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控制毕业论文(精选5篇)

个人学习 5 2024-04-23 22:50:21

过程控制毕业论文 第1篇

本人为了完成这次毕业论文,本人从xxxx年11月开始了我的毕业论文准备,时至今日,论文基本完成。从最初的茫然,到慢慢的进入状态,再到对思路逐渐的清晰,历经了几个月的奋战,紧张而又充实。在这次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本人认为最大的困难是对这一课题的问卷调查及对这一课题了解得不是很渗透,但在指导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通过上网和去图书馆查阅相关文献等,这些困难都迎刃而解了。现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20xx年11月份,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本人确定了论文写作的方向和题目,并通过上网、去图书馆等方式下载和查阅了大量相关论文,尽量使我的资料完整、精确、数量多,这有利于论文的撰写。在仔细分析、征求指导老师之后确定了毕业论文的提纲,并按时完成论文的开题报告等相关工作。此外,在指导老师建议下,本人还设计了此次论文的问卷,在相关企业进行抽样调查,通过对企业的抽样调查,让这次论文的数据等更具有科学性、正确性。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本人秉着谦虚、谨慎的态度,遇到不懂的问题及时向指导老师请教,并按照指导老师的要求不断完善论文的写作。

本人抱着早日完成毕业论文,争取顺利毕业的目的,按照提纲认真完成毕业论文。在初稿中,由于本人看错了毕业论文设计的要求,而且没有仔细阅读参考文献的写作格式,导致出现不少问题;在论文写作中,提纲的有些内容没有论述,重点不够突出,并且语言不够简练等,幸而得到指导老师的及时指导。针对出现的这些问题,我根据指导老师的指导重新阅读了本科的论文设计要求,并通过询问同学等,及时改正了这些问题;对于在论文缺少提纲提到的内容,本人也通过查阅文献,阅读相关论文等,把缺少的内容及时补上去;此外,本人还精简了论文的语言,突出论文的重点。因此,在初稿之后,本人论文的重点是规范毕业论文的格式,精简论文语言,更重要的是突出重点,让论文进一步完善。

在指导老师的一次次帮助和悉心指导下,我的论文也慢慢的成型了。本人目前对论文进行了第三次修改和完善,虽然论文还没有形成定稿,但在整个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让我对我所学过的知识有所巩固和提高,使我在大学期间所学的知识得到充分的运用。此外,我从中也学到了许多新知识,增长了见识,这次毕业论文写作的过程是我的一次再学习,再提高的过程。

所学过的知识有所巩固和提高,使我在大学期间所学的知识得到充分的运用。此外,我从中也学到了许多新知识,增长了见识,这次毕业论文写作的过程是我的一次再学习,再提高的过程。

过程控制毕业论文 第2篇

摘要:模具是现代工业生产的重要基础,在现代工业制造行业当中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已经广泛应用到工业生产的各个领域,模具技术水平已经是衡量国家工业制造水平的重要标志,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产品质量、效益。而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主要研究材料结构的改变方式、材料性能提升的方法、材料表面形状的改变方式,这些内容都与模具制造有较为密切的联系,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持,模具作为各项制造工业的基础,其制造技术会对工业制造质量、工艺等关键因素产生影响,两者的结合能够迸发出不可估量的价值。文章对材料成型以及控制工程模具制造技术进行简单分析。

关键词: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模具制造;产品设计;材料加工

1模具工业的发展状况和发展方向

模具工业的发展状况

模具是对原料进行加工,并赋予其精准的构型、尺寸的加工工具,用于批量、高效地生产工业产品零部件,根据加工对象、工艺的差异,模具可分为冲压、塑料、铸造、锻压、橡胶、粉末冶金、拉丝、无机材料成型等多种类型,其中最为主要的模具包括冲压、塑料、铸造、锻压、橡胶五类模具。随着现代制造业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模具的应用日渐广泛,汽车、电子、仪器、家电、建材等产品中大量的零部件都需要依靠模具进行加工。作为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分,与各项产业的关联度较高,也是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根本保障,其可以带动产业的比例能够达到1∶100,也就是说模具工业发展出一亿元的产值,就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出一百亿元的产值[1]。近年来,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电子信息、家电建材、机械行业的高速发展,我国模具产业实现快速增长,模具行业销售总额自20xx年的980亿到20xx年的1840亿,年复合增长率达到。根据我国模具工业协会编制的《中国模具工业年鉴(20xx)》,20xx-2011年度模具销售额中塑料模具占比最大,约占45%;冲压模具约占37%;铸造模具约占9%;其他各类模具共计约9%。当前,我国中低端的模具供过于求,高技术含量模具自给率较低,仍旧大量依靠进口才能获取,自20xx年开始,每年进口模具约20亿美元,出口模具多是中低端类型。

模具制造技术发展方向

自动化

模具制造向自动化的趋势发展的过程中,将人机一体技术、集成技术、系统技术等进行融合,满足当前市场对模具制造秩序化、科技化、人性化、一体化的要求。模具的自动化生产大大提升了模具生产效率、质量,推动模具制造工艺进步,将其由单一功能向集合多功能的方向转变,获取了较高的灵活性,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2]。

绿色化

经济的飞速发展、工业的日渐发达,对环保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前,国家在努力推行绿色节能、低碳环保,社会对环保的关注度日渐提升,各类工业制造过程中的绿色产品越来越多,而模具制造业也不能脱离这种趋势,所以,模具制造业的绿色化发展是一种必然趋势,朝绿色化方向前进,是为了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与破坏,同时高效利用资源,与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相吻合。

数字化

模具制造业的发展核心是数字化,一系列的图纸、数据、知识等都是以数字形式存在,需要借助网络技术来进行共享、传递,借助数字化技术对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处理,在各类先进的数字化技术辅助下,获取想要的信息和直观的印象,同时制造业与客户的交流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互补,第一时间获取客户需求,并投入研发、制造。

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概述

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主要是研究材料方面的内容,包括其结构变化、性能提升、形状改变等几方面内容,并且考虑材料热加工过程中所受的技术因素影响状况,是将材料形成产品的重要理论和方法。在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的研究过程中通过热加工改变材料结构、性能、形状的过程中,需要解决成型工艺、设备等问题,并研究相应的模具设计制造理论、方法、材料等方面。

2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模具制造技术具体分析

以金属材料为基础的制造技术

一次性成型技术

一次性成型技术分为材料挤压、拉拔、轧制三种技术类型。其中挤压是将材料放置在模具中加压,使之发生形变获取与模具尺寸一致的工件,加工完成后其塑性好、不易变形;拉拔是将材料放置在模具中,对材料端部施加拉力,造成一定程度的形变,获得与模具尺寸一致的工件,加工时阻力相对较小,对材料塑性要求高;轧制是将材料通过旋转轧辊发生塑性形变,获得所需的形状和尺寸[3]。

二次加工技术

二次加工的技术方法有多种,如铸造、冲压、旋压、焊接等,都是二次加工的技术方式。其中,铸造将材料放置在模具中加压,使之发生形变获取与模具尺寸一致的工件,加工过程中变形阻力大,能加工辅助工件,适应批量生产;冲压将材料放置在模具中受压力机施加的压力,发生塑性形变,获取相应工件;旋压将材料压紧在旋转的模具上随芯模旋转,借助离心力对材料施加压力发生塑性形变,获取满足标准的工件,旋压过程中,材料受到压力小,能适应多种尺寸工件的加工,对模具的要求不高,但是生产效率较低;焊接是对工件加热或加压,使元件结合在一起,可以根据加工要求选择不同的焊接方式。

以非金属材料为基础的制造技术

注射成型技术

非金属材料制作与控制并不是一蹴而就形成的,其中涉及多种技术方法,注射成型作为其中的一种应用较多。注射成型技术中通过对材料加热升温,使机器内部基础材料变为液态,再加入高压力性材料,溶化后的材料注入模具,等待一段时间,待器件冷却获取,其生产效率高,适用于自动化、机械化程度高的系统,能生产结构复杂的零部件,适应于流水线生产。

挤出成型技术

挤出成型技术通过物理方式将材料挤出,系统中的旋塞、螺杆起到重要作用,通过旋塞挤压、螺杆切割,对材料进行融化融合,并在外部施加压力穿过模具,冷却凝固后获得所需件,挤出成型技术可以提供良好的动力、整体生产效率较高,能够有效保证产品质量,整体成本较低。

其他技术

除了注射成型技术、挤出成型技术以外,还有另外的技术类型。如,将基础材料放置于密封模具中,再提升压力,借助固体化技术进行辅助,实现材料完整成型。这种方式在一个完整的工作流程下可以生产大量的零部件,成品形态规定,能有效克服收缩性零部件缺陷和变形通病,整体性能较为优异,但是其生产制作周期较长、效率较低,造成这种方式的推广使用。

提升模具加工精度的相应措施

(1)优化机械加工工艺。工艺是模具加工质量的基本保证,模具加工过程中,选择合理的进给速度、进给量、刀具类型、主轴转速等关键加工参数能够有力保障加工质量。(2)选择适宜的加工辅助工具。要加强对模具机械加工设备精度的调整,从根本上降低设备误差,提升加工精度,在模具的机械加工中需要的机械种类众多,模具所使用材质存在差异,为确保模具加工质量应针对模具加工实际情况对加工工艺、机械进行合理选择,在确保模具加工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升模具的加工效率。(3)优化加工设备精度控制。最大限度降低人为因素对于模具加工质量的影响,加强对加工人员的业务培训,提升加工人员的业务水平。模具加工中出现的加工误差多是由操作人员失误造成的。因此,必须重视人员的操作培训。

材料加工成型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1)精准的材料成型加工技术:当前已经大批量的应用,特别是在汽车制造过程中,此类技术应用非常广泛[4]。(2)自由成型快速加工技术:当前市场背景下,产品研发速度和效率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模具制造企业必须充分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创新各类加工技术,而自由成型快速加工技术就是其中一种。(3)材料加工制作仿真模拟以往的实验和理论方式无法紧跟时代和市场发展需求,在材料加工过程中采用加工仿真、模拟能够获取比实验更为深刻的数据和分析,材料加工制作仿真模拟技术能够更好的适应此类需求[5]。

3结语

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模具制造技术作为模具制造业的重要手段和基础,其发展对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当前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技术在人们生产生活领域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而且模具制造企业要想获取发展壮大的机会,必须加大科学技术的研发速度,将其作为企业第一生产力,而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模具制造技术作为顺应社会发展的一种表现,只有通过不断发展创新才能辅助企业获取更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陈红.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模具制造技术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xx(3):131-132.

[2]周慧涛.快速模具制造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展望[J].锻压装备与制造技术,20xx,50(3):114-115.

[3]刘天骄,王永军,宣娟娟,等.低成本钣金成形模具技术[J].航空制造技术,20xx(8):49-52.

[4]余小员.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模具制造的工艺技术研究[J].世界有色金属,20xx(1):142,144.

[5]鲍振博,陈静,高殿斌.先进制造技术在模具制造工业中的发展[J].机电一体化,20xx(5):10-13.

过程控制毕业论文 第3篇

光阴荏苒,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四年的学习生活使我受益匪浅。经历大半年时间的磨砺,毕业论文终于完稿,回首大半年来收集、整理、思索、停滞、修改直至最终完成的过程,我得到了许多的关怀和帮助,现在要向他们表达我最诚挚的谢意。

首先,我要深深感谢我的导师x老师。x老师为人谦和,平易近人。在论文的选题、搜集资料和写作阶段,x老师都倾注了极大的关怀和鼓励。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每当我有所疑问,x老师总会放下繁忙的工作,不厌其烦地指点我;在我初稿完成之后,x老师又在百忙之中抽出空来对我的论文认真的批改,字字句句把关,提出许多中肯的指导意见,使我在研究和写作过程中不致迷失方向。他严谨的治学之风和对事业的孜孜追求将影响和激励我的一生,他对我的关心和教诲我更将永远铭记。借此机会,我谨向x老师致以深深地谢意。

其次,我还要感谢xx大学xx系xxx、xxx等老师,正是因为有了他们严格、无私、高质量的教导,我才能在这几年的学习过程中汲取专业知识和迅速提升能力;我还要感谢我的班主任xx老师这几年来对我的关心、帮助与支持;同时也感谢这三年来与我互勉互励的诸位同学,在各位同学的共同努力之下,我们始终拥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和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能在这样一个团队中度过,是我极大的荣幸。

同时也感谢xx,他们以极大的热情,帮助我完成了第一手语料的收集,感谢他们对本文调查工作所提供的大力帮助与支持。我还要感谢我的`家人,我的父母和我的爱人,他们给我极大的鼓励与朴素的帮助。

最后,我要感谢参与我论文评审和答辩的各位老师,他们给了我一个审视几年来学习成果的机会,让我能够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他们对我的帮助是一笔无价的财富。我将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加倍努力,以期能够取得更多成果回报他们、回报社会。再次感谢他们,祝他们一生幸福、安康!

过程控制毕业论文 第4篇

一、控制工程与机械电子工程的具体内涵

1.控制工程

控制工程是指将工程与计算机技术等相关基础理论作为重点概念,利用其中的各项自动化技术解决和控制工程问题的一种技术。控制工程中重点研究多输入与输出,以及非线性设计问题和参数问题等。现在控制工程的应用范围和应用领域正在逐渐扩大,并且在机械电子工程中也开始得到广泛应用。

2.机械电子工程

机械电子工程既具有机械专业的特点,同时也带有电子信息特征。如果从设计层面出发对其进行定义,机械电子工程融合了众多领域和学科知识,在设计和系统操作过程中主要利用模块化的方式。与以往的机械工程不同的是,现在的机械电子工程性能更高且构造简易、体积较小。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持续提升,机械电子工程的系统也越来越复杂,因此有必要利用各种科学技术将其同控制工程紧密联系,从而更好地推动机械电子工程的发展。

二、控制工程在机械电子工程中的實际应用

1.智能控制系统

发展至今,在控制工程中最引人瞩目的便是智能控制系统。其通过杂糅人工智能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将其运用在机械电子工程中,使用人工智能的方式模拟和控制某一操作流程,为各种机械机器人设定相关运行程序使其可以像人类一样完成生产操作等工作。智能控制系统的运行方式完全参照人类大脑的思维方式,因此利用智能控制系统可以在进行机械化生产时主动完成各项信息的搜集、分析和处理工作,在有效控制生产成本的同时进一步提升机械电子工程的生产效率。

2.集成自动控制

现阶段,在我国机械电子工程中最常使用的控制系统便是集成自动控制系统。它立足于原有的信息技术,并对其进行优化调整,有效地提升了机械电子工程系统的完善程度。通过在机械电子工程中,尤其是机械生产加工过程中使用集成自动控制,能够有效整合以往的信息技术以及同机械生产相关的各种信息,从而大大加强了机械电子工程中的集中工程。其通过与信息技术进行高度融合,并配合相应的机械电子生产技术,以自动化、高效化和标准化的方式快速、精准地完成机械加工。在科学技术水平又一次提升的情况下,已经出现了能够全部保留机械电子工程中自动化成分的柔性自动控制系统。该系统能够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的生产与控制,可以将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现代机械电子技术等进行有机整合。将柔性自动控制系统运用于数控机床,可以将设定好的标准生产程序和控制程序输入至控制设备中,从而更加科学、高效地完成机械生产制造。

3.鲁棒控制

控制工程中的鲁棒控制也经常被运用在机械电子工程中。相比于其他控制技术,鲁棒控制最大的特点是在面对外界因素的干扰时能够始终保持某一方面的性能不变。因此,鲁棒控制在控制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稳定性,尤其是在机械生产制造中更加倾向于使用多变量型鲁棒控制系统。譬如,在制造柔性臂轨迹的过程中,基于滑膜变的结构控制法研制出了一种慢变控制器,其运用H。。的控制理论,可有效调整整体系统控制器结构。而在模拟研究操作轨迹时则可以通过运用补偿控制算法计算具体的补偿控制量,以有效实现Hoo控制理论与滑膜变结构地组合控制,进一步提升控制系统控制目标轨迹运行过程中的精确性和有效性。

4.预测控制

以高速液压机为例,将控制工程中的预测控制技术运用在高速液压机中,能够有效推动液压机技术实现新的突破与发展。为有效满足社会发展需要,高速液压机的压力和速度均实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因此,其也面临着更大的负载惯性,极有可能出现加大系统超调的情况,从而影响高速液压机的测量精度。通过运用预测控制,能够根据系统的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预测模型,并在此基础之上获取预测输出值,利用这一数值准确预测并计算出系统误差变化率。通过运用预测控制能够有效控制高速液压机的负面影响,尤其是通过准确地预测计算能够提前明确控制器的输出,从而有效控制高速液压机的应用模式。

5.模糊控制

工作人员在机械电子工程中需要进行繁杂的工序和操作才能完成机械加工。因此,为有效提升工作效率并缓解工作人员沉重的工作量,可以将控制工程中的模糊控制运用其中,从而建立起精准的数学模型以有效实现自动控制。模糊控制技术能够清晰直观地展现出具体技术操作,同时其构造算法和控制编程既灵活又简单,对于简化机械加工中的复杂技术具有良好的现实意义。不仅如此,在机械加工中运用模糊控制时,可直接将测量值以及设定好的偏差及变化率等输入其中,省略了数字描述控制对象的步骤即有效获得最优控制输出值。因此,工作人员在特定工作区内使用模糊控制并利用仿真实验的方式就能显示出最优的控制成效。

6.神经网络控制

目前,控制工程中的神经网络控制技术也经常被运用在机械电子工程中,该技术立足于仿生学中的思想控制,通过连接各个看似简单的神经元,从而构造出一个完整的网络结构即高度非线性动力学系统,用于完成相关技术操作。譬如,在数控机床中,通过运用类似于人脑结构的神经网络,对各操作技术进行自我组织以及适应,从而有效控制数控机床的切削等机械操作。至今,神经网络控制技术在数控机床中已经能较为精确地处理和识别各种不确定的情况,且具有强大的学习能力。由于受到智能技术的影响,神经网络控制将更加智能化、自动化地运用在数控机床中,从而有效提升机床的加工以及工作成效。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我国综合国力不断上升,科学技术水平飞速发展的情况下,人们对机械电子工程的研究力度正在不断加大,其发展程度也在日益完善。通过将控制工程运用在机械电子工程中,能够有效地帮助机械电子工程提升生产效率和效益,并推动该领域朝着智能化、自动化和现代化的方向稳定发展。相信在未来,控制工程还将得到进一步完善,能够更加全方位、更加高效地运用在机械电子工程中。

过程控制毕业论文 第5篇

《水污染控制工程》是环境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也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极强的专业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要认识污水处理的必要性,并了解我国污水排放标准和相关规范,培养综合运用《水污染控制工程》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的能力,掌握城市污水二级处理厂工艺设计的程序、内容、方法和工艺计算。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是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学生对所学《水污染控制工程》理论课程知识和理解的重要环节,是连接基本理论和工程实际的纽带和桥梁,培养学生根据所学系统的理论课知识及感观的认识实习,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1,2].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而我国大学期间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往往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对于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关注相对较少,虽然目前逐步开设了一些创新创业课程,但仍然不能解决工科毕业生工程实践能力差、不能满足就业和社会的需要的问题;另一方面企业不愿意接受应届毕业生实习,不愿花时间和精力参与培养工程师,都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上海理工大学是一所以理工科为主的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上海市属重点大学,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我们在构建课程及教学内容体系上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学和实践工程相结合的方式,搞好课程设计这一实践性教学环节,对于提升本科生就业率,提高企业对我校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满意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的执教过程中,我们做了如下探索与建设实践。

一、改进教学模式

过去《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通常安排在《水污染控制工程》理论课教学、认识实习之后集中一到两周时间进行,时间紧,任务重,而且通常安排作为本科阶段专业课程的第一个课程设计。学生没有相应的工程设计基础和工程类课程设计基础,因此对于工程设计的一般步骤、工程设计手册和设计规范的利用能力较差,往往感觉无从下手[3].另外,这种先理论教学后课程设计的模式虽然能够令学生在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工程设计,但由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理论课更注重原理和单个构筑物的设计计算,往往容易忽略构筑物的配水、衔接形式等内容,使得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此外,课程设计与认识实习分离进行,时间间隔较长,学生基本对处理构筑物走马观花地看一遍,不能深入了解构筑物内部结构,对于学生实际了解构筑物结构及运行维护理解困难,对课程设计帮助不大。

新教学模式将课程设计贯穿于整个《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学的全过程,增加了课程设计的学时数,在理论教学初期,布置任务书,学生根据任务书一边学习理论知识,一边完成方案选择及构筑物计算,理论课结束后完成设计计算说明书的编制及工程图纸的绘制。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可针对构筑物的结构、原理、设计规范、设计计算、三维动画演示运行效果等方式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授课;在实习实践环节,通过学院实验室现有构筑物模型或理论课期间安排认识实习,有利于促进课堂教学和课程设计的进行,有助于学生对课程设计和实习内容更深入的理解;期间通过查阅文献、设计手册、设计规范,独立完成设计计算,最后通过答辩、修改等环节提交课程设计成果,教师根据设计成果及时将问题反馈,进一步保证和提升课程设计质量。

二、合理选题,丰富设计题材

根据以往课程设计经验,我们摸索出一套质量监控措施,最关键环节在于我们对选题进行了严格控制,课程设计的题目尽可能选用污水处理设施的工程实例,选题范围尽可能覆盖理论课大纲的知识点、重点和难点,然后将任务书中的水量和水质进行改变,给出的任务书题目大于学生分组数,令每组学生设计任务书中涉及的污水总量、居民数量和水质(BOD、COD、SS、TP、TN、NH3-N)均不同,做到题目的多样化,同时对每个题目有人数要求,由学生选择相应水量和工艺,独立完成设计计算任务,加深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对于学生分组尽可能做到各组整体学习能力大致相当,但组内成员的理论水平、学习能力及CAD绘图能力等方面要有一定差异,组长根据组员实际情况对课程设计进行合理分工,明确每个组员的职责[4]并进行列表记录,用于检查,减少抄袭现象的发生。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课程设计,防止全班同一个题目,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同时又能满足设计团队成员间相互交流、团队协作的需要[5].

在课程设计任务书的编排上,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虽然在难度、深度和广度等要求上与实际工程设计有一定差距,仅为某城镇污水处理工艺的初步设计,但选题皆来自实际工程案例,有利于初步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和实践素养;此外,设计任务书明确课程设计的目的、具体设计内容、计划步骤安排,使学生明确任务,明确在哪些时间节点完成哪些工作,按计划有序进行,且使指导教师能够根据进度及时进行检查、督促和指导[6].

三、评价体系改革

与传统课程设计模式中学生上交设计计算说明书和设计图纸相比,我们在评价体系上做出了相应改革,采用平时成绩、中期检查、答辩和成果评价的评价体系。中期考核是课程设计完成的保障,在以往的毕业设计环节,我们发现学生由于实习、拖沓习惯等各种因素,习惯于在答辩前突击完成。因此,在指导教师根据课程设计任务书和指导书的相关时间节点进行监督的基础上,严格的中期考核可以较好地督促学生保质、保量、按时完成毕业设计。因此,我们借鉴相关经验,在穿插于整个理论教学周的课程设计中安排中期检查,根据学生中期检查的质量,给出相应的分数,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在学生完成课程设计初稿的基础上,组织答辩,让学生就课程设计的设计背景、设计规模及要求、设计内容、设计原则、工艺流程的选择、构筑物设计计算、图纸及设计说明书的编制等方面进行阐述,教师根据计算说明书及图纸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点评并给出答辩成绩,在规定时间内学生就存在问题进行全面修改,然后提交最终课程设计成果。

平时成绩根据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出勤率、讨论答疑参与度及按时间规划完成设计任务的情况(中期检查)给定;设计成果成绩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最终提交的设计说明书、设计图纸等文件的质量情况进行评价。教师根据平时表现、答辩情况及设计成果给出成绩。

四、课程设计反馈

通过答疑、中期检查、答辩和成果评价等环节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问题迹象或一些容易出错的地方,通过集中上课的方式给予讲解,保证课程设计稳中有序、按时、保质地完成;在课程设计最后,针对课程设计的一般设计步骤、设计计算说明书及图纸设计要点、主要问题等进行总结,令学生对污水处理厂的设计有一个系统的训练,同时巩固课程所学知识和概念;在课程设计结束后再安排一次认识实习,加深感性认识,同时对污水厂设备、设施的运行维护进一步加深了解,丰富课本外的实践经验;学生上交最终设计成果后,针对学生的设计内容,给出总结和意见建议,有利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及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

课程设计是高校培养卓越工程人才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我校的改革实践证明,基于就业为导向的《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和加强实践环节,将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实习相结合,保证学生对实际工程有直观、全面的认识,对学生工程知识、工程素养的培养有很大帮助,有助于学生尽快适应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1]郝桂珍,杨国丽。浅谈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J].教学研究,20xx,37(4):41-43.

[2]丁磊,汪明明,张新喜。给水厂课程设计新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29(6):120-121.

[3]温青,李茹民,谭淑媛。基于“卓越计划”的团队合作的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模式的探讨 [J]. 教育教学论坛,20xx,(23):226-227.

[4]仇春华,欧晓霞,张凤杰,王崇。团队合作学习在课程设计中的应用于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xx,269(10):154-155.

[5]王淑勤,张敬红。双语教学中课程设计的设置与考核[J].中国电力教育,20xx:17-18.

[6]胡国强。课程设计的教学探索[J].焦作大学学报,20xx,1(3):62-64.

上一篇:毕业论文草稿怎么写(推荐9篇)
下一篇:党校毕业论文(精选11篇)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
滇ICP备20230059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