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电大毕业论文(合集8篇)

个人学习 3 2024-05-25 15:08:26

四川电大毕业论文 第1篇

摘要: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依靠企业并购使企业发展更加迅速。企业之所以进行并购就是为了获取对他方企业的控制权,但企业并购具有相当高的风险,企业并购是否会成为成功的并购与并购中财务风险有相当大的关系。本文着眼于国内企业分析我国企业并购的动因及企业并购中产生的财务风险,在此基础上,提出风险规避策略,即企业需正确估计并购的价格、融资渠道需多样化、优化并购交易时的支付方式以及并购后有效整合企业,使财务风险降到最低。

关键词:企业并购;财务风险;价值评估;融资渠道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逐渐完善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并购活动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在市场经济下,企业并购是资本扩大的有效手段,对实现企业资源优化配置有很大作用。企业并购是一项投资、融资行为,财务风险贯穿于整个并购活动中,对并购活动的成功起关键作用。所以,在企业并购过程中须对财务风险做好防范,这对并购活动的成功至关重要。

一、企业并购动因

企业并购的动因有取得规模效应、取得战略机会、降低企业经营风险、获得优势互补的协同效应。并购可以使企业规模得以扩展,合理的资源配置可大规模生产单一产品,单位成本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进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企业通过并购可获取战略机会。一方面是为获得市场上的占有率;另一方面可以降低企业进入新行业的风险。并购可以提高企业在行业的竞争力,扩展企业生产规模,实现企业的增长。通过并购,企业获得被并购企业的资源,分享他们的经验,从而形成竞争优势。所以,企业并购之后不仅可以实现在产品、管理、技术的互补性,而且可以实现企业文化的相互作用,并最终促进企业发展。

二、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

并购中的几种财务风险相互联系、制约,它们主要包括定价风险、融资、支付及财务整合风险。

(一)企业并购估价风险。在并购过程中,价值评估风险一方面是由财务报表引起的,企业通过财务报表了解被并购企业的财务状况等信息,而被并购方有时为了一己之利,隐瞒企业的实际财务状况,这极易使并购方高估目标企业价值;另一方面是价值评估,并购企业在对目标企业进行评估时,中介机构故意选择不恰当的评估方法来取得一己之利,导致价值评估结果与企业实际价值有很大的偏差。另外,评估参数的选择会由资本市场的完善与否来决定,这也会对目标企业价值的真实反映有所影响。

(二)企业并购融资风险。企业并购融资风险是指企业为确保并购资本的需求而进行融资,由企业资本结构的变化与筹集资金对企业经营影响而带来的风险。企业融资的方式将影响融资风险的大小。企业并购融资方式有自有资金、发行股票、债券及信贷融资等。当企业采用现金支付方式时,会计毕业论文虽会使得并构成本有所下降,但会导致现金短缺现象的出现,产生财务风险。股权融资虽然风险小,但资本成本高,股权增加会稀释原有股东的权益,影响其资本结构。债券和信贷融资虽然资本成本比较低,然而,在企业经济效益不景气时,就会致使企业面对债务压力。

(三)企业并购支付风险。并购支付风险就是说并购方为实现购买,选取何种支付方法所造成的风险。不同方式所带来的资金压力及风险大小也会有很大的差异。最简易的方式是现金支付,能控制目标企业,但会有一定的资金负担。若选取股权支付的方式,会使并购方成本增加,减少对目标企业的控制权。混合支付是指企业采用现金、股票及债券支付等组合支付。混合支付会使资本结构拥有良好的状态有很大的'难度,并购后财务整合难度会更大。所以,混合支付也会有一定的风险。各种支付方式带来的风险均会有所不同,并购方对方式的选取可以减少一定的风险。

(四)企业并购财务整合风险。在并购交易完成后,并购企业需要对被并购方进行一系列全方面的整合,其中,财务整合是重中之重。当并购企业在整合期内,若财务行为不妥,潜在的财务风险会发生,继而会出现并购成本增加、资金短缺等现象,这些均会阻碍企业发展;在整合期内双方也许会因财务制度及机构设置产生相反意见,致使企业产生一定的损失;企业内部也应做好监控措施,否则会有财务风险的产生。

三、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规避策略

(一)合理确定并购企业价值,规避评估风险。在确定并购前,并购方特别需对被并购方的财务状况做细致的分析,保证所了解的各个方面信息是准确无误的,这将会使企业遇到的财务风险减少。并购企业应逐步完善价值评估体系,采取合适的评估方法对目标企业进行价值评估。采用不同的价值评估方法可能得到相异的估价,并购方可依据并购时的动机,选择不同的定价模型,建立完善的评估体系,就可合理确定被并购方价值,使估价风险下降。企业还应用调查的方式分析被并购方资产构成及分析也许会出现的财务陷阱。另外,并购方应有效运用报表以外信息,觉察报表中可能有的漏洞,继而使并购的估价风险有所降低。

(二)拓展融资渠道,规避融资风险。资本性支出是企业并购的前提条件,但根据企业自身的现金状况不能满足并购所需资金,最理想的融资渠道是借助外部资金满足自身需求,保证企业并购过程中资金链更持久。合理的预算融资需求量及选择恰当的融资方式可更好地降低企业融资风险的发生率。另外,并购企业应积极开展不同的融资渠道来使其多样化,来确保融资结构的合理,使用灵活的方式来降低现金的支出额,例如采用股权、债券支付等多种支付的混合。还有,政府部门应积极研究多样的融资渠道,例如建立投资银行、完善资本市场和设立并购基金等,保证企业融资渠道的多样化。

(三)支付方式的多样化,规避支付风险。企业并购选用不同的支付方式,其带来的风险也会有所不同。各种并购支付方式都具有一定的风险。并购方可根据其财务状况及被并购方的意向,将现金、股票及债券支付等设计为不相同的组合,分散单一支付的风险,使并购成本降低。随着中国并购法规的不断完善和并购操作流程的不断规范,并购方应根据自身的财务情况,选取支付方式时采用现金、债务及股票等方式的不同组合,加大对混合支付的研究,选用公司及可转换债券和认股权证等证券组合来进行并购支付。

(四)有效整合并购后的财务风险。为了实现企业的规模经济及协同效应,构建新企业核心及价值,在并购交易完成之后,并购方须将自身和被并购方的资源进行整合。企业可从财务人力资源、管理目标等方面加大对财务的监控。另有,完善对财务的整合。并购结束之后,企业应在熟悉目标企业的生产方式、财务状况、发展潜力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情况,提出对目标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将其列入自身的预算管理体系之内。最后,企业还应对资产及负债等财务资源合理地优化配置和整合。

在并购的各个阶段都会存在财务风险,其是各类风险的综合反映。所以,在并购过程中,企业要不断地改善其内部的风险控制体系,有效规避财务风险,这有助于提高并购的成功率,实现企业的资源优化配置。

参考文献:

[1]严艳.我国企业并购现状及措施思考.企业管理,.

[2]舒鸿.我国企业并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时代金融,.

四川电大毕业论文 第2篇

古典元素在园林空间设计中的体现

园林空间是园林设计的主体,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目标。而园林设计的本质即是把园林划分为不同的景区,利用空间分隔法,可以把不同的园林要素打造成景区的分隔线,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层次。通过空间大小、开合和动静等不同对比效果,来增加园林的趣味性。园林空间的分隔有实隔和虚隔之分,在量空间互不影响的前提下,如果要求互通气息的则可设计成虚隔,例如廊道、透景窗、水面和稀疏的种植物等;实隔是根据两空间的性质、风格、用途的等空间需要的不同,用实墙、构筑物、山体、密植等分割空间。苏州的拙政园中的园中园,多空间的庭院组合以及空间的分割渗透、对比衬托;空间的隐显结合、虚实相间空间的蜿蜒曲折、藏露掩映;空间的欲放先收等手法,其目的是要突破空间的局限,收到小中见大的效果,从而取得丰富的园林景观。这种处理手法,在苏州园林中带有普遍意义,也是苏州园林共同的特征。北京紫竹院中,刚步入园中入口广场,即是树林环绕,遮挡游人视线,使游人不能清晰地看到园内主景,通过通道,又可隐约窥见一斑,曲径通幽,勾起游人的好奇心。

古典元素在园林素材应用中的表现

抽象的存在方式总是让人们去不断的思考,古典元素也总是伴随着此种思考不断地涌上人们的心头,它包含着人们对自身生命和社会生活全部感受,这些感受人们又通过具体的事物集中地表现出来。从抽象视角来看整个园林艺术,就可以感知园林艺术所蕴含着抽象的古典元素,它总是表明人们对内在心灵安宁和思想开放的追求,也表明人们对全部事物在不同视野中所表现出来的美感形态追求。

园林是融合地形、地貌、水体、构筑物、道路、动物和植物等多种素材于一体的的艺术统一体,是人类模仿自然,用人工的力量实现自然再现的表现形式。园林大多寄托着人们的一种意境或者是美好的情怀。中国古典园林多是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因为对自然界山水的崇尚而又得名风景式园林。中国古典园林将建筑美与自然美融合在一起。

古典元素在植物素材中的应用与表现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植物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古人以垂柳示依恋,与友人惜别,常以柳相赠,表达相思依恋之情;梅的枝干苍劲挺秀,宁折不屈,象征着刚强不屈的意志;而荷花则是“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因其“出淤泥而不染”象征着高贵纯洁的品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古人“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常比喻一个人的高贵气节。这些植物在园林中很普遍,也是今人很喜欢很欣赏的植物,所以多用来点缀园林。不同的园林环境中,所选植物也是不尽相同的,例如,佛家僧院,常选用菩提树、七叶树、忘忧树来装扮院落,罗汉松、文殊兰、南天竹等也很常见,但却不能种植韭菜、葱、姜、蒜、香菜等代表荤腥含义的植物。

古典元素在园林雕刻作品中的呈现

中国古代园林很早就开始使用雕刻艺术,汉武帝时,建章宫北太液池畔曾有石鱼、石龟、石牛和织女,以及铜仙人立于台上。如现在颐和园门前的铜狮等,既是优雅的艺术珍品,同时也是构筑成庭院的一部分,现代园林中“特置”的山石,虽然不是人工雕塑物,但是却起到了雕塑的作用。园林雕塑按内容可分为:①纪念性雕塑。纪念历史人物或事件,如南京雨花台烈士群像、上海虹口公园的鲁迅像等。②主题性雕塑。表现一定的主题内容,如广州市的市徽“五羊”、南京莫愁湖的莫愁女等。③装饰性雕塑。题材广泛,人物、动物、植物、器物都可作为题材,如北京日坛公园曲池胜春景区中展翅欲飞的天鹅和各地园林中的运动员、儿童及动物形象等。

古典元素在园林名称中的表现

中国园林的景题、楹联、匾额上的书法、诗词为园林增添了不少文化氛围,令人回味无穷。如镇江沈括的梦溪园,因其30岁的时候,常梦见自己到了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后到镇江见一地宛若梦中所见,于是举家移居于此,见草舍,筑小轩,又将门前小溪命名为“梦溪”,庭院因此就称为“梦溪园”。北京颐和园的知鱼桥,取自典故《庄子秋水篇》;“庄子与惠子游赞濠梁之上,庄子曰‘蛛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而苏舜钦的沧浪亭则是蕴含屈原被放逐,逢渔父劝慰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灌吾缨,沧浪之水可以浊兮可以灌我足”的典故。

古典元素在园林结构上的表现

从园林设计的总体结构上看,很多的园林从纵的视角上都是几进式的和有多个庭院所组成的,每个庭院都有自己独立的结构和功能的意义。这些庭院内含着不同的文化价值和人文精神,它不断把中国古典的内敛之美蕴含在后面的庭院中,如:花园和湖都放在后院。这种几进式的园林艺术所蕴含的古典元素就是文化和道德上的谦虚和内敛,同时这种多庭院页凸显出不同的庭院所给人们塑造的精神,或者就如同“道家”所表现的人生追求。正如道家的空间意识,以自然无为的“道”为尺度,道家的“无”主要是一个抽象而模糊的空间概念而这种空间的进一步延伸即呈现空间意识清晰化与自然化的双重特征。

纵向的几进式园林从空间和结构上不断地表现出现实价值和精神境界的多层次,同时又不断地把这种抽象价值放在某个范围内来谈论这些美与道的思想。伴随纵向几进式庭院结构的总是横向空间的多层次,在这些横向的空间中,设计者总是不断地从对称和和谐的视角去构建它的结构。

在每个庭院中间的房屋结构和亭廊总是对称和协调,房屋的结构主要是由堂屋和偏房组成,堂屋在结构上总是高与偏房的阶位,它总是面朝太阳。与堂屋相差异的则是相对称的偏阳的偏房,它在整个院子中的结构处于配角的角色,这就是设计者在设计上抽象权威和社会经验势力的'考虑,但它蕴含的古典元素也许是具体的.堂屋和偏房以及还有门亭、花园、假山、树木、亭上的木雕和绘画和亭中圆形石座和石台都蕴含着大量的古典元素,这些古典元素包含中国文化中天道和人道。

古典元素在园林艺术中的表现

园林艺术是实现人类对抽象美感思想的全部集结,它把人类对自然和人文精神的美感融入到一起,把这种自然之美和人文精神结合园林加以表现。研究园林艺术中所包含的古典元素就需要从抽象园林艺术中所蕴含的美感思想出发,来分析它所包含的古典元素,同时也要更深的去认识这些古典因素在园林设计中的意义。自然之美在园林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自然之美就主要在于楼亭、山水、植物、鸟鸣等这些元素相协调的自然和谐之美。如“圆明园的40景,每景都由楼台殿阁和奇石秀水组成。它集中了天上的‘仙境’和人间的美景,真是‘移天缩地在君怀’。这就是自然元素塑造的古典元素,它就是这种和谐的自然之美对人类心灵世界的强大震撼。

虽然自然元素构成园林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园林艺术并不排斥人文因素对自身的影响,这些人为因素包括传统习惯和美德。在很多的园林艺术中有很多的书法和绘画,同时还可能有很多的石雕和铭志等,这些都增加了园林艺术的人文精神。但是这种人文精神主要是由于理想的精神寄托之地,正如说园林创造是第二自然,而“自然”当然是物态化的,它是可以观赏的,也是可以直接诉直于人们感官的。它体现古代文人士大夫实现人生理想的方式的一种选择,其精神充分体现了古代士大夫的内心世界,特别是人格精神,而“人格是文化理想的承担者”。 这些都是园林艺术包含的自然之美和人文精神之美,这些元素不但是古典元素的精髓,而且也是园林艺术的生命和灵魂,它不断地在支撑着园林的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

四川电大毕业论文 第3篇

行政管理工作可以说是牵头万绪、纷繁复杂。企业行政管理人员每天都面临着大量的、琐碎的事务,行政管理人员在企业中起着上传下达、承上启下的作用,这就需要企

业行政管理人员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思想素质、心理素质、能力素质以及专业知识等方面的素质。每一个行政工作人员都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使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不断得到提高。作为企业行政管理人员,应该是知识水平高,各方面素质优良的公共管理者。企业行政人员素质的提高可以提高组织管理的有效性,能够实现科学而又艺术的管理。经济的全球化迫使企业行政管理人员在未来的管理中必须有国际眼光,熟悉国际游戏规则,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

四川电大毕业论文 第4篇

广播电视播音主持的语言体现了一种人文精神,它需要与社会、时代的发展节奏保持同步,播音主持选择怎样的语言表达方式或者怎样的语气,都要注意与目前的消费文化语境相结合。在现在的消费文化语境下对广播电视播音主持的语言加以研究,分析大众对节目的要求,对节目公益性的发挥非常有利,这样才能得到更加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颖.广播电视传播功能演进视域下播音主持创新路径初探[J].视听纵横,2015,(4):71-73,1.

[2]李艳秋.电视播音主持在现代传媒视角下的艺术要素分析[J].西部广播电视,2013,(7):89,91.

[3]单辉.当代电视播音主持业务发展趋势分析[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73-175.

四川电大毕业论文 第5篇

一、高校生态型行政管理模式的概念及其内涵

高校行政管理组织作为高校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决策执行力、校园文化建设的推动层,在高校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其管理组织中的人与高校整体的可持续性发展之间存在类似生物自然界的生态链的关系。

高校如何认识、遵循、发展这一自身存在的生态链规律,将对每一所高校的后续建设及发展起到深远的意义。因此,高校应该探索一条符合生态系统和谐原理的高校行政管理模式之路,使得高校整体的管理场域与其所处的内外部环境相协调相互动,形成符合生态系统和谐原理的高校行政管理模式,促成高校行政管理成效最优化,从而使高校的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政治文化、经济文化协调平衡发展,实现现代大学机制可持续发展。美国著名学者彼得圣吉教授提出的商业企业“生态型管理”理论,强调21世纪的企业组织应该是如生物体般的有机生态型,而不再是机械型,企业管理组织应为每一个成员创造快乐工作环境、职业的自豪感及强烈的主人翁意识,使成员积极主动地投身到组织管理事业,共同参与管理。高校行政管理生态型模式同样要求高校行政管理层自觉主动担当责任,树立人本管理的思想,从考虑高校师生实际需要出发,营造平等沟通、相互尊重、携手共进的现代大学生态管理环境,以包容的态度、柔性的方式处理人与人、人与物、人与事、人与社会彼此之间的亲和关系,倡导师生之间、上下级之间、同仁之间以“沟通”澄清“误解”,以“包容”对待“分歧”,以“合作”消除“障碍”,以“互助”凝聚“团结”,促成高校形成开放包容、平等友好、真诚相待、团结共赢的有机生态发展趋势。具体表现为:在学校这一生态群体中,形成共同的认识、强烈的归属感、团队合作精神与群体规范,承认并尊重个性的多样性,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潜能,多层面、多角度、多方位满足师生员工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实现高校教育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平衡与和谐和人的自身内部和谐。

鉴于上述高校生态型行政管理模式内涵的初步分析,高校生态型行政管理模式符合高校可持续性生态发展,突显对“人”的柔性管理,其最大的特征是生态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管理实施过程注重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解决过去高校行政管理存在不和谐、不协调、不生态的症结,强调高校行政管理中的环节要素符合生态发展规律,使得高校行政管理体制由“刚性”指令向“柔性”自觉转变,突出高校行政管理中树立以人为本的心灵管理理念,推动高校发展过程中形成公正合理、均衡共享、和睦和谐、包容发展的生态型管理局面,使得人的成长可以实现由外在的控制到外在的感动,再到内在的自觉,从而能让每个人往最好的地方去努力,获得最大的超越和幸福,真正做到人职匹配、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二、高校行政管理相悖于生态模式的现象分析

当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模式依然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金字塔式管理模式,运行过程中忽视了高校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内的生态系统平衡,这种管理模式随着市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及高校核心价值观的升级变化,日益暴露出种种矛盾,矛盾的日积月累,导致权力集中、管理层级复杂、决策执行力不畅通,各类资源配置失衡等问题,违背了高校发展的生态规律,抑制了现代大学的良性发展。

(一)管理职责不清

我国一直以来把公立学校纳入事业单位编制,其上级主管部门是政府,长此以往,高校的行政管理体制充满了政府的行政色彩,其机构设置、岗位设置、人员编制、考核机制等基本照搬政府机构行政管理模式,导致高校行政管理机构庞大、内部职责不明晰、运行机制不畅通、交叉重复管理等局面。

(二)管理方式生硬

高校的管理理念和行为带有浓厚的政府行政行为,有些高校已经成为党委和政府机构安排干部的场所,政府领导人员由于缺乏实际从事高校管理的经验,而将政府行政管理中行_力强势化的特点带入高校,从而助长高校官僚化的管理风气。高校金字塔式管理层结构,决定存在顶尖集权领导,顶层领导很难有机会与基层管理人员对话,层与层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缺乏沟通交流,导致校园内部管理层人员官本位思想滋生严重。

(三)管理理念守旧

目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模式跟不上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步伐,导致高校规模扩张的外壳与质量提升的内涵出现脱节,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停留在经验管理层面上,已有的机制缺乏人本关怀,服务主体错位,管理执行力未形成合力,僵化的老模式抑制了蕴藏在师生员工中的和谐活力。存在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高校管理层的理念创新滞后,在实际工作中,高校行政管理部门往往依赖于习惯做法和传统经验开展工作,坚持固有的管理方式方法,片面注重事务性,忽视对工作中新情况、新问题、新举措的研究,缺乏管理理念更新的积极性、主动性。高校行政管理模式与高校师生员工生态发展需求之间不和谐、不协调、不对接,是导致这些非生态现象存在的主要因素。

三、构建高校生态型行政管理模式的有效途径

构建高校生态型行政管理模式是高校应对新形势、新格局而推行一种综合性创新模式,主要用于解决高校行政管理体系中不科学、不协调的问题。在借鉴生态学理论和方法运用在高校行政管理执行过程中,需要依据高校行政管理改革趋势,基于当前高校行政管理的现状,不断创新管理理念,不断改进传统的管理模式,边学边做、边做边改、边改边建,做到学做合一、改建结合,使得高校行政管理生态型模式在推行推进过程中真正发挥功效。

(一)创新行政管理理念,培养生态型行政管理团队

推行高校生态型行政管理模式必须激活高校这个生态体系中每一个生态因子,即个体“人”,这就要求高校中的每一个人必须具有一定生态学理论知识,尤其行政人员更要具备全面的生态管理理念,才能有效把行政管理生态型管理理念植根于每一个人的头脑中,树立“管理即责任、管理即服务”的`理念,对服务过程负责,对服务对象负责,形成以“生态型”管理理念办学的普遍共识。需要高校管理层人员解放思想、创新理念,要高度重视借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指导高校教育管理,摈弃原来政府行政管理的思维和模式,树立高校行政管理是为教学管理、科研开发、学生管理、校园文化建设服务的意识,即强化服务意识、民主意识、公平意识。高校领导者要重视高校行政管理的作用。组建一支专业化、素质化的管理团队,加强管理团队的业务培训和学习,提高管理团队整体管理水平,使得管理团队成员既能掌握时代的主流管理智慧,又能结合实际指导具体行政业务开展;其次,需要构建良好的执行力环境。良好的执行环境对提高行政管理部门成员的执行力起到推动作用,如要形成本部门积极向上的行为规范,引导各成员主动营造良好氛围,强化服务意识,充分调动成员的积极性;最后,不断提高行政管理者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决定当今高校的先进性,而行政管理者的业务素质高低决定着信息技术应用的成败,将会影响行政管理工作的效能发挥。高校行政管理者要无缝对接信息时代带来的改革变化,全面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从多层面、多角度、多渠道推进高校行政管理生态型模式的实践。

(二)创建适合高校生态型行政管理模式推广的校园文化

四川电大毕业论文 第6篇

中国文化和思想的悠久性使得自身的文化和思想变得悠扬和质朴,同时这些文化和思想也不断地在塑造着建筑艺术上的对称与和谐,这些尤其出现在我们古代的建筑与园林设计中。悠久的历史形成非凡复杂古典元素,但是这些古典元素的实质却总是不能脱离古典文化和思想,同时也与我们生活的地理场域有多重的联系。但是对于古典元素的研究以及它在园林设计中的影响不断地勾起人们对古典元素的思考,这些思考就是表明这些古典元素对现代园林设计积极作用,也为不断证实古典元素在现代园林设计中的卓越表现。

参考文献:

[1] 周锦琳.论中国传统园林设计中的造园手法[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05(6):17~18.

[2] 曹林娣.中国园林文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 刘碧君.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规划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4] 马宁国.绿地景观规划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5] 吕明伟.传统园林艺术中文人园的隐逸精神[J].中国园林,2003(12):63~65.

四川电大毕业论文 第7篇

1、黄津孚 王建军《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六大趋势》[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2、程淑华《也谈谈行政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N].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

3、宋占魁《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特殊性及其考核》《胜利油田党校学报》[N].2003年第05期

4、张建国,徐伟,《绩效体系设计》[M].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年

5、《中国企业管理百科全书》(上册)[M].企业管理出版社,2005年

6、李赞《浅谈企业行政管理》[J]今日科苑,2007年第5期

四川电大毕业论文 第8篇

关键词:中学生;语文阅读;良好习惯;培养

现阶段,初中生的学习任务繁重,越来越多的学生不愿意去阅读,所以他们的阅读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充分整合教学资源,以助力于学生的阅读水平提高,从初中阶段学生个性化特点看,他们活泼好奇心强,虽然对待事物十分感性,但也有理性的一面,也喜欢追求新鲜事物,为了保障他们能够获取更多的知识,借助于阅读教学手段是非常有效的,课外阅读也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具有积极意义,所以应该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1教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只有学生对阅读学习找到了兴趣,学生才会主动地进行学习,并且学习效率较高。通过开展活动等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荐一些课外读物,开展活动让学生在课下进行阅读,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分别进行阅读比赛,可以相互分析阅读的心得体会,也可以是阅读的内容。阅读水平的提高需要学生进行充足的训练,通过小组活动,能够改变阅读学习的节奏,可以学习更大量的知识,同时通过相互交流,学生能够获得更广阔的知识面。这样学生才能相互分享经验,通过成绩好的学生和成绩差的学生的互助,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阅读学习当中。学生积极地参与到阅读学习中,在课堂内外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才能够让学生真正地提高阅读能力。随着我国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不再是课堂的重点,课堂教学将围绕学生为中心,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完成对知识的学习。

2养成“不动笔墨不看书”的阅读习惯

阅读不仅是用眼看的过程,更加需要手脑并用,主动获取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应形成教师边讲解学生边记录的习惯,尤其是在对重点语句及结构内容作分析时,学生应言简意赅地把要点记在相应的位置上。例如在学习《捕蛇者说》中的主旨句“熟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时,可在旁边注释出这是“对苛捐杂税的强烈不满和愤怒”这样的语句。这对加深文章理解、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以及训练深入的思考方法都很有帮助。“不动笔墨不看书”的阅读习惯不仅在课内保持,在课外的读书活动中也应保持,只要持之以恒地实践下去,定会获益匪浅。此外还应该养成“博闻强记”,多背诵积累的习惯。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背诵能帮助学习者增强语感和对文章的感悟能力,更能积累下大量的文学知识。在教材中每一课的课后练习中对经典优秀的段落有背诵要求,教师也应指导学生们在课文学习过程中重视背诵和积累,如同将素材储存在头脑仓库中,这样到应用时便能轻松信手拈来,不会产生“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慨。

3养成读书和写作相伴的习惯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为使得学生能够在阅读过程中实现个性化发展,教师需要认真为学生选取课外读物,让学生通过大量的阅兴趣爱好以及性格特点为主,在保证学生能够向某一方向进行思考的同时,确保所提供的阅读,掌握精妙的写作方法和手段。教师为学生选择的阅读素材,要以学生的读素材能够为学生的写作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由于学生阅读目的的不同,教师选择阅读素材时要更为谨慎,避免学生盲目阅读而浪费时间,也避免学生将主要精力花费在与学习无关的刊物上。正是这种严谨的教学态度,才能满足学生的写作欲望。学生阅读能力有限,因此,教师所挑选的阅读素材,要能够符合学生的阅读水平,满足不同学生的阅读态度、倾向,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将两者融会贯通是语文学习及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途径,教师要给予重视。

4学生重视良好的阅读习惯的重要性

优秀是一种习惯,优秀的形成需要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养成了阅读的习惯,才能真正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水平。引导学生形成全神贯注学习的习惯,学习的态度决定阅读的结果。初中阅读来说,学生只有认真对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进行仔细的分析,对材料所要表达的内外层意思进行理解,才能实现良好的阅读效果,才能提高阅读水平。教师应把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全身心学习当做重点来抓。在学生阅读过程中要求学生养成查询工具书的习惯,通过大量阅读,提高语文阅读能力。

5开展书香校园活动,扩大阅读气氛

在初中校园,有效的校园活动开展,会受到学生关注,阅读气氛的构建需要以活动开展为基础,这样一来校园的阅读气氛会感染每个学生,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喜爱,选取适合的读物,这样一来阅读习惯很快会形成,当他们在体会阅读的快乐同时,他们的学习能力都会得到提高,在此过程中,校园活动的开展可以是全面的,也可以是班级小范围的,只要符合学生的阅读体验,就可以进行有效尝试,让活动的开展,成为每个学生阅读水平提高的助手。

6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阶段是学生各项能力发展的关键使其,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不仅可以让他们语文学习水平得到提升,同时也会助力于他们其他学科的有效学习,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在重视学生阅读水平提高的同时,必须要明确阅读的积极作用,以语文教学课堂方法为研究,充分运用阅读习惯培养的助力作用,及时转变传统教学模式,进而使学生的各项水平不断提高,也进一步推动语文教学水平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永和.如何培养中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J].学周刊,20xx,(12):112.

[2]王妍.培养中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J].群文天地,20xx,(23):241+243.

[3]赵继莲.中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xx,(27):86.

上一篇:毕业论文查重方式介绍(推荐6篇)
下一篇:脑梗死患者毕业论文(热门7篇)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
滇ICP备20230059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