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p网站毕业论文(推荐7篇)
156
2024 / 07 / 23
【摘要】随着建筑行业的持续发展,我国高烈度地震区兴建的建筑规模日益扩大,因此加强对高烈度地震区建筑结构选型的研究是极为必要的。
基于此,本文首先阐述了高烈度地震区建筑结构体系分类,并结合实例对地震区建筑结构的选型作进一步分析,仅供参考。
【关键词】高烈度地震区;结构选型;体系分类
1引言
地震区建筑结构选型是一个复杂性较强的决策问题,涉及了大量的不确定和不确知因素,特别是在建筑功能要求越来越高、结构体系多样化发展的情况下,为了满足现代建筑设计要求,需从经济性、实用性等多角度出发,加强对地震区建筑结构选型的研究,有利于保障建筑物的使用性能。
2地震区建筑结构体系及选型
(1)筒体结构体系。
该结构体系一般包括以下两个方面:①框架-核心筒结构,主要由实体的核心筒和外框架构成;②筒中筒结构,主要由实体内筒和空腹外筒组成。
(2)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
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能实现布置大空间房层,还具备较大的侧向刚度,被广泛应用于楼层多、高度高的建筑中,可有效满足建筑的基本功能需求。
对于地震区来说,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剪力墙与框架是两道抗震防线,但其应用缺点在于由于剪力墙布置位置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在布置过程中会出现偏心扭矩现象,同时其侧向刚度整体偏小,房屋建造高度受限。
(3)框架结构体系。
该结构体系主要由楼板、柱、梁等构件组成,其在实际应用中具有柱网布置灵活性强、使用空间较大、延性良好、横向侧移刚度较小的特点,适用于层数不多、需要大空间、房屋高度适宜的建筑中。
(4)剪力墙结构体系。
剪力墙需承受较大的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其主要优势在于整体性好、刚度大、水平力作用下的侧移小,且不存在梁、柱外凸现象;缺点是不能提供大空间房层结构、延性较差。
3地震区建筑结构设计中应注意的一般问题
选择合理的抗震结构体系
高层住宅建筑适宜采用剪力墙结构体系,且在抗震设计工程中需注意以下方面的问题:①保证具备足够的剪力墙,同时满足其设置间距、剪重比等多项抗震要求;若需采用剪力墙与短肢剪力墙的混合结构,短肢剪力墙的倾覆力矩应控制在20%内;②高层建筑还可采用具有足够数量的短肢墙-剪力墙结构,且将短肢墙倾覆力矩控制在30~40%范围内;③多层框架结构不宜采用实心砖、空心砖等刚度大的材料,适宜采用耗能能力强、不会发生脆性破坏、具备保温和消防要求的轻质高强填充墙材料;④多层框架可采用短柱拉梁支承结构的基础隔震技术,且在推广过程中,做好管道、楼梯等部位的隔震细部构造。
选择合理的结构材料
结构材料的选择应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中的相关要求,尤其是抗震等级为一级的框架梁、柱、节点核心区的混凝土强度等级至少为C30;抗震等级为一、二级的框架结构;若其纵向受力钢筋采用的是普通钢筋,则应保证钢筋的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的比值应超过,且钢筋屈服强度实测值与强度标准值的比值应控制在。
4工程分析
工程概况
某工程建筑占地面积13万m2,包括一栋35层塔楼和3层裙楼,地下3层;塔楼为框架-核心筒结构,结构主体高,裙楼结构主体高度为,塔楼框架及剪力墙的抗震等级为一级,裙楼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等级为一级。
地震性能目标
(1)多遇地震性能目标为:承载力进行常规设计,且变形小于弹性位移限值;塔楼允许层间位移为1/800;裙楼允许层间位移为1/550。
(2)设防地震性能目标为:轻度破坏,承载力按照相关标准进行复核,变形为弹性位移限值的2倍;塔楼允许层间位移为1/400;裙楼允许层间位移为1/270。
(3)罕遇地震性能目标为:中度破坏,承载力在达到极限值后基本稳定,变形小于弹性位移限值;塔楼允许层间位移为1/100;裙楼允许层间位移为1/50。
结构分析
弹性层间位移采用反应谱法对建筑结构的最大响应位移进行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在对表1进行分析后发现:本工程设计符合多遇地震下结构的弹性变形要求;地震作用下的层间位移角及位移比满足规范要求。
弹塑性位移本工程弹塑性位移的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在对表2进行分析后发现:在多遇地震作用下,塔楼结构的最大层间位移角为1/1079,裙楼结构的最大层间位移角为1/790,均符合建筑相关规定,表明结构未遭受破坏;在罕遇地震作用下,塔楼结构的最大层间位移角为1/184,裙楼结构的最大层间位移角为1/113,均符合建筑相关规定,此时部分部位剪力墙出现受拉裂缝,未出现碎裂,多数连梁和框架梁出现塑性铰结构为中度破坏,基本满足预期目标要求。
5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从根本上保证地震区建筑结构的整体性,需从结构选型入手,合理形成多道抗震防线,加强建筑工程结构自身的刚度和强度,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控制水平,保障地基的稳定性,进而为高烈度地震区建筑工程的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赵春晓,赵志.高烈度地震区侧煤仓结构选型及抗震性能分析[J].电力建设,2012,33(2):60~62.
关键词属于主题词中的一类。主题词除关键词外,还包含有单元词、标题词的叙词。
主题词是用来描述文献资料主题和给出检索文献资料的一种新型的情报检索语言词汇,正是由于它的出现和发展,才使得情报检索计算机化(计算机检索)成为可能。主题词是指以概念的特性关系来区分事物,用自然语言来表达,并且具有组配功能,用以准确显示词与词之间的语义概念关系的动态性的词或词组。
关键词是标示文献关建主题内容,但未经规范处理的主题词。关键词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要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一篇论文可选取3~8个词作为关键词。
关键词或主题词的一般选择方法是:
关键词与主题词的运用,主要是为了适应计算机检索的需要,以及适应国际计算机联机检索的需要。一个刊物增加关键词这一项,就为该刊物提高引用率、增加知名度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即引文出处)的类型以单字母方式标识,具体如下:
M——专著 C——论文集 N——报纸文章
J——期刊文章 D——学位论文 R——报告
对于不属于上述的文献类型,采用字母“Z”标识。
对于英文参考文献,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②书名、报刊名使用斜体字,如: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English Weekly。
第一、构成项目
毕业论文包括以下内容:
封面、内容提要与关键词、目录、正文、注释、附录、参考文献。其中_附录_视具体情况安排,其余为必备项目。如果需要,可以在正文前加_引言_,在参考文献后加_后记_。
第二、各项目含义
(1)封面
(2)内容提要与关键词
内容提要是论文内容的概括性描述,应忠实于原文,字数控制在300字以内。关键词是从论文标题、内容提要或正文中提取的、能表现论文主题的、具有实质意义的词语,通常不超过7个。
(3)目录
列出论文正文的一二级标题名称及对应页码,附录、参考文献、后记等对应的页码。
(4)正文
正文是论文的主体部分,通常由绪论(引论)、本论、结论三个部分组成。这三部分在行文上可以不明确标示。
(5).注释
对所创造的名词术语的解释或对引文出处的说明,注释采用脚注形式。
(6)附录
附属于正文,对正文起补充说明作用的信息材料,可以是文字、表格、图形等形式。
(7)参考文献
每幅图应有图序和图题,图序和图题应放在图位下方居中处。图应在描图纸或在洁白纸上用墨线绘成,也可以用计算机绘图。
(五)论文的论文中的图、表、公式、算式等,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分别依序连编编排序号。序号分章依序编码,其标注形式应便于互相区别,可分别为:图、表、公式()论文的等。
文中的阿拉伯数字一律用半角标示。
八、结束语 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内容300字左右,小四号宋体,行距:20磅。
九、致谢 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内容小四号宋体,行距:20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