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p网站毕业论文(推荐7篇)
139
2024 / 07 / 23
(一)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诱发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任意一门学科的学习来说,兴趣都是最好的教师,通过诱发学生对日语教学的兴趣,使其在日常学习中能够积极参与其中。为了能够使学生提高对日语学习的兴趣,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采用现有的设备和教学设施对课堂进行布置,像具有明显日本特色的一些灯饰等,通过这些装饰物品营造一个良好的日语教学环境。另外,还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将一些相关的'幻灯片展示给学生,使其对日语学习中的具体事物具有一定的了解。通过这些措施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日语的兴趣。此外,还可以在日常的日语教学课堂中引入竞争机制,通过教师的一些口头提问来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使学生通过和教师的日语沟通加强对日语学习的理解。且多方面的沟通还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学生,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提高日语学习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进行日语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对学生学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其能够为学生今后长时间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当下的教学环境下,规定时间内是很难完成对学生的全部内容的教学的,这就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对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首先需要教师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进行锻炼,像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等,通过这些形式使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然后在课堂教学中需要鼓励学生积极进行提问,对于自己不了解的知识不耻下问。除此之外,还需要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对于不同的学生,其具有不同的学习方法,每一个学生只有采用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才能更好地提高自身的能力。
目前,我国同世界的接触越来越多,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科技进步逐渐加快,但我国的高职日语专业素质教育却没有得到较大的提高,这种情况导致我国的高职日语专业素质教育暴露的问题越来越多,严重制约着我国高职日语专业的发展。
(一)对人才的培养目标和素质规格定位较低
当前我国的高职日语专业大部分教学内容是为了学生在毕业后能够掌握一定的日语沟通技能,保证其就业率。但对于和学生发展相关的素质教育,其在高职日语专业中涉及的很少,为了能够更好地提高我国高职日语素质教育的质量,需要高职院校不断提高自身的培养目标,从课程设置等各个方面对学生的素质进行有效提高。但由于我国就业压力的逐渐增大,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日语专业将日常的课程安排和教学内容锁定到学生的实际就业问题上,这种情况导致我国的日语课堂教学越来越趋于功利性,虽使学生的日语交际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对于其今后发展中需要的素质教育则基本没有涉及,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发展。
(二)缺乏对学生创新精神和意识的培养
在传统的高职日语专业教学中,往往只是通过对教材上的内容进行模仿,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交际和日语使用能力,这种教学模式导致教学内容单调乏味,无法引起学生的关注。另外,随着对日语专业教学的研究,各种教材层出不迭,导致学生的日语学习完全变成一种为了应付考试而背诵的局面,此外,还有大量的习题练习等,使学生对日语学习越来越反感。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往往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严重忽略,学生在毕业后无法很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尽管由于学习成绩好找到了好的工作,但由于自身素质能力和创新意识等的缺乏,导致其工作能力无法得到提高,影响了学生今后的正常发展。
(三)过于追求数量,缺乏创新教育
对于高职日语专业来说,其所培养的英才包含以下几种类型:首先是复合型人才,这种人才掌握了大学日语本科的学历,接受过专业的素质教育,然后是对于日语专业的前沿内容具有较好的掌握,能够通过自身的分析得到日语专业的最前沿知识的经贸型人才,最后一种则是能够对国际贸易进行全面的了解,且能够将自身所学应用在日常的经营中的帅才。但在当前我国的高职日语专业素质教育中,往往只关注其现时收益,在教育理念上缺乏自身的创新,导致在进行日语专业素质教育时限制了自身的规模,影响了学生的发展。
在复杂的现象中,总会有一些特殊群体使用的语言。正是这样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受到社会环境、心理原因等因素的影响,在自己使用的语言中,总是力图突破正规的语言表达,使用大量别出心裁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来表达他们略带夸张的个性。同时,这样一种语言倾向也反映了日语的一种变化趋势。通过对年轻人的,总结出日本年轻人的语言习惯和发展趋势。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目的:语言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日语也不例外。本文通过对日本年轻人流行语的研究,总结其产生的背景、语言特征。通过对日本年轻人用语的研究,能够了解日本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思考方式及心理特征,进一步充分、多元地了解日本社会。
意义:日语中年轻人用语虽然不是正式的语言,但却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社会生活中。因此,对于那些听着不太习惯,意思也不太清楚的年轻人语言及其特征进行研究也是有必要的。同时,年轻人作为社会的一部分,他们的未来与日本的.未来紧紧相连。日本社会将来朝着什么方向发展,可以说年轻人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因此,有必要通过对日本年轻人用语的研究而充分理解年轻人的思考方式、世界观、价值观。
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米川明彦(1998)在《若者語を科学する》一书中,提出“对于日语中关于年轻人用语的研究,进入九十年代后才真正开始”。同时,在此书中,系统分析了日语中年轻人用语的定义、种类和造词法等。可以说很大一步推进了年轻人用语的研究。
二、小矢野哲夫氏在(1990)《わかいモンの言葉》、(1993)《流行語に見る現代若者像》、(1994)《女子大学生のキャンパス言葉》等论文中以年轻人用语为位相语,从年轻人用语的机能及其与现代语的关系的角度,进一步加深了研究。
三、刘丽华(1996)在《日本年轻人用语》论文中,对年轻人用语的机能、领域、数量、造词法及流行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四、杨宁(20xx)在《从新语中的年轻人用语看日本年轻人的现状》论文中,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的年轻人用语为对象对其语言特征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探讨了日本年轻人的生活现状以及对于社会的态度和精神世界。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研究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和解决办法: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三部分:
一、序论部分:
提出本论文研究、探讨的问题、研究本课题的目的和意义以及论文的构成。
二、本论部分:
1.日语中年轻人用语的定义
(1)年轻人用语定义
(2)年轻人用语特点
2.日语中年轻人用语的产生背景
(1)心理背景
(2)社会背景
(3)历史背景
3.日语中年轻人用语的来源
(1)网络、电视、漫画书籍等
(2)手机用语
(3)隐语
4.日语中年轻人用语的特征
(1)语言特征
(2)造词法特征
三、结论部分
提出研究日本年轻人用语的重要性及意义,并对本次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努力方向进行说明。
方 法:对比法、调查法等。
主要问题:日文原版资料不足、缺乏权威书籍。
解决方法:向指导教师请教,开放系图书馆,通过网络查阅相关资料。
课题研究起止时间和进度安排:
课题研究时间: 20xx年11月30日—20xx年4月28日
进度安排时间:
论文选题 20xx年11月30日—20xx年12月8日
撰写开题报告 20xx年12月9日—20xx年12月30日
论文开题报告会 20xx年1月13日
搜集整理材料 20xx年1月7日—20xx年3月3日
20xx年3月4日—20xx年4月2日
提交初稿 20xx年4月7日
修改论文 20xx年4月8日—20xx年4月27日
提交论文 20xx年4月28日
课题研究所需主要设备、仪器及药品:
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网络、电子阅览室、图书馆等。
量词是用来表示人、事物或动作的数量单位的词。汉语和日语中都没有单复数的形态标记,量词(日语中称为助数词)成为名词数范畴的形态标记,量词也是汉语和日语有别于其他印欧语言的重要特点。由于汉语和日语有着很深的渊源,两者的量词体系也是既具有共性又存在差异。日语在发展中离不开中国文化的影响,因此,量词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广泛运用在日语当中,并且与汉语量词一样,也是日常生活中所不可缺少的。除此之外,日语的量词中有很多是以单纯汉字形态出现的,然而在表示事物数量的时候,两者的表现形式与方法却是大相径庭的。母语是汉语的日语学习者在量词学习过程中常会遇到量词错误使用的情况,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就是汉语造成的负迁移,当然,母语正迁移帮助学习的情况也是存在的。正确了解语言迁移现象,探索影响语言迁移的原因,才能更好地掌握量词。
关于汉语和日语中量词的对比研究已经有了比较丰硕的研究成果。日本学者山田孝雄在《日本文法论·1908》①一文中对量词的用法进行了研究。其他的相关研究还有池上祯造的《助数词考》、续三义的《汉日语数量表达比较研究》、翟东娜的《关于日语和汉语的形状量词》《汉语量词“个”与日语量词“つ”“個”的对比分析》、李庆祥的《日语助数词论考》《日语量词详论》、杜玲莉的《汉语和日语的量词对比》等。本文从语言迁移角度进行分析,从而希望能对日语学习者的量词学习起到一点帮助。
公元四世纪,汉字经朝鲜半岛传入日本。之前,日本以口头语言为主,没有文字。汉字的传入开始日文章字的出现。也使得日本大量的古代神话、歌谣、传说得以记录保存。随着佛教、儒教等文化思想随着文字的传入,进一步的促进了日文章化的繁荣。而汉字传入日本之后,如何被接受与利用,是研究的一个重点。
《古事记》是日本第一部文字记载书籍。公元712年前后,日本xx命令太安万侣对稗田阿礼习诵的历史资料用文字进行记录。该书中,记录了自创世以来至xx时代的历史及神话传说。之后,相继出现记录创世神话以及xx统治历史的《日本书记》和对风土民情记录的《风土记》。以上三部著作都是采用汉字进行记录的,只是在汉字的功能使用上存在差异,很多地方采用变体的汉文字,主要原因是日本人在学习韩文字时,以日本式或者是生硬的表达造成的,该文体不是纯正的古汉语,因此也成为变体汉文;书籍中的歌谣所采用的文字后来被称之为“万叶假名”,该文字不是纯正日语中的假名,是在完全背离汉字意思的基础上,将汉字作为表音符号进行使用对如本固有词汇的读音进行表示。《万叶集》中大量的使用“万叶假名”,如“安米”表示“めめ”(读作ame,“雨”的意思)。由此可见,古代日文章学中,主要是采用汉字记录、汉文撰写的,主要是由于汉字传入日本时间较短,还没有形成日本本土文字。对“万叶假名”和变体汉文的应用,表现出古代日本人使用文字的一种倾向,在记录历史资料时,采用汉文记录,而对于抒情类诗歌的记录多以假名进行。“万叶假名”的应用也为以后的平假名和片假名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平假名是在公元九世纪前后产生的,而将其称为假名也是后世出现的,最初称为“女手”,主要意思是女子使用的文字。有假名既有真名,真名也就是汉字。根据这一点可以推断,在假名出现之前,日本书写所采用的文字只有汉字一种,在官方记录和历史文献记录中管饭的得到应用。受日本封建社会发展的`影响,朝廷中以男子为官为主,仅有小部分贵族男性才有机会学习汉字,对于当时的如本人而言,汉字是一种艰涩难懂的文字,所以百姓及女子很难接触到汉字的学习与使用。由于家庭式的私塾教学,为贵族女性的学习提供了机会,略有学识的女子在偷学汉字的时候,为方便记录,往往书写的比较潦草,简化了汉字符号,形成“女手”,也就是后来的“平假名”。平假名的应用一度受男性的排斥,但其由于简便书写受到文人的亲睐。
据研究,学习者对目标语的距离感直接影响目标语的学习。有的学习者喜欢将预先习得的知识应用到新的语言学习中去,而有的学习者则不会,也就是说个人的认识对于第二语言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日语学习者在学习日语量词的过程中,不能够被固定的汉语量词使用所束缚,尽量营造一种日语的会话环境,最大限度地实现用日语进行交流。积极主动参与到日语会话环境中去,准确记忆汉日差异,实际生活中多接触日本人,更高效地学习日语。
通常情况下,认为日本是一个对外来文化善于接受和吸纳的民族。而对于古代日本而言,一致在效仿文化繁荣、历史悠久的邻邦中国。从文艺思潮到政治制度,从城郭建筑到水稻种植,古代日本从中国大陆文化中接受了无以计数的养分,充分的进行吸收,促进了日文章化的兴盛和繁荣。文字作为日文章化发展的基础,从变体汉字到万叶假名、平假名、片假名,日语文字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并通过日本古典文学充分的反映出了日本在接受和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
1.力争“望题生义”
选定了研究方向后就可以选题了。选题时要注意从小处着眼,力争做到让人“望题生义”--让人看到你的题目后就知道你此篇论文要论述的内容。
论文的篇幅有限,题目过大,需要探讨的问题就多,需要搜集的`资料数量也急剧上升,结果往往流于表面。论文题目越小,越容易把握,越能够集中收集所需资料。而论据越充分,层次越清晰,论证越严谨,就越容易写好。
比如以下两个选题:
A「授受动词について」
B「日本语初级クラスにおける授受动词の导入方法について」
显而易见A「授受动词」所包含的内容太过宽泛,要想把「授受动词」相关问题都阐述到位恐怕需要一本书的篇幅。如果选了这个题目,最可能的结果就是被导师“枪毙”.
日语语法:日语中的“授受关系”知多少?
2.常见选题方向参考
日语专业毕业论文主要有4种选题方向,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参考。
(1)日语文学类:
选取日本文学名着或者名家名篇中某个点进行论述,可以结合作家的生平。
例如:「『雪国』における色彩の美について」
「川端康成『古都』におけるすみれの花と时间感覚」
(2)日语语言学类:
选取日语语法体系中的某个知识点的新见解。或结合教学实际,提出在教学中某个语法点教学的方法改进等。
例如:「『受け身』教授法の问题点」
「『多い·少ない』の误用について:名词修饰を中心とした考察」
(3)日本文化类:
对日本文化的代表事物中选取某个点进行论述。
例如:「近代日本政治における台湾総督制度の研究」
「人形浄瑠璃文楽に関する一考察」
(4)翻译相关类:
可以是对名着的不同翻译版本间的对比,也可以是翻译中体现的中日语言的不同点。
例如:「『故郷』をめぐる二种の翻訳について」
「日本の流行语の翻訳について」
3.常见命题形式参考
下面例举出了常见的命题形式供大家参考。
(1)选题所研究的对象只涉及一个事物时
①「~の~」型
例如:「日本语の女性语」
「『ノルウェイの森』の魅力」
②「~について」型(还可以根据需要变成「~についての研究」「~についての比较研究」…)
例如:「日本人の模仿精神について」
「格助词『に』について」
③「~を中心に」型
例如:「SARSについて――中日観光界への影响を中心に」
「日本の高齢者の介护问题――高齢者のいる世帯の状况を中心として」
④「~をめぐる~」型
例如:「汉字语汇をめぐる音読み研究」
「『平家物语』をめぐる価値の考査」
⑤「~に関する~」型
例如:「『する』に関する一考察」
「日本语の暧昧表现に関する研究」
(2)研究对象涉及两个事物时:
「~と~」
例如:「风土と饮食観――日中食文化比较」
「中国と日本の女子への教育観念」
(3)需要限定论文研究对象的范围时:
①「~から~をみる」/「~からみる~」型
例如:「语汇不足から见る日本语能力不足」
「サクラから见る日本人」
②「~における~」型
例如:「中日両言语における谚の比较研究」
「日本语における外来语―日本への影响」
③复合型
例如:「言叶から见る日本人の言语表现――「なんとか」、「なんとなく」を中心に」
「芥川龙之介の自杀についての一考察――『鼻』『河童』から见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