作品从思想上具有独特的东方魅力。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天人合一、以形表意,这与西方遵照现实、追求形象逼真的创作原则不同,东西方文化背景不同,创作出来的动画形象的艺术风格也必然有所不同。西方绘画讲求透视关系和逼真写实;中国绘画中对人物的表现遵从“肩担两头,立七坐五盘三半”之说,对人物面部有“三庭五眼”的划分,脸型则可用八个汉字概括,即“国、目、田、甲、由、申、用、风”,生动又形象,更加注重以形写神。如《大闹天宫》中孙悟空的动画形象设计,为了突出孙悟空的机灵聪慧,造型设计者有意识地将孙悟空的形象进行了夸张的`变形,并借助中国传统艺术京剧中的人物形象和动作设计,在孙悟空的面部中心用心形的红色色块将其鼻子、嘴巴和眼睛统一起来,加之设计出长腿细腰、虎皮短装,将孙悟空的机灵表现得淋漓尽致。

2.中国式“色”之传神艺术审美表达在动画造型设计中,色彩对于表现动画角色的个性特征和传情达意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在色彩的使用上,东西方也有各自的艺术追求和艺术原则,西方艺术家讲求对色彩和光线的严格把握,任何微妙的光线变化都不容忽视,对逼真性、写实性有着近乎苛刻的重视;而中国传统艺术更加重视韵味的主观表达,如中国传统水墨画,画家可以不考虑光色等方面,更加注重以笔墨塑造形象,通过墨的浓淡干湿、线条的起承转合、笔触的轻重等抒发情感。如,《小蝌蚪找妈妈》就利用了传统水墨画元素,将游动的小蝌蚪表现得淋漓尽致。

结语

我国动画只有结合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探索,才能在世界动画舞台上大放异彩,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动画造型设计中的运用更是大势所趋。我国的动画造型设计者只有充分、深入挖掘我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并将其体现在动画造型设计中,才能够以更加形象和直观的方式传承、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并引领中国动画的发展。

上一篇:日语专业毕业论文(热门8篇)
下一篇:毕业论文题目署名要求(合集7篇)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
滇ICP备20230059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