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p网站毕业论文(推荐7篇)
133
2024 / 07 / 23
本研究是在XXX教授的悉心指导和鼎力支持下完成的。首先感谢导师根据我的实际工作情况给我指点的这个十分有意义的研究方向。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XXX教授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崇高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感染了我,使我在工作、学习和做人方面得到了很多启发,受益匪浅。XXX教授的宽严适度的管理方式,给我在研究方面很大的发挥空间,即指明研究方向,提出具体进度要求,又留出了锻炼自主开展研究能力的空间。如果说本研究有所突破创新,完全得益于XXX教授的悉心关怀和循循善诱的.指导。
感谢各位老师在我博士学习期间给予的关心和帮助。
感谢各位同学在我学习过程中给予的无私帮助。
感谢单位领导和同事们为我的学习研究提供的支持和帮助,使我可以结合本职工作开展相关研究。
最后,感谢我的家人对我的理解和支持。
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加倍珍惜博士期间所获得的收获,把自己的学识应用到工作中,做出成绩回馈社会,不辜负关心和支持我的每一个人。
摘要:随着城市化建设发展脚步的不断加快,建筑建设领域发展已成为带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然而近年来的过度资源开采,使得部分地区已出现资源紧张等情况,若不及时制定对策对我国的长期发展势必造成影响。因此建筑工程施工的节能技术探索应运而生,本文将根据现阶段常见的几种节能技术在实际建设施工中的具体应用情况展开探讨。
关键词:节能施工;常见技术;建筑项目;具体应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推进资源采集及建筑行业的发展,为国家建设及人们的生活质量带来了巨大的水平提高。然而虽然我国地大物博,但考虑到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进行建筑建设的过程当中尽可能的减少施工资源的应用十分重要,而节能施工技术领域探索也随之兴起。目前在进行建筑施工的过程当中,有部分节能技术的应用已较为成熟,这对节制开采、普及节能理念有十分巨大的推动意义,但同时部分节能技术还未成熟,无法有效运用在工程施工中,这也是未来我国发展突破的新方向。
1建筑工程中节能施工技术运用的重要性
随着人们对保护自然资源方面的意识不断提高,在建筑施工当中加大使用节能技术的应用已成为顺应我国可持续发展策略,优化建筑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节能施工的相关技术应用已成为未来建筑技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节能技术使用可以帮助建筑企业更好的革新技术,加强自身市场竞争力。伴随人类社会发展,现代人在日常生活当中所依赖的基础能源也日渐增加,提高节能施工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节约人们生活所需的能源问题,诸如增加太阳能设施的技术运用,使人们可以利用太阳能这种天然能源进行生活用水的加热、城市路灯的电量储存等。从而降低对天然气、石油等能源的损耗,并逐渐提高对可再生能源的实际运用,从而提高了我国建筑领域技术水平,并对我国绿色生态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2目前我国建筑工程对节能施工技术的运用分析
太阳能在节能施工技术中的运用分析
水资源节能施工技术中的运用分析
为跟进时代建筑工程项目在进行施工过程中,由于不断进行新技术的引进,使得其施工时间、技术工艺等较之以往更加困难,同时对能源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钢筋混凝土是建筑建设当中的重要原料,而在进行混凝土搅拌时对水资源的需求量是十分巨大的。我国在建筑建设中平均每年对水资源的消耗量约为三点七亿吨,因此使得水资源节能施工技术的重要性得以凸显。因此,不断加大对水资源节能技术的实际运用,是坚决我国建筑过程时水资源吃紧的重要的发展方向,也是未来应当加大技术运用探索的领域之一。
地热节能施工技术的运用分析
地热能作为来自地壳内部的热能量,属于再生能源之一。目前对地热的开采及运用情况在我国较为少见,由于其运输及提取使用方法还未进行良好的探索,从技术角度上来说存在一定的困难。但作为可再生资源,在未来的建筑工程领域当中若能进行充分的运用,对进一步提高节能技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保温墙节能施工技术的运用分析
保温墙节能施工技术在目前建筑工程当中的运用情况较为常见,同时也是现代建筑工程当中体现施工技术的代表之一。墙体保温本身不具有节能的功效,但在后期使用的过程中可以有效隔热,尤其是在冬季可以将室内温度尽可能的保持在一定水平,从而降低室内空调的使用频率,而拥有地暖、暖气等室内取暖设备更能保证减少热度外漏的情况。一般情况下进行墙体的保温可以使用两种方法:一是在墙体的内侧进行操作施工,这种保温的处理方式较为简单,但竣工后墙体的保温性能相对较弱;二是在墙体的外侧进行,使用外置的方式可以有效减少建筑空间的占用,使室内空间更大,但是随着使用时间的推移,外置保温层的黏性会降低,在进行施工时所使用的造价成本也相对较高。现阶段保温墙施工时,往往是采取抹灰的方法,为了确保所使用的施工技术与原材料特性相匹配,需要在作业前对保温砂进行检测,确保其质量过关。
风能源节能施工技术的运用分析
风能源的使用在国外较为常见,近年来我国也在不断加大投入研究。由于风能源的环保、可循环使用等特点,常被应用于电力的转换。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所使用大型设备较多,从原材料的加工到运送建筑材料均会使用到大量电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提高对风能源的开发利用,对于我国建筑领域发展也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应当予以重视。幕墙门窗节能施工技术的运用分析幕墙门窗与保温墙施工技术的目的性较为相像,其核心价值是通过原材料的把控应用加强密闭性,以达到节能保温的效果。在进行运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确保材料质量过关,避免假冒伪劣产品;二,通过良好的规划避免窗扇之间存在漏气情况;三,门窗安装处周边要通过水泥砂浆进行填充,避免漏气;四,完成门窗固定后,通过粘合剂进行填充粘合,并将表面进行打磨处理。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大节能施工技术在现代化建筑工程项目当中的实际运用,不仅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更能够强化建筑建设领域的技术能力,推动我国建筑行业的快速稳定发展。从上文中我们也应当清晰的意识到,目前还有许多可再生能源的开发研究未达到使用高度,这也将是未来我国在建筑工程相关领域应不断完善的重点内容。因此应当加大人力投入,完善节能施工的技术性,并有效运用于国家建设中。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造福人们生活,优化生活环境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敏君.建筑工程项目的节能施工技术[J].建设科技,20xx(Z1).
[2]荆昱皓,荆明慧.房屋建筑工程节能施工技术初探[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xx(05).
[3]俞国建.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及其应用分析[J].门窗,20xx(06).
[4]赵战豪.建筑施工节能技术的研究[J].中华民居(下旬刊),20xx(12).
题目:某综合楼建筑结构与施工组织设计
一.毕业设计综述
(一)毕业设计题目及背景
我的毕业设计是对某综合楼建筑结构与施工组织设计,本工程项目位于武昌某新建院校教工住宅区南侧临城市主要干道珞瑜路。建筑层数6层,底层设商店,经营百货什会综合服务,居住对象为城市机关职工。建筑面积为3800m2。
1.气象、水文、地质资料:
平均气温℃
平均最高℃平均最低℃
最高气温℃最低℃
风向常年北、东北,夏季南、东南
降雨量全年,小时最大降雨量
基本风压
基本雪压
地耐力250kPa
地下水地下平均水位低于室内地面以下,无侵蚀性
地震烈度:6度按不设防考虑。
2.综合楼设计要求任务
按城市规划要求建筑层数6层,底层设商店,经营百货什会综合服务,居住对象为城市机关职工。建筑面积为3800m2。
1.住宅部分
建筑面积3100m2
居住户数40户
户型二室一厅及二室半一厅各占50%
2.商店部分
建筑面积约700m2
营业厅面积550~600m2
仓库及办公面积100~150m2
(二)毕业设计研究意义
本次设计的课题来源于工程实际,对我来说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1)通过该项目设计,可以对我大学四年以来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综合应用,不但使我各方面的知识系统化,而且使所学知识实践化。
(2)使我了解并且掌握建筑设计的全过程,培养我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并锻炼我调查研究、收集资料、查阅资料及阅读中外文文献的能力。
(3)在设计中还涉及到很多计算机软件,如绘图软件AutoCAD和天正,结构计算的PKPM及等软件,通过对这些软件的应用,更能提高我对计算机的应用能力。
所有的这些,都为我今后从事土木工程设计与施工奠定基础。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情况
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发展,商业活动的'急剧增加,商务公寓近些年来在国内外应用而生。它避免了商与住之间的横向互扰,其户型格局和商务配置都能够全面适应公司化办公的需求。商务公寓一产生便是一种热销状态冲击着市场,令人刮目相看。
在商务公寓的建筑过程中,一些大跨度、预应力结构形式被广泛采用,随着建筑科学的不断发展,将会有更多的结构形式被应用于商务公寓的建筑当中
目前,在抗震设防地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是一种应用比较多的建筑结构形式。混凝土结构具有强度高、抗震性能好的优点。框架结构体系具有整体性好、建筑平面布置灵活、使用空间大、延性较好、施工方便、经济性好等优点。常用于体型较规则、刚度较为均匀的建筑。但其整体侧向刚度较小,水平力作用下侧向变形较大,所以建筑高度受到限制,非结构构件破坏比较严重。当高度大、层数相当多时,结构底部各层不但柱的轴力很大,而且梁和柱由水平荷载所产生的弯矩和整体的侧移亦显著增加,从而导致截面尺寸和配筋增大,对建筑平面布置和空间处理,就可能带来困难,影响建筑空间的合理使用,在材料消耗和造价方面,也趋于不合理,故一般适用于建造不超过15层的房屋。
二、本设计的主要内容和拟采用的设计方案、设计方法或措施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1.建筑设计部分
建筑设计就是根据设计任务书要求并结合相应的建筑设计规范以及实际情况确定预设建筑物的平面形状,立面外观,侧面外观,单层平面尺寸,以及建筑物的层数,完成建筑平面、剖面及立面设计;由功能分区的相关原则确定建筑物各部分的功能,最终初步确定出建筑设计部分。
2.结构设计部分
结构设计就是根据建筑设计方案及设计原始资料,选择结构体系,布置结构构件(柱网、框架梁、次梁、缝的设置,铺板方向等),进行结构计算,确定构件配筋,整理计算书并绘制结构施工图。
施工组织设计部分,首先是确定建筑各部分施工方案和施工方法以及机械选择,然后是施工进度安排,主要是工程量和相应劳动量的计算,同时确定施工平面布置、安全和质量的保障措施等
(二)研究的方案、方法
1.建筑设计:通过毕业实习、参观实体建筑、查阅相关规范图集确定建筑方案。
2.结构计算:
结构计算采用框架结构近似计算法,求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内力用弯矩分配法;求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内力时用D值法进行计算。
结构部分计算的大概步骤:
(1)恒荷载、活荷载、风荷载荷载计算
(1)确定梁柱截面尺寸
(2)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的内力计算
(3)风荷载作用下框架的内力计算
(4)框架梁柱配筋
(5)板的配筋计算
(6)楼梯配筋
(7)基础的设计及配筋计算
三、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及难点,前期已开展工作
研究重点:选择结构体系、布置结构构件(柱网、框架梁、次梁、缝的设置,铺板方向等)、建筑功能分区、水平及竖向荷载作用下内力验算、内力组合、截面设计(截面尺寸、配筋计算)及施工图绘制。
难点:框架结构设计计算、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竖向荷载作用下内力验算、内力组合、截面设计(截面尺寸、配筋计算)。
前期已开展工作:认真熟悉设计任务书,参观本设计实体建筑,参加了毕业实习,查阅并收集相关规范资料,仔细参考、阅读设计实例,还查找并翻译了相关外文资料。
四、完成本课题的工作方案及进度计划(按周次填写)
毕业实习、熟悉任务书、确定建筑方案绘制方案草图第1~3周
结构方案设计及结构布置第4周
结构计算第5~12周
绘制施工图第13~15周
整理建筑说明书及结构计算书第16~17周
整理图纸、答辩第18周
1.本课题的目的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本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毕业设计是应届生毕业前的知识、综合素质训练的总结性的实践环节,是大学4年所学知识的综合性应用,同时也是对应届生素质和实践能力的一种培养。
我的毕业设计题目是云南省xxxxxxx办公楼设计,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了解框架结构的适用范围,掌握框架结构办公楼的主体构造形态、设计程序并且熟悉国家标准规范对于各种参数的规定,熟练掌握办公楼的设计程序、方法以及单体建筑的建筑设计、结构设计的设计深度和建筑施工技术、施工组织管理,对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
同时,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得以把自己在大学四年里所学到的知识综合应用,并巩固、深化、拓宽所学过的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知识,提高综合运用这些知识独立进行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锻炼自己的识图能力,从而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素质,提高熟练操作专业软件进行建筑设计的能力,以及掌握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绘制的方法,为今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我们每一个毕业生都应该认真的努力完成自己的毕业设计,使自己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国内外研究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要求的提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建筑行业得到了迅速发展。随着建筑造型和建筑功能要求日趋多样化无论是工业建筑还是民用建筑在结构设计中遇到的各种难题也日益增多建筑结构设计是建设工程设计的重要环节是保障建筑结构安全、工作总结实现建筑使用功能的灵魂。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建筑物越来越普遍,由于钢筋混凝土结构与砌体结构相比较具有承载力大、结构自重轻、抗震性能好、建造的工业化程度高等优点;与钢结构相比又具有造价低材料来源广泛、耐火性好、结构刚度大、使用维修费用低等优点。因此,在我国钢筋混凝土结构是多层框架最常用的结构型式。
近年来,世界各地的钢筋混凝土多层框架结构的发展很快,应很多。钢筋混凝土多层框架结构作为一种常用的结构形式,具有传力明确、结构布置灵活、抗震性和整体性好的有点,目前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类多层的工业与民用建筑中。随着社会的发展,多层框架结构的建筑越来越多了。但随着结构高度的.增加,水平作用使得框架底部梁柱构件的弯矩和剪力显著增加,从而导致梁柱截面尺寸和配筋量增加,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将给建筑平面布置和空间处理带来困难,影响建筑空间的正常使用,在材料用量和造价方面也趋于不合理。
一般框架结构是由梁柱杆系构成,能够承受水平和竖向荷载作用的承重结构体系。在合理的高度和层数的情况下,框架结构能够用的承重结构体系。在合理的高度和层数的情况下,框架结构能够用的承重结构体系。在合理的高度和层数的情况下,个人简历框架结构能够结构的传力系统、传力方式,良好的结构方案是良好结构设计的重要前提。
对于本课题的办公楼均是在特定的历史、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建筑布局、空间形态、环境气氛都在不断的变化。今天办公楼作为生产和处理各种商务活动的信息场所,而正在成为社会生产的基础。为了适应这种社会的发展需求,也要求办公楼在形态和功能上要多样化。特别是近几年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更加速了这种变化的趋势。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时,国际上流行采用“三统一”的原则,即“统一柱面、统一层高、统一荷载”的模式设计。统一柱面可使办公楼根据人们的需要和功能要求实行相对任意分割,不至于因建筑柱面不同而在改变使用功能上受到制约;统一层高可使楼房采光效果好,空气流通顺畅,布局安排合理,水平运输畅通无阻,有利于使用功能的相互替代;统一荷载,打破了会议室和其他部门之间的明显界。
围绕着绿色生态和节能的主题,建筑形态会更加多样化,功能构成会更加丰富,更加强调人性化和令人身心愉悦的空间环境创造。办公楼设计时应充分考虑适应性、灵活性、高效性和人性化的设计理念,以充分展示建筑功能与建筑形象的亲和力与开放性,做到人及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处、永续发展,创造亲切宜人的建筑形象和舒适自然的办公环境。随着社会的发展,地图生态主义、智能化、人性化、个性化、现代化、功能复合化办公建筑的设计理念将是今后现代办公楼的一大发展趋势。
随着城市的发展与产业结构的升级,办公楼经济所占的比重快速增加,办公楼在城市中的地位与作用也越来越大,人们对办公楼设计使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具体来说办公楼发展趋势为:综合化、生态化、节能化、专业化、智能化、灵活性。下面具体谈谈其中几方面
综合化:如今,由于入住企业客户的实际生产和生活需求,使得仅仅具有单一功能的商用物业,很难满足国际化企业的商务需求,因此,高档办公楼的品质不仅仅反映在产品上,更加反映在其配套设施和管理服务上。
节能化:节能化也经历了从自然节能到系统节能、科技节能的发展过程,在一两年前,节能往往和自然生态联系在一起,充分利用自然采光通风,节省水电成为节能的关键词汇。随着写字楼规模不断扩大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节能已经和高端的节能材料、节能设计息息相关。不少写字楼项目都在节能方面做不断做出新的探索。
专业化:随着社会分工明确化、细分化速度的日益加快,办公楼客户的行业特性也更为突出。因此,某些行业对办公楼的特殊需求,为其度身订造了办公空间。办公楼的出现就来源于各行业办公等行业的特殊需求,其定义的要素包括,高大而开敞的空间,上下双层的复式结构,空间的流动性、自由性、开放性、艺术性,通常是业主自行决定所有风格和格局。
智能化:办公楼的智能化就是通过一系列领先技术的通讯自动化系统、楼宇自动化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保安自动化管理系统等的设备安装,使每栋楼都变成一个蕴涵有巨大能量的信息化坐标,而入驻企业可以随心所欲应用相关信息转换.这不仅指大厦的水、电、空调、电梯、消防、安保的精密监测与控制,而且通过语音与数据的高速通讯接入,使企业的办公效率得到全面提升,并在一栋楼里就可以完成全球化沟通。
2.本课题的任务、重点内容、实现途径
课题任务:
对云南省xxxxxxxx办公楼进行建筑、结构设计两阶段的设计,能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所分担的设计的全部内容,包括通过参观,调研等实习手段,掌握设计的各种方案及实用要求、收集图纸资料及技术文献,分析计算、选择方案、绘制施工图、编写设计说明书。提交一份结构计算书和一套完整的建筑、结构施工图。
重点内容:
建筑设计:建筑部分完成建筑平面功能划分,建筑材料选用及建筑尺寸确定,防水、防潮、节能与保温等具体构造及做法,建筑构造等内容,包括平面设计;剖面设计;建筑体型及立面设计;楼梯细部、外墙剖面的节点设计;绘制建筑施工图,包括各层平面图、屋顶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详图若干、门窗明细表和设计说明。
结构设计:本结构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面积3000至5000平方米心得体会,3至5层,层高3600mm至4200mm;地震分组为第三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场地五;屋面活载为;场地类别三)。设计计算包括确定梁、柱截面尺寸及框架计算简图;荷载计算;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分析;荷载组合与内力组合;框架梁、柱截面配筋计算;柱下独立基础设计;绘制结构施工图。最后绘制设计图和编写说明书、计算书。
1、确定结构方案及形式,进行结构布置,并做结构布置施工图。
2、进行现浇板的设计计算,并完成现浇板配筋图。
3、计算标准框架(荷载统计计算、承载能力计算,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要求首先取一品横向框架,手算出内力,完成截面配筋,并采用pikPM对手算结果加以验证。
手算时采用分层法和D值法计算,验算时采用pikPM系列软件或广厦结构设计软件。手算要求有清晰的计算书,验算的内容要求打印计算书和相关的图形。
4、计算框架柱下单独基础(地基承载力验算、基础承载能力计算等),
基础采用柱下独立基础或者是桩基础。
5、计算一部现浇楼梯(荷载效应计算,承载能力计算),并做楼梯的施工图。
实现途径:
认真阅读设计任务书,了解工程概况,根据房屋建筑功能、需要及用途,拟定设计方案。
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说明、充分应用有关结构设计的依据和资料、参考国内外优秀代表作品。
结合规范及教师指导,进行结构手工计算。
在指导老师帮助下,利用CAD、天正、pikPM等软件工具进行设计、计算、出图。
3.完成本课题所需工作条件(如工具书、计算机、实验、调研等)及解决办法
所需的工作条件:
1.各种通用图集和设计规范,以及国家、地方的各种标准图集和设计手册,以及本专业的各类专业课程教材;
2.利用AutoCAD和天正绘图软件、天正、pikPM等软件工具;
3.收集适合课题的建筑、结构施工图作为参考,并在大学城完成与本课题相适应的建筑调研。
4.在设计老师的指导下纠正自己的错误,在于同学的交流中减少自己的问题。
解决方案:
1.充分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资源,查阅相关的资料及规范;
2.利用设计指导老师提供或自己购买的相关软件;
3.多听取指导老师和同学的意见和建议。
主要工具书、规范:
(1)建筑设计资料集(第四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同济大学、重庆大学等合编《房屋建筑学》(第四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东南大学等合编.混凝土结构(第三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本论文的研究是在导师悉心指导下完成的。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踏实的工作作风和敏锐的洞察力让我受益终生。老师不仅给予我学术上的指导,同时也给予我生活上的关怀、精神上的鼓励,我的点点滴滴的进步无不凝聚着导师的心血和汗水,于老师是我学业上的榜样,更是我做人的楷模,导师的言传身教我将永远铭记在心。在此,谨向尊敬的于老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感谢研究中心的同学们,我们在学业上共同进步,生活上互相关心,度过了很多美好、快乐的时光。感谢他们在学习上、生活上给予我的关怀和帮助;同时也营造了轻松的学习环境,促使着我努力学习,共同进步。
感谢管理学院两年来对我的培养,感谢学院各级领导、老师对我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深表谢意!衷心感谢我的家人,是他们一直默默地在支持着我,鼓励着我,是我学习进步的坚强后盾,在我困惑、迷茫的时候为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让我找回了学习、生活的自信。
最后,感谢所有关心、帮助过我的人。
本论文的研究是在导师悉心指导下完成的。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踏实的工作作风和敏锐的洞察力让我受益终生。老师不仅给予我学术上的指导,同时也给予我生活上的关怀、精神上的鼓励,我的点点滴滴的进步无不凝聚着导师的心血和汗水,于老师是我学业上的榜样,更是我做人的楷模,导师的言传身教我将永远铭记在心。在此,谨向尊敬的于老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感谢研究中心的同学们,我们在学业上共同进步,生活上互相关心,度过了很多美好、快乐的时光。感谢他们在学习上、生活上给予我的关怀和帮助;同时也营造了轻松的学习环境,促使着我努力学习,共同进步。
感谢管理学院两年来对我的'培养,感谢学院各级领导、老师对我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深表谢意!衷心感谢我的家人,是他们一直默默地在支持着我,鼓励着我,是我学习进步的坚强后盾,在我困惑、迷茫的时候为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让我找回了学习、生活的自信。
最后,感谢所有关心、帮助过我的人。
[1] 郑少瑛,土木工程施工组织,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xx
[2] 郑少瑛,土木工程施工组织,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xx
[3] 王玉龙,扣件式钢管脚手架计算手册,第1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xx
[4] 徐伟,陈东杰,模板与脚手架工程详细图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xx
[5] 山东省建筑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办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6] __,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xx),第1版,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xx
[7]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xx).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xx
[8]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组织,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03G101-2,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xx
[9] 编写组, 建筑施工手册,第4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xx
[10]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组织,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03G101-4,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xx
[11] 中国建筑业协会,建筑机械设备管理分会,简明建筑施工机械实用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xx
[12] 江正荣,建筑施工计算手册,第二版,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3] 编写委员会,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实施手册,第1版.,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xx
[14] 青岛市建委,青岛市工程结算资料汇编,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xx
[15] 中国建设科学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xx,,北京,__,20xx
[16] 严微.土木工程项目管理与施工组织设计.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
[17]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xx).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xx
[18] 山东省建设厅,山东省建筑工程消耗量定额上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xx
[19] 重建工,同济,哈建工,建筑施工,第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xx
[20]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组织《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03G101-1》,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xx
[21]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xx),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xx
[22] 汪正荣,朱国梁,简明施工手册,第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xx
[23] 邢莉燕,王坚,梁振辉,工程估价,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xx
[24] 邢莉燕,陈起俊,工程估价,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xx
[25] 建设工程劳动定额-装饰工程(LD/T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xx
摘要:
高层建筑中给水排水高层项目可以说是比较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给水排水系统的要求也比较高,需要确保其相关设计工作的落实能够较为合理可靠,促使后续整体应用效能较为突出,避免出现给排水方面的缺陷和不足,文章就重点围绕着高层建筑给排水工程设计方法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论述。
关键词:
高层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设计方法
高层建筑已经成为了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虽然实际效益较为突出,有效缓解了城市发展中建筑用地面积不足的问题,但是同时也提升了建筑施工的难度,尤其是对于相应高层建筑中各个系统结构的布置,更是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其中给水排水系统方面的有效设计处理就是比较重要的一环,其难度同样也比较大,需要引起高度重视,采取较为理想的措施和手段,逐步提升其设计水平,保障整体运行能够较为流畅合理。
1、高层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特点分析
高层建筑给水排水工程项目相对于普通建筑给排水工程项目的建设具备着较为典型特点,其最为突出的表现如下:
静水压力大
对于高层建筑给水排水系统的有效设计以及运行而言,其静水压力相对而言比较大。无论是对于给水系统,还是排水系统,甚至是消防系统,其静水压力一般都是比较大的,进而促使相应给水排水系统的构建能够较为理想。尤其是对于相关管道以及具体设备的选择应用,必须要促使其能够具备较强的质量效果,避免因为这种静水压力过大而影响其运行可靠性。
消防系统要求较高
因为高层建筑的自身特点,其在消防安全方面提出的要求是比较高的,进而也就必然需要消防供水系统能够具备理想的作用表现。相应构建压力及具体水量都需要得到较好控制,进而也就能够逐步提升其整个高层建筑消防系统运行效果,促使其扑救能够较为及时有效。
管道错综复杂
对于高层建筑给水排水系统的有效运行而言,相应管道方面的应用较为混乱,错综复杂,很容易导致相应整体施工建设的难度加大,如此也就必然有可能会导致相应问题和故障的产生。尤其是对于相关管道冲突问题,其对于后续给排水系统的运行威胁是比较大的,对于人们的生活也会带来极大困扰。此外,这些管道一般也都比较长,进而也就更有可能会导致各类问题的产生,威胁同样也是比较突出的。
2、高层建筑给水系统设计方法
对于高层建筑中给水系统的有效设计处理而言,相应设计难度是比较大的,为了充分提升其整体设计可靠性效果,必须要切实围绕着相应高层建筑给水系统的各个方面进行详细设计布局,其中比较核心的内容如下:
合理设计变频泵无水箱
对于给水系统的有效设计而言,给水方式的恰当选择可以说是比较重要的一环,变频泵无水箱的应用就是当前比较有效的一种基本类型,其能够在较大程度上促使相应给水处理较为理想。对于高层建筑的供水能够较为流畅,也不至于出现较大的缺陷故障,自身占地面积相对较小,安装应用的需求条件不高。
减压给水方式的设计
在给水系统的具体设计处理中,相应减压方式的运用同样也是比较重要的一环。这种减压给水方式主要就是为了促使其水泵能够较好实现对于高层建筑各个楼层的有效分区供水,并且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设置较为恰当的减压阀,保障相关供水能够较为合理,避免了可能出现的一些供水损耗缺陷。
合理设计高位水箱
对于给水系统中高位水箱的有效设计而言,其同样需要结合整个给水系统的需求进行匹配性布置,切实保障相应供水效果能够满足于整个高层建筑的基本要求,并且能够有效降低可能出现的一些压力不到缺陷。从高位水箱的有效布置中来看,其位置的选择可以说是比较核心的一环,应该促使该设备的运用能够较为合理,水箱的运行也不会影响到周围居民的正常生活。
规范给水管道布置
对于给水系统中各个管道的有效布置而言,其同样也需要围绕着相关实际用水需求进行规范化布置。对于管道材质的选择应该较为合理,并且能够切实把握好对于管道自身尺寸的有效明确,对于给水管道的横管以及立管,必须要进行详细分析,避免相互之间出现冲突和矛盾,保障整个给水系统的运行都能够较为流畅可靠。此外,相关给水管道还需要和具体设备构建理想的协调性关系,促使其用水设备同样能够运行可靠。
3、高层建筑排水系统设计方法
具体到高层建筑排水系统的设计处理中,其需注意到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做好排水口的合理设置
对于高层建筑排水系统的运行而言,相应排水口的合理设置可以说是比较重要的一环,这种排水口的设置需要促使其能够运行较为流畅高效,尤其是对于具体排水管道的布置需求来看,同样也需要结合这一排水口进行处理,促使其整体运用能够较为合理便捷,进而也就能够避免了可能出现的各类缺陷故障。在排水口的处理中,还需要考虑到高层建筑的压力问题,避免其设置的位置承受不住相应压力而导致整个高层建筑排水系统的运行受损,需要进行逐一排查和优化。在排水口的设置环保性以及清洁性方面,同样也需要审查把关,避免其影响到周围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做好排水管道设计工作
对于排水系统中各个排水管道的有效布置而言,其同样也需要结合不同楼层进行有效布置,促使其相应排水管道能够将人员生活中出现的污水及时排除,避免任何污水滞留问题的出现。在排水管道的具体设计处理过程中,相应厨房和卫生间的有效布置可以说是比较核心的环节所在,应该促使厨房和卫生间中的积水能够及时排除,避免影响到这些区域的正常应用。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高层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设计工作的有效落实而言,其设计难度比较大,相应处理和构建也就需要围绕着各个基本内容和环节进行把关,保障相应给排水系统都能运行较为流畅,为高层建筑的正常运行提供理想的基础条件,降低可能出现的各类偏差问题。
参考文献:
[1]王伟.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设计优化[J].住宅与房地产,2016,(18):53.
[2]颜正惠.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设计优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
[3]曾雪华.论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在水工业学科体系中的位置[J].给水排水,1998,(3):61-63.
一、选题依据
软粘土是软弱性粘土的简称,又称软土,其特点是天然含水量高、天然孔隙比大、抗剪强度低、压缩性高、渗透性差。在荷载作用下,软粘土的承载能力低,地基沉降变形大,且存在较严重的沉降差异问题。为保证工程质量,在实际工程中软粘土地基应采取合理有效的方法处理。我国的软土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及各大江大河的入海三角洲冲积平原地区,从北至南有天津塘沽、连云港、上海、宁波、温州、福州、珠海、深圳等地。内陆主要是湖沼或者山谷冲积而成,分布范围较小,不成片分布。因此,软基处理一直是人们十分关注的课题。
明达工业(太仓)有限公司软基处理工程为江苏省重点项目。明达工业(太仓)有限公司新建厂区位于太仓市浮桥镇,为通港路以北,滨江路以西的地块,拟建的一期工程,占地面积为447亩,平面为长方形。本工程为工业工厂,设施包括厂房、仓库、办公楼、宿舍楼、辅助建筑物等。
该拟建场地位于长江三角洲前缘,其地貌属于冲击平原类型。场地地势平坦,场地内分布有河网密布;场区地面标高在~之间。地表浅层为软弱的淤泥质土,含水量大,孔隙比大,承载力低,变形量大。如果不对其进行处理,地基承载力达不到设计要求,而且会产生较大的不均匀沉降,影响将来场区的正常运营,必须采取合理有效的地基处理方法对其进行处理。
对于本工程,采用预处理动力固结法进行加固处理,预处理工艺采用真空降水,强夯法又称为动力固结法,故本次预处理动力固结法即为真空降水联合低能级强夯,可简称为降水强夯法。场区软土在真空降水下,一方面使地下水位下降,造成对土体的预压加固,使软土中的部分空隙水排出,空隙减小;另一方面又降低了软土的含水量,为后续的低能量强夯创造不发生橡皮土的条件。强夯法是一种经济高效的地基处理方法,利用夯锤自由落下的动能在土体中转化成很大的冲击波和高应力,从而提高地基承载力,降低压缩性,提高均匀性,改善起抵抗震动液化的能力等。
本项目为国家_科研攻关基金资助项目高能级强夯地基加固机理工法研究与专用机械研制(编号:04-2-016);现代建筑设计集团基金项目高能级强夯与预处理动力固结法研究(编号:2004-结-地-03)的一部分。
二、文献综述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强夯法
强力夯实法(简称强夯法)亦名动力固结法,是一种快速加固地基的方法。这种方法是60年代末法国梅那技术公司(Louis Menard Technique)首先开创的。它是将很重的锤一般为100~400kN)提起从高处自由落下(落距一般为6~40m),以冲击荷载夯实软弱土层,使地基受冲击力和振动,土层被强制压密,从而提高地基土强度,降低土层的压缩性,改善土的振动液化条件,以达到地基加固的目的。
强夯法自70年代开始工程应用以来,以其机械设备简单、施工组织管理方便、加固效果显著、工程投资少等优点,很快引起世界各国工程界的注意。如今强夯法加固地基的应用范围已由最初的砂性土和碎石土发展到处理各种杂填土、湿陷性黄土、一般粘性土、软土以及工业生活垃圾等各种地基,成为常用的经济简便的地基加固方法之一。
我国于1978年首次由_一航局科研所进行了强夯法试验研究;1979年8月又在秦皇岛码头堆煤场细砂地基进行了试验和强夯加固施工,效果显著;同年,中国建筑科学院在河北廊坊机械化研究所宿舍工程中也进行强夯法处理可液化砂土和轻亚粘土地基的野外试验研究,也取得了较好的加固效果。通过上述试验研究及实际工程应用,初步总结出一套适合我国情况的强夯工艺,在我国地基加固领域里填补了一项空白,促使了强夯法在我国的广泛应用。
强夯法的基本特征表现为:①强夯法处理后的地基可使土的压缩性明显降低,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地基土承载力;②强夯处理能使地基强度趋向均匀,有效消除不均匀沉降;③与其他夯击法相比,强夯法夯击能量大,可根据地基处理要求来确定夯点间距、夯击能量及夯击方法,特别使地基深处土体性能得到改善;④施工中必要的夯击能量可以分几遍完成强夯法施工设备简单,无需加固材料,费用低,周期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值得注意的是强夯法的适用范围与其土质及地质构造均有关,条件适当时可以有效加固软基。由于对强夯加固软基的机理、效果、设计计算方法与工艺措施的研究仍不全面和透彻,故强夯工程实验与观测分析是必要的。
2、真空降水
真空堆载预压法是一种新型的地基处理方法,最早是瑞典皇家地质学院Kjellmen于1952年提出的。国内1958年天津大学就开始进行真空排水固结的室内试验研究。在早期,由于工艺上存在问题,导致真空预压未能在工程中应用。直到80年代,_一航局、天津大学和南京水利科学院等单位对这项技术进行室内和现场试验研究,取得了成功经验,膜下真空度可以达到85~92kPa,并成功地将这项技术应用于天津新港软基加固工程中。此后,真空预压法在工程中得到了推广应用。
目前,我国在抽真空设备的研制、真空预压施工工艺的改进、真空度和预压时间的控制、设计计算理论的发展等方面均取得了进步,解决了很多技术难题。真空预压已作为较成熟的技术在港口、公路、铁路、能源、房屋建筑工程中得到了成功应用。
3、真空降水联合低能级强夯法
真空降水联合低能级强夯法是采用由真空降水和低能级强夯两道工序组成的施工工艺,其中:真空降水是由改进后的真空井点对加固范围内的地基进行强排水,这种设备功率比常用轻型井点大得多,可产生较大排气量和较高的真空度,即使在渗透系数较低的粘土中,也能通过形成的新水头梯度来加快地下水的渗流;低能级强夯主要采用锤击,即通常的强夯法。通过对上述两道工序的多遍循环,可达到加固地基的目的。真空降水联合低能级强夯法的特点:一是夯击前采用真空降水,可降低地下水位、减小被处理土体的含水量和饱和度等,使地基受击后,地下水位以上土体可产生较大的压缩变形,地下水位以下土体可减小土体中的超孔隙水压力;二是夯击后采用真空排水,以加快超孔隙水压力消散,此外,结合每遍夯击的间隔时间,可尽量避免弹簧土的形成;三是通过调整夯击力等参数,使浅层地基达到较高的密实度;四是大面积加固,对地基有一定的降水预压作用。
真空降水联合低能级强夯法的加固机理是以不完全破坏土体结构强度为前提,根据土体强度提高情况,逐步增加能量的动力固结。通过设置竖向排水和表面水层排水等主动排水法,使之在土体中形成微裂缝排水。因此,强夯能量的控制应掌握以下原则:激发土体孔压,并使土体产生微裂缝,但又不完全破坏土体结构强度,不形成橡皮土先轻后重,少击多遍,从上至下,逐步增大加固深度与范围。
4、强夯处理地基的检测
静力触探试验
静力触探(cone penetration test)自1917年雅典正式以来,至今已有80年的历史。静力触探是通过一定的机械装备,将一定规格的金属探头用静力压入土层中,同时用传感器或直接量测仪表测试土层对触探头的贯入阻力,以此来判断、分析、确定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
静力触探的主要优点是连续、快速、精确;可以在现场直接测得各土层的贯入阻力指标;掌握各土层原始状态(相对于土层被扰动和应力状态改变而言)下有关物理力学的性质,这对于地基在竖向变化比较复杂,而用其他常规勘探手段不可能,能大密度取土或测试来查明土的变化;对于饱和砂土、砂质粉土以及高灵敏度软粘土层中钻探取样往往不易达到技术要求,或者无法取样的情况;用静力触探连续压入测试,则显出其独特的优越性。但是,静力触探也有不足之处:不能对土层进行直接的观测、鉴别;由于稳固的反力问题没有解决,测试深度不能超过80m;对于含碎石、砾石的土层和很密实的沙层一般不适合应用等。
瑞雷波检测技术
瑞雷波(面波)检测是一种新型的无损检测方法,通过在地表进行地层波速测试,瑞雷波在地面表层传播,频率不同,影响的地层深度也不同。因此,在同一地段测出一系列不同频率的波,就可得到一条频散曲线,通过频散曲线的分析、反演优化,可对地下构造进行解释。利用瑞雷波检测是基于瑞雷波的两个特性:一是在分层介质中传播时的频散特性;二是传播速度与介质物理性质的密切关联性。
平板载荷试验
载荷试验是一种最古老的地基土原位测试技术,它实际上是模拟建筑物基础受荷条件的现场模拟试验。该方法是在刚性承压板上加荷,测定天然埋藏条件下地基土的变形,可测定地基土的`变形模量、评定地基土的承载力及预估实体基础的沉降。对于不能用小试样试验的各种填土、含碎石的土等,最适宜于用载荷试验确定压力与沉降的关系。但载荷试验一般受荷面积较小,加荷影响深度不超过承压板边长(或直径)的2倍。试验点的数量≮3点,当其极差不超过平均值的30%时,可取平均值作为地基承载力标准值。平板载荷试验(PLT)只反映承压板下~倍承压板直径或宽度范围内地基土强度、变形的综合性状,但它是最直接、最可靠的试验方法,其他试验手段的结果均以载荷试验的结果为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王铁宏.全国重大工程项目地基处理工程实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梅国雄,徐锴,宰金珉,殷宗泽.真空预压加固软土地基变形机理的探讨.岩土工程学报.2006,28(9):1168~1172
[3]胡瑞林.软粘土动力排水固结机理研究综述.工程地质学报.2005,14(1):45~49
[4]张新天,罗晓辉,高金岐,刘增田.强夯法加固软基的理论与工程应用分析.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3,19(1):55~59
[5]施建勇,雷国辉,艾英钵,卫丹,宋雄伟.关于真空预压沉降计算的研究.岩土力学.2006,27(3):365~368
[6]薛翊国,王清,涂齐亮.软弱地基处理方法选择与展望.山西建筑.2006,32(7):94~95
[7]王芝定,万建华.浅谈强夯法进行沉降量控制.西部探矿工程.2006,(10):65~66
[8]石蹈波.强夯法加固地基机理分析.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6,(9):98~102
[9]孟庆山,王吉利,汪稔.采用不同加固方案处理软土地基的对比研究.岩土力学.2002,23(3):375~381
[10]孔位学,陆新.强夯法加固软土地基有效加固深度研究.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1,27(4):45~48
[11]陆新,朱松林.强夯处理地基的检测技术研究.施工技术.2005,34(5):43~45
[12]徐培红.强夯地基处理检测方法浅析.建材技术与应用.2006,(5):40~42
[13]耿光旭,赵刚.强夯地基检测的有效方法瑞雷波法.勘察科学技术.2001,(5):57~60
[14]ROLLINS K M,JORGENSEN S J,ROSS T moisture content for dynamic compaction of collapsible soils[J].Journal of Geotechnical and Geo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1998,124(8):699~708
[15]Buddhima Indraratna,Chamari Bamunawita,Hadi modeling of vacuum preloading and field .,2004,(41):1198~1110
三、设计(论文)内容
1、软基处理技术的比选
软弱地基的加固处理,按其原理和作法的不同,可分为以下九类:换(填)垫层法、预压法、强夯法、振冲法、挤密桩法、砂石桩法、深层搅拌法、高压喷射注浆法、托换法。适合本工程地基处理的方法有预压法、强夯法、碎(砂)石桩法、深层搅拌法等。
在同样满足地基设计要求的情况下,真空降水联合低能级强夯在造价上比其它常规软基处理方法要来的经济的多。并且真空降水联合低能级强夯具有工期短、加固效果好、工艺简单等优点。
2、方案设计
拟通过本次地基加固处理达到的目标是:
(1)地基承载力不小于120KPa,6m以内软弱层地基承载力提高30%以上,有效加固深度6m,影响深度8m。
(2)在50KPa均布荷载作用下,长期总沉降量小于30cm,不均匀沉降控制在1以内。
(3)处理过程消除沉降量不小于70cm。
在以上加固要求下,根据规范规定进行强夯工艺参数的设计。
3、施工过程的监测数据分析
地面沉降观测
布置15m15m的地面沉降测点方格网,测量强夯前、第一遍强夯后、第二遍强夯后和满夯后的地面平均沉降情况。以动态了解土体加固效果,及时调整施工工艺和参数。
孔隙水压力监测
强夯时地基土体受到冲击荷载发生瞬时的压缩和挤密,孔隙减少,孔压升高,随着孔压消散,土的有效应力增加。若土体的渗透性较差时,冲击产生的超孔隙水压力不易消散,就会在饱和细粒土中产生较大的超孔隙水压力,对地基构成潜在的不稳定因素,也降低了夯击的效率。通过孔隙水压力观测,以便及时了解强夯加固效果,调整确定最大夯击能,两个夯击点之间的间距以及前后两夯击遍数之间的间隔时间,确定最佳夯击击数等施工参数。
地下水位监测
对降水及强夯过程中的地下水位变化进行动态观测,了解降水效果,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最优降水方案。
4、夯后地基的检测
强夯处理的地基,其强度是随着时间增长而逐步恢复和提高的,因此在强夯施工结束后,应间隔一定时间方能对地基质量进行检测。其间隔时间可根据土的性质而定,时间越长,强度增长越高,对于碎石土和砂土地基,其间隔时间可取1~2周;对低饱和度的粉土和粘性土地基,可取2~4周。
在对强夯法加固后地基的检测,要求一般性工程场地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手段检测,对大型工程应进行大压板载荷试验。在检测数量方面,对于简单场地上的一般建筑物,每个建筑物地基的检测点不少于3处;对于复杂场地或重要建筑物,应增加检测点数。检测深度应不小于设计处理深度。
钻孔取样及室内土工试验
试验目的
取得土的含水量、孔隙比、压缩系数、压缩模量、渗透系数等指标。
静力触探试验
试验目的
通过贯入阻力的变化,达到了解土层工程性质的目的。
试验方法
试验时,用静力将探头以一定的速率压入土中,利用探头的传感器,通过仪器将探头的贯入阻力记录下来。
瑞雷波(Rayleigh)测试
试验目的
通过夯前、夯后瑞雷波测试,对比前后频散曲线变化,判定强夯有效加固深度和影响深度。
试验方法
根据检测方案和测试内容布置激震器,在震源同一侧以一定间距布置检波器以接收波,在整个场区布置多条测线,根据DZ/T01701997《浅层地震勘查技术规范》的规定进行检测。瑞雷波现场测试工作于夯前、夯后分别进场1次,采集数据进行前后对比,比较夯前、夯后的不同。
平板载荷板试验
试验目的
通过试验确定地基承载力、压缩模量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试验方法
试验时,用一定面积的承载板向地基施加竖向荷载,观察地基变形和破坏现象。本次夯后共进行3组平板载荷试验,分夯间、夯点进行,试点编号分别为(夯间)、(一遍夯点)、(二遍夯点),测点布置见附录。载荷板面积为,最大加载量按设计要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2倍加载,即为240kN。
载荷试验要求如下:
a.试验在夯后地面以下20~30cm处进行,保持试验土层的原状结构和天然湿度,在拟试压表面用超过10mm厚的中粗砂找平。
b.加荷等级为10级,最大加荷量为2倍设计荷载。每级加荷后按间隔5min、5min、10min、10min、15min、15min,以后为每隔半小时读一次沉降,连续两小时内,每小时的沉降量小于时,可加下一级荷载。
c.在试验时出现承压板周围的土明显的侧向挤出或出现裂缝和隆起,沉降急剧增大,荷载~沉降曲线出现陡降段;或在某一荷载下,24h内沉降速率不能达到稳定标准;或s/b大于等于(b为承压板宽度或直径),可以终止加载。满足其中一条时,其对应的前一级荷载定为极限荷载。卸载时按三倍加载分级进行,并测读残余沉降量。
d.承载力确定可按p~s曲线上有明确的比例界线所对应的荷载值,或取s=、、所对应的荷载值。
检测结果分析
根据上述检测得出强夯后的各项指标,在加固深度、地基承载力等方面验算本次地基加固处理是否达到预期效果。
5、施工工艺与技术参数的优化
根据夯后的检测数据以及施工期间的检测数据,进行施工工艺以及技术参数的优化。
四、工作计划
至参考资料清单
至文献综述,英文参考文献翻译
至开题报告
至数据图表及结果分析
至论文初稿
至论文修改稿
至论文答辩
【摘 要】中国古代文人“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对中国古代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中国文人构成古代了唯一的上层社会,他们直接或间接的参与营建活动,把中国传统的自然观带入了建筑创造之中,建筑与自然的关系成为中国古代建筑区别于世界其他建筑体系的根本特征
【关键词】天人合一;风水堪舆;模山范水;古代建筑
建筑的历史就是人类与自然相互关系的历史。以农业文明为主的中国古人,在漫长的农耕生产过程中认识到了“天时”“地利”等自然条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作为自然的代表“天”在人们的心目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靠天吃饭的人们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即“天人合一”看作是内心深层的最高境界。中国古人在营建都市、构筑房屋、庙宇时始终遵循自然规律,师法自然、合乎天地成为人们内心中自觉的精神意识。
中国文化的起源与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周易大状卦》中有:“上栋下宇,以待风雨”之说,“宇”在许慎的《说文解字》被解释为屋边(“宇,屋边也”)。《淮南鸿烈览冥训》“宙,栋梁也。”从上述文字中我们不难看出“宇”、“宙”这两个字,在古代他的基本含义是与建筑有所关联的。然而这个词在很多时候又被用来表示无限的自然时空。如“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陆九渊《象山先生全集》卷二十二《杂说》四部丛刊本)中国古人将表示天地自然的宇宙与表示房屋的宇宙等同视之,天地即是宇宙;宇宙也是房屋,作为人们着风挡雨的房屋在中国文化的起始就被赋予了“天地入吾庐”的文化内涵。
中国古人在建筑环境的创造上依托自然,这成为中国古典建筑的根本特征。根据自然地形随形构筑,通过对建筑与环境的“因、借”来达到建筑与自然的相辅相承,即所谓的“托体同山阿”。建筑借山势表雄伟,因水形而奇峭。秦始皇统一六合,大兴土木,建筑了庞大的阿房宫。阿房宫北依渭水,南向秦岭,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以象太极”将宫殿与大尺度的自然山水辉映交融,把建筑溶入自然,借自然界恢宏尺度,来体现大秦王朝气吞山河的不凡风度。
作为这一东方民族群体的“人”,无论宫殿寺庙或是作为建筑群体的城市,村镇或分散于乡野田园中的民居,也一律体现出一种关于“宇宙图景”的感觉,以及作为方位、时令、风向、星宿的象征主义。中国先民把人视为自然的一部分,人的活动、生活与自然息息相关,人不可能脱离自然而孤立存在,在中国人看来,自然与人生存的社会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古人通过观测天象预测未来,根据自然灾变来解释社会内部的变乱,分析建筑与自然的关系,来揭示居住者的吉凶祸福,人的一切活动都必须顺应自然。人受到天,地,自然的制约。人是自然的产物,人必须“则天”行事,遁“天道”而生存。人道,合乎天道,人的所有活动都力求达到自然、天地与人的亲和统一。
作为人们生产,生活依托的建筑更是要适应自然,中国先民在进行营建活动之前必须“仰视天文”“俯察地理”,追求天时,地利,以达到兴旺人和的目的。考察建筑本身的布局以及建筑所处的环境是否符合自然规律,从而形成了中国古典建筑密不可分的“风水”观念。距今6000多年前半坡的仰韶文化,已经有了典型的风水例证。(丁一等《中国古代风水与建筑选址》第6页)风水观念的形成是中国古人自然观念发展的直接产物,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的生态经验积累,《周礼·地官司徒》“以相民宅”的目的是“阜人民,以蕃鸟兽,以毓草木,以任土事”。由此可见风水的主要功用在于探寻人们生活的环境,自然与人之间的亲和关系,寻找人与自然结合的最佳点,从而达到人居与自然的和协统一。中国人选择适合自己居住的环境,都是依靠风水的观念来确定的。建筑四周山环水绕,明堂开朗,水口含合,水道绵延曲折。追求环境的封闭与均衡,背阴向阳、背山面水、坐北朝南,“具有日照、通风、取水、排水、防涝、交通、灌溉、采薪、阻挡寒流、保持水土、滋润植被、养殖水产、调整小气候,便于进行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等一系列优越性”(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第195页)。这种山环水抱,重峦叠嶂、山青水秀、郁郁葱葱的自然环境的和谐风貌,形成良好的心理空间和景观画面,反映了中华先人的摄生智慧。
魏晋时期随着社会的动荡以老庄道家思想为核心的玄学思潮勃兴,文人士大夫纵情山水,为了摆脱世俗伦理的束缚融身于大自然中去畅情。寄情于春山秋水之间,畅游于茂林修竹之境,文人雅士融身于大自然之中,修身养性,离尘悟道,将人身与情感都融身于自然之中,接近自然。居住建筑的营造也开始追求自然野趣,私家宅院成为“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视觉无尽的,具有高度自然精神境界的环境”。(张家翼《中国造园论》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1)这为后来中国园林的演变发展起到方向性作用。
一般而言,园林建筑特别是文人园林是中国古人对待自然思想的集中反映,平面布局灵活多样,刻意追求以小见大,景有限而意无穷,以自然山水为蓝本,模山范水,在平地上凿池为水,堆砌假山,小径通幽,通过借景,造景叠山,理水等手法,努力使人工的建筑消融于天然环境之中,达到“虽有人作,宛如天成”的艺术境界。清代乾隆时营造圆明园时提出,“希望北面有座山可以挡风,夏季招来凉意,有泉脉下注,天际远景有个悦目的收束,一年四季都可以返照第一道和末一道光线”,从这里不难看出圆明园在营造时注重了人和自然的有机联系及交互感应。乾隆造的“静宜园”,建在北京西郊的香山山坳里,北、西、南三面环山,静宜园因山势高低层层构筑建筑物,与周围的苍松翠柏、溪流瀑布、峭壁悬崖,相融相和。避暑山庄也是“自然天成地就势,不待人力假虚设。君不见,磬锤峰,独峙山麓立其东;又不见,万壑松,偃盖重林造化同。”(康熙《芝径之堤》)。风水理论是人与自然对话的产物,它彻头彻尾地影响着中国几千年来的营建活动,包括住宅,宫室,寺观,陵墓,城市,村落,等方方面面,在中国的营建历史中我们很难找到风水不涉及营造活动的例子,也绝找不出违背自然规律不与自然相融相承的实例。
中国古代营建活动中师法自然的思想不仅仅局限在园林的处理上,在建筑布局,城市建筑中也同样有很多因乎自然的例证。《三辅黄图。咸阳故城》中有“筑咸阳宫……引渭水灌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秦始皇不仅在其宫殿周围引水筑山模法自然,在他用七十余万人的劳工,挖郦山而筑的陵墓里也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史记。秦始皇本记》)在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中比像天界河汉,将河流贯流城市,将大片山林,水体括入城市,如随唐长安城,将乐游园、曲江池山水景观纳入城市空间体系。如此事例不胜枚举。
中国古代文人的自然观念对中国古代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学而优则仕”的文人构成古代了唯一的上层社会,他们直接或间接的参与营建活动,把中国传统的自然观带入了建筑创造之中。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观念也就在建筑营建活动中形成了。
参考文献:
[1]王贵祥.中西文化中的人与自然关系探微. 建筑史[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
[2]魏士衡.中国自然美学思想探源[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 1994.
[3]王振复.中国建筑的文化历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4]王鲁民.中国古代建筑文化探源[M].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7.
[5]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M]. 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6]罗哲文,,王振复.中国建筑文化大观[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