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毕业论文冬虫夏草(必备5篇)

个人学习 11 2023-10-22 00:41:37

药学毕业论文冬虫夏草 第1篇

我国的中药制药现代化是从1996年开始实施的,经过了二十几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了我国医疗界的支柱产业之一。提出这方面发展理念的主要原因在于现代医学中大部分研究的均为西方医疗技术,而我国的中医技术没有得到有效发展。因此,相关专家就提出了利用西方优势技术完善中医中药理念的提案,借助于传统中药的相关优势,利用现代化技术的完善,提高生产、种植、饲养以及加工等方面的技术,满足现代患者对于中医中药的需求。对于中药现代化的理念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分别是中药基础理论研究现代化和中药制药现代化。而其中的中药制药现代化主要就是生产工艺的现代化和药材种植、养殖的现代化。虽然中药药材属于可再生资源,但其生长的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随着环境污染情况的逐渐严重,我国中药药材的生产和养殖业的发展也受到了较大的阻碍。

中药药剂学的现代化发展主要依赖于现代科技技术的发展,传统的中医理念中,对于中药的基础研究仅停留在中药的表面药效上,无法对中药材的有效成分进行深入研究。而现代化的药剂学研究中,其可以利用现代科技对中药材中的有效成分进行分离和了解,这样就能够了解中药材的主要药效和副作用,更好地为患者提供服务。同时了解其中的有效成分构成,还能够使中药制药现代化的`发展更进一步,有效提纯和萃取中药材中的精华,增加药材的使用效率。另外,对于有效成分的了解还能够使生产工艺得到有效提高,增加中成药的种类,降低中成药中的毒性副作用物质的含量,提高患者对于有效成分的吸收率,最大程度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2]。

药学毕业论文冬虫夏草 第2篇

【摘要】在对中药西化与中西药合用的基础上探讨分析中药学发展的科学理念,并论述了其所具有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整体并不等于宏观等特点,认为中药学发展需要西药来补充,但要以科学理念为指导,不断总结与发展出新的辨证施治规律。

【关键词】中药学;发展;探讨

1中药学现代研究的困惑与思考

中药西药化

以往所进行的中药学科学研究,大多探讨的都是中药西药化。因为无论它们是怎样表述的,其核心都是从现有的中药中寻找、分离及提纯所谓的“有效成分”或化学单体,其针对的大多都是西医学的疾病,而这不正是西药的发展历程吗?如青蒿素、黄连素等,大都失去了中医药学理论的表述和应用原则,我国《药典》也已将它们归入西药收载。中药西药化也许是新西药发现或创制的一条捷径,然而,其作为中药发展之路尚有明显的不足之处。其一,从已有的中药西药化的结果来看,其虽然有成功的范例,但与整个中药的数量比较就显得非常之少。其二,从西药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现代西药的发展本身就似乎陷入了一个走不出的“迷宫”。鉴于已有药物的临床毒副作用和病原耐药性等问题,人们忍痛地否定了一批又一批药物的使用价值,不断寻求合成新的药物。

中西药合用

中西药合用最早可以追溯到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由于中药辨证与西药辨病治疗侧重和经验积累的不同,使中西药合用在很多情况下都收到了好于单纯中药或西药的临床疗效。然而,由于中西药分属于两个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其临床适应症也各有不同,在没有合适的结合理论指导的前提下,尤其是在当今西医药学理论愈来愈强势,中医药学理论愈来愈弱化的条件下将它们合用,不仅难免发生用药理论和方法上的牵强附会与偏差,而且亦会常常影响它们的临床疗效,甚或导致严重的临床毒副反应发生。

2中医药学科特点认识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是古希腊的一个哲学观念。然而,由于在“单因素线性分析”上所取得的卓越成就,现代医药学乃至整个现代科学都将这一点忽略了。如现代医药学不仅注重对疾病发生的每一种因素的单独认识与把握,其虽然也用复方,或在处方中也常有两种以上的药物使用,但多是针对不同“病因”而各自为战的大拼盘;其也重视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但其多局限于两种药物之间。而中医药学辨证施治不仅在诊断上强调要“四诊合参”,形成一个整体“证候”,而且在治疗上,也是采用君臣佐使理论将其多味中药组成为一个整体处方来进行试验与观察的。如研究发现,龙胆泻肝汤与关木通加六味地黄丸及关木通加滋阴药的配伍,能显著减少其煎液中的马兜铃酸A含量;关木通加利水药与关木通加清热药,其煎液中的马兜铃酸A含量减少不显著;而关木通加甘草与关木通加附子,均可显著地增加其煎液中的马兜铃酸A含量。关木通经过炒焦、与滑石粉炒和与麦麸炒后,其煎液中的马兜铃酸A含量均有显著性降低(P<)[1]。当代名医用附子,李可最大量一昼夜达600克,祝味菊最大量在45克,姜春华用9克,而李翰卿则用克治愈过心衰的患者,其间最大相差达到2000倍,而都取得了“起沉疴”的临床疗效[2]。这用传统科学的理念是无法理解的,对此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整体并不等于宏观

整体观念是中医药学的一大优势,但整体并不等于宏观。后者只是对宏观规律的认识与把握,前者则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由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使整体具有了“非线性”与“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等复杂性科学的特点;从而使其整体的特性不仅取决于其物质的构成,而且更是由物质之间的关系与构成方式来决定的。如“蝴蝶效应”只能在特定的复杂气象条件下产生;由于中药的配伍、剂量与炮制等不同,使其处方的作用有很大区别等等。那么,中药学发展不仅要重视其有效成分等物质性研究,更不能忽视对其复方配伍、炮制及其临床辨证施治规律等的认识。中药的疗效与毒性,既不能唯成分而论,也不能简单地依据剂量的大小来确定;而是要综合考虑其辨证施治、处方配伍与药材炮制等诸多因素。

整体认识需要微观化但必须转变科学观念

整体认识不仅需要微观化,而且可以随着认识方法与观察指标的微观化而微观化,只是要以复杂性科学的观念为指导。这是因为:(1)证候状态的认识、分析与处理,不断需要新指标、新方法与新药物来提高、发展与丰富其水平、能力与手段。如有人将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X光、B超等)称为“放大眼”,把听诊器等叫做“放大耳”,它使我们看到和听到了以往未能见到的现象。再如温病学向称湿温缠绵难愈,因湿邪重着黏腻,湿与热合,如油入面;但诸如肠伤寒、钩端螺旋体病、布鲁氏杆菌病等湿温类温病,今天已知并非“缠绵难愈”,因为用特效抗生素治疗,多能迅速遏制病情[3]。(2)中医药学的辨证施治或对证候状态的认识、分析与处理,虽然说传统上以宏观指标与天然的动植物药物为主;但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且每一次随着新指标、新药物与新方法的引进,都给其临床疗效与辨证施治规律的认识带来了飞跃与发展。中医药学现代研究既要重视对每一种因素、每一种药物甚或单体物质的作用特点与规律的认识,更不能忽视对中药复方综合作用、处方配伍、剂量与炮制,尤其是其临床辨证施治规律的研究;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不断引进新指标、新药物与新方法的基础上,总结出新的辨证施治(证候状态分析与处理)规律,以更好地丰富与发展中医药学。

【参考文献】

[1]胡芳,潘金火.关木通及其炮制品中马兜铃酸A的含量变化[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3):672-673.

[2]许明辉.浅谈李可老中医运用生半夏的临床体会[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1415-1417.

[3]乔富渠.中医理论应不断创新[J].世界中医药,2008,3(5):

药学毕业论文冬虫夏草 第3篇

CD20 在恶性肿瘤细胞中高度表达,是抗体治疗中理想的靶标分子。但是产生抗体的浆细胞和干细胞缺失 CD20,并缺少抗原的下调现象。

转基因小鼠表达人 CD20 的 B 细胞研究显示,Ⅱ型抗 CD20 单克隆抗体较Ⅰ型单克隆抗体更易清除 B 细胞。使用Ⅱ型抗体治疗需要的时间较长,程度较大,Ⅰ型和Ⅱ型单克隆抗体药物通过不同的通路独立介导补体激活和细胞程序性死亡。体内实验显示,Ⅰ型抗 CD20 单克隆抗体被内化并在转基因小鼠的 B 细胞中降解,这和抗 CD20 单克隆抗体处理体外原代和治疗人类恶性 B 细胞的细胞实验结果相同,这一点和Ⅱ型抗 CD20 单克隆抗体的表现不同。内化会缩短单克隆抗体药物半衰期,并影响调理细胞的吞噬功能,这将直接导致单克隆抗体药物治疗效果降低和用药费用增多。

2. 1 单克隆抗体药物的细胞内化

Lim 等[6]对抗 CD20 单克隆Ⅰ型抗体的细胞内化机制进行了研究。实验中利妥昔单抗 F( ab‘) 2 片段的结合反应下降,表明可能有 Fc 受体参与了这个过程。当B 细胞只表达抑制性 FcγRIIB 或使用特异性抗体封闭 FcγRIIB 时,抗体的细胞内化作用被抑制。另外,体外实验表明,细胞表达的 FcγRIIB 同细胞结合的利妥昔单克隆抗体药物呈负相关。研究还表明,mAb 的 Fc 片段和 FcγR 的 Fc 结合区域相互作用增强了单克隆抗体药物的内化作用。

Ⅰ型抗 CD20 单克隆抗体和 FcγRIIB 通过下述两种方式发挥作用,与相邻的细胞发生反式作用,在单细胞表面发生顺式作用。Lim 等[6]的重复实验结果没有发现细胞间发生的直接相互作用。结果表明,为了实现抗体的细胞内化,需要Ⅰ型抗 CD20 单克隆抗体和 FcγRIIB 的顺式相互作用,这一过程被称为抗体的双极桥接。有研究表明,使用利妥昔单克隆抗体药物治疗时,肿瘤细胞高水平表达 FcγRIIB 的患者较低水平表达的患者的生存期明显降低[6].另外,利妥昔单克隆抗体药物治疗滤泡性淋巴瘤患者的研究也显示,Ⅰ型抗 CD20 单克隆抗体的细胞内化作用影响了治疗效果。

抗 CD20 的 Ⅰ 型 抗 CD20 单 克 隆 抗 体 和FcγRIIB 的顺式相互作用与 FcγRIIB 和抗体包被抗原免疫复合物间的相互作用方式相似。当抗原抗体复合物与 B 细胞受体结合时,抗体的 Fc 片段和 FcγRIIB 通过顺式发生相互作用,在细胞膜处将抑制型 FcγR 和 B 细胞受体结合; 激活抑制型 B细胞受体,对于抗原特异性 B 细胞反应是一个负反馈。抑制型 BCR 的活化,IgG 免疫复合物引导FcγRIIB 的 B2 亚型的快速内化,这个过程是不依赖细胞区域完整ITIM 序列的。上述研究表明,抗CD20Ⅰ型单克隆抗体和 FcγRIIB 的相互作用引导复合物向细胞膜接近,与磷酸化的 FcγRIIB ITIM 形成三聚体复合物,增强了复合物的细胞内化作用,过程与免疫复合物的内化相似。然而,Vaughan 等[7]的研究显示,FcγRIIB 的突变体缺乏完整的胞质结构,同样可以完成对抗 CD20 的Ⅰ型单克隆抗体内化的增强作用,与野生型的 FcγRIIB 效果相同。这表明 FcγRIIB 和免疫复合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抗体连接 CD20 的内化并不是通过 FcγR 依赖的信号转导,FcγRIIB 的作用可能仅限于物理结构的相互作用。

2. 2 脂筏的作用

Ⅰ型抗 CD20 单克隆抗体不仅与 FcγRIIB 相结合。事实上,B 细胞靶标的抗原抗体复合物通过顺式反应 FcγRIIB 结合到细胞表面,还包括单克隆抗体与 MHC Ⅱ、CD40 和 CD38的结合。然而,这些内化作用一般不会对抗体连接受体的内化产生影响,只有抗 CD38 和 CD19 的抗体会产生较为明显的影响。

为了进一步阐明抗原调变机制,研究者对脂筏结构 FcγRIIB 在单克隆抗体药物链接 CD20 内化过程中的增强作用进行研究。Ⅰ型抗 CD20 单克隆抗体介导了 CD20 向脂筏的重分布,而Ⅱ型抗CD20 单克隆抗体与其他单克隆抗体直接和 B 细胞表面受体结合。此外,在与 BCR 相互作用时,FcγRIIB 也向脂筏重分布。向脂筏的重分布及后续的内吞过程存在于许多受体配体复合物及病毒的内化过程中。研究者推测,FcγRIIB 和利妥昔单克隆抗体药物在脂筏上的相互作用对于增强内化是必需的,这就解释了尽管 FcγRIIB 被磷酸化,Ⅱ型抗 CD20 单克隆抗体内化和抗体直接与其他受体的内化比例基本相当[8].

在脂筏的研究中,研究者使用具有 CD20 突变型的人骨髓瘤细胞作为研究对象,因为 CD20 的突变型不能重分布到脂筏上。在 FcγRIIB 缺失时,表达突变型 CD20 的细胞表现出比野生型细胞较慢的抗体内化作用,这说明 CD20 向脂筏的重分布对于抗体内化有重要影响。当细胞共转染 FcγRIIB 时,抗体内化开始加速,这说明转染的 FcγRIIB 代替了突变的FcγRIIB 引领突变的 CD20 向脂筏的重分布。为了验证这种情况,研究者利用 FcγRIIB 得到不能向脂筏重分布的突变体 FcγRIIA.突变体 FcγRIIA可以增强 CD20 的内化,这说明内化过程中 CD20向脂筏的作用中 FcγRIIB 可能不是必须的。CD20内化过程中,Ⅰ型抗 CD20 单克隆抗体和 FcγRIIB相互作用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楚。

内吞作用的前提是膜的曲率,这将形成内吞小泡。Stachowiak 等[9]对人工脂膜的研究显示,高度拥挤的蛋白可以诱发膜形成褶皱及脂质小管,褶皱的增加同蛋白质浓度相关。研究者发现,Ⅰ型抗 CD20 单克隆抗体、FcγRIIB 和 CD20 在细胞膜上聚集,而Ⅱ型抗体没有这种重分布的情况发生。Stachowiak 等人工脂膜的研究显示,Ⅰ型抗CD20 单克隆抗体诱发 CD20 和 FcγRIIB 的重分布,这可能触发膜褶皱和随后的内吞。这个过程中 FcγRIIB 可能与抗体受体复合物发生强烈的相互作用,促进细胞膜上高密度的蛋白招募反应,进而引起细胞膜的形变。但这并不能完全解释在Ⅱ型抗 CD20 单克隆抗体的顺式反应中 FcγRIIB 和CD20 也发生相互作用,但是并没有触发 CD20 的内化。然而,Ⅱ型单克隆抗体 GA101 ( Obinutu-zumab) 的晶体结构的研究表明,Ⅱ 型抗体结合CD20 的定位同Ⅰ型抗体不同。这种差异可能是顺式反应中Ⅰ型和Ⅱ型单克隆抗体同 FcγR 的相互作用的亲和力和密度不同。虽然Ⅱ型单克隆抗体和磷酸化的 FcγRIIB 相互作用,但是活化的水平不高。即使对Ⅱ型抗 CD20 单克隆抗体的空间结构进行调整,也不能启动足够的招募反应使膜引发皱褶并发生内吞反应。基于上述的研究,我们认为,Ⅱ型单克隆抗体不能诱导 CD20 向脂筏的重分布,Ⅱ型单克隆抗体直接定向特异性的靶点蛋白,并保留在细胞表面而不被内化。

药学毕业论文冬虫夏草 第4篇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3月~2016年9月在我医院耳鼻喉科治疗分泌性中耳炎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治疗组,两组的患者人数各是45例,观察组男性为22例,女性23例,患者年龄在12~6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岁,患者的患病时程在4个月~2年之间,平均患病时程为(±)年;治疗组患者中有男性21例,女性24例,患者年龄在9~5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岁,患者的患病时程在2个月~2年之间,平均患病时程为(±)年。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对比,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

方法

室穿刺结合鼓室注药。鼓室穿刺结合鼓室注药的治疗方法为把患有分泌性中耳炎的一侧耳朵展现给医生,医生对病耳及其外耳道进行全面消毒,局麻的药物选择2%的丁卡因,使用内窥镜在适宜的位置进行穿刺,刺针插入鼓膜的位置选择在穿刺位置的鼓膜下方,用刺针把鼓室里的分泌物抽取出来,把5 mg地塞米松与4000 U糜蛋白酶混合到一起加压注射到鼓室里,由医生进行监督,进行多次的吞咽。为了预防患者的耳朵发生感染,在完成治疗之后,患者必须保证自己的耳朵不与水接触,与此同时,连续服用抗生素一个星期,服用抗生素结束之后,去医院进行复查。

给予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方法为鼓室穿刺术,给予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方法为鼓临床疗效的判定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与并发症发生情况。效果显著:患者的听力状况完全正常,耳鸣等临床症状大部分消失;效果一般:患者的听力状况基本正常,耳鸣等临床症状部分消失;无效果:患者的听力状况无改变,耳鸣等临床症状也无改变。总有效率=(效果显著例数+效果一般例数)/总例数×100%。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数(%),例(n)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药学毕业论文冬虫夏草 第5篇

我院药学专业根据行业发展和企业需求,不断创新培养模式,现采用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培养模式。即为期一年半的并行学习,即为期半年的串行学习,进行岗前集中培训,最后的1即为期1年的在企业顶岗实习,前两年在学校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最后一年在企业顶岗实习,通过学院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紧密对接,逐步实现人才培养和就业需求的无缝对接,使学生真正参与到社会、工作现场,用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指导实践活动,共同不断加强药学高职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最终培养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上一篇:esp毕业论文(热门8篇)
下一篇:学前教育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必备9篇)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
滇ICP备2023005910号